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网络联评、联理文章欣赏 [打印本页]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1 17:12
标题: 网络联评、联理文章欣赏
本帖最后由 云卷 于 2011-9-2 11:36 编辑

试部考试间隔时间较长,为了让大家在考试之余有地方闲逛,有风景欣赏,同时也算为来到试部的联友打开另一扇窗口,从今天起,将在试部将陆续选贴一些网络优秀联评及理论探讨文章以飨同好。选帖暂时将按我个人的主观喜好,发贴之前会先征得作者同意。
初步设想每周更新一次,欢迎大家到此一游,希望不会空手而归。:))
------------------------------------------------

这个移回白云谷,自己查资料方便些,谢谢书生。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1 17:20
桃源洞与古郡亭(作者:飘萍浪子)

刘太品先生曾为福建永安桃源洞作一联:“此乃陶元亮记中之境,看灵秀溪山,入洞皆为寻胜客;吾从鲁仲连乡里而来,对沧桑城郭,问津欲作避秦人”,评者以为工妙高绝,典切雅正,其行联之法度尤其为人称道:起句就风景之名展开联想,此寻常人皆能想到,然下联奇峰忽起,引鲁仲连之典呼应上联。鲁仲连与作者皆为齐鲁人士,故言“乡里而来”,而鲁仲连义不帝秦,乘槎浮海,又洽洽呼应了《桃花源记》中“先世避秦时乱”一句。此联先为所咏之地找一典故,再找一与自己相关之典故,然后于两典故之间寻找一枢纽,将作者与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此种写法,有情,有景,有作者自身参与其中,所以稳切厚重,又不失情趣。此为框架脉络,所谓法无定法,如果真想写出好联,还要看作者的腾挪运用之功。

恕我寡闻,在此联之前,似乎并未见到如此写法。刘先生曾言,清人赵藩题摩云书院联即用此法。找来观之,赵氏联曰:“贤尹为朱考亭乡人,辟精舍以培材,理学渊源,能见其大;胜地是黄山谷游处,拥皋比而谈艺,文章根柢,遗立于诚”。似觉刘先生所言未确,两联之手法运用差别颇大。然刘先生桃源洞联一出,学者无数,其中最佳者,当数湖北王丹拟题钱塘江畔古郡亭一联:“我从东荆河顺水而来,吹英雄故里箫声,与浙江潮两相激越;亭在西子湖荷花之上,看山寺月中桂子,得白乐天一半风流”。东荆河即湖北省监利市的一条河流,流入长江。伍子胥出生于监利,死后传说怨气化作钱塘潮,日夜不息。此联作者也出生于监利,故联中多处言及。下联则纯以情境取胜,巧妙借用白香山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一句,切准题目。

两联手法相似,俱为佳作。分析一下其中异同优劣,也是颇为有趣之事。以文辞格调论,桃源洞联沉郁厚重,古郡亭联文采风流,各有所长。然古郡亭联确有几点不及桃源洞联,虽近求疵,也不妨一一罗列,简而述之了。

一、典故运用。两联用典手法相似,然桃源洞联的典故分散在两联之中,便觉均衡,古郡亭联则集中于上联,虽则下联转于风景,欲成烘托变化之态,然终有头重之嫌;桃源洞联以“避秦”二字为枢纽,上下联以此串接,形成一个整体,古郡亭联则上人下景,各自为战,固然此种写法并无不妥,只是气脉衔接上,终究逊了一筹;桃源洞联最大的亮点在于“避秦”二字,其于最后一句抛出,之前则不慌不忙,娓娓道来,仿佛说相声抖包袱一般,吊足别人胃口,又仿佛断线珍珠最终穿起,而古郡亭之亮点“英雄故里”则早早抛出,虽然之后极力以文辞变化补救,依然不免后继乏力的遗憾。

一、思想境界。古郡亭联一味风流洒脱,思想性上略有欠缺。当然,思想、境界都是要语言与其相配合的,也不能说忧国忧民或者仗藜叹世者便一定高过及时行乐、招隐游仙,还要根据具体的创作背景来分析。至少从情感与语言的配合上看,古郡亭联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而桃源洞一联,便不仅是技法的运用了,其中蕴涵着不满与无奈,可见作者风骨胸怀。这些并未直接说出,而是藏在文字之中,需读者反复咀嚼细细品味,这也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一、细节处理。联者尚巧,虽则对仗格律皆为枝节,然一屋不扫无以扫天下,优秀的对联作品,在不影响其他的前提下,细节方面也往往处理得很好。比如桃源洞联强弱缓急的对比,“中”、“里”处借对的巧妙,全联虚字、实字、字类、平仄等等对仗的严谨精细,几无瑕疵可求;反观古郡亭一联,固然有“东荆河”与“西子湖”的妙对,但也有多处略可指摘,尤其重一“子”字,虽则避无可避,总是不够精密了,另外,白居易有香山、乐天、文公诸称,于此处似以“香山”最佳,庄正亦不失风流,然作者为避所重之“山”字,终为取之,则“乐天”略嫌轻佻,不若易之以“文公”吧。

以上是两联的对比,我个人而言,是更欣赏桃源洞一联的,然文无第一,古郡亭联的诸般佳处,也未曾道出。比如其想象丰富,箫声之引江潮,郡亭之立于荷花,俱天马行空之想,浪漫异常;比如其气脉流畅,一气呵成,使人欲罢不能,激情澎湃,语言文字极富感染力;又比如其变化多端,映衬得体,取诸外物若信手拈来,这份恣意之态亦非易得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此两题我也曾经写过,友人谓二君之联如骊龙之珠,余联仅得鳞爪是也。此评甚妥。这里也便不嫌鄙陋,用作收结,求教于诸君也:

永安桃源洞

石径转羊肠,今每扶竹杖游,尚觅林泉谈野趣;

天风下鸾驾,我疑与仙云化,偶从吟啸识苍山。

钱塘古郡亭

尝引香山诗高咏浮槎,余韵满江川,尽消磨名士风流,试从亭外寻屐履;

偶循西子约悠游至此,狂潮三起落,暂抛却美人花影,来向涛头问古今。
作者: 锁眉茵    时间: 2009-9-1 17:27
眉茵正好想学习楹联点评,谢谢云卷MM开此贴,MM真乃及时雨也~~
作者: 花魂鸟梦    时间: 2009-9-1 21:45
云姐辛苦了!
学习浪子评联!
我笨,得慢慢学习了!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1 21:53
我自己重新看一遍,仍然觉得有启迪:))
作者: 泡泡糖    时间: 2009-9-1 22:44
好联好评!看完有所悟,还需等实践再实践。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1 22:47
联林珍奇(作者:飘萍浪子)
内容是选一些我喜欢的联,包括网上和网下的。
范围是当代作品,即建国之后的作品。
标准是,以我的眼光看来,放在古人的作品中也能有一席之地的。
原则上不取挽联,因为我觉得以我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评判挽联之优劣,不排除日后自恋的可能。
大概会在作品后面稍微发表一下我的歪解,如果不懒的话。

001
咏雪(怀抱昆仑)
始于纷乱;
终作清白。
评:咏物能遗貌取神,言简意赅,网中少有。后昆仑咏物佳制多矣,然胜此者未之有也。故赞其哲人之思,取其开创之功。

002
莫愁湖(寂寞西风)
英雄虽不以成败论,但是英雄,总忧成败;
儿女故未关湖山事,如非儿女,空老湖山。
评:以议论行联,然能韵长不涩,正作者锤炼之功也。起幅将千载兴亡大包大揽,此真高格,下结悠长,齿颊留香。余观夫莫愁湖之联语,刘省三“国手能生劫后棋”一语外,似未有能胜此联者,故取之。

003
胜棋楼(怀抱昆仑)
湖山本无主,到九曲回廊,莫向烟波诘姓字;
胜负俱千秋,剩一枰残子,徒留经纬待君臣。
评:余尝以西风莫愁湖联当世无可敌者,然见昆仑此联,觉此语或不确也。夫昆仑此联,纵横跌宕,两结俱苍茫寥廓,体亦端正。然细推之,西风联用意,昆仑联用力,或亦可定其高下矣。

004
雁荡山罗汉寺(曹云霖)
罗汉为名山胜景而来,化成顽石,不回南海;
樵夫乃路转峰回相遇,殆是奇缘,如到西天。
评:此联可当得一“巧”字,取意之奇,属对之精,皆可称也。作者落笔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满是清凉。联有文人雅趣,有禅家机锋,实不以巧胜,而以浑然胜也。重一“回”字无伤大雅,且起幅之“回”易以“归”字即可。

005
扁鹊庙(康永恒)
史记非谈奇述异者文,其扁鹊仓公一篇,读来颇似搜神记;
医方乃救苦延生之术,若针灸汤药诸法,惠及真如起死方。
评:起幅真神来之笔。联以奇入,复能以正出,为其高妙处。然对幅欲成其周正,毕竟气力不济,且乏开阖推宕之法,颇惜之。余思忖再三,“搜神记”一语终不忍弃也。

006 永安桃源洞(刘太品)
此乃陶元亮记中之境,看灵秀溪山,入洞皆为寻胜客;
吾从鲁仲连乡里而来,对沧桑城郭,问津欲作避秦人。
评:章法之腾挪、落笔之从容,作者真大家风范。对幅起句最妙,仿佛“一子解双征”之鬼手。联语似有寄托,然隐忍不发,此又一般高妙之处也。

007
台北指南宫吕仙庙(张龄)
骑鹤定重来,与君纵目穷沧海;
登楼如更醉,寄我归心过洞庭。
评:作者湘人,居台。余谓斯联切地、切时、切人。非台北吕仙庙不得当此联,非海峡两隔之时不得当此联,非湘人居台者不得当此联。噫,乡情悠悠,能无叹乎?其行文也飘逸,其用情也沉痛。

008
南京梅花山(一散人)
有客往来三径雪;
看花开谢六朝春。
评: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六朝人事,其喜耶?其悲耶?亦徒风景耶?作者负手微笑而已。余谓斯联,若置于他处,亦不免熟滑之讥,然置之金陵梅山,可谓天成。

009
南昌滕王阁(邹伏享)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评:上结雄视千古,真佳句也。下结固不能力敌,然“云端”二字独出机杼,气象自在。余观夫征联折桂诸作,似未有堪匹者,复置之滕王阁中,亦何愧矣?起幅之“古”余实欲易之以“飞”,增其灵动是也。

010

长沙贾谊故居(李五湖)
吊屈子而涕泪交流,固痛彼身,更伤彼国;
策治安而人书俱废,既摧其志,亦毁其才。

评:真一枝健笔。用事而格高,用情而气壮,古之人所谓人书俱老者,当是指也。

以上十个联算第一批选出的,实际这十个联也许不是我最喜欢的,却的确是我觉得最好的。
如此,取舍的尺度还是很模糊。
总看这十联,大抵首重体格、气象,后及其余。
昆仑之咏雪、散人之梅山、康先生之扁鹊,或为例外,然俱有不忍舍弃之原由。
或许我潜意识里的好联,抑或古人之作应当如此?不得而知。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1 22:50
本来说一周更新一次,这个新鲜出炉的,见猎心喜,就先放着了。:))
作者: 小葱    时间: 2009-9-2 21:13
太精彩了
期待云姐姐继续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2 22:49
贴慢点,可以看得慢些:))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2 22:54
7楼第007联 浪子还有个相对详细的赏析,也转来吧:

张龄题台北指南宫
骑鹤定重来,与君纵目穷沧海;
登楼如更醉,寄我归心过洞庭。

此联悬挂在台北指南宫大殿两侧,张龄撰,于右任书。指南宫又名仙公庙,座落于台北文山区的指南路,是台湾著名的道教胜地,主奉吕洞宾,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作者张龄(1910-1979),字剑芬,号“无净居士”,湖南湘潭人。曾任国民政府秘书等职,后去台湾,在东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执教。崇信佛教,热心弘扬佛学。书法、诗文、楹联颇为佛教界称道。台湾许多寺院的碑文、塔铭及楹联为其所书,在台湾佛教界有“湖南才子”之誉。

此联清新流畅,大气洒脱,有飘逸浪漫之风。上联暗借“化鹤成仙”之典,突出吕洞宾的仙人身份,飘飘欲仙;下联则借吕洞宾本身的典故:“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切住吕洞宾。无论词句、典故,上下联都扣准一个“仙”字,这是此联的一条明线。

除此,还有一条暗线,就是一个“归”字。作者是湖南湘潭人,后在台湾任职,这副对联虽然俊逸潇洒,但是隐藏在背后的是浓浓乡情。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用这个典故,除了成仙的意思外,更是表达了客居异地,对家乡亲故的眷念。所以,如果大胆一点,“沧海”二字甚至可以理解为台湾海峡,一个“穷”字将作者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下联中,进一步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由吕洞宾“三过洞庭”联想到作者的故乡,一个“寄”字、一个“归”字,不由得令人感慨万千。

此联表面飘逸,背后是稳切指南宫,再深入是融入了作者思乡之情的厚重,一联有三层,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制联水平。另外,此联的“切”也很有特色,切指南宫,并且只切台湾的指南宫,而作者若不是湖南人客居台湾,也没有这样的真情实感,如此切地切人切事,当真“混如生铁铸成”。
作者: 翠竹清笙    时间: 2009-9-3 09:10
谢谢分享,慢慢学习
云师辛苦了
作者: 弹指一挥间    时间: 2009-9-3 16:33
入此胜地,打包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3 23:08
话说刘先生桃源洞一联,是前年永安对联夏令营的时候写的,关于这个夏令营,浪子有篇花絮,去找其中几则来欣赏欣赏:

永安对联夏令营花絮(节选)
作者:金锐

抛砖引玉
参加夏令营之前,贺联是一定要备的。永安有“笋竹之乡”的美称,便以此入联,得联曰:“青竹例能集豪士;大鹏有待驭长风”。因为想到是青少年的盛会,我便请了南昌一位叫燕俊萍的女孩子代我书联,她二十岁出头,正好在青少年的行列之中。联无足取,书法却颇可观,同行的刘太品先生也赞赏有加。古人云“抛砖引玉”者,恰为一注。

千里传书
西安交大的黄浩同学本来说要参加夏令营,可惜因为考试,未能成行。他通过手机短消息向薛总编提供了一副夏令营营联。我曾经开玩笑说,若黄浩也有作品,必拔头筹。后来在评选中,居然真被我说中,此为后话。黄浩联曰:“联坛数三载春秋,此去琴都梦好,大可吟哦栖竹海;南国集八方俊彦,适逢闽地风清,恰宜晤对话兰亭”。河南的莫非也因有事在身,未能参加。他也有一副贺联:“何处有清风,竹海又传三弄笛;他山多碧玉,桃源新叠两行诗”,蘸墨书之,神采飞扬。

嵌名遣闷
火车上无聊,便拿出与会者名单,与刘太品先生相约,各写几副嵌名联,互求印证。我还记着的有以下两副:嵌“江兴禄”:“人识高怀轻利禄;兴来斗酒酹江山”、嵌“建榕”:“建兰香欲盈春室;榕径风犹带晚凉”。后来又写了一副嵌“黄芳”和她网名“丁香花”的,且依刘先生言,五字皆不连:“丙舍芳飞黄叶雨;丁帘香卷菊花风”。刘先生笑言,“黄芳”若更名“黄燕”,则联语更佳。

洪都旧约
夏令营第三日,下楼时,听见有人叫我兄长,居然是南昌大学的李析力。我们认识四五年了,可这却是头一次见面。因为年龄相仿,所以很投机,相谈甚欢。屡屡于晚上活动结束后,找一个大排档,约三五知己良朋,把酒临风,不亦乐乎。李析力酒量不大,却颇豪爽,极少推辞,也是性情中人。不由想起去年十一我去南昌时,以为他放假回家,也就没有联系。他后来得知,开玩笑地“登门问罪”,我戏谑一联作答:“数日未题诗,只消磨杯酒余生,风雨百倾山复水;何人空设塌?亦辗转层楼旧事,烟波一序古而今”。

世外桃源
5日上午游览桃源洞,清泉鸟唱,茂林修竹。又有著名的一线天风景,需侧身方能勉强通过,徐霞客尝言“未曾见如此大而逼,远而整者”,当真是个好去处。出了一线天,山路又转崎岖,到了一处大石边,导游言传说石头下面都是仙人遗留下来的竹杖。我便取了一根,权作一回“杖藜叹世”。后来居然衍成一联:“石径转羊肠,今每扶竹杖游,尚觅林泉谈野趣;天风下鸾驾,我疑与仙云化,偶从吟啸识苍山”。刘太品先生亦有一联:“此乃陶元亮记中之境,看灵秀溪山,入洞皆为寻胜客;吾从鲁仲连乡里而来,对沧桑城郭,问津欲作避秦人”。鲁仲连义不帝秦,正与桃源中人“避秦时乱”天作之合,刘先生又与鲁仲连俱为山东人士,此典恍如“一子解双征”,妙不可言。见此佳作,大感己联之远逊。


伯乐相马
与陈亮初次相见,他20岁出头,有些羞涩,给我的感觉,是个朴实、内敛又才华横溢的男孩子。他所题桃源洞之“山水伴清游,涉一壑溪云,到此有如尘外客;鸟花如胜友,听数声鸡犬,游斯不羡记中人”一联,气脉流畅,造语工雅,被评为本届夏令营“最佳联作奖”。薛总编更在晚会上宣布,正式聘请陈亮为《对联》杂志社编辑。联曰:“叶公好龙,真龙必出;伯乐相马,凡马皆空”,正可言及此事,然只论联语,不涉作者是也。
作者: 宴雪孤城    时间: 2009-9-5 17:47
受益匪浅,卷师辛苦了,坐等后续添加~~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6 22:01
咏梅随笔(作者:雪夜梅痕)

古来清客骚人,多有摹写梅花者,其清寒冽列,冷艳幽幽,足可卓立寒风,一扫尘秽!中楹试剑题梅联云:“香雪海何曾有雪,本瘦骨多情,更士子桥边,美人眉上;浙孤山自古便孤,只疏枝顾影?为飘零无主,寂寞思乡。”是本梅花梗节,迁客谪人,驿路憔悴,非可长安一日看尽者!其二云:“自与牡丹命不同,无意弄姿,寒香独占群芳首;何劳处士名相借,疏枝横雪,冷艳先知大地春。” 读之觉落落独举,迥非尘物。其三云:“眉间驿外遥相望,询问清寒,何年翠羽通佳讯;庾岭孤山俱有情,横斜疏影,旧处红衣有暗香。”则淡漠超凡,宠辱俱忘。水若兮题梅联云“固守清寒,身宁肯瘦;生无媚骨,心谁与高。”寥寥数字,足见性灵。是质朴本质,不着繁缛也。流动题梅联云:“一枝斜出每噙雪 ;数点开来不借春 。”取舍之中,自和大义。其二云:“萧纲赋里,苏轼词中,樽坐倒,笛卧吹,抒不尽玉雪襟怀,金兰气韵;大庾岭头,罗浮山下,眼放开,胸涤净,赢得些伯夷风骨,姑射交谊。”玉雪金兰,堪为表里,倘伯夷有知,亦当含笑。其三云:“世外清名第一,无花态度,有雪精神,傲骨不吟风月色;人间好友成三,近竹行藏,如松襟抱,高怀共话岁寒心。”是徐徐写来,不必引古征今,更见性灵!老雨题梅联云:“标格本清高,竟漫劳迁客思乡,诗人搁笔;风情惟澹默,料厌说孤臣遗冢,处士山妻。”是高怀风骨,自可相伴孤臣夜雪!然如处士狎玩,见之以厌,岂肯亲之乎?轻雪题梅联云:“无关处士情怀,偏惹得玉笛吹残、词笺吟老;生就凌霜气格,终识取香仍有骨、俏不争春。”是真写梅者!翩然处世,和而不流,澹而不争。个中楹者题梅联云:“夺千秋雪质而绰约,俏然驿外;是亘古忠魂之显化,上了树梢。”忠魂显化,可是神思!大江东去题梅联云:“与冰雪相争,昂扬生气,岂让三冬皆冷寂;作悄然绽放,特立独行,不着一叶也风流。”结句读来,可谓至切,是心无俗碍之谓乎?天风环佩题梅联云:“吾本爱丘山,断桥驿路皆无主;天然存气骨,遒曲孤直岂由人。”则更揉入贤俊风骨!塞上飞鸿题梅联云:“未肯附势趋炎,一枝笑破罗浮梦;何用蜂媒蝶使,六角飞来驿路春。”人诚能如此,真可谓无撼矣!断肠散题梅联云:“一怒开成雪,一痴化作尘,俯仰之间,惟相惜处士情怀、将军肝胆;几时待我归,几度醒人梦,家山以外,更重逢千年驿路、五月江城。”试问江城五月,玉笛吹残,更谁人见得!谢郎衣袖题梅联云:“休夸容色,无非些旧调陈词,幸还留此一枝,未许广陵成绝唱;若论性情,望去尽庸脂俗粉,得占百花魁首,须知冷蕊有真香。”佳虽佳矣,然百花争春,可谓尽责廊庙;梅属隐逸,自可安居山野。是亦抱朴守真者,如凡卉相与处之,徒增俗气尔!然不可皆遁山野,无补于世也。梅花冷月题梅联云:“傲骨几曾欺世立;清香兀自斗寒开。”亦见狂狷气格。其二云:“非是我秀色三分,天虽有意,问乾坤如何谢幕;且任天春风万里,我不点头,看桃李谁敢开花。”身寄群山,胸藏丘壑,非才如将相,安能如此!临江仙题梅联云:“我亦无相知,寄身驿路断桥,长取孤魂存古调;人何多寓意,唯此寒枝瘦骨,不因冰雪掩清香。”则落落独举,不滓尘埃矣!木留尘题梅联云:“叛百花而放,何手段令人争咏,竟称疏影为清骨;与竹马相偎,本深闺点额新妆,只合女儿寄陇头。”是苍枝劲节,不可按抑,本不求闻达,争奈红尘侵扰,纵身寄陇头,长报春色,复何恨乎?其二云:“深红也,浅白也,新妆不外它,幸天生反骨,得谤三春桃李为俗物;傲雪兮,凌寒兮,气味相投者,待一统江湖,再分几个酸梅与众卿。”桃李诚非俗物,其味亦自不酸,所酸者,俗议也。上官匙儿题梅联云:“就俗尘一大寞,且冷眼为炙;与春土几分香,本清心以浊。”清心以浊,自写出入世出世之意。羽の逍遥题梅联云:“瘦骨有谁怜,便彭忠公慨然提笔;香尘惊世入,惹林和靖强娶为妻。”见色起意,古来有之,林处士特强颜尔!无嗔题梅联云:“十万貔貅唤不回,但立雪枝头,望断春风成瘦影;一生缱绻书难尽,惟抛香世外,引来玉魄守精魂。”则风行雪立,落落超然,方知梅花得一知己已足!无迹轩主提梅联云:“谐林和靖齐家室、给史可法护魂灵、同彭玉麟共性情,不弃不离不党,溯千载以还,风流独许;秉冰心吐蕊雪中、远俗世抛香墙角、弄清影横枝月下,有为有守有容,居百花之首,气格自殊。”不离不党,自为佳士;有守有容,复何求焉?怨而不怒,和而不流,自合君子行径。纳兰飘雪题梅联云:“风姿出士笔,艳色遗诗篇,更驿外断桥边,无根瘦骨载春梦;玉质流月华,暗香拜雪笺,便王家洗砚处,别样芳容洒画帘。”可知墨梅瘦骨,方称绝调!依山小筑题梅联云:“何妨瘦影孤成寂,有雪知己,有春知己;一任清香淡到无,与时不争,与世不争。”是高怀襟抱,亦成虎溪一笑。小四题梅联云:“怜子无辜,此一树清妍,何屑文人笔墨?他年有信,许三分自在,还居野陌溪桥。”则遗世独立,不着繁冗。废园题梅联云:“忘却孤寒方见雪;痴于寂寞始成花。”则别开生面,如深山参道,悟彻红尘,一朝羽化!卧云听花题梅联云:“气节与谁,寂寞唯她,且看英雄冢外一身骨;争春无意,摧眉莫想,正开风雪人间几树花。”英雄冢外一身骨,真为奇想!青竹题梅联云:“染孤臣热血,南枝化作清华,魂兮月下;约别馆东风,游子未安羁旅,梦也江南。”读罢更觉唏嘘!
    古贤才处世,其容守情怀,超然物外,其梅之喻乎?初见天山路边,英雄冢畔,于澹定清新中,自有勃勃生气!是天资清澈,不着俗物,若以狎亵近之,反生俗意。是冷峻如冰,晶莹似雪,一杯已足,岂以多为!

                                      摘自《晤梅斋联话》 题目为云卷自加
作者: 弹指一挥间    时间: 2009-9-7 19:46
复来 徘徊不忍去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9 21:59
谢谢跟帖联友,你们的支持是我发贴的动力:))
作者: 那扇窗    时间: 2009-9-10 15:30
一直在偷学中~~卷卷老师辛苦了
作者: 东城春早    时间: 2009-9-12 08:13
学习!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12 14:44
为得佳联期友死(作者:金锐)

去年,网友怀抱昆仑被屑小威胁,言欲取其性命云云。昆仑联遗貌取神,险峻奇崛,睥睨万端。若咏雪之“始于纷乱;终作清白”、咏山之“太常亘古;一默由来”,俱为佳品。有好事者寂寞西风,半开玩笑地发了一个帖子,言依太白哭晁卿之例,先作一挽联,联云:

宵小如此,肝胆如君,死真得所宜,唯恨离家身万里;
横祸飞来,知交归去,天亦不堪问,太息招魂酒一杯。

其时昆仑身在异乡,故有上联收句七字。前两个分句作对比,中间五字推进,不言哀而言幸,此是一层,收句七字言恨,然只言离家,不言身死,此又是一层。下联则全以浑然胜,“天亦不堪问”五字已觉悲恸,收句七字更有萧然之气。

此联一出,和者无数。到后来,悼挽已成其次,竟大有斗联之势。

谢青堂挽联曰:

知己叹星稀,想三年鸿雪同行,中道忽失,招饮而今成痛史;
彼天如梦寐,正四海蛟波肆虐,斯人一往,虎狐从此乐联坛。

以“星稀”喻友死,又能烘托气氛。后面回忆与死者生前之交往,“痛史”二字极沉重。下联说死后之事,作者悲哀、愤慨之情跃然纸上。若说瑕疵,觉得最后七字虽然就事而言,毕竟气力不逮,格调殊逊。此联之对仗,亦有可观,如“梦寐”对“星稀”,对与不对之间,而后面“鸿雪”与“蛟波”,“同行”与“肆虐”都借意形成工对,构思之精巧令人叹服。

一散人挽联曰:

在早共三巡,依稀记所哭所歌,所谓酒余狂妄子;
而今忽一别,顾盼问何从何去,何悼天涯短命人。

此联我以为颇失散人水准,“早”字近俚,何不用“昔”?上联连下三个“所”字尚觉急促,可见作者心急如焚,然下联三个“何”字,颇觉敷衍,又有轻佻之感。或有深情,未能入笔。即便如此,看此联之对仗、章法,还是能感受到作者技法上的高明。

寂寞西风又挽一联:

生斯世为不幸,死斯事则所宜,何必招君魂,蛇鼠九原荷笔战;
较武元衡非相,比宋教仁无名,讵知都盗杀,羽毛万古拟人言。

此联起便不凡,正破空而来,“何必招君魂”五字极大胆,收句七字反衬其悲愤。下联则入史实,用武元衡和宋教仁对比,二人都为刺客所杀,然被挽者与他们相比,既非相,亦无名,更加可叹。“讵知都盗杀”五字正有古风,“盗”字更是春秋笔法。此句内容上承上启下,笔法又极苍古,不可轻易放过。收句七字气象开阔,亦觉雄武有力。此联的自对技巧很值得玩味,典故下得恰到好处,立意新而深远,语言很有感染力。虽然格律不调,有同声落脚、三平尾之处,但瑕不掩瑜。并且全联一气呵成,声律之不调竟然不查,实不可对此斤斤计较。

时习之挽曰:

何物太猖狂,敢效倚天抽宝剑?
此心真愤激,不堪遍地酹琼浆。

上联反用“倚天抽宝剑”之语,不但可切准“昆仑”,又诠释“猖狂”二字,更见讽刺。下联转诸自身,“琼浆”二字境界全出。时先生谦谦君子,作激愤语亦缓缓道来,转乘有致。

谢青堂又挽曰:

祢正平挝鼓戏曹瞒,竟种祸根,可堪苍昊嫉才,无情若此;
袁世凯借刀杀渔父,岂仅公愤,请举刺客诸史,一炬焚之。

此联以典故发端,又不拘于典故,故佳。下联“渔父”为宋教仁笔名,此典与西风之联一样,但是落点不同,各有妙处。我读到“请举刺客诸史,一炬焚之”一句时,不由拍案叫绝,只觉热血贲张,不可言说。西风曾颇满意自己“羽毛万古”一联,然见到青堂此联,却也自叹不如。不过就我看来,青堂之联固佳,但上联“苍昊嫉才,无情若此”几字,与典实无涉,只是平常言语,未能翻新深入,似乎还是差了西风一筹。

李向隅挽曰:

生死两昆仑,再回首雪满千山,愤使清白埋碧血;
文章一肝胆,最伤心杯空四海,惊闻狐鼠坏长城。

上下联起五字皆浑然天成。然后退一步写,以引出收句。诗贵曲,此联错落有致,作者的感情不是一条直线,正可作一注脚。另外,将“惊闻狐鼠坏长城”与“虎狐从此乐联坛”作对比,意思相仿,但李向隅笔下更觉体格高尚。全联铿锵有力,只 “杯空四海”一处觉弱。

乔中兴先生挽曰:

缘何致死,众友戚然,网络愕然,顷刻居然丢性命;
后世若生,豪情如旧,斑竹照旧,此身依旧莽昆仑。

此联觉行文略缓,文字亦有拖沓之嫌。并且起四字发问,后来虽然承接而来,但是流于表面,嫌空泛。此为瑕疵。立意则另辟蹊径,上联惋惜其死,更能抒发对死因之恨。下联想象转世之事,实则借此刻画死者性格。“莽”字最佳。

莫非挽曰:

申千秋胸臆,证三世诸佛,听阑了暮鼓晨钟,共我一泓霜水;
既此辈无缘,况丰仪不世,权当是归元养气,消他半日闲心。

此联很有趣味,因为每一句都是取自怀抱昆仑对联中的,将八副不相干的对联中的句子拼凑成一联,送还作者,颇见才思。更难得的是,集得恰到好处,行文流畅,对仗工整。稍觉遗憾的是,挽联的感觉少了些。好在被挽者不是真死,玩笑一回也无妨了。

燕七挽曰:

我来是何幸,论投笔寻诗,喜有先生激后学;
君去太无情,更云垂星陨,空留清白在人间。

上联叙述和被挽者之关系,表达作者的敬仰。下联表达哀悼之情,是寻常写法,这样的写法,往往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也很难出彩。只有“空留清白在人间”七字,话不说尽,寄意遥深。将此联对比李向隅的一联,有仿佛之处,但是此联少顿挫,此为不足。另外语言上,缺少李向隅联的感染力和风骨,也许是女孩子的缘故,总多了一些柔弱吧。

对穿肠挽曰:

地狱门前,不比人间多鬼怪,君此去可无忧矣;
轮回道上,还凭肝胆铸精神,若归来犹有气哉。

此联立意不落窠臼。地狱本是鬼怪集中之地,但作者反其意而言,道人间鬼怪更胜之,正是一种无奈与谴责。比起上联的精彩,下联多少有些逊色。虽然想法是好的,但是语言上有些苍白落俗,另外没能写到实处,所以泛泛而谈,不够动人。

白衣孤鸿连挽数联,其一曰:

君其归矣,谁效昌黎驱大鳄;
时不利兮,吾从夫子哭麒麟。

韩昌黎尝作《祭鳄鱼文》,颇有些书生气,但却是欲为民除害之举。上联用这个典故恰到好处,一言被挽者得罪屑小之事,一言其书生气。下联引孔子获麟之事。麒麟死去预示天下大乱,作者悲天悯人,故有此语。此句之“从”字处理得很好,不然自比圣人,难免有些喧宾夺主。曾国藩挽联曾以“行不得也”属对“归去来兮”,天成之妙,盖虚字对仗最难,然一旦天衣无缝,足为全联增色。白衣孤鸿此联亦有虚字对仗,虽不如曾文正公,也算精巧了。

其二曰:

猛士不屈死,致如今魂魄相招,依然在水欲焚,在山欲裂;
书生亦杀人,痛时下斯文尽丧,吾且为亡者恸,为存者忧。

上联吊挽,水焚山裂之语惊心动魄。下联作忧时语,不单哀挽,而能更进一层。此联文采甚佳,稍嫌繁赘,故不如第一联。

其三曰:

能屈则活,不屈则死,吾早惧似公倔者,非殁于强权,即遭于刺客;
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每尝思逝者如斯,忽狂歌宇内,复痛哭天涯。

上联借此事发端,不言典故而典故自在。而提出“殁于强权”四字,与“遭于刺客”对比,最是亮点。下联作洒脱语,然被挽者洒脱,挽者乃深情语,“狂歌宇内”、“痛哭天涯”八字,都平常语,然气象自在。

白衣孤鸿复代牛群作一挽联,联曰:

这一日普天同庆,说其人既殁,好享受和平世界
吾十人与鬼为邻,愿鼎力而行,再拨开溷浊天空

牛群为几个朋友为聊天方便,所建的一个QQ群,群中多不羁之人。上联为恨其人者代言,下联作勉励语,身价自高。“普天同庆”与“与鬼为邻”的对仗极其精彩,“与鬼为邻”四字更是恰到好处。此联语言也只寻常,然立意着实令人钦佩。

我亦有三联悼挽,录于下:

吞八斗为轻,属世竟何狂,阮步兵同张长史;
死一身乃重,指天徒恸哭,大星颓与众山崩。

任狷狂斯世不容,竟磊落片言即死,君委地如知,黑白且供嗤笑矣;
方立于高山其上,又歌乎沧海之涯,我同天一哭,风霜直作大悲哉。

燕赵其风绝矣,裂石竟喑呜,谁复作慷慨悲歌思猛士;
江湖之水潸然,吊君同魍魉,我徒然凄怆浊泪泣高秋。

评者以为语极激愤,有奔泻之势。又有与西风、青堂对比者,西风以力胜,青堂以情胜,拙联以气胜。二人之联古朴而善用事,当与民国诸生争先,或谓拙联稍近清欤?每提及此,只笑答曰:“清联若曾文正‘夜月楼台’之气象浑然,王湘绮‘龙蛇遗憾’之深稳沉着,拙联如何可及万一?作退一步想,非不欲仿西风、青堂二君之典切,只才学不逮矣。故效清人纯以一气行联,避二君锋芒也。”

上面将挽昆仑数联稍作评点。既然颇有斗联之势,不妨再排个座次,以语极浑然、体格高尚又能典实稳切者为一品,西风“羽毛万古”、青堂“一炬焚之”联可当之;以立意新而深远,造语雅而苍劲,章法对仗皆有所长者为二品,白衣孤鸿“时不利兮”、西风“太息招魂”及拙联一二或可当之;以藻饰无痕、情韵不匮者为三品,青堂“鸿雪同行”、李向隅“雪满千山”及白衣孤鸿诸联可当之。余者亦文质彬彬,各有擅场,不复多言。又,数月后,昆仑生辰,西风贺曰:“我曾痛哭晁卿,且欣未死,好向遥天浮大白;公本狂歌健者,欲祝诞辰,须从上寿说归期”,贺在挽后,此奇事也,得联赏评,此雅事也。未有汤鹏之怒,亦无黄侃之谶,引友人老雨联中七字作结:“为得佳联期友死”是也。

  云卷注:事乃无稽,诸君但赏联赏评可也。
作者: 荒唐一鉴    时间: 2009-9-16 20:30
一直在偷学中~~卷卷老师辛苦了
那扇窗 发表于 2009-9-10 15:30


偷学中、学中偷,“中偷”不及便是小偷:lol
作者: 那扇窗    时间: 2009-9-16 23:36
小偷也是技术派~~
作者: 荒唐一鉴    时间: 2009-9-17 10:53
小偷一般攀窗子进屋的呢~~~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17 17:22
小偷也是技术派~~
那扇窗 发表于 2009-9-16 23:36


是哦,偷什么,怎么偷, 还要眼光见识呢:))
作者: 那扇窗    时间: 2009-9-17 21:36
;P 荒唐老师不擅长偷文窃字~~他交代和思考滴是另外一码事——俗话说滴那个惯性思维~~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18 13:43
周末不定有时间,先贴了:

饭桶联话(作者:饭量憨大)

    非欲效法古人也,盖余自入网络,结识联语凡两年矣,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所闻所见,皆平生未有之世界,感慨系之矣。反顾来路,若有所悟。期间多见师友奇文奇事,往往至性至情,未尝一日不萦怀。网络本亦交游一地,其间文字,大有可观,或时日愈久,当为吾附庸风雅者别开境界也。因慕古人风雅,作此效颦之事,倘后来者以此知今日网联之一角,余愿足矣;又或不屑一顾,固所愿也。个中见解,一家之言,不足怡笑方家,有识者或可谅之。余网名饭量憨大,又少才学,故曰饭桶联话云云。

                             题署一

    联友白衣孤鸿者,吾之乡人也。有题海天阁八字云:孤峰峙海;一步登天。雄兀傲然,用成语天然如铸,不徒以嵌字为工。又记有周大烟袋题鹳雀楼一联云:廿字诗磨山水句;一层势压古今楼。压字亦自雄兀,惜出副少斤两,致有白衣殷原廖化之于霸王之讥。鹳雀楼征联特多佳构,又记有大肠世家联云:襟星月而披风雨,控秦晋而凌覆载,华夏立雄威,且矫矫西行,我欲登楼追落日;借诗文以傲古今,铭盛衰以鉴春秋,山川生壮慨,问滔滔东去,谁曾击柱俯黄河。典重称题,俯仰之间,目空今古。叶公好龙联云:十万里楼台再穷远目,重看了依山白日,入海黄河,自成天地神游,胜迹无边开朗抱;五千年风月一寄高怀,更惹来酒胆诗肠,文心画手,并作春秋畅想,豪情旷古起雄篇。余独爱其一气而下,有千里快哉风之势,惜字面为俗吏矣。以上数作,诚为应征而能不折文人气骨者,兹录之以为应征者诫。

    作文有虚写法,亦有实写法,腾挪辗转,非作家不能为,俺叫啥来着有题琴楼一联,观之或可悟虚实之法。联云:初而弦动,后而心动;弹者未名,闻者忘名。又,来而不顶非礼也有题蠡湖一联云:苍茫烟水,中泛扁舟。溯源故事何多,最难得敌国富,倾国色;儋淡悲欢,我持杯酒。为问有情无数,能几个从月缺,到月圆。余以为转承有致,情采相生,佳作也,怀抱昆仑以为句式变化稍气滞,余固不觉。京华飘萍浪子以才名著,观其数联,真无虚士也。一题映斗阁云:恐惊天上人,星斗连绵,只敢轻轻摘下;更尽杯中酒,云山缠绕,已经缓缓飘来。古来欲摘星斗者,莫不作豪迈语,今隐豪迈于轻轻二字之中,则妙趣亦得矣,惜对幅结句无力,评以“七楼往下飞”五字斯为贴切。一题苏小小墓云:貌亦绝,才亦绝,更有乡亲无数士。愧我一身轻,不忍扰惊苏小小;生西泠,葬西泠,最难湖水几分缘。踏春三月好,无端辜负燕卿卿。此联文采自佳,恨中七言老袁等唐突佳人,且亦未能脱俗。一题太湖林间小道云:我亦有范郎雅趣,烟雨湖边,不让美人空浣洗;又何须贾岛苦吟,参差树下,懒因明月定推敲。出幅自负情,对幅自负才,文采风流,揶揄古人,岂非苏学士一流人物耶?只对幅首句微瑕。此盖浪子早年之作,已然才气横溢,金鳞待化也。
    友人燕七,才女也,有题某山联云:偶遇白云,山中景致初相识;一掬泉水,手底清凉大不同。云归乎山,月归乎水,常理也,故偶遇白云而初识山中景致,至手底清凉处,禅机在若有若无之间,妙不可言,固佳。兹又有白衣孤鸿题听花榭联云:偶拂清波因浣月;不吹玉笛为听花。观之亦甚得清凉空灵之境。又一脉花香题石钟山联云:公去山依然,自开落二月梅花,三秋桂子;江流石不转,共消磨千年风雨,一色云天。联系人评曰不若直取“江流石不转;公去山依然”为对,深以为然。又放牛娃题北海一联云:索径清风分岸柳;掬云白塔下湖波。用字新鲜有趣,与此人网名颇为契合,其又有题三峡水库一联云:临岸慎呼舟,恐惊飞几处悠闲白鹭;嘱翁轻荡桨,休搅乱一湖烂漫春山。观此二联,当可想见其人性情也。
    一散人有题岳坟联,案而不断,其意则无穷矣,联云:岳家父子;宋室江山。余读之,乃“坟犹住岳家父子;地已非宋室江山”之感,只不知人亦与我同否?寂寞西风题秋瑾像又不同,联云:邻岳家父子,关心是华夏湖山,一样大名垂宇宙;近苏小坟茔,凝神看女儿身世,二分流水到天涯。竞雄以女儿身为华夏死,联语以岳武穆苏小小作衬,斯为贴切。按,此种作法乃作文常法,章法布局入门,观此联可知大概,初学不可轻易放过。寂寞西风又有题南京中山陵集句联云:君子坦荡荡;佳气郁葱葱。语极堂皇雅正,放诸古人亦毫不逊色,只此一联便足传世矣。又题莫愁湖云:英雄虽不以成败论,但是英雄,总忧成败;儿女故未关湖山事,如非儿女,空老湖山。不着一愁字,而处处不离愁字,斯为合作,即此可为天下英雄儿女作注也。余亦有题莫愁湖云:夫子庙,谢公墩,恨我晚来游,两处湖山皆有主;后庭花,秦楼月,隔江犹买唱,一般儿女不知愁。总是前人套子,此才学不逮尔,尚喜音节响亮。
    吾友试剑有元稹纪念馆联云:黎庶重贤臣,芸芸百千,到此居官如过客;家山还酒奠,岁岁元九,登高送远似当年。怀古之心,真愧杀世间俗吏。又题月老祠一联云:先跪皇天,佑此老终年手巧心明,切莫把红绳系错;还求后地,许夫妻这世异生同死,不至于半路丢开。为天下有情人许愿,真痴人也,吾观网络诸女,此女最饶血气,唯澄蓝之大度,云卷之淡定,燕七之深情可与之较。观此四人,足知网络诸女大观也。又怀抱昆仑有故地重游一联云:寺外浮梯五百阶,山花开处,风清云淡;胸中籖语四十字,一言中的,物似人非。不知何地,不知何语,亦不知中何的,然感慨系之矣。又题亭阁云:对岳取博,入亭求正;与人法海,立世师岩。浪子曾言网络诸人,昆仑与叶公最见风骨,信不虚也。兹再录二联,一题李白衣冠冢云:坟冢孑孓,共月照寒沧浪色;松竹十万,随风听到剑门关。一题澄心寺云:北三里有李谪仙手迹,势外癫狂,欲与乱云争放浪;前一间是陶宰相丹房,个中清逸,堪同明月比超脱。昔吴悔晦言吴风荪“貌殊不逮其文笔之华美”,信然。
    前述女联友澄蓝之大度,为网络之冠,兹录一联:遍拍阑干,吟老苏诗,神驰西子望千载;转看湖柳,有狂生态,手挽东风过六桥。末七字教须眉失色矣。一散人称网络大家,以其风格不甚变态,不喜。忽见其苏堤岳王墓合题联云:词意早化于胸,念我昔时,落寞在二十日轩窗,飞扬在八千里云月;文武各撑半壁,来公旧地,倾心是苏学士铁板,扼腕是岳少保金牌。借两公舒展性情,平生落寞飞扬,倾心扼腕之态尽在。尤可称道者,倾心,扼腕,铁板,金牌之对,犹如铁铸,必如此细微处不放松一步,方称大家。兹再举其题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一联:鬼斧现神工,化今朝海啸回廊,云低裂谷;波纹呈地质,并此处山如太古,月在高寒。上下末八字皆石破天惊之语。又飘萍浪子言某君同题之结句与散人此联为绝佳对手,有飞动之誉,特录之:遥看二百里风光入盆景,云归乎山,月归乎水;俯瞰八千寻峡谷作回肠,横则是怒,纵则是狂。上下末八字诚奇文也。按,吾大不喜“遥看”“俯瞰”“盆景”三词。
    海岳游玄武湖,有联云:乘兴而来,一路风尘抛世外;醉心以去,六朝山水入囊中。六朝山水都捞走,是所谓吃完还打包者。一脉花香题扫叶楼诸联吾尤喜其清新,以为胜浪子多矣。录之于下:一:此处好修身养性,但愿茗常新,叶常扫;其人多佛眼慧心,一如花不语,水不忙。二:围炉品绿茶,谁在乎他主非主,客非客;落叶随秋水,流不尽这山外山,楼外楼。又中楹有雪舞麝梦题泰山联云:峰峦是太古微尘,放眼鲁山青,身后浮云多幻境;你我为千秋过客,登临天下小,古来高处有几人。起便不俗,有一览众山小气概,浑不似女儿手笔。又,白衣孤鸿有数联写景,均清新可诵。一云:青纱浣水来新月;白发扶牛过小桥。一云:我自云间招白鹭;人从水底看青山。又,题滁州醉翁亭云:此乐何极!拄杖看山花,春风到此成闲客;斯人未远,聆泉来故地,倦鸟于今似醉翁。题武汉古琴台云:高山长历历,流水自匆匆,今我又来,一曲横琴弹古调;湖月共参差,繁花相掩映,临台以叹,几多路客是知音。皆有参差错落之感,甚为可诵,其实此等联语,又何必在乎出新出奇,但能言物,使人眼中有景,又何必着眼于花样翻新?
    网络有周大烟袋者,慕名久矣,观其应征联,方正大雅,亦不失变化,各大征联多有斩获。应征之作,有不得不委曲求全之处,能腾挪大方者,可称作家。或闻有以应征获奖数衡量作联水平者,诚为可笑。一:题北京延庆玉渡山联云:山是山,水是水,历千年岁月打磨成画,美在自然中,造化无私,老天大大方方将石、瀑、林、泉和盘托出;坐且坐,行且行,这一带风光约束了谁?思飘云物外,张弛有度,小我平平仄仄把清、幽、静、野次第吟来。语有近口语处而不浮,故佳。二:题北京延庆龙庆峡联云:演千年春夏秋冬,天开造化,毓就了江南婉约,移来了塞北阳刚,岭似屏,波似镜,轻舟似叶,烟雨云霞似画,握笔者谁?卓尔见精神,山水一轴敷重彩;更四顾高低远近,心在飞翔,追寻着峡谷玄奇,领略着妫川梦幻,冰如玉,瀑如帘,索道如龙,林泉花鸟如诗,游人而乐,豁然生意气,风光百里构长篇。文章自锦绣,惜乎上下少变化,结亦未能免俗,终非力作。此为征联之弊。三:题五老峰联云:南五老,北五台,栖道佛神仙,南北自成一派;东华山,西华岳,论雄奇险秀,东西各有千秋。拉名山作衬,亦是平常作法,名山之选,可见匠心。
作者: 冷江文雨    时间: 2009-9-18 20:38
学习了!
作者: 羲皇里人    时间: 2009-9-24 11:24
原来还有这么各好地方,以后多来学习~
作者: 箩赋闲譐    时间: 2009-9-25 11:37
桃源洞与古郡亭(作者:飘萍浪子)

刘太品先生曾为福建永安桃源洞作一联:“此乃陶元亮记中之境,看灵秀溪山,入洞皆为寻胜客;吾从鲁仲连乡里而来,对沧桑城郭,问津欲作避秦人”,评者以为工妙高绝,典切雅正, ...
云卷 发表于 2009-9-1 17:20



我们闽南的啊。。好得意。。。。。(*^__^*)...嘻嘻


谢谢分享, 学习了
作者: 秋水婵影    时间: 2009-9-25 11:39
手挽东风过六桥,真是有气派。
作者: 箩赋闲譐    时间: 2009-9-25 11:40
眉茵正好想学习楹联点评,谢谢云卷MM开此贴,MM真乃及时雨也~~
锁眉茵 发表于 2009-9-1 17:27



是哦。。。。。我也正想这么说滴 。。。。。。。。。:loveliness: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25 16:49
个人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要这帖子中有几帖大家喜欢的,就好了,谢谢:))

另,这个帖子能帮助大家学习联评固然好,但最终目的还是指向对联创作与欣赏。联评之外,关注联本身或者更重要。有的联评,能帮助我们领略文字之美,典故之切,寄寓之深,有的联评能在帮助我们欣赏联语的同时,还能慢慢体会到对联创作的一些手法。我想,这是更主要的。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9-25 16:52
女巫读网联(作者:试剑)
     对联发展到了网络,更多的从实用性解放出来,发展为实用性、纯观赏性、纯文学性相统一的,诗化了的体裁。写作,便是网络对联作者的目的,这个目的是升华了的,精神上的,而非现实的功利的目的。正是这千千万万,心有戚戚,愿付之以笔的作者,让网络对联日益发展壮大。这几天经常在翻自己和朋友点评过的网络对联的帖子,重读的过程中,咀嚼出了第一次阅读没有过的滋味,网络对联的手法,质量,是当年初入网络时候不可同日而语的,它在进步在发展,一时兴起,就辑录了一些自己和朋友做过的成联点评。对于网络对联的点评,其目的在于网友们互相之间以自己所知所见相互交流,不存在名家权威,因此也在一些方面显得稚嫩,但是却不乏真挚,也日愈成长了起来。 (云卷注:序言有删节)

曹操
乱世竞称雄,遑论忠奸?纵汉家鼎器三分,吴蜀何堪争魏武
文章原仗势,全凭气度,只曹氏建安两代,风骚足以写春秋【儒夫子】
试剑:是忠是奸,本来就是任人评说。持此一观点的,无非是宗刘的态度,因此,凡是夺权的,便是奸,凡是和汉室带一点关联的,便是忠。孙刘,无论是文还是武,都不足与魏武争帝。说到魏武的文才,《诗品》曾经把他的儿子曹植列为上品,曹丕列为中品,魏武却为下品,这多多少少也和魏武夺取汉鼎有关,“曹公古直”,便是古代文学评论家们对魏武的确评。此一联发论从文武两方面出发,全面体现了魏武的成就,5477的结构也很稳沉。

江南几联
尘路三千,心事如莲开梦里
扁舟一叶,秋风打浆到江南【南辕北辙】
试剑:心事如莲,很美好的一个比喻,也暗示了“心事”的清洁、雅致、纤细。“尘路三千”,是追梦的三千。下联收句的“秋风打浆到江南”,“江南”在这里并不是特指了,而是起了一个“象喻”的作用,是作者心目中向往的地方。是寻之来迟,读来顿生惆怅,是“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后王国维评说的,“美人迟暮,众芳污秽”的江南,整联充满了执着和追寻的意蕴。

赠燕冰寒道友
燕语恰春风,招帝子来时,极乐当然常拥旭;
冰轮辉禹甸,问坡公在否,清歌岂道不胜寒。【魏启鹏】
试剑:先生此联浪漫清雅,尤喜欢下联,上联的前二分句也很是喜欢,细考究接句的一个分句,感觉是“当然常”这几个副词的运用,显得此举动落于平常,而没有收到意外的效果,但是先生“拥旭”之构思却是意外一笔,下联很美,没有东坡“高处不胜寒”的矛盾,东坡的矛盾,是出、入世的矛盾,先生化解以后,少了苏氏的曲折,却多了几分内在强悍。这是先生的个人性格中倔强的写照。

无题
乐作闲观常负手
不堪病象又发声【北纬42度】
试剑:恰可置于北纬的《联骂2008》篇首,修心养性,读书人都知道,佛也好道也好,甚至入世的儒家,方法各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心性,要能静,能定。但是我们是俗人,没有入大定之境界,便对种种世相有看法,不满不免发声,这便是一个正直的,矛盾着的人,有良心的人的写照。

无题
不期文字传于世
独把湖山养在心【对月悲歌】
试剑:“文字”和“湖山”相对,一世俗,一出尘,“不期”和“独把”相对,是作者自我的期许,读来有一种拂袖而去的感觉。

【当时的月亮】
风花移梦轻,是谁怜谁,一怀澄净天如水
岁月抛人易,今夕何夕,四顾苍茫月似钩【青莲】
试剑:很有点秦观词的味道,清丽逼人,尤其欣赏“是谁怜谁”,上联方放出去,下联转身收回,问到“今夕何夕”,月月月满不计年,到底何夕?收来得一叹,便是“四顾苍茫”,写得含蓄,得词之幽微绵长之味。

春色
东风笔软,渐调浅碧成深碧
细雨帘轻,惯看新红笑老红【闲生草】
试剑:此联题名为“色”,果真斑斓,下联的收尾,读来感叹不已,不知道哪一天,我们也会是“老红”。“新红”之骄,斯世之无情,可见一斑。

我来花已落
今时与我失交臂,料前世因缘,莫向枝头空洒泪
他日惜君知是谁?奈红尘辗转,已难月下苦吟诗【青莲】
试剑:“交臂非故”,一刹那便是永恒,永恒也是一刹那,收尾一扬,作达观之语,但更似自我劝慰,莫向,其实已经是有泪了,下联有《葬花词》之意,这就更映衬了上联的达观语中暗含的伤感,凄空婉转,月下句,有点烂熟了。

无题
纵一世得逢七八十个人,何幸相知、何能相负?
算百年上演三万六千场,谁于戏外、谁在戏中?【青莲】
试剑:很是堪嗟,相知未必真,也未必幸,相负未必不幸,至于下联,人人皆在戏中,我看你演,你看我演而已……很伤感。

项羽
千古而传,非功非罪;
平生所爱,一马一人。【飘萍浪子】
试剑:是对有缺陷的盖世英雄的确评和哀叹。
项羽率真而卤莽,英武盖世而缺乏大气度,孤独而多情。他的缺点,是“人”的缺点。“非功非罪”,不以成败论,是司马迁的观点,也是作者对项羽的理解,下联写足项羽的孤独和多情,大英雄纵然力拔山,气盖世,奈何身边足可信赖的只有虞和骓,非楚无才,非时不利楚,更深的原因不必点透,便是作者高明处。

一年春又去
看雨里双飞,不识谁家新燕子
伤风中一朵,分明他岁旧桃花【醉天涯】
试剑:此一语和宴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思致理性有着相反的情绪,燕子是“新燕子”,落花是“旧桃花”,分明是“人面桃花”的追思,读到这里,上联的“新燕子”,便有“此”孤另,“彼”比翼的辛酸了。

乔峰
亲者如仇,仇者如亲,天之生孽障,其为甚矣;
家无以家,国无以国,世所谓英雄,不亦悲夫!【饭量憨大】  
试剑:乔峰一世之起落写得深刻而痛彻。彼此为敌的两个民族,一个养恩,一个生恩,受此熬煎,确是“孽障”。民族大义在胸的,才称得上“大英雄”,然而,英雄也有感情,一句歌词“你是英雄,注定无泪无悔”,让英雄没哪么可羡了,揭示了英雄的另外一面。很喜欢此一联,起伏跌宕,苍凉莫可名。

题重阳菊 (废园)
千丝冷韵因风谱
一院霜心借酒题
苏三:重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人有登高赏菊吃糕饮酒的习俗,重阳的菊花千姿百态,缤纷绮丽。该联写菊却不着菊字,既不写菊花的的黄萼紫英,幽姿瘦影,也不写菊花的清奇古雅,,雍容玲珑,而是用“冷韵”“霜心”来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品性风骨。可谓匠心独运。“千丝冷韵因风谱” 千丝万瓣的菊花的在秋风中摇曳,飞金浮翠,愈见风姿绰约,“一院霜心借酒题”,持一盏醇酒,赏满院菊花,花香袭人,酒香醉人,怎不诗心荡漾。全联结构严谨,主题鲜明,优美典雅,含蓄蕴藉,让人回味不尽。

雨夜回忆(慕容泊尔)
那夜心中,几喜几忧,都淋湿了雨;
此番梦里,情深情浅,会辜负着谁?
苏三:雨是很浪漫的东西,霏霏细雨,瓢泼大雨,都可以滋润出一种情怀,一件风衣,一把雨伞,一条小巷,就是一道风景.于是,雨夜的回忆便充满了温馨."那夜心中,几喜几忧,都淋湿了雨"淡淡的心绪,淡淡的故事,绵长的回味."此番梦里,情深情浅,会辜负着谁"情到深处情转薄.浓浓的思恋,浓浓的情愫,委婉的表白.该联写景写情,均质朴无华.平实中却洋溢着诗意.尤其难得联中那份真情实感.喜欢.

偶感 (康弋戈)
一部人生书,读到厚时知浅。
几行粉笔字,擦成无后得多。
苏三:“厚”与“浅”,“无”和“多”,均为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却又对立统一。“一部人生书,读到厚时知浅”,人生是一部浩繁的“大书”,当人在生活中历练的久了,经历的多了,其阅历、识见、气度、修养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变深变厚,而越是对人生观察的细致,领悟的透彻,往往会越认识自己的肤浅和渺小。“几行粉笔字,擦成无后得多”,擦写粉笔字,这一司空见惯的教学现象被作者赋予了哲学思考,粉笔字擦掉了,而由“粉笔字”传授的知识却深入到人的大脑里了。全联以小见大,充满辩证思维。朴实平易的句子韵味隽永,引人深思。

孟婆汤
缘何苦守桥头?都是有情人难了那些念那些想;
兀自悲凉心底,竟如无花果结清这一生这一程。 [小幺]

劝群生切莫推辞,愿痛饮今番,无挂无牵方上路
此老太高着手段,知重活一世,不嗔不怪好为人。[试剑]

青莲:在古老的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程往事的孟婆汤。写孟婆汤,小幺以白话入联,执着于一份未了的情缘,抓住在奈何桥上喝汤前心底的不舍和无奈,竟如无花果结清这一生这一程,读之让人生出无限惆怅。
劝群生切莫推辞,试剑的笔触理性得近乎冷酷,可谁知道那无挂无牵的决绝、不嗔不怪的醒悟里曾经过多少牵挂和沧桑。这一喝都是忘却,试剑的联里诀别的不只一个情字,是今世所有的意愿和纠缠。比较看,同一个题材,反映出不同的心境、思力和情感。

陈酒斟来香渐淡
清烟燃到指微疼[望穿秋水]
青莲:是不抽烟的人,刚看到这个联不知何故,心里竟然也微疼了下,于是开始想捕捉作者的寄寓。或许,陈酒是曾经看得很重的一切,竟然渐渐淡了;清烟是流逝的光阴,有一点点疼,又不是刻骨铭心的。又或者,作者也不很清楚想表达什么,只是在不经意里自己被这样的场景迷惑,摹写而已.我却又实在佩服作者在白描中体现出的敏感和凝练。文字能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实不虚言。

无题[苍狼书生]
天地生人异,何必非要我作一场俯仰?
死生难料同,指望着由谁记这段风流?
青莲:世路总有拘牵,行事岂无俯仰?可是天地如此之大,难道就容不下一身傲骨,一副直颈?仰天长啸,一腔孤愤,喷涌而出。下比转为感伤,纵然此生写就一段风流,但死如草木,却指望着由谁相知,由谁记取?奋笔寄慨,慷慨悲凉。以致于让人忽略了第一分句对仗的小有不工。形式与内容俱美自然最好,但有时为意不得不放弃局部对仗的工整,取舍之间,不得不察。

题荷花图[纳兰秋水]
瞧这一泓碧:点缀些嫣然,便翠欲滴,红欲透;
谁回六月天,泼洒开画卷,使山渐黛,风渐微。
青莲:写景状物,须有些寄寓,似乎才能打动人心。而网络文字,尤以作忧患语为多。此联却以自然之眼观物,入无“我”之境,只尽画工,但切本体。文字清新灵动,生机盎然,别具一种自然风流韵味。

拉拉杂杂,贴了这么多,其目的就是想展示网络对联的风采,网络对联的风风雨雨在我们这些对联人心中,已经是:“风雨之外别有江山”,已经成为很多人心灵深处的一个港湾了。
作者: 小葱    时间: 2009-9-26 08:44
又来偷学,云姐姐辛苦
作者: 叶影中秋    时间: 2009-10-2 08:25
题荷花图[纳兰秋水]
瞧这一泓碧:点缀些嫣然,便翠欲滴,红欲透;
谁回六月天,泼洒开画卷,使山渐黛,风渐微。


雨夜回忆(慕容泊尔)
那夜心中,几喜几忧,都淋湿了雨;
此番梦里,情深情浅,会辜负着谁?

真美丽。。。。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10-6 23:36
飘萍浪子的联评艺术

(作者:燕子王)

从2006年10月在榕树下启用第一个ID算来,我接触网络对联已经三年了。这三年中,不但自己的对联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认识了一大群至情至性的朋友。这其中,飘萍浪子,应该算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关于飘萍浪子其人,网络上知名度很高,毋庸赘言;对于飘萍浪子的联,网络上评点的,赏析的,也已经很多了。但是,对于飘萍浪子的联评艺术,虽然好评很多,但似乎还没有人正式写文章谈到过。当我们将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去审视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凡是文学,必定有其相应的文学批评艺术。文学批评的艺术性,我一向认为是不低于纯文学的。而在网络上我所了解的人中,我以为只有飘萍浪子的联评当得艺术二字。

第一次看到飘萍浪子的联评文章,是在学习他的联语的时候,不小心读到了他的《飘萍联话》。这是一篇访古代诗话体例写的联评文章,主要是对其本人联语的一些评论,间有其他人的联。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中多有风流自赏之语,但其文采之佳,已经很可观了。

众所周知,文学批评文章是很难把握的。引用雪夜梅痕先生论联的话说,“不可一味似霜气文翁,指颐世事;也不可一味如登徒浪子,游戏人间。”而飘萍浪子的联评,往往能在欣赏与批评,抽象与具体,整体与细节的把握上游刃有余,真正做到了批评而艺术。

最初我爱看浪子的联评,主要是喜欢那种近于诗话的风格。真正令我觉得其联评眼光独到的是他写的《为得佳联期友死》一文。这篇文章点评的是众联友戏挽怀抱昆仑的联。其中,有两联在众联中十分显眼。一副是寂寞西风挽联:生斯世为不幸,死斯事则所宜,何必招君魂,蛇鼠九原荷笔战;较武元衡非相,比宋教仁无名,讵知都盗杀,羽毛万古拟人言。飘萍浪子评此联云:“此联起便不凡,正破空而来,“何必招君魂”五字极大胆,收句七字反衬其悲愤。下联则入史实,用武元衡和宋教仁对比,二人都为刺客所杀,然被挽者与他们相比,既非相,亦无名,更加可叹。“讵知都盗杀”五字正有古风,“盗”字更是春秋笔法。此句内容上承上启下,笔法又极苍古,不可轻易放过。收句七字气象开阔,亦觉雄武有力。”“生斯世为不幸,死斯事则所宜”,正有快哉之感,复隐太息之声,的确当得“起便不凡”四字;挽联而以何必招魂入句,评以“大胆”可谓贴切;接着分析典实,以释读者之疑。最可称道的是,浪子评“盗”字,乃春秋笔法,极苍古,真可谓能见微知著。倘若我评此联,自忖能知道“招君魂”之大胆;又或能体会“羽毛万古”之沉雄,但是能点出“盗”字是春秋笔法的,网络上恐怕仅浪子一人而已。这一番点评,短短百余字,但对联语的立意、布局、笔法乃至用字无一不点评得恰到好处,整体的把握和细节的注意相得益彰。我看见此评之后,竟然想不出任何其它可以说的话,联评居然也能有如搁笔之事,也算佳话了。还有一副是谢青堂挽联:祢正平挝鼓戏曹瞒,竟种祸根,可堪苍昊嫉才,无情若此;袁世凯借刀杀渔父,岂仅公愤,请举刺客诸史,一炬焚之。我读到“请举刺客诸史,一炬焚之”之时,不由得击节赞赏,血脉贲张。再看浪子联评:“此联以典故发端,又不拘于典故,故佳。下联“渔父”为宋教仁笔名,此典与西风之联一样,但是落点不同,各有妙处。我读到“请举刺客诸史,一炬焚之”一句时,不由拍案叫绝,只觉热血贲张,不可言说。西风曾颇满意自己“羽毛万古”一联,然见到青堂此联,却也自叹不如。”“拍案叫绝,血脉贲张”这几句话,竟像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一般,直到我现在写当时感受,仍然只能想到血脉贲张四字。当时见到青堂此联,一下子令我觉得此联当为诸联之冠,看到西风自叹弗如之处,更觉得英雄所见。然而浪子笔锋一转,又评道:“不过就我看来,青堂之联固佳,但上联‘苍昊嫉才,无情若此’几字,与典实无涉,只是平常言语,未能翻新深入,似乎还是差了西风一筹。”这句话我当时看了,不以为然,但时日越久,越觉得有道理。青堂联下联极有血气,因此当时一见,心中激愤,以为无过于此了,但时日一久,热血消退,则更觉得西风联蕴藉深沉,就整体而言,的确是更胜一筹了。纵观浪子这一篇文章,宛如剥茧抽丝,一层层道来,不疾不徐,每一联均能切中要害,先赚足了读者眼球,而最后又不至有蛇尾,末以老雨“为得佳联期友死”之句作结,尤其见文人风雅,可谓点睛之笔。

作联有两难之处,纯用情语,往往过于轻浮,无六朝之艳而有六朝之靡;过于典实,又难免寻章摘句,为老雕虫。评联也是如此,一味务虚,难免如雾里看花,读来懵然无知;若是一味务实,又难免咬文嚼字,读来垂头丧气。林南有题秦桧联:三字铸奇冤,教英雄空负精忠,百代重看,恨庆父其人不死;一身亏大节,笑史册独称谬丑,九原无地,只西湖此土何辜。浪子评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虽其事与秦桧行事略无类处,然作悲愤之态,亦为佳句。觉发端两句有隔靴之痒,“百代重看”亦嫌气弱,故上结铺垫不足。下结化“白铁无辜”之意,然“九原无地”按住一笔,故尤多纵横之气,起二句亦嫌薄,或与起幅同憾。”评论先点出与典实无类,但取其悲愤之态,以为佳句。这一笔由实入虚很重要,倘若仅仅说与典实不类,难免使人误会这句是不可饶恕的硬伤;接着“隔靴”“气弱”之语虽然务虚,但不做故弄玄虚状,引出上结铺垫不足的结论。下联从取意及布局上作评,点出“九原无地”按住一笔的作用,然后评如此布局“尤多纵横之气”。试想,如若仅仅说气弱等语,未免不知所云,而如果像解剖尸体一样,分析此联结构,读起来未免索然无味。虚实结合,既是学习,也是享受,这个,正是飘萍浪子联评的妙处。

我曾经做过一期中楹论坛的月佳联评,觉得做联评有诸多难处。遇到我喜欢的联,往往只见其好,遇到自己不大喜欢的,又往往一味挑刺。这样当我评熟手联时往往失于宽,评初学者的时候又往往吹毛求疵。飘萍浪子在这方面的拿捏可谓是恰到好处。尤其对于初学者,以我个人感受而言,真正既能感受到鼓励,看到自己的潜力,又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我初学时曾有联“吾道近痴狂,如成一等文章,何妨便死;此心亦惶恐,为这无穷业障,几误终生。”浪子评曰:“此联拙于章法长于性情。昔贤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此联正为此言作注脚。又,‘死’、‘生’之对,颇见巧思。”开篇即点出主要问题,拙于章法。而后即肯定立意及小处对仗。又我有无题联:无意事高谈,翻宋雨唐风,偶尔得些空字句;有心谋大醉,与红鱼白鸟,悠然坐此小江山。浪子评道:“此联章法平平,直线思维。然句子清爽喜人,颇为干净。”评语十分干净利落,肯定好的,否定差的,毫不拖泥带水。可以看到,浪子点评初学者的联时往往用语稍直,少做虚言,我想这对于初学者来讲应该是很重要的。

如果说上面所说的几点还不足以说明飘萍浪子的联评可以真正称为艺术的话,那么下面我将要说的两点,将是浪子联评称为艺术的最好证明,是其联评艺术的精华所在,那就是见识精微,文采风流。

前面已经说过飘萍浪子对联语细节的把握相当准确,如“盗”字之春秋笔法,其见识概非一般人所能有,也是浪子联评出于众人之上的主要原因。兹再举几例。我曾有题古郡亭联:吾从东荆河顺水而来,吹英雄故里箫声,与浙江潮两相激越;亭在西子湖荷花以外,寻山寺月中桂子,得白乐天一半风流。章法仿刘太品先生桃源洞联。浪子曾撰文对比二联。其中说道:“白居易有香山、乐天、文公诸称,于此处似以‘香山’最佳,庄正亦不失风流,然作者为避所重之‘山’字,终未取之,则‘乐天’略嫌轻佻,不若易之以‘文公’吧。”我读到这里不禁莞尔,庄正而不失风流,正是此联想追求的境界,嗅觉敏锐到这样的地步,真可谓是绣锦心肠了。后中楹出选粹,浪子复评此联,说道:“此联不析其脉络,不知其妙也。作者监利人士,即发端之东荆河畔,正伍员之同乡也。传伍子胥冤魂化浙江潮,故有‘英雄故里’‘两相激越’诸语。如此运笔,直如一小队深入敌营,大军遥相呼应,分而击之,妙不可言。对幅则纯以韵胜。”评联分析脉络最容易陷入枯燥,而且又嫌繁琐,要我评联,断然想不出如此文字。这个比喻才真是“妙不可言”,只可惜拙联尚不足以当之。李向隅先生有无题联:水银在天,桑荫遍地;白鱼已食,青鸟不传。浪子评曰:“不知本事者,或无从揣摩联意,然观‘白鱼’,‘青鸟’诸语,或为怀友。气骨犹胜。”此联感情十分隐晦,直如浪子所言“无从揣摩联意”了。但后来见到作者小注:“子明走了些日子了,心情也已平静些,前几天半夜醒来,不知不觉想起这位兄长,隐其名讳写了这联。”正与浪子“怀友”之说相符!浪子评联时并未见此小序,而能作此语,难怪时先生在编选粹之时情不自禁,要在本条联评下特加注解,击节而叹了。至于浪子评联之文采风流,勿需赘言,单发其评雪舞所撰《柳》一联可知大概:


远客不归,无非故恨和新恨;
春风有梦,依旧桥边与岸边。

评:古之人咏柳,多带离愁别恨,或许是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来?于是,“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于是,“柳外楼高空断魂”,于是,“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于是,“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于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对于这些凄美,雪舞只用了五个字来表达:“故恨和新恨”,然后前面又加了“无非”二字。百年,千年,这种哀愁、柔美都是不变的。到了下联,用了“桥边与岸边”,明是写柳,实则还是写愁。折一枝柳,送君远去,别送了吧,已到了桥边、岸边……还是淡淡的哀愁,然而淡淡的,却是触动了人们心灵的最深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后来和雪舞聊起前四个字,我总觉得用得过实,建议她把下联的“有梦”改为“一梦”,一则对仗更工,二则更显灵动。她也认为如此。至于上联,虽然以客写柳,但是终究显得直露了。纵观全联,无一字柳,却无一字不是柳,有情,有景,有人,回味无穷。司空图《诗品》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联或可当之。

这一段评论,借宾定主,纵使对作者之思无有感触,也当被联评所渲染的气氛所触动,所谓“摇荡性情”是也。

艺术往往不是一两句话,一两篇文字可以说得完的。由于对浪子联评的喜爱,很久以前我就想写一篇文章来说说他的联评。一来由于自己懒,二来自己除对联外,已经很长时间没写正儿八经的长篇文字了。飘萍浪子七月底生日,去年生日之时,好友轻雪曾撰文评论浪子的联,今年我自告奋勇要夸一夸他的联评以为祝贺。因为刚刚毕业,面临求职,七月份尚不知有无空闲,故而提早完成,以免食言。飘萍浪子的联评文章有一个习惯,大约是出于自负甚至自恋的原因,喜欢用自己的联做结尾。我想既然是写他的联评,不防仿其体例,以我对浪子的贺联结束吧:

夫唯性至,所以轻狂,若论交许魏晋诸贤,与酒与花称知己;
我本才疏,强为祝贺,恐从兹至耄耋百岁,一年一度苦文章。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10-6 23:42
说明下:所选帖一直在几个熟人里打转,一是因为个人觉得所转帖确实可读;二是转帖的方便,没有版权纠纷。又:多用本论坛以外帖子,亦合打开一扇窗的初衷。
作者: 箩赋闲譐    时间: 2009-10-11 01:00
又跑回来了。。。。。。。。继续学习。。。。。。。。。。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10-13 17:39
联脉谈略(作者:白衣孤鸿)

往者傅庚生曾有言曰:欣赏(文学)者,首宜求其旨意,次必寻其脉络,然后可以探骊得珠也。又曰:不明条贯,则杂乱而无章。此言实获我心,文章脉络不清,则难以表情达意,诗赋联语,理固宜同。         

然而文章旨意毕竟尚能从一字一句中透漏消息,脉络则往往隐藏于表层字面之下,多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感觉,似有似无,若即若离,总不能像训词诂字那样一五一十道出来。故在此言联脉,实际乃凭个人之经验谈些些胸中所感。

人体之脉,血液流通之道,脉通则血畅,气血畅通则足以立懦起顽,使人精神全出。联脉亦然,联贵有血肉,然而血肉纵具,若无骨架相支,只是淤肉相堆,支离破碎,撑不起门面。袁枚云诗有肉无骨,使夏虫也,良然。联亦如此,又不尽如此,若只是一根脊椎相支,不能使血气贯通于体中各处穴位,终觉此人形容枯槁,面目可憎。故言联脉,非独于形式上的纹理清晰,更有赖于思想内容上的情感一气贯注,于此两者兼具,方见骨气。

联云:中庭信步闲,看月上枝头,两个黄鹂鸣翠柳

               寂院孤吟久,惜花凋壁角,几行碧泪洒苍天

于字面看,有何不工?又有何不畅?上联写人信步闲庭,偶借月光放眼树梢,恰逢得鸟鸣翠柳,一意相承,绝无牵强处。下联写人小院独自吟哦,忽见墙角花残,不禁悲从中来,泪撒苍天,亦饶有次序,仅于形式上观其纹理脉络,顺畅有余。只是两联情感极不相称,言喜言悲,模棱两可,不知所云,无一种情感贯通句中,其脉似联实断矣!

此为情感对立以致气脉割断之例也,而情感跳跃过大,一样导致气脉难以接通。人之情感,先必有动于中,继而渐渐蓄势,至高潮处乃得爆发。如闻喜讯,焉有先只莞尔,俄而狂癫大笑似范进中举者?

联云:栏边人独立,看云影波光,直欲登楼吞碧落

               客里久徘徊,对秦山楚水,已然吹笛过黄昏

只读上联前二句,但觉光景流连,其意缱绻,忽一句“直欲登楼吞碧落”,似平地里蓦然崛起高峰,情感骤然高扬,硬生生地将这一股绵绵之气拉向激昂的高空,以至意脉在此崩断,殊为可惜。

[清]陈桐阶题天门山联云:

仰惊六宇宽,变成几多雨,几多露,几多雪,几多风和雷,时出时入,时往时来,多少神奇谁镇住;

俯视众山小,看破一个嵩,一个衡,一个恒,一个泰与华,自西自东,自南自北,个中底蕴此平分。

情绪亢奋,豪气干云,汪洋恣肆,不可方物。观其文辞,无一句不磊落,且娓娓道来,情感逐层深入,到下联极尽淋漓之态,至末句已觉天风海雨逼人。故人谓“石破天惊”。若只留上下联首尾句,未尝不可凑泊成联,然而少了中间部分的铺陈,情绪终不能高涨,转觉味同嚼蜡,不过一平庸之作尔。

由是观之,情感的蓄积与贯注,实乃联脉首要旨意,万不可偏废。而布局谋篇、单句结构、领字的运用等也对联脉影响甚大。

《文心雕龙·章句》篇云:“夫裁文匠笔,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大抵意谓文章篇幅有长短,组织词句调子有缓急,无定规可言。不过是依据内容的变化加以适当的配合而已。对联的谋篇布局也无定规,而好的布局又必是组句调子缓急适中,行文节拍有迹可循的结果,这便又涉及到联脉的问题。这里也只就布局的此方面而言,不作它论。

[清]陈兆庆题黄鹤楼联云: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头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哪管它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上联写景下联抒怀,首句一个“挺”字便奠定了上联飞动的气势,中间“到”字承接,至末句“直吞将”处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待“八百里”“九百里”一气读完胸中尽已酣畅淋漓,上联言景之阔大雄奇,调甚急,节拍也快,而非此调也不足以写此等景色。下联则不似如此凌厉,声调渐渐归缓,节拍放慢,至末句则觉余音绕梁,苍茫怀古之情,不尽于言外,言情者又理当如此。是以整联疾徐有致,联脉之畅,诸君自可感受。

又,樊恭煦题寒山寺联云:

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闻夜半;

木屐桦冠,仰天长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

只于联脉而言,前三分句东一句、西一句,前两个四字句又非对偶,不能造势,读来殊不爽口。

谋篇布局亦必要有承有接,次序井然,否则东拉西扯,一气未平又需提气,终致气脉阻断。另,布局上也应力求简练,干净利落。若是一味堆砌或者强加解释于联中,生恐他人不能读透,反害联脉。

有征“三名杯”之“鹤岛”一联云:

青石困游龙,此平生遗恨!若偶得点睛,定要览穷云世界;

澄湖浮白鹤,有无限风光!待重来放眼,果然尽在水中央。

“此平生遗恨”“有无限风光”两句横插其中,作者自以为锦上添花,实则画蛇添足矣。“青石困游龙”,读者岂不知其恨?“澄湖浮白鹤”,读者岂不能想见风光?如此强加解释,实在无谓。试删此二句再读,虽瑕疵仍见,较之前已觉清爽矣。初习中长联者喜于句中堆砌,不可不引为戒之。

此乃就整体结构而言,于单句结构,亦需留意。诚然,单句结构也必须放在整体框架中来考虑方能把握其中脉次,否则单独的五言或七言联绝难有“脉”之感觉。

试先较此二联:

一、[清]贺萱自题联云:

生来骨骼等梅花,非独傲霜犹傲雪;

老去性情如野鹤,只因耽水复耽山。

二、[清]萨迎阿题黄鹤楼联云: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皆是7/7句式,然而贺联读来类诗,多多少少有“疲软”的感觉,萨联则有典型的“联味”,骨气端翔。造成此等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第一分句的结构上,贺联通句都与律诗的格律相符,读法也与诗的通常断句处相同,为:

                    ○○|○○|○|○○,○○|○○|○|○○;

        ○○|○○|○|○○,○○|○○|○|○○。

萨联则不然,其断句法为:

                        ○○|○|○○○○,○○|○○|○○|○;

            ○○|○|○○○○,○○|○○|○○|○。

变化较贺联要多。联与诗在断句上的分歧大抵也在此,联以节奏点位基准,随处可断,而诗歌一旦打破了既有的阅读习惯,美感多少会减弱。

正因为对联句数不定,句式也不定,因而更能尽腾挪转移之妙,表达不同感情,可选择不同的句子结构搭配。于联脉而言,应尽量避免句子结构太过雷同。

下来说说领字。

领字于联中提气的作用甚于表意,很多时候是转承起合之关键点所在。因而对联脉影响亦甚大。试看此联:

胜地据淮南,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意境甚美,情趣颇雅。然而读来却略觉吃力,缘何?中间过渡处少了承接,如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非点出一“见”字不能得其“悠然”抬首望见南山之真态。此处中间试替之为“看云影当空”和“问萧声何处”,一看一问,则联中有我矣,读来自别有风味。

滥用领字亦当以为戒。有年轻人作“感怀”一联云:

              笑二十年风尘渺渺,再辗转浮沉,竟湮灭了当年印记;

              数三千个大梦茫茫,又徘徊怅惘,早模糊了那夜星空。

笑、再、竟、数、又、早皆为领字,连转六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罢已觉呼吸艰难。直欲删去“笑、再、数、又”而后快。

当然,领字的运用并非多便不佳,只是要用到好处才行。[清]盛康题五峰仙馆联云:

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

借他乡一厘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

亦句句有领字,然读来不嫌累,因其各有所用故也。至于如何判别领字有用无用,何处安排领字为佳,实无定数,吾亦无从言起。作联者不妨增删其中领字,比较细读,斟酌而后定,或留或不留,须以感觉顺畅与否为绳墨。

关于联脉,吾所能谈大抵如此,尚有若干不成熟想法,难于言表,在此略略强为表述,或许所言本身与联脉并无关系,拈出来仅资参考。

一、用词雅俗风格须一致,以雅对俗或者以俗对雅都可能导致联脉不通,如吴某题岳阳楼联云:

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飞过去,飞过来”须对以“甚么先,甚么后”才觉流畅,倘对上“或曰仁,或曰义”之类的句子,与全联风格颇不相类,整体气脉亦觉别扭。

二、若上联气脉不通,可以下联气脉之畅“救”之。即下联气脉的重要性高于上联,即使上联有脉络瑕疵,只要下联极尽畅快,整体感觉依然顺畅的。如何氏题扬州何园联云:

种邵平瓜,栽陶令菊,补处士梅花,不管他紫姹红嫣,但求四季常新,野老得许多闲趣;

放孤山鹤,观濠上鱼,狎沙边鸥鸟,值此际星移物换,惟愿数掾足托,晚年养未尽余光。

上联“不管他紫姹红嫣,但求四季常新”已觉势尽,复以一“野老得许多闲趣”为结,不免为冲风之末(仅就脉络而云),然下联“值此际星移物换,惟愿数掾足托,晚年养未尽余光。”则一脉相承,不见痕迹,再加上前面铺陈造势已经积蓄了充沛的情感,整联读来并未曾觉得有十分气阻处。当然,这种情况只是相对而言,若上联阻之太过,下联也是无法“挽救”过来的。

三、语气助词之用,于联脉影响或损或益,吾之前曾有此种感觉,不过“情形一失永难摹”,再觅例句已觉困难,便不再赘述。
作者: 去而風隨    时间: 2009-10-14 17:08
給云卷老師獻花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 悱忱    时间: 2009-10-28 16:20
认真学习中.
感谢云老大!
作者: 慌慌捣    时间: 2009-10-28 16:43
此乃陶元亮记中之境,看灵秀溪山,入洞皆为寻胜客;
吾从鲁仲连乡里而来,对沧桑城郭,问津欲作避秦人。

此联如果在网络联盟擂台赛中,只怕在第一轮就淘汰了,老师应该讲清楚,这样写是好还是不好,是学还是不学。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10-29 15:33
说说个人看法,与慌慌捣老师交流。
一、既然是推荐,我个人当然认为是好的。这个联好在哪里,浪子原帖已说得很清楚,不再赘述。
二、 在联盟赛中被淘汰的问题,我想清名家的联曾国藩也好,彭玉麟、林则徐也好,没几个在今天的联赛或者现实征联中,不被第一轮就淘汰的。征联内容上有许多应和之处,委屈求全处,形式上有拘泥处,过死处,是目前的现实,写征联就按征联的规则弄吧。
三、写联的人如何选择?很简单,参加征联就按有话语权的人的规则写;非应制联,则按自己认为正确的规则写。这个对联格律方面的规则,多看古今名联,渐渐会知道什么是必须遵守,什么是比较好的格式,对联是不是越工就越好....说到这个,我另外贴一篇文章好了。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10-29 15:39
联学管窥(作者: 刘太品)

正名第一

    明晰的概念是学术理论建构的基石。为了正确评价对联艺术的历史并客观地描述其现状,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对联学理论体系。首要的工作是将楹贴、楹联、对联、对子、联语等等通常被混用的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

    笼统的对联概念应被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对联,即一种适用于特定场合、词语对仗、音调和谐、上下联完整地表达出某种含义的文体形式。它的核心是形式上的“对”和内容上的“联”,能自由地用来写景、抒情和说理。二是所谓的巧对,它是一种只注重对仗奇巧的文字游戏,上下联内容一般没有连贯性,通常被穿插在“对联故事”的情节中。同属这一类的还有:无情对、诗钟、内容不连贯的集句、技巧型征联。三是属于“对仗练习”性质的句子,它只是对仗工整的两句话甚至两个词。

    对子和巧对的核心是“对”,注重的是技巧性,一般不用来达意,所以不属于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的对联的范畴。清代梁章钜对它们之间的分野讲的很清楚,《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后人没有真正重视这一主张,却把本属“小道”的对子和巧对笼统地与文学体裁之一的对联相提并论,影响了对联艺术的发展。

    “楹联”一词的原意仅指那部分“贴挂于楹柱上的对联”,就不甚严格的习惯用法而言,基本上等于对联的概念。

    起源第二

    对仗是一字一音的汉语所独有的一种个辞手法。先秦的诗文谣谚中偶见采用,汉赋运用渐广,通篇对偶并讲求声律的骈文经魏晋南北朝至中唐,主导文坛五百年之久,而迅速崛起的近体诗又把对仗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在偶句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达到鼎盛的六朝至盛唐期间,“对子”这一对联的初级形态曾广泛存在,随代杜公瞻曾有“专以对语成书”的《编珠》。因为其只是为较高级的诗文创作服务的“基础训练”,所以无法自足地演化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至中晚唐古文运动兴起,骈文迅速没落,格律诗也从巅峰跌落下来,此时偶句文学需要一种新的文体形式来连续,“对子”便获得了提升自己形态的机遇。

    从现实的角度考察:文人有摘取诗文警句吟咏欣赏的习惯,警句虽是原作中的一段残片,但摘出后在审美感觉上会产生趋向于完整的微妙变化,这会使人意识到单独一联也可以独立成章并表达出一个完整的含义,这便是对联意识的最早显现。

    敦煌史料上有以偶句书于桃符的记载,但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对联。上述因素通过桃符这一契机,最终孕育出对联最早出现的形式——春联。上下联分书左右并严格对仗的春联应在中晚唐出现,并在某些地域形成一种新的桃符习俗。后蜀孟昶嗣位时仅15岁。距唐代不过27年,“每岁除降命学士为词题桃符”必源于地域习俗,春联形式的产生理应上溯到“无体不备”的唐王朝的中晚期。

    流变第三

    对联介于抒情文体与实用文体之间,实用性和趣味性使这一雅俗共赏的文体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拘于形式技巧的两句式结构,必然导致造语的牵制和行文的局促。这使得对联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形成了民间之后,没有迅速地光大于一代之间。一千年来,对联一直在民间文学和高雅文学的夹缝中生存,文人多把巧对连同对联视为逢场应景或游戏笔墨的“小技”,很少有作者严肃地以全部学力投入对联创作并以对联名世。这便是对联难以跻身正统的文体论和文学史的原因。

    对联自中晚唐萌生之后,五代两宋及元是对联的“发育期”,继春联之后,婚联、寿联、挽联、述志、抒怀的书斋联及口头联语相继出现,对联初步奠定了独立文体的地位。

    明代,朱元璋出于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的目的而大力倡导春联,使对联文化进入蓬勃发展期,对联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阶段。

    大部分传统文体至清代已难辟新境,而对联却存在着有待开拓的创作空间。于是,部分学力深厚的文人专注于对联艺术的创作,大量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把对联艺术推上了全盛期。

    “五四”以后,随着古典文学到新文学的更替,对联进入一个调整期,新时期对联艺术的复兴,可以视为调整的最后一个阶段。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项目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对联艺术特征,即如何完成对联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蜕变,是每一位对联家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对联是一种处在发展中的而非僵化了的文体。对联艺术必须也必然面向一个新的世纪。

    结构第四

    对联艺术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个品类繁盛的大家族,传世联作可谓洋洋大观。这些种类和联作是依照一定秩序组合而成的条理井然的“大系统”,绝非无序的堆积。通过某一特定的视角,我们可在某一轴线上描述联作的分布状态,并给每副作品确定既定的坐标点。

    以种类来说,各类联作均分布在由自我到自然的一条轴线上,大致划为三类:自然人文景观类,社会人际交往类和个人情怀志趣类。

    从句式和语言风格上区分,可以看出对联的发展就是不断融合各类文体特点的过程:庄重的五、七言源自律诗;典雅的四、六句式源自骈文;铺叙者源于赋;雅丽者源于词;流畅简洁并常带语助词者源于古文;并有以古今口语入联的俚语联和白话联。可以说,对联实际上是由各种文体特点复合而成的边缘文体,它们共同遵循对联的艺术特点,使对联最终形成“别是一家”的独立文体。

    对仗是对联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判定联与非联的最终标准。在对仗这一轴线上,联作的分布可分为三部分:一端是工对,中间是宽对,另一端过渡到“似对非对”的形态。如果抛开形式主义的偏见,对仗的宽严从形式上讲是等价的,并非对仗愈工联愈优,反之联作愈劣。   

    对联系统中任意选定的轴线,均存在类似的有序分布,如声律、词语结构的对应等等。全面而透彻的分析之后,自然会对对联这一系统的内部结构了然于胸。

    声律第五

    声律原指律诗中平仄声调运用的不可移易的格律限制。在适于吟咏的文体中,声律的运用确能达到“声转于中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的艺术效果。但声律能否做为对联艺术不可缺的格律,还值得商榷。

    如果认为对联脱胎于律诗,并一直处于律诗的“衍生文体”的地位,声律无疑应视为对联的格律。若视对联为各类文体复合而成的“边缘文体”,声律便不应称不可逾越的对联格律。由于对联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各类文体的特点,句式节奏语气风格穷其变化,源于律诗的严格的声律限制因不适应这种变化而一直处于被淡化的趋势中。事实上,在古文及口语节奏的对联中,所谓声律,已经宽泛到仅注意末字平仄的地步。声律只能视为有必要运用的最重要的一种“对联技巧”,若仍视为必须遵守的对联格律,便是一种理论上的滞后。
    在对联系统的声律轴线上,一端是严格的律诗平仄可知式,中间是灵活掌握音节点的声调以达到大致和谐的形式,另一端则仅仅照顾到尾字的上仄下平。单就形式而言,它们之间不应有优劣之分,如同不讲平仄的古体诗并不比格律劣等。在应该注意平仄的诗歌节奏的短联上倡导声律有一定必要,以宽容的理念充分尊重作者创作与探索的自由则更有必要。见联不信纸内容先看平仄,动辄强行“诊治”,正是联坛形式主义倾向的集中体现。对联是发展中的文体,从历史上看,声律联无疑是最具魅力的对联部分;面向未来,非声律联或许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对联种类。

    内容第六

    形式问题澄清之后,评价一副对联优劣的唯一标准乃是联作内容的表达。如果真存在病联的话,内容的不完善才是真正的“联病”,如果总在形式上纠缠不休,将无法触及对联艺术的本质。

    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是对联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联是作者文字功底,艺术素养和思想情操的综合体现。机械的思想说教,直白的感情发泄、空泛的景物堆砌,均不属于上乘的对联创作。

    多元化的对联艺术将为新的世纪里对联向主流文化靠近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雅俗共赏”仍是对联发展的大道。为时代所接受的鲜活生动的语言是对联生命力的基础,一个时代的文学必须体现该时代的语言特征。陈言、俗语、古奥生僻的词汇应是对联创作的大忌。乘法、新奇生动、流畅自然才是新时代对联语言的特征。

    浮浅的吟风弄月、歌功颂德、嗟老叹卑不应成为现代对联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的基本格调,对联的风格即是人的风格,鲜明的对联个性和实力严整的风格流派是对联艺术跃上新境界的标志。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现代人生的情感之间,在古典意境与新诗情味之间,应该产生出一批有传统文化特色、有时代生活特色、有对联艺术特色的传世精品。

    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对联将是一棵无法成活的无本之木,离开了时代的精神,对联只能是侏儒型的小巧盆景,甚至斑驳成一尊丧失生命力的根雕。有可能的话,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培育成傲立于时空的柱天大木呢?

                    1995年秋暮于木石居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9-10-29 16:24
刘大人好文章~~~~~~~~
作者: 花魂鸟梦    时间: 2009-10-30 14:42
学习中
作者: 宴雪孤城    时间: 2009-11-3 10:44
好地方,继续学习,并问好卷师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11-10 17:27
怀古联概说(作者:白衣孤鸿)

文人咏史怀古,或借古讽今,或抚今追昔,抒发思古幽情、寄寓兴亡感慨、探寻生命真谛,这是从古至今未曾断绝过的。陈子昂登幽州台而怆然涕下,孟浩然临堕泪碑而揾泪赋诗,苏东坡泛赤壁而慷慨高歌,辛弃疾登北固楼而寓怀千古……历史的长河流淌不息,览物而怀古之情,实在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情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总能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甚至可以说,深邃而辽远的历史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片绿色的园林,当我们失意,我们会想起庄子、东坡,于是我们得以解怀;当民族遭受灾难,我们会想起岳飞、文天祥,于是我们振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每一个时代的人,总能从历史的乳汁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而怀古文学,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也焕发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怀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自然是不可胜数的,仅直接点出“怀古”主题的就有不少,如杜甫就有《咏怀古迹五首》,刘禹锡有《西塞山怀古》,王安石有《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等,更不用说《乌衣巷》、《江南春绝句》之类的了。但是从五代至民国的对联作品,似乎还没有出现过以“怀古”为题的,宋人姚铉编《唐文粹》,诗歌部分即有“怀古”一类,而在联书中,对联的分类大多是“题署、哀挽、赠和、格言”等等,也没有见过专辟“怀古”一章的——我想这一来与对联的文学地位有关,“怀古”是一个具有十足抒情意味的话题,怀古文学要表现的是古今时空的对照,并赖此抒发苍茫的人生感悟,因此,表露情怀是至为重要,但历来对联被视为实用性的文体(甚至有人认为其不能成为一种文体),抒情不是它的专长——这一点,从古代联书的分类上也可以看的出来,因而对联不被认为还具有和诗词一样的怀古功能。二来,什么样的对联可以叫做怀古联?这个概念一直以来很少有人提过,也没有人统计过所谓的怀古联是否有足够的数量可以使其单列出来成为一个类别,因而提起这个概念多少有点“底气不足”。

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怀古联”呢?我想,秉持门户之见,以为诗必文学,联必非文学的观点是最要不得的,评判文学的标准是文学性而非文体之分,这一点毋庸词费。同样,从“怀古”文学的定义出发,方可判定有无怀古对联。宋末方回在《瀛奎律髓》一书中谓“怀古者,见古迹而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怀古“乃一时兴会所触,不比山经地志,详核为佳。”虽然这种表述还不尽完善,在辨分咏史与怀古时还会有一些纠缠,但至少把“见古迹而思古人其事”归为怀古的范畴是错不了的。从浩如烟海的联作里搜求,当我们排除了“格言”、“赠和”、“哀挽”之类,自然就把目光停留在题署一类上。

署,本指官吏办公的衙门,在实际归类过程中,事实上亭台楼阁、祠庙陵墓之类举凡风景名胜都被划归其中,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古迹,如黄鹤楼、伯牙台、韩信祠等等,文人墨客在此挥毫属联,其情感抒发与此类的怀古诗并无二异,如临旧迹鸣发六朝兴衰的感叹、思仁人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等,这些联不在少数,构成了名副其实的怀古联。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题署联都是怀古联,如一般描摹风景的亭台联便不应纳入其中,得月楼有联云:“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虽然楼是古楼,其中却并没有怀古的意味,因而也谈不上是“怀古联”,拟题官署有类箴言的联语,如有题教官署联云:“此署非州县公门,何妨私谒;所由是圣贤直路,不许横行。”显然也与怀古无关。大抵怀古,其地多有一定人文底蕴,必有追忆古人故事之字句方可相称。

前面已经略为提到,怀古情绪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文化内因,而对这种情结的抒写——无论是诗、词、曲还是对联,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的差别,本质上并无区分。而文人咏史怀古,由于心态的不同,作品表达的思想却会有所区别,据此,我们再对几类不同的怀古联稍作深入的分析。

首先,也是比较常见的,从儒家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出发,以一种深重的入世精神介入历史,往往抒发的是忧国忧民、关乎宏旨的政治情怀,尤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这种作品的现实意义特为突出,如唐景崧题台南郑成功庙联云:

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

驱异族出境,语国中有志者再鼓雄风。

由秀才封王,谓永历时桂王封其为延平郡王一事。封王封侯,这是古代多少儒生梦寐以求的事,不少人一生皓首穷经最终也没能入仕,况且由秀才封王,实在是普通儒生未曾想过的,故言为读书人别开生面,断非虚言,入世的情怀彰显无遗。而下联“尤具新思想”,“驱异族出境”,指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一事。“语国中有志者再鼓雄风”则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了,当时台湾被日本割占,民众苦遭奴役,而唐“驱异族出境”的愿望,实与郑无异,国难当头,实不容人于卧榻之侧酣睡。此副联作,儒气十足。

又,张绍华题北固山多景楼联云:

                杯酒吊南朝,空余半壁残山,长向中流作砥柱;

梯云登北固,愿借一杯甘露,化为霖雨洒苍生。

南朝旧事,后世文学作品屡有题咏,而多寓兴亡之感,此联于苍茫怀古之中,观其下联,亦有“兼济天下”之意。

《中庸》句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儒家面对过去的人与事,并不是单纯的缅怀,而是努力寻找“死”与“亡”对现今社会的意义。儒家不关心未来,所谓“未知生,焉知死”,但是他们却善于从历史中获得灵感与慰藉,无论事对社稷山河的关心,还是对个人抱负的感慨,总能从历史中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力求“不二过”,毋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里,不妨再举几例,以资证明,不做评述:

一,许振袆题信陵君祠联云: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闻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一,吴獬题岳阳楼联云:

楼阁莫便登,先看文正记中,某条似我;

江山只如故,试数燕公去后,得助何人。

一,周彦升题戚少保祠联云:

大功在备倭,城郭依然,公去苍茫谁嗣者;

明诏使防海,风波未已,吾来宏济愧前贤。

儒家关心社会,关心个人事业,其吟咏多有“忧生”之慨,而与之相对的佛道思想,往往不关心个人再社会中的成就,不关心社稷君臣之道,他们更多在天地自然中思考个人的价值,重视心灵上的自我解脱与超越。比较通达的文人,当他们遭遇坎坷无可奈何之际,往往都会借庄老思想逍遥物外,在自然山水中麻醉自我,获得精神上的解放。这时候,思慕范蠡、陶渊明、严子陵、林和靖等隐士的风气兴起,诸如钓鱼台、鹿门山、终南山、桃花源这类富有人文气息的隐逸之所的作品也成为他们登临吟咏的题材,在对联作品中,这种寄情山水,忘怀人世的怀古之作也是重要的一类。

何子贞题苏工读书台联云:

                江上此台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

蜀中游迹遍,看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颇有东坡诗文中旷达超然之态,下联由东坡而思及自身,扁舟载酒,流连风月,甚是逍遥。

无名氏题桃花源联云:

                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今古,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落花。

历史的价值载这里荡然无存,什么兴,什么亡,什么今,什么古,在这里都不重要,英雄美人、神佛道仙不过镜花水月,王图霸业终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真正怡人性情的,还是那桃花流水和耕田凿井的自在生活。从历史的烟尘中超脱出来,在山水中构建一方乐土,获得心灵上自足便无所求了,此联于怀古之中极尽超然之态。

又有题严子陵钓台联云:

远道息尘劳,向此间坐石看云,放怀宇宙;

高台瞻胜迹,羡当日耕山钓水,俯视王侯。

何等的洒脱,何等的逍遥!似此等追慕渔樵诗酒,意欲抛开功名,傲视尘间的联作不在少数,尤其是当世道污浊、功名难求之际,跳出现实的牢笼,意图返璞归真、忘情山水的思想便十分盛行。这些联构成了怀古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然,儒道释并非截然分立的三教,从魏晋开始,三教合一的苗头便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没有机械地划归某片作品必是儒者吐语或者纯粹宣扬了佛道思想,他们更大程度上是融合在一起的。而且,文学尽管深受儒道佛思想的浸润,毕竟已不是经学的附庸,它有自己的独立性,因此,还又一类借怀古抒发个人情性或者表达对古人的仰慕的联作,我们既无从说它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儒者情怀,也很难将其简单归纳于笑傲江湖、纵情山水的一类联中,它们别是一类。如袁少枚题伯牙台联云:

                遗迹此台,想当年掩抑七弦,定弹个吾道南来,大江东去;

知音何处,到今日苍茫四顾,只剩得汉阳流水,黄鹄高山。

缅怀伯牙子期故事,感叹知音难得,从古而然。

许振袆题马嵬坡联云:

                   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杨李事;

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

伤怀于杨李之爱情,鸣发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悲叹。

张之洞题黄冈东坡故居联云:

                五年间谪宦栖迟,试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那得此清幽山水;

                    三苏中天才独绝,若尚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是我公游戏文章。

追慕东坡超旷之态,赞颂东坡才华之盛。

又,张叔平题赤壁联云:

                周郎胡为乎来,地若葬曹瞒,便坏此江山风月;

安石何以不死,天而相苏子,岂老于诗酒渔樵。

议论深刻,思想透辟,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类似的一些联,大多用情深重,文学色彩十分强烈。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既无关宏旨,也非隐逸遁世之情。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无论友情、爱情还是其他各种喜怒哀乐之情,在一定的时刻一定的地点总能激起后人的共鸣,当后人形诸吟咏,这类怀古作品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对怀古联的生成与类别作了一番大致的介绍。下来,我们再来探讨怀古联的特征与创作。

一般而言,怀古是为了“抚今”             、“伤今”或者“讽今”,因而怀古联在结构生成方式上,形成较为明晰的古今二元对立模式,往往由古迹生发,联想道历史人物,再与今之现实相联系,从古今的对照中寓苍茫之感,当然,也由先写现实之情境,再联想道历史人物的,由古到今或者由今到古,或者古今二元叠加。如张之洞题镇海楼联云:

                    百千劫危楼(今)尚存,问谁摘斗摩霄(古),目空今古(古);

五百年故侯(古)安在?只我倚栏看剑(今),泪洒英雄(今)。

在古今二元强烈对比之中,英雄的悲慨沉郁动人。

又,孙文川题胜棋楼联云:

                            赌墅付传闻,叹青史成堆,千古河山棋一局;(古)

争墩笑多事,看画梁依旧,半湖烟雨燕双栖。(今)

由古及今,流年似水的哀伤亦在这种对比中展露无遗,动人心弦。

这种例子自然是不胜枚举的,但是也由一些怀古联,这种二元的关系表现的比较模糊,如前面所举的张之洞题东坡故居联,似乎只有怀古,与今时并无瓜葛,其实这只是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把对今时的认识隐藏于怀古之中,不易显见而已。张之洞怀慕东坡时,岂无希望像东坡一样任情山水、游戏文章的心态?实际上这其中也包含了它对现实生活的些许厌怠。《联选》即载:“时文襄由两粤调鄂,隐然以东坡自况。”

如果从对联以对仗为核心的特点出发,我们会发现对联这种文体实际上还是比较适合用于怀古的,因为怀古联强调古今的对照,用对仗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具有感染力,杜甫的怀古诗以七律居多,也是与对仗的因素有关。“恨我来迟鹤早去;怪人未到诗先传。”“枷锁当年称义士;锦衣今日愧先生。”“越国江山留垄断;吴宫花草入扁舟。”……这种精细的对仗正好适应了怀古联特有的思想表达方式,能给人以更大的震撼。

怀古联在结构方式上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古迹与山川地形并置,“此刻”与历史相溶。历史陈迹作为一个具体的物象,只是空间构成的一个部分,它必然要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蔓延到更大的空间之中去,而且由这个具体的物象向更深广的历史生发,“此刻”也与历史随之浑融在一起,通过这种时空的转化,生成一个新的艺术空间。

萨迎阿题黄鹤楼联云: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楼是此楼,然而必要置诸长江与汉水交汇处这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来阔视,方显深邃。由此楼思及云鹤故事,不禁发出“古今无尽大江流”的感慨,由空间转移到时间轴线上来,时空交织在一起,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抒发豪情壮志,在这里,个人透视、历史透视与宇宙透视融为一体,更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深层次生命感悟蕴在其中。

从前面所举的怀古联来看,就物论物,就事论事的怀古联基本上是没有的,当然,有些怀古联并不直接在联中表现空间,作者登临古迹,有感而发,并不在文字中展示古迹的空间位置。这不过是一种艺术的剪裁,从怀古联的生成方式来分析,必然是先对古迹有所感触,然后才思入历史,而且题胜棋楼无法回避金陵这个大空间,题郑成功庙也不得不置诸台湾这个空间中去思索,这是显而易见的。空间意识是怀古联生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不过在形成文本时,有些联的这种空间意识犹如“潜意识”一样被内化,并不直接表露。

以上,便是我对怀古联的一些基本认识。最后来谈谈怀古联的创作。

关于创作,谈经验谈方法是很难奏效的,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有所感触。任何创作都必须经过不断的积累摸索与总结,在不断练习中才能有所提高,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以下,我只想提出两个问题,从这两个问题出发,简单地谈一点我的想法,至于如何解决问题,我并没有答案,只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其一,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和眼光与看待历史?既然是怀古,联中必然对“古”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历史是客观的,但由于个人思想观念的差异,对历史的认识肯定不尽相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不同只应该是思考角度的差异或者认识的深浅,而不应该是是非观的对立,。我们写联一般主张“推陈出新”,这自然不错,但在怀古这一点上,出新与无原则的立异不同,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说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说秦桧是宋金的和平使者,这样的标新立异,至少在我看来是无聊的,是毫无意义的。前面所举的张叔平题赤壁一联,就很由新意,是所谓“给你想要的结果,以你想不到的方式。”这才是我们推崇的“出新”。怀古应该尊重历史,特定的历史遗迹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一旦打破这套规则,其意义也就丧失了。临伯牙台而叹知音难得,过大散关而思铁马金戈,这些特定的意义不宜被解构,所以我认为怀古所表达的意义是没有“俗”这一说的。当然,限于我们的识见,也许我们并不具有超拔的史识,对更深层的问题无法洞见,但面对我们所知的历史,我们应该有正义感,而不要哗众取宠。

其二,我们以怎样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这一点在前面论及怀古联结构方式时已经说过。这里再强调几点。一,充分利用对仗的优长,尤其在表现今昔对比的怀古联中,“反对”由于落差大而富有丰富的感染效果。二,利用对联雅俗共赏和句式参差不定的的特点,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三,可以发现,在怀古联文本中当时间(历史)内容与空间(古迹地形)内容都出现时,一般以时间线为上联而以空间内容作结,如前举萨阿迎黄鹤楼联,袁少枚伯牙台联,孙文川胜棋楼联等,主要是因为以蕴有文化意味的景语作结,余味更浓烈。当然也不可胶柱鼓瑟,一概而论。



至此,关于怀古联的探讨也就结束了。

古人没有自觉的怀古联创作,但是到了今天,随着对联的文学性越来越明晰,自觉的怀古联创作也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现象。而今天对怀古联的认识也还亟待深入,例如应征联中的某些作品,明显具有怀古联的特征,是否应该划归到其中呢?而且怀古联与所谓的风景名胜联显然是相互糅杂的,至今也还没有出现单独的怀古联类别。这些问题都需要有更多的人给与关注讨论。
作者: 弹指一挥间    时间: 2009-12-2 04:30
很久未来,竟错过了如许,且打包慢慢欣赏,来儿不顶非理也
作者: 其石    时间: 2009-12-4 19:00
足看了3小时.非常精彩.我先前所谓于评联益.于写联无益.诚谬言也.
作者: 其石    时间: 2009-12-4 19:08
大者如其立意.微者如其行字.切者如其用典.巧者如其构思. 均详细破析.而网络名家手笔,文采犹为可观.今虽饥肠辘辘,未可囫囵吞之.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12-11 22:43
已经懒得更新了,还有人这么喜欢这帖子,继续吧,下面这篇我去年弄的,与前面几位文章有一定差距,不过大家可以看得轻松一点:))
作者: 云卷    时间: 2009-12-11 22:54
浪子联乱弹

前2日听说浪子生日,欲作联贺,浪子说不如夸夸他的联。虽然我比较喜欢浪子的联,但给予具体的批评赏析,以我之眼力笔力,实在难为。但考虑到小浪生日嘛,就胡乱写些文字,权为生日之贺。解读如有违作者本意,非我之过也。

我记得的浪子的第一个联似乎是在一篇文章里,那时刚开始学对句,乍见之下,非常震动,联云:

笑几个痴人,结成知己;
分一杯沧海,忘却平生。

上联虽是性情之笔,亦寻常语句,下联起句如大海潮生,苍茫无际,而结句又鸿雪不存,直欲将无解人生,无穷悲喜,一饮了之。

后断断续续看到过一些浪子联语,看得不多,虽觉清朗可诵,印象却是不深。直到前不久看到浪子的一个自选联集,感动犹似当时之见“一杯沧海”。

写清莲论坛几联最为触目

以濂溪好,以谪仙呼,昔来三两知音,击节偶然杯一举;
亦步兵狂,亦樊川恸,此去万千心事,论书何奈笔长抛。

知音有爱莲人,有诗中仙,行藏若阮步兵,若杜樊川,是此等人物汇聚一坛,诗酒相酬,率性而为,算别后论书抛笔,或有伯牙摔琴之意吧?

清莲论坛

数十人狷者狂者,待今朝复念,人何堪,水何堪?泪落青衫,谁弹起琵琶江上; 两千日情兮魂兮,竟底事重来?诗亦寂,琴亦寂,愁生绿鬓,风吹开箫管天涯。

一个论坛而已,何用情如此?上联隐含琵琶行之典,生天涯沦落之思,下联诗琴俱寂,亦痛入心肺。起句直切主题,虚词亦佳。全联情文相生,飘然人外。

清莲论坛

水不能覆我体,风不能折我骨,花不能染我幽香之气,问何人弦上音知,一字曰清如是也;
懵懂时寄以痴,狂狷时寄以才,漂泊时寄以行旅其情,任万里天涯蓬转,吾心未倦即归哉。

三个自对句一气直下,丝毫不觉艰涩。用情深挚,用语清绝,岂是他人容易道得?

尤爱其风景联语,兹录数则:

岳阳楼

飞仙而过,且任由子美题诗、希文作记,三去三来轻百废;
放酒即歌,浑不与功名相近、忧乐相关,一楼一水各千秋。

上联以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为线,巧妙连缀与岳阳楼相关的几个典故:杜甫题诗《登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藤子京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下联之议论由上联生发,吕仙人放酒即歌,杜子美怀才不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一楼一水各千秋”收结,水到渠成。全联气脉流畅,行文潇洒,立意翻新,岂非才人方知山水乎?

天印山

一印篆青山,十里秦淮供妙手;
片云来古寺,六朝烟雨湿疏钟。

上联工浑称题,下联造语如虚如实,感慨若有若无,如江南烟雨,飘飘渺渺,神思悠远,俯仰无端。而湿字如有神助.

龙庆峡

险如巫峡,清似漓江,得造物之玄机,形神别具;
上绝青冥,下衔紫陌,揽流云以胜景,俯仰自知。

上联妙手画图, 语隽而工; 下联倚天拔地,语特雄奇。

网师园

清浊无关,且一任世态人情,收归渔网;
亭台自爱,是谁将天然物化,置在名园?

上联因名得义,“一任世态人情,收归渔网”,写悟写隐,亦戛戛独造,真天才之笔。

拙政园

倚栏最爱池上荷花,问香气一帘,入谁怀抱?
临水欲留园中秀色,怕清风数缕,分我湖山。

“怕清风数缕,分我湖山”云云,如痴人呓语,最见诗心。

扫叶楼

一水北而南,江声吴楚催人远;
千山晴复雨,秋色楼台扫叶多。

风神逸宕,情致翩翩。然扫叶多三字,虽合题旨,终觉太实。

琵琶亭

亭外待何年,烟水无情,尚有风来听太息;
天涯拨此曲,琵琶有泪,是如人去不重逢。

写“琵琶亭”不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套子,然惯见之下,依旧能以文辞动人,非情多才富者不能为。

沧浪亭

一叶滞南乡,是吾家好山水,谁使君作价待沽,明月千钱,清风万贯?
七弦拟古调,想昔日倚亭台,尝与子驱车往见,卿言落叶,我指沧浪。

上联之意,谓沧浪亭本是吾家好山水,如羁客滞留南乡,使不幸而作价待沽,惟明月千钱,清风万贯方可购之。以叶拟亭,以君呼亭,真匪夷所思。此意此语,似前人无道,料后人亦难道也。下联转言自身,未解之处,自有其所本之事,不作多言。此联虽非正统笔法,但以情御笔,随意行文,风雅足见。

按沧浪亭始为五代吴越王钱缪之子钱元亮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傍水造亭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故有作价待沽之言。

陶然亭

由岳麓停车爱晚,至琅琊设宴集宾,原无论江北江南,雅趣陶然同白傅;
饮酒篇把盏山边,漱玉集卷帘篱外,正可谓唐前唐后,幽怀各自托黄花。

四个七字句一气呵成,不觉凝滞。谋篇布局,章法谨严。

兹录浪子语为解:陶然亭在北京,取白居易诗中“待到菊黄秋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一句命名,自然最出名的是亭中菊花。上联以两个亭子陪衬,并选择了给人以陶然忘机的感觉的两个亭子,并且让这两个亭子都地处江南,以对比北京的陶然亭;下联则从菊花出发,用陶渊明和李清照来衬托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人,所以选取一个唐前一个唐后的人,这样和上联又有联系,又有变化,不那么单调。句法上,特意用了四句七言,但是在节奏和句式上加以变化,险中取胜。本来想把上下联起句的两个字对的节奏完全打乱,不过最终没能成功,遗憾了。

浪子所制挽联亦佳,如:

生挽昆仑

吞八斗为轻,属世竟何狂,阮步兵同张长史;

死一身乃重,指天徒恸哭,大星颓与众山崩。

生挽昆仑

任狷狂斯世不容,竟磊落片言即死,君委地如知,黑白且供嗤笑矣;

方立于高山其上,又歌乎沧海之涯,我同天一哭,风霜直作大悲哉。

生挽昆仑

燕赵其风绝矣,裂石竟喑呜,谁复作慷慨悲歌思猛士;

江湖之水潸然,吊君同魍魉,我徒然凄怆浊泪泣高秋。

此几联作狷狂态,为愤激语,大悲大痛,不加收敛喷泻而出。切假想之事(昆仑因直言为宵小所害),亦肖昆仑其人。联语磊落雄奇,慷慨悲壮,直令人血脉贲张,欲与其同一哭也。

挽行公

湖波冷淡,树色苍茫,竟成抱憾终身,未至红楼听琐话;

公本安然,我徒悲矣,枉读顺生一卷,遥凭旧燕寄哀思。

不叙逝者生平,仅从行公身边物事道敬重之情,寄绵绵之思。娓娓道来,不急不躁,亦若行公之淡泊安然。结句若有行公诗“年年驿路生新草,旧燕归时人未归”之哀。

注:

张中行:(1909-2006.2.24)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等人被称为“民末四老”。 作品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顺生论》、《文言常识》等行于世。

挽半墨斋主

三载寡言谈,惟直与真,肝胆亦交吴季子;

一番闻痛惜,忆敦且礼,文章欲说鲁诸生。

上联忆半墨斋主言语不多,为人耿直真诚,君子之信有若吴季子墓前挂剑。斋主原山东人,亦有孔门之风,遽然离去,闻者无不痛惜。此联虽文质彬彬,情感内敛,然读之犹字字含泪也。

观浪子所制几则挽联,以情驭笔,各具面目,口吻皆合被挽者身份。堪为联家当行语也。

浪子联琳琅满目,原来打算再夸夸其他类型的,一是时间关系,要赶在生日之时;二是懒得写了,就这样吧

                                                      轻雪 2008年7月31日
作者: 泡泡糖    时间: 2009-12-13 22:44
再来认真学习!
作者: 采儿    时间: 2009-12-13 23:19
好多遍的看,皆有所得,老师辛苦了。
作者: 杖头悬鬯    时间: 2009-12-30 18:48
浪子评联,确很耐读的,后生可畏啊!
作者: 瘸老道    时间: 2010-1-26 18:41
好地方!
慕名前来学习!
作者: 翠竹清笙    时间: 2010-3-17 18:19
来迟了,好好学习
作者: 云卷    时间: 2010-4-6 12:03
谢谢顶贴,闲着不如读着,再更新一下
作者: 云卷    时间: 2010-4-6 12:04
吴恭亨对联批评及其启示

李文郑



    近代是楹联界公认的楹联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湖南慈利人吴恭亨的《对联话》十四卷应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对联著作。

    龚联寿先生在《联话丛编·前言》中说:“到民国时期,联话创作仍未间歇,且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即由侧重辑联纪事,转向联论,关注楹联的品评。应当说,这是联话写作朝纵深拓展的一个重要标识。”我认为,这个评论是十分恰当的,抓住了重点。

    本文拟主要谈一谈我学习《对联话》关于对联批评的一些体会。我将吴恭亨推崇的对联,即他所认为对联佳作的评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雄”,二是“新”,三是“切”,四是“奇”,五是“秀”,六是“雅”,七是“朴”。

    (一)雄。吴恭亨曾在《对联话》卷九引用南社同人姚鹓雏《梦湘阁说觚》中的话:“联帖以大气磅礴、不落凡蹊者为上。”吴恭亨常用的有关“雄”的词语有:“雄杰”、“雄兀”、“雄壮”、“雄伟”、“雄峻”、“雄浑”、“雄劲”、“雄阔”、“雄厚”、“雄健”、“雄奇”、“沈(沉)雄”,以及“挺拔”、“劲拔伟岸”、“伟壮”、“轮囷”、“激越”、“堂皇”、“有斤两”、“笔力万钧”、“倚天拔地”、“浩气磅礴”等等。

    如卷一伊秉绶题金山明月亭联:“月明如昼;江流有声。”吴氏评论道:“用成语雄杰惊人。”长沙李梦莹题贾傅祠联:“少年有痛哭流涕文章,问西京对策谁优,惟董江都后来居上;今日是长治久安天下,喜南楚敝庐无恙,与屈大夫终古相依。”吴氏评论说:“可云极浩气滂沛之能事。”潼关城楼联:“华岳三峰当槛立;黄河九曲抱城来。”吴氏论道:“雄伟特称其山川。”卷二吴挚甫题金陵湖广会馆联:“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游,三楚风涛携袖底;邀太白楼一千年明月,凭栏远眺,六朝烟景落杯前。”吴氏评论:“亦自雄兀可喜。”舒城黄书霖题甘肃五省会馆联:“萃雍梁荆豫于一堂,那勘羌笛胡笳,听折柳唱黄河远上;走燕赵齐秦者万里,自笑短衣匹马,又摇鞭踏紫塞归来。”吴氏评曰:“声情豪霸激越,雅与题称。”杭州西湖吸江亭联:“四大空中,独留云住;一江缺处,远看潮来。”吴氏评道:“特磅礴雄浑,称其山川。”卷三南通狼山寺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望,海阔天空。”吴氏的评论是:“语殊雄兀,读之恍若纵飞机于青霄,下睇英伦三岛,如浮数黑点于几上,斯奇异观之磊磊者也。”王子章自题韩园联:“要为天下奇,不爱钱,不怕死;参透个中旨,能学佛,能学仙。”吴氏评:“语气豪雄,有一往直前之概。”萨湘林题兰州荡谊楼联:“外域全归,坐揽关山皆胜地;上游得据,笑谈西北有高楼。”吴氏评论云:“对幅倚天拔地,睥睨一切矣。”

    而对于那些不符合“雄”的标准的对联,吴恭亨也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如卷一函谷关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吴氏评论说:“此联虽欠雄杰,然却不能搬向他处,故曰工也。”许仙屏题开封信陵君祠联:“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流风未谢,于今视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吴氏评论道:“虽雄杰不足,而冠冕堂皇,允与题称。”——该肯定其“工”、其“与题称”,就肯定;但是“欠雄杰”、“雄杰不足”,则明确指出来。卷二有两副录自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的对联:一为彭玉麟题吴城全楚会馆联:“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一为王益吾集陆游句联:“宾馆喜重逢,同上吴城观落日;乡关杳何处,却寻衡岳望归云。”吴氏评曰:“二作流连光景,清妥而不雄奇。”吴恭亨还常常用对比手法来表达他的这一评价标准,如卷一的一段话:“何子贞以书法擅名于道、咸时,所书对联,往往精心结撰,特不能如曾文正之博大沈雄。其火神庙戏台联云:‘象以虚成,有几多幻影浮烟,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或评以为曲切不浮。予嫌其不离做墨卷衬贴字面本领,犹之非大家。”

    (二)新。当然就是新颖,就人人所见、人人所感而人所未发之处有所发。这一点,我以为首先体现在构思时,其次体现在语言上,即思路新,语言新。关于“新”,吴恭亨强调“新颖”、“新艳”、“特新”、“绝新”、“推陈出新”、“不落甜熟”、“不落凡熟”、“不落恒蹊”、“未经人道”、“鲜洁可口”、“簇簇生新”、“戛戛独造”、“独树一帜”、“独出心裁”、“别开生面”、“摆落一切俗调”、“扫尽一切习惯语”、“为他人屐齿所不到”,甚至“无一字不新”。

如卷一潘伟如题金山江天一览亭联:“天镜照晴空,李白乍来又坡老;石钟留胜迹,小姑依旧衬彭郎。”吴氏评论道:“语亦新颖。”北京陶然亭联:“万荷倒影月痕绿;一雨洗秋山骨清。”吴氏评论:“语特秀俐,未经人道。”卷二“屯艮有《西湖一勺》,盖游记也。记中分录名胜题联,特多簇簇生新之作”,如三潭印月三角亭联:“一檐虚待山光补;片席平分潭影清。”卷三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人唤莫愁,湖唤莫愁,天下事愁原不少;王宜有像,侯宜有像,眼中人像此无多。”(王指徐达,侯指曾国藩)吴氏评道:“一边作提撕语,一边作抹杀语,是又独树一帜。”卷五叶公绰寿康有为六十岁联:“历劫不磨,度人间世;上寿无疆,为天下春。”吴氏评论说:“极为新颖。”徐仲可贺钱塘朱剑芝公子、鄞县孔仁斋女婚联:“居室为人之大伦,一派真传,朱源于孔;宜家乃曰有余庆,百年偕老,夫宾其妻。”吴氏评论道:“剥肤存液,扫尽一切习惯语。”卷九引《古今联语汇选》四集张季直(张謇)挽蔡松坡(蔡锷)联:“非若辈可嗤,英名万古江流在;慰我民以笑,侯船两旗风波之。”吴氏评论说:“对幅路祭(张联写于蔡锷的丧舟经过南通时)用韩文,皆非他作所有。”卷十王子章题戏台联:“世界大舞台,此其小小;古人之代表,如是云云。”吴氏大加赞扬:“独出心裁,足为桃符界起革命军。”

    吴恭亨还常常从反面来称颂新颖之作。卷三李阶孙题会稽县署联:“传舍官衙,敢谓我五日京兆;小桥流水,留此中一片生机。”吴氏评曰:“亦能不蹈袭故常。”卷四席书臣题武昌精忠庙联:“入其国不非大夫,若宋高宗且勿论;古之人责备贤者,于张魏公又何诛。”吴氏评论:“工于翻新,力避庸熟,必如此方当一‘作’字。”卷十一曹斗宣新疆省春联:“万里河山,春来有脚;十年征戍,地入不毛。”吴氏评道:“语无泛设,洗尽庸常。”

    对于那些不符合“新颖”之作,他也及时指出来。如卷二何子翔题直隶昭忠祠联:“在晋淝水战,在吴赤壁战,吕略孙韬,犹记勋名震乡里;为颜平原拳,为张睢阳齿,孔仁孟义,长留浩气满乾坤。”吴氏指出:“二末句字面少庸熟。”——评论既到位,又留有余地。

三)切。“切”,是切合的意思,即切题。既指对联内容上与所要表现的对象切,又指对联的创作风格上与所要表现的对象切。在这一方面,从古至今楹联家的意见出奇地一致,如梁章钜之“雅切”。吴恭亨在《对联话》中也极力推崇切题之作,强调“确切”、“贴切”、“浑切”、“雅切”、“真切”、“警切”、“工切”、“谛切”、“毕肖”、“恰肖”、“曲肖”、“惟肖”、“绝肖”、“酷肖”、“如金之铸”、“天然如铸”、“如铸精铁”、“如鼎之铸”、“如生铁铸成”、“搬移不动”、“语无肤泛”、“绾合周密”等。

  如卷一陕西省城湖南会馆联:“维楚有材;于豳斯馆。” 一切湖南,一切陕西,所以吴恭亨评论道:“可云确切不移。”桂香楼联:“羊角牛头如剑立;燕岩渔浦绕槛来。”吴氏评论说:“硬搬四个地名,却不能移向他处,故亦佳。”李篁仙题汉口长沙会馆联:“麓山之巅,湘水之滨,携剑倚苍茫,数前朝梅将功名、蒋侯威望;武昌以西,汉阳以北,凭栏瞰风物,想故国定王台榭、贾傅祠堂。”吴氏评:“虽雄劲不足,而处处能顾定‘长沙’二字,亦为语无泛设。”卷五贺十月新婚联:“夫婚礼以著代也;是良月就盈数焉。”吴氏评论:“以《戴记》对《左传》,妙切十月。”黄碧川寿湖南人李某之父六十岁生日联:“哲嗣飞将军,七二精英,百二锁钥;寿星柱下史,五千道德,八千春秋。”吴氏分析:“书姓,书籍,书寿,书子官,书子官之地,。寥寥二十六字,几一扫囊括之,可云大才。”戴作楫寿李鸿章七十岁生日联:“椿树衍长龄,春八千,秋八千,千里拱卫王都,晋七旬,弥见春秋之盛;梅花启昌运,天数五,地数五,五日笃生贤相,合九有,咸知天地之心。”吴氏评论:“切官之地,切生之日,自布阵,自破阵,处处绾合,一丝不乱,一子不错,斯为极用心之作。”澧县周春华寿周某(平生长斋学佛,二月十八日生)七十岁生日联:“柑圃阅春秋,问采药山中,备羡门几生福;菩提证因果,报现花南海,先大士一日生。”吴氏评道:“切姓切行,又切生之日,是之为不苟著笔者。”卷十三康有为赠九江傅道尹联:“左江右湖,兼领庐阜;荻花枫叶,且官浔阳。”吴氏评:“十六字如铸精铁,切不能搬向他处。”

  反之,吴恭亨对不切题的对联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如卷二张之洞题汉阳鲁肃墓联:“联蜀拒曹,乃公一生学问;舍奸去诈,则吾十年用心。”吴氏评道:“南皮作较工,犹嫌于墓地少关连。”卷三李秀峰题岳阳楼联:“苍茫四顾,俯吴楚剩水残山,今古战争场,只合吹铁笛一声,唤醒沧桑世界;凭吊千秋,问湖湘骚人词客,后先忧乐事,果谁抱布衣独任,担当日夜乾坤。”吴氏评曰:“拙目微嫌‘布衣独任’四字吃力,‘日夜乾坤’字虽本少陵,然‘担当日夜’联文又未合也。”卷六朱晴笙挽刘燡联:“本来为视草词臣,旋历绾郡符,治行并吴公终古;不去访种桃道士,只勤求民瘼,使君过司马当年。”吴氏指出:“联语恰肖刘生平,惟通幅无‘死’意,则或老手颓唐之过。”并坦然承认自己“有联亦同病”。卷九王振廷挽蔡锷联:“其自任天下之重若此;于以禁他人为帝有余。”吴氏评:“语亦浑成,但欠‘死意’。”卷十四清末哂庵为某妓侍者阿毛被某君聘作妾所作歇后格二联:“史记深入不;诗曰德輶如。”“万古云霄争片羽;几人姓名等轻鸿。”吴氏批评:“后联飘逸若仙,惟两均与纳妾事不相干耳。”——可见吴恭亨关于“切”的标准是十分严格的。

  (四)奇。吴恭亨所说的“奇”,其实就是巧妙。他所推崇的对联佳作的特点是含有“奇气”的作品,如“奇朴”、“奇兀”、“奇肆”、“奇巧”、“奇横”、“奇辣”、“奇拔”、“奇情”、“奇格”、“奇恣”、“奇崛”、“奇创”、“奇采”,甚至“奇极”、“巧极”、“妙极”、“妙绝”、“超妙”、“巧不可阶”、“工巧绝伦”等。

  如卷一观音洞联:“洞口开自那年,吞不尽潇湘奇气;岩腹藏些甚物,怕都是今古牢骚。”吴氏认为此联“极奇朴”。卷二扬州华佗庙联:“元龙币聘以来,泽被广陵,到此日青囊未尽;孟德头颅安在,烟消漳水,让先生碧血常新。”吴氏大加赞赏:“奇气滃溢,足声喑起躄(让哑巴开口,让瘸子走路)。”郭某题漳江阁联:“人在云霄观日出;山如龙马夹江来。”吴氏评论:“对语特奇横。”卷三张世准题赤壁联:“周郎胡为乎来,地若葬曹瞒,便坏此江山风月;安石何以不死,天而相苏子,岂老于诗酒渔樵。” 吴氏生动地评道:“思想透辟,造句奇辣,特抨击使人无完肤,老瞒吃亏大矣。”方子箴题扬州平山堂联:“六一清风,更有何人继高躅;二分明月,恰于此处照当头。”吴氏评曰:“对幅语言妙天下。”卷四樊榕题保定三十六忠义祠联:“这都是燕市豪雄,问上下数千年,似此姓氏不传人有几;何处寻战场遗迹,丘垅一抔土,徒令春秋凭吊我增悲。” 吴氏评:“突兀呜咽,特有奇气。”张心量题佘爱生觉园嵌字联:“觉此五浊人间,皆汶汶悠悠,不如日沈饮;园之四旁山色,其奇奇怪怪,足助吾行文。”吴氏称:“此作力可扛鼎,极奇崛之妙。”卷十一朱恂叔赠汪质庵联:“吏隐即仙,可是东坡再世;臣心似水,只饮西湖一杯。”吴氏评:“汪官杭州,又系冷曹,故有饮水西湖之喻,然联语故超超元箸(玄妙)也。”卷十二:“有邓姓者善骑,爱畜马,其友赠联云:‘大宛名马日千里;丹山一凤飞九霄。’下联用‘凤兮凤兮,故是一凤’之典,暗切其姓,颇见巧思。”卷十四嘲某富公子联:“兄弟三人,酒癖赌癖烟癖;田园万顷,今年明年后年。”吴氏评论:“对幅作歇后语,讽其必覆产也,但不说出口,可云绝妙。”又:“宣统时,留东学生某,以谄驻使,得保考为翰林。一日,致书胡秋辇,论宪法研究会事,误书‘辇’为‘辈’,‘究’为‘宄’,或嘲以联云:‘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同穴,九九还将八八除。’”吴氏评论:“用拆字法夹攻,神妙欲到。心灵之巧,真不可阶。”
作者: 云卷    时间: 2010-4-6 12:05
吴恭亨对联批评及其启示(续)

李文郑

    (五)秀。吴恭亨还非常推崇具有隽秀飘逸风格的对联作品。我的理解,大抵是指那些生动活泼、出尘脱俗之作。如“倜傥”、“倜然”、“疏傥”、“秀婉”、“秀隽”、“秀气”、“秀洁”、“秀宕”、“秀发”、“秀逸”、“逸宕”、“逸趣”、“幽秀”、“幽敻”、“峭拔”、“秀峭出尘”、“工丽”、“流丽”、“绮丽”、“超卓”、“超迈”、“超拔”、“超逸”、“超脱”、“超隽”、“岸逸”、“飘逸”、“飘飘凌云”、“飘飘人外”、“清绝”、“清脆”、“清俊”、“清新”、“遗世独立”、“活泼泼地”、“仙乎仙乎”等。

    如卷一张祥河题京城龙树寺联:“好春万苇绿成海;斜日西山黄到楼。”吴氏评论:“倜然疏秀,遗落尘埃。”何绍基题荔枝亭联:“无奈荔枝何,前度来迟今又早;相思桃叶杳,主人已去客犹留。”吴氏评道:“绝为飘逸出尘。”卷二引屯艮《西湖一勺》:“是日游益乐,午出而晡返,灯火归舟犹乐。余自取桨拨舟,因缀句云:‘所愿千年万年长此乐;相将一山一水尽题名。’句亦飘飘有凌云气。”袁豹岑题太湖万顷堂联:“几席三山,万顷波涛疑海上;湖天一阁,重阳风雨是江南。”吴氏评论说:“可云超卓。”卷三苏州真娘墓联:“香草美人怜,千古艳名齐小小;茅亭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吴氏评曰:“笔特疏秀,味之增旨。”张丹守题惠州西湖水亭联:“放眼古今,倘容判事于斯,吾愿学东坡先生,留一段冷泉佳话;寄怀山水,偶尔披襟到此,可权借西湖名胜,作片时风月清谈。”吴氏评论:“怀古苍茫,语亦超隽。”张琮题吴江庞山快风阁联:“快哉风与庶民共;今夫山一拳石多。”吴氏评说:“亦超拔飞动。”孙叔方题太湖梅园联:“七十二峰青欲断;万八千株芳不孤。”又孙肇圻联:“树木十年,此地合名小香雪;太湖万顷,浮生直欲老烟波。”吴氏评:“以上各作皆清绝,不食人间烟火。”象予民题成都杜甫草堂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吴氏评论:“对幅秀宕,似非寻常屐齿所能到。”卷四李兰卿题甘露寺三贤祠联:“溯先后三百载游踪,异代同堂,能结有情香火;冠古今第一流人物,文章事业,也如无尽江山。”吴氏评曰:“联语飘飘有逸趣,末句尤恰切甘露寺。”卷五还有一则联话:“贺成室之联,最不易工,亦最易落蹊径……兹得吴庆坻贺刘翰怡上海新居云:‘书库待成池北记;甘林新卜瀼西居。’十四字可谓秀语夺山绿。”卷十三某人题北京大川淀楼联:“四时春夏秋冬景;一个东西南北人。”吴氏评为“著语亦跳脱”。某人赠小凤仙联:“他由俺乞求效鸾凤;谁想我这里遇神仙。”吴氏评:“词采俊逸,亦倜乎不同凡响。”

   (六)雅。据鲁晓川对梁章钜对联批评理论的研究,儒家以“正”为雅(包括思想之正、题材之正、遣词造句之正以及气象风格之正等),道家以“逸”为雅,儒、道两家共同之雅则是“古”,即古雅。根据我本人比较研读《楹联丛话》系列和《对联话》的体会,以及《对联话》对联批评中“雅”与其他方面标准的比较,就对联作品之“雅”方面,似乎吴恭亨没有梁章钜那么看重;但是,吴氏还是比较认同“雅”的。如“大雅”、“工雅”、“庄雅”、“淹雅”、“殊雅”、“极雅”、“方雅”、“典雅”、“隽雅”、“雅驯”等。

    如卷一贵州修文县署知县李韵萸联嵌字:“修其孝悌忠信;文以礼乐诗书。”吴氏评论说:“极舂容大雅。”卷二程光启题武昌警察厅大门联:“警于有众;察其所安。”汉口轮船公司联:“中流击楫;大雅扶轮。”吴氏评论道:“均庄雅贴切。”又引屯艮《南胡游记》烟雨楼联:“正柳织烟绡,花明春镜;任船依断石,袖里寒云。”吴氏说:“上用周草窗词,下用张玉田词,殊雅。”卷四李观澜题龙泉园联:“似桃源不是桃源,志在逃名,怕屡有渔郎过访;近盘谷并非盘谷,愿为大隐,愧说与李愿同宗。”吴氏评论:“绾合极典又极雅。”卷十一引胡君复联话:“所亲某饶农田,兼设染肆,有二子,延师课读甚勤,尝语予云:‘读书所以明理,异时但望儿曹能嗣吾业,即不尔,有薄田,为安分良民足矣。’予为题联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染苍而苍,染黄而黄。’”吴氏评道:“分渲农、染二执业,亦自典雅。”卷十二的一段联话:“田东溪有常澧镇守使授勋成演剧题联,绾合工雅,气体遒上,录之以证题无大小难易,惟解雅切,即目无全牛矣。联云:‘世界田海惊心,萃稗史四千馀年,儿女英雄演出黄帝魂,顿令旧案翻新案;汉家旌旗在眼,看云台二十八将,公侯文武高陪紫微座,莫谓今人无古人。’”又曾农髯题某闽菜馆联:“浊酒聊自娱;鼓腹无所思。”吴氏评:“特翩翩隽雅。”卷十三江湘岚题老人泉联:“以知之乐,得仁之寿;其流不滞,亦静不哗。”吴氏评论:“出幅绾合‘老人’字,绝方雅。”

    (七)朴。我的理解,“朴”就是朴实,就是通俗,用类似于白描的手法撰写对联,少加修饰或者不加修饰。这一条,吴恭亨的批评标准是非常独特的,极少有人论及。他对于“质朴”、“质实”、“朴实”、“真朴”、“简质”、“不使一典”、“少神怪荒远”之类的对联是十分赞赏、推崇的。

如卷一江峰青题扬州二十四桥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吴恭亨评论说:“都是寻常字面,一经名手烹调,便若清脆可口。”杨福堂先生所述教官署联:“此署非州县公门,何妨私谒;所由是圣贤直路,不许横行。”吴氏评论:“极朴实近理。”王玉池知县题金乡县大堂联:“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谓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吴氏评道:“四十字质朴而具恺悌心肠,仁人之言哉。”卷二何维谦题定远城隍庙联:“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那知头上有青天。”吴氏评论:“用俗语警世,可云一片婆心。”符靖献题符孝子墓联:“帝旌其行,民视其德;人伦之至,孺慕之诚。”吴氏评曰:“语极简质,耐紬绎。”卷十吕少牧挽嫂氏联:“嫂来归,我甫九龄,回首当年,相依真似母;病不起,今止一月,伤心至此,何以慰吾兄。”吴氏评道:“不使一典,自能骨立开张。”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卷十一还有一段联话:“刘文正(统勋)予告归田,其子石庵(刘镛)入相,题所居室联云:‘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担当。’质而不俚……”

    人们在论及对联的文学艺术性质时,往往提到要生动,要有形象,这当然不错;但是,我认为,这只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因此就忽视,甚至轻视质朴风格的对联作品。因为对联的风格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绝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整齐划一还能体现对联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吗?我在2000年第3期《对联》杂志有一篇文章,叫做《反映社会生活,用语清新活泼——马凌仙的白话对联及其他》,向读者介绍河南灵宝马凌仙先生的白话对联,并对其对联作品的清新风格表示赞赏。就是说,用大白话也同样能写出好的对联作品。
作者: 羲皇里人    时间: 2010-4-8 12:44

作者: 云卷    时间: 2010-8-30 16:31
吴恭亨论对联创作之“法”

李文郑

  近代湖南慈利人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诸生,一生以游幕、教读为业。曾主讲湖南常德书院,并任中学教席。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任慈利县进步党主任干事、《慈利县志》总纂,南社成员。著作颇丰,有《悔晦堂丛书》,其中有诗集、尺牍、日记、对联、文集及《对联话》十四卷。

  吴氏的《对联话》应该是民国年间的一部重要对联著作。这里,想仅就其中关于对联创作之“法”的论述,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并向同好请教。

  吴恭亨所提到的对联创作之法,十分丰富,如虚写法、实诠法、压题法、抬题法、暗射法、假借法、加倍衬法、串作之法、大劈斧法、狡狯手法、望文生义法,以及老树著花、老干无枝、不放松一步、宽题走窄路等等。

  一、虚写法。如卷一他本人题三都七姑山七姑寺联:“大庇一方民,丛祠无恙;遍行九州雨,神女不归。”他说:“盖循‘七姑’之名,望文生义法也。案,此为虚写法。”大约是关于“七姑”的事实太少的缘故吧,于是就从虚处写来:说“七姑”庇护一方百姓,而其“丛祠”还完好;她为民九州行雨,顾不上回家。望文生义,原意是只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不求确切了解词句的内容。这里意思是从“七姑”二字字面而生发出联语来。——这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当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却还要说、还要写,甚至是必须说、必须写时,便可从“虚处”写来,“望文”而“生义”。

  二、实诠法。如卷一旧题明代土司吴君墓联:“昔扰荆蛮,历汗马百战场,说分茅有九溪父老;今非明社,剩卧牛一抔土,问守冢到几叶儿孙。”他说:“案,此为实诠法。”上联写这个明代土司吴某,曾袭扰“荆蛮”,身经百战,到“分茅”(分封王侯)时却首先想到的是父老乡亲;下联说如今已经改朝换代,吴某仅仅剩下一座墓葬,也不知道守墓的子孙到了第几代了。卧牛,即牛眠地,指卜葬的吉地。《晋书·周访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父老,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汙(低洼)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曰:‘此亦其次,当世出两千石。’言迄不见。侃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以所指别山与访。访父死,葬焉,果为刺史,著称宁、益,自访以下,三世为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以写实为主,如实诠释。

  三、压题法。卷一:“作文有压题法,如以甲事衬出乙事,而自抬高身价是也。”如湖南某人督学江苏,题金陵贡院联:“吾道南来,的是濂溪正派;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又,彭玉麟题金陵湖南会馆联:“栋梁萃杞梓楩楠,带来衡岳春云,荫留吴地;支派溯沅湘资澧,分得洞庭秋月,照澈秦淮。”都是以湖南衬出江苏,而抬高湖南身价。用衬托、对比手法,寻源析流。

  四、抬题法。如卷二引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扬州华佗庙联:“元龙币聘以来,泽被广陵,到此日青囊未烬;孟德头颅安在,烟消漳水,让先生碧血常新。”又:“大儒以胞与为怀,小数得名,莫匪术耳;汉室有心腹之患,神针难救,岂非天哉。”吴氏说:“出幅用压题法作抑笔,对幅用抬题法又作扬笔,神龙夭矫,不可方物。”其实就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五、暗射法。暗射就是影射,即暗指某人某事。清初李渔(笠翁)《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同属包括之词,而分难易于其间者,以家门(戏曲名词,指南戏和传奇的开场白,内容系剧情大意或剧中人物的家世。李渔概括为“开场数语,谓之家门”)可以明说,而冲场引子及定场诗词全用暗射,无一字可以明言故也。”这是吴恭亨针对嵌字联而说的,他说认为嵌字“约束思想”,所以在卷十三解释说:“今有创为暗射法者,不用字面,单用本字故事,亦所谓异军特起者。”如赠小宝联:“天下莫能破;楚国无以为。”又赠三声联:“杨柳乍眠还乍起;芭蕉宜雨不宜晴。”吴氏评论道:“出幅实写‘三’字,对幅浑衬‘声’字,工绝。”又曹缦卿赠豆腐西施联:“研磨南国相思味;惭愧东家欲效人。”吴氏评论:“上句暗射豆腐,下句暗射西施,真是天衣无缝。”

  六、假借法。假借原指假借义,即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如“而”,原意为胡须,借用为连词义;“来”原意为小麦,借用为“来去”的“来”。如卷十四拆字联:“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吴氏评:“此盖所谓假借法也。”其中的“东”和“西”,原意是东方和西方,这里的意思是“东”字和“西”字;“二点”和“三点”,句子中指两点雨和三点雨,又借用为“两点水”和“三点水”两个偏旁。至于“切”和“分”的“横七刀”、“竖八刀”,似乎应该是析字(从汉字的形状上着手)。

  七、加倍衬法。加倍的意思,是泛指程度比原来深得多。如卷三何耘劬题东莞袁崇焕祠联:“天命有归,万里长城宜自坏;人心不死,千秋直道任公评。”吴氏评论:“案,怀宗杀袁崇焕为致亡之一端,联语微为鸣屈。出幅言‘天命’归清,尤是加倍衬法。” 袁崇焕被杀,本身就是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而“天命”更注定了明之亡、清之兴。所以称“加倍衬法”。——当然,我们今天看“天命”一词,应该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

  八、串作之法。“串”是连贯、贯穿的意思。如卷二俞樾为皖人宦浙者题杭州安徽会馆联:“游宦到钱塘,饮水思源,喜两浙东西,与歙浦江流相接;钟灵自灊岳,登高望远,问双峰南北,比皖公山色如何。”吴氏评道:“言浙不抛皖,言皖不抛浙,此八股家串作之法,然词条则雄壮丰蔚矣。”就是将安徽、浙江贯穿起来,照顾到两地,极为切题。写会馆的对联很多都是用的这种手法。

  九、大劈斧法。劈,意思是破开。如卷十唐宥在挽张某之母联:“举案梁鸿妻,截发陶侃母;书名刘向传,表德泷冈阡。”吴氏评论:“两方面硬诠,所谓大劈斧法也。”“两方面”,这里就是写事主为人妻、为人母的两种角色。

  十、狡狯手法。狡狯,一个意思是诡诈,也指机灵;一个意思是游戏,玩笑。如卷八某人挽宋教仁联:“莫或使之,若或使之,谁铸成六州大错;不可说也,如可说也,自坏此万里长城。”吴氏的评论非常生动:“案,上下幅首二句,仿佛逼教唆犯袁项城使之画供。文章家弄狡狯,此为上乘禅矣。”又卷十吴恭亨挽汪某之母联:“丞相胡同,满素车白马;元家宾奠,悼藎箧金钗。”他自己说:“盖死者行事无闻,其讣告有丧居北京丞相胡同,故拉入之,亦弄狡狯之一手法也。”在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时,就把她居丧之地硬拉进来,表现了作者的机灵。又卷十一吴氏赈饥台联:“嘑尔而与之,新鬼故鬼;可以无饥矣,前台后台。”他说:“不说破,亦不说死,煞较工狡狯。”

  十一、老树著花。如卷五田东溪贺徐涪似父母60岁生日联:“而耄而耋而期颐,百年祝君子偕老;曰富曰寿曰好德,五福备古人所难。”吴恭亨“评以为老树之著花”。又范肯堂寿朱辑斋50岁即送其行联:“先我两年,后我四日;送君千里,愿君百康。”吴氏评论:“所谓老树著花者,此是也。”又卷六杨彝珍挽知府刘燡联:“循吏传已无几人,得我公足光史册;名宦祠当置一席,令奕叶长奉馨香。”吴氏评道:“所谓老树著花无丑枝者。”

  十二、不放松一步。我的体会,这里“不放松”的意思是对仗工整、内容切题,字字都落到实处。如卷四伍某题武备学堂联:“武有七德;备于一人。”嵌入“武、备”二字,确切不移。吴恭亨评论:“是虽极纤小题目,作家出之,总不放松一步,必如此方可当一‘作’字。”又卷十一朱恂叔赠逆旅(旅馆)主人联:“不惜亲身穿犊鼻;解留双眼识鸢肩。”犊鼻,犊鼻裈,短裤。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琴挑富家卓王孙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与他私奔,二人在临邛卖酒。“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佣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后用为卖酒的典故。鸢肩,指两肩上耸,像鸱鸟栖止时的样子。鸢肩火色(面带红光),旧时相术指飞黄腾达的征兆。鸢肩豺目(目凶如豺),形容奸恶的相貌。这里的意思是,作为旅馆店主,每日里与各种人打交道,双眼锐利,能识别好歹人。吴氏评道:“小题亦不放松,作法可贵。”

  十三、宽题走窄路。我的理解是:所谓“宽题”,指题材宽泛,即可说的话比较多,可写的内容比较多;所谓“走窄路”,指出其不意,专门不写这些宽泛的题材,而是从某一个较小的角度入手。这样做的好处,应该是既容易抓住其他对象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又更为切题,要比大而不当、泛泛而谈高明。如卷四陈桐阶题大庸县关庙联:“下邑归东吴版图者凡六十年,论瑞纪天门,不闻俎豆馨香,奉祀虔修孙氏庙;此邦距西蜀边鄙间近一千里,问神迎社鼓,可趁交通便利,临歧小住汉官仪。”吴恭亨评论:“全首紧抱大庸立说,是为宽题走窄路。‘孙氏庙’反跌,尤若振衣千仞冈。”这里,似乎应该既写大庸,又写关羽(关羽就属于“宽题”),或者以关羽为主;但是陈某偏偏不这么写。又卷十胡君复代庄百俞挽蔡松如母亲杨太夫人联:“佛说一尘一劫无量无边妙莲花化身,德门麟鸾代兴,亦复如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人海蛟鲸肆虐,母兮奈何。”吴氏评道:“扫尽谀颂,故走窄路,是为极用意之作。”不泛泛说其为人妻、为人母的事,也不泛泛说其如何贤惠,如何相夫教子,而是仅仅写她对佛教的虔诚这一点。
作者: 风中箫    时间: 2011-5-30 10:23
好地方!
作者: 紫晶石    时间: 2013-1-13 23:09
意外看到这个帖子,慢慢看,慢慢悟!实在很好呢!云卷老师辛苦了!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