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七期对仗教材
[打印本页]
作者:
通八洲
时间:
2010-4-11 07:13
标题:
七期对仗教材
序言
近体诗,特别是律诗的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必须成对仗形式,所以对仗是学习近体诗的重要课题。诗词学堂的前期老师已作了较深入的研讨,老顽童只是狗尾续貂,发表一二谬论。本篇旨在简述对仗的基本规则,并引用近体诗例作为观摩欣赏。本人在国外受教育、学夷文,国学知识全是从书本自学得来,再加上诗友、联友在交流中的指导,启发,才略通一二。今接下对仗教席,才斗胆在此行文,敬请大雅方家不吝指正谬误。
诗词是一门艺术,为达至修词与音律上的优美和谐,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至为重要。对仗意念的产生,是随着诗的发展,渐渐成为律诗与对联中的对偶方式。
《对仗》是指句与句之间的一种关系,句子的字数、句子的读法、语法的结构、相对位置上词语的词性,都要完全相同;但是两句的平仄声调则
[
相反
] [
对立
]
。符合这种关系的相连句子,就是对仗结构。
基本规则
两句成一体
对仗以两句为单位,称为
[
联
]
。上下两句合之为一联。第一句称作
[
引句
] [
出句
]
或
[
上联
]
;第二句称作
[
接句
] [
对句
]
或
[
下联
]
。基本上,对仗是
[
联
]
内上下两句对偶为原则。虽然诗词例子中有隔句对,但都是以两句为单位。
词性旗鼓当
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字或词,语法、词性必须相同或近似。也就是第一字对第一字,第二字对第二字,其余类推。这里说的「语法、词性」,以深入浅出的方法解说是,第一句用的是
[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结构,第二句也要用上
[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简要言之,语词因词性之不同可分为名词、动词、介词、叹词、代词、连词、助词及形容词等多类,联中上下幅之对仗只能用同类之语词两两相对。
[
词性
]
是对仗的主要因素,相同才可成对,比如第一句的主语是名词,第二句的主语也该用名词,而不能套用代名词或者其它词类。创作诗联和对联不同,只要把握好
[
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性
]
这一基本要求和语法结构等问题,便可以了。古汉语与时下汉语有较大差异,切忌搬字过纸,否则画虎不成,反为不美。词性很多书籍均有论述,篇幅颇大,紫芝校长在多个论坛均有转贴,学员宜多加参考。
平仄对对碰
语法除主宾之别,还要顾及音节的分别。对联多以二字或一字为一音节,上下联之音节必须相称。在二字音步中第一字无关重要,而以第二字作为第一音步重点声为准。顺而下之,第二音步重点声在第四字,第三音步重点声在第六字。音步的安排,在一句之中基本上为平仄交替,上下联之间,音步为平仄相反。所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除音步重点声之外,还须兼顾吟诵轻重安排,以七言句为例,通常用
4-3
读法,如杜甫句
[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
,读法是
[
洛城一别
-
四千里、胡骑长驱
-
五六年
]
。上句以
4-3
为音节,下句则不应以
3-4
读法的句子做对仗。五言句多为
2-3
读法,如李白句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读法是
[
床前
–
明月光,疑是
-
地上霜
...........]
,上下句
2-3
读法必须一以贯之。
上下联句同位置的字,基本上平仄必须相反。但实际写作时应以诗谱为准,非必要时,不得使用拗救变更平仄次序。历朝诗家都有拗救之举,我们不应以某种句式经常出现,便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句式。但要
[
紧
]
记这一金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指的是,五言句以
2
、
4
二字为准,七言句以
2
、
4
、
6
三字为准。每句的第二、第四和第六字必须平仄相间,不可重叠。
以七言句为例
第一句
2
仄、
4
平、
6
仄,第二句必须
2
平、
4
仄、
6
平,如此安排是为
[
相对
]
。
第二句
2
平、
4
仄、
6
平,第三句必须
2
平、
4
仄、
6
平,如此安排是为
[
相粘
]
。
诗和词的平仄应用都不同。诗只要依从诗律便可,但词则有词谱规定,不可任意修改。绝句、律诗皆重
[
粘对
]
。诗
-
绝大部份是
[
四句
] [
八句
]
或更长的长律。
[
八句
]
式的律诗,每两句分成一小组,算是一转接点或视之为一个小段。
所谓
[
对
]
是指
1
、
2
;
3
、
4
;
5
、
6
和
7
、
8
句的
(246
字
)
平仄必须相对立。
所谓
[
粘
]
,是指
2
、
3
;
4
、
5
和
6
、
7
句的
(246
字
)
平仄必须一致。
但间中亦有例外,学者往往冠以美丽的名字,如
2
、
3
句失粘,后两句平仄对立,称之为折腰格;
3
、
4
对仗移上
1
、
2
句,称之为偷春格;
3
、
4
句不对仗,称之为蜂腰格。都是为出律圆埸。
[
粘对
]
构成诗的「平仄律」,使原本各自独立的句子紧紧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平仄协调的整体。这点还是留待其它老师详述。
对偶与对仗
诗以律名,应当对仗工整,富意境,方为佳作。但是对仗工整,易流于堆砌,意境受局限,情不能纡,应有的感情受压,变成毫无诗味。所以诗中联真的比较宽,词性没有对联般严谨。皆因诗以意境为先,格律沦为次要,诗家往往不依格律,情之所至,好丑我自为之。后来的学者复把此等违律句式定名为拗救。
虽然我经常说诗词的对仗比对联宽,但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我还是以
[
学必精研
]
为目标。此章我细细分析我所知的有关对仗的知识。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似的表达形式。相似,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差异较少,较难区别。《辞海》
[
对仗
]
条释曰:
“
诗文词句的对偶。
”
用
[
对仗
] [
对偶
]
互解,造成概念混淆。其实
[
对仗
]
指的是
“
对立
”
,而
[
对偶
]
则指
“
对称
”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句是很经典的
[
对偶
]
例子,其中横
-
俯是动词相对;
眉
-
眼、指
-
牛都是名词相对。可是千夫所指有指责之义,对甘扮牛让孺子骑又是两码子的事。 千夫
–
孺子
看似天衣无缝,但其中
[
千夫
]
指众人,
[
孺子
]
只得一人,千字的数字词未有对上,明显又有差异,所以这两句是对称的句子是
[
对偶
]
多于
[
对仗
]
。
其实世上万事万物都是上佳的
[
对仗
]
例子,忠奸、善恶
.....
俯拾皆是。当你面对镜子,由眉心中分,左右两边身子看似一样,但绝不相同。刘勰的《文心雕龙》有〈俪辞篇〉专论对偶,提出所谓「言对」、「事对」、「正对」、「反对」之分。唐上官仪有六对、八对之说。后人分法越细,日本海空更提出有二十九对之多。
[
对仗
]
从另一角度为诗歌带来严谨的
[
对称」美。「对称」是宇宙最基本法则。所有科学、工艺、文学和艺术都在追寻对称与和谐。而
[
对仗
]
则是对称原则在诗人的思维、语言和文字运用方面具体而明显地表达出来,平仄、声韵把韵文学推往更高境界。中华方块字、更赋与
[
诗形
]
上的平衡美、和谐美,是其它拼音文字所不能表现出来的。词汇、成语、典故更赋予意境一份矜持、含蓄的美感。
多数对仗结构都是以两句为考虑重点,两句诗各有独立的、亦有对立的或者互动的关系,但合起来却有一种因果效应。绝对不是上联写一事,下联却风马牛不相及。如王维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将景色由远而近,由高而低的交代;
又如白居易的名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着一种起承的关联,读起来像流水一样,有迹可寻,意义完整。是典型的流水对。说到流水对,迭韵对、《文镜秘府》便列出二十九种对仗方式,甚么隔句对、联绵对、双声对、回文对等等
...............
等等,这么多对仗名称,其实都是互相归类、巧立名目,用来唬唬人还可以,对初学者并无建树。老顽童就以归纳的方法,为各位解说。
工对
所谓工对是指平仄依足格律,上下联一声不差。除平仄外,词性完全相对。除同类词组相对,更将其细分,如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等。这种全无瑕疵、工整的对仗,就是所谓的工对。
如李商隐的名句
晓镜但愁云鬓改
///--//
夜吟应觉月光寒
/--//--
正是其中的好例子。以平仄论,除起句同为仄声外,其余全部对立,诗律中有
1
、
3
、
5
不论,
2
、
4
、
6
分明之说,所以起句字可以斟酌。以词性论,晓
-
夜,是名词中的时间词相对;镜
-
吟,照镜对吟咏是动词相对;但愁
-
应觉更是天衣无缝;云鬓
-
月光,是含天体字的偏正结构名词相对;改与寒是被动动词。意境、词性都是非常工整的工对。
宽对
相较于工对是略宽了一点,只要词性大体相附和,要求并不严格,就是宽对。此等对仗句在古体诗中特别多,在宋词大多对仗句都较宽。
流水对
词性比宽对更宽,便求上下句意义相连,互成因果,如同流水一般连贯。此种对仗句,多以对答或解惑形式出现。律诗尾联不必对仗,但以流水对入联,正好做成不对而对的效果。以下两诗是很好的例子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对仗句必需避忌和注意事项
无情对
无论甚么工对,宽对和流水对,在创作诗词时都可用,只有无情对不可用。因无情对是联坛
[
灌水
]
玩耍之作居多,除了创作谐诗,讽刺时弊或戏谑之词,切勿轻用。
孤平
孤平是指平韵押句的句子,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孤立的平声字。孤平
-
诗不能用而创作楹联更是大忌。在五言句中最常见的例子是
[
仄平仄仄平
]
,在七言句中
[
仄仄仄平仄仄平
]
是真正的孤平。有言
[
平仄仄平仄仄平
]
也是孤平,但另一派则说不。我偏向前者,因除韵脚外共有两个平声字,不应以孤平论之。但不竟是具争议的句式,还是少用为妙。特别是参加比赛的作品,不用也罢。
至于押句为仄声字的句子,倒没有孤平之说。但如果只有一个孤立的平声字
[
仄仄仄平仄仄仄
]
,现今称之为夹平,也是不好。应多加留意。
三平尾
诗律三仄尾不是大忌,清朝和以前的诗篇也有大量三仄尾的句子。但三平尾则是约定俗成的格律大忌。特别是参加比赛的作品,评判每多劣评。
暮色苍茫看劲松
//--//-
乱云飞渡仍从容
/--/---
天生一个仙人洞
--//--/
无限风光在险峰
-/--//-
毛主席这一阕七绝的第二句却用了三平尾。根据
1
、
3
、
5
不论,
2
、
4
、
6
分明的论述,这绝句粘对全合,只是一句三平尾的瑕疵。我们不应全面否定这篇章,更应以怀疑的态度去探究,为何主席的诗句竟出现
[
三平尾
]
呢?是编印检字的错误,还是主席不拘一格,开八股格律的玩笑呢?从押句字看,峰松为中华新韵十一庚阴平,容为十一庚阳平,洞则是十一庚上声,这是否去旧立新的暗示呢?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没有主席般的威望,这样的句式,肯定得不到认同,还是少用为佳啊。
合掌
[
合掌
]
是诗词界术语,指两句诗之间用了同义或者近义词,又或者是两句诗的内容相同或极度相似。其实词义、句意相同便破坏了对句的对称美、结构美与和谐美。因此「合掌」被诗家视为大忌,要尽量避免其出现在对仗结构中。
说了半天,究竟甚么是
[
合掌
]
词呢,我且举几例
绿壑
-
青山;碧水
-
蓝溪
白日
-
金乌;桂魄
-
蟾宫
碧落
-
青天;地府
-
阴间
纪晓岚以下这对贺联更是其中表表者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个春秋。
这些字面,平仄均不同,但同指一物,便是
[
合掌
]
,应绝对避免。有些释义相近,有合掌之嫌的词语,单字也应避则避。但后者很多先哲也有运用,如为了加重诗意的描写,当作叠词运用,增加对称的美感,又当别论。但学员还未熟习不宜乱用。当达到一定知名度,自有学者为你粉饰,那时朱二盛也可被说成是千足金了。
拗字
甚么是拗?未谈拗救之前,首先得明白甚么是
[
拗
]
。传世著作有很多谈论
[
诗病
]
的经典之作。南北朝南齐沈约、周颙等人提出诗歌创作中格律的学说。包括两方面。一是四声运用;二是格律病犯。其中声调
[
四声
] [
平仄
]
的划分运用到诗歌格律中。在运用中出现了许多现象,沈约等又归纳成病犯,称为「声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后人并发展出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共计八种。称之为
[
四声八病
]
。若一一论述,反令有意于诗词创作者望而却步。我将八病以表列式简单说一说
平头(五言诗首句和次句的第一或第二字同声)
上尾(首句与次句的末一字同声)
蜂腰(一句中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
鹤膝(第一句和第三句末字同声)
大韵(同一联中用了和所押的韵同韵部的字)
小韵(同一联中有同韵部的两个字)
旁纽(一联有两字迭韵)
正纽(一联有两字双声)
其中同声,应以同一发音解,如中、忠、盅、钟
...
皆
zhong
音,便要留意。欣赏和评论诗联时,方言、乡音亦应在考虑之列。
要简单说明甚么是
[
拗
]
,各位得回带到
[
平仄对对碰
]
,我曾说过
[
粘
][
对
]
的定义。以七绝为例
@
平
@
仄
@
平韵
@
仄
@
平
@
仄韵
@
仄
@
平
@
仄
@
@
平
@
仄
@
平韵
首、二两句与三、四两句的安排是为对,二、三句的安排是为粘。但凡不依此安排的句子是为出律。再以第三句为例,第六字应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是为
[
拗
]
。
凡用错字必须把前一字或后一字换成仄声字来拯救已失的声律,是为
[
救
]
。假若这是一阕平声韵诗,第七字不救也是仄声字押句,仄韵诗不用救也是平声字押句,所以必须在第五字去救。救后的句式变成
@
仄
@
平仄平平或
@
仄
@
平仄平仄。最精警的佳句,莫如苏学士这两句
若把西湖比西子
[
仄仄平平仄平仄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仄平平仄仄平平
]
其中西子的西字的位置应用
[
仄
]
声字,却用了
[
西
]
这个平声字,全因为要令
[
西湖
]
与
[
西子
]
互对,而
[
西子
]
的西字是不可替换的,所以拗字也得用。用
[
拗
]
字的唯一原则是用于无可替换的词组,避免因声害意,故采用拗救之法。我们切不可以以
[
前人多用
]
为借口,而将这等句式定性。
至于其它一、三、五字,有没有
[
拗
]
这回事呢?其实各位只要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格律金句推敲便可了。
重字
合掌可以斟酌,但绝律诗篇,句子与句子间重字是为不妥。虽然很多前辈有意为之,但初学者不可轻试。同一联句或创作楹联更是大忌。
汶川纪行
岷山山半白云横,云上青山树几层;
多少山民歌且舞,犁云锄雨望中兴。
试问又有几许人有于右任这般才情和名气呢。
各位得注意
[
重字
]
多用來加重语氣,就像叠句一样。
[
重字
]
之病多用在诗和联。词是后来发展的,某些词牌有重复句子之举,是为了增加其渲染性,是故而为之。重字之病不适用于
[
词
]
的评论。
当句对或就句对
是指在同一句中自成对仗,也就是自对。说简单一点就是同一句子用上正反义字词,同义字词或数字词等等
.............
,这是巧联常用的招数。以下数句可参考
李嘉佑句
:
孤云独鸟川光暮,万里千山海气秋。
[
孤云
]
对
[
独鸟
]
、
[
万里
]
对
[
千山
]
。
张籍句: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
蕃
]
与
[
汉
]
自对,
[
死
]
与
[
生
]
自对。
但老顽童对此并不看作甚么当句对或就句对,只把它看成是正反结构的关系字或连绵词,是对仗必须考虑的要素。对句在相同位置是必要用上正反结构的关系字或连绵词相应。
隔句对
又叫扇对。顾名思义,就是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
,在骈文中常见。在律诗中很少将颔联、颈联安排成扇对形式,同学们也不应东施效颦。
借对
借用同音、或同义异字方式的对仗。如〔清〕,借其音为〔青〕,用来对颜色。更有将借对之同义异字,发扬光大。
杜甫句: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是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是借得非常巧妙的例子,多本对联书籍均有引用此句。
李商隐句: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是借音对。句中借
“
沧
“
为
“
苍
“
,与
“
蓝
”
的颜色字相对。
同学们在创作时可加入考虑。
双声词
就是词语二字声母相同。
迭韵词
就是词语二字子韵相同。
联绵词
就是二字已是约定俗成的双连词语。
叠字词
也称做连珠或迭字,就是相同两字相连。
这等词语甚多,在创作时必须
(
我强调是必须
)
小心处理。如出句以叠词或重字入句,对句也必须以叠词或重字入句。如出句以同边旁或同部首的词语入句,对句最好以同边旁或同部首的词语入句。
假设对句用两个不同字的词对应连珠词,又或以分属不同部首
/
边旁的词语对应同边旁或同部首的词语,如何能构成对称美,这是对仗的基本要求,做不到这点便不是工整对仗,在律诗创作,可说是大打折扣。
我在七期成立之初,发起的对联接龙,曾出下句及后自圆对句
地裂山崩摧海地
[
顽童
] //---//
莲摇子落害花莲
[
顽童
] --///--
愚句用了山、海、地三种天然事物,对句亦应以另一同类词组或同是天然事物词组作对,另句中
[
地
]
字重复,如对句在
1
、
7
字不是重字,但是失对。当然出句的
[
海地
]
是双觧,对句亦应考虑。
上述所提及的
双声词
迭韵词
联绵词
叠字词
紫芝校长在她的转贴贴子有大量例子,各位可参考
总结
上佳的对仗句,必具正、反、合之三要素。若词类声调皆不适当,是为失对,属下等,不及格。即使词类声调皆合,而思想重复,如
“
斯为美矣,岂不妙哉!
”
之句,亦属下等,不及格。若词类声调皆适当,即有正,又有反,是为中等,及格。若正反、前后之词类声调,皆成对仗,而且所表现之意义,又能互相贯通,组织紧密,产生另一新意义,是为关联。此类对子,是为佳句。
对仗是千年文学的结晶,老朽自认无能在短短的篇幅解说得一清二楚,老顽童学习了三十多年也是略懂皮毛,更不敢学《东坡奇趣录》里的
[
诗医圣手
]
。我在此网有帖
–
对联研讨,以每日一贴形式,把我与联友的对句浅评,并交代我创作时的路向、心态。各学员可从中揣摩,或多阅他人的作品,找出在一联之中,是否做到意义对应互补,阅读时有否回环、互映的美感。
老顽童不惯在公开版评论网友的作品,学员如有查询,大可给我短讯,老顽童知无不言,希望各位顺利完成此课程。老顽童愿与各位成为网上知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ず彩| 六合投ず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ず乐ず城:顶级信用ず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南充唐僧
时间:
2010-4-11 07:53
领教材!谢谢老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嫣然颦儿
时间:
2010-4-11 09:38
领教材,下去慢慢学,通八洲老师辛苦~
作者:
红楼望月
时间:
2010-4-11 09:50
老师辛苦了,还得慢慢学起。
作者:
星湖五味子
时间:
2010-4-11 15:51
本帖最后由 星湖五味子 于 2010-4-11 16:05 编辑
谢谢老师!
教材已领。
努力学习。
作者:
小菜一碟
时间:
2010-4-12 00:46
老师辛苦了
,小菜领教材,慢慢消化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