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莫名惊诧:大作家金庸先生竟然不懂对联! [打印本页]

作者: 无为而为    时间: 2009-1-31 22:47
标题: 莫名惊诧:大作家金庸先生竟然不懂对联!

新华网报道:一代武侠文学大师梁羽生的葬礼今(31)日举行。在葬礼上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特地委托代表为梁羽生献上花圈,挽联上写着:

悼梁羽生兄逝世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 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顺便转贴梁羽生两联:

每天读好书,乃真乐趣; 此地有良伴,大可神交。 ——梁羽生自题梁宅书斋

散木樗材,笑看云霄飘一羽; 人闲境异,曾经沧海慨平生。 ——梁羽生自题自况

无为而为按:金庸先生“自愧不如”倒是实话实说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π彩| 六合投π注| 网络赚钱去SO娱π乐π城:顶级信用π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儒夫子    时间: 2009-1-31 23:51
其实也不奇怪。作家也不是文学全能者。不过,金庸先生这副病联平淡而真诚,倒是很切合两人的身份和才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31 23:52:58编辑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①彩| 六合投①注| 网络赚钱去SO娱①乐①城:顶级信用①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无为而为    时间: 2009-2-1 00:53

试开一“方”: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同行同事同年同长

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亦亦侠亦先生


作者: 风铃    时间: 2009-2-1 13:17

只是没强求平仄技巧罢了。


作者: 风铃    时间: 2009-2-1 13:21
以下是引用无为而为在2009-2-1 0:53:01的发言:

试开一“方”: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同行同事同年同长

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亦亦侠亦先生

改成这样的话,先生和长辈好像是合掌了。
作者: 水中央    时间: 2009-2-1 13:27
金庸的书比梁的好看呢,也许金庸根本就是想破除平仄啥的。
作者: 三妹    时间: 2009-2-1 13:34

有人写了一副不守格律的对联,先生就说人家不懂对联,是否有些武断?据我所知,毛泽东也为湖南一师附小礼堂题过一联: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似乎没人说毛不懂对联。

恕我直言,先生所改,虽然合律了,但我读着还不如原来的那副挽联。    


作者: 苍狼书生    时间: 2009-2-1 14:15
学习,问大家新年好[em10]
作者: 在天    时间: 2009-2-1 14:19

存在这样的可能,即报道文章的作者把金庸悼梁羽生的“悼词”或“挽幛”,错以为就是对联或挽联。

第7楼“三妹”提到的毛泽东“题词”,亦非题联。


作者: 在天    时间: 2009-2-1 14:20

特此向楼主无为先生道贺开年大吉大利!身体健康,联心快乐!


作者: 三妹    时间: 2009-2-1 15:57
以下是引用在天在2009-2-1 14:19:48的发言:

存在这样的可能,即报道文章的作者把金庸悼梁羽生的“悼词”或“挽幛”,错以为就是对联或挽联。

第7楼“三妹”提到的毛泽东“题词”,亦非题联。

对联的主流是格律联,但也有非格律联,引一段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毛泽东题湖南一师附小礼堂   注: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毕业,被聘任为该校附属小学主事[校长]。教师们请毛泽东为学校写了这副楹联,刻在竹板上,悬挂在礼堂内。联语通俗易懂,表达了毛泽东对当时学生们的勉励与希望。上联表达主人翁思想,世界走向未来,不来是属于青少年的。下联倡导为社会服务思想,人人为社会服务,国家就会强盛起来。自然,这副楹联也表达了毛泽东当时的人生志趣。   (陆君云 整理)


作者: 一灯    时间: 2009-2-1 17:15
以下是引用三妹在2009-2-1 13:34:46的发言:

有人写了一副不守格律的对联,先生就说人家不懂对联,是否有些武断?据我所知,毛泽东也为湖南一师附小礼堂题过一联: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似乎没人说毛不懂对联。

恕我直言,先生所改,虽然合律了,但我读着还不如原来的那副挽联。    

说的好![em17]

以下是引用三少爷的微笑在2006-10-31 14:29:29的发言:

也谈对联

                                作者:金庸

    百剑堂主在《吟诗作对之类》一文中提到了杭州的两副对联,因为我是杭州人,他问我
在杭州的无数对联之中,对哪几联印象最深。我首先想到的,是月下老人祠那一联:“愿天
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联的上联原出《续西厢》,金圣
叹批《续西厢》从头骂到底,只对最后这两句赞赏备至。我想这一联人人看了都会高兴,文
辞亦佳(月下老人祠有签词九十九条,全部引自经书诗文,雅俗与此间黄大仙签词不可同日
而语)。还有阮元为杭州贡院所撰的那一联:“下笔千言,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出门一
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联我是在小时候记得的,以后每次学校大考或升学考试,
紧张一番而缴卷出场时,心头轻松之余总会想到它。

    百剑堂主所提到岳坟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那一联,出自一个姓徐的
女子手笔(陆放翁有“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联,亦颇见风骨)。抗战时我在
重庆念书,那时国民党政府时时有向日本求和之想,有些御用教授们就经常宣传“岳飞不懂
政治、秦桧能顾大局”的思想。有一次陶希圣(他奉敌伪之命来重庆活动)到学校里演讲,
语气间又宣传这套理论,我们一些同学们听得很气愤,在他第二次演讲之前:先在黑板上写
了“青山白铁”这副对联,他见了心里有数。就不再提这个话题了。

    旧时家中有一小轩,是祖父与客人奕棋处,轩里挂了一副对联:“人心无算处;国手有
输时。”当时不懂当中妙处,现在想来,这里面实在颇有哲理。

    百剑堂主曾撰一联:“偏多热血偏多骨;不悔情真不侮痴。”我见了很喜欢,他用宣纸
给我写好,请荷里活道某店裱起,挂在斗室之中,不觉雅气骤增。

    我写《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回目全不考究,信手挥写,不去调叶平厌,所以称
不上对联,只是一个题目而已。梁羽生兄甚称赏我“盈盈红烛三生约,霍霍青霜万里行”两
句(上句写徐天宏与周绮婚事,下旬写李沅芷仗剑追赶余鱼同),但比之百剑堂主的每回皆
工,那是颇为不及了。

    前几天《大公园》中登载文怀沙先生一篇《韩愈与贾岛》的文章,认为“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两句中,“敲”字确比“推”字好,因为这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鸟鸣
山更幽”本来是宋王籍的诗。《梦溪笔谈》中说: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
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王籍原联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
意思一样,王安石这一联集对却是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比原句更工。旧诗律诗中
必有对偶,所以好对不胜枚举。古人因对成妙对而发达做官的事,笔记小说中也记载得很
多。如宋时宰相词人晏元献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数年不能得到好对,一天晚上与一
个小官王琪一起散步,谈起这事,王应声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大为赏识,从此王琪
做官就一帆风顺了。

    我从前在江南故乡时很爱听说书,在听说《三笑》时就曾听到许多妙对。唱弹词的人说
文徵明在追求爱人时,那位小姐出对道:“因荷(何)而得藕(偶)?”文徵明对道:“有
杏(幸)不须梅(媒)!”于是好事得谐。又据说金圣叹被杀头时他儿子吟道:“莲(连)
子心中苦。”金老先生对曰:“梨(离)儿腹内酸!”两对一喜一悲,虽都未必真有其事,
但对偶双关,确不容易。

    对对子既要工,又要快,不比其他文章可以慢慢琢磨。有一本笔记中记载一个故事:陆
文量在浙江做官,有一天与管教育事务的陈震一起饮酒,见陈是个光头佬,就出对嘲他:
“陈教授数茎头发,无计(髻)可施。”陈震立即对道:“陆大人满脸髭髯,何须如此。”
以成语对成语,很有本事,陆大为叹赏,笑道:“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
(句)。”陈震笑道:“我也要不客气了,幸勿见怪。”于是对道:“匹马陷身泥内,此畜
生怎得出蹄(题)?”两人抚掌大笑竟日。

    据说从前有个人名叫李廷彦,曾献百韵诗给一位大官,中间有一对云:“舍弟江南殁,
家兄塞北亡:”那位大官看了很同情他,道:“想不到你家里竟接连遭到不幸。”李廷彦忙
道:“实无此事,那是为了对仗工整才这样写的。”作对至此,可说形式主义到了极点。

   

原贴—— 作者: 鸳鸯道人    时间: 2009-2-1 22:01

以下是引用在天在2009-2-1 14:19:48的发言:

存在这样的可能,即报道文章的作者把金庸悼梁羽生的“悼词”或“挽幛”,错以为就是对联或挽联。

第7楼“三妹”提到的毛泽东“题词”,亦非题联。

好学问!
作者: 鸳鸯道人    时间: 2009-2-1 22:02
以下是引用一灯在2009-2-1 17:15:41的发言:

原贴—— http://www.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107&ID=55809&page=3

看见美眉,和尚又来叫好,知道你是不守律的[em01]


作者: 鸳鸯道人    时间: 2009-2-1 22:05
以下是引用三妹在2009-2-1 15:57:18的发言:

对联的主流是格律联,但也有非格律联,引一段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毛泽东题湖南一师附小礼堂   注: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毕业,被聘任为该校附属小学主事[校长]。教师们请毛泽东为学校写了这副楹联,刻在竹板上,悬挂在礼堂内。联语通俗易懂,表达了毛泽东对当时学生们的勉励与希望。上联表达主人翁思想,世界走向未来,不来是属于青少年的。下联倡导为社会服务思想,人人为社会服务,国家就会强盛起来。自然,这副楹联也表达了毛泽东当时的人生志趣。   (陆君云 整理)

非格律联~

不光格律,对仗也一塌糊涂,字数相当即是对联吗?


作者: 一灯    时间: 2009-2-1 22:11
以下是引用鸳鸯道人在2009-2-1 22:05:16的发言:

非格律联~

不光格律,对仗也一塌糊涂,字数相当即是对联吗?

对仗很工呵老道[em05]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 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以意节断句,前面的是排比自对。梁羽生先生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创作的前辈,切人很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 22:16:13编辑过]

作者: 鸳鸯道人    时间: 2009-2-1 22:17
以下是引用一灯在2009-2-1 22:11:28的发言:

对仗很工呵老道[em05]

以意节断句,前面的是排比句自对。梁羽生先生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创作的前辈,切人很准。

有人说"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也是对联[em05]

和尚你圆去吧[em01]


作者: 荒唐一鉴    时间: 2009-2-1 22:50

我却不是这样看,我看这两句是金庸挽梁羽生的不错,但不一定是联,可能是挽词,贴到送的花圈上的,不幸写的够工整,又刚好被好事的记者抄了下来,就说成是金庸送梁羽生的挽联了。金庸的诗联水平不怎么样,这倒是事实,当年也被谁谁以署名“佟硕之”的2万字文字《金庸梁羽生合论》里揶揄过,那写作的人有人猜是罗孚、也有人直接说是梁羽生,就评了金庸的回目对句连平仄都不合,搞得金庸以后都不敢写对句式的回目。我想金庸起码会有自知之明,不会拿自己的弱项来跟梁的强项来对砍的,更不会蠢到说这是“联”吧。是那记者不懂什么叫“对联”,见写了在花圈上,就当成是“挽联”了,却无意中又为金庸留下笑柄,让九泉之下的老友仍然窃笑,这倒应该是千真万确的。

悲夫,金大侠;惜哉,梁大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 22:55:50编辑过]

作者: 一灯    时间: 2009-2-1 23:41

呵呵~~~

分歧就在荒唐老师说的这里了,有少数联,句脚不是仄起平收的。

或许金庸先生确实不懂联,又或许金庸先生根本就不在乎联律(如上文他讽刺的就是“形式主义到了极点”),所以金庸先生才能够写出来“以无招胜有招”的独孤九剑。不过,连这个也被梁羽生先生批评为“不是武功”

其实,都是大师,只是金庸先生更洒脱些,从来就是不拘一格的。


作者: 风铃    时间: 2009-2-1 23:52
金庸的诗联水平就是再不怎么样,也不至于不知道多数联句脚都是仄起平收的。
作者: 无为而为    时间: 2009-2-2 00:02

我的楹联发展观

我不赞成将楹联按照“艺术性”和“实用性”来划分。我认为楹联或网络楹联的发展历来是“两条腿走路”、“两股道上跑车”的:

一曰艺术性楹联。这个“艺术性”即为内容和形式上的“唯美”,应该体现在音律、对仗和意义关联等诸多方面。应该说艺术性楹联发展到今天已基本形成了某种规律,成为文化艺术象牙之塔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这一“规律”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掌握的,因此才有了楹联社团、楹联著作、专业楹联报刊杂志和对联网校等等的存在;这一“规律”尚在发展之中(这也是艺术性楹联生命力之所在),还需要为数不多的有识之士不懈努力。中国楹联学会修订《联律通则》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曰大众化楹联。这里所说的“大众化”是指普通老百姓都喜闻乐见,凡能识字的都可以“创作”。这种楹联只需要一条规律——两句大白话大致对称,能贴在大门两边再加上一个横批、图个喜怒哀乐就行了,不信你就去看看这几天满大街正在兜售着的五花八门的春联印刷品。 在下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推出的春联并每有微词,今年才算是大彻大悟了——原来面向十几亿公众的媒体只可能推出大众化的东西,什么对仗、音律,谁要你来瞎操心!

我之所以不赞成“实用性”的提法,是因为“实用性”与“大众化”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殊不知从古至今,在实用性对联中也有不少作品是艺术精品呢!

至于网络楹联的发展方向,我看只能是顺其自然。你若是要搞“艺术性”就必然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搞“大众化”当然简单也不乏“人气”支持。你看看某些企业家心血来潮拿出一个狗屁不通的“出句”设巨奖征对,全国上下民众(甚至于某些“联家”)纷纷趋之若鹜便是明证。

话又说回到网络对联大赛,毫无疑问这只是一帮搞艺术性楹联的家伙们在奔走呼号。八年搞到24届了,都是在搞“窝里斗”。社会上的大众化楹联依然故我不思悔改,还时不时混上网来搅他几下浑水。

呜呼!楹联文化的发展仅此而已,岂有他哉!

--以上转贴个人观点,首发“2009都联网络楹联发展论坛”。

谢谢各位老师对此帖的关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 0:03:26编辑过]

作者: 无为而为    时间: 2009-2-2 00:18
附记:武侠小说是大众化的东东,大众化小说作家搞大众化对联也还门当户对呢,嘿嘿。
作者: 窟顶苦丁    时间: 2009-2-3 05:05

别开蹊径,莫使屏前风月老;直抒胸襟,长教笔底性情真

新华网报道:一代武侠文学大师梁羽生的葬礼今(31)日举行。在葬礼上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特地委托代表为梁羽生献上花圈,挽联上写着:

悼梁羽生兄逝世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 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

说句实在话,金庸如何不会对联,也不会对成这样。这两个句子同是上联,字句中不犯律,可能在创作中也并没有考虑以下联相对。

上联一:同行同事同年 大先辈;

同行 同事:二人曾一起在香港《大公报》下的《新晚报》做副刊编辑,金庸 (查良镛) 和梁羽生 (陈文统) 共同的爱好是围棋和武侠小说。先是梁羽生在总编辑罗孚要求下写就《龙虎斗京华》,后在梁羽生的相邀下,金庸的《书剑恩仇录》才相继出版。

同年:从年龄上讲,梁羽生 生于1924年3月22日 (证件日期为1926年),而金庸是1924年2月6日,不管怎样都要比梁大些。

大先辈:日语. 意思是:“学长,前辈”。

上联二(不对下联):亦狂亦侠亦文 好朋友;

亦狂亦侠亦温文 【出处】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别黄蓉石比部玉阶》(蓉石,番禺人) 【鉴赏】 不是我特别喜爱逢人就夸赞你,实在因为你的为人,有狂气,有侠情,却又温文儒雅。作者藉这两句诗描写自己对友人黄蓉石的衷心赞美。黄蓉石的亦儒亦侠,堪称是中国传统书生的典型。 【原诗】 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出自 龚自珍 的名句还有: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出处】 清·龚自珍《漫感》 【鉴赏】 带着一枝箫、一把剑,仗义行走江湖,本是我平生最大的心愿;如今十五年都已过去了,当初的狂名也全让我给辜负尽了。作者描写自己当年一心行侠江湖,如今却失意、落魄,当年的壮志豪情早就给消磨殆尽了,“一箫一剑平生意”形容少年豪侠、意兴风发的豪情。“负尽狂名十五年”常用来形容那些早年颇具盛名,后来却平淡无奇的人。 【原诗】 绝城从军计惘然,东西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文字缘同骨肉深 【出处】 清·龚自珍《杂诗》 【鉴赏】 朋友聚在一起谈心论道,由于对文字的共同爱好而结成知己,这份感情就像兄弟骨肉间的感情一样真挚、深厚。文友相交,文字结缘,意气相投,情同骨肉。对某些人而言,游泳这样一份真挚的情谊,的确可以终生无憾了。 【原诗】 多君媕雅数论心,文字缘同骨肉深。别有樽前挥涕语,英雄迟暮感黄金。 天涯握手尽文人 【出处】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鉴赏】 在这远离京城的天涯一角,一起握手相谈的,全都是一些擅于写作的文人呢!作者描写自己浪迹关山,心底原有的多少凄苦悲凉,全都在文人诗友的论文谈艺与饮酒欢笑中,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原诗】 使君谈艺笔通神,斗大高阳酒国春。消我关山风雪怨,天涯握手尽文人。

但开风气不为师 【出处】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鉴赏】 这一句诗上承“一事平生无齮齕”,意思是说:我生平只有一件事,没有人能拿它来当做攻击我的借口,那就是我只以著书立说来开启一代风气;从来不收学生或以老师的身份招党聚众。齮齕,读作以何,是指牙齿相咬,引申为攻击他人。“但开风气不为师”这是龚自珍的名句,常用来赞美那些开创时代风气的人,能够引导社会走进一个更新更美的境界。 【原诗】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事事平生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

金庸似乎是故意不对上联,而以另一上联联之,是别有用心的。《别黄蓉石》中所嵌:黄蓉,也是《射雕英雄传》的女主角。龚自珍所广传的几句名言,也恰好形容他们俩人个中的微妙关系,确实是难兄难弟好朋友。

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下款这里也有谦虚的地方,金庸比梁羽生还年长,自称为弟是敬重。自愧不如,相信也谦虚了。比喻是自愧不“儒”,那是绝对恰当的。

苦丁认为金庸不是不会对联,而是他一来是用龚自珍的名言说出他俩的千丝万缕,二来,把他的那份尊重和龚自珍的名句留给梁自对了。

作者: 偶晕    时间: 2009-2-3 07:44

楼上说的真够复杂的。。

心声自有韵,无需引名句。恭祭老友,心意心声自比联强。大概如此。


作者: 无为而为    时间: 2009-2-3 09:11

受教了,谢谢窟顶苦丁君!

个人觉得没有那么复杂。请看看此帖:

http://news.sohu.com/20090203/n262020394.shtml


作者: 窟顶苦丁    时间: 2009-2-3 14:03

无为兄好。读过搜狐这篇新闻稿更觉得金庸别有用心了,且看:

挑错一:对联不合平仄

金庸就以两句上联挽之。(当年梁批评查的时候,两人才只不过是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五十年后的查良镛先生,难道还停留在不懂平仄的阶段么?)

挑错二:诗词闹笑话

  金庸的小说最闹笑话的还是诗词方面,例如在《射雕英雄传》中,就出现了“宋代才女唱元曲”的妙事……

  所谓“宋代才女唱元曲”,就是指《射雕英雄传》中女主角黄蓉与“渔樵耕读”中的樵子唱答《山坡羊》一事。樵子所唱的三首《山坡羊》曲子以及黄蓉所答唱的那首。。。

金庸就以一句《别黄蓉石》挽之。

是巧合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3 14:11:12编辑过]

作者: 敖包    时间: 2009-2-3 15:31

焦点在于,金庸写的是否是挽联。

如果是挽联,作为大师,确实不够严谨。

到底是不是挽联呢?可以直接去问金大侠。这个事也不能拖太久。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09-2-3 17:34

平仄对于对联来说,本来就相当于人穿的衣服,虽然有所讲究,但并非千篇一律,搜索对联基础知识,对仗是核心要素,平仄,并没说要按照割裂出的两句律诗的平仄为唯一标准,律诗的平仄仅仅只是一种可以使用的比较好的韵律形式而已,并非唯一,古今不讲究尾字仄起平收这个一般习惯的对联时不时都会有一些。

金庸这挽联虽然不能算是特别出彩,但是,就联都来说,能写得比他更好的恐怕没几个,很多人认为是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我看上去简直就是泛泛而作的空话套话,表面上好像很文雅,其实恶俗无比,也没什么内容和思想性。

老毛那对联也对仗得好好的,仅仅只是没按一般习惯去讲究平仄。

对联平仄的韵律美,是多方面的,没有律诗和词那样的死规定,律诗的平仄不仅仅只考虑了那两句,还考虑了整体,对联也并非是5、7言为大为主流。何况也并非223断句方式为主流。当你不死抱律诗的平仄当宝的时候,一切就很好想得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3 23:46:35编辑过]

作者: 该用户名无效    时间: 2009-2-3 22:31
顶楼上。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09-2-4 00:33

一个和我如此亲切又值得尊敬的人(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一个这么精彩的朋友(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走了。两大顶级武侠英雄,自然是惺惺相惜的,英雄叹英雄,英雄送英雄,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凉?置身事外的人哪懂人未到离别哪懂伤悲的道理?眼里只有“阳春白雪”的联家,是否体会到了这种极度的悲伤?金庸需要花枝招展跳大神发表长篇小说去表演悲伤吗?不需要,一个真正感到悲伤和惋惜的人也不会有那个心情,一切表演都是苍白无力的,就是一个这么好的人,展现在大家面前,却已经永别了,这种把美丽摆在你面前毁灭的的悲凉,表达得还不够吗?用得着那些假大空话吗?在这种真切的悲伤中,一个不羁的性情中人会有心情去弄那些平平仄仄仄平平吗?

能和金庸比肩的,已经不需要赞美,能被金庸尊称为大先辈的,已经就是一种无心而自然流露出的赞美,只有真正淡薄而真性情的人,才会有如此坦荡而又无心的赞美。这副对联的内涵已经够丰富的了,只是,一般事外人无法体会那种哀挽的心情和丰富的内涵。当然,某些人完全可以说我牵强附会装B了

金庸这联是在沉痛的心情中哀挽梁羽生,并非是要贴出来假装谦虚一番后等待喝彩,他写得已经够情真意切了,金庸的对联水平虽然并不出色,但是一般人你也别想会比他强,可能性不大,因为你不具备他那样精彩的生活,也不会比他更有知识。

我发这些言论,并非针对楼主,就事论事,无为而为版主是我敬重的一个联家,低调而辛勤,醉心于自己喜欢的对联,水平也比较高。

以下纯属个人放屁。可不看。

金庸已经完全真切地表达了他悲哀的心情,金庸虽然并非一个出色的联家,很多人就经常想当然出色的某个文学家对联也肯定是最好也不会出错的(这句话与我上面所说的并不矛盾,只是就事论事说一些现实中的现象),但是,就任何文学来说,丰富的人生阅历永远是文学具备丰富的生活哲理和思想无可替代的要素。婉约派词人柳永确实是和青楼女子有着极为不一般的密切关系,同时在科举中又是如此地失意,他的词也是这种真切感受的自然流淌;李清照早期是个蜜糖中的大家小姐,清丽的词风也是她生活真切的写照,后期随着自己与丈夫两地分居和国家的衰败,词风随着生活的的感受真切流露,并非没事干闲得无聊要凭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是她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在极度的悲哀和愤怒中发出的心灵的抗争和呐喊,致柔的人更是至刚,这还是婉约派风格吗?豪放派的高手们也用不着我举例了,都是有着丰富或者惊天动地的人生经历,当然,也是因为他们本身具备了飞扬的文采而成就了一代代辉煌,他们的文采,不是关在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笼子里或者呆在街角伺竹弄梅阳春白雪出来的。

所以,不要拿金庸和左宗棠比,人生的经历不一样,他们的关系也没那么丰富纷繁。有几个人能有曾国藩那样的成就?又有几个人能有左宗棠那样的高度?

老毛的那联我就懒得评了,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个具备伟人的情怀和眼光。当然,谁都可以说我也不具备。

左宗棠写的对联是我们当今某些方家们那么空洞晦涩啰嗦不休七弯八拐的吗?晚清的挽联,对于一般人来说,没什么出彩的经历,只有写长一点,从点点滴滴中感受悲凉或者在哀挽中言带赞美。生活阅历不够文字驾驭能力不够又加上基础知识不够的人,你要去学清联,清联所具备的行云流水、自由奔放的优秀联风你学不来,糟粕却容易被你当宝并被“发展”得更歪,最后只能是走样变味变成裹脚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4 1:07:24编辑过]

作者: 水中央    时间: 2009-2-5 15:31
本帖最后由 水中央 于 2010-6-17 09:08 编辑

-----------------------
作者: 海岳    时间: 2009-2-6 09:27

金庸在其武侠书中多有对联式的回目,好象也不坏。

文人行事有其个性,或许其挽联别有用意,或本无意成联只是为表情怀而已。


作者: 苍狼书生    时间: 2010-6-13 09:19
梁先生的联很不错!
作者: 杜学甫    时间: 2010-6-13 10:0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把尺子对谁都是适用的,大作家也不例外。说句不懂,也没什么。大科学家牛顿在生活上老出笑话,大家并未贬低他。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叫我们去写武侠小说,谁写得来?不是也不懂吗?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0-6-13 10:07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0-6-13 10:11 编辑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
(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就对仗来说,这里也并非只有那活宝神对。
   什么样的大先辈,什么样的好朋友,上下都是偏正名词,神对部分都是修饰部分,也就是“偏”的部分,如果在一个句子中就是定语,上下两句都是一个偏正名词,当然大先辈,好朋友也是偏正名词,大偏正套小偏正,上下偏正名词对偏正名词,偏的部分不需要字面词性一致宝典上也是找得到的,其实这里整个神对部分都是修饰和限制后接名词的,与形容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偏正名词不仅仅只有2-3个字的,该有多长就有多长,你打包当做一个整体,就相当于是2个字的偏正名词,再捆成一大包就是一个名词。
作者: 大史公    时间: 2010-6-14 14:19
过了一年多,居然还在讨论这个。。。
梁羽生和金庸分别在阴阳两界笑而不语。
作者: 7荤8素    时间: 2010-6-14 21:41
趁着金先生还健在,我想这个问题还是及早弄明白的好,谁能告诉我他老人家电话号码是多少?楼上的住得近,帮忙给问问。。。
作者: 大史公    时间: 2010-6-15 10:02
楼上的大光头想搞明白什么问题?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