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晶)昨天,长安诗钟社在我市研讨《诗钟通则》,以期为“诗钟”这种介于格律诗和对联之间的传统文学体裁,树立一个规范和评判标准。
“诗钟”出现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是为培养儿童的对联能力而催生的一种教育活动。诗钟重对仗,尤重立意,无意义之诗钟,谓之“哑钟”,敲之不响,唱之无味。据记载,同治年间进士赵国华、李宪之与探花张之洞曾在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大力倡导“诗钟”活动。光绪十几年北京的满族知识分子以宗室盛显领衔成立了“榆社”。昨天,参加研讨会的有长安诗钟社社长王小凤等来自西安、户县、咸阳、洛南等各地的钟友和诗词楹联专家30多人。诗钟发展到现在,大约有300年的历史,然而诗有诗律,联有联律,唯独诗钟还没有全国统一规范的“钟律”。与会者希望通过研讨,在全国率先建立“钟律”,为这门传统文学体裁的创作和发展提供“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