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对联浅谈》 【作者:Libin腾越散人】
[打印本页]
作者:
腾越散人
时间:
2011-10-25 21:58
标题:
《对联浅谈》 【作者:Libin腾越散人】
《对联浅谈》
【作者:Libin腾越散人】
对联是我国传统的一门文学艺术样式。在下自幼喜好对联,虽才疏学浅,还是有所感悟。今天愿将自己的一点认识与看法拿来和大家切磋。就此班门弄斧了,还望朋友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对联的基本模式。
对联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学艺术样式,它的基本模式约定俗成。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上联,下联和横批),否则就不叫对联。这个规矩再过一千年也不会变,要变就只有消失。
(二)对联的字数和长短。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横批一般为四字,也可少于或多于四字,但横批字数不能多于单支对联的字数,忌‘头重脚轻’(横批乃画龙点睛之笔----‘睛’不能大于‘龙’)
对联通常分为“短对联”(单联字数在1--7字);一般长度对联(单联字数在7--12字);长联(12字以上)。我认为这种划分并不重要,也不十分科学,在此不必细究。
我认为对联不是写得越长越好,但越长越难写是事实。对联宜“长练”但最好“短写”,因为对联贵于提炼,长篇累牍并不符合对联的基本精神,况且现代文章中常将对联用为‘点睛之笔’,要使对联到处派上用场,将对联艺术发扬光大,“短写”才能“长用”。
(三)对仗。
对仗是对联艺术有别于其他文学艺术最大,最基本的一种写作特点(要求)。它要求: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思相对;且上下联中不能有同字(注:上联中出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在这一点上,大家还是要尽量遵循,慎重对待。这不是提倡顽固不化,因循守旧。对联之所以历经千年,存活至今,与它的“对”密不可分。“对”即“比”:你出我对,你来我往,你问我答......因“对比”而联系,因联系而发展,又因发展而“活”......总之,对仗成就了对联,成就了对联的精神与美,迎合了人们的心态,故而经久不衰,因此我们今天写对联也要坚持对仗的‘原则’。
(四)平仄。
平仄是古代诗歌,对联乃至韵文都要求的一种写作特点。它要求上下两句‘平声与仄声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主要考虑到吟唱时节奏音律的和谐与美。在这一点上,我倒认为不必咬得太死,能跟则跟,不跟也罢。我的理由是:1.读音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变化很大;2.古代以吟为主,现在以读为主;3.用音来限制字,也就限制了义,限制了想象与表达--有碍交流。但有一点,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求落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求落平声,我主张坚持。理由:上联(出支)相当于‘问’,下联(对支)相当于‘答’,问答‘语气’有别--理应。
其他的就不多谈了,这仅是我的一点浅见,一家之言,难免主观臆断,如有不是,还望各位同仁赐教!
【联系电话:13577585255】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