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用“对偶”来解释界定“对仗”,是辩证法与逻辑学的错误! [打印本页]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9 10:32
标题: 用“对偶”来解释界定“对仗”,是辩证法与逻辑学的错误!
对仗句与对偶句的根本区别

对仗句中的“对”,是“对立统一”的意思。对仗句中的“仗”,是“依仗”的意思。所谓对仗,就是“依仗”对类的下位概念而“对立”,就是“依仗”对类的上位概念而“统一”。

对偶句中的“对”,是“对称(即,相同)”的意思。对称的表述对象是“语法结构”。对偶句中的偶”,指的是“两个句子”。总起来说,对偶句就是“句法成分(或语法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

如果用“对称”和“不对称”来解释:
对仗句,是双方面“对称+不对称”的语言形式;对偶句,只是单方面“对称”的
语言形式。

如果用“对立”和“统一”观来解释:
对仗句,是双方面“对立+统一”的语言形式;对偶句,只是单方面“统一”的语
言形式。

如果用“共性”和“个性”观来解释:
对仗句,是双方面“共性+个性”的语言形式;对偶句,只是单方面“共性”的语
言形式。

由此可见:
【1】用“对偶句”来解释界说“对仗句”;
【2】或者用“对偶”来解释界说“对仗”;
【3】或者用“对称”来解释界说“对联”。
这三条都是片面的。即是违反辩证法,又不符合逻辑学。

===========================修改稿

对仗句与对偶句的根本区别

对仗句中的“对”,是“对立统一”的意思。对仗句中的“仗”,是“依仗”的意思。所谓对仗,就是“依仗”对类的下位概念而“对立”,就是“依仗”对类的上位概念而“统一”。
对偶句中的“对”,是“对称(即,相同)”的意思。对称的表述对象是“语法结构”。对偶句中的“偶”,指的是“两个句子”。总起来说,对偶句就是“语法结构相同、句子字数相同的两个句子”。
【1】
用“相同”和“不相同”来解释:
对仗句,是双方面“相同+不相同”的语言形式;
对偶句,只是单方面“相同”的语言形式。
【2】
用“对称”和“不对称”来解释:
对仗句,是双方面“对称+不对称”的语言形式;
对偶句,只是单方面“对称”的语言形式。
【3】
用“对立”和“统一”观来解释:
对仗句,是双方面“对立+统一”的语言形式;
对偶句,只是单方面“统一”的语言形式。
【4】
用“共性”和“个性”观来解释:
对仗句,是双方面“共性+个性”的语言形式;
对偶句,只是单方面“共性”的语言形式。

由以上四条可见:
用“对偶”来解释界“对仗”(或,用“对偶句”来解释界定“对仗句”),是辩证法与逻辑学的错误!

【修改稿,主要采纳芭莎和山士二位老师的意见。三羊致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ユ彩| 六合投ユ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ユ乐ユ城:顶级信用ユ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望海    时间: 2012-4-9 10:46
认真学习。。。。。。。。。。。。

这句有个“笔误”吧。。。。。。。。?
如果用“个性”和“个性”观来解释:
作者: 望海    时间: 2012-4-9 10:47
不错。。
要是举几个例子,就会更好了。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9 10:51
[quote]认真学习。。。。。。。。。。。。
这句有个“笔误”吧。。。。。。。。?
如果用“个性”和“个性”观来解释:
的确笔误!
在下三羊谢谢您的纠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乂彩| 六合投乂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乂乐乂城:顶级信用乂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望海    时间: 2012-4-9 10:54
的确笔误!
在下三羊谢谢您的纠错!
三羊 发表于 2012-4-9 10:51


别客气。我的特点就是:认真读帖后,才跟帖。绝不凑热闹!!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9 10:56
3# 望海
好的!
一定要有实例的!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9 12:01
个人认为,对仗和对偶有小的区别,但没有本质的区别,对仗并没有平仄的要求,平仄的要求与对仗无关。平仄仅仅只是对联或者其它格律文学另外的声律要求,与对仗是不相关的两码事。对偶的要求比对联的对仗要严格一点。太宽泛的不能称作为对偶句。平仄相对是对应的对,而不是对仗。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9 12:13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4-9 12:14 编辑
个人认为,对仗和对偶有小的区别,但没有本质的区别,对仗并没有平仄的要求,平仄的要求与对仗无关。平仄仅仅只是对联或者其它格律文学另外的声律要求,与对仗是不相关的两码事。对偶的要求比对联的对仗要严格一点。太宽泛的不能称作为对偶句。平仄相对是对应的对,而不是对仗。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9 12:01


对仗与对偶,有本质的区别。

1、是对偶,不是对仗!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生产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三羊热爱北京城,三羊热爱北京人。

2、对偶句只是两句,对仗句可以多句。
大观楼对联,是对仗句,不是对偶句。

3、
单字对仗句,不是对偶句。因为无语法结构可言。

平仄,属于文字“形音义”中的“字音”范畴,应为对仗因素。平仄是对仗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不是对应关系。
对偶,只讲究“统一”,而不强调“对立”!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9 12:35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10 00:32 编辑

对联一般不在同位置重字,这只是在后天创作中产生的另外的习惯,有时候也可以重,单个字其实还是按照对偶的要求,只是单个的字,甚至是同词性的某个词,都不会叫对偶修辞,因为没有很明显的文艺效果,但是其采用的方法和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的应用范围中有不同的要求。

  对联对平仄声律有所讲究,但对联是没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的,只要读起来口感好,声律协调,便于吟诵,都是好的声律形式,自古以来对联就是如此,只有一些比较好的被很多人采用的习惯用法,但也并非都是如此,有些就不那么讲究甚至毫不讲究,每种情况都大量存在,并非个别特例,既无定式,也没有必然的要求。当今的通厕,既通不了古,也则不了今。因为点是不可能代得了面的。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9 13:33
对联一般不在同位置重字,只是在后天创作中产生的另外的习惯,有时候也可以重,单个字其实还是按照的对偶的要求,只是单个的字,甚至是同词性的词,都不会叫对偶修辞,因为没有很明显的文艺效果,但是其采用的方法和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的应用范围中有不同的要求。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9 12:35


在对仗句“赤县尊崇三代表;神州拥护五星旗”中,“三—代表”和“五星—旗”,相对于对仗和对偶来说,依照句子语法结构三分法,他们的语法结构是“相同”;依照句子成分六分法,他们的语法结构是“不同”。如此情况,在对仗与对偶中是等价的。因为对仗与对偶,都没有限定是两分法、三分法、还是六分法。
关于“重字”,对仗句是不允许的。因为“重字”,只有“统一”而无“对立”了!对偶句则无“重字”的限制。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9 13:39
对联对平仄声律有所讲究,但对联是没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的,只要读起来口感好,声律协调,便于吟诵,都是好的声律形式,自古以来对联就是如此,只有一些比较好的被很多人采用的习惯用法,但也并非都是如此,有些就不那么讲究甚至毫不讲究,每种情况都大量存在,并非个别特例,既无定式,也没有必然的要求。当今的通厕,既通不了古,也则不了今。因为点是不可能代得了面的。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9 12:35


如此说法,三羊不敢苟同。“读起来口感好”,是模糊的说法。五七律与五七古的区别,恐怕不单单是“口感”的问题。平仄,是对于诗文之节奏的一种伴奏,或者说是一种节奏感的强调!这种“伴奏或强调”与口感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9 14:35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9 18:18 编辑

我只就对联来说,没有说五七律。形式是为内容或者应用服务的,律诗有其规定的规律,不仅仅只考虑了两句,还考虑了整体,再说律诗有固定的格律,而对联自古以来就没有固定的格律,只要读起来顺口不拗口就行。不仅仅只有平仄,还包括开口音闭口音,清音浊音,前后音的搭配协调,还有就是节奏安排的和谐等等,其实不需要有多精准,就是整体读起来流畅爽朗就行,古今的事实也是如此。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9 14:37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9 18:17 编辑
在对仗句“赤县尊崇三代表;神州拥护五星旗”中,“三—代表”和“五星—旗”,相对于对仗和对偶来说,依照句子语法结构三分法,他们的语法结构是“相同”;依照句子成分六分法,他们的语法结构是“不同”。如此情况,在对仗与对偶中是等价的。因为对仗与对偶,都没有限定是两分法、三分法、还是六分法。
关于“重字”,对仗句是不允许的。因为“重字”,只有“统一”而无“对立”了!对偶句则无“重字”的限制。


  这个就是科学分级的问题了。主谓宾对仗得很工整,三代表,五星旗,都可以当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就是一个节奏一个词。对仗不需要细分到底。再说三个代表和五星红旗当作专有名词也是可以的。
作者: 释远    时间: 2012-4-9 17:46
真可谓羊遇上了狼,说不清的纠结啊!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9 18:15
真可谓羊遇上了狼,说不清的纠结啊!

  狼一向爱羊的,虽然咱嘴上没说。:lol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9 18:47
三羊统计过王力《汉语诗律学》词谱中的32节奏的句子。

32节奏的句子,应该两种:

一为○—○○——○○,即12-2节奏格式。如,到—中流——击水
一为○○—○——○○,即21-2节奏格式。如,五百—里——滇池

王力《汉语诗律学》词谱里,32节奏格式的句子共161句,全部为○—○○——○○,即12-2节奏格式,没有○○—○——○○,即21-2节奏格式。

在161个句式中,第3、5两字交替的,是156句,第3、5两字不交替的,是5句。其交替率为 97% !

我们难道说,这不是规律?!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9 19:26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9 18:17 编辑
这个就是科学分级的问题了。主谓宾对仗得很工整,三代表,五星旗,都可以当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就是一个节奏一个词。对仗不需要细分到底。再说三个代表和五星红旗当作专有名词也是可以的。
============================================
语法性质(语法结构)的对仗,是有层次性的。“上位层次相同,下位层次不同”,不影响对仗,只是影响对仗的工宽。“字义”(包含语法意义、词汇意义)的对仗,是有层次性的,是“立体”对仗。“字形”、“字音”的对仗,是无层次性的对仗,是“平面”对仗。有层次的对仗,有工宽的说法,无失对的说法。无层次的对仗,无工宽的说法,有失对的说法。又,在无层次的对仗里,平仄对属于单因素对仗,没有选择的余地。其他的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字形”对仗,大致包括:偏旁对、部首对、析字对、同字异音对……等;
“字音”对仗,大致包括:双声对、叠韵对、平仄对、同音异字对……等。
作者: 哈哈对对乐    时间: 2012-4-9 21:40
对偶和对仗应该说没有本质区别。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语句来表达平列、对照或相连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对偶。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语句分别叫做上联和下联。
正对—平列;反对—对照;串对—相连。
对偶有宽对与工对,两者本质相同。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9 23:10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4-9 23:16 编辑

对偶和对仗应该说没有本质区别。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语句来表达平列、对照或相连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对偶。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语句分别叫做上联和下联。
正对—平列;反对—对照;串对—相连。
对偶 ...
哈哈对对乐 发表于 2012-4-9 21:40


1、对偶句与复句的比较
语法中的复句,是两句话。复句的两个分句不强调句子等长,也就没有语法结构相同的说法。对偶句强调语法结构相同,当然也就句子等长。所谓对偶修辞中的对偶句,实际就是复句的特宽,相对于复句来说,特就特在句子等长。

2、对偶句与排比句的比较
等长的两个分句是对偶句,等长(或不等长)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为排比句。对偶句的定义就是“两句话”,超过两句话就不是对偶句,而是排比句了。为什么说,律诗中的对偶句才是对仗。这是对偶句与对仗句的根本区别。再者,对仗句中的所谓句子自对,论句子数量或论语法结构,更不是对偶句。自对中的句子对仗:

上句:“甲”与“乙”对仗,“甲与乙”的语法结构是相同;
下句:“子”与“丑”对仗,“子与丑”的语法结构是相同;
上句和下句互对时,即“甲+乙”与“子+丑”的对仗,“甲与子”或“乙与子”的对仗,一般来说,二者的语法结构是不相同的。譬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暝烟两岸,斜日半山,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阮元题浙江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春联:
爆竹一声,梅花万点;
人间改岁,天下迎春。







作者: 赵紫烟    时间: 2012-4-10 09:27
1、对偶句与复句的比较
语法中的复句,是两句话。复句的两个分句不强调句子等长,也就没有语法结构相同的说法。对偶句强调语法结构相同,当然也就句子等长。所谓对偶修辞中的对偶句,实际就是复句的特宽,相对于 ...
三羊 发表于 2012-4-9 23:10



恩,这个说得清楚,而且一看就明白,
拜读了
作者: kent    时间: 2012-4-10 10:19
对仗句与对偶句的根本区别

【1】用“对偶句”来解释界“对仗句”;
【2】或者用“对偶”来解释界说“对仗”;

【3】或者用“对称”来解释界说“对联”。

...
三羊 发表于 2012-4-9 10:32


三羊兄,这里貌似也有笔误;P
作者: kent    时间: 2012-4-10 11:17
又:三羊兄,上次说过的古人用仄声入韵的“近体诗”绝句,我反而偶然见过那么1、2首,是完全合律的。现在不知保存到哪里了,找到时发给您看~~
作者: 柳絮    时间: 2012-4-10 17:37
转自天涯问答:关于对仗和对偶的区别是什么?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添加评论
  语文中的对偶
  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对仗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体文.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 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0 18:00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10 18:08 编辑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


   当日上学的时候老师从来没有说过对偶句可以“句中自对”,对偶都是需要两个句子的,一个句子偶不了。这样的说法估计是当今所谓的方家干的好事。真是奇了怪了,对联明明是挂在两边的,当今的方家却动不动就搞上下不对的句内“自对”和那种根本就不对仗的“领字”,好像这么搞才显得自己水平高一样。偶句偶句,要两个句子,光是一个“抗美援朝”哪里偶得了。
作者: 芭莎    时间: 2012-4-10 18:13
题目不如命名为:《“对偶”与“对仗”的近似与差异》

“解释”“界说”有重复之嫌。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0:50
恩,这个说得清楚,而且一看就明白,
拜读了
赵紫烟 发表于 2012-4-10 09:27


在下三羊谢谢您的理解!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0:53
三羊兄,这里貌似也有笔误;P
kent 发表于 2012-4-10 10:19


K老兄咩咯咯有何笔误?请您明示!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0:54
又:三羊兄,上次说过的古人用仄声入韵的“近体诗”绝句,我反而偶然见过那么1、2首,是完全合律的。现在不知保存到哪里了,找到时发给您看~~
kent 发表于 2012-4-10 11:17


很好!谢谢!
在下期待!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0:55
转自天涯问答:关于对仗和对偶的区别是什么?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 ...
柳絮 发表于 2012-4-10 17:37


总之,对偶不等于对仗。
谢谢!
作者: 吴碧桃    时间: 2012-4-10 21:02
对仗是严格的对偶?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1:16
对仗是严格的对偶?
吴碧桃 发表于 2012-4-10 21:02


也不是!
虽然有相似点,那是两者的交集。
作者: 吴碧桃    时间: 2012-4-10 21:36
王力先生在《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里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0 21:55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10 21:56 编辑
王力先生在《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里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确实如此,不管是对仗还是对偶,都是遵循这个总的指导原则。

   对仗王力也没把平仄扯进来,律诗任何一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并非鸡脖子联鸭脚杆联那地方才有平仄讲究,不管是律诗还是词牌,到处都有平仄讲究,根本就不是对仗的部分所独有的,而是它们独立的声律要求,与对仗不对仗没有关系,平仄是格律文学在声律方面的讲究,与对仗是并列的,相互之间根本就没有交集,平仄相对,是对应的对,根本就不是对仗的对,平与仄都不同还对仗什么,这些玩意都是当今那些人整出来的歪理。

古今的虚实有别,但 现代语法意义上的虚词,在古代的对联中是没有严格区分的,可以当做是一类而相对。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0 22:00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10 23:43 编辑

。。。

对仗的一般规则,王力在《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学》中,讲得简单而又明了:“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由此可见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总的来说,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指那些能表示人或事物及其动作、变化、性状等概念的词,能独立地充当句子的成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则与实词相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而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就是。对仗,粗略地说应该就是这些同类词语的相对。

  应该说明一下,虚实的说法古今有些不同。在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占绝大多数,故其所说的字,就兼具有现代汉语中的字和词两种意义。前人把字分成四大类,其中又有主次之分:主类即实字和虚字,次类是半实字和助字。另外,虚字又含有三小类,即“生”、“死”和半虚字。各类字的定义是:“无形可见者为虚,有迹可指者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用现代汉语去套:名词、代词属于实字、半实字,抽象名词、方位词属于半实字;动词属于活的虚字,形容词属于死的虚字,意义比较抽象的时间词属于半虚字;介词、叹词以及助词和代词则属于助字。分法虽异,实质则同,对于对仗来说,只要用进一步细分的词类相对,就不会有问题了。

  诗钟从形式上可以说是律诗中有对仗的一联,因此有关对仗的一些法则也完全依照律诗的规律行事且在有些方面,要比律诗更加严格。

。。。

  网上的一篇文章。 虚实死活就是词的分类,与修辞有什么关系?修辞是什么?搜索一下解释就明白了。一些嚷嚷虚实死活属于修辞并以此来排斥语法的人纯粹就是乱扯。语法淡出中学并非是不对或者没用,而是说太深奥了,超出了很多中学生的消化能力,要降低中学教学难度才淡化的,实际上语法并没在课堂绝迹,语文肯定是要教授语法知识的,只是降低了难度教得浅一点了而已,中学语文毕业考试也肯定是有语法内容的,同时期数学物理化学很多内容也因为要降低教学难度而简化甚至删除了,莫非理由就是因为无用或者错了?乱弹琴!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2:07
王力先生在《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里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吴碧桃 发表于 2012-4-10 21:36


对仗的对象就是文字“形音义”。文字的“义”就是现代语言学的术语“词义”。“词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语言学术语。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对仗的基础或者叫本质,也就是我们的对仗术语“词性相同、词性一致、词性对仗”,也就是“语法意义”的相同,因为对仗也是语言形式的一个种类。“词语(词组)”的语法意义相同,即可形成对仗。换句话说,就是句法成分相同即可对仗。不在乎词的“类别”是什么。所谓的“自对”,句法成分不同,何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呢?古人《习对发蒙格式》的“以实字作虚字使,以死字作活字用”,就是一个语法意义的问题,而不是词汇意义问题。当然,也如古人所说“不苦拘虚实,然不若亲切者为好”。
这就充分说明,“语法意义(词性)”是对仗的骨架,“词汇意义(词类)”是对仗的血肉。当然,还有“字形、字音”的帮衬。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2:10
   当日上学的时候老师从来没有说过对偶句可以“句中自对”,对偶都是需要两个句子的,一个句子偶不了。这样的说法估计是当今所谓的方家干的好事。真是奇了怪了,对联明明是挂在两边的,当今的方家却动不动就搞上下不对的句内“自对”和那种根本就不对仗的“领字”,好像这么搞才显得自己水平高一样。偶句偶句,要两个句子,光是一个“抗美援朝”哪里偶得了。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0 18:00


如狼所说,真是这个理!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2:12
题目不如命名为:《“对偶”与“对仗”的近似与差异》

“解释”“界说”有重复之嫌。
芭莎 发表于 2012-4-10 18:13


很对!

在“解释”与“界说”之间,加上顿号可能好一些!
谢谢您的关注!
作者: 吴碧桃    时间: 2012-4-10 22:13
。。。

对仗的一般规则,王力在《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学》中,讲得简单而又明了:“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由此可见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总的 ...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0 22:00

受教!多谢漠先生~读"笠翁",觉得除他的"黄犬对青鸾"竟一时想不到更好,所以说他也害我~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2:19
   对仗王力也没把平仄扯进来,律诗任何一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并非鸡脖子联鸭脚杆联那地方才有平仄讲究,不管是律诗还是词牌,到处都有平仄讲究,根本就不是对仗的部分所独有的,而是它们独立的声律要求,与对仗不对仗没有关系,平仄是格律文学在声律方面的讲究,与对仗是并列的,相互之间根本就没有交集,平仄相对,是对应的对,根本就不是对仗的对,平与仄都不同还对仗什么,这些玩意都是当今那些人整出来的歪理。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0 21:55


对仗,或对联。是“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哲学的语言形式。“平仄”就是对立,它和“花、木”、“山、水”、“天、地”……等等等等,一样都是“对立的统一”。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0 22:22
不知道碧桃老师说的是正话还是反话。:lol
不过我也可以回复一下:
   其实每本书都有其优点和不足的地方,那几本很牛皮的对联典籍有些人也指出来其很多方面也是有缺陷的,人家指出来的也很有道理。多读书知识越多,但书不能全信,要批判地选择性接受。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0 22:26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10 22:31 编辑
对仗,或对联。是“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哲学的语言形式。“平仄”就是对立,它和“花、木”、“山、水”、“天、地”……等等等等,一样都是“对立的统一”。


是的,平仄相对,既可以说是对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对立。但对仗不是对立,对立统一的规律,并不适合于在对仗的概念中把对偶相同和声律平仄不同都包含进去。对仗和平仄声律是格律文学中两个并列的要素或要求。
作者: 吴碧桃    时间: 2012-4-10 22:35
不知道碧桃老师说的是正话还是反话。:lol
不过我也可以回复一下:
   其实每本书都有其优点和不足的地方,那几本很牛皮的对联典籍有些人也指出来其很多方面也是有缺陷的,人家指出来的也很有道理。多读书知识越多, ...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0 22:22

反~正~都是认真的话~同意漠老观点,月黑风高杀人放火,联宽字吝对酒拈花~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2:39
漠野孤狼 于 2012-4-10 22:07

    网上的一篇文章。 虚实死活就是词的分类,与修辞有什么关系?修辞是什么?搜索一下解释就明白了。一些嚷嚷虚实死活属于修辞并以此来排斥语法的人纯粹就是乱扯。语法淡出中学并非是不对,而是说太深奥了,超出了很多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要降低中学教育难度才淡化的。
==============================

将“对偶句”说成是修辞,是实际是所对偶句这种语言形式的性能或作用。但是生养和培育对偶句成人的是语法的结构相同,只谈对偶句的性能,不谈对偶句的形成。这不是数典忘“祖”,而是数典忘“娘”了。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0 22:44
将“对偶句”说成是修辞,是实际是所对偶句这种语言形式的性能或作用。但是生养和培育对偶句成人的是语法的结构相同,只谈对偶句的性能,不谈对偶句的形成。这不是数典忘“祖”,而是数典忘“娘”了。


这个是就孙和刘等先生总是说对联的对仗是属于修辞,对仗的判定与语法无关来说的。对仗是一种修辞,但判定对仗不对仗就不属于修辞的范围了。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0 22:45
月黑风高杀人放火,联宽字吝对酒拈花~


这个我喜欢。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2:55
漠野孤狼 于 2012-4-10 22:31

是的,平仄相对,既可以说是对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对立。但对仗不是对立,对立统一的规律,并不适合于在对仗的概念中把对偶相同和声律平仄不同都包含进去。对仗和平仄声律是格律文学中两个并列的要素或要求。
--------------------------------------------

三羊记得有位语言学大家(陆俭明?)说过,平仄声律的交替与对立,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将“平仄声律”用于诗,这“诗”就是格律诗;用于文,这“文”就是格律文。对联属于“文”,加入平仄才是格律文。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3:02
这个是就孙和刘等先生总是说对联的对仗是属于修辞,对仗的判定与语法无关来说的。对仗是一种修辞,但判定对仗不对仗就不属于修辞的范围了。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0 22:44


很对!即便是将“对仗句”看做是“对偶句”归入修辞行列,评断是否对仗或对偶,还是要依仗语法。对仗和对偶都是语言形式,脱离语法谈语言,必然是“无稽之谈”!!!
作者: 吴碧桃    时间: 2012-4-10 23:03
这个我喜欢。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0 22:45

报告:时常因为"联"到用时方恨少,索性扯开"胡诌"大旗以掩鄙陋~大汗!!!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3:13
这个是就孙和刘等先生总是说对联的对仗是属于修辞,对仗的判定与语法无关来说的。对仗是一种修辞,但判定对仗不对仗就不属于修辞的范围了。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0 22:44


古人说: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
例又有引用周易卦名,毛诗篇名,虽不苦拘虚实,然不若亲切者为好。若夫以实字作虚字使,以死字作活字用,是作家有此活法,初学者未易语此。《习对发蒙格式》
=========================
这是明显一个语法问题,他们二人根本没有读懂古人的话意!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古人的“同门类相对”,不知道“不同门类也可以相对”。“不同门类”相对的条件就是“句法成分”的相同。转来转去,对仗,终归要语法来结束战斗!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0 23:13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11 08:01 编辑

  就平仄相对来说,如果这也是对仗,或者按某人所说是什么原点对称的话,那么,按这样的“对称”或者“对仗”法,对仗的词性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来“对称”或者“对仗”:所有的虚都对实,这会对仗吗?这能组成一幅对联吗?用脚趾头想想都会知道肯定不行,如果说少了什么,那平仄也反过来,就都搞相同吧,平对平,仄对仄,同的与不同的都有了,这样也肯定还是不行,所以说平对仄是对仗显然就是糊涂虫思维能力不行搞出来的歪理。所有的理论,在其合理的规则内都是可以通用的,如果不能通用,那肯定是某些人牵强附会折腾出来似是而非的并不正确的东西。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0 23:23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10 23:51 编辑
这是明显一个语法问题,他们二人根本没有读懂古人的话意!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古人的“同门类相对”,不知道“不同门类也可以相对”。“不同门类”相对的条件就是“句法成分”的相同。转来转去,对仗,终归要语法来结束战斗!


是的,同门类邻类宽类什么的,也就是词的分类,在现代语法的词类里,都是属于同一种词性的词,词的分类是语法的内容之一;虚实死活的活用,先要看其在句子中作什么成分,才能知道活用没活用,是怎么活用的,显然也是语法问题。不管 哪个反对语法的牛皮大家,现在你要他判断对仗,他必然离不开这里是什么词那里是什么词。这里作主语那里作谓语什么的,你要他们完全用虚实死活如果不懂语法那肯定寸步难行。因为虚实死活太不完善缺陷太多了,没法系统地运用。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3:27
  就平仄相对来说,如果这也是对仗,或者按某人所说是什么原点对称的话,那么,按这样的“对称”或者“对仗”法,对仗的词性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来“对称”或者“对仗”:所有的虚都对实,所有的死都对活,这会对仗吗?这能组成一幅对联吗?用脚趾头想想都会知道肯定不行,所以说平对仄是对仗显然就是糊涂虫思维能力不行搞出来的歪理。所有的理论,在其合理的规则内都是可以通用的,如果不能通用,那肯定是某些人牵强附会折腾出来似是而非的并不正确的东西。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0 23:13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与“天下”,就是“动词”对“名词”!
“牛”对“马”,就是“对立”,“动物”是二者的“统一”!
“平”对“仄”,就是“对立”,“声调”是二者的“统一”!
对仗,是对立统一的哲学语言,解释对联唯有“对立统一”之规律。


对联的一切,一切的对联。一切切在矛盾中,一切切在对立统一间。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0 23:32
牛”对“马”,就是“对立”,“动物”是二者的“统一”!

  
牛马同类嘛,都是同一小类的词。动物门。

“平”对“仄”,就是“对立”,“声调”是二者的“统一”!


那都平都仄也还不是都是声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个上下也是同类对仗得好好的嘛。

还有很大部分的对联,在其节奏点上平仄根本就不全是对立的。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3:45
是的,同门类邻类宽类什么的,也就是词的分类,在现代语法的词类里,都是属于同一种词性的词,这是语法问题;虚实死活的活用,先要看其在句子中作什么成分,才能知道活用没活用,是怎么活用的,显然也是语法问题 ...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0 23:23


对类,古书《缥缃对类》、《对类》。他们根本不知“类”的定义或来历。古人的“对类”,并非所谓的“字类(即,今人的词类)”。
例如书中的“通用门”和“巧对门”,其中包含“虚、实、死、活”四个字类。
古人的《缥缃对类》在前言中说的很清楚,“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例如,《缥缃对类》的卷19中的“通用门”两字词组,虽然标注是【并实】,其实前一字就是“实字虚使”,当今的说法就是“定中式偏正短语”。譬如,“寒风、楼风、檐风、楼云、亭烟”。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0 23:55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4-11 00:09 编辑

  
牛马同类嘛,都是同一小类的词。动物门。

那都平都仄也还不是都是声调。

这个上下也是同类对仗得好好的嘛。

还有很大部分的对联,在其节奏点上平仄根本就不全是对立的。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0 23:32


牛马同类嘛,都是同一小类的词。动物门。
三羊恢复:“牛马”是动物的下位概念,“动物”是牛马的实为概念。“对立统一”就是:下位概念的“不同(对立)”,上位概念的“相同(统一)”。


那都平都仄也还不是都是声调。
三羊恢复:“平对平”或“仄对仄”,就是只有“统一”而没有“对立”。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1 08:05
牛、马是同类,都属于动物,词性也相同,是并列属性,没有反义的的因子存在,怎么就“对立”了?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1 08:30
牛、马是同类,都属于动物,词性也相同,是并列属性,没有反义的的因子存在,怎么就“对立”了?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1 08:05


对立,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牛马的概念意义不同,就是对立。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1 08:35
共性与个性

【定义】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特点】
  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1)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
  (2)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3)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认识辩证运动的钥匙,人的认识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不理解这一原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形象地说,整体和部分更像是一个鸡蛋壳,完整的时候是整体,破碎后每个碎片就是部分。
  而共性与个性,就是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都是铅笔,个性是不同颜色。
  所以区别在于问题的把握不同侧面。
  (4) 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
  (5) 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做一类事物和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一类事物中少任何一个事物都还是一类事物,但是一个事物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一个整体,一个事物。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1 08:44
对立,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牛马的概念意义不同,就是对立



  这么说是有点问题的,苹果香蕉、衣服鞋子、梅花竹子等等,这些莫非也都对立了?莫非不同的东西都是对立的?那即使是平仄,也有不通的声调,比如按现在来说轻声一声二声都是平莫非也对立了?不同的东西,有对立,也有毫不相关的并列,甚至还有交集存在等等。牛、马并不矛盾也不排斥,仅仅只是独立并列存在的两个不同的动物。

对立:
①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争:~面ㄧ~物ㄧ~的统一 ㄧ不能把工作和学习~起来看。   ②互相抵触;敌对:~情绪。
作者: 望海    时间: 2012-4-11 09:05
认真读了您们的论点,论证及,论据。。。。。。。。

能不能弄个总结呀:
能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什么是对偶及对仗”?


等待。。。。。。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1 09:13
  这么说是有点问题的,苹果香蕉、衣服鞋子、梅花竹子等等,这些莫非也都对立了?莫非不同的东西都是对立的?那即使是平仄,也有不通的声调,比如按现在来说轻声一声二声都是平莫非也对立了?不同的东西,有对 ...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1 08:44


请看59楼的“共性与个性”!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1 09:16
那您先做个表率,请您用一句话描述您这几十年的经历。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1 09:17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11 09:22 编辑
请看59楼的“共性与个性”!



不同并不一定就是“对立”。并非不同就是对立。
作者: 望海    时间: 2012-4-11 09:19
本帖最后由 望海 于 2012-4-11 09:21 编辑
那您先做个表率,请您用一句话描述您这几十年的经历。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1 09:16


狼兄,我那“一句话”,就是短一点的意思,可以是2-3句话。。。。。。


我的一生:
“学习进步吃饭成长交往快乐”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1 09:29
:lol

  对仗对偶其共性一句话总结就是,相同部位词性相对;不同就是在具体使用中,其要求有所差异,整的来说差异不大,当然我私人的观点和三羊兄弟的观点肯定有所差异。
作者: 望海    时间: 2012-4-11 09:48
:lol

  对仗对偶其共性一句话总结就是,相同部位词性相对;不同就是在具体使用中,其要求有所差异,整的来说差异不大,当然我私人的观点和三羊兄弟的观点肯定有所差异。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1 09:29




谢谢狼兄。。。。。。。俺还是糊涂。
能不能说(类似上面碧桃说的):对仗就是带有平仄要求,而且不能“等位重字”的对偶??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4-11 10:26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4-11 10:47 编辑


我个人认为,对仗是与平仄无关的,对仗是对仗,平仄是平仄,平仄是格律文学另外的声律要求。在律诗中,除鸡脖子联和鸭脚杆联之外的句子,一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平仄并非是对仗的要求,而是独立的和对仗并列的声律要求。对联对平仄也有所讲究,但仅仅只是有所讲究,就像穿衣服一样,得体就行,没有硬性的规定,声律的要求,与对仗无关。再说对联对声律的讲究可以引用律诗的要求,律诗的平仄可以应用在对联中,也是比较好的平仄形式,但并非是硬性的要求。看看古今对联平仄的事实,联迂通厕的任何一条,都有大量不符合的实例。只不过联迂通厕上面介绍的那些平仄形式,是属于比较好的可以推介的平仄形式,但并不是像律诗或者词牌那样的硬性要求。


  对联,可以一个字一个词称之为对仗而组成一幅对联,但是对偶句你搞一个字,一个词是不行的,没有明显的修辞效果,这属于应用的范围不同其具体的要求有所差异。对联在创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自己独特的习惯,比如尽量避免同位重字,避免不规则重字等等这些具体的习惯,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有些也存在,只是尽量避免而已,只要没有明显的害处,只要艺术性强,重重也无妨,并非是什么不得了的死罪。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认识,不代表真理,欢迎有理有据的批驳。用古今对联的事实说话,讲道理,摆事实。其实把古今的对联一搬出来就知道了,很多风景名胜处的对联都不符合联迂通厕,那玩意行吗?以前高层有些人要去按联迂通厕修改各地不合联迂通厕的对联,被很多人一通臭骂之后偃旗息鼓了。不是我藐视他们,当今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写对联也许相对我们因为写得多更娴熟更有水平,但是其学术素养我是不敢恭维的,经常一个句子都搞不通,理性思维非常缺乏,搞联理只能是拍脑袋煮浆糊。

  欢迎批驳甚至怒斥,但请讲事实,讲道理。
作者: 吴碧桃    时间: 2012-4-11 11:41
对类,古书《缥缃对类》、《对类》。他们根本不知“类”的定义或来历。古人的“对类”,并非所谓的“字类(即,今人的词类)”。
例如书中的“通用门”和“巧对门”,其中包含“虚、实、死、活”四个字类。
古 ...
三羊 发表于 2012-4-10 23:45


寒风---冷月、楼风---岸月、檐风---牖月、亭烟---寺月??
作者: 吴碧桃    时间: 2012-4-11 11:42
牛、马是同类,都属于动物,词性也相同,是并列属性,没有反义的的因子存在,怎么就“对立”了?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1 08:05


马列---牛排?
马路---牛排?
作者: 吴碧桃    时间: 2012-4-11 11:52
我个人认为,对仗是与平仄无关的,对仗是对仗,平仄是平仄,平仄是格律文学另外的声律要求。在律诗中,除鸡脖子联和鸭脚杆联之外的句子,一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平仄并非是对仗的要求,而是独立的和对仗并列的声律 ...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1 10:26

认真学习老师们的论断!只求更有例证以启心智(一名非典型底子10分薄弱然态度10000分端正的差生的心声)给老几位奉茶了{:5_105:} {:5_105:} 噢,咋找不着茶叶,以花代茶心意是到了滴~
作者: 飞叶    时间: 2012-4-11 17:34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与“天下”,就是“动词”对“名词”!
“牛”对“马”,就是“对立”,“动物”是二者的“统一”!
“平”对“仄”,就是“对立” ...
三羊 发表于 2012-4-10 23:27


我认为应是读书声对天下事,不宜将这个词拆开来对。

作者: 邯郸学联    时间: 2012-4-11 18:18
拜读了,都有些道理。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2 03:11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与“天下”两个词:
一为“动词”,一为“名词”,这是他们的“个性”;
分别在各自的句中为“定语”,这是他们的“共性”。


对仗的“对立”与“统一”,就是“个性的不同”与“共性的相同”。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2 09:16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4-12 09:34 编辑

谢谢狼兄。。。。。。。俺还是糊涂。
能不能说(类似上面碧桃说的):对仗就是带有平仄要求,而且不能“等位重字”的对偶??
望海 发表于 2012-4-11 09:48



对偶:
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参看【律诗】、【骈文】。
对仗:
(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骈文】
文体名。与散文相对。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声律谐美,藻饰华丽,多用典故。句式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为骈文中的一体。
=======================以上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对偶句与对仗句的交集现象
http://china-liandu.com/viewthread.php?tid=245398&extra=page%3D1
出句:打开一扇门,推开一扇窗,对联让我心宽敞;【朱朋够友】
对句:冲破千重浪,踏破千重月,故事共君意亮堂。【岭南白茅根】
【1】
“打开一扇门,推开一扇窗”和“冲破千重浪,踏破千重月”,
是对偶,不是对仗。
【2】
“打开一扇门,冲破千重浪”和“推开一扇窗,踏破千重月”,
是对偶,也是对仗。


但是不及将其看做是【1】,即:


“对偶句”与“对偶句”的对仗!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2 10:02
:lol
  对仗对偶其共性一句话总结就是,相同部位词性相对;不同就是在具体使用中,其要求有所差异,整的来说差异不大,当然我私人的观点和三羊兄弟的观点肯定有所差异。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1 09:29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这个句子,实际就是“对偶句”,而不是“对仗句”。
作者: 我是疯子    时间: 2012-4-12 19:24
对仗是高级对偶句。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2 20:31
对仗是高级对偶句。
我是疯子 发表于 2012-4-12 19:24


春联:
爆竹一声,梅花万点;

人间改岁,天下迎春。

这个就不是对偶,理由:
1、对偶式上下各为一句话,这个事上下各为2句话。
2、上下的语法结构不同。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2 22:39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4-12 22:40 编辑
不同并不一定就是“对立”。并非不同就是对立。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1 09:17


《矛盾对立统一》http://baike.baidu.com/view/2668862.htm

差异就是对立

作者: 吴碧桃    时间: 2012-4-13 08:15
海为龙世界
云是鹤家乡

上下句各为两句,那就不是对偶是对仗了是不?恭请三先生赐教!请先生早安!
作者: 吴碧桃    时间: 2012-4-13 08:18
我个人认为,对仗是与平仄无关的,对仗是对仗,平仄是平仄,平仄是格律文学另外的声律要求。在律诗中,除鸡脖子联和鸭脚杆联之外的句子,一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平仄并非是对仗的要求,而是独立的和对仗并列的声律 ...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1 10:26

恭请漠老早安~!那:



回来
过去

改日回来
何时过去~呢
作者: 望海    时间: 2012-4-13 11:24
对偶:
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参看【律诗】、【骈文】。
对仗:
(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
三羊 发表于 2012-4-12 09:16


谢谢羊兄,及狼兄,
所以俺觉得“对仗就是带有平仄要求,而且不能“等位重字”的对偶?”,是否还是可以的。。。。。。。。。。。
作者: 望海    时间: 2012-4-13 11:26
对仗是高级对偶句。
我是疯子 发表于 2012-4-12 19:24

疯兄好,好久不见。。。。。。。。。

我一直在找“高级”的定性。。。。所以才有前边的那句:

对仗就是带有平仄要求,而且不能“等位重字”的对偶?”,是否可以如此定性。。。。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3 11:34
海为龙世界
云是鹤家乡

上下句各为两句,那就不是对偶是对仗了是不?恭请三先生赐教!请先生早安!
吴碧桃 发表于 2012-4-13 08:15

对偶句的定义,就是两句话。三句就是排比。

在对偶句的两句话的范围内,也可以形成对仗句,这是巧合或者叫交集。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3 11:40
谢谢羊兄,及狼兄,
所以俺觉得“对仗就是带有平仄要求,而且不能“等位重字”的对偶?”,是否还是可以的。。。。。。。。。。。
望海 发表于 2012-4-13 11:24


因为对仗句有所谓的“自对”,这样恐怕不行啊!譬如,
上句是“偏正与偏正”对仗(或对偶),
下句是“主谓与主谓”的对仗(或对偶)。
“偏正与偏正”再和“主谓与主谓”互相对仗时,二者的语法结构就是不同了!
作者: 我是疯子    时间: 2012-4-14 10:35
疯兄好,好久不见。。。。。。。。。

我一直在找“高级”的定性。。。。所以才有前边的那句:

对仗就是带有平仄要求,而且不能“等位重字”的对偶?”,是否可以如此定性。。。。
望海 发表于 2012-4-13 11:26
简单的说,对偶不涉及到平仄。而对仗求工整。一定要有平仄。音律。对仗句本身就是在对偶的基础上产生的。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4 22:44
达之先生的《六要素》将对联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无情对,是一种逻辑错误。

1、正对于反对

《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其“反”与“正”的所指,是“词”,而不是“句子”。“反”,是“反义词”的意思;“正”,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意思。刘勰的意思是,反义词相对为优,同、近义词相对为劣。“反对”与“正对”,二者并无对应关系。显然,达之将“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的关系,等同于“反对和正对”的关系。词汇意义有“反义词”的名称,所以才有“反对”之说。词汇意义无“正义词”的名称,何来“正对”之说。将刘勰所指的“词”改换为“句子”,更是荒唐。因为句子也无“反义句”和“正义句”的说法。依照《六要素》的对联分类论,大观楼名联,是反对还是正对?达之大致不能界定。再如,“打鼓;敲锣”、“坐轿、骑驴”……等,是反对还是正对呢?

2、串对
修辞学中的对偶句,实际是语法学中的复句之特宽。相对于复句来说,特在“句子字数等长”和“句法结构相同”。所谓“串对”也是上下两句话,不会是多句话。“串对”又是“对偶句”的特宽,特在“讲平仄”与“不重字”。“串对”对联的特点,不过是在普通两句话的对联里加进语法复句的“关联词”而已。对联分为“分咏”与“合咏”两类。分咏对联是说“各自两事”,合咏对联是说“一事两面”。串对,只适用于合咏而不能适用于分咏。

试问:大观楼对联,1不是“正对”、2不是“反对”、3不是“串对”,对联三分,何用之有?!

3、无情对
所谓无情对“内容不相关”的说法,是对联理论的错误说法。假定将对联限定为两句话的对仗句,借用修辞学术语,我们就可以说:“对偶”式对联的语言形式,“对比”是对联的思想内容。古人的对仗工具书《对类》《缥缃对类》,所谓对类的“类”,就是对仗的参照物。仗“类”成“对”,离“类”不“联”。例如:
庭   前   花   始   放;
阁   下   李   先   生。
依次为“名词、方位、名词、副词、动词”,从词汇学来说,词类的“类”是完全相同。从对仗的类书来说,前三个词分别为:【宫室】之类、【方位】之类、【植物】之类。假令将“李”换成“柳、叶”,其所谓“无情”味道基本不变。假令换成“王、孙”或“牛、马”,虽然句子可通,则无情味道大跌,究其原因,就是“柳、叶”两字与“花”字同“类”。将另一著名无情对“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中的“石先生”代替“李先生”也是:离“类”不联。

另外,内容不相关的两个典型
【1】
坚持重教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
【2】

动物园中观动物;
图书馆里看图书。

以上两联分别挂在“教育局大门”和“动物园中的图书馆的大门上”,难说不是“内容相关”!

总之,无情对并非内容不相关,更非离题万里更好。而是对类相联的工对。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4 22:58
86楼的帖子,正说应该在:
http://china-liandu.com/viewthre ... &extra=page%3D1

将错就错吧!
作者: 望海    时间: 2012-4-15 02:27
因为对仗句有所谓的“自对”,这样恐怕不行啊!譬如,
上句是“偏正与偏正”对仗(或对偶),
下句是“主谓与主谓”的对仗(或对偶)。
“偏正与偏正”再和“主谓与主谓”互相对仗时,二者的语法结构就是不同 ...
三羊 发表于 2012-4-13 11:40

谢谢羊兄。。。。。。。
作者: 望海    时间: 2012-4-15 02:27
简单的说,对偶不涉及到平仄。而对仗求工整。一定要有平仄。音律。对仗句本身就是在对偶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是疯子 发表于 2012-4-14 10:35

谢谢疯兄。。。。。。。。
作者: L翠拨青松    时间: 2012-4-15 06:01
达之先生的《六要素》将对联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无情对,是一种逻辑错误。

1、正对于反对
《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其“反”与“正”的所指,是“词”,而不是“句子”。“反”,是“反义词 ...
三羊 发表于 2012-4-14 22:44

达之该文主谈“要素和禁忌”,分类无关宏旨。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5 07:01
“自对”,是对仗术语。自对,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单边自对;第二步是两个“单边自对”的双边互对。由此可知,所谓“自对”,实为“先单边自对,后双边互对”的一种简约的说法。单边自对的“对”,可以是“对仗句”,也可以是“对偶句”;双边互对的“对”,只能是“对仗句”,不能是“对仗句”。例如:
【1】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王十朋题江心寺联)
【2】
明窗啜茗时,半日闲,三日忙,须勘破庭前竹影;
画船携酒处,衡山月,嶷山雨,冷思量城外钟声。(王闿运)
【3】
左抱青山寺,后负黄山人,喜嘉山山有侣;
志同衔石禽,身甘化石女,伤恨石石无言。(湖南孟姜女词联)
【4】
网络擂句:斜雁行书,落叶铺陈,一律群山《秋色赋》
冠军对句:寒鸦泼墨,飞蓬点染,半轴荒野《暮烟图》
【5】
网络擂句:青藤走笔、玉瀑飞宣,描就华阳山水画
冠军对句:紫燕调声,黄莺协韵,吟出畲寨古今诗

【1】和【5】是属于对仗句与对仗句的“互对”。
【2】、【3】、【4】,是属于对偶句与对偶句的“互对”。
又,从句法结构上下对应来看:
【2】、【3】、【4】、【5】的句法结构相同,而【1】的句法结构不同。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5 10:13
达之该文主谈“要素和禁忌”,分类无关宏旨。
L翠拨青松 发表于 2012-4-15 06:01


《六要素》达之先生,根本不知道:
从吟咏事物的思想内容上来分类,对联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个是“分咏”式,一个是“合咏”式。
对联的“分咏与合咏”,与诗钟的“分咏与合咏”一样,分咏对联是一个题目;合咏对联是两个题目。





作者: 塞上长城    时间: 2012-4-15 11:01
越看越认识到要学习的东东太多了~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5 11:48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4-15 15:35 编辑

越看越认识到要学习的东东太多了~
塞上长城 发表于 2012-4-15 11:01

谢谢您的关注!

梁章钜将对联文体分为:“对句”和“联句”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说法!
对联的分类:
【1】从“语言形式”上来分类,可分为两个大类:
1、“句内对仗”。
句内对仗,就是“单句”与“单句”的对仗。这种对仗,就是句法相同的对仗。也即上句与下句的“主谓宾定状补”的对仗。普通说法,就是“词语”与“词语”的语法性质相同的对仗。

2、“句外对仗”。
句外对仗,就是“多句”与“多句”的对仗。一般说来,以“两句”对“两句”为多,“三句”对“三句”为次多。以“两句”对“两句”来说:
第一步:先自对
“甲和乙”对仗,首要先执行“句内对仗”
“子和丑”对仗,也要先执行“句内对仗”
第二步:再互对
“甲乙”与“子丑”的对仗。这种对仗,“甲(或乙)”与“子(或丑)”的语法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从“思想内容”上来分类,也分为两个大类:

1、分咏对联
分咏一个事物的对联,此种对联共有两个题目。如: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孟姜女寺庙联)


2、合咏对联
合咏一事两个方面的,此种对联只有一个题目。如: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故居联)


作者: 心朋友    时间: 2012-4-15 11:54
迷糊中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5 22:53
简单的说,对偶不涉及到平仄。而对仗求工整。一定要有平仄。音律。对仗句本身就是在对偶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是疯子 发表于 2012-4-14 10:35


在下三羊十分认同您的这个说法!
对仗句就是继承了对偶句,但同时又是发展了对偶句。即:
1、由对偶句的“一句话”对“一句话”,发展到“多句话”对“多句话”;
2、由对偶句的不计重字,发展为不许重字;
3、由对偶句的不计平仄,发展为讲究平仄。
4、由对偶句的只有句法成分对,发展到可以“自对”。等等。

由于以上不同,不以将对偶句与对仗句的称呼想混。尤其是第二点,为对仗句成为“对立统一”的语言形式,是与对偶句的根本区别。




作者: 望海    时间: 2012-4-16 04:06
在下三羊十分认同您的这个说法!
对仗句就是继承了对偶句,但同时又是发展了对偶句。即:
1、由对偶句的“一句话”对“一句话”,发展到“多句话”对“多句话”;
2、由对偶句的不计重字,发展为不许重字;
...
三羊 发表于 2012-4-15 22:53


俺最不喜欢对联的“本句自对”了,似乎是一种“节外生枝”的规则。。。。。。(说这句话,我知道我肯定会挨拍。)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6 08:29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4-16 08:30 编辑

俺最不喜欢对联的“本句自对”了,似乎是一种“节外生枝”的规则。。。。。。(说这句话,我知道我肯定会挨拍。)
望海 发表于 2012-4-16 04:06


同感!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王十朋联)


【1】
青山横郭(甲),白水绕城(子)
初日芙蓉(乙),晚风杨柳(丑)


【2】
青山横郭(甲),初日芙蓉(乙)
白水绕城(子),晚风杨柳(丑)


从上面两个句子的两种排列来看,不管是【1】,不管是【2】,其对仗都是“天干对地支”。即,“甲对子”、“乙对丑”,而不是“甲对乙”、“子对丑”。
从排版来看,
【1】的“甲对子”是在单边句中,是甲子前后对;
【2】的“甲对子”是在双边句中,是甲子上下对;


虽然王力有“虽宽亦工”的说法,实际所谓的“自对”仍然是一种宽对。特别是语法结构不同的“自对”(如,王十朋 联),从语法结构来说,它缺少一种对称美。至于把自对说成是对仗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手段,终是违反辩证哲学的极为不理智。


作者: 山士    时间: 2012-4-16 10:42
本帖最后由 山士 于 2012-4-16 10:44 编辑

一代天骄lookout在“天涯问答”提问“对仗和对偶的区别是什么?”
nuerhong1966的回答是:
•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山士个见:此回答基本讲清了对偶与对仗的关系,未学过辩证法和逻辑学的人也看得明白。从形式逻辑上看,对偶句与对仗句具有属种关系,对偶句是属概念,对仗句是种概念,对偶句包含对仗句,对仗句包含于对偶句。对仗句一定是对偶句,而对偶句不一定是对仗句。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4-16 11:21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4-16 11:33 编辑
一代天骄lookout在“天涯问答”提问“对仗和对偶的区别是什么?”
nuerhong1966的回答是:
…………
山士个见:此回答基本讲清了对偶与对仗的关系,未学过辩证法和逻辑学的人也看得明白。从形式逻辑上看,对偶句与对仗句具有属种关系,对偶句是属概念,对仗句是种概念,对偶句包含对仗句,对仗句包含于对偶句。对仗句一定是对偶句,而对偶句不一定是对仗句。山士 发表于 2012-4-16 10:42


假如放弃“重字”与“平仄”的话,可以这样说:
对仗句涵盖对偶句。对仗句是“属概念”,对偶句是“种概念”。
例如: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王十朋联)
但看前面的两个分句,他们是对仗句,决然不是对偶句!

===================
您还可以看看网络教材的说法。

网络教材《现代汉语》“对偶”与“排比”的定义,以及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http://www.yyxx.sdu.edu.cn/chinese/index.htm

什么是对偶
  将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什么是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这叫排比。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排比与对偶是不同的:
  ①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于两个句子
  排比的形式不如对偶严格。排比的各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
  ②排比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个句子字数必须相等,而且忌用相同的词语。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