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代发]我的导师余德泉教授(作者:鲁晓川) [打印本页]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9-5-25 14:12
标题: [代发]我的导师余德泉教授(作者:鲁晓川)
<P align=cente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B>我的导师<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德泉">余德泉</st1:PersonName>教授</B></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4><B></B></FONT>
<P><FONT size=4></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作者:</FONT>鲁晓川(中国第一位楹联学硕士研究生)
</FONT>
<P><FONT size=4></FONT>
<P><FONT size=4></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4></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size=4></FONT></FONT>
<P><FONT size=4></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4><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易中天">易中天</st1:PersonName>先生在《百家讲坛》说《诸子百家争鸣》时,将孔子定位为“学人”。并且以孔子好学、勤学、善学的事实加以印证。这使我联想到了我的导师<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德泉">余德泉</st1:PersonName>教授。他也是一位真正的学人。之所以形成这个认识,不但源于拜读了他数百万字的著作,更是源于我忝列门墙的切实感受。</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FONT>
<P><FONT size=4></FONT>
<P><FONT size=4></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4><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余</st1:PersonName>教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勤奋坚忍、严谨治学的精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2</FONT>年,即我考上他的研究生的第一年,他搞了十年的《章草大典》终于获得了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机会,要在两个月内交稿。在这短短两个月中,不仅要将他亲自主持排版的厚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90</FONT>页的正文逐字检查,还要将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0</FONT>页的通用字一览、同形字一览、近形字一览、同一偏旁不同的写法一览、不同偏旁相同写法一览几个大表一一审核。我知道这是学习的好机会,在<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余</st1:PersonName>教授说要我协助时,就欣然受命。那段时间,<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余</st1:PersonName>教授、师母和我三个人每天都干到晚上十一点多。<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余</st1:PersonName>教授当时患有眩晕症,有时不得不趴在桌子上休息,但他一旦感觉好些,就又开工。一天,他校完“迹”字的编排和出处标示文字后说:“足迹,这本书就印着我生命的足迹啊。”六年过去了,每当看到<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余</st1:PersonName>教授的新著作出版时,我就会想起这句话。经过一个多月,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70</FONT>页的书稿终于校完。正准备交稿时,没想到他忽然又带着一些不安地说:“这些范字我为什么不也用原帖的呢?用原帖的字不更有权威性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我说:“您都是按照原帖规规矩矩临写的,况且有近三百页,出版社也催得紧,还是别返工了吧。”但<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余</st1:PersonName>教授坚持要改,于是又经过两个星期的奋战,才把例字从初稿上一个一个扯下来重新帖在应有的位置上,再放到电脑上扫描。当最后一个字贴完时,我见<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余</st1:PersonName>教授站起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我当时心里是有些不理解,觉得他真是执拗,现在回头想想,也许唯有这种执拗精神,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学人吧。</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FONT>
<P><FONT size=4></FONT>
<P><FONT size=4></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4>说到严谨治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于对联声律规则——马蹄韵的探索。<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余</st1:PersonName>教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意识到了对联平仄安排有其特殊的规律,并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5</FONT>年出版的专著《对联纵横谈》中进行了初步论述。此后他一方面对于曾国藩、左宗棠、王闿运、吴恭亨等二十多位楹联名家作品的平仄运用情况进行概率统计,一方面到南岳、望城等传承马蹄韵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历经十年不断探索,终于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7</FONT>年写出了《对联格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对联谱》一书,对于马蹄韵的来龙去脉、运用特征等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楹联界空前强烈的反响。1998年的南岳全国对联学术研讨会以及此后的很多评论文章,都肯定此书“揭示了对联与其他文学形式特别是与诗词曲的质的区别”,“使我国对联的创作真正有章可循”,“实补学术界之一大空白”,是对联方面“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与此同时,不少商榷的、批评的甚至歪曲事实加以攻击的言论也产生了。对于这些不同的意见,<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余</st1:Pers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9-5-25 14:15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face=仿宋_GB2312><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德泉">余德泉</st1:PersonName>教授简介 </FONT></FONT><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FON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4></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余德泉,四川泸州市叙永县人。1941年古历9月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我国首位对联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班领衔导师,湖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员,民盟湖南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长期研究古汉语、对联、诗词和书法。首次总结出了我国对联的声律规则马蹄韵,首次将对联格律作为与诗律、词律、曲律平行的格律写入“21世纪高等院校基础性核心课教材”《古代汉语》,首开非汉语汉字对联研究和对联的英语对偶翻译,其理论成果和学术活动多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著作有《古汉语同义虚词类释》《笑话里外观》《对联纵横谈》《中国长联三百三》《对联通》《天下名联》《对联格律对联谱》《古今绝妙对联汇赏》《得月斋联稿》《古今茶文化对联观止》《余教授教对联》《余教授论对联》《简明书法教程》《章草大典》《余德泉书自撰作品集》和《章草传帖》等。主编有《清代十大名家对联》和《书法通》等。擅长隶书、章草、楚简等多种书体。书法作品被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宁远舜帝陵、浏阳谭嗣同故居、南岳衡山、武夷山、青岛寓园等数十处地方收藏刻挂,并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1997年手书全本《香港基本法》在长沙展出。2000年在中南大学举办个人楹联书法展,展出了所书八个民族九种语言文字的对联。2005年在四川泸州举办个人书法展。2006年在长沙举办个人书法展。2008年,被推选担任湖南民盟书画院院长。2009年主编的《湖南楹联》一书被纳入湖南省重点文化项目 “湖湘文库” 丛书之中。2009年,被选举为中国楹联学会副主席。 </FONT>
<p>
作者: 杖头悬鬯 时间: 2009-5-25 14:38
<FONT size=5>可敬的教授!</FONT>
作者: 八眼人 时间: 2009-5-25 14:39
德艺双馨 [em23][em23][em23]
作者: 苍狼书生 时间: 2009-5-25 14:52
我读过余教授的著作,向余教授致敬!
作者: 邢伟川 时间: 2009-5-25 15:04
<b><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在南昌第一届楹联艺术节期间和余德泉教授有过请教,教授平易近人,说起对联来滔滔不绝,教授的德艺真是没得说。</FONT></b>
作者: 清溪云木 时间: 2009-5-25 16:25
向教授敬礼!
作者: 误入溷厕 时间: 2009-5-25 16:33
<P><FONT size=5>路过。</FONT></P>
<P><FONT size=5>渐渐地习惯“为尊者讳”了,原本啥也不想说,但看到了下面一段,还是忍不住立此存照:</FONT></P>
<P><FONT size=4>“终于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7</FONT>年写出了《对联格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对联谱》一书,对于马蹄韵的来龙去脉、运用特征等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楹联界空前强烈的反响。1998年的南岳全国对联学术研讨会以及此后的很多评论文章,<FONT color=#0909f7>都肯定此书“揭示了对联与其他文学形式特别是与诗词曲的质的区别”,“使我国对联的创作真正有章可循”,“实补学术界之一大空白”,是对联方面“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与此同时,不少商榷的、批评的甚至歪曲事实加以攻击的言论也产生了</FONT>。”</FONT></P>
<P><FONT size=4>——呵呵,笑一笑,十年少:)~~~~~~~:))</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5 16:53:38编辑过]
作者: 汨水清风 时间: 2009-5-25 16:46
向余教授致敬!德艺双馨 [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17][em17][em17][em17][em17][em17][em27][em27][em27][em27][em27][em27]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9-5-25 17:08
南昌一别,又是五年,向“马家军”的司令敬礼
作者: 驴肩落梅. 时间: 2009-5-25 17:20
<P>早该如此了。<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0000" face=黑体 color=#ffff00 size=7>热烈祝贺!</FONT></P>
作者: 秋乃一郎 时间: 2009-5-25 17:37
<P><FONT size=7>“古历”应是“鼓历”。因为历书是打牛鼓的人送来的,因此给予更正。不知站长是否认可。</FONT></P><P><FONT size=7> </FONT></P>
作者: 柳絮 时间: 2009-5-25 17:48
<P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B>余教授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是十分感人的.在当今之世尤其难言可贵.<p></p></B></P><P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B>不过,鲁硕把恩师的马蹄韵提到对联规律的地位,恐怕也定论的太早了点.<p></p></B></P><P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B>对联和诗词曲所不同的,正是后三者是可吟咏的,其中词曲还有词谱曲谱,<p></p></B></P><P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B>乐府也是可入乐演唱的.而对联主要是用于张贴的,是文字欣赏的文学小<p></p></B></P><P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B>品种.所以,马蹄韵至多只是对联学的一个流派,一家之言吧.<p></p></B></P><P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B>对联是对称文学,强调的是对称美.加于过多的诸于马蹄韵式的限制,不利于<p></p></B></P><P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B>对联文学的发展.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愚认为:对联学的研究方向应多注重</B></P><P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B>内涵,少纠缠于形式.<p></p></B></P><P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B>.<p></p></B></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18:0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误入溷厕</I>在2009-5-25 16:33:17的发言:</B>
<P><FONT size=5>路过。</FONT></P><P><FONT size=5>渐渐地习惯“为尊者讳”了,原本啥也不想说,但看到了下面一段,还是忍不住立此存照:</FONT></P><P><FONT size=4>“终于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7</FONT>年写出了《对联格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对联谱》一书,对于马蹄韵的来龙去脉、运用特征等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楹联界空前强烈的反响。1998年的南岳全国对联学术研讨会以及此后的很多评论文章,<FONT color=#0909f7>都肯定此书“揭示了对联与其他文学形式特别是与诗词曲的质的区别”,“使我国对联的创作真正有章可循”,“实补学术界之一大空白”,是对联方面“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与此同时,不少商榷的、批评的甚至歪曲事实加以攻击的言论也产生了</FONT>。”</FONT></P><P><FONT size=4>——呵呵,笑一笑,十年少:)~~~~~~~:))</FONT></P>
</DIV><P>至此!</P><P>三羊还是应该说一句,</P><P><FONT size=7><b>支持你!</b></FONT></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18:1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柳絮</I>在2009-5-25 17:48:44的发言:</B>
<P align=left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left;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0pt; 0cm><B>余教授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是十分感人的.在当今之世尤其难言可贵.
</B>
<p>
<P align=left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left;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0pt; 0cm><B>不过,鲁硕把恩师的马蹄韵提到对联规律的地位,恐怕也定论的太早了点.
<p></B>
<p>
<P align=left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left;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0pt; 0cm><B>对联和诗词曲所不同的,正是后三者是可吟咏的,其中词曲还有词谱曲谱,
<p></B>
<p>
<P align=left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left;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0pt; 0cm><B>乐府也是可入乐演唱的.而对联主要是用于张贴的,是文字欣赏的文学小
<p></B>
<p>
<P align=left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left;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0pt; 0cm><B>品种.所以,马蹄韵至多只是对联学的一个流派,一家之言吧.
<p></B>
<p>
<P align=left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left;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0pt; 0cm><B>对联是对称文学,强调的是对称美.加于过多的诸于马蹄韵式的限制,不利于
<p></B>
<p>
<P align=left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left;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0pt; 0cm><B>对联文学的发展.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愚认为:对联学的研究方向应多注重</B></P>
<P align=left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left;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0pt; 0cm><B>内涵,少纠缠于形式.
<p></B>
<p>
<P align=left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left;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0pt; 0cm><B>.
<p></B>
<p></DIV>
<P><FONT size=7>支持真理!</FONT>
<P><FONT size=7>不支持歪理!</FONT>
<P><FONT size=7>更不支持<FONT color=#f70968>谬论</FONT>!</FONT>
<P><FONT size=7></FONT> </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18:14
<P>三羊没的钱出书!</P><P>三羊没的出歪书!</P><P>但是,三羊有良心!</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18:17
<P>马蹄韵,纯属胡来!!</P><P>我认识了于德全,又认识了鲁晓川!</P><P><b><FONT color=#f70997 size=6>友情提示:不要吓人!</FONT></b></P><P><b><FONT color=#f70997 size=6></FONT></b> </P><P><b><FONT color=#f70997 size=6></FONT></b> </P>
作者: 塞上长城 时间: 2009-5-25 18:24
钦佩,仰慕中```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19:11
<P>以下是引用柳絮在2009-5-25 17:48:44的发言:</P><P>余教授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是十分感人的.在当今之世尤其难言可贵.</P><P>不过,鲁硕把恩师的马蹄韵提到对联规律的地位,恐怕也定论的太早了点.</P><P>对联和诗词曲所不同的,正是后三者是可吟咏的,其中词曲还有词谱曲谱,</P><P>乐府也是可入乐演唱的.而对联主要是用于张贴的,是文字欣赏的文学小</P><P>品种.所以,马蹄韵至多只是对联学的一个流派,一家之言吧.</P><P>对联是对称文学,强调的是对称美.加于过多的诸于马蹄韵式的限制,不利于</P><P>对联文学的发展.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愚认为:对联学的研究方向应多注重</P><P>内涵,少纠缠于形式.</P><P>.</P><P>
</P>
作者: 学堂窝人 时间: 2009-5-25 19:49
<P>马蹄韵是长联创作的一种形式,清代已有不少人自觉遵循这一形式创作。马蹄韵从声律角度看确实优于其他形式。另外,马蹄韵这一概念清代已经提出,余德泉教授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是不容否定的。有当代人说,马蹄韵是他发现的,余教授窃取了他的成果。实践和命名乃清人,余教授也没说马蹄韵是他发现的,他只是马蹄韵的研究者。足见某些人的无知和可笑。马蹄韵是联律的一种,也可以说是长联中最为优秀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这一点余教授也是这样看的,但有些人硬要说是余教授完全否认了其他形式,如果认真读一下余教授关于马蹄韵的有关论述,就不会这么说了。对联和其他文学一样,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但总有些人一讲形式,就说内容是最重要的,以内容否定形式,这不是正确的。就如同一布料,做出的服装有优劣之分,但人们喜欢的只能是前者。也有人用什么形式的对联所占比例来衡量优劣,这同样是不可取的,形式的优劣并不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就如某些作家动不动就说自己写了多少万字的著作,数量是远远超过了王之涣(只有五首诗传世)、金昌绪(只有一首诗传世),但有几百万字著作的某些作家可以与他们同日而语么?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余教授并没有高高在上过,倒是有些不懂学术的人以为自己不可一世,企图凌驾于余教授之上,动不动就攻击、嘲笑,有本事你也拿出点学术成果来给世人看看!也许你拿得出来,但如果你的学术成果即使同样是优秀的,到时候同样会有人攻击、嘲笑,那时你有余教授的心态和表现吗?</P>
[此贴子已经被潇湘妃子于2009-5-26 0:45:48编辑过]
作者: 九龙戏水 时间: 2009-5-25 20:32
<P>和为贵.</P>
作者: 儒夫子 时间: 2009-5-25 21:55
余教授的学术成果是丰硕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为人师表也是够格的。对于一个学人,一位老者,一位对中国楹联和书法付出毕生心血的人,还是当存敬畏之心。至于对他的研究成果有异议,完全可以用讨论、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探讨,以求学术繁荣和进步。马蹄韵是对联格律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关于马蹄韵的质疑,我看过时习之先生的一篇争鸣文章,完全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出结果。比较有说服力。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否定马蹄韵是对联中一种比较好的格律形式,因为从古至今,毕竟还有那么多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它。
作者: 何茹 时间: 2009-5-25 22:2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儒夫子</I>在2009-5-25 21:55:58的发言:</B>
余教授的学术成果是丰硕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为人师表也是够格的。对于一个学人,一位老者,一位对中国楹联和书法付出毕生心血的人,还是当存敬畏之心。至于对他的研究成果有异议,完全可以用讨论、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探讨,以求学术繁荣和进步。马蹄韵是对联格律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关于马蹄韵的质疑,我看过时习之先生的一篇争鸣文章,完全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出结果。比较有说服力。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否定马蹄韵是对联中一种比较好的格律形式,因为从古至今,毕竟还有那么多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它。</DIV>
[em17][em17][em17]
作者: 倚剑长天 时间: 2009-5-25 22:2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儒夫子</I>在2009-5-25 21:55:58的发言:</B>
余教授的学术成果是丰硕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为人师表也是够格的。对于一个学人,一位老者,一位对中国楹联和书法付出毕生心血的人,还是当存敬畏之心。至于对他的研究成果有异议,完全可以用讨论、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探讨,以求学术繁荣和进步。马蹄韵是对联格律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关于马蹄韵的质疑,我看过时习之先生的一篇争鸣文章,完全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出结果。比较有说服力。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否定马蹄韵是对联中一种比较好的格律形式,因为从古至今,毕竟还有那么多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它。</DIV>
<FONT size=4>赞同!</FONT>
作者: 迷 时间: 2009-5-25 22:4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儒夫子</I>在2009-5-25 21:55:58的发言:</B>
余教授的学术成果是丰硕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为人师表也是够格的。对于一个学人,一位老者,一位对中国楹联和书法付出毕生心血的人,还是当存敬畏之心。至于对他的研究成果有异议,完全可以用讨论、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探讨,以求学术繁荣和进步。马蹄韵是对联格律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关于马蹄韵的质疑,我看过时习之先生的一篇争鸣文章,完全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出结果。比较有说服力。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否定马蹄韵是对联中一种比较好的格律形式,因为从古至今,毕竟还有那么多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它。</DIV>
[em01][em01][em01]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23:1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学堂窝人</I>在2009-5-25 19:49:44的发言:</B>
<P>马蹄韵是长联创作的一种形式,清代已有不少人自觉遵循这一形式创作。马蹄韵从声律角度看确实优于其他形式。另外,马蹄韵这一概念清代已经提出,余德泉教授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是不容否定的。有当代人说,马蹄韵是他发现的,余教授窃取了他的成果。实践和命名乃清人,余教授也没说马蹄韵是他发现的,他只是马蹄韵的研究者。足见某些人的无知和可笑。马蹄韵是联律的一种,也可以说是长联中最为优秀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这一点余教授也是这样看的,但有些人硬要说是余教授完全否认了其他形式,如果认真读一下余教授关于马蹄韵的有关论述,就不会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对联和其他文学一样,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但总有些人一讲形式,就说内容是最重要的,以内容否定形式,这不是正确的。就如同一布料,做出的服装有优劣之分,但人们喜欢的只能是前者。也有人用什么形式的对联所占比例来衡量优劣,这同样是不可取的,形式的优劣并不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就如某些作家动不动就说自己写了多少万字的著作,数量是远远超过了王之涣(只有五首诗传世)、金昌绪(只有一首诗传世),但有几百万字著作的某些作家可以与他们同日而语么?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余教授并没有高高在上过,倒是有些不懂学术的人以为自己不可一世,企图凌驾于余教授之上,动不动就攻击、嘲笑,有本事你也拿出点学术成果来给世人看看!也许你拿得出来,但如果你的学术成果即使同样是优秀的,到时候同样会有人攻击、嘲笑,那时你有余教授的心态和表现吗?</P></DIV>
<P>
<P>三 马蹄韵在对联句中的运用
马蹄韵的运用,除了句脚规则而外,还应包括句中规则。因为句中平仄的安排受句脚平仄的制约。这就使之与句脚规则成为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
——余德泉《对联通》</P>
<P>马蹄韵,只能马马虎虎解释“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
<P>而不能完全彻底解释“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
<P>“句中平仄的安排受句脚平仄的制约”,这种说法更是谬论!这是因为,唐诗五律有两种交替规律,</P>
<P>一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
<P>一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
<P>由“仄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仄,……”!</P>
<P>可知:当第五字同为“仄”声时,第二和第四字即可以是“仄平”,也可以是“平仄”。</P>
<P>所以对“句中平仄的安排受句脚平仄的制约”并不认同。</P>
[此贴子已经被潇湘妃子于2009-5-26 0:47:53编辑过]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23:14
<P><b><FONT color=#f70938 size=6>对于教授来说,</FONT></b></P><P><b><FONT color=#f70938 size=6>说话应该“严丝合缝”!</FONT></b></P><P><b><FONT color=#f70938 size=6>治学不该“胡说八道”!</FONT></b></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23:18
<P>三 马蹄韵在对联句中的运用
马蹄韵的运用,除了句脚规则而外,还应包括句中规则。因为句中平仄的安排受句脚平仄的制约。这就使之与句脚规则成为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
——余德泉《对联通》</P><P>============================</P><P><FONT color=#0909f7 size=5><b>“句中平仄的安排受句脚平仄的制约”。</b></FONT></P><P><b><FONT color=#ff0099 size=5>这个说法不成立,其他还需要反驳吗?!</FONT></b></P><P><b><FONT color=#ff0099 size=5></FONT></b> </P><P><b><FONT color=#ff0099 size=5></FONT></b> </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23:2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学堂窝人</I>在2009-5-25 19:49:44的发言:</B> <P>马蹄韵是长联创作的一种形式,清代已有不少人自觉遵循这一形式创作。马蹄韵从声律角度看确实优于其他形式。另外,马蹄韵这一概念清代已经提出,余德泉教授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是不容否定的。有当代人说,马蹄韵是他发现的,余教授窃取了他的成果。实践和命名乃清人,余教授也没说马蹄韵是他发现的,他只是马蹄韵的研究者。足见某些人的无知和可笑。马蹄韵是联律的一种,也可以说是长联中最为优秀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这一点余教授也是这样看的,但有些人硬要说是余教授完全否认了其他形式,如果认真读一下余教授关于马蹄韵的有关论述,就不会<b><FONT color=#f70968 size=5>睁着眼睛说瞎话</FONT></b>了。对联和其他文学一样,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但总有些人一讲形式,就说内容是最重要的,以内容否定形式,这不是正确的。就如同一布料,做出的服装有优劣之分,但人们喜欢的只能是前者。也有人用什么形式的对联所占比例来衡量优劣,这同样是不可取的,形式的优劣并不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就如某些作家动不动就说自己写了多少万字的著作,数量是远远超过了王之涣(只有五首诗传世)、金昌绪(只有一首诗传世),但有几百万字著作的某些作家可以与他们同日而语么?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余教授并没有高高在上过,倒是有些不懂学术的人以为自己不可一世,企图凌驾于余教授之上,动不动就攻击、嘲笑,有本事你也拿出点学术成果来给世人看看!也许你拿得出来,但如果你的学术成果即使同样是优秀的,到时候同样会有人攻击、嘲笑,那时你有余教授的心态和表现吗?</P></DIV><P><P>三羊问:究竟是谁在<b><FONT color=#f70968 size=5>睁着眼睛说瞎话</FONT></b></P><P>三羊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您<b><FONT color=#f70968 size=5>睁着眼睛说瞎话</FONT></b></P>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9-5-25 23:20
<P><FONT size=4>赞同学堂窝人和儒夫子的观点。</FONT></P>
<P><FONT size=4>任何理论,都很难谈得上百分之百的完美,但不完美,不等于说就不可以去研究。</FONT></P>
<P><FONT size=4>持不同意见很正常,但希望大家能放平心态,对一个为楹联界做出较大贡献的学者来讲,起码的尊重是后学应该具有的。马蹄韵有它的局限之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马蹄韵到一无是处,这样是不客观的,也是不能为大家所接受的。</FONT></P>
<P><FONT size=4></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6 9:33:51编辑过]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23:2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潇湘妃子</I>在2009-5-25 23:20:57的发言:</B>
<P><FONT size=4>赞同学堂窝人和儒夫子的观点。</FONT></P>
<P><FONT size=4>任何理论,都很难谈得上百分之百的完美,但不完美,不等于说就可以不去研究。</FONT></P>
<P><FONT size=4>持不同意见很正常,但希望大家能放平心态,对一个为楹联界做出较大贡献的学者来讲,起码的尊重是后学应该具有的。马蹄韵有它的局限之处,但不能因此而否则马蹄韵一无是处,这样是不客观的,也是不能为大家所接受的。</FONT></P>
<P><FONT size=4>楼上的帖子中若有使用了过激言辞的,请在半个小时内自行修改,否则将删除不雅词语,特此告知。</FONT></P>
<P><FONT size=4></FONT></P></DIV>
<P>潇湘妃子:
<P>您可以说,三羊有“过激言辞”,但您不能说三羊的观点是错误的!
<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23:31
<P><b><FONT size=5>潇湘妃子:
</FONT></b></P><P><FONT size=5><b>三羊我,</b>三羊我,尊重余德泉教授!<b>!</b></FONT></P><P><b><FONT size=5>三羊我,不会尊重余德泉教授的马蹄韵谬论!!</FONT></b></P><P><FONT color=#ff0066 size=5><b>“尊重余德泉”和“尊重马蹄韵”,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b></FONT></P>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9-5-25 23:31
<FONT size=4>任何观点,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希望大家能放平心态来讨论问题,我不会评论任何人的观点的对错,但过激言辞请自行修改,你也是联界资深的联友了,请为后学们做个榜样,谢谢!</FONT>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9-5-25 23:34
<FONT size=4>我没有要求你尊重马蹄韵,但希望你在发帖时能放平心态,学术争鸣也需要用文明的语言来进行。</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5 23:36:02编辑过]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23:43
<P><b><FONT color=#f70968 size=5>睁着眼睛说瞎话</FONT></b></P><P><b><FONT color=#f70968 size=5>是“过激言辞”吗?</FONT></b></P>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9-5-25 23:46
属于,你们一起修改去~~
作者: 哈哈公 时间: 2009-5-25 23:53
三羊老师,是我把你一些帖子删了。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9-5-25 23:5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哈哈公</I>在2009-5-25 23:53:03的发言:</B>
三羊老师,是我把你一些帖子删了。</DIV>
<P>哈哈公老师,您删除三羊的帖子,太残忍了,因为我是“一指禅”,打字太慢!!!
<P>
<P>咳咳……………………!!!!!!!!</P>
作者: 儒夫子 时间: 2009-5-26 00:1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9-5-25 18:14:19的发言:</B>
<P>三羊没的钱出书!</P>
<P>三羊没的出歪书!</P>
<P>但是,三羊有良心!</P></DIV>
据我所知(我一个同事是他教过的中学学生),余教授不是属于有钱人一类,基本上算个穷教授;说余教授出的是歪书,就失之偏颇了。相信三羊的良心,也相信余教授的良心。余教授北大毕业后,在湖南的乡村中学教书多年,他的学生们对老师反映不错。后来,因为在汉语教学上的成就,才调到大学教书的。
作者: 哈哈公 时间: 2009-5-26 00:23
儒夫子是中国对联的良心。支持家门老师。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9-5-26 00:36
<P><FONT size=4>余教授并不富裕,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人品也非常好。这次去南昌开六代会,邀请函上写明了因接待经费紧张,尽量不要带家属来,但他还是带着他的夫人来了(老两口感情一向都非常好),不过,他没有惊动主办方,而是自己悄悄去离凯莱酒店不远的一个宾馆自费入住,我问他为什么不过来住,凭他的威望和在联界的影响力,主办方毫无疑问一定会给安排的。但余教授非常坚决地说:咱不给人家添麻烦。主办方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和夫人一起来的。说真的,当时我非常感动。</FONT></P><P><FONT size=4>2004年在廊坊开五代会的时候,我初次结识余教授,他说起一直都在收集整理对联方面的资料,已经坚持了几十年,手抄的卡片就有好几箱,都是他夫人帮他归类整理的,其中就有对联小故事等资料。当然那时电脑也没现在这么普及,</FONT><FONT size=4>但余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为人、对年轻人所寄予的深切厚望等方面,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既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又是一位非常值得大家敬重的学者。你可以不赞同他的观点,但绝不可以对他无礼,因为这样深深地伤害到了大家的感情,我想这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感受。</FONT></P>
作者: 7荤8素 时间: 2009-5-26 01:27
别的不想提,就冲着这篇文字,这个研究生徒弟没白疼[em05]
作者: 嫣然颦儿 时间: 2009-5-26 08:25
<FONT color=#cc338f size=4>向我们四川的余教授致敬~</FONT>[em17][em10]
作者: 点绛唇 时间: 2009-5-26 08:47
向家乡的老教授学习[em23][em23][em23]
作者: 逸灵公子 时间: 2009-5-26 09:08
<P>敬重!所谓树大招风,被责难就在所难免了。</P>
作者: 学堂窝人 时间: 2009-5-26 10:3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9-5-25 23:10:25的发言:</B>
<P>
<P>三 马蹄韵在对联句中的运用
马蹄韵的运用,除了句脚规则而外,还应包括句中规则。因为句中平仄的安排受句脚平仄的制约。这就使之与句脚规则成为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
——余德泉《对联通》</P>
<P>马蹄韵,只能马马虎虎解释“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
<P>而不能完全彻底解释“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
<P>“句中平仄的安排受句脚平仄的制约”,这种说法更是谬论!这是因为,唐诗五律有两种交替规律,</P>
<P>一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
<P>一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
<P>由“仄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仄,……”!</P>
<P>可知:当第五字同为“仄”声时,第二和第四字即可以是“仄平”,也可以是“平仄”。</P>
<P>所以对“句中平仄的安排受句脚平仄的制约”并不认同。</P>
</DIV>
<P>就如妃子所说,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前人马蹄韵的提出和实践,也是就句脚平仄安排而言,我也并不完全同意余教授将其放入句中研讨。对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马蹄韵确实解释不通,但其他情况是解释得通的,所以也不完全持反对意见。我也不同意有些人提出的联律是独立于诗词格律之外的特殊的格律形式,五、七言句式,联律就是借用诗律,即使句脚平仄的安排,也是诗律的变通或延展;三言或偶数字句,就是借用词中格律。所以,联律原本就是起源于诗词格律,把联律说成是独立的格律形式,无非是一些人想以此提高联律的地位而已,实际上是不能成立的。但是,余教授上十年对马蹄韵的深入研究是不可否认的,其对联谱作为一项研究成果也是不容否认的。尤其是对于余教授的人格,就个人感觉而言,更是不容否认。王力教授是大家,其理论同样有瑕疵,太阳有黑子,还是太阳,紫鹃有雀斑,还是美女。不能因为局部有缺陷就否认其整体。当然,把马蹄韵的研究成果无限拔高也不妥,她是联律研究百花园中的一朵。楹联理论研究的天地有多宽,道路有多远,成果有多丰富,某项成果地位有多高,都有待历史鉴定,现在作结论还为时过早。</P>
作者: 无嗔 时间: 2009-5-26 11:12
<P>鲁硕只是写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这些在别人眼里怎么看似乎都不重要,何必争论来争论去。</P><P>我敬佩余教授的治学严谨,也感念于他们的师生情谊。</P>
作者: 学堂窝人 时间: 2009-5-26 11:26
本来晓川这篇文章就是表达学生对老师感激、崇敬心情的,读来很实在,也很感人。但有些人要借机攻击、嘲笑余教授,质疑马蹄韵,自然会出现争论。一个帖子,作异常解读,引起争执,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了。
作者: 无欲 时间: 2009-5-26 11:3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儒夫子</I>在2009-5-25 21:55:58的发言:</B>
余教授的学术成果是丰硕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为人师表也是够格的。对于一个学人,一位老者,一位对中国楹联和书法付出毕生心血的人,还是当存敬畏之心。至于对他的研究成果有异议,完全可以用讨论、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探讨,以求学术繁荣和进步。马蹄韵是对联格律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关于马蹄韵的质疑,我看过时习之先生的一篇争鸣文章,完全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出结果。比较有说服力。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否定马蹄韵是对联中一种比较好的格律形式,因为从古至今,毕竟还有那么多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它。</DIV>
赞同![em17][em17][em17][em17][em17][em17][em17][em17][em17][em17][em17][em17]
作者: 汨水清风 时间: 2009-5-26 11:38
儒夫子是中国对联的良心。支持老师。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9-5-26 11:39
<P><FONT size=4>记得03年在游览张家界天子山的时候(初识余教授是在五代会之前,记错了,汗),山路不大好走,余教授虽然健步如飞,但也搁不住山那么高,时间长了,难免会体力不支(那时感觉我还不如余教授走的快呢)。晓川不知从哪里找到个卖拐杖的,就给余教授买了一个(大约属于旅游纪念品吧),也不过才十多元,余教授拿在手里,左看右看,非常的开心。后来爬山,余教授就一直拄着,拐杖落在石子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后面就有人开玩笑地边走边喊:平平仄仄平平仄,把一干人等笑了个人仰马翻,想起来都觉得很温馨。</FONT></P>
<P><FONT size=4>对了,当时学堂窝人老师也在场的,:)</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6 12:46:35编辑过]
作者: 惊帆 时间: 2009-5-26 12:38
<FONT size=3>若能陪我师傅游张家界天子山,我也给他买拐杖。。。</FONT>
作者: 疏澹斋主人 时间: 2009-5-26 15:50
<FONT face=宋体 size=3>敬佩余教授的治学精神,高度赞赏其为中华对联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不可否认,他是中华对联声律理论系统研究的开创者!无论他的理论是否完备,其领路人的功绩是不容抹杀的,其贡献是应该得到联人尊敬的!</FONT>
作者: 豆青虫 时间: 2009-5-26 15:54
<P><FONT size=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FONT></P><P><FONT size=5>允许争论,但不赞成搞人身攻击.</FONT></P>
作者: 清溪云木 时间: 2009-5-26 17:2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学堂窝人</I>在2009-5-26 11:26:27的发言:</B>
本来晓川这篇文章就是表达学生对老师感激、崇敬心情的,读来很实在,也很感人。但有些人要借机攻击、嘲笑余教授,质疑马蹄韵,自然会出现争论。一个帖子,作异常解读,引起争执,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了。</DIV>
[em17]
作者: 误入溷厕 时间: 2009-5-26 20:09
<P><FONT size=3>再路过一回,然后又笑一回,当然又年轻了十岁。赚大了~~</FONT></P><P><FONT size=3>呵呵~~</FONT></P>
作者: 7荤8素 时间: 2009-5-26 23:0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惊帆</I>在2009-5-26 12:38:44的发言:</B>
<FONT size=3>若能陪我师傅游张家界天子山,我也给他买拐杖。。。</FONT></DIV>
<P>谁说只有晓川孝顺啊[em05]</P>
<P>顺便问下,你师父是谁呀~</P>
作者: 荒唐一鉴 时间: 2009-5-27 00:05
<P><FONT size=4>她师傅见了你可能会惊得7荤8素的,哈哈~~~</FONT></P><P><FONT size=4>[em07][em07]</FONT></P>
作者: 达之 时间: 2009-5-27 01:38
<P>支持潇湘妃子的观点,观点可以争论,言辞不必过激。因为即使有分歧,彼此也只是学术观点不同而已。</P>
<P>对于余教授的观点,我是在网上和对联刊物上发表过批评文章的(说明一下,我不否定余教授的研究及其观点的价值),并和余教授几次电话交流过。余教授对于学术还是很认真的,对于我们这些后辈,确实也没有什么架子。</P>
<P>余教授是性情中人,他比家父小一些,几次到我家做客,我也两次去长沙拜访过他。据我所知,相对来说,他确实是个穷教授呢,呵呵~~~~</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7 9:38:49编辑过]
作者: 叶落无痕 时间: 2009-5-27 03:5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豆青虫</I>在2009-5-26 15:54:44的发言:</B>
<P><FONT size=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FONT></P>
<P><FONT size=5>允许争论,但不赞成搞人身攻击.</FONT></P></DIV>
<P>
<P><FONT size=3>这里有人搞人身攻击么?貌似没发现哈,别动不动给人扣帽子~~</FONT></P>
<P><FONT size=3>引发人身攻击的,往往就是有这种表面很公正,其实却带有明显偏向性的贴子:))</FONT></P>
<P><FONT size=3>是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敢说不对?没人敢说不对——所以,不管谁说了什么,别人最好都别插嘴,让实践检验去哈:))</FONT></P>
<P><FONT size=3>但是,如果这样的绝对真理到处飞,所谓的“允许争论”,不成屁话了么?</FONT></P>
<P><FONT size=3>也笑一笑,十年少:)~~~~~~~:)</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7 8:49:06编辑过]
作者: 倚剑长天 时间: 2009-5-27 08:15
<P><FONT size=3>是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敢说不对?没人敢说不对——所以,不管谁说了什么,别人最好都别插嘴,让实践检验去哈:))</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楼上的朋友很有幽默感!</FONT></P>
作者: 玄键 时间: 2009-5-27 09:29
<P>浏览·······</P>
作者: 秋乃一郎 时间: 2009-5-27 14:10
<FONT size=7>余老师好</FONT>
作者: 羲皇里人 时间: 2009-5-27 14:18
<H1><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00>我国第一次对联学硕士招生回顾</FONT>
<a href="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282&ID=125118&page=1" target="_blank" >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282&ID=125118&page=1</A></H1>
作者: 学堂窝人 时间: 2009-5-27 17:15
<P>好帖。</P>
作者: 画船听雨眠 时间: 2009-5-27 18:03
也很敬佩余教授为中国楹联理论所作的贡献。只是想问一声,为什么他主持的湖南联赛引发那么多争议?作为一位受到联界普遍敬重的人,老先生没有必要想一想吗?
作者: 达之 时间: 2009-5-29 15:44
没人回答。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我还是越俎代庖尝试和楼上的联友说几句:如果是真的,那么,可能是不是余先生学有所长,眼有所短吧,吃一堑长一智,活到老学到老吧,呵呵~~~~
作者: 拈花一笑 时间: 2009-8-3 09:00
帖是八行书,争为一边倒。此风不可长。做人还没学会,做出来的对联又如何美得了。
作者: 拈花一笑 时间: 2009-8-3 09:12
联都门户之见甚盛,不太好。
作者: 南山主人 时间: 2009-8-4 14:43
敬重余教授。
同时对马蹄韵质疑。
作者: 沂蒙山人 时间: 2009-9-29 20:23
不管怎样,潜心研究学问的人不多了,致敬!!!!!!!!!!!!
作者: 黄先生 时间: 2011-6-30 13:19
本帖最后由 黄先生 于 2011-6-30 13:26 编辑
以下是引用儒夫子在2009-5-25 21:55:58的发言:
余教授的学术成果是丰硕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为人师表也是够格的。对于一个学人,一位老者,一位对中国楹联和书法付出毕生心血的人,还是当存敬畏之心。至于对他的 ...
无欲 发表于 2009-5-26 11:33
赞同,支持。
作者: 逐梦人 时间: 2014-2-8 09:30
孟繁锦为什么要谋求连任会长?(讨论之二)
侃之
为什么孟繁锦要谋求连任中联会会长呢?是因为他心系中国楹联大业么?还是有其它原因?答案是: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是一个肥差和美差,他舍不得其中的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他这个会长平时的工作,坐班不坐班谁也管不了他,领着丰厚的薪水或者叫补助。平时就是写写题词,写写信,发个指示,开个会议,封个称号,授予个牌子,到各地走走,参观参观风景名胜,写写字,收点润笔费和土特产,到处受到追捧,鲜花、掌声,颇有一种联坛领袖的风范和自得,很美呵。这样的好事和位置,谁能主动让出来呢?中联会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没有考核部门,也没有考核指标,所以会长也没有压力。随心所欲地做点什么,就能博得一些廉价的掌声和喝彩。
说孟一点也不心系中国楹联事业,可能是冤枉了他。在其位,谋其政。因为中联会会长的职责所在,他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责任使然,他都得为楹联事业做些事情,这是他应尽的义务。所以做些事情,不但应该,而且必须。
他这个会长,当了十年了,当得如何呢?是做了些事情,但是事情不是他一个人做的,各地方楹联事业的发展的功劳,不能算到他的头上,因为没有他当会长,甚至极端点说,没有中联会,各地方的楹联事业也未必不能发展和繁荣。况且中国楹联事业在孟任会长之前就发展20多年了,已经为事业腾飞奠定了良好基础。孟既不是学会创始人,也不是学会元老。他介入学会当个名誉理事,还是1998年的事情。他只是中联会其中的一任接班人而已。
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些事情,而且也没有做好。最大的失误和问题,就是败坏了中国联坛由魏传统、马萧萧等先生开创的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
如果你不信,我举例说明如下:
1.任人唯亲。孟繁锦2004年上任前后,就另起炉灶,把原来学会的工作人员(其中有在困难时期为中联会的生存做出很大贡献的同志)全部抛弃,几乎全部换上自己的老战友,组成了“孟家班”。自己当老板,可以一手遮天,为所欲为。这是为什么?是为了自己谋取私利方便。把一个全国性的文艺学会变成了自家的私人店铺。2009年的六代会后,他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兼职会长和秘书长,在联坛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流毒甚广。后来又把秘书长职位赏给跟随自己多年的忠心耿耿的老战友。他真的“以会为家”了。评选首届“梁章钜奖”,像中国楹联学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常江先生这样的人竟然没评上。而且当时资深的中联会副会长都没有参加评选的资格。因为孟知道,他资历还浅,别的副会长评上,他不舒服。我相信,等今年再评选的时候,中联会的班子成员都可以参加评选了,因为孟已经认为自己也能够格了。评选优秀楹联报刊,根本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而是他大手一挥,圈定几个。一些有影响的楹联报纸榜上无名,这样的评比根本说服不了全国楹联界,效果适得其反。
2.践踏组织原则。孟繁锦自从2004年中国楹联学会五代会上担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以来,不讲组织原则。学会重大事情对在北京以外工作的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共有副会长14人,其中北京5人,北京以外9 人)连个招呼也不打,仅由在北京的会长、副会长和个别常务理事、理事参加的所谓“常务办公会议”决定,故而出现由理事、常务理事讨论副会长去留的政治笑话。这里仅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某副会长2004年是中国楹联学会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不到一年,突然被改任为网络委员会副主任,事先和事后学会从来没人和他打过招呼。第二个是2007年,中国楹联学会命名某县为“中国楹联文化县”,事先也一点没和当地的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市楹联家协会主席打声招呼。在北京以外工作的副会长们普遍感到:他们对中国楹联学会一切工作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甚至比不上在北京中国楹联学会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美其名曰常务办公人员,而在北京的中联会会长助理薛宗汉先生,竟然不是常务办公会议人员,岂非怪事?说明谁当常务办公人员,全是孟一个人说了算)。六代会上变本加厉,确定领导班子成员这么大的事情不通过会长办公会议,不和当事人沟通,无正当理由,擅自把几个才干一届、尚年轻的副会长排除在新的领导班子之外,而把已经连任几届的、几乎要超龄的副会长保住。典型的拉山头、搞宗派的做法。为了达到目的,会议时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见《六代会黑幕》一文),保证他的目的实现。
3.做事唯钱。几年来在他的主持下,中国楹联学会发展会员不讲质量,盲目扩充人员数量,膨胀式发展,目的是为了多收会费,也为了满足其当楹联大军统帅的虚荣心。评选和授予楹联荣誉称号都要被评选者交“命名费”。评选“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城市要交纳1-2万元甚至更多。农村中小学申报“中国楹联教育基地”,也要上交中国楹联学会上千元到上万元的命名费用,致使基层学校意见纷纷。他们说,我们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本来已经很辛苦了,自己学校经费都很紧张,还要上交中国楹联学会,这样的话,我们以后不搞楹联教育了。至于这些收上来的钱是怎么使用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中楹用会费购买两辆汽车,花费几十万元。其实从中楹会的活动情况看,一台足矣。车辆几乎成了孟自己的专车,不知道每年的花销多少。孟一个校级退休军人,没资格坐专车的。
4.个人崇拜。中国楹联学会确定会歌、会徽等涉及全局性的问题,由孟繁锦自己创作、设计,不经过试用,不广泛征求全国楹联界的意见,不通过理事会议,仓促地说确定就确定下来。五代会后的头两年孟繁锦还把自己排名在中国楹联学会创始人、德高望重的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之后,排在名誉会长常江先生之前。到这几年却排在了马萧萧先生之前。过去下基层的时候,联友请他写字还给写,现在基本上不写了,在一个地方最多也就是写一两幅。他自己说,写多了不值钱了。他写字前,跟班的随员要安排清场,一般联友想看他写字都不行了。他的做法,与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等名家一直平易近人的作风相比,天壤之别。《中国楹联报》从创刊就使用的马萧萧先生题写的报名,孟也竟然给换成了自己的“墨宝”。
如果说心系中国楹联大业,首先就是要维护《中国楹联学会章程》的尊严,主动退下来,树立一个表率。这才是孟的正确抉择。
奉劝聪明的孟先生,别做超龄连任的美梦了。不追究你的错误,就是楹联人高抬贵手了。否则,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小心原来仅有的那点尊严也得丢掉,落得晚节不保的名声。
前车之鉴,还远么?
2014年2月8日
作者: 达之 时间: 2014-3-8 15:45
余教授,乃一真性情之文化人!在下作为晚辈,与余教授只在十几年前交往过几次,在学术上也向余先生学习过,讨论过。对余教授一直非常敬仰。很久没来联都看帖了。偶然看到这个老帖子,再加几句。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