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联话清联十大家之四。林则徐
[打印本页]
作者:
三少爷的微笑
时间:
2012-3-22 10:30
标题:
联话清联十大家之四。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贫寒家庭,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楹联作品以雅切工稳著称于世,多有珍贵楹联墨迹珍藏在各地历史博物馆。
一。诗中有联
林则徐擅诗能文、工书法、楹联创作,所以他的诗中能见楹联的延伸,他的楹联能见诗词的功力。如他的一幅“常不去口”的自题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云左山房诗钞》卷六所载看,此联系林《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中的两句,全诗云:“力微任重六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则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副格言对联犹如林则徐的一生写照,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济世情怀,流传甚广。在林则徐的诗中,还有不少好的对仗楹联,小品几则。
不知身与诸天接;
却讶云从下界生。
此联题为即目中颔联,描写的是作者在山峰之间偶然一小憩,自然一远望的感受。所谓豪兴遣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衬托出诗人置身放眼之高。由此联颇能理解林则徐的名句“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气势。另即目诗中颈联“飞瀑正拖千障雨;斜阳先放一峰晴”也很出彩,拖字与放字刻画生动。
附:《即目》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飞瀑正拖千障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识名。
新潮拍岸添瓜蔓;
小艇穿桥宿藕花。
此联能看出林则徐的文采,上下联事物都从大缩小,给人新奇的感觉,生活气息足,却又如一幅优美的画面。读之上比情趣,尤喜下比情采,动词用法不疾不徐,恰到好处。整联仿佛一个悠闲的雅士在细细地享受生活的美好。由此一联能看出林则徐许多题风景名胜对联的缩影,具有切雅的特点。
附:《和冯云伯登府志局即事原韵》
风物蛮乡也足夸,枫亭丹荔幔亭茶。
新潮拍岸添瓜蔓,小艇穿桥宿藕花。
愧比逋仙亭畔鹤,枉谈壮叟井中蛙。
琴尊待践西湖约,一棹临流刺浅沙。
黄龙未饮心徒赤;
白马难遮血已红。
此联是诗中游拜岳祠所得,联中虽为写岳飞,实则是写自身,林则徐禁烟事业也如岳飞的抗金事业一样,正到了最后胜利的关头,即被腐败的清政府给叫停。所以联中透露的是种历史的悲哀,是民族的血言,是个人的情怀。联笔气贯长虹,宛如长戈刺日。
附:《汤阴谒岳忠武祠》
不为君王忌两宫,权臣敢挠将臣功。
黄龙未饮心徒赤,白马难遮血已红。
尺土临安高枕计,大军何朔撼山空。
灵旗故土归来后,祠庙犹严草木风。
在林则徐的诗中还有许多大情怀大气概之联句,如“蜃市连云幻;鲸涛挟雨骄”,如“投荒非我独,寻梦为君还”,如“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如“高潭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如“纵然鸡肋空余味,莫使龙泉减壮心”,如“宦味真随残腊尽,病株敢望及春荑”等等。这些楹联体现了林则徐“文章合为事,诗歌合为时”的创作特点。
二。题赠雅切
题赠对联在清人手里宛如一枝生花的妙笔,得到淋漓尽致的拓展发挥。林则徐的题赠对联具有典雅贴切工稳三大特点,且以七言赠联居多,体现了其题赠楹联的高超水平。如赠张某一联:“乘槎直到牵牛渚;载笔同游放鹤亭。” 吴恭亨评此联:“切地切姓,人咸服其工妙。”张某,河丞。此联为林则徐在河工时所撰书。此联以放鹤亭对牵牛渚,工稳而切,极尽文人之能事,把一枯燥无味的河丞职业写出情趣。联语中用字不离河事,所以切人切事。在林则徐的其他题赠对联里,还有不少类似的佳作,不妨小品几则。
赠辰州县令张鸿箴联
一县好山留客住;
五溪秋水为君清。
此联吴恭亨曾评曰:“一县好山七字联,固高不可攀矣。”此评有点高山仰止,但不失去本色的夸赞。从现有的文字资料说明,林则徐只是以上级官员的身份路过下级官员的地方,而且他与这位下级官员的交情不是很深,只是下级“殷勤留其住县署”所以才有获赠题联的殊荣。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看就是有些求赠名家作品的感觉。林则徐也是应酬还人情之作此赠联,联语恰当纪录当时的人与事,且饱览了山水风光,可谓信息容量大,是佳制。此联曾录入林公所作的《滇轺记程》中。和“孤舟转峡惊前梦,绝嶝飞泉鉴此心”联同样,能见于自己的记述,也是自认为得意之作。
赠陶访云
河清想见官如水
宦久真知县是恩
说明陶和林则徐为同年,联题赠于恩县。此联联语说明了陶访云应该是个清廉的官员,虽为题赠其实也是自勉,所以切人身份。
赠梁章钜
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新弟子
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旧识老诗人
这大概是梁章钜辞官,就养湖山时,林则徐所赠。上联概括了梁章钜的生平,二千石的意思为古时郡守或知府俸禄,因以之为代称,梁章钜也是从知府起家的。下联描写了梁章钜的晚年生活,时年梁章钜七十三岁,被他的三儿子迎去浙江养老。上下联联语不空泛有文采,关于此题赠还有个美谈,说是梁章钜向林则徐求赠,并缀以长跋,词翰双美。由此可见林则徐的书联双绝艺术。
在林则徐的其他题赠楹联,可见典故的切与对仗的工稳。如赠香海上人“右军帖许怀人集;兴嗣文宜智永书”,如赠周介堂“谢安弟子佳难得;庾信文章老更成”,如赠何书田“橘井活人真寿客;簳山编集老诗豪”等等。林则徐的题赠楹联占其作品总集的五份之一,可见其题赠艺术的高超。当然也是因为林则徐的书法艺术高超,所以求赠者也多。
三。书生气质
林则徐四岁发蒙读书,,七岁便能作文,十三岁应府试第一,十四岁补弟子员,父老相传有神童之誉。据郭白阳《竹间续话》云:“闻林公则徐幼时过显者家,某见公气宇非凡,试出对云:鸭母无鞋空洗脚,公应曰:鸡公有髻不梳头。显者知其必贵,乃令伴诸儿读,时仅十二岁也。”从小爱读书的林则徐是少年聪明,所以在他的几幅自题书室联都与酷爱读书有关。
自题书室联
家少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此联可见一个不爱家财而爱诗书的主人翁,可见其志趣,整联的意象不从正面去说自己如何读书,而是通过读书环境的描写。下联颇有陆游的“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延伸版本。
自题书室联
师友肯临容膝地
儿孙莫负等身书
此联可见林则徐的读书教育精神,上联是谦虚心态,有益师友多交,多多益善。下联是教育儿孙多读书,莫蹉跎光阴。
集句
定而后能静
言之必可行
此为集《四书》联。上为多思考,下为言必行。
书楼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才天或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
此联是林则徐到了卸任日,预撰的书楼一联。《楹联续话》说他“有引疾归田之意。”此联可见一个老者虽然身有病而心不屈,以读书颐养天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林则徐爱读诗书,所以知识渊博,撰写楹联时有集句联出现,如集石湖、放翁句题昆山半山亭“有情碧嶂团圞绕;得意孤亭缥缈间。”如题北京陶然亭“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 联语上用陶令之典兼指陶然亭之陶,并以陶渊明淡泊的田园生活,来形容陶然亭的幽静,表示其心与古人相通,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联语下似是引用其诗中一句意“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另据拷,林则徐或还有二三十幅集前人诗句为联,如集黄庭、简斋坚句“千古风流有诗在;一生怀抱与山开。”集苏轼、陶潜句“大隐本来无境界;胜游都为好山川。”等等,都工稳无比。由此可见林公之学识。
四。忧国忧民
在林则徐的诗中,常有忧民忧国之句,如“漫拟沙场拼热血,忽窥明镜减雄心。”如“蛮烟一扫众魔降,说法凭空树法幢。域外贪狼犹贴耳,肯叫狂噬纵村尨。”如“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等等。在林则徐的联作中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广州水师演武厅
小队出郊坰,愿七萃功成,甲洗银河长不用;
偏师成堡垒,看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清。
此联最能说明林则徐的本色,虎门销烟后,林则徐有感与列强必有水师一战,是以1840年正月,林则徐接任两广总督。上任起,即招募水勇,督造战船,并组织操练。此联描写了林则徐励精图强,为清国防打造水师的一个过程。爱国本色撰之,所以读来也大气磅礴。
挽关天培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毁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林公则徐在广东禁烟时,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其麾下办事出力,深受倚重。到鸦片战争事起,天培驻军虎门为国捐躯,则徐得其殉难噩耗,极深悲恸,就写了以上挽联。据说关天培牺牲时,尸立不倒,入殓时面色如生。此联读之肃然起敬,“国魂亦可御敌寇”。
题福州小西湖李忠定公祠
进退一身关社稷;
英灵千古镇湖山。
此联向往李纲,且有自况之意。下笔千钧之力,动英烈之魂。林则徐楹联在此时的创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江苏巡抚署后园后乐亭
宦游到处身如寄;
农事何时手自亲。
林则徐集苏轼《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第一首颈联原句成此联。上联写其半生经历,下联道出他对农业生产的高度关心。此联还可从其在新疆伊犁时候写的绝句可佐证林对百姓农业的关心,其诗为竹枝词“不解芸锄不粪田,一经撒种便由天。幸多旷土凭人择,歇两年来种一年。”另从梁章钜赠林则徐联中一句“万顷开荒成伟绩”亦可证实。
在林则徐的楹联中,有一幅传世杰作的格言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为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在广东虎门实行查禁鸦片时所题,书于厅堂以自勉。上下联说明林则徐禁烟事业时候的策略和自己的立身态度。由此一联可观林则徐的为人本色,梁章钜评此联时说:“名臣风矩,惟其有之。”
五。性情达人
林则徐的楹联体现了他的真性情,如撰写林和靖祠联时,是他重修林和靖祠堂,还修理了林和靖墓,补梅养鹤在其墓前,并建梅亭。如写题福州小西湖李忠定公祠联时,是林则徐丁忧回里,在福州重浚西湖,将宋丞相李纲祠堂由屏山移建荷亭并献联。如林则徐和梁章钜之间的相互赠联美谈,在梁章钜的楹联话里有专门记载。如挽左某联背后的故事,左某系候补知县,死于苏州,家贫无以成殓。时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慨然赠资并挽以联。诸亲友闻之,俱陆续而至。如林则徐在题写到某幅自己得意的作品时候,会在自己的日志中提及并注释等等。以上的性情中人个性,也成了林则徐楹联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由此他的楹联中颇有自我,切情切景,不妨小品几则。
自题居室
春从天上至
水自地中行
此联为林则徐在新疆伊犁东河工次时,题所居室的联句。新疆有坎儿井,即地下灌溉渠,在中国历史上与长城、运河并称三大工程。对于坎儿井,林则徐功甚伟。水自地中行,即指此事。读之此联,颇能感受下林则徐在逆境中的自我解脱与偶尔诗情的浪漫。新疆伊犁属于荒漠之地,若无水利工程则无春可言,这个春仿佛是身在远疆所感受到的惊喜,水在地中行,即对仗也指水利工程事。
杭州林和靖祠
我忆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士领湖山
上联有爱屋及乌之感,都是林姓,故说“家风”。因家眷不在身边,难免流露愧怍之意。下联“知是旷怀能作达”,精神一振。整联其实写林和靖,但笔下却有自己的当下心境,隐隐约约有志士抒怀之感。这种感觉从其题杭州西湖孤山梅亭联“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看出几分。
福州西湖桂斋
人行柳色花光里
身在荷香水影中
桂斋在荷亭西北侧,背靠"大梦松声",紧邻"荷亭晚唱",北与"湖心春雨"相望,东可望及"仙桥柳色"。此联品来自是风景秀色可餐,仿佛一篇优美的散文。上比写出了错落有致的层次感,写出了一个春满的绿场。下比仿佛能看到“一衣带水探荷香”的诗人。整联体现了什么是风致,什么是婉约。细想只有对自己故乡非常热爱的诗人才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楹联。另一幅题福州西湖宛在堂画船联“新涨拍桥摇橹过;杂花生树倚窗看”也给人优美的享受感觉。
林则徐在故乡福建福州还有许多墨宝留下,可见其对福州文化的影响魅力。另观其另外几幅作品,如题成都文殊院联“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能品味其高洁情怀,如题镇江焦山水晶庵联“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能品会其旷达情怀,如手书联“石含太古水云气;竹带半天风雨声”则又能体会他作为诗人的浪漫情怀。真情撰联方有佳作,为本色当行。
六。擅寿联与挽联
林则徐除题赠联外,还擅长寿联与挽联,也体现了当时的楹联鼎盛之风。林则徐撰寿联亲切隽永,无一空泛语。而撰挽联时则切人切事,不作做作语。梁章钜《楹联丛话》评云:“林少穆督部工为楹帖,而于挽词尤能曲折如意,各肖其人。”此是确切之论,如挽王鼎相国一联传颂天下,各家笔记多载录之,其联文为:“名位并韩城,叹鞅掌终劳,未及平泉娱几杖;追随思汴水,感抚膺惜别,还从绝塞恸人琴。”读之真情切切,催人泪下,可体会林则徐与王鼎之间的深厚友谊。另小品几则。
祝吴云九十寿
百岁闲身,长游林下
一枝老笔,独秀江东
此联不落一般寿联的俗套,而是交代了主人翁的情趣志向,仿佛是主人翁的自我写照。以百岁笔祝九十寿,自是拔高一筹,很受用。另林则徐撰写寿联很注重此种四四字句式,所以切而不泛。
挽妻
同甘苦四十四年,何期万里偕来,不待归耕先撒手
共生成三男三女,偏值诸儿在远,单看弱息倍伤神
此为林则徐挽郑夫人的悼亡联。上片表达了对妻子的同甘共苦的敬重之情,下联表达了对妻子逝去的追思,并由此感伤思念儿女。整联全是真情语,全是动人语。
挽张师诚
感恩知己两兼之,拟今春重谒门庭,谁知一纸音书,竟成绝笔;
尽忠补过今已矣,忆平昔双修儒佛,但计卅年宦绩,必合升天。
此联叙述了张师诚的平生事迹以及对林则徐入仕的教导与影响,所以语言不带空乏,自是对导师的感激与追悼之情。
林则徐的挽联艺术在当时得到很高的评价,细读之下,体会林则徐的挽联撰写句式,很喜欢用七四七,七五七,五七七,七七或七七七的诗句体格式。举联说明之。挽李彦章“卌三年才不虚生,帝简方隆,谁料谪仙归紫府;重五节缕难续命,名心未泯,应教词客祀红桥。” 挽江清渠“淡泊任天真,忆掉头苜蓿阑干,八十翁自耕铁砚;老成悲电谢,试屈指枌榆甲第,廿三科谁共琼林。” 挽石韫玉“廿四科名冠柯亭,再听鹿鸣仙忽杳;三十载经传马帐,回思豸绣泽犹长。”挽廖鸿苞“卅年来同谱同舟,忽魂归缥缈峰前,转悔量移空借箸;一门内难兄难弟,竟望断逍遥堂后,不教旧约践连床。”在林则徐的对联作品总集长联中,以五七七句式最多。
从以上的对联作品,总结下林则徐的楹联作品的特色:其落笔不空不泛,其语言自是一家,其风格多切雅工稳,其精髓为爱国主义,其句式自创七七言体,其作品多有墨迹,其作品广为流传,堪称为一代楹联大家。
作者:
三少爷的微笑
时间:
2012-3-22 12:23
相关文章
http://www.china-liandu.com/view ... &extra=page%3D1
联话清联十大家之一 郑板桥
作者:
竹溪居士
时间:
2012-3-25 08:48
作者:
醉红妆
时间:
2012-3-27 10:23
作者:
神舟七号
时间:
2012-3-29 09:34
已转到我的博客,慢慢学习!
作者:
丛台书虫
时间:
2012-3-29 17:45
学习前人大家风范,感谢老师不吝赐教
作者:
三少爷的微笑
时间:
2012-3-30 07:54
谢谢大家的鼓励,问好。
作者:
三少爷的微笑
时间:
2013-2-24 10:13
:victory:
作者:
三少爷的微笑
时间:
2013-10-4 18:21
:victory: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