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渔舟姐姐读书笔记24 骈赋、律赋句式的分类与举例说明
[打印本页]
作者:
渔舟唱晚姐姐
时间:
2012-6-13 11:32
标题:
渔舟姐姐读书笔记24 骈赋、律赋句式的分类与举例说明
骈赋、律赋句式的分类与举例说明(壮、紧、长、隔漫、提引等句式的详说)
作者:
渔舟唱晚姐姐
时间:
2012-6-13 11:32
骈赋,骈文,律赋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与六言(简称4,6
),及后衍生出来的如
“
三五七八九言句
”
等等,皆是4,6为基础。早期的骈赋文,最常用的是4,6言,其余如
“
三,五,7
”
言虽也使用,但少见理论述说与归纳总结。尤其是5,7言的单句,尚在5,7言诗句与骈句的
节奏上
求索。六朝时期有一种赋叫
“
诗体赋
”
,即大量使用了5,7言诗的节奏,不过这样的探索式的行动,终究没有形成主流。六朝以后,唐宋时期的骈赋文,已极少见此类作品。而是在使用
“
5,7
”
言时,在
“
4,6
”
句的基础上增加虚词而得5,7言。
至此,骈律赋骈文所使用的对偶句,与诗的对偶句,在阅读节奏上,亦然泾渭分明,各成体系
。
所以,这里仅就唐中期后得以归纳的,使用在骈文与赋上的句式加以说明并举例。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以下所引用的例句,皆取于唐宋赋而不引用当代作品。
其具体归纳为:壮、紧、长、隔、漫、发送。六大类。
作者:
渔舟唱晚姐姐
时间:
2012-6-13 11:33
壮:三字成句相对偶者。
例句:
1.
“
由是变黛色,涵碧虚
”——
王起《墨池赋》
2
,
“
尔其顺元辰,体乾德。
”——
陆贽《冬至日陪位听太和乐赋》
3
,
“
所以殄凶器,降嘉生
”——
裴度《铸剑戟为农器赋》
4
,
“
士有阅简策,尚专精
”——
蒋防《萤光照字赋》
5
,
“
乃举多士,命有司
”——
白居易《赋赋》
注:壮句的使用,通常需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如
“
由是、尔其、所以、士有、乃
”
即是此类。按旧塾的说法,
“
壮句
”
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也就是说,常在需要简短有力的说明或肯定时,常用
“
壮
”
句。
作者:
渔舟唱晚姐姐
时间:
2012-6-13 11:33
紧:四字成句相对偶者。
例句:
1
,
“
德动天鉴,祥开日华
”——
李程 《曰五色赋》
2,
“
书编百氏,病载千名
”——
陆龟蒙《中酒赋》
3
,
“
空极宵梦,宁逢晓妆
”——
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
注:所谓
“
紧
”
,亦是与
“
壮
”
相对而言。
“
紧句
”
是4,6常式之一,使用非常普遍,这里不再多举例。
“
紧句
”
在一篇骈律赋或骈文中,既可用与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无定式。唯连用过多而易见
“
呆滞
”
气。
作者:
渔舟唱晚姐姐
时间:
2012-6-13 11:34
长:五至九字成句相对偶者。
例句:
1
,
“
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
”——
郑锡 《日中有王字赋》
2
,
“
倬元圣而纬天,烁灵符之在日
”——
郑锡 《日中有王字赋》
3
,
“
丽碧霄以增媚,捧金乌而徐飞
”——
滕迈 《庆云抱日赋》
4
,
“
阁道蛇横于曲渚,骊珠蚌剖乎浅濑
”——
路肇《天河赋》
5
,
“
奔注肯随於川渎,高明自贯於日星
”——
同上
6
,
“
当翠辇黄屋之方行,见金枝玉叶之可数
”——
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7
,
“
羽盖凝而轩皇暂驻,风马驾而王母欲前
”——
同上
8
,
“
上下逦迤而九疑失翠,旁侧参差而五岭迷烟
”——
王
棨
《芙蓉峰赋》
注: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人经过长期总结而来的经验之谈。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则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特点及大多数汉人的
“
蕴气
”
多寡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长度时,通常就变为使用
“
隔句
”
了。当然,事无绝对,唐宋赋亦有
“
长句
”
超过9字而到10字或11字的,如
元稹
“
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
”
这样的长骈句,但这样的句子通常需要更多的虚词来调和
“
蕴气
”
,如这句的
“
夫
”
与
“
之
”
。终究,这样长的骈句不是主流。到九字即止,是大多数赋家在使用
“
长句
”
时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此处不以
“
特殊
”
为准。
“
长句
”
能够以细腻的笔调去描写一些景物与感想,所以是赋文家非常重视的一种句式,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但是一般不在开篇使用。
作者:
渔舟唱晚姐姐
时间:
2012-6-13 11:34
隔:含分句相对偶者
中唐后将
“
隔
”
句细分为
“
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
”
六种。
例句:
轻隔:上4字,下6字
(按现在的说法是前一分句4字,后一分句6字。因古时为
“
竖排
”
版式,故称为上下,以下皆同)。
1
,
“
度木随形,俾不欺于曲直;运斤取法,必先正于圆方
”——
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2
,
“
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贵任材而必当
”
(当,此处为妥当之意,为仄声。归
‘
漾
’
韵)
——
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3
,
“
不贵其丰,乃或荐之以水。不可以黩,斯用致之于天
”——
韩愈《明水赋》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
1
,
“
霏微墀庑之间,瑶台月晓;仿佛草茅之上,玉树花攒
”——
林滋《小雪赋》
2
,或策蹇以长愁,临川自叹;或扬鞭而半醉,绕岸闲行。
——
王
棨
《曲江池赋》
疏隔:上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1
,
“
耸其身,形蜿蜿而莫犯;举其首,势矫矫而靡亢
”——
白居易《汉高祖斩白蛇赋》
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1
,
“
徵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
”——
赵蕃《溜穿石赋》
2
,
“
若用之交战,则摧敌而先鸣;若用之草圣,则擅场而独步
”——
白居易《鸡距笔赋》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1
,
“
沉其质兮,五材或阙;耀其光兮,六府以修
”——
柳宗元《披沙拣金赋》
2
,
“
进紫光而旁射,期游刃以
剸
犀;烘赤气而上冲,愿成形於斩马
”——
白行简《金跃求为镆铘赋》
杂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既不符合
“
轻
”
隔、
“
重
”
隔、
“
疏
”
隔的归在此类谓
“
杂隔
”
)。
1
,
“
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盘;幽径无风,一片之春冰在地
”——
浩虚舟《盆池赋》
2
,
“
腾辉於鸳鹭之行,若离若合;委照於熊罴之旅,或友或群
”——
王起《庭燎赋》
注:以上皆可简称为
“
隔句对
”
(亦有人称为
“
分句对
”
或
“
复句对
”
)。
“
隔句对
”
常是一篇骈文或骈律赋的重点。由于他有阅读至
“
分句
”
停顿的特点,故极易调动文章气氛。加上字数较多,容纳性大,无论是写景抒情皆可出文采。除以上六大类之外,另外还有两分句以上的隔句,如白居易的
“
其工者,究精微,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
”
这一类的隔句使用较少,属于
“
非常式
”
的范畴,这里不做探讨。但可以看的出来的是,明清发展比较成熟的中长对联的句式,与这样的隔句对有明显继承关系。
作者:
渔舟唱晚姐姐
时间:
2012-6-13 11:35
漫: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
例句:
1
,
“
悠矣久矣,配吾君之永宁
”——
路肇《天河赋》
2
,
“
直端门而未出,天锡予以灵瑞。是何祥而何吉?
”——
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注:漫句的使用,即可发感慨,亦可执笔点睛。而唐宋人用
“
漫
”
,尚用
“
古偶
”
之法,更见苍劲。如元稹的
“
帝用愀然曰:予何力?泽未周於四海,云胡为而五色。来尔群後,举尔众职。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进我辇路,就我陶匏。虽有光华之万状,不若丰穰於四郊。
”
这样的前秦
“
古偶
”
手法,杂之一些工整的骈句,读来确实气象不同。此段可谓骈句与散句结合之典范。所谓
“
高古
”
之气,此既是也。
作者:
渔舟唱晚姐姐
时间:
2012-6-13 11:35
发、送(含原始、提引、起寓):即用于开篇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
“
观
”“
稽
”
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发篇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
“
提引
”
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例句:
1
,
“
是则谢氏林亭,尽在回眸之内;梁王池馆,无非跬步之中。
”——“
是则
”
即为句与句之间的提引类。
“
发送
”
不需要对偶,故判断句式应加以剔出后再论。
2
,
“
安得不燎薰炉,命芳酒
”——“
安得不
”
亦为以上之类。
3
,
“
或有惜佳节,纵良游
”——“
或有
”
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
“
提引
”
4
,
“
悲夫!艳逸无穷,欢娱有极。
”——“
悲夫
”
属于
发、送
大类中的
“
起寓
”
,即开始发感之意。
5
,
“
吾尝文战将北,羁游极西
”——“
吾尝
”
为
发、送
大类中的
“
原始
”
,即开始之意。
“
发送
”
这类的词汇非常丰富,如:
“
若夫
”
、
“
观夫
”
、
“
稽夫
”
、
“
伊昔
”
、
“
且夫
”
、
“
然后
”
、
“
然则
”
、
“
岂徒
”
、
“
借如
”
、
“
则曰
”
、
“
矧夫
”
(况且,且)、
“
于是
”
、
“
已而
”
、
“
故是
”
、
“
是故
”
、
“
故得
”
、
“
是以
”
、
“
尔乃
”
、
“
乃知
”
、
“
是从
”
、
“
观夫
”
之类,
“
观其
”
、
“
稽其
”
“
嗟乎
”
、
“
至矣哉
”
、
“
大矢哉
”
之类等等。
注:
“
发送
”
明显借鉴于先秦散章。虚词在对偶句中的使用至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加上
“
发送
”
的大量使用,亦是赋文与诗的重大区别。而后世的对联(长联类)惯用的所谓
“
衬领
”
,则承袭于赋与骈文的
“
发送
”
类。至于词曲类的
“
领句
”
类,亦与之有关系。
“
发送
”
用好,可使通篇赋灵气逼人,无论是段与段之间,或是句与句之间皆毫无滞碍。而诗,特别是近体诗,因缺乏这类的提示词,
“
转承启合
”
上全靠
“
意象
”
,故即便是老手,亦难保不起争议。而骈律赋与骈文,虽也立足于
“
对偶
”
上,但毕竟是讲究
“
物、理、情
”
的文章类,不以自我意象的营构为主要手段。故而条理清晰,构建分明是骈律赋与骈文必须具备的。而这,是不能离开
“
发送
”
类的。
见过一些作惯了近体诗而改作赋的人,常以作诗的视角去构建赋文。一些长年养成的习惯使其不擅于使用
“
发送
”
类,至多使用一些如
“
若夫
”“
至若
”
之类的段与段之间的
“
原始
”
,而忽视了句与句之间
“
提引
”
。这样出来的赋文便难有
“
灵活之气
”
,如同
“
为偶而偶
”
。要很好地在赋文中使用
“
发送
”
类,直溯先秦古章是最好的办法。
作者:
渔舟唱晚姐姐
时间:
2012-6-13 11:36
小结:句式是构成一篇骈律赋与骈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至后则受益无穷。而赋的句式既有借鉴了
“
诗
”
与
“
骚
”
的地方,亦有借鉴了古散文的地方,白居易所谓的赋是
“
杂用其体
”
,亦确然如此。故谓赋是
“
集大成者
”
,在一定角度看,亦是正确的。
关于一些具体使用这些句式的探讨,将在后章的
“
作骈文、骈赋、律赋的一些基本要素
”
中讨论。
作者:
渔舟唱晚姐姐
时间:
2012-6-13 11:37
转自
http://www.zgcfw.com.cn/thread-69822-1-1.html
凝樱子先生讲课
作者:
秋阳
时间:
2012-6-22 12:47
本帖最后由 渔舟唱晚姐姐 于 2012-6-27 16:49 编辑
渔舟姐姐好,
骈赋,骈文,律赋的基本句式归纳的是六大类:壮、紧、长、隔、漫、发送。
其中壮、紧、长、隔,都是对偶句,而壮,紧,长都是按分句的长短来定的,隔就是说隔句对偶吧?
那个漫,就是散句,可是我看了看里面的举例,好像也有对偶,只不过是镶嵌在句子中了。至于发送,就是说用了虚词的连接词?
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
问好{:5_105:}
隔:含分句相对偶者
中唐后将
“
隔
”
句细分为
“
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
”
六种。
你自己的定义是不准确的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