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就《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请教中楹学会论坛联律厅厅长孙则鸣
[打印本页]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1 12:09
标题:
就《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请教中楹学会论坛联律厅厅长孙则鸣
就《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请教中楹学会论坛联律厅厅长孙则鸣
《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摘要既提问:
“
对偶是汉民族特有的修辞手法。”
问题1,--------是吗?英语里没有对偶?
对偶通过语言结构和语义的对称来产生审美愉悦,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语言对称美”是对偶主要形式特征。本文的研究将围绕什么是“对称美”和如何实现“语言对称美”展开。
研究语言的对称美,必须综合运用修辞学、语义学、
语法学
、美学和心理学知识,作全方位的考察。孤立地用单一学科来研究,必然是瞎子摸象。
问题2,-------------你不是说“对仗与语法无关”吗?
3
、对偶修辞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的特征之一,修辞则具有更大的模糊性。它是消解严谨语法学与灵动修辞相互矛盾的黏合剂,也是实现“对称与不对称巧妙的结合”的机制之一。
近日考察唐诗三百首对仗句,结构似是而非者比比皆是,其丰富程度令人瞠目。最常见的是局部词组结构相同,而整体结构却不同,有甚至迥异。例如:
△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
此联出句为简单的主谓宾结构:“白发〔主〕悲〔谓〕花落〔宾〕”。对句为无主句,成分有省略,应为“余〔主〕望〔谓〕青云〔宾〕而羡〔谓〕鸟飞〔宾〕”。
△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
下句是主谓宾结构:“洞庭秋〔定〕水〔主〕远〔状〕连〔谓〕天〔宾〕”。出句句法奇特:“斜”既作夕阳的谓语〔夕阳斜〕,又作“度”的状语〔斜着渡过〕,“夕阳斜”又一起作“渡”的状语〔夕阳斜时渡过〕;“汉口”身份不明,似乎是定语〔汉口的夕阳斜〕,又似乎是状语〔夕阳斜时在汉口渡鸟”〕,令人回味。
这些
似是而非的句法
,其变幻无方、摇曳多姿的美感,岂是结构雷同、呆滞刻板的对联所能比拟?近代很多对联过于强调结构一致而呆滞死板,已经远离修辞的主旨了。
实现结构大致对称很容易,只要
凭语感模模糊糊模仿上句
写出下联即可。艺术修养高的人,还可进一步刻意在巧妙的“非”上下功夫,这也是提高对偶艺术魅力的手法之一。
问题3,-△“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是“似是而非的句法”?
问题4,试出句:“孙氏法度云山雾罩”
你如何“凭语感模模糊糊模仿上句写出下联”?
试举例说明词义分析法和虚实分析法的结合:
无穷生面青山在;
不尽心机活水来。〔清联:闵鉴《瀛山书院》〕
无、不表否定,工对;穷、尽都指尽头,工对。山、水为自然景观,工对。在、来表动作,稳对〔按:稳对介乎工对与宽对之间〕。余下的具体共性义不明,换用虚实分析法:面和机是实字,生、心、青、活为修饰语,均为死字〔原理详见后〕,它们均为实对实、死对死的宽对。
这样做,避免了许多棘手的疑难,如“无”“穷”“不”“尽”的词性是什么,为什么可对,等等,都可不理,这样就极大地简化了分析过程。
问题5,你这样“分析”简化是简化了,请问这种分析有什么实际用途?
三、失对与对称美
对偶的失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失对,是指局部字词不对称。广义的失对应当指对偶句整体失去了对称美。局部的失对绝不等于整体对称美的丧失。
大凡具体字义、字面意义、潜伏意义、抽象意义〔包括虚实和词性〕和语法成分都不对称者,即为狭义的失对。例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杜甫《五律》〕
归,活字,岂死字,失对
。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非,死字,怀,活字。失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子厚《别舎弟宗一》〕
身,实字,死,虚活字。失对。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蔡锷《赠小凤仙》〕
之,助字,如,活字。失对。
近郭古招堤,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陆润庠《题寒山寺》〕
毗连,活字,依旧死字。失对。
上述句法,在对偶特别苛严的近体诗里决不是个例,而是很普遍的现象,在近代对联中更是屡见不鲜了。对它们不能用“副词与动词常可对”之类理由来搪塞,“常可对”只是现象,若现象可作理由,那么“名词常可与动词相对”岂不也可当作一条法则了?
“这些失对的诗句” 。。。。。。
问题6,----这些诗句和联句都“失对”?你不感到你比“王力语法分析法”更严厉(实际是无理)、把更多合格的对偶句开除出联籍”了吗?
五、小结
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对偶的法度:
第一步,模仿上联的句法结构
模模糊糊写出下联
,可以全同,更提倡巧妙的似是而非。
第二步,逐字检查字
词
的具体意义、字面意义、
第三步,剩下的部分,检查是不是
实对实、活对活、死对死、助对助,符合者为宽对。
第四步,再剩下的部分,充当
主语宾语和名词性谓语
的是实字,
谓语的是活字,修饰语是死字。
符合者,是更宽之对。
上述方法
,先看一字,一字不行,看两字,三字,甚至四字。
以不超过句长一半为度。单字对者偏工,字数越多越宽。
不符合上述条件者即为局部失对。有可能个别字词模棱两可,甚至与审美直觉的判断相反,应凭审美直觉断之。在大部分工稳陪衬下的个别字词的失对,是整体对称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偶法则属于应用工具型法则,是初学者的入门之阶。故它忽略许可范围内的失误。人是工具的主人,不是工具的奴隶,这些失误可由作者的审美直觉去纠正,培养敏锐的审美直觉也是艺术家的必要功课。
总之,对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妙在工与不工之间,妙在对与不对之间。妙达此旨,始可言联。
问题7,光说不练假把式。你能否将你这“模模糊糊论”写成一幅对联挂在你的厅前,让大家牢记不忘?
----
请厅长答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〡彩| 六合投〡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〡乐〡城:顶级信用〡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1 15:44
题外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狂热反王力理论者如此走红?
孙逐明不会不知道:所谓王力理论,代表的绝不是王力个人,而是现代语法学。这是目前语言学界公认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可以说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语言学家集体的智慧的汇总。它从1961年到1963年编写,编写组中包括刘益之马汉林。先出讨论本,分送各高校讨论,从头至尾由叶圣陶审阅,1980年修订,1987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到1997年修订时累计印了三十次,一百五十万册。1997年修订者为许嘉璐(国家语委)、赵克勤(商务印书馆)、吉长宏(山东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祝敏彻(湖北大学)。当然任何理论都是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的,但对王力先生的不尊重的态度,甚至说王力理论“负面影响大于积极作用”,是对王力极端不公正的,否定汉语语法学的说法也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P彩| 六合投P注|
网络赚钱去SO娱P乐P城:顶级信用P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