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第十一章: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打印本页]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4-27 11:15
标题: 第十一章: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第十一章: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P><FONT color=#ff0000>第一节    集句式</FONT></P>
<P><FONT color=#ff3300>第 二节   摘句式</FONT></P>
<P><FONT color=#9900ff><FONT color=#ff0000><FONT color=#9900ff>第</FONT>三 节   脱化式</FONT></FONT></P>
<P><FONT color=#ff0000>第四节  </FONT><FONT color=#9900ff>  </FONT><FONT color=#9900ff><FONT color=#ff3300>创新式</FONT></FONT></P>
<P>     遣词技巧----------------------------------------------- </P>
<P>1、比喻法    2、比拟法    3、夸张法    4、衬托法    </P>
<P>5、对比法    6、反对法    7、自对法    8、借对法    </P>
<P>9、借代法    10、双关法    11、用数法    12、引用法</P>
<P>13、假称法    14、藏典法   15、续接法   16、移就法</P>
<P>17、转品法    18、列锦法    19、同异法   20、增语法   </P>
<P>       用字技巧--------------------------------------------------------- </P>
<P>  1、拆字法    2、合字法    3、复字法    4、叠字法    </P>
<P>5、同字异音法  6、同音字法    7、谐音法    8、漏字法    </P>
<P>9、同傍法    10、拟声法    11、同语法    12、飞白法</P>
<P>13、析数法    14、应应首法   15、数字领法   16、交叉法</P>
<P>17、置换法    18、复韵法    19、虚字法   20、正反法   </P>
<P>       组句技巧----------------------------------------------------</P>
<P>1、回文法    2、排比法    3、顶针法    4、反复法    </P>
<P>5、嵌名法    6、反问法    7、设问法    8、分总法    </P>
<P>9、潜意法    10、歇后法    11、无情法    12、序换法</P>
<P>13、巧改法    14、仿拟法   15、呼告法   16、拈连法</P>
<P>17、婉曲法    18、两断法    19、设谜法   20、层递法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9 22:25:58编辑过]

作者: 阳光在线    时间: 2005-4-27 21:54
<FONT face=宋体></FONT>
<P 21pt? TEXT-INDENT: 0pt; 0cm></P>
<P 21pt? TEXT-INDENT: 0pt; 0cm>对联的对仗也存在一些权变,可称之为变格对仗。“变格”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对联的对仗技巧。变格对仗主要有借对、自对和蹉对等。</P>
<P 21pt? TEXT-INDENT: 0pt; 0cm></P>
<P 21pt? TEXT-INDENT: 0pt; 0cm>借对</P>
<P 21pt? TEXT-INDENT: 0pt; 0cm></P>
<P 21pt? TEXT-INDENT: 0pt; 0cm>在使用某个字词的甲相时,又借用该字词的乙相来与另一个字词相对。借对又谓之“假对”。借对分为如下几种:</P>
<P 21pt? TEXT-INDENT: 0pt; 0cm></P>
<P TEXT-INDENT: 0pt; 0cm 21.1pt?>借义对:“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其中“日”本义为“日本”,这里借其时间之义对“年”。</P>
<P TEXT-INDENT: 0pt; 0cm 21.1pt?></P>
<P TEXT-INDENT: 0pt; 0cm 21.1pt?>借音对:“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其中“沧”借其同音“苍”对“黄”。</P>
<P TEXT-INDENT: 0pt; 0cm 21.1pt?></P>
<P TEXT-INDENT: 0pt; 0cm 21.1pt?>借形对:昆明五华书院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景行行止”原本节奏应为“景行——行止”,这里借其“景行行——止”外形与“糺缦缦兮”对仗。</P>
<P TEXT-INDENT: 0pt; 0cm 21.1pt?></P>
<P TEXT-INDENT: 0pt; 0cm 21.1pt?>借声对:某地孔庙联:“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其中“冠”应读仄声,此处借其平声(<FONT face=宋体>guān)对仄声“配”。</FONT></P>
<P TEXT-INDENT: 0pt; 0cm 21.1pt?></P>
<P 21pt? TEXT-INDENT: 0pt; 0cm>五是借通假字对。方尔谦贺女儿婚联:“两小无猜,两个古泉先下定;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泉”通“钱”。这里不用“钱”而用“泉”,无疑是借其通假字与“酒”对仗。</P>
<P 21pt? TEXT-INDENT: 0pt; 0cm>自对</P>
<P 21pt? TEXT-INDENT: 0pt; 0cm></P>
<P 0cm 0pt?>自对,亦称“当句对”、“就句对”、“边对”,即“于一句中自行对偶。”这种对法起源于唐代的诗文创作,后在对联中逐渐使用开来。从对仗的字数上看,有单字自对与非单字自对;自对中,有的是既联内自对,又上下联彼此相对。如上面两副例联。有的则仅仅是联内自对,上、下联之间却并不对仗。这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失对”。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与下联之间不必求工。”又说:“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自对,全联也可以认为是工对了。”</P>
<P 0cm 0pt?>蹉对</P>
<P 0cm 0pt?>《辞源》:“蹉对,诗歌对仗中对应位置不同,参差为对。”亦称“交股对”。蹉对见于诗歌,也见于对联。</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7 23:16:33编辑过]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5-7 00:58
<P><FONT color=#ff0000>第一节    集句式</FONT></P><P><FONT color=#000000>集句,就是把他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联句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是对联和一种特殊创作方法。原句,对于作者来说,只是一种备用材料。作者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经过思考、选择,把两个不相干的句子配成对联。这也是一种创作。</FONT></P><P>集句主要有五种:</P><P>1、整联集句</P><P>风定花犹落(王安石)</P><P>鸟鸣山更幽(王籍)</P><P>举杯邀明月;(李白)</P><P>放眼看青山。(白居易)</P><P>接天莲叶无穷碧;</P><P>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P><P>疏影横斜水清浅;</P><P>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P><P>2、半联集句</P><P>一副联有半联是集句,半联是自己新创作的,如:</P><P>三顾频烦天下计;(杜甫句)</P><P>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隆中武候祠)</P><P>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P><P>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陶行知题晓庄学校)</P><P>3、半截集句式</P><P>    对联有半截是集诗句或典故,大部分是自己创作。如:北京通县河楼,昔日清人程德润一联:</P><P>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P><P>夕阳无限好,对燕去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P><P>    “高处不胜寒”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夕阳无限好”出于李商隐《乐游源》诗。</P><P>4、改字集句</P><P>改动原诗句中的个别字,而不损旧意或反生新意,这种方式叫改字集句式。如:</P><P>莫愁前路无知已;</P><P>西出阳关多故人。</P><P>此联集唐代高适《别懂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句。下联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无”字改为“多”。这一字之改,其妙无穷。</P><P>5、漏字集句</P><P>漏字集句,故意把原句的某些字漏掉,如:</P><P>醉翁之意不在;</P><P>君子之交淡如;</P><P>这副联上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把“酒”字漏掉。下联出自《庄子·山水》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故意把“水”漏掉。</P>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5-7 01:09
<P><FONT color=#ff3300>第 二节   摘句式</FONT></P><P><FONT color=#070022>摘句,就是直接摘取他人诗中的偶句化成对联。如:</FONT></P><P><FONT color=#070022>山重水覆疑无路;</FONT></P><P><FONT color=#070022>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FONT></P><P><FONT color=#070022>春蚕到死丝方尽;</FONT></P><P><FONT color=#070022>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FONT></P><P><FONT color=#070022>舞低杨柳楼心月;</FONT></P><P><FONT color=#070022>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FONT></P><P><FONT color=#070022></FONT> </P>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5-7 01:11
<P>                   第三节    脱化式</P>
<P>    脱化式,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诗词文中的句子略以改动,推出新意出来,成为新对联。</P>
<P>    1、诗词脱化式。就是把诗词中的句子,略加改造,翻新成对联。</P>
<P>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句,后人将之改成副联,题目于同乡会馆:</P>
<P>          身在异乡为异客;</P>
<P>          每逢相识倍相亲。</P>
<P>    他把原句中的“独”字改为“身”字,把“佳节”改为“相识”,“思”字改为“相”字,这么一改,有了新意,题目于同乡会馆,十分恰当。</P>
<P>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五十一岁时,曾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成一副励志联:</P>
<P>          但得夕阳无限好;</P>
<P>          何须惆怅近黄昏。</P>
<P>    有人将杜甫《寄李十三白二十韵》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句,改成副笔店联:</P>
<P>               落处惊风雨;</P>
<P>               挥来泣鬼神。</P>
<P>    作者将原诗中的“笔”字隐去,加了一个“处”字,把“诗成”改为为“挥来”,既保持了原诗的风格,又增加了动感,读来颇有兴趣。</P>
<P>    2、对联脱化。就是将已成对联脱化为新联。如:明代文学家徐渭在青藤书屋题目有一联:</P>
<P>         两间东倒西歪屋;</P>
<P>        一个南腔北调人。</P>
<P>    昔日有一副名联为:</P>
<P>            天增岁月人增寿;</P>
<P>            春满乾坤福满门。</P>
<P>    有一年,一位半文盲的财主为其母亲祝寿,将这副联的“人”改为“妈”,“福”字改为“爹”,然后贴在门口:</P>
<P>            天增岁月妈增寿;</P>
<P>            春满乾坤爹满门。</P>
<P>    如此一改,就成了天下的一个大笑料。</P>
<P>    后来有人将此联改成如下此联,书于一家铁铺:</P>
<P>           三间东倒西歪屋;</P>
<P>           一个千锤百炼人。</P>
<P>   把原联中的“两”改为“三”字,把“南腔北调”改为“千锤百炼”,有了新意,符合铁匠身份。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P>
<P>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P>
<P>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
<P>早些年,有人因有情绪,改为:</P>
<P>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P>
<P>        家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P>
<P>    后来胡耀邦知道后,认为此联境界太低,遂改为:</P>
<P>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P>
<P>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P>
<P>    这样一改,有了新意,鼓励大家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奋勇当先。可惜有失律之处。1987年初,北京东城区少儿图书馆举办了读书征联活动,帽儿小学郑伟同学又改成:</P>
<P>          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悦耳;</P>
<P>          口试笔试模拟试,试试惊心。</P>
<P>    这样一改,写出了学生的喜和忧,另有一番新意。</P>
<P>    3、对联加字脱化。在原联的基础上,增加字,以达新意。如:从前有个穷秀才写了这样一副联:</P>
<P>          行勤俭事;</P>
<P>          过冷清年。</P>
<P>    有人知他底细,便在他的对联前面加了两个字,成为:</P>
<P>        早行勤俭事;</P>
<P>        免过冷清年。</P>
<P>    这样一改,对联新意立见。</P>
<P>    生意人最爱用的一副联:</P>
<P>        生意兴隆能四海;</P>
<P>        财源茂盛达三江。</P>
<P>    改革开放后,有人在此联前面加了几个字,成为:</P>
<P>         旭日融融,生意兴隆能四海;</P>
<P>         春风袅袅,财源茂盛达三江。</P>
<P>    这样一改,具有时代气息了。</P>
<P>    4、改标点脱化式。在对联中移动或改动标点符号,使联意发生改变。</P>
<P>    从前,有个不得人心有财主,在春节到来之时,请了一位秀才帮他写两副对联。这位先生想:他平时对人很不好,这时玩弄他一回。这位先生便表面欣然答应,帮他写好的对联:</P>
<P>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P>
<P>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P>
<P>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P>
<P>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P>
<P>    写好后,读给财主听:</P>
<P>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P>
<P>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P>
<P>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P>
<P>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P>
<P>    财主听了,很高兴。叫家人贴上。第二天,有个和尚来化缘,得到这副联后,哈哈大笑,笑后念到:</P>
<P>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P>
<P>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P>
<P>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P>
<P>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P>
<P>    财主一听,不觉大怒。马上叫人撕了。</P>
<P>    5、换位脱化式。在原来的句子中变动字的位置使对联的意义发生改变。如:</P>
<P>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后来清代名人纪晓岚因对榨取钱财的庸医非常愤恨,于是就用孟浩然的诗句,通过换位手法,改成如下这副联,讽刺庸医:</P>
<P>          不明才主弃,</P>
<P>          多故病人疏。</P>
<P>    真是巧妙。</P>

<P>1、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如: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中,下联没有换位,而上联中的“梅黄”,将“黄梅”换位成“梅黄”,以对“李白”。
2、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松”字;下联中“重九”,也换位成“九重”,与之前后相对,非常贴切。
3、两联互换,这种换位又叫“异位互重”,即上下联都用了同一个字或者词,但在相应的位置上交叉相对。如:

子将父作马;
父望子成龙。

下联中的“父”与“子”就是上联中“子”与“父”的换位。再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挽孙中山的联。下联中的“千古”与“一人”是上联中的“一人”与“千古”的换位,意思却各不相同。再如: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去年来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此是钟耘舫所题,反复换位,每换位一次,就出一层新意。再如:

寸管难书三尺意;
三尺常对寸管情。

此联中“寸管”与“三尺”在上下联中互换,各言其事。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7 22:02:57编辑过]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5-7 17:56
<P><FONT color=#ff0000>                    第四节  </FONT><FONT color=#9900ff>  </FONT><FONT color=#9900ff><FONT color=#ff3300>创新式</FONT></FONT></P>
<P><FONT color=#ff3300>    创新,就是自己动手创作对联。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FONT></P>
<P><FONT color=#ff3300>    一、</FONT><FONT color=#ff3300>对句</FONT></P>
<P><FONT color=#ff3300>    对句,就是应对。即由甲方出句,向社会征求对句。这种方式目前应用得非常广泛。每年各级各类征联都不少。大家都不陌生了。2003年到2004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交流”节目,每周六都有一次。《联都》主动与中央电视台联系,集体应征。不少网友还获得了奖。</FONT><FONT color=#000000>名字如下:</FONT></P>
<P><FONT color=#ff3300><FONT color=#000000>  《邓刚教女》一期节目观众对下联获奖名单(2003--10--19年)

  上联:父子情深远近高低风景

  
  无嗔           手足义重炎凉冷暖人生

  小U            师生谊厚古今中外美谈

   俞荣斌      家国任重兴衰荣辱沧桑

  
  潇湘妃子   人生梦远离合聚散时分

  
  </FONT></FONT></P>
<P><FONT color=#ff3300><FONT color=#000000>上联:唱念做打玩戏中有戏 (2003--11--16年)。</FONT></FONT></P>
<P><FONT color=#ff3300><FONT color=#000000>对句:李 天         生旦净末丑京益求京
  逍遥游神    吹拉弹奏练功里见功
  金  钧            比学赶帮超情里含情
  大  蒙            棋琴诗书画闲里不闲 </FONT></FONT></P>
<P><FONT color=#ff3300><FONT color=#000000>    尽管这些下联还不是一流水平,但是,能在十个获奖名单中排上名,这对我们这些初学对联的网友们的鼓励是相当大!</FONT></FONT></P>
<P><FONT color=#ff3300>    又如:延庆县第三届杏花节征联活动中,一等奖对句:</P></FONT>
<P><FONT color=#000000>         青杏撩人,红杏醉人,杏花引动生花笔;(延庆出句)
         东风剪柳,南风梳柳,风絮招来咏絮才。 (联都  静斋 辽宁)
   
    二、定题创作</FONT></P>
<P><FONT color=#000000>    征联活动中,有一种规定范围、主题的征联,这就是定题创作。如:</FON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ff3300>延庆县第三届杏花节征联活动中,一等奖对联作品:</FONT>

      人游花海身披锦;
      鸟出杏林翅载香。     联都 一夫 (甘肃省)</FONT></P>
<P><FONT color=#000000>    这副对联构思奇巧,紧扣“杏花”这个主题,比喻形象,生动活泼,非常优美,诗意很浓,趣味无穷!可见作者的诗词功底深厚。</FONT></P>
<P><FONT color=#000000>    又如:2005年山西省煤矿工会和《对联》、杂志社联合举办“煤矿安全新春联有奖”征集活动,联都版主、获奖专业户----周大烟袋先生获得了特等奖,联为:</FONT></P>
<P><FONT color=#000000>             煤海情深,效益与安全并重;
             矿山春满,乌金共日月争辉。</FONT></P>
<P><FONT color=#000000>    这副对联构思奇巧,紧扣了煤矿安全这个主题,联语流畅自然,表达了煤矿上下和家属的一种美好愿望。赞颂煤矿的社会功用和业绩,造句巧妙,形容生动,非常优美!确实是一副佳作。再如:山西省运城市于2005年4月揭晓的“今日国际商城”全国有奖征联大赛特等奖联:</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dc143c>      国越千年,际逢六合,听今日鸡鸣三省;
</FONT><FONT color=#dc143c>      商拥四海,城发多元,看河东凤举九天。</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dc143c>    此联是联都网友江西省的潘一之先生所创,</FONT> 此联紧贴运城所特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又极力颂扬当代运城在商海弄潮中的领先形象,慨当以歌,声画并茂。“今日鸡鸣三省”中的“今日”即是说时间,又嵌国际商城之名,“河东凤举九天”之“凤举”,即描述其外高耸入云的火凤凰雕塑,又状运城作为凤凰城的经济腾飞之势。全联把 河东“今日国际商城”八个大字巧妙地嵌入联中,不露半点痕迹,真是非顶尖高手不能为之!

</P></FONT>
<P><FONT color=#000000>             三、自由创作</FONT></P>
<P>    就是根据对联的特点,自己自由创作的对联,这种方式不受约束,灵活性大。这是对联的最常见的创作方式。如联都网站于2005年春节到来之际,举行的一次春联比赛,最后经过评选,获奖对联如下:</P>
<P>    (妃子提供吧)</P>
<P>    又如:<B>延庆2005年迎春</B>主题征联大赛获奖名单及作品</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一等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副)</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诚信如山知进退</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虚怀若谷纳乾坤</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苗云泽河北省)</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雄鸡一二声人间尽晓</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瑞雪七八片天下皆春</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王景延庆县)</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宏观调控猴年收硕果</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深化改革鸡岁上新阶</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刘连璧石景山区)</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奔小康干群共驰千里马</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创大业城乡同上一层楼</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赵士春怀柔区)</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多子多孙多苦累何来福寿</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少生少育少分神自有芳春</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杨永来平谷区)</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科技兴农五谷丰登山水绿</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乡村通路千商汇集市场红</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金庆祜崇文区)</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厚意浓情手机传话三千里</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新风泽雨网络订单亿万元</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赵春明延庆县)</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灶王神位请出老户宅门第</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电话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孟广臣延庆县)</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瑞兆三春喜</P>
<P 0cm 0pt?>                 盛世盛情盛景万户祥集万象兴</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彭善民顺义区)</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大棚种植嫩枝悬花绿瓜溢翠迎春笑</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细水滴灌青藤结果红柿飘香斗艳来</P>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叶学中石景山区)</P>
<P 0cm 0pt?>    这些获奖作品,内容健康,突出主题,含义深刻,内容新颖,遣词造句准确,意境优美,充分反映出中国近年来,农村面貌的新变化:到处是设施农业,农家有了手机、小车、高楼等现代生活新时尚。</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1 23:44:17编辑过]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5-7 18:57
<P>      (一)、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对联的写作方式,多种多样。几乎所以的文学写作技巧,都可以应用到对联写作上来。如果全部介绍的话,应有100页书以上的内容,这里仅作简单介绍。针对个人来说,常用的写作方法只有几种或10多种,当然也有更多的。初学阶段,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今后联艺提高了,眼界扩大了,相信朋友们会逐渐掌握更多对联写作方法。</FONT></P>
<P>                    一、遣词技巧</P>
<P>    1、比喻法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比喻法,运用此一事物或情景,来比喻另外一事物或情景,使人有个鲜明的印象,从而产生联想。如:</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FONT></P>
<P>    2、比拟法</P>
<P>    对联中,把事物当作人,或以人拟物,以一物拟另一物,就叫比拟。如,1964年陈毅元帅挽“四·八”烈士联:</P>
<P>    浓雾阴沉征订道;</P>
<P>    大星陨落黑茶山。</P>
<P>    联中不直接说主体-----因飞机失事在黑茶山,王若飞、叶挺等烈士遇难,联语中把他们比拟为“大星”,他们遇难比拟为“大星陨落”。联语充满敬爱之情。</P>
<P>    3、夸张法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FONT></P>
<P>  4、衬托法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淅江绍兴上虞虞姬庙联)</FONT></P>
<P>    5、对比法</P>
<P>    对比法,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是某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写。</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FONT></P>
<P>    6、反对法 </P>
<P>   <FONT color=#9900ff size=3>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FONT color=#000000>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    </FONT></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FONT color=#000000>    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FONT>
    如河南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闻老子再骑牛。</FONT></P>
<P>7、自对法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FONT color=#000000 size=2>      </FONT>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FONT color=#000000>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FONT>如:
  </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又</FONT> 如岳飞墓两联:</P>
<P>      正邪自古同冰炭;</P>
<P>     毁誉于今辩伪真;</P>
<P>   上联“正”与“邪”、“冰”与“炭”自对,下联“毁”和“誉”,“伪”和“真”自对。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FONT></P>
<P>
8、借对法  </P>
<P>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FONT></P>
<P>    9、借代法  </P>
<P>    借代法,就是直接说某事物,而是借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它。在构思对联时,运用借代,既可避免重复,又出语新奇,让人产生联想,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太平天国龙凤殿联:</P>
<P>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P>
<P>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P>
<P>    此联为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所作。下联“九五”代指帝位。周易乾卦中,“九五”是人君之象,后人即以“九五”代指君位。下联“九五”同上联“三千”正好相对。尧舜是我国古代明君,“尧舜”代指政治清明的太平天国所追求的理想。  又如一副书店联:</P>
<P>          藏古今学术;</P>
<P>          聚天地精华。</P>
<P>    联中的“古今学术”和“天地精华”都是指代书籍,“藏”和“聚”都表示有很大数量,这便切全了“书店”特性。</P>
<P>10、双关法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利用同音字,使联语带双关。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
离儿腹内酸。</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1 23:45:14编辑过]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5-7 18:58
<P>11、用数法 </P>
<P>   <FONT color=#9900ff size=3>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心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五六月间无署气==二三更夜有钟声。</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FONT></P>
<P>12、假称法</P>
<P>在对联中,有意把要讲的意思让有关对象用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这种手法叫假称法。例如,杭州西湖岳王坟前有铁铸的秦桧夫妇跪像,有人曾以秦桧夫妇互相埋怨的口吻撰写了一联:</P>
<P>咳!我本丧心,有贤妻何至如此!</P>
<P>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P>
<P>解放前,某地城隍庙,香火盛极一时。有个不信鬼神的读书人与了副对联贴在菩萨的两边:</P>
<P>你亦求,他亦求,为了几文臭钱,叫人如何是好;</P>
<P>朝也拜,夕也拜,不做半点好事,令我左右为难。 </P>
<P>13、用典法 </P>
<P>  <FONT color=#9900ff size=3>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例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FONT></P>
<P>14、续接法  </P>
<P>续接法,是通过在原句的基础上续加字词而成新联。如:</P>
<P>识遍天下字;</P>
<P>读尽世间书。加词后变成:</P>
<P>发愤识遍天下字;</P>
<P>立志读尽世间书。</P>
<P>福无双至;</P>
<P>祸不单行。加字后成:</P>
<P>福无双至今朝至;</P>
<P>祸不单行昨夜行。</P>
<P>门对千竿竹;</P>
<P>家藏万卷书。加字后成为:</P>
<P>门对千竿竹短;</P>
<P>家藏万卷书长。加字后成为:</P>
<P>门对千竿竹短无;</P>
<P>家藏万卷书长有。</P>
<P>这些都有名的对联故事,大家不陌生吧,可以找对联故事书来看看,很有趣味性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1 23:48:05编辑过]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5-7 19:00
(二)、用字技巧




<P>1、拆字法  </P>
<P>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析字联。所谓析字联是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
一明分日月;
五岳各丘山。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FONT></P>
<P>2、合字法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如: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老字体)。二人土上座==一月日边明。</FONT></P>
<P>3、复字法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即上下联分别有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出现。如:</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FONT></P>
<P>4、叠字法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水水山山,外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四化蓝图图图美===九州春色色色新。</FONT></P>
<P>5、同字异音法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  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麻姑采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FONT></P>
<P>6、同音字法 </P>
<P>利用字、词同音(韵)的特点来创作对联,使之产生趣味。如:</P>
<P>               饥鸡盗稻童筒打;</P>
<P>               鼠暑凉梁客咳惊。</P>
<P>        闲人免进贤人进;</P>
<P>        盗都休来道都来。</P>
<P>            贾岛醉来非假倒;</P>
<P>            刘伶饮酒不留零。</P>
<P>7、谐音法 </P>
<P>利用一个或几个音韵相同而词意不同的字、词组成对联。如:明代解缙有一副这样的对联:</P>
<P>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P>
<P>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P>
<P>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P>
<P>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P>
<P>四川成都望江楼的一副联:</P>
<P>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P>
<P>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影千年。 </P>
<P>8、漏字法  </P>
<P>   漏字法,又叫藏头法。在创作对联时,将第一个字或最后一个字隐藏起来,间接的表达意思。例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是过去骂汉奸的,意思是“王(忘)八无耻”,再如过去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
</P>
<P>9、同傍法 </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同旁联。所谓同旁联意指联中采用相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广东东莞虎门联。)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相传某地有个王老头很会作对联,附近一位朱秀才见他普普通通的样子,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便言:
王老者一身土气,王老头对道:朱先生半截牛形。秀才默然。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驱骚驶驽骜马骤;
植檀栽桂森木荣。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逢迎远近逍遥过;
进退连还运道通。
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迅速游逍遥。</FONT>   </P>
<P>10、拟声法</P>
<P>对联的词语通过模拟声音取得某种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叫拟声法,又叫摹状法或摹声法。如:地冻天马路声得得;</P>
<P>天寒驴嘴气腾腾。</P>
<P>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P>
<P>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P>
<P>马过木桥,啼擂鼓,咚咚咚;</P>
<P>鸡啄铜盆,嘴敲锣,哐哐哐。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1 23:51:19编辑过]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5-7 19:00
<P>   </P>
<P>11、析数法   </P>
<P>宝塔尖尖,十层四方六面;</P>
<P>玉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P>
<P>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P>
<P>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P>
<P>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又一只;</P>
<P>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P>
<P>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P>
<P>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P>
<P>花甲重开是指一百二十岁,三七是二十一岁,合起来是一百四十一岁。古稀是七十岁,古稀双庆为一百四十岁,内多一个春秋,合起来正是一百四十一岁。</P>
<P>12、应首法   </P>
<P>应首,是句子首字和尾字用同一个字,首尾呼应。</P>
<P>半夜二更半;</P>
<P>中秋八月中。</P>
<P>月湖漾明月,印心石屋心相印;</P>
<P>汉水流江汉,传音瑶琴音永传。</P>
<P>扬子江头渡杨子;</P>
<P>焦山洞里住椒山。</P>
<P>13、数字领法 </P>
<P>数字联中有一类以一个数词开头,领着若干名词的短联。</P>
<P>三光日月星;</P>
<P>四诗风雅颂。</P>
<P>一门三学士;</P>
<P>四代五尚书。</P>
<P>三绝书诗画;</P>
<P>一官归去来。</P>
<P>  </P>
<P>14、交叉法</P>
<P>在上下联中,有些字是交叉(错位)相同的。</P>
<P>醉汉妻弟尼姑舅;</P>
<P>尼姑舅姐醉汉妻。</P>
<P>子将父作马;</P>
<P>父望子成龙。</P>
<P>共说三潭同一月;</P>
<P>谁知一月映三潭。</P>
<P>破旧俗又利两家,男嫁女;</P>
<P>立新风只生一个,女或男。</P>
<P>15、复韵法  </P>
<P>同一音韵蝗字在联中重复应用。</P>
<P>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P>
<P>鹦鹉洲,洲下舟,水使舟移洲未移。</P>
<P>水际洲,洲停舟,舟动洲不动;</P>
<P>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P>
<P>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P>
<P>泥污尼姑,尼洗泥,泥净尼回。</P>
<P>16、虚字法</P>
<P>   虚字,指一联中较巧妙地使有虚词成联的情形。一副对联,时实时虚,起伏迭宕,读起来另有一番情趣。例如:

翁之乐者山林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

这副对联,一联七言,其中就有三个虚词。上联言《醉翁亭记》,下联合《前赤壁赋》,意味盎然。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所题,原联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满清,遭人唾弃,后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P>
<P>17、玻璃字对</P>
<P>玻璃对法,就是利用汉字左右对称的特点,选用都具有左右对称的一类字(新老字体均可,但不能混用)来作联。如:2004年第三届中华世纪坛迎春征联活动中就有一比用玻璃字来作和出句:甲申吉幸春来早;获奖对句为:</P>
<P>中土昌兴业共荣。   天津 张树贤(特等奖)</P>
<P>文品崇高墨显香。  北京 王德孚(优秀奖)</P>
<P>田亩金黄谷奉香。  山东 孙秀丽(优秀奖)</P>
<P>赤县昌平业兆丰。 吉林 李俊和(优秀奖)</P>
<P>雨水丰宜土变金。 湖南 易庚山(优秀奖)</P>
<P>赤县荣昌人冀圆。 湖南 崔钢兵(优秀奖)(联都联友)
</P>
<P>万古文章垂典册;</P>
<P>一台琴曲秦官商。</P>
<P>共品香茶呈贵客;</P>
<P>同兴大业富中华。</P>
<P>半天雷雨东南至;</P>
<P>万里风云西北来。</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2 23:38:39编辑过]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5-7 19:01
三、组句技巧



<P>    1、回文法  </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上下联,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另外还有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同一句子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境转心行心转境
    缘随意乐意随缘
倒句回文,即同一句子在倒读时字面上有变化,但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
倒读即为:
    果心同结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
倒读即为: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
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能突出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特别是一些难度更大的回文格,如反复回文、联珠回文、韵对回文等,则更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佛何能测
    人不易知
这副反复回文四言联,至少还可以反复推衍出另外三副:
    何能测佛
    不易知人
    易知人不
    能测佛何
    知人不易
    测佛何能
有时候,这种对联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文字排列组合,使对联数量成倍增加。</FONT>
  </P>
<P>    2、排比法  </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如: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联:</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3、顶针法: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FONT color=#000000>“中国移动杯”朝阳市2005年新春联创作比赛获一等奖作品中:</FONT></P>
<P>紫燕衔春,春风渲染千山绿
金鸡报晓,晓日升腾万里红(一等奖)
(联都版主 邢伟川)</P></FONT>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P></FONT>
<P>    </P>
<P>4、反复法 </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让某些词语在句中反复出现,如:</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魏无忌,长生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佛言不可说,不可说;</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子曰如之何,如之何。</FONT></P>
<P>   </P>
<P>5、嵌字法 </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FONT>嵌名,就是把人名、地名或其他事物名称嵌人联内的有关部位,使上下联相互对应,以提高对联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嵌名联在婚联及题赠联中运用较多,嵌法也因情况而多种多样。嵌字联大体分为整嵌和分嵌,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
   (1).整嵌:
   就是把名字整个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例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上联为明代大文学家李梦阳出句,对句是一个与他同姓同名的穷儒生所对。李梦阳想出一个比较刁钻的联让他对,意在戏弄。谁知那个穷懦生顺利地对出对句,而且对得如此绝妙,使李梦阳敬佩不已。联中嵌入四个人名,后边又将名字运用转类的手法。
  整嵌联在对联中屡见不鲜,比如下联:
  
  九伐竟无成,心师武侯,能继祁山六出志;
三分不可恃,计诛邓艾,已复阴平一败仇。

此为四川剑阁姜维祠的一副对联。武侯,乃诸葛亮谥号,连同邓艾为两个人名,祁山和阴平为两个地名,嵌入这副对联中,都为整嵌。
  
  (2).分嵌:
  即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分嵌中又分竖嵌、横嵌、递嵌、暗嵌、迭嵌、反嵌等。
  a.竖嵌:一个名称分嵌于上下联同一位置的叫竖嵌,竖嵌中又有首嵌、腹嵌、尾嵌和插嵌。
  分嵌在上下两联的开头叫首嵌,也称藏头,类似律诗里的藏头诗。如黄宾虹赠盖叫天(名英杰)联: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人十字坡
  
此联将盖叫天的名字英杰两字分嵌在上下联的首字(另,三岔口与十字坡都是京剧剧目,为整嵌)。
分嵌在句中的称腹嵌。如方地山赠作家刘云若联:
  
  倦飞知还,云无心以出岫
  含睇宜笑,若有人兮山阿
  
云若二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的句子中间。
分嵌句尾的叫尾嵌,也叫藏尾。如刘振威贺黄海章教授寿联:
  
  乐育英才,早岁声名扬四海
  胸怀革命,八旬功绩在文章
  
分别把名宇有规则地插入联中的叫插嵌,如一朝臣贺道光皇帝联:
  
  元后亶聪明,二百载继继承承,顺天心,康民物,雍和其德,乾健其身,嘉惠普群生,道统昭羲农尧舜
  维皇臻福寿,亿万年绵绵翼翼,治功懋,熙绩勋,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辉五色,光华联日月星辰
  
  上下联各在第三断句的首字上分别嵌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个帝号,而且自然、流畅,颇不容易。
  b.横嵌:一个名字在一联内分别嵌完的叫横嵌。如余心乐先生幼年时答塾师联:
  
  余见心乐余心乐
  史载可法史可法
  
  c.递嵌:是将一个名称在上联横嵌一部分,再在下联横嵌一部分。两联横嵌合起来构成系统,以暗示题旨。如王湘绮赠袁世凯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
  
  d.暗嵌:即可嵌之名在改头换面的情况下出现,一般多用拆字的手法。如一考生讽学政、主考官吴省钦营私舞弊联: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作者将“省钦”二字拆开,以拆开之词义组联又意思贯通,直戳其痛。
  
  e.迭嵌:就是在一联中有规律地交叉嵌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如《痂留编》所载一联: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f.反嵌:此种嵌字从联尾开始,往联首顺序而排。请看下联: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辄相左
  藩臣徒误国,问尔经济有何曾
  
  上联逆嵌为左季高,即左宗棠,下联嵌曾国藩。据说曾左两人心存芥蒂,有人就拟了此联,说成是他二人相互嘲讽之作。
七字联的嵌法格式问题,因所嵌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各种格式可以结合起来运用,不足七言的嵌字格式以此类推,多句联嵌字以短句为基础类推。
  
  ▲嵌入联中第一字的叫鹤顶格。如郭沫若所撰一联:
  
   泽色绘成新世界
   东风吹复旧山河
  
   ▲嵌在联中第二字的叫燕颔格。请看安徽九华山华严祠联:
  
   清华真佛地
   庄严古洞天
  
   ▲嵌在联中第三字的叫鸢肩格。下联是浙江秋谨墓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谨其可怀
  
  ▲ 嵌于联中第四字的叫蜂腰格。请看下联蔡锷赠小凤仙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 嵌于联中第五字的叫鹤膝格。如郭沫若赠张重肩联:
  
   道义能担肩似铁
   精神不动重如山
  
  ▲ 嵌于联中第六字的叫雁翎格。如成都杜甫草堂联:
  
  十年幕府悲秦日
  一卷唐诗补蜀风
  
  泰指陕西,蜀指四川。杜甫的诗篇多于秦、蜀写成。此联之意借杜甫诗:“《诗经》无蜀风”句。作者是将杜甫诗和《诗经》相提并论的。
  ▲ 嵌于联中第七字的叫凤尾格。如云南石屏秀山联:
  
  西南诸峰此独秀
  东北一览小众山
  
  ▲ 嵌上联第四字,下联首尾的为鼎峙格。如:
  
   园静有梅独啸傲
   兰幽伴竹共芬芳
  
  联中嵌入“梅兰芳”三字,所嵌之处形成品字形故又称“品字格”。
  鼎峙格的另一种形式是,上联嵌首尾字,下联嵌第四字。如笔者(李岫春先生)题山海关联:
  
  山连百脉直到海
  浪涌三关欲摧城
  
  ▲ 联中上下联,首尾各嵌一字的为双钩格。如:
  
  物能致用人求质
  文可移情意欲明
  
  有一广东潮州“韩江酒楼”门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 联中在上联首字和下联尾字嵌字,形成遥相呼应之状,称为魁斗联。如韶山联:
  
  佛子座边莲叶碧
  美人帘底枣花红
  
  ▲ 在上联的尾字和下联的首字处所嵌字的称为蝉联格。如一国庆节联:
  
  举世歌盛国
  庆云照新程
  
  ▲ 嵌于上联第二字,下联第六字的为云泥格。
  
  船小兼程说海阔
  日长正道乐康平
  
  ▲碎锦格是一种较为自由的嵌字格式。它不分位置、顺逆、字数,故此也称散嵌格。如:
  
  灵鹫向云中隐去
  奇峰自天外飞来
  
  联中散嵌“灵隐飞来峰”五字。
  又如山东益都云门洞联:
  
  殿阙不须金锁闭
  洞门常有白云封
  
  嵌字联虽然有自己的特定格式,但字异常灵活的特点亦拓展了其包容性,能够融析字对、叠字对、回文对等多种联语形式为一炉,浑成而出新意。嵌宇联贵在浑成,忌死拼硬凑,尤重别出蹊径之创新。
</P>
<P>   </P>
<P>          6、反问法 </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通常见不需要回答的,问句本身就包含着答案。</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不经几番麻炼;</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怎成一段锋芒?</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FONT></P>
<P>   </P>
<P>    7、设问法  </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设问,采用无疑而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印象。如:</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雄关百二谁为最?</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要路三千此并名。</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FONT></P>
<P>           8、分总法</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对联中对某些事物既有分述,又有总述,这种方法“分总法”。</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1)、先总后分式。如: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2)、先分后总式。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FONT></P>
<P>    9、潜意法 </P>
<P>    在制作对联时,不把要说的意思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而是有意潜藏在联语中。如,一副讽刺贪官的对联:</P>
<P>           天高一尺;</P>
<P>           为政十方。</P>
<P>     据说一位县令到任后拼命刮地皮,地皮被刮去了十寸,天就相对高了一尺;又联“十”与“失”的谐音,指斥他:为政失方,刮去地皮一尺。又如:</P>
<P>         死;</P>
<P>         生(倒着写)。</P>
<P>    此联为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迹后一个志士写的。利用字的正、倒形式,表示: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表现了一种为国捐躯的气慨。再如:</P>
<P>            数声吹起湘江月;</P>
<P>            一枕招来巫峡云。</P>
<P>    此联上联写笛,下联写梦,意境幽远,令人心动。</P>
<P>   </P>
<P>10、歇后语法    </P>
<P>    谜语歇后语——两句都用谜语或歇后语组成,例如: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再如(打两字,“攀”,“乐”):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又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2 0:07:13编辑过]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5-7 19:02
<P>11、无情法</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所谓无情法: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色难;容易。</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陶然亭;张之洞。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FONT></P>
<P>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其中字字相对,而且上联指天气,下联指酒名,互不相干,是无情对的典范。

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逐字相对;
二: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大量采用借对法。
</P>
<P>    </P>
<P>12、婉曲法 </P>
<P>婉曲,就是不明白说出,而是用暗示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言外有意。如:</P>
<P>欲知世味须尝胆;</P>
<P>不识人情只看花。</P>
<P>上联暗示“苦”,下联暗示“好景不长”之意。   </P>
<P>13、层递法  </P>
<P>    层递法,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把语意排成层层递进的顺序的一种修饰方法。如:</P>
<P>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 ,府考无名 ,道考无名 人眼不开天眼见;</P>
<P>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P>
<P>    上下联都是由小到大,低级到高级提升,赴考如登山,表明成功不容易。又如:</P>
<P>          认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P>
<P>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适用工具,是真文明。</P>
<P>           叹老夫半世辛勤,藏书万卷,读书千卷,著书百卷;</P>
<P>           看小孙连番侥幸,县试第一,会试第二,殿试第三。</P>
<P>         万户千家百姓十分热闹;</P>
<P>         五湖四海三江一起欢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8 23:13:54编辑过]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