联都网

标题: 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 [打印本页]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7-28 14:24
标题: 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
<P align=center><FONT size=3>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FONT></P>
<P><FONT size=3>  近日,又认真看了论坛关于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的几个帖子。觉的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与说明:一是对联上下联内容到底是否应该关联;二是如何看待“隔”与“不隔”;三是如何解决所谓“隔”的问题。</FONT></P>
<P><FONT size=3>  一、对联上下联内容到底是否应该关联</FONT></P>
<P><FONT size=3>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弄清“对联”的概念。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FONT></P>
<P><FONT size=3>  那么,什么是“对句”和“联语”呢?所谓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所谓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FONT></P>
<P><FONT size=3>  因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答案:对联上下联的内容,可以关联,也可以不关联。</FONT></P>
<P><FONT size=3>  有联友可能马上会提问:新颁布的《联律通则》总则第六条是这样说的:“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既然《联律通则》都对“对联”有了这样的规定,那到底对联上下联之间是应该关联,还是不关联?</FONT></P>
<P><FONT size=3>  因《联律通则》的制定思路我不清楚,我不敢乱做解释。但我猜想:是不是制订规则者考虑了联语在广义的“对联”概念(对句和联语)中占了绝大部分比例的原因,而让《联律通则》面对着一个广义的概念,只为一个狭义的概念(联语)定了规则?</FONT></P>
<P><FONT size=3>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我们似乎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那就是除了“对句”以外的绝大部分“对联”,其上下联内容是应该相关联的。</FONT></P>
<P><FONT size=3>  二、如何看待“隔”与“不隔”</FONT></P>
<P><FONT size=3>  假如上文的猜测成立,按照上下联内容应该相关联的原则出发,为了把握内容相关的程度,把“隔(时隔、景隔和意隔等)”与“不隔”引用到对联创作和赏析中来,也就不是什么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或无中生有了,因为它只不过是为说明问题而来,并不侵犯对联的创作原则,我们应以理智的心态来接受它。</FONT></P>
<P><FONT size=3>  那么,如何来看待“隔”与“不隔”?我的理解是:第一、“隔”与“不隔”是相对,不是绝对的;第二、“隔”与“不隔”是有适用范围的。第三、“隔”与“不隔”是随着对联创作的目的的变化而变化的。</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  1、如何理解“隔”与“不隔”是相对,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妨用一个图形来说明。</FONT></P>
<P><FONT size=3>(图一)</FON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size=3>  我们估且把对联比喻成上图中从“A”点出发的两条锐角射线,“BC”点所在的线代表上联,“DE”点所在线代表下联。从这个图形我们可以看出:既“对”且“联”的好联,应在“BC”和“DE”这两段内,过了“B和D”点,离“A”点越近,两联内容也就越来越近(到达“A”点,则为全合掌),过了“C和E”点,离“A”点越远,两联内容也就越来越不关联。此图中, “B、C、D、E”这四个点并不固定,也就是说“BC”和“DE”长度也不固定,它的长度取决于对联的意境与对对联的把握与理解。</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FONT>、如何理解“隔”与“不隔”的适用范围。借八班学堂讨论中出现一联:</FONT></P>
<P><FONT size=3>  坚持重道尊师方向</FONT></P>
<P><FONT size=3>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FONT></P>
<P><FONT size=3>  这副对联如不加说明,大家一看就很容易发现,上下联分别说了两件事,“隔”了。但如果把联贴在教育局的门口,为表明教育局近期的工作重点,起宣传作用,这副联又不“隔”了。可见,有些应用联,抛开它的目的性,实用性,可能你会觉得他们之间“隔”,但结合它的目的性,实用性,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这个关联就是它的“目的性,实用性”。由此可知,一副对联是否有合适的适用范围,并是否将其放在了合适的适用范围,决定了这副联“隔”还是“不隔”。
<P></FONT>
<P>
<P><FONT size=3>  近期,空空道人老师写了篇《试论对联之“隔”》,该文中?script ></scrip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优彩| 六合投优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优乐优城:顶级信用优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28 19:2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我心飞扬</I>在2008-7-28 14:24:43的发言:</B>
<P align=center><FONT size=3>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FONT>
</P>
<P><FONT size=3>  近日,又认真看了论坛关于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的几个帖子。觉的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与说明:一是对联上下联内容到底是否应该关联;二是如何看待“隔”与“不隔”;三是如何解决所谓“隔”的问题。</FONT></P>
<P><FONT size=3>  一、对联上下联内容到底是否应该关联</FONT></P>
<P><FONT size=3>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弄清“对联”的概念。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FONT></P>
<P><FONT size=3>  那么,什么是“对句”和“联语”呢?所谓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所谓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FONT></P>
<P><FONT size=3>  因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答案:对联上下联的内容,可以关联,也可以不关联。</FONT></P>
<P><FONT size=3>  有联友可能马上会提问:新颁布的《联律通则》总则第六条是这样说的:“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既然《联律通则》都对“对联”有了这样的规定,那到底对联上下联之间是应该关联,还是不关联?</FONT></P>
<P><FONT size=3>  因《联律通则》的制定思路我不清楚,我不敢乱做解释。但我猜想:是不是制订规则者考虑了联语在广义的“对联”概念(对句和联语)中占了绝大部分比例的原因,而让《联律通则》面对着一个广义的概念,只为一个狭义的概念(联语)定了规则?</FONT></P>
<P><FONT size=3>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我们似乎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那就是除了“对句”以外的绝大部分“对联”,其上下联内容是应该相关联的。</FONT></P>
<P><FONT size=3>  二、如何看待“隔”与“不隔”</FONT></P>
<P><FONT size=3>  假如上文的猜测成立,按照上下联内容应该相关联的原则出发,为了把握内容相关的程度,把“隔(时隔、景隔和意隔等)”与“不隔”引用到对联创作和赏析中来,也就不是什么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或无中生有了,因为它只不过是为说明问题而来,并不侵犯对联的创作原则,我们应以理智的心态来接受它。</FONT></P>
<P><FONT size=3>  那么,如何来看待“隔”与“不隔”?我的理解是:第一、“隔”与“不隔”是相对,不是绝对的;第二、“隔”与“不隔”是有适用范围的。第三、“隔”与“不隔”是随着对联创作的目的的变化而变化的。</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1、如何理解“隔”与“不隔”是相对,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妨用一个图形来说明。</FONT></P>
<P><FONT size=3>(图一)</FON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size=3>  我们估且把对联比喻成上图中从“A”点出发的两条锐角射线,“BC”点所在的线代表上联,“DE”点所在线代表下联。从这个图形我们可以看出:既“对”且“联”的好联,应在“BC”和“DE”这两段内,过了“B和D”点,离“A”点越近,两联内容也就越来越近(到达“A”点,则为全合掌),过了“C和E”点,离“A”点越远,两联内容也就越来越不关联。此图中, “B、C、D、E”这四个点并不固定,也就是说“BC”和“DE”长度也不固定,它的长度取决于对联的意境与对对联的把握与理解。</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FONT>、如何理解“隔”与“不隔”的适用范围。借八班学堂讨论中出现一联:</FONT></P>
<P><FONT size=3>  坚持重道尊师方向</FONT></P>
<P><FONT size=3>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FONT></P>
<P><FONT size=3>  这副对联如不加说明,大家一看就很容易发现,上下联分别说了两件事,“隔”了。但如果把联贴在教育局的门口,为表明教育局近期的工作重点,起宣传作用,这副联又不“隔”了。可见,有些应用联,抛开它的目的性,实用性,可能你会觉得他们之间“隔”,但结合它的目的性,实用性,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这个关联就是它的“目的性,实用性”。由此可知,一副对联是否有合适的适用范围,并是否将其放在了合适的适用范围,决定了这副联“隔”还是“不隔”。
<P></FON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⑼彩| 六合投⑼注| 网络赚钱去SO娱⑼乐⑼城:顶级信用⑼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溪花禅意    时间: 2008-7-28 19:37
<P>扬校的观点比较全面,融合了各方面的论点,尤其用图标来解释问题,让人一目了然。</P>
<P>对联作为一种脱胎于诗词而形成的文学体裁,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逐渐形成聚文学、实用的这一种载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FONT face=宋体>梁启超称对联是一种“苦痛中的小玩意儿”,此话耐人寻味。</FONT></P>
<P><FONT face=宋体>对联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所以一概否定、或者不加分析的全盘肯定“内容相关”观点,都是失于片面的。</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8 19:49:23编辑过]


作者: 溪花禅意    时间: 2008-7-28 19:3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7-28 19:20:44的发言:</B>


<P>拜读!

<P>第一抢了个一级座位,电脑如何不显示我跟帖的内容呢?郁闷……!

</P></DIV>
<P>你引用太多,一个帖子容不了吧。你直接发言就好。</P>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29 17:04
<P><FONT color=#ff00ff size=4>       <FONT face=仿宋_GB2312>飞扬校长好 ,溪花校长好,先顶下帖子 ,内容我看了几遍,就是对于图,不怎么理解 .</FONT></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能不能单独将图再仔细讲讲 ,谢谢 .</FONT></P>[em23][em23][em23]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29 17:14
<P><FONT color=#ff00ff size=4>      <FONT face=仿宋_GB2312>乘锁帖女大王还没有发现之前,再和飞扬校长沟通下 ,你是楼主,要想让这个问题大家都参与,那请飞扬校长也随时跟帖,回答后面人的提问,这样大家对于你提出来的这个观点才能理解,消化 ,加深印象.</FONT></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   我提个简单方法,能不能将图形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 ,比如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A-----()()()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B-----()()()  它们之间关联,等等.....</FONT></P>
<P>[em23][em23][em23]</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9 19:57:38编辑过]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08:32
<P>《“内容相关”谈》——张东继</P>
<P>笔者在对联讲座讲到“内容相关”之后,有学员举出一些上下联一写人、一写物或一写事、一写理,似乎不“相关”的联例进行质疑。为此,我写点文字,发点议论。</P>
<P>上下联“内容相关”是对联的特点之一,也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所谓“相关”,是说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上下联的关系,有的相向,有的相反,有的相继或相补,有的相交或相同,总之,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P>
<P>(一)“内容相关”,并非内容都相同
(二)“内容相关”看主题
(三)“内容相关”看“正”“反”
……</P>
<P>反对的上下联是从相反或对立面的角度写的,使之互相映衬,鲜明对照,相反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中心。但相反的事物(道理)必须互为关联。或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下面一联,上下联意思虽相反,但无逻辑关系,彼此内容也不关联,故不成对联: </P>
<P>坚持重教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P>
<P>“重教尊师”与“贪污受贿”虽是一正一反,但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将“重教尊师”改成“勤政爱民”则可成联。
==================================</P>
<P>2、如何理解“隔”与“不隔”的适用范围。借八班学堂讨论中出现一联:</P>
<P>  坚持重道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P>
<P>  这副对联如不加说明,大家一看就很容易发现,<FONT color=#0033ff size=4><b>上下联分别说了两件事,“<FONT color=#ff0066 size=6>隔</FONT>”了</b></FONT>。但如果把联贴在教育局的门口,为表明教育局近期的工作重点,起宣传作用,这副联又不“隔”了。可见,有些应用联,抛开它的目的性,实用性,可能你会觉得他们之间“隔”,但结合它的目的性,实用性,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这个关联就是它的“目的性,实用性”。由此可知,一副对联是否有合适的适用范围,并是否将其放在了合适的适用范围,决定了这副联“隔”还是“不隔”。</P>
<P>=====================</P>
<P>对联,可以写:1、不同的两件事;2、同一件事不同的两个方面。</P>
<P>------------------</P>
<P>三羊请飞扬校长解释一下:</P>
<P><FONT size=5><b>上下联分别说了两件事,“隔”了。</b></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30 8:42:31编辑过]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08:55
<P>什么是“对句”和“联语”呢?所谓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所谓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P><P>------------------------</P><P>“对句”和“联语”的分界线,如何确定?</P><P>“联都 → 工部 → 应对创作区”的一般性对联,</P><P>是属于“对句”?还是“联语”?</P><P>
</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09:3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8-7-28 19:37:01的发言:</B>

<P>扬校的观点比较全面,融合了各方面的论点,尤其用图标来解释问题,让人一目了然。</P>
<P>对联作为一种脱胎于诗词而形成的文学体裁,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逐渐形成聚文学、实用的这一种载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FONT face=宋体>梁启超称对联是一种“苦痛中的小玩意儿”,此话耐人寻味。</FONT></P>
<P><FONT face=宋体>对联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所以一概否定、或者不加分析的全盘肯定“内容相关”观点,都是失于片面的。</FONT></P></DIV>
<P>不管怎么说,扬校的这个帖子,是非常中肯的。并非不加思索的人云亦云。
<P>虽然,我与其观点暂时不统一。在下三羊还是非常敬佩扬校的治学精神。

作者: 溪花禅意    时间: 2008-7-30 10:1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7-30 9:34:32的发言:</B>


<P>不管怎么说,扬校的这个帖子,是非常中肯的。并非不加思索的人云亦云。

<P>虽然,我与其观点暂时不统一。在下三羊还是非常敬佩扬校的治学精神。
</P></DIV>
<P>也很欣赏你的这种态度,理论就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得到完善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个真正研究理论的人,会采纳众家之长,分析、判断,最后提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及观点。</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0:5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8-7-28 19:38:29的发言:</B>


<P>你引用太多,一个帖子容不了吧。你直接发言就好。</P></DIV>
<P>再下三羊,说明两个情况:</P>
<P>1、我打字太慢,人称“一指禅”。更加汉语拼音老是与羊闹别扭。</P>
<P>2、一般和联友讨论,我自认为还算比较慎重。何况是扬校的呢?!</P>
<P>==========================</P>
<P>另:还没有谢谢您呢!补上花茶:</P>
<P>[em23][em27]</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3:2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29 17:14:09的发言:</B>

<P><FONT color=#ff00ff size=4>      <FONT face=仿宋_GB2312>乘锁帖女大王还没有发现之前,再和飞扬校长沟通下 ,你是楼主,要想让这个问题大家都参与,那请飞扬校长也随时跟帖,回答后面人的提问,这样大家对于你提出来的这个观点才能理解,消化 ,加深印象.</FONT></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   我提个简单方法,能不能将图形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 ,比如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A-----()()()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B-----()()()  它们之间关联,等等.....</FONT></P>
<P>[em23][em23][em23]</P>
</DIV>
<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对联对联,因对而联:
正对正联,反对反联;
工对工联,邻对邻联;
宽对宽联,不对不联。</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对仗,就是汉字“形音义”的对仗。
关联,就是汉字“形音义”的关联。
“形音义”的对仗,产生和促成了对联“形音义”的关联。</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字“<FONT color=#ff0033>形</FONT>”的对仗:偏旁和部首;
偏旁对偏旁、部首对部首。
同时允许:偏旁对部首、部首对偏旁。</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字“<FONT color=#ff0033>音</FONT>”的对仗:双声和叠韵;
双声对双声、叠韵对叠韵。
同时允许:双声对叠韵、叠韵对双声。</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字“<FONT color=#ff0033>义</FONT>”的对仗:反对和正对。
以及:颜色、方位、数字、形体、时令……。</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对联的两行文字,好比两条并行而不相交的铁道。一组一组的形音义的形式对仗,就是一根一根的抽象的枕木。对仗组数越多,枕木根数越多。枕木越多,关联越紧;枕木越少,关联越松。
</b></FONT></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 </P></b></FONT>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7-30 15:3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29 17:04:53的发言:</B>

<P><FONT color=#ff00ff size=4>       <FONT face=仿宋_GB2312>飞扬校长好 ,溪花校长好,先顶下帖子 ,内容我看了几遍,就是对于图,不怎么理解 .</FONT></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能不能单独将图再仔细讲讲 ,谢谢 .</FONT></P>[em23][em23][em23]</DIV>

飘儿,静下心来认真再看几遍,相信你能看懂。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7-30 15:45
<DIV class=quote>
<P>三羊请飞扬校长解释一下:</P>
<P><FONT size=5><B>上下联分别说了两件事,“隔”了。</B></FONT></P>

</DIV>
<P>
<P>谢谢三羊老师的关注。
<P>此处所说上下联“隔”了,是指内容关联上。正如您所说,如果将“重教尊师”改成“勤政爱民”,上下联内容都统一到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上,关联就比较紧密了,自然就不“隔”了。</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5:5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我心飞扬</I>在2008-7-30 15:45:40的发言:</B>

<DIV class=quote>
<P>三羊请飞扬校长解释一下:</P>
<P><FONT size=5><B>上下联分别说了两件事,“隔”了。</B></FONT></P></DIV>
<P>

<P>谢谢三羊老师的关注。

<P>此处所说上下联“隔”了,是指内容关联上。正如您所说,<FONT color=#ff0099>如果将“重教尊师”改成“勤政爱民”,</FONT>上下联内容都统一到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上,关联就比较紧密了,自然就不“隔”了。</P></DIV>
<P>这,不是咩咯咯说的。这是张东继老师的观点!
<P>《“内容相关”谈》——张东继</P>
<P>笔者在对联讲座讲到“内容相关”之后,有学员举出一些上下联一写人、一写物或一写事、一写理,似乎不“相关”的联例进行质疑。为此,我写点文字,发点议论。</P>
<P>上下联“内容相关”是对联的特点之一,也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所谓“相关”,是说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上下联的关系,有的相向,有的相反,有的相继或相补,有的相交或相同,总之,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P>
<P>(一)“内容相关”,并非内容都相同
(二)“内容相关”看主题
(三)“内容相关”看“正”“反”
……</P>
<P>反对的上下联是从相反或对立面的角度写的,使之互相映衬,鲜明对照,相反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中心。但相反的事物(道理)必须互为关联。或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下面一联,上下联意思虽相反,但无逻辑关系,彼此内容也不关联,故不成对联: </P>
<P>坚持重教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P>
<P>“重教尊师”与“贪污受贿”虽是一正一反,但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将“重教尊师”改成“勤政爱民”则可成联。
</P>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7-30 16:1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7-30 8:55:44的发言:</B>

<P>什么是“对句”和“联语”呢?所谓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所谓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P>
<P>------------------------</P>
<P>“对句”和“联语”的分界线,如何确定?</P>
<P>“联都 → 工部 → 应对创作区”的一般性对联,</P>
<P>是属于“对句”?还是“联语”?</P>
<P>
</P></DIV>
<P>
<P>什么联归属“对句”,什么联“归属”联语,看看概念,相信大家能看明白。但他们之间是否有严格“分界线”,我并未深究。但我认为,对我们这些业余对联爱好者来说,研究清楚这个“分界线”好象没什么必要。</P>
<P>第二个问题应试情况而论吧,您说呢?</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6:3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我心飞扬</I>在2008-7-30 16:19:29的发言:</B>


<P>
<P>什么联归属“对句”,什么联“归属”联语,看看概念,相信大家能看明白。但他们之间是否有严格“分界线”,我并未深究。但我认为,对我们这些业余对联爱好者来说,研究清楚这个“分界线”好象没什么必要。</P>
<P>第二个问题应试情况而论吧,您说呢?</P></DIV>
<P>我读楼主的帖子,意思好像是:对句,可不关联;联语,应该关联。</P>
<P>如果不是因此,要“分界线”何干?况且对于“我们这些业余对联爱好者来说”!</P>
<P>您的原话:“因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答案:对联上下联的内容,可以关联,也可以不关联。”</P>
<P>我的理解有误?!</P>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16:41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感谢飞扬校长鼓励 ,又仔细读了几遍 ,把自己理解发来 ,先保证读正确,然后再说交流 :</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          梦回江上秋 枫  杳</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A         B       F  H    C     </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          愁入天涯春 草  长</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A         D              E</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飞飞举的这个例子是对联,时间隔,而情不隔 ,以景言情 .我读的是这样 ,理解正确否 ?和飞飞的第二个图  .羊哥哥,你说我读的对不对 ?羊哥哥,你对飞飞这个理论有不同的观点,也请直接提出来 ,而且要把你的依据,例子摆上 ,大家一起辩驳 ,交流 ,谢谢 .</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说明下 :为了让帖子人情味浓点 ,我喊飞扬校长 ----飞飞  ,三羊老师----羊哥哥  ,溪花校长-----花花  ,简单 ,好打字 ,也亲切 ,等狗狗,狼狼,空帅哥 他们再加入以后 ,这帖子就内容丰富了 ,大家继续 ,我临屏  ,速度请跟上 .</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FONT> </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羊哥哥接风 ,继续跑帖子  .</FONT></P>[em23][em23][em23]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16:52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三羊哥哥一指禅 ?  有意思 ,哈哈打字就够慢的了 ,和蜗牛一样 ,继续讨论关联 </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枕木越多,关联越紧</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提问 :太紧了,是不是联就没有高度 ,就是空帅哥说的没有新异 ? </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含情吐芬芳. 心声无处寄=====[寄给谁 ?]</FONT></P>[em23][em23][em23]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6:5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30 16:52:05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三羊哥哥一指禅 ?  有意思 ,哈哈打字就够慢的了 ,和蜗牛一样 ,继续讨论关联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枕木越多,关联越紧</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提问 :太紧了,是不是联就没有高度 ,就是空帅哥说的没有新异 ?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含情吐芬芳. 心声无处寄=====[寄给谁 ?]</FONT></P>[em23][em23][em23]</DIV>
<P>俺上学做作文,老师要求内容要相关题目,要切题,要紧靠主题。
<P>从来没有“切题不要太紧”、“关联不要太近”的说法。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6:5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30 16:52:05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三羊哥哥一指禅 ?  有意思 ,哈哈打字就够慢的了 ,和蜗牛一样 ,继续讨论关联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枕木越多,关联越紧</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提问 :太紧了,是不是联就没有高度 ,就是空帅哥说的没有新异 ?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含情吐芬芳. 心声无处寄=====[寄给谁 ?]</FONT></P>[em23][em23][em23]</DIV>
<P>字字工对,难道竟然成了“失误”?!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7:01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空帅哥,是谁啊?</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与咱们讨论“内容相关”何干?</FONT></P>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17:02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我感觉是一工,就老靠拢A 点,容易合掌 .老犯这个错误 .思路不开 .羊哥哥,你呢 ?有没有 ?</FONT></P><P>[em23][em23][em23]</P>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17:08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空帅哥  就是空空道人,他提过一个对联的标新和立异 ,我也在他帖子里瞎搅和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不过 ,我感觉你在跟空帅哥辩论的时候,容易偷换概念 ,具体我说不出来,可是感觉辩着,辩着,怎么概念跑了 ,这个帖子 ,你别跑概念 ,我也跟着仔细读 ,我学习理解的飞飞的第二图  ,正确不 ? </FONT></P>
<P>[em04][em23][em23][em23]</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30 17:09:21编辑过]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7:1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30 17:02:50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我感觉是一工,就老靠拢A 点,容易合掌 .老犯这个错误 .思路不开 .羊哥哥,你呢 ?有没有 ?</FONT></P>
<P>[em23][em23][em23]</P></DIV>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我感觉是一工,就老靠拢A 点,容易合掌。</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工对,并不等于靠拢A!</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春兰”对“秋菊”,谁靠拢谁?</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上联:秋菊;</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下联:AB</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A,你不弄个季节时令词,春兰、夏荷、冬梅,你咋办?</FONT>
<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FONT> </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7:1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30 17:08:41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空帅哥  就是空空道人,他提过一个对联的标新和立异 ,我也在他帖子里瞎搅和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不过 ,我感觉你在跟空帅哥辩论的时候,容易偷换概念 ,具体我说不出来,可是感觉辩着,辩着,怎么概念跑了 ,这个帖子 ,你别跑概念 ,我也跟着仔细读 ,我学习理解的飞飞的第二图  ,正确不 ? </FONT></P>
<P>[em04][em23][em23][em23]</P></DIV>
<P>三羊明白!我最反感偷换概念!
<P>对联,是平行语。好似铁道永不相交平行线!
<P>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17:24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部分联友没有深刻的理解,写完联后用“实用目的控制论”来检验对联“隔”与“不隔”,有可能出现问题。</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问各位 :什么问题 ? 如何发现这就是一个问题 ?再就是 问题怎么让初学习者避开 .</FONT></P><P>[em23][em23][em23]</P>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17:30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你咋办?</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我忽悠   </FONT></P>[em23][em23][em23]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7:4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30 17:24:19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部分联友没有深刻的理解,写完联后用“实用目的控制论”来检验对联“隔”与“不隔”,有可能出现问题。</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问各位 :什么问题 ? 如何发现这就是一个问题 ?再就是 问题怎么让初学习者避开 .</FONT></P>
<P>[em23][em23][em23]</P></DIV>
<P><FONT size=5><b>分咏诗钟《木鱼●水饺》
薄皮嫩肉三江煮
硬骨空心五岳敲——国粹教材</b></FONT>
<P><FONT size=5><b>分咏对联《木鱼●水饺》
水饺皮薄,薄皮嫩肉三江煮
木鱼骨硬,硬骨空心五岳敲——三羊改句</b></FONT>
<P><FONT size=5><b>分咏对联《芦苇●竹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古代名联</b></FONT>
<P><FONT size=5><b>分咏诗钟《芦苇●竹笋》
头重脚轻根底浅
嘴尖皮厚腹中空——三羊改句</b></FONT></P>
<P><FONT size=5><b>分咏对联和分咏诗钟的根本——</b></FONT></P>
<P><FONT size=5><b>相同点:都是两个题目。</b></FONT></P>
<P><FONT size=5><b>不同点:两个题目在与不在正文中间。</b></FONT><FONT size=5><b>
</P></b></FONT>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7:5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30 17:30:44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你咋办?</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我忽悠   </FONT></P>[em23][em23][em23]</DIV>
<P>最大的忽悠莫过传统联理“内容相关”论!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17:57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感谢羊哥哥跟帖,我下班了 ,晚上见  ,29楼这段话要好好消化 ,不理解 ,难 .</FONT></P><P>[em23][em23][em23]</P>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18:20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我认可你回答一灯同学那个答案 .</FONT></P><P>[em23][em23][em23]</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8:4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30 18:20:18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我认可你回答一灯同学那个答案 .</FONT></P>
<P>[em23][em23][em23]</P></DIV>
<P>哪一个?</P>
<P>这个吗?</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7-30 18:42:23的发言: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灯</I>在2008-7-30 17:31:24的发言:</B>


<P><FONT color=#000000 size=3>再提个问题:不在<FONT color=#c43c3c>内容相关</FONT>的大前提下如何解决“隔”的问题?</FONT></P></DIV></B>


<P>不是如何解决“隔”的问题。而是要充分利用“隔”的问题!</P>
<P>没有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位置……等等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隔”,如何让上下联形成比较鲜明、比较强烈的“对立”呢?</P>
<P>没用“对立”,谈何“统一”。</P>
<P>“统一”一旦变成“同一”,就是典型“合掌”!</P>对仗立马变节为“单仗”了。不是“光棍”也为“寡妇”!

</DIV>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30 18:59:16编辑过]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9:03
<P>还能是这个?</P><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7-30 18:10:59的发言: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灯</I>在2008-7-30 17:31:24的发言:</B> <P><FONT color=#3333cc size=3>因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答案:对联上下联的内容,可以关联,也可以不关联。</FONT></P><P><FONT size=3>呵呵,飞扬老师这话,终是承认了“内容相关”论的不完善。</FONT></P><P><FONT color=#2b2bd5 size=3>如果这个猜测成立,我们似乎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那就是除了“对句”以外的绝大部分“对联”,其上下联内容是应该相关联的。</FONT></P><P><FONT size=3>对句与成联到底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除了作者是两个不同的人。建议飞扬老师加上僧老师的一句话: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如——</FONT></P><P><FONT size=4>出句:几人有此青山骨[绿鸾]</FONT></P><P><FONT size=4>对句:一曲如斯沧海声[一灯]</FONT></P><P><FONT size=4>赞绿鸾</FONT></P><P><FONT size=4>大笔戳天,孤帆破浪,几人有此青山骨?且敛诗囊,独我华巅舞</FONT></P><P><FONT size=4>直鞭魍魉,反拨琵琶,一曲如斯沧海声!更张灵翼,共云月下飞</FONT></P><P><FONT size=4>老师可见,我把“对句”嵌入了成联中。</FONT></P><P><FONT size=4>再来个反证:</FONT></P><P><FONT size=3>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FONT></P><P><FONT size=3>此为成联,字面内容却不相关。不能否认,联是相关的,相关李清照,创作意图与实用目的都达到了。</FONT></P><P><FONT color=#2b2bd5 size=3>对“实用目的控制论”的理解,我想空空道人老师的本义应该是:应在“实用目的”的要求下写联,但不宜写完联后用“实用目的”来检验或解释这个联。把对联写作目的看清了,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就容易了。</FONT></P><P><FONT color=#2b2bd5 size=3>在对联上下联<FONT color=#cc3333>内容相关</FONT>的大前提下,解决“隔”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尝试:</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2b2bd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寻找“关联点”</FONT></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2b2bd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合理“控制”</FONT></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老师好理论!同学们都来学习学习!我把老师的理论编辑到我的贴上去汇总。</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再提个问题:不在<FONT color=#c43c3c>内容相关</FONT>的大前提下如何解决“隔”的问题?</FONT></P><P><FONT size=3>个人感觉,好像还是创作目的与实用目的。</FONT></P></DIV></B>

<P>三羊认为:
<P><FONT color=#0000ff size=4><B>在下三羊与校长飞扬讨论和探讨的:
1、
不是“对联上下联内容到底是否应关联”的问题;
2、
不是“内容相关”是否有缺陷和是否完善的问题;
3、
探讨对联上下联间是否存在“内容相关”的问题!</B></FONT> <P><FONT color=#0000ff size=4><B></B></FONT></P></DIV>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19:14
<P><FONT color=#ff00ff size=4>         <FONT face=仿宋_GB2312>哦,你复制过来了 ,我不能去学校,只能遥看, 我觉得 34楼 ,一灯同学部分还是 有道理 .他举的反证这个例子  ,哎呀 ,我感觉自己好笨 ,说不上理由,可是觉得他这个例子正确 .</FONT></FONT></P>[em23][em23][em23]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19:20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内容不关联,可是我感觉却不隔 .怎么回事 ?我读糊涂了 ? </FONT></P><P>[em06][em06]</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19:52
<P><FONT size=3>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FONT></P><P><FONT size=3>——郭老 李清照纪念堂 联</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5><b>上联内容与下联内容互不相关,属于一个事物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这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之间的“对立”;</b></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5><b>上联内容与下联内容,分别相关李清照,这是对联的“统一”。所谓“统一”不是“同一”;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b></FONT></P><P><FONT color=#3809f7 size=5><b>对联上联和下联的“内容相关”,是对联上联和下联“内容相关题目”的一种误解!</b></FONT></P>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20:00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对联上联和下联的“内容相关”,是对联上联和下联“内容相关题目”的一种误解!</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回羊哥哥  :这句话 ,我读了四遍  ,比较来,比较去 ,不是很懂,你再仔细点理一理 .我是学前班  ,你就耐心点 ,太深了 ,我就不明白 .</FONT></P>[em23][em23][em23]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20:1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30 20:00:23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对联上联和下联的“内容相关”,是对联上联和下联“内容相关题目”的一种误解!</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回羊哥哥  :这句话 ,我读了四遍  ,比较来,比较去 ,不是很懂,你再仔细点理一理 .我是学前班  ,你就耐心点 ,太深了 ,我就不明白 .</FONT></P>[em23][em23][em23]</DIV>
<P><FONT size=3>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FONT></P>
<P><FONT size=3>“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不相关“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FONT></P><FONT size=3>
<P><FONT size=3>“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相关李清照。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相关李清照。</FONT></P>
<P>===========</P>
<P>“内容相关”、或“内容不相关”的说法,应该使用于上联(或下联)与题目之间,而不应该使用于上联和下联之间。</P>
</FONT>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20:29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哦 ,这才看明白 ,你直接说 A 点 ,那就清楚了 ,苦了这羊哥哥一指禅呀 ,打字慢的人 ,讲道理 ,还是长篇.</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问下 :羊哥哥,你怎么飞天上去了 ?躲雅士集里,咱还能多跑几天这个帖子 ,这样好了,锁帖女大王全发现了 .</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继续走 :那你觉得飞飞这个帖子里面,观点和你决然相反的是什么 ? 有没有 ? 还是那样 ,仔细回答 .</FONT></P>[em23][em23][em23]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20:4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30 20:29:33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哦 ,这才看明白 ,你直接说 A 点 ,那就清楚了 ,苦了这羊哥哥一指禅呀 ,打字慢的人 ,讲道理 ,还是长篇.</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问下 :羊哥哥,你怎么飞天上去了 ?躲雅士集里,咱还能多跑几天这个帖子 ,这样好了,锁帖女大王全发现了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继续走 :那你觉得飞飞这个帖子里面,观点和你决然相反的是什么 ? 有没有 ? 还是那样 ,仔细回答 .</FONT></P>[em23][em23][em23]</DIV>
<P>三羊与飞扬,由局部“对立”开场,到基本“统一”而结束!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30 20:42:38编辑过]


作者: 哈哈公    时间: 2008-7-30 20:51
<FONT color=#0938f7 size=4>三羊与飞扬,都是我老师,飘儿你要像爱我一样爱他们,不要瞎忽悠。</FONT>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21:00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第十题:假设这场PK对方输了,请给对方赠副联,以表达你的心情。10字以上。8分钟。</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白银时代21:18:07
到此以来,一对锋芒真敌手
从今之后,相逢门派是同盟</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安达老师 :出题要求安慰pk输了的一方,白银时代的联切题紧,全联中规中矩;</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羊哥哥 : 俺上学做作文,老师要求内容要相关题目,要切题,要紧靠主题。</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FONT color=#000000>飘儿问: 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才出来的果子 ,已经点评完 ,切题要准 ,羊哥哥,你来谈 ,他这个联切题吗 ?  
</FONT></P><P></FONT> </P><P>[em23][em23][em23]</P>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21:03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哈哈说 :瞎飘飘</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哈哈说: 瞎忽悠 </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讨厌哈哈老这么说我 ,生气 ,撅嘴 .</FONT></P>[em03]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0 21:0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30 21:00:50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第十题:假设这场PK对方输了,请给对方赠副联,以表达你的心情。10字以上。8分钟。</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白银时代21:18:07
到此以来,一对锋芒真敌手
从今之后,相逢门派是同盟</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安达老师 :出题要求安慰pk输了的一方,白银时代的联切题紧,全联中规中矩;</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羊哥哥 : 俺上学做作文,老师要求内容要相关题目,要切题,要紧靠主题。</P>
<P><FONT color=#3809f7 size=6>俺上学做作文,老师要求内容要相关题目,要切题,要紧靠主题。
</FONT>
<P><FONT color=#3809f7 size=6>从来没有“切题不要太紧”、“关联不要太近”的说法。
</FONT></P></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FONT color=#000000>飘儿问: 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才出来的果子 ,已经点评完 ,切题要准 ,羊哥哥,你来谈 ,他这个联切题吗 ?  
</FONT></P>
<P></FONT></P>
<P>[em23][em23][em23]</P></DIV>
<P>您断章取义了!
<P>咩咯咯自己补上!

作者: 哈哈公    时间: 2008-7-30 21:10
行了,你个女人老抛头露面,我去打酱油。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21:12
<P><FONT color=#ff00ff size=4>         <FONT face=仿宋_GB2312>羊哥哥误会,我只谈切题 ,为什么谈切题呢 ?有时候觉得要切题,一弄,就跑远,散架  ,上,下联就隔,或者是过了 ,不好把握 ,算是附加点内容 ,和主题帖子也相关 .</FONT></FONT></P><P>[em23][em23][em23]</P>
作者: 哈哈公    时间: 2008-7-30 21:18
三羊老师,我酱油打完了,现在去打麻将,飘儿交给你了。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21:21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出口: 行了,你个女人老抛头露面,我去打酱油; [哈哈]
撅嘴: 那好,君的新妈子别去买菜,在家呆著好  [飘儿]
</FONT></P><P>[em23][em23][em23]</P>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21:31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出句 :三羊老师,我酱油打完了,现在去打麻将,飘儿交给你了    [哈哈]</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撅嘴: 哈哈小弟,你()()()行了,马上要()()(),你把她怎么办     [飘儿]</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 </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  不会写 ,愁.
</P></FONT>[em06][em06]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7-30 21:32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赶紧跑 ,怕哈哈打我 .</FONT></P><P>[em23][em23][em23]</P>
作者: 一灯    时间: 2008-7-30 23:08
<P>我晕~~~</P><P>飘儿同学,居然无论什么贴,你都能够保持自己与众万万不同的个性,佩服啊佩服!你去哈公那当斑竹吧,那需要你啊!</P>
作者: 一灯    时间: 2008-7-30 23:1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灯</I>在2008-7-30 22:57:30的发言:</B>
<P>呵呵,俺的三羊先生~~~</P>
<P>对联上、下联之间当然存在“内容相关”呵,只是不全部如此罢了。</P>
<P>先生的贡献,在于无情的鞭挞了不完善的“内容相关”论,仿佛一剑客,一剑封喉;但是作为一种可供大家学习与操作的理论,怕是不能。杀手终不是医生。</P>
<P>如先生所说,都隔了罢;问题是:即使上、下联都隔了,就是对立么?对立,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对立,不等于隔。</P>
<P>故,先生的理论错误。</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30 23:26:37编辑过]


作者: 空手妙妙    时间: 2008-7-31 00:12
<P><FONT size=5>哈公上次喝酒说的,联隔与否,如果你能用一个横批概括住,</FONT></P><P><FONT size=5>那便可不隔,陛下以为很有道理</FONT></P>[em05]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1 10:3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灯</I>在2008-7-30 22:57:30的发言:</B>
<P>呵呵,俺的三羊先生~~~</P>
<P>对联上、下联之间当然存在“内容相关”呵,只是不全部如此罢了。</P>
<P>先生的贡献,在于无情的鞭挞了<FONT color=#ff0066 size=5>不完善的“内容相关”论</FONT>,仿佛一剑客,一剑封喉;但是作为一种可供大家学习与操作的理论,怕是不能。杀手终不是医生。</P>
<P>如先生所说,都隔了罢;问题是:即使上、下联都隔了,就是对立么?对立,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对立,不等于隔。</P>
<P>故,先生的理论错误。</P></DIV>
<P>
不完善的“内容相关”论。</P>
<P>不知如何才能完善“内容相关”论?</P>

作者: 独弈    时间: 2008-7-31 12:19
<P> [em27]</P>
作者: 一灯    时间: 2008-7-31 16:2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7-31 10:32:32的发言:</B>


<P>
不完善的“内容相关”论。</P>
<P>不知如何才能完善“内容相关”论?</P>
</DIV>
<P>
<P>用更先进、更经得起检验的理论替代它!</P>
<P>当然,包括“内容相关”论在内,“内容相关”论作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P>
作者: 苦丁茶    时间: 2008-7-31 16:51
<P>酒杯盛酒,理所当然,若用来装墨,初看有点不伦不类,细品之下却又不无可以,必竟是能够合谐并存了呵呵</P><P>对联的隔与不隔,我想与此小同大异吧,能够共存,便合适。</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31 16:5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灯</I>在2008-7-31 16:22:11的发言:</B>


<P>
<P>用更先进、更经得起检验的理论替代它!</P>
<P>当然,包括“内容相关”论在内,“内容相关”论作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P></DIV>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对联对联,因对而联:
正对正联,反对反联;
工对工联,邻对邻联;
宽对宽联,不对不联。</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对仗,就是汉字“形音义”的对仗。
关联,就是汉字“形音义”的关联。
“形音义”的对仗,产生和促成了对联“形音义”的关联。</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字“<FONT color=#ff0033>形</FONT>”的对仗:偏旁和部首;
偏旁对偏旁、部首对部首。
同时允许:偏旁对部首、部首对偏旁。</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字“<FONT color=#ff0033>音</FONT>”的对仗:双声和叠韵;
双声对双声、叠韵对叠韵。
同时允许:双声对叠韵、叠韵对双声。</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字“<FONT color=#ff0033>义</FONT>”的对仗:反对和正对。
以及:颜色、方位、数字、形体、时令……。</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对联的两行文字,好比两条并行而不相交的铁道。一组一组的形音义的形式对仗,就是一根一根的抽象的枕木。对仗组数越多,枕木根数越多。枕木越多,关联越紧;枕木越少,关联越松。
</B></FONT></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B></FONT></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你说“对仗”相关也行;</B></FONT></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你说“词类”相关也行;</B></FONT></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你说“词义”相关也行;</B></FONT></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决然不是“句意”内容相关”!</B></FONT></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对字不对句,可以理解,</FONT></b><b><FONT color=#3300ff size=5>对字义不对句意。字义可以由对仗而来。句意不能对仗!</FONT></b></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 </P></B></FONT>
作者: 一灯    时间: 2008-7-31 17:06
左倾~~~[em01]
作者: 精灵鼠    时间: 2008-7-31 17:09
<P>此话题讨论过很多次,</P><P>扬校重新进行了解读,坐下好好品读~~</P>
作者: 无欲    时间: 2008-7-31 17:43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对联对联,因意而联:</FONT></B></P><B><FONT color=#3300ff size=5>
<P>正对正联,反对反联;</P>
<P>串对串联,   敲钟钟联;</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字字相对,   无情门槛;</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似对非联,  灌水好玩;</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只对不联,   似针无线;</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天衣无缝,  妙合自然=====对联的最高境界.</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FONT></B></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 8:34:28编辑过]


作者: 老木秋霜    时间: 2008-7-31 19:5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7-31 16:51:55的发言:</B>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对联对联,因对而联:
正对正联,反对反联;
工对工联,邻对邻联;
宽对宽联,不对不联。</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对仗,就是汉字“形音义”的对仗。
关联,就是汉字“形音义”的关联。
“形音义”的对仗,产生和促成了对联“形音义”的关联。</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字“<FONT color=#ff0033>形</FONT>”的对仗:偏旁和部首;
偏旁对偏旁、部首对部首。
同时允许:偏旁对部首、部首对偏旁。</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字“<FONT color=#ff0033>音</FONT>”的对仗:双声和叠韵;
双声对双声、叠韵对叠韵。
同时允许:双声对叠韵、叠韵对双声。</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字“<FONT color=#ff0033>义</FONT>”的对仗:反对和正对。
以及:颜色、方位、数字、形体、时令……。</B></FONT>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对联的两行文字,好比两条并行而不相交的铁道。一组一组的形音义的形式对仗,就是一根一根的抽象的枕木。对仗组数越多,枕木根数越多。枕木越多,关联越紧;枕木越少,关联越松。
</B></FONT></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B></FONT></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你说“对仗”相关也行;</B></FONT></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你说“词类”相关也行;</B></FONT></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你说“词义”相关也行;</B></FONT></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决然不是“句意”内容相关”!</B></FONT></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对字不对句,可以理解,</FONT></B><B><FONT color=#3300ff size=5>对字义不对句意。字义可以由对仗而来。句意不能对仗!</FONT></B></P>
<P><FONT color=#3300ff size=5><B></P></B></FONT></DIV>
<P>
<P>这样的解释??????????????????????????????</P>

作者: 老木秋霜    时间: 2008-7-31 20: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无欲</I>在2008-7-31 17:43:00的发言:</B>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对联对联,因意而联:</FONT></B></P><B><FONT color=#3300ff size=5>
<P>正对正联,反对反联;</P>
<P>串对串联,   敲钟钟联;</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字字相对,   无情门槛;</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似对非联,   灌水好玩;</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只对不联,   似针无线;</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天衣无缝,  妙合自然=====对联的最高境界.</FONT></B></P>
<P><B><FONT color=#3300ff size=5></FONT></B></P></DIV>

不知与楼上的解释,哪个能说服大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 8:36:22编辑过]


作者: 无欲    时间: 2008-7-31 20:20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尝试解析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畔,边,处;仄,平,仄;
中,里,风。平,仄,平。平仄协调。

湖畔/集中,泉边/录里,深处/遗风;词性对仗。

大明湖/漱玉集,趵突泉/金石录,故居/文采,垂杨/后主===实

词相对。

畔,边,处/中,里,风;在/有;深处/遗风=====虚词相对。

上联为文章铺垫,下联为作者感怀。

上下联句内容统一于:李清照生平。
</FONT>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8-1 09:17
<P>在下三羊,推荐一文。</P><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香曼</I>在2008-7-31 15:48:32的发言:</B>
<P><FONT size=3><FONT size=5>   不是内容相關    而是類別相對</FONT></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p><P><FONT size=3>要求上下聯“內容相關”,是近來聯壇的一個話題。許多書籍、文章、聯校都在大談上下聯要“內容相關”,中楹會還把它寫進所謂《聯律通則》。但一副對聯,貼在你那兒,上下聯內容相關,貼在我這兒,上下聯內容無關了;昨天看,上下聯內容相關,今天看,上下聯內容無關了;內部人看,上下聯內容相關,局外人看,不知道上下聯內容相關不相關;你說是無情對,我看是有情對,或者說,無所謂有情無情。可見判斷上下聯內容相關不相關,是件難事兒。為淄川區教育局大門聯“堅持重教尊師方向,反對貪汚受賄作風。”爭得不亦樂乎,就是明證。</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FONT><p><P><FONT size=3>對仗有兩大基本法則。第一是詞性相對(實對實,虛對虛)。它是判斷兩個語段是不是對仗的語法方面的法則。第二是類別相對,即指同一事類的詞語相對。古人根據實字是否用同類詞語對仗,把對仗分為工對、鄰對、寬對三種(請參閱《你可能不同意的關於工對、鄰對、寬對的劃分》)。這是一個判斷對仗是否工整的詞義方面的法則。從詞義關聯程度看,工對最緊密,鄰對次之,寬對最鬆泛。</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FONT><p><P><FONT size=3>上下聯的關係,不是內容相關不相關的問題,而是實字的類別相對的工寬問題。</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香曼整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008.07.31 .15</FONT>:46)</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FONT><p></DIV>
作者: 老木秋霜    时间: 2008-8-1 11:5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8-1 9:17:47的发言:</B>

<P>在下三羊,推荐一文。</P></DIV>

<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纯属于一家之言!</FONT></b>
作者: 一灯    时间: 2008-8-1 16:0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无欲</I>在2008-7-31 20:20:30的发言:</B>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尝试解析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畔,边,处;仄,平,仄;
中,里,风。平,仄,平。平仄协调。

湖畔/集中,泉边/录里,深处/遗风;词性对仗。

大明湖/漱玉集,趵突泉/金石录,故居/文采,垂杨/后主===实

词相对。

畔,边,处/中,里,风;在/有;深处/遗风=====虚词相对。

上联为文章铺垫,下联为作者感怀。

上下联句内容统一于:李清照生平。
</FONT></DIV>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上下联句<FONT color=#d52b2b>内容</FONT>统一于:李清照生平。</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P>
<P>昨天看见了一幅联,不知道内容统一在哪里。</P>
<P>放放心心吃肉</P>
<P>认认真真做人</P>
作者: 联生    时间: 2008-8-1 16:47
学习!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8-1 17:0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7-30 16:34:35的发言:</B>


<P>我读楼主的帖子,意思好像是:对句,可不关联;联语,应该关联。</P>
<P>您的原话:“因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答案:对联上下联的内容,可以关联,也可以不关联。”</P>
<P>我的理解有误?!</P>
</DIV>
<P>
<P>没错。对这个我也是瞎猜着玩,对与不对,大家如有兴趣就一起吹吹。</P>
作者: 飘儿    时间: 2008-8-1 17:21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飞飞 ,吹吹牛 ;</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羊羊, 跟跟帖 。</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FONT> </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   不好意思,本来是想把这个帖子做好,可是我现在忙凑那十个比赛联,请飞飞,羊哥哥理解 ,等我弄好以后,继续跑这个帖子 。大家继续 ,飘儿观看中。。。。羊哥哥该你上了 。</FONT></P>[em23][em23][em23]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8-1 17:2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7-30 17:11:53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我感觉是一工,就老靠拢A 点,容易合掌。</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工对,并不等于靠拢A!</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春兰”对“秋菊”,谁靠拢谁?</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上联:秋菊;</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下联:AB</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A,你不弄个季节时令词,春兰、夏荷、冬梅,你咋办?</FONT>
<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ff size=4></FONT></P></DIV>
<P><FONT color=#000000>呵呵,我在讲内容关联,总感觉三羊先生再讲词语对仗。</FONT>
<P><FONT color=#000000>关于第一个图,应不难理解吧?</FONT>
<P><FONT color=#000000>越往A点,上下联内容就接近,越远离A点,上下联内容就越不相关。</FONT>
<P><FONT color=#000000>举几个例子,先看这一句:</FONT>
<P><FONT color=#000000>布谷声声催懒汉, </FONT>
<P><FONT color=#000000></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P>
<P><FONT color=#000000>子规句句警闲人。</FONT></P>
<P>上面这个句子很工对吧?但这两句说的一个意思,是全合掌,就如同上下两联合在A点上。我这个图,可千万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字来解释,要看整个句子。</P>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8-1 17:3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7-30 17:16:39的发言:</B>


<P>三羊明白!我最反感偷换概念!

<P>对联,是平行语。好似铁道永不相交平行线!

<P>
</P></DIV>
<P>三羊先生,对对联的理解可以从多个方面理解,从词语对仗上讲,他们是平行语没错。但我这个文章是从上下联的内容来说的。上下联都说一个事,在内容表述上还能说他们平行,毫不相干吗?</P>
作者: 无欲    时间: 2008-8-1 17:4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灯</I>在2008-8-1 16:04:01的发言:</B>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上下联句<FONT color=#d52b2b>内容</FONT>统一于:李清照生平。</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P>
<P>昨天看见了一幅联,不知道内容统一在哪里。</P>
<P>放放心心吃肉</P>
<P>认认真真做人</P></DIV>
<P>内容统一于:纯属扯淡!</P>
作者: 一灯    时间: 2008-8-1 17:4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无欲</I>在2008-8-1 17:40:04的发言:</B>


<P>内容统一于:纯属扯淡!</P></DIV>
<P>
<P>双汇冷鲜肉连锁店门联。</P>
<P>先生好好扯<FONT size=7>!</FONT></P>
作者: 无欲    时间: 2008-8-1 17:4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灯</I>在2008-8-1 17:45:58的发言:</B>


<P>
<P>双汇冷鲜肉连锁店门联。</P>
<P>先生好好扯<FONT size=7>!</FONT></P></DIV>

商店门前的联,有很多是不符合规矩的对偶句.各地都有,太多了.........<b><FONT size=7>..!</FONT></b>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8-1 18:0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7-30 16:59:29的发言:</B>


<P>字字工对,难道竟然成了“失误”?!
</P></DIV>
<P>没有说,字字工对就是失误。</P>
<P>在八班的讲义中,我举了这么一个例子:</P>
<P>如这么一个出句:
琴伴庭前月
两个人各对了一句,分别是:
对句一:箫吹岭上云
对句二:衣无世外尘</P>
<P>对句一非常工,对句二在小类范围上不如对句一工,但两句哪句更好?</P>
<P>显然,对句二更好。</P>
<P>对初学者来说,字字工对是基本要求,目的是为了打牢基本功。当有了一定基础,就要讲究“意”为先,即在意好的情况下,字词对仗可适当放开。
</P>
作者: 哈哈公    时间: 2008-8-1 18:17
<P><FONT color=#000000>布谷声声催懒汉, </FONT><P><FONT color=#000000></FONT></P><P><FONT color=#000000></FONT></P><P><FONT color=#000000>老爷句句警闲人。</FONT></P><P>——这就半点也不合掌了</P>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8-1 18:2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飘儿</I>在2008-7-30 17:24:19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4>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部分联友没有深刻的理解,写完联后用“实用目的控制论”来检验对联“隔”与“不隔”,有可能出现问题。</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00 size=4>问各位 :什么问题 ? 如何发现这就是一个问题 ?再就是 问题怎么让初学习者避开 .</FONT></P>
<P>[em23][em23][em23]</P></DIV>
<P>举个例子:假如某联友本来在没有实用目的的前提下写一副春、秋相隔的写景对联,有人看了说隔。而他却解释说,我写这个联,挂在两个并列的图旁边不行吗?其中一个图画的是春天,一个图画的是秋天。用“实用控制论”来解释是可行的。但每写出这样的联,都这样来解释,这对初学者来说能不出问题吗。
<P>所以道人老师的“实用控制论”的正确理解应是:在实用控制的前提下,即已知为什么写,为何写的前提下,可以写些看似隔的联。但千万不可无目的的写完联后,发现隔了,用这个理论来解释。</P>
作者: 空空道人    时间: 2008-8-2 14:0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空空道人</I>在2008-6-1 15:54:15的发言:</B>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P><FONT size=3></FONT></P><P></FONT></FONT>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有人会感到奇怪,既然可以如此判定对联是否“隔”,那还有不“隔”的对联吗?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是“实用目的虚无论”。我们创作对联都是有实用目的的,或题撰、或应酬、或抒怀。总是先有创作目的,才去控制创作的落脚点。总不能随性写出一副对联,然后去揣摩用在哪里才合适。
<p></FONT></FONT>
</DIV>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8-2 18:4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我心飞扬</I>在2008-8-1 17:28:21的发言:</B>


<P><FONT color=#000000>呵呵,我在讲内容关联,总感觉三羊先生再讲词语对仗。</FONT>
<P><FONT color=#000000>关于第一个图,应不难理解吧?</FONT>
<P><FONT color=#000000>越往A点,上下联内容就接近,越远离A点,上下联内容就越不相关。</FONT>
<P><FONT color=#000000>举几个例子,先看这一句:</FONT>
<P><FONT color=#000000>布谷声声催懒汉, </FONT>
<P><FONT color=#000000></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P>
<P><FONT color=#000000>子规句句警闲人。</FONT></P>
<P>上面这个句子很工对吧?但这两句说的一个意思,是全合掌,就如同上下两联合在A点上。我这个图,可千万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字来解释,要看整个句子。</P></DIV>
<P>飞校:
<P>1、关于关联
<P>谈对联的“内容关联”,离不开“词语对仗”。因为,因对仗才使得对联有了关联。所谓内容关联,实际就是对仗词类的关联。词类,准确的说,就是对仗词类。他不同于语法词类。
<P>2、关于合掌</P>
<P><FONT color=#000000>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FONT></P>
<P><FONT color=#000000>此联,是否认为“一个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另:懒汉、闲人,最多是近义词吧。</FONT></P>
<P><FONT color=#000000>可参阅下面的三个对联:</FONT></P>
<P>成都 武侯祠 联:
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经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
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此老”、“其人”,同指。

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八十寿辰贺联:
测黄道赤道白道,离经叛道,赞钰老步人间正道;
探行星彗星恒星,戴月披星,愿哲翁成百岁寿星。
————————————“钰老”、“哲翁”,同指。</P>
<P>王维《故南阳》诗句:
淑女诗长在
夫人法尚存
————————————“淑女”、“夫人”,同指。</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8-2 21:0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我心飞扬</I>在2008-8-1 18:07:26的发言:</B>


<P>没有说,字字工对就是失误。</P>
<P>在八班的讲义中,我举了这么一个例子:</P>
<P>如这么一个出句:
琴伴庭前月
两个人各对了一句,分别是:
对句一:箫吹岭上云
对句二:衣无世外尘</P>
<P><FONT color=#ff0033 size=5>对句一非常工,对句二在小类范围上不如对句一工,但两句哪句更好?</FONT></P>
<P><FONT color=#ff0033 size=5>显然,对句二更好。</FONT></P>
<P>对初学者来说,字字工对是基本要求,目的是为了打牢基本功。当有了一定基础,就要讲究“意”为先,即在意好的情况下,字词对仗可适当放开。
</P></DIV>
<P><FONT size=5>飞校:</FONT>
<P><FONT size=5>能否解释一下“显然、更好”的理由呢?</FONT>

作者: 北飘女    时间: 2008-8-4 14:16
拜读,受受益非浅.感谢你精细讲解!有时间在再学习!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8-4 14:2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8-2 18:41:18的发言:</B>


<P>飞校:

<P>1、关于关联

<P>谈对联的“内容关联”,离不开“词语对仗”。因为,<FONT color=#ff0033>因对仗才使得对联有了关联</FONT>。<FONT color=#ff0033>所谓内容关联,实际就是对仗词类的关联。</FONT>词类,准确的说,就是对仗词类。他不同于语法词类。</P>
<P><FONT color=#0000ff>飞扬:三羊先生,我真的看不懂您的理论。且您的这种观点我反对。
</FONT></P>
<P>2、关于合掌</P>
<P><FONT color=#000000>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FONT></P>
<P><FONT color=#ff0033>此联,是否认为“一个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另:懒汉、闲人,最多是近义词吧。</FONT></P>
<P><FONT color=#0000ff>飞扬:此联“布谷”与“子规”、“声声”与“句句”、“催懒汉”与“警闲人”几乎都是一个意思,怎么能说成“一个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这个联是典型的全合掌。</FONT></P>
<P><FONT color=#000000>可参阅下面的三个对联:</FONT></P>
<P>成都 武侯祠 联:
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经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
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此老”、“其人”,同指。

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八十寿辰贺联:
测黄道赤道白道,离经叛道,赞钰老步人间正道;
探行星彗星恒星,戴月披星,愿哲翁成百岁寿星。
————————————“钰老”、“哲翁”,同指。</P>
<P>王维《故南阳》诗句:
淑女诗长在
夫人法尚存
————————————“淑女”、“夫人”,同指。</P>
<P><FONT color=#0000ff>飞扬:对联中只要不是全合掌,少部分合掌是允许的。您举例的这几个联就是少部分合掌,且这几联与上文“布谷、子规”那个全合掌联差别很大的。您没看出来吗?</FONT></P></DIV>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8-4 14:3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8-2 21:06:21的发言:</B>


<P><FONT size=5>飞校:</FONT>
<P><FONT size=5>能否解释一下“显然、更好”的理由呢?</FONT>
</P></DIV>
<P><FONT size=3>借我讲义的原文来解释一下:</FONT>
<P><FONT size=3>  两句均符合对联格律“六要素”,但我们再细细品一下,就会发现“对句一”完全受“控制”于出句了。如:见到出句的“琴”,他就只想到在乐器的范围内挑其它乐器,见到“庭前”,就只想到找另外一个具体的景物,见到“月”就只想到在天文景物中找个其他的,结果对的句子只能说中规中矩。</FONT>
<P><FONT size=3>  再看“对句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他在用字用词上,摆脱了义类工对的束缚,在词性一致的情况下适当放宽,结果便出现了对句二这种上联写景,下联写理的对联,通过下联的写理,将“无尘”“潇散”等传统哲学意味的清逸之气贯通,使得整联有了更高的意境。</FONT></P>
<P><FONT size=3>  对一个联的欣赏,每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可能你不接受。但是从我欣赏角度来看,我怎么看都觉得句二比句一好。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句二“显然更好”的原因。我不知道这个解释您是否满意?</FONT></P>
作者: 可儿    时间: 2008-8-4 20:00
<FONT size=3>飞扬,才发现你的头像看上去很傻,象个受气包的样子</FONT>[em03][em03][em03]
作者: 小葱    时间: 2008-8-4 20:3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可儿</I>在2008-8-4 20:00:06的发言:</B>
<FONT size=3>飞扬,才发现你的头像看上去很傻,象个受气包的样子</FONT>[em03][em03][em03]</DIV>

哈哈哈,果然~~~~~`
作者: 铁画银钩    时间: 2008-8-4 21:02
<P><FONT size=7>顶杨校!</FONT></P>
作者: 苦丁茶    时间: 2008-8-5 09:40
<P>顶杨校[em23]</P>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8-5 11:1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可儿</I>在2008-8-4 20:00:06的发言:</B>
<FONT size=3>飞扬,才发现你的头像看上去很傻,象个受气包的样子</FONT>[em03][em03][em03]</DIV>
<P>S可儿,皮痒了?欠捧!</P>[em13]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8-5 11:1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葱</I>在2008-8-4 20:35:24的发言:</B>


哈哈哈,果然~~~~~`</DIV>
<P>我让你笑,明天你就只剩葱头了!</P>[em13]
作者: 绿豆蛙    时间: 2008-8-5 20:58
<P><FONT face=宋体 size=4>许多时候,对仗词类对得好就行了,隔不隔关不关联这些问题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天马行空联想翩跹,A说好,B说不好,各自附</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会,没一个标准。原因是,许多时候的应对是没有一个专门的主题。</FONT></P>[attach]23158[/attach]

作者: 绿豆蛙    时间: 2008-8-5 21:08
<DIV class=quote>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香曼</I>在2008-7-31 15:48:32的发言:</B>
<P><FONT size=3><FONT size=5>   不是内容相關    而是類別相對</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P>
<P><FONT size=3>要求上下聯“內容相關”,是近來聯壇的一個話題。許多書籍、文章、聯校都在大談上下聯要“內容相關”,中楹會還把它寫進所謂《聯律通則》。但一副對聯,貼在你那兒,上下聯內容相關,貼在我這兒,上下聯內容無關了;昨天看,上下聯內容相關,今天看,上下聯內容無關了;內部人看,上下聯內容相關,局外人看,不知道上下聯內容相關不相關;你說是無情對,我看是有情對,或者說,無所謂有情無情。可見判斷上下聯內容相關不相關,是件難事兒。為淄川區教育局大門聯“堅持重教尊師方向,反對貪汚受賄作風。”爭得不亦樂乎,就是明證。</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FONT>
<P>
<P><FONT size=3>對仗有兩大基本法則。第一是詞性相對(實對實,虛對虛)。它是判斷兩個語段是不是對仗的語法方面的法則。第二是類別相對,即指同一事類的詞語相對。古人根據實字是否用同類詞語對仗,把對仗分為工對、鄰對、寬對三種(請參閱《你可能不同意的關於工對、鄰對、寬對的劃分》)。這是一個判斷對仗是否工整的詞義方面的法則。從詞義關聯程度看,工對最緊密,鄰對次之,寬對最鬆泛。</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FONT>
<P>
<P><FONT size=3>上下聯的關係,不是內容相關不相關的問題,而是實字的類別相對的工寬問題。</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FONT>
<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香曼整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008.07.31 .15</FONT>:46)</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FONT>
<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FONT>

</DIV></DIV>
<P><FONT face=宋体 size=4>颇有道理,可以借镜。</FONT></P>[attach]23159[/attach]

作者: 石亮    时间: 2008-8-6 04:57
完全赞同我心飞扬校长的基本观点。石亮也曾多次参与此类问题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且受到联友认同,但从来没有像这样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赞赏文章所表现的理论水平。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此文认真读两遍,“隔”问题不会弄不明白的。石亮会把此文推荐给所有值得推荐的联友。[em23][em23][em23]
作者: 方人也    时间: 2008-8-6 21:46
拜读了,受益不小,谢谢飞扬!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8-7 12:4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我心飞扬</I>在2008-8-4 14:28:29的发言: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8-2 18:41:18的发言:</B>
<P>飞校:



<P>1、关于关联



<P>谈对联的“内容关联”,离不开“词语对仗”。因为,<FONT color=#ff0033>因对仗才使得对联有了关联</FONT>。<FONT color=#ff0033>所谓内容关联,实际就是对仗词类的关联。</FONT>词类,准确的说,就是对仗词类。他不同于语法词类。</P>
<P><FONT color=#0000ff>飞扬:三羊先生,我真的看不懂您的理论。且您的这种观点我反对。
</FONT></P>
<P>2、关于合掌</P>
<P><FONT color=#000000>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FONT></P>
<P><FONT color=#ff0033>此联,是否认为“一个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另:懒汉、闲人,最多是近义词吧。</FONT></P>
<P><FONT color=#0000ff>飞扬:此联“布谷”与“子规”、“声声”与“句句”、“催懒汉”与“警闲人”几乎都是一个意思,怎么能说成“一个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这个联是典型的全合掌。</FONT></P>
<P><FONT color=#000000>可参阅下面的三个对联:</FONT></P>
<P>成都 武侯祠 联:
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经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
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此老”、“其人”,同指。

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八十寿辰贺联:
测黄道赤道白道,离经叛道,赞钰老步人间正道;
探行星彗星恒星,戴月披星,愿哲翁成百岁寿星。
————————————“钰老”、“哲翁”,同指。</P>
<P>王维《故南阳》诗句:
淑女诗长在
夫人法尚存
————————————“淑女”、“夫人”,同指。</P>
<P><FONT color=#0000ff>飞扬:对联中只要不是全合掌,少部分合掌是允许的。您举例的这几个联就是少部分合掌,且这几联与上文“布谷、子规”那个全合掌联差别很大的。您没看出来吗?</FONT></P></DIV></B></DIV>
<P><FONT color=#0000ff></FONT>

<P><FONT color=#0000ff size=3><B>1、</B></FONT>
<P><FONT color=#0000ff size=3><B>飞扬:三羊先生,我真的看不懂您的理论。且您的这种观点我反对。</B></FONT>
<P><B><FONT color=#0000ff size=3>三羊回飞扬校长:</FONT></B>
<P><B><FONT color=#0000ff size=3>对联的对仗,是词的形音义的对仗,
对联的关联;是词的形音义的关联。</FONT></B></P>
<P><B><FONT color=#0000ff size=3>词形关联:
“偏旁→←偏旁”、“部首→←部首”、“偏旁→←部首”;</FONT></B></P>
<P><B><FONT color=#0000ff size=3>词音关联:
“双声→←双声”、“叠韵→←叠韵”、“双声→←叠韵”;</FONT></B></P>
<P><B><FONT color=#0000ff size=3>词义关联:
名词小类词义、颜色词义、方位词义、数词义及形体词义。</FONT></B></P>
<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B>2、</B></FONT>
<P><FONT color=#0000ff size=3><B>飞扬:此联“布谷”与“子规”、“声声”与“句句”、“催懒汉”与“警闲人”几乎都是一个意思,怎么能说成“一个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这个联是典型的全合掌。</B></FONT>
<P><FONT color=#0000ff size=3><B>三羊回飞扬校长:</B></FONT>
<P><FONT color=#0000ff size=3><B>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
——春鸟(布谷、子规)的俩方面:催懒汉、警闲人。</B></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B>淑女诗长在
夫人法尚存
——樊氏(淑女、夫人)的俩方面:诗长在、法尚存。</B></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B>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韩信(生死、存亡)的俩方面:一知己,两妇人。</B></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B>“布谷、子规”、“淑女、夫人”、“生死、存亡”,这三种合掌,应该属于允许范围的合掌。这是一种“谁也不指责谁、谁也不笑话谁”的合掌。古今对联人高抬贵手自圆其说,就是没有办法的一种办法。</B></FONT></P>
<P><B><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B></P>
<P><B><FONT color=#0000ff size=3>诚然,这是三羊依“懒汉、闲人虽然义近,还不至于合掌”的说法。</FONT></B></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B></B></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7 12:45:09编辑过]


作者: 铁画银钩    时间: 2008-8-7 14:08
<P><b><FONT color=#0000ff size=3>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FONT></b></P><P><b><FONT color=#0000ff size=3>如果此联都至于合掌,那合掌一说不存在了,看联无数,没见过比这个更合掌的。</FONT></b></P>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8-7 15:28
<P><b><FONT color=#0000ff size=3>谢三羊先生解释。对:</FONT></b></P><P><b><FONT color=#0000ff size=3>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FONT></b></P><P><b><FONT color=#0000ff size=3>这样的句子,用个例子来说,就几乎是同一个人穿两件不同的外衣而已,对这样一个实际一样的句子,我不知道三羊先生为什么说它不合掌?如果这个句子不合掌,烦请三羊先生能否找个合掌的例子来,先好让我区分一下合掌与不合掌的异同。</FONT></b>
</P>
作者: 一灯    时间: 2008-8-7 15:51
<P>飞校:

1、关于关联
谈对联的“内容关联”,离不开“词语对仗”。因为,<FONT color=#ff0033>因对仗才使得对联有了关联</FONT>。<FONT color=#ff0033>所谓内容关联,实际就是对仗词类的关联。</FONT>词类,准确的说,就是对仗词类。他不同于语法词类。
<P><FONT color=#0000ff>飞扬:三羊先生,我真的看不懂您的理论。且您的这种观点我反对。</FONT></P>
<P><FONT color=#0000ff><FONT color=#000000 size=4>反对!解释下无情对,三羊先生。无情对不是对仗词类的严格对仗么?是工对!</FONT></FONT></P>
<P><FONT size=4>细羽家禽砖后死</FONT></P>
<P><FONT size=4>粗毛野兽石先生</FONT></P>
<P><FONT color=#0000ff><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关联,合掌,隔,都是一种逻辑关系。无情对的“无情”,也是一种逻辑关系。</FONT></FONT></P></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7 15:55:12编辑过]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8-7 17:3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我心飞扬</I>在2008-8-4 14:37:30的发言:</B>


<P><FONT size=3>借我讲义的原文来解释一下:</FONT>
<P><FONT size=3>  两句均符合对联格律“六要素”,但我们再细细品一下,就会发现“对句一”完全受“控制”于出句了。如:见到出句的“琴”,他就只想到在乐器的范围内挑其它乐器,见到“庭前”,就只想到找另外一个具体的景物,见到“月”就只想到在天文景物中找个其他的,结果对的句子只能说中规中矩。</FONT>
<P><FONT size=3>  再看“对句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他在用字用词上,摆脱了义类工对的束缚,在词性一致的情况下适当放宽,结果便出现了对句二这种上联写景,下联写理的对联,通过下联的写理,将“无尘”“潇散”等传统哲学意味的清逸之气贯通,使得整联有了更高的意境。</FONT></P>
<P><FONT size=3>  对一个联的欣赏,每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可能你不接受。但是从我欣赏角度来看,我怎么看都觉得句二比句一好。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句二“显然更好”的原因。我不知道这个解释您是否满意?</FONT></P></DIV>
<P>出句:琴伴庭前月
对句:箫吹岭上云——句1
对句:衣无世外尘——句2
对句:笛横户外云——句3
对句:箫追岭上云——句4
对句:箫追岭上风——句5
<P>对仗是“形、音、义”的对仗;
关联是“形、音、义”的关联。
<P>这是对联对仗的形式和规矩。追求不追求这种形式、遵守不遵守这个规矩,他与对联的句意内容无关。字形对仗的偏旁对、部首对,字音对仗的双声对、叠韵对,“形音义”三大类中的前两大类的对仗形式,与对联的句意内容,一点干系也没有。讲究“形音义”的对仗,就是最大限度的体现对联的对仗艺术。
<P>为了“突破、求变、超越、摆脱”,其心情可以令人理解。但是,不讲原则的过度的一味追求,则感情的天平必将或多或少的失去不应有的平衡。用失去平衡的天平,就必然掺杂者相对过多人为的因素,体现在文艺批评上,就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偏差。从古到今事在人为,都有人事观点,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P>飞扬校长,您如果将人为加在出句2的思想感情,转移道出句1上,我想一定对出句1产生以外的惊喜。出句1蕴藏着的那高雅的情操、宽广的胸怀以及非常的风度,不同的角度一样产生同样精彩。其情操、情怀和情味,与出句2并不相差多少啊!
<P>另:句3、4、5,是三羊杜撰的。虽不敢与句1、2相比,也多少有的小意思吧。出句对对句,是有限制的。但限制是有一定限度的。不然,为何一个出句,会有若干个对句呢?
<P>谢谢!
</P>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