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罪令人痛恨,也令人无可奈何,现代发达的通信技术,成为一些犯罪分子作案的工具。不过,只要老百姓筑牢心理防线,提高识别能力,这样的犯罪也不是不可以防范的。从今天起,江都警方联合本报为广大市民推出防范诈骗系列报道,为您揭开各类诈骗犯罪的神秘面纱,通过实例讲述,分析作案手段和特点,提高市民的防范意识。
通讯员 孟萍 记者 徐蕊
福建“公安”、“法院”来电话:“你的银行卡透支了”
前不久,在家正看电视的王先生,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福建“法院”的电话,说其办理的信用卡透支。听后,王先生感到非常纳闷,自己根本没有去过福建,更没有在福建办过信用卡,这样的事怎么可能发生,不过这是“法院”打来的电话,可不是开玩笑的。
挂下电话后半小时,福建“公安“的电话又打了过来,对方告诉王先生,可能是他的身份信息被别人盗用了,出于人性化执法的考虑,可以让王先生将自己的合法财产转移至安全账户。
假意帮忙转账,实际恶意转账
对方说得煞有介事,王先生深信不疑。没有再做过多的考虑,王先生赶紧来到银行ATM机前,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了操作。
操作完成后,王先生一下子回过神来,如梦初醒,“这会不会是场骗局?”但这时卡里的4万元已消失不见了,于是,王先生赶紧向警方报案。在江都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办案民警告诉王先生,像他这样上当受骗的市民,不在少数,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案例。犯罪分子就是利用受害人的紧张心理,连环下套,通过银行转账骗取钱财。
如何防范这样的诈骗,警方建议,接到此类电话,一定要保持冷静,切勿慌了手脚。接到电话时,不要亲信,可以反问,正常情况,对方不会知道受害人真实情况,或者去公安机关核实相关情况,千万不要去银行按照嫌疑人要求直接操作。所以,只要自称是公检法机关人员在电话中告知你涉嫌某种犯罪,要求你向他透露银行账户、密码进行“核实”时,即可断定是诈骗行为。切勿上当,要立即报警。即便是真的有这样的事情,法院或公安机关也会发传票,而不会通过电话通知。
“银行卡透支”诈骗时有发生
除王先生外,市民朱先生也遭遇了同样的事情,被骗走10万余元。8月12日,受害人朱先生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法院工作人员,称有人冒用朱先生的身份办理银行卡透支使用,需要冻结其相关账户,并设立安全监管账户。后朱先生按照对方要求,将人民币10余万元转账至对方账户而被骗。
近日,江都连续发生多起以“银行卡透支”为名实施的诈骗案件。经警方分析,此类案件中,犯罪分子首先拨打居民电话,称其银行卡透支,“这是最后一次提醒,其有一张法院传票已到最后期限,人工服务请按9”;当事主按9查询时,由另一名犯罪分子冒充法院工作人员,称其在**银行申请的信用卡透支,涉嫌洗黑钱被起诉,当事主告知对方自己从未办过该银行信用卡后,犯罪分子则称其身份信息可能被盗用,应向该市公安机关报案,并帮事主将电话转接至“公安局”;最后,犯罪分子冒充公安工作人员,称事主为某大案涉案人员,为甄别其是否为参案人员,需将所有存款汇入某账户查明资金往来,否则要拘留事主,将其判刑。犯罪分子以此种方式骗取钱财,迷惑性较大。对此,警方提醒市民提高警惕,一是筑牢心理防线,不管在电话中听到任何事由,应冷静分析,不要轻易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若对方提出汇款、转账要求,则极有可能是诈骗;二是提高银行卡常识及ATM机操作知识,在汇款、转账前要再三核实对方账户,公安等机关一般不会以个人名义开户,市民更不可随意凭一条短信或一个电话就根据他人要求操作银行账户;三是通过官方查询电话,辨别真伪,市民可通过拨打对方提及银行的官方服务热线,查询是否有自己身份办理的信用卡等信息。
类此还有更多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