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也谈谈“声韵改革” [打印本页]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8-29 19:33
标题: 也谈谈“声韵改革”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8-29 20:32 编辑

也谈谈“声韵改革”
-----兼评《革死韵换新声是诗词形式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
    最近见到一篇名为《革死韵换新声是诗词形式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的文章,据说是某学会副会长、某诗刊编审写的,很是革命。我却不以为然。认为很片面。
    历史上文学艺术作品形式的进步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但这种创新不是取代,而是新增。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新文学形式的出现,并没有打倒原来已经存在的文学形式如汉赋、唐诗。目前大部分古体诗、词仍然以传统的格律形式在写作,其格律、韵律并未改变,只是个别字词和写作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些改变而已。
    汉语和世界上其他语言一样,从发音到文字有着极大的稳定性。这是保持和体现一个民族存在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现在仍然能阅读和看懂二千年前的诗经、一千多年前的唐诗。现在读唐诗仍然能体会到其节奏铿锵、意精韵美。
    变化肯定是有的。如字的增减,字音的少量变化,新词的不断涌现。特别是现代普通话的出现,使字音有了新的规范,有部分汉字的音和含义有了不少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个别的、局部的,总体上没有多大变化。比如“入声”字的发音归入平上去三声,其中最重要的是古仄今平,但涉及的字数不过几百字。
   “革死韵换新声”的说法也只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而已。客观事实是平水韵至今并未消亡。
1,它仍然体现在大量的古诗词中,不懂平水韵你就无法阅读并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所以只要人们爱好古诗词的现象存在一天,平水韵就会存在一天。除非把全部古诗词付之一炬见不到了,人们才有可能彻底忘记平水韵。
2,至今仍然有不少地区的方言里保留有入声。
3,在香港、澳门、台湾,还有国际上受唐文化影响较深远的地区或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海外华侨聚居地,那里写古体诗词仍然使用平水韵。
4,“中华诗词学会”在公布“中华新韵”的前言中提倡“双轨并行”,等于承认平水韵存在的合法性。
所以说平水韵是“死韵”不符合现实情况。
    另外说“近十年来诗词格律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夸大事实。常见到的古体诗词作品,多数使用平水韵。 使用新韵的还是少数。这是因为传承和习惯所致。因为现在的诗词爱好者,多数是因热爱唐诗,受唐诗中的字音的影响很深刻。比如“国、竹、菊”等常用入声字唐诗中是仄声,现在要改为平声,会感到很别扭。所以写古体诗沿用平水韵顺理成章,可以与古代诗词的发音一致。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遗产。现代人写古体诗,本身就是对这种国粹的传承,无可厚非。
    但我不反对新韵写古体诗。只要规定好了新韵韵部,遵照格律,原则上同样可以写古体诗。这种诗可以解决一些古仄今平的字的发音问题,解决了用普通话朗读的问题。但在使用新韵的问题上主要存在一个韵部划分问题没有解决。
     押韵规则只说“同韵母”是不够的。因发音是个复杂的问题,必须有统一的判定标准才行。否则就会因不同地区的语音而各行其是。如甲地的人认为是押韵的,乙地的人会认为没押。但目前新韵韵书如《中华新韵》却仍然存在同部不同韵的问题。如“十二齐 i ,er ,ü”将“衣堤基期妻梯西希泥齐其移儿”与发音明显不同的“愚车且居驹俱据区须虚驴于徐鱼”划为一个韵部,显然这只是某方言区的发音习惯,因而无法被其他地区的人接受。这一部的字在平水韵中也是分为不同韵部的(如“四支”和“六鱼”)。《中华新韵》在这一点上分的还不如《平水韵》合理,这无疑是影响新韵推广的一个障碍。
    关于“改革”。
    有人喜欢用“改革”的旗号说事。写格律诗使用新韵,我以为最多是个“适应”的问题,谈不上“改革”。人们愿意按普通话发音写,也是很自然的事。新韵旧韵各取所需好了。“改革”是褒义,使用平水韵就是“保守”吗?决不是!只要你的内容反映新时代,同样可以写出好诗!用什么韵决不是改革与保守的分水岭。
    文学形式如何才算“改革”?要学古人。比如宋词的发展:柳永的长调,姜夔的自度曲;元曲,明清小说,近代新诗,这些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现代自由诗才真正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比如人们喜闻乐见的大量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劝这些“改革家”还是往这方面努力才是!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8-30 07:18
《中华新韵》又地域的差异,《平水韵》也有地域差异!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8-31 06:21
三羊 发表于 2012-8-30 07:18
《中华新韵》又地域的差异,《平水韵》也有地域差异!


愿闻你说“平水韵也有地域差异”的理由。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8-31 06:49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8-31 06:50 编辑

《平水韵》本身也有地域性!它本身不可能涵盖全国各地的读音。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8-31 11:42
三羊 发表于 2012-8-31 06:49
《平水韵》本身也有地域性!它本身不可能涵盖全国各地的读音。

你这是主观臆断。
平水韵的目的并非要“涵盖全国各地的读音”,而是归纳唐诗的诗韵。
平水韵不存在“地域性”,这是由它产生的过程决定的。
所谓“地域性”指编篡者本人的方言产生的影响,如“中华新韵”编篡者受湖南方言影响,将“支”“鱼”列为一部。这是先入为主式的“制定”新韵。
平水韵是先有唐诗,后归纳总结的诗韵,所以具有客观性,不存在人为的方言影响。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8-31 13:58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8-31 11:42
你这是主观臆断。
平水韵的目的并非要“涵盖全国各地的读音”,而是归纳唐诗的诗韵。
平水韵不存在“地 ...

初唐、盛唐,作近体诗并不遵守《平水韵》!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8-31 16:41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8-31 16:52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2-8-31 13:58
初唐、盛唐,作近体诗并不遵守《平水韵》!


你说得很对。而且不仅“初唐、盛唐”,连北宋也不“遵守平水韵”,因为那时平水韵还没有诞生。所以我说平水韵是根据唐诗用韵总结归纳出来的,它反映了唐诗用韵的客观实际情况。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8-31 17:15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8-31 16:41
你说得很对。而且不仅“初唐、盛唐”,连北宋也不“遵守《平水韵》”,因为那时《平水韵》还没有诞生。 ...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8-31 18:14
三羊 发表于 2012-8-31 17:15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那时有没有统一的韵书和本主题无关。你不是说平水韵也有“地域性”吗,为什么不列出你的理由呢?
作者: 麦苗青菜花黄    时间: 2012-8-31 18:28
改革是必然趋势,继承也是应该的。赞同现在的音韵双轨制。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9-1 00:27


对过去的文化,可以学习了解,知道有那回事能明白古代的文化就行了,新韵是现在正在说的话,用新韵是趋势所在,也是道理所在,泥古不化不好。严重脱离现实的东西,从来就不会繁荣。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9-1 05:34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8-31 18:14
那时有没有统一的韵书和本主题无关。你不是说平水韵也有“地域性”吗,为什么不列出你的理由呢?

【上平 十三元】元原源园猿辕坦烦繁蕃樊翻萱喧冤言轩藩魂浑温孙门尊存蹲敦墩暾屯豚村盆奔论坤昏婚阍痕根恩吞沅媛援爰幡番反埙鸳宛掀昆琨鲲扪荪髡跟垠抡蕴犍袁怨蜿溷昆炖饨臀喷纯

《中华新韵》“十二齐 i ,er ,ü”将“衣堤基期妻梯西希泥齐其移儿”与发音明显不同的“愚车且居驹俱据区须虚驴于徐鱼”划为一个韵部,显然这只是某方言区的发音习惯,因而无法被其他地区的人接受。

“《平水韵》的十三元”与“《中华新韵》的十二齐”是否一个道理呢?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9-1 05:40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9-1 00:27
对过去的文化,可以学习了解,知道有那回事能明白古代的文化就行了,新韵是现在正在说的话,用新韵是趋 ...


说的好!
“倡今知古”吗!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1 07:58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9-1 08:36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2-9-1 05:34
【上平 十三元】元原源园猿辕坦烦繁蕃樊翻萱喧冤言轩藩魂浑温孙门尊存蹲敦墩暾屯豚村盆奔论坤昏婚阍痕根恩 ...


“十三元”能证明“平水韵”也有“地域性”(方言影响)?错!顶楼说过:平水韵是后来人对唐诗用韵的总结,所以根据是唐代诗作,不存在“地域性”。“中华新韵”则不然:是先制定韵。制定者由于受某地方言影响才产生了同部不同韵的问题。
唐代并没有“平水韵”。兹选唐代不同年代不同籍贯几个名诗人的押了(符合后来的)“十三元”作品如下,你不会说这些诗人都说相同的方言(地域性)吧?
【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张九龄
宅生惟海县,素业守郊园。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
一行罢兰径,数载历金门。既负潘生拙,俄从周任言。
逶迤恋轩陛,萧散反丘樊。旧径稀人迹,前池耗水痕。
并看芳树老,唯觉敝庐存。自我栖幽谷,逢君翳覆盆。
孟轲应有命,贾谊得无冤。江上行伤远,林间偶避喧。
地偏人事绝,时霁鸟声繁。独善心俱闭,穷居道共尊。
乐因南涧藻,忧岂北堂萱。幽意加投漆,新诗重赠轩。
平生徇知己,穷达与君论。
【悲哉行】鲍溶
促促晨复昏,死生同一源。贵年不惧老,贱老伤久存。
朗朗哭前歌,绛旌引幽魂。来为千金子,去卧百草根。
黄土塞生路,悲风送回辕。金鞍旧良马,四顾不出门。
生结千岁念,荣及百代孙。黄金买性命,白刃仇一言。
宁知北山上,松柏侵田园。
【轻薄篇】李益
豪不必驰千骑,雄不在垂双鞬。天生俊气自相逐,
出与雕鹗同飞翻。朝行九衢不得意,下鞭走马城西原。
忽闻燕雁一声去,回鞭挟弹平陵园。归来青楼曲未半,
美人玉色当金尊。淮阴少年不相下,酒酣半笑倚市门。
安知我有不平色,白日欲顾红尘昏。死生容易如反掌,
得意失意由一言。少年但饮莫相问,此中报仇亦报恩。
【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王维
贫居依谷口,乔木带荒村。石路枉回驾,山家谁候门。
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
【送封太守】王维
忽解羊头削,聊驰熊首轓。扬舲发夏口,按节向吴门。
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百城多候吏,露冕一何尊。
【送岐州源长史归(同在崔常侍幕中,时常侍已殁)】王维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辋川闲居】王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王维
锦衣馀翟茀,绣毂罢鱼轩。淑女诗长在,夫人法尚存。
凝笳随晓旆,行哭向秋原。归去将何见,谁能返戟门。
【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词二首】王维  
女史悲彤管,夫人罢锦轩。卜茔占二室,行哭度千门。
秋日光能淡,寒川波自翻。一朝成万古,松柏暗平原。
【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王维
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声连鳷鹊观,色暗凤凰原。
细柳疏高阁,轻槐落洞门。九衢行欲断,万井寂无喧。
忽有愁霖唱,更陈多露言。平原思令弟,康乐谢贤昆。
逸兴方三接,衰颜强七奔。相如今老病,归守茂陵园。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送严维赴河南充严中丞幕府】刘长卿
久别耶溪客,来乘使者轩。用才荣入幕,扶病喜同樽。
山屐留何处,江帆去独翻。暮情辞镜水,秋梦识云门。
莲府开花萼,桃园寄子孙。何当举严助,遍沐汉朝恩。
【送张子容进士赴举】孟浩然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夜登孔伯昭南楼,时沈太清、朱升在座】孟浩然
谁家无风月,此地有琴尊。山水会稽郡,诗书孔氏门。
再来值秋杪,高阁夜无喧。华烛罢然蜡,清弦方奏鹍。
沈生隐侯胤,朱子买臣孙。好我意不浅,登兹共话言。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李白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李白
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樽。把酒尔何思,鹧鸪啼南园。
余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踌躇紫宫恋,孤负沧洲言。
终然无心云,海上同飞翻。相期乃不浅,幽桂有芳根。
【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李白
君登金华省,我入银台门。幸遇圣明主,俱承云雨恩。
复此休浣时,闲为畴昔言。却话山海事,宛然林壑存。
明湖思晓月,叠嶂忆清猿。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樽。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潭在秋浦桃树陂下余新名此潭)】李白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我来游秋浦,三入桃陂源。千峰照积雪,万壑尽啼猿。
兴与谢公合,文因周子论。扫崖去落叶,席月开清樽。
溪当大楼南,溪水正南奔。回作玉镜潭,澄明洗心魂。
此中得佳境,可以绝嚣喧。清夜方归来,酣歌出平原。
别后经此地,为余谢兰荪。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李白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李白
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
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
况属临泛美,而无洲渚喧。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
【客居】杜甫
客居所居堂,前江后山根。下堑万寻岸,苍涛郁飞翻。
葱青众木梢,邪竖杂石痕。子规昼夜啼,壮士敛精魂。
峡开四千里,水合数百源。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
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西南失大将,商旅自星奔。
今又降元戎,已闻动行轩。舟子候利涉,亦凭节制尊。
我在路中央,生理不得论。卧愁病脚废,徐步视小园。
短畦带碧草,怅望思王孙。凤随其皇去,篱雀暮喧繁。
览物想故国,十年别荒村。日暮归几翼,北林空自昏。
安得覆八溟,为君洗乾坤。稷契易为力,犬戎何足吞。
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番。箧中有旧笔,情至时复援。
【贻华阳柳少府】杜甫
系马乔木间,问人野寺门。柳侯披衣笑,见我颜色温。
并坐石下堂,俯视大江奔。火云洗月露,绝壁上朝暾。
自非晓相访,触热生病根。南方六七月,出入异中原。
老少多暍死,汗逾水浆翻。俊才得之子,筋力不辞烦。
指挥当世事,语及戎马存。涕泪溅我裳,悲气排帝阍。
郁陶抱长策,义仗知者论。吾衰卧江汉,但愧识玙璠。
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起予幸斑白,因是托子孙。
俱客古信州,结庐依毁垣。相去四五里,径微山叶繁。
时危挹佳士,况免军旅喧。醉从赵女舞,歌鼓秦人盆。
子壮顾我伤,我欢兼泪痕。馀生如过鸟,故里今空村。
【园官送菜】杜甫
清晨蒙菜把,常荷地主恩。守者愆实数,略有其名存。
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没在中园。
园吏未足怪,世事固堪论。呜呼战伐久,荆棘暗长原。
乃知苦苣辈,倾夺蕙草根。小人塞道路,为态何喧喧。
又如马齿盛,气拥葵荏昏。点染不易虞,丝麻杂罗纨。
一经器物内,永挂粗刺痕。志士采紫芝,放歌避戎轩。
畦丁负笼至,感动百虑端。
【览柏中允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载歌丝纶】杜甫
纷然丧乱际,见此忠孝门。蜀中寇亦甚,柏氏功弥存。
深诚补王室,戮力自元昆。三止锦江沸,独清玉垒昏。
高名入竹帛,新渥照乾坤。子弟先卒伍,芝兰叠玙璠。
同心注师律,洒血在戎轩。丝纶实具载,绂冕已殊恩。
奉公举骨肉,诛叛经寒温。金甲雪犹冻,朱旗尘不翻。
每闻战场说,欻激懦气奔。圣主国多盗,贤臣官则尊。
方当节钺用,必绝祲沴根。吾病日回首,云台谁再论。
作歌挹盛事,推毂期孤鶱。
【别李义】杜甫
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道国洎舒国,督唯亲弟昆。
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
道国继德业,请从丈人论。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
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
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洗然遇知己,谈论淮湖奔。
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长成忽会面,慰我久疾魂。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尊。
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重问子何之,西上岷江源。
愿子少干谒,蜀都足戎轩。误失将帅意,不如亲故恩。
少年早归来,梅花已飞翻。努力慎风水,岂惟数盘飧。
猛虎卧在岸,蛟螭出无痕。王子自爱惜,老夫困石根。
生别古所嗟,发声为尔吞。
【夜哭李夷道】白居易
逝者绝影响,空庭朝复昏。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
无妻无子何人葬,空见铭旌向月翻。
【晚出西郊】白居易
散吏闲如客,贫州冷似村。早凉湖北岸,残照郭西门。
懒镊从须白,休治任眼昏。老来何所用,少兴不多言。
【小桃园】李商隐
竟日小桃园,休寒亦未暄。坐莺当酒重,送客出墙繁。
啼久艳粉薄,舞多香雪翻。犹怜未圆月,先出照黄昏。
【汴上送李郢之苏州】李商隐
人高诗苦滞夷门,万里梁王有旧园。烟幌自应怜白纻,
月楼谁伴咏黄昏。露桃涂颊依苔井,风柳夸腰住水村。
苏小小坟今在否,紫兰香径与招魂。
【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温庭筠
维舟息行役,霁景近江村。并起别离恨,似闻歌吹喧。
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王粲平生感,登临几断魂。
【徐方平后闻赦因寄袭美】陆龟蒙
新春旒扆御翚轩,海内初传涣汗恩。秦狱已收为厉气,
瘴江初返未招魂。英材尽作龙蛇蛰,战地多成虎豹村。
除却数般伤痛外,不知何事及王孙。
【冬夜泊僧舍】方干
江东寒近腊,野寺水天昏。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
照墙灯焰细,著瓦雨声繁。漂泊仍千里,清吟欲断魂。
【侯郎中新置西湖】方干
远近利民因智力,周回润物像心源。菰蒲纵感生成惠,
鳣鲔那知广大恩。潋滟清辉吞半郭,萦纡别派入遥村。
砂泉绕石通山脉,岸木黏萍是浪痕。已见澄来连镜底,
兼知极处浸云根。波涛不起时方泰,舟楫徐行日易昏。
烟雾未应藏岛屿,凫鹥亦解避旌幡。虽云桃叶歌还醉,
却被荷花笑不言。孤鹤必应思凤诏,凡鱼岂合在龙门。
能将盛事添元化,一夕机谟万古存。
【李侍御上虞别业】方干
满目亭台嘉木繁,燕蝉吟语不为喧。昼潮势急吞诸岛,
暑雨声回露半村。真为援毫方掩卷,常因按曲便开尊。
若将明月为俦侣,应把清风遗子孙。绣羽惊弓离果上,
红鳞见饵出蒲根。寻君未要先敲竹,且棹渔舟入大门。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9-1 08:05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9-1 10:32 编辑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9-1 07:58
“十三元”能证明“平水韵”也有“地域性”(方言影响)?错!顶楼说过:平水韵是后来人对唐诗用韵的总 ...
开元天宝科举考试时,应该有了标准韵书。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1 11:31
三羊发表于 2012-8-31 17:15 |只看该作者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三羊发表于 2012-9-1 08: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9-1 10:32 编辑
开元天宝科举考试时,应该有了标准韵书。

----------你三羊说话还有准稿子吧?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1 11:35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9-1 00:27
对过去的文化,可以学习了解,知道有那回事能明白古代的文化就行了,新韵是现在正在说的话,用新韵是趋 ...

事实并非如此。作诗不是说话,而是一门文学艺术。要求写格律诗者懂得诗韵,这是起码的要求。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1 11:42
麦苗青菜花黄 发表于 2012-8-31 18:28
改革是必然趋势,继承也是应该的。赞同现在的音韵双轨制。

谢谢!不过写联写诗用新韵,也谈不上改革,顺应潮流罢了。双轨并行,本应如此。只是现在多见互相攻讦:用新韵者说用古韵者泥古不化,用古韵者说用新韵者不讲传承,皆无必要,各取所需好了。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9-1 12:21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9-1 12:25 编辑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9-1 11:31
三羊发表于 2012-8-31 17:15 |只看该作者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三羊发表于 2012-8-31 17:15 |只看该作者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三羊发表于 2012-9-1 08: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9-1 10:32 编辑
开元天宝科举考试时,应该有了标准韵书。
----------你三羊说话还有准稿子吧?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这是王力的观点!

开元天宝科举考试时,应该有了标准韵书。——这是三羊的猜测!

沈宋定律,并没有定诗韵标准。科举的限韵或限定韵书标准令当别论!
拿《平水韵》当做诗韵的唯一标准是在是幼稚可笑!
沈宋的律诗,并非使用《平水韵》,难道不是律诗不成?用新韵难道不能写律诗吗?!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1 12:51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9-1 12:54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2-9-1 12:21
三羊发表于 2012-8-31 17:15 |只看该作者
“初唐、盛唐”作诗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韵书!


混乱的逻辑。无论是王力说的还是你三羊说的,你不加注而发,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猜测”也在这里乱说?
历史上“诗韵”就是指“平水韵”,你不懂?后面的问题:“沈宋的律诗,并非使用《平水韵》,难道不是律诗不成?用新韵难道不能写律诗吗?!”----似此无聊的提问,只能证明你是在胡搅蛮缠!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9-1 16:12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9-1 12:51
混乱的逻辑。无论是王力说的还是你三羊说的,你不加注而发,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猜测”也在这里乱说 ...

你的这段说法,只能说明你对作诗用韵的的欠缺。王力也是用“大约”的。

【历史上“诗韵”就是指“平水韵】这是传统的说法,不是你自己的观点。这个说法是片面的!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9-1 16:15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9-1 16:16 编辑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9-1 12:51
混乱的逻辑。无论是王力说的还是你三羊说的,你不加注而发,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猜测”也在这里乱说 ...


唐以後的诗歌用韵不复是纯任天然,而是以韵书为准绳。虽然有人反抗过这种拘束,终於敌不过科举功令的势力。——王力语录

你如何解释王力的这种说法呢?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1 17:57
三羊 发表于 2012-9-1 16:12
你的这段说法,只能说明你对作诗用韵的的欠缺。王力也是用“大约”的。

【历史上“诗韵”就是指“平水 ...

历史上“诗韵”就是指“平水韵----我的观点就是认同这一传统观点,片面在何处?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1 18:07
三羊 发表于 2012-9-1 16:15
唐以後的诗歌用韵不复是纯任天然,而是以韵书为准绳。虽然有人反抗过这种拘束,终於敌不过科举功令的势 ...

科举功令-----有什么不对吗?历代帝王搞科举的目的是为了挑选人才,科举的制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故科举成败的关键在于标准的公平,这样才使苦读的寒士有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就如现代的高考。所以科举的标准必然尽量选择为最大多数人认可的标准,在诗赋用韵方面就必定要有韵书。否则自行其是,等于没有标准。
现在也有人提倡押韵随自己的口音走。但如果是选拔和比赛,为了公平,同样必须要先有标准,包括用韵的规定。所以,对于格律诗词,韵书是必须的。
作者: 陈风    时间: 2012-9-2 15:04
不管那些古诗是用什么韵写的,教师们也是用现代的普通话教学生读,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用普通话读能够通行。
如果有人说他是用唐宋时的发音或《平水韵》那时规定的读音来读古诗词的,我根本就不信!!

作者: 陈风    时间: 2012-9-2 15:30
如果“五四运动”不发起白话文运动,现在写字写信写文章还是少数贵人的专利呢!!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9-2 15:53
陈风 发表于 2012-9-2 15:04
不管那些古诗是用什么韵写的,教师们也是用现代的普通话教学生读,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用普通话读能够通行。 ...

三羊与您一样,也不信!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2 15:56
陈风 发表于 2012-9-2 15:04
不管那些古诗是用什么韵写的,教师们也是用现代的普通话教学生读,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用普通话读能够通行。 ...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2 15:58
陈风 发表于 2012-9-2 15:30
如果“五四运动”不发起白话文运动,现在写字写信写文章还是少数贵人的专利呢!!

到目前为止,能用平水韵写格律诗词的也是占人口很少一部分人的专利,你爱信不信。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9-2 16:11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9-2 15:58
到目前为止,能用平水韵写格律诗词的也是占人口很少一部分人的专利,你爱信不信。

如此说来,为何不依大多数呢?!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2 17:08
三羊 发表于 2012-9-2 16:11
如此说来,为何不依大多数呢?!

不明白你说的“依大多数”为何意。
应该明白,艺术家总是少数。甚至可以称为“诗联爱好者”的也是少数。十三亿人口中,懂或希望懂“格律”“联律”的占全民的百分之几?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2 18:36
题外话:领导干部也要真实。
现在刚弄明白:《革死韵换新声是诗词形式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发表于1998年)作者原来是位某学会资深领导干部,也是位一直用平水韵写格律诗的老先生。请看该领导近作,甚为欣赏!只是那时何以说革什么“死韵”呢?
诗十首
2012-01-13 19:15:19 来源:  

诗心未老发星星,直到孤行过半生。
破镜才圆秋月,鼓盆又哭素帏灯。
青春血泪花千树,绿鬓柔情梦五更。
寄语蓬壶痴女史,知音隔世赏清声。

一唱阳关咽柳烟,相逢执手秋残。
沧桑可变情难老,碧海枯时泪不干。
才诉离衷星汉远,采来灵药断桥寒。
可怜二三年忆,倩影姗姗镜里看。

梦痕雨湿夜茫茫,一人天几度霜。
古道有家思故巷,泉台无路慰孤芳。
梅庐读画成空忆,湘水投诗只自伤。
车过君山望湖祭,鹃啼断续助凄凉。

回眸一笑再逢难,热线牵来五年。
杯酒倾心交梦语,峡云无际化诗笺。
烟柳轻拂蓝田玉,彩凤栖迟紫寨山。
素手香温银汉冷,碧城十二倚阑干。

解语梅雕玉化尘,潇湘斑泪流痕。
蓬山有意孤城旅,雁字多情递好音。
蝶梦时牵瀛海岛,诗心还绕镜湖滨。
痴深欲诉相如赋,霜鬓何堪望彩云。

谁家锦瑟咽离声,苦雨凄风未解晴。
每忆丹江同棹渡,难期洛浦再生盟。
频年心曲相思结,何日眉峰一笑平。
青鸟不传伊甸语,碧天凉夜卜寒星。


晚晴幽草似仙姝,天意怜人恨自舒。
孤馆重吟如梦令,梅庐好做望云图。
白杨拂晓晨挥剑,红袖添香夜书。
闻道秋桐堪引凤,紫霞可待下燕都。


词笔风流邂逅逢,舷窗挥手各西东。
碧云轩照齐州月,紫斋邀北海风。
秋色三分芳草绿,人生几度阳红。
诗成欲寄天涯远,断肠寒更两地同。


阳春白雪断还连,残月霜风冷透棉。
旧梦重温情脉脉,古城一月娟娟。
曾经秋色东篱艳,难了晚晴西照缘。
桐叶惊秋鸾鸟去,清声留韵伴孤眠。


易水萧萧孤雁哀,连宵孤枕自徘徊。
难凭影视寻沉醉,聊借诗书遣郁怀。
幽梦忍离神女,瑶琴犹伴凤凰台。
天河若有灵桥渡,不信痴情刻化灰。

作者: 陈风    时间: 2012-9-2 23:40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9-2 17:08
不明白你说的“依大多数”为何意。
应该明白,艺术家总是少数。甚至可以称为“诗联爱好者”的也是少数。 ...

原来是不愿多有几个人。
只为一些人囤积居奇
既如此,吾无言矣!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3 07:10
陈风 发表于 2012-9-2 23:40
原来是不愿多有几个人。
只为一些人囤积居奇。
既如此,吾无言矣!

怪论!什么叫“不愿多有几个人?”现在什么知识能“囤积居奇”?诗联基础知识文章到处都是,各种学习班正办,你参加了吗?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3 16:35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9-3 17:29 编辑

请看参加2007年“青春笔会”受到欣赏的十一名年轻诗人的诗的用韵情况,皆是用平水韵:
【转帖】矢志远航把日衔
作者:刘宝安
(2007年)11月21日至24日,由中华诗词杂志社举办的新一届“青春诗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11位诗友出席了会议。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杂志社的同志郑伯农、周笃文、杨金亭、张结、欧阳鹤、丁国成、赵京战、王德虎、李树喜、刘宝安、张力夫等莅临祝贺。
  会议由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赵京战主持。《中华诗词》主编杨金亭致开幕词。他首先代表杂志社的同仁。向与会的年轻诗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你们赴会是我们从50多位同龄青年中反复比较、遴选,最后脱颖而出的。祝贺你们有幸加入本刊的“青春诗词梯队”。杨金亭说。“青春诗会”是在当代诗词空前活跃的背景下创办的。初衷是要改变诗词队伍严重老化、后继乏人的局面。追根溯源,主要是“五四”运动宣布打倒旧文化所致。当时鲁迅曾忧心忡忡地说,诗歌正在交倒霉运。旧体诗运交华盖的六十年,包括建国后“不宜在青年中提倡”的年代在内。为了拨乱反正,本刊作了三件事:一是向无名作者倾斜,从中发现年轻作者;二是以函授的形式,创办了诗词培训中心;三是借鉴《诗刊》的办法,召开“青春诗会”。他说,我们在实施上述三项举措中,始终得到臧克家、孙轶青、郑伯农等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帮助,这一点我们会永志不忘。在谈及诗词的本质时,杨金亭说,诗歌以“缘情而绮靡”,这其中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乡情,家国情及民族情等,总之一句话要有激情。其次是要有神思妙想,要有形象与意象思维。而这些都应该是青年人的特征,是诗有别材的具体表现。他在历数了古今中外文学青年成长的典型事例后,向与会青年诗友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努力学习胡锦涛十七大的报告,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将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二是以满腔热情,贴近生活,拥抱时代,努力用自己的声音,为人民歌唱;三是诗词艺术要勇于创新,所谓“文章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种创新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杨金亭最后说,诗会是编辑和作者相互交流、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平台,机会难得,大家要珍惜。我预祝诗会开得成功,祝诗友门创作丰收,更上层楼。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郑伯农郑伯农在致辞中说,现在诗词界的繁荣是空前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人数陡增,全国经常参加诗词吟唱活动者已愈百万全国经常参加诗词吟唱活动者已逾百万,网络诗词更是异军突起,令人目不暇接。看来旧体诗词的中兴,是缘于国人的审美需求。因此,“青春诗会”的召开,是诗词界的一桩盛事,是使诗词走向稳定、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历史的必然。而当务之急,是要实施“精品战略”。他鼓励青年人要有宏伟的襟抱,不仅要更上层楼,还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华诗词学会教培中心主任李树喜说,我们所写的是当代诗词,自然应该有时代特点与创新意识,时代造就诗人,我们青年诗友应该珍惜机遇与年华。要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充当重要角色。
  周笃文教授的发言语重心长。他说,这11位诗友是青一色的乌头少年,你们的诗作虽然有的地方还略显稚嫩,但才华与智慧已见端倪。希望能够沉下心来,拥抱现实。回归传统。敢为天下先。
  在改稿会上,大家济济一堂围坐在椭圆形办公桌旁品茗论艺。11位青年每人出示10首习作。师生共同吟诵、推敲、修改,大家秉公直言,无拘无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谈诗论道蔚然成风。会后本期仍以专栏刊发此次诗会部分佳作,以飨读者。
  杜斌, 来自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市,二十出头的小青年,却为生计所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性格既有新疆的刚正,又有巴蜀的豁达。这次他为了能参加青春诗会费尽了周折,经济的困窘和票贩子的不轨,使他险些赴会不成。他的诗观是道常人之情,而常人不能道。以平常言语,为不平常之诗。例如《在外打工偶感》之二:“牛马生涯第几春,模糊乡梦旧柴门。有儿如我堪何用,月月年年添泪痕”。
又如《又闻家乡大水》:“东海风云卷稻田,老农仍旧拜青天。说来吾辈何其幸,水旱都逢一百年”。
显然,他是要为“新国风”而身体力行,奔走呼号了。
  沈利斌, 灵动,敏捷,他来自获中央教育部特等奖的全国诗教先进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他是幸运儿,当初是该校的学生,毕业后又留校专职从事诗教工作。他们创办的《中华诗教》报,是诗词类报刊质量较高的一份。他学诗已有10年光景。从事诗教工作也有3年多。他对天才不以为然,主张才能与功力并重。他推崇的10字诀是:多看、多背、多写、多想和多改。他的诗语准确、晓畅,有个性。请看《夏日即景》一首:“雨余墙角润苍苔,夹桃花自在开。门外池塘荷尚小,已栖蛙黾作歌台”。再看《初夏》:“一阵缠绵雨;晴丝袅翠岚。南窗闲卧,诗梦绿如山”。可谓感情细腻,如沐清风。
  李映斌,  现在北京一家电力部门任职,为人诚恳好学,大概是因为职业的关系。他很热衷于网络诗词的阅读和写作,由于工具先进,接触面广,他的诗艺提高很快。他说,写诗应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风格应该博采众长,象老杜那样。且看《咏烟囱》诗:“凌空一望辨春秋,看惯清云与流。施展周身疏导术,不教污垢腹中流”。可谓观察准确,下笔有神。而他的《答友人》又是那样的空灵飘逸:“飘摇风絮过千家。飞到长安不似花”“玲珑绿透江南水,潋滟红凝岭外霞”。可见他风格的迥异。
  侯连云,   她性格开朗、执着。她来自著名的诗词、诗教之乡——山东昌邑市。她的诗兴是从送女儿上学背诵唐诗、宋词时引发的。她说诗要注意审美,好诗要含蓄、简洁,切忌无病呻吟。她喜欢读书、买书,这次到北京来开会,还忙里偷闲去琉璃厂逛书店。她说,诗乃心声,而且应该跟随时代,反映民情,对人民负责。“窑洞藏身食稗藿,苍天闭目纵凶魔”“辛劳每付东流水,累累伤痕又奈何”?真是感同身受,憎爱分明。“独立悬崖万丈松,秋来骨健羽翎轻”“城狐社鼠应知惧,势雷霆万里风”!疾恶如仇,可见一斑。
  马琳,    来自冀东的滦河之滨。为人大方、自信。一直从事统计工作。她主张诗如言。主旨要明。口齿要伶俐,语言要清雅。“潇潇银络雨,飘落细无声。潜涨鹅儿水,轻梳燕子翎。花魂催梦醒,柳眼眸青。谁见书窗内。孤灯彻夜明”。堪为缜密,缠绵。她学诗只有两年,就如此清雅有味。实在难能可贵。作诗三昧。尽得风韵。
  顾启庄,    笔名啸尘,江苏泗洪人。搞装修工作。此人不嗜烟酒,工作之余就是与诗词结缘。他认为诗词对于他是高负荷下的调节剂。同时也是对生命的审视,锤炼,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知。他还觉得作诗和搞装修一样,都存在一个审美的问题。“打工不计脏和重。饭无拘歹与差”“每有风霜凌瘦骨。但将血汗灿云霞”“今朝剪彩遥相望。满眼繁华不是家”。生活是艰辛的。也是美好的,我很佩服他的韧性。
  郑力,河北邢台人,他自幼习武修文,博览群书,尤喜旧体诗,最近才练习创作。他把写诗当作一种事业,为了它,他甚至都谢绝了高薪的聘请。他对古典文学如此虔诚,实在令人钦佩。“势将迭嶂压崆峒。恨不峥嵘一万峰”“纵是鸿蒙规造化,翻将沧海笑平庸”。诗如其人,他深得燕赵风骨。( 潇湘 :山原秀尽黄梅雨,红溢桃英绿润蕉。 借洞庭春色满,半还湘水半还潇。 )
  阎俊,来自祖国西部的西安市,是电力战线上的一名职工,因为工作繁忙,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虽然只是见他一面,但他质朴的风度已为我所动。有诗为证:“不信疏狂醉亦愁,黄花劝酒又清秋。平生意气无拘束,满目江天任去留”“帘外云遮秦汉月。望中雨洗宋唐楼。尘间万事真堪笑,独对青山碧水流”。这,应该是他性格的生动写照。( 华岳 :
华岳凌西北,巍巍接太玄。褰衣指瑞蔼,侧目畏深渊。鸟千寻壁,途危一线天。途危犹可度,世路令心煎。
夜入秦岭:向晚心情付酒,更携余醉上崔。一轮明月衔山起,无限清辉入眼。流水迢遥鸣壑谷,浮云潇洒远尘。登高不似杜陵老,万里悲秋百病。韵押 平水韵“十灰”)
  彭德华,铁道运输专业毕业,现为江西于都罗坳火车站的值班员,可谓钢铁运输线上的一名尖兵,他的启蒙源于教孩子背《三字经》、《论语》。他认为写诗如摄影,截一段景致,饰之于格律即可。“西风犹似锦,不落红多”。这大概就是蒙太奇手法。
  尚洪涛,原是教师,现在武汉《书法报》任职。他说写诗同书法有相通之处。就是要注重气韵。且看他读《兰亭序》时的感慨:“放笔兴怀真雅集,令人长想永和春”。他在从习书中找感觉。(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兵戎十载老书生,坎坷长怀爱情。吞吐胸中豪放气,龙腾虎啸作吟声。 )
  张潮波,毕业于南开大学金融本科。现就读于四川大学。还准备读研。这位莘莘学子上初中时开始写诗,现在是南开大学“谷雨诗社”成员。他的诗词较沉郁,感情真挚。“小园春尽草方长。曲径云阶染碧霜。几处余芳凋日暮,一行烟柳锁荷塘。忽然越鸟出深绿,始信东风送晚凉。骤雨堂堂天外列,欲开征鼓斗残阳”。文笔跌宕有致。 “南开园端午怀屈原 ”:
“巫山暮雨细腰歌,白浪层回掩素波。鼙鼓龙舟家灭,湘魂泪比楚王多。”
  
  在闭幕式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本刊常务副主编丁国成作总结发言。他说。这次诗会开得很成功,大家发言热烈,品评中肯,作品水平有明显提高。可喜可贺。他还向大家传达了中央领导对青年作者的五点希望,即:认真学习胡主席在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文化创新提供食粮;加强人格修养。提高道德境界。
  最后,他祝愿青春诗会的诗友们征鼓长鸣,前程似锦。这正如诗人赵喜文所赋:“笑对人生品淡成,江河任尔驭风帆。涛声入耳闻天籁。矢志远航把日衔。”


中华诗词2008年第1期

作者: 四声喜全递    时间: 2012-9-4 11:38
在7字句领域,忽略轻声,仅考虑普通话的四声,累计有16384种声调组合,128种平仄。其中包含4种不同声调的7字句和包含3种不同声调的7字句,至少有8888种,约属于100种平仄,这100种平仄中的8888种声调组合都比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的1133113要好听,可见平仄论至少忽略了8888种声调组合之美,价值极度之低。平仄论在7字句只崇尚6种平仄明显是不够的,因此只好自圆其说,搞出很多拗救的理论来弥补错误。


作者: 四声喜全递    时间: 2012-9-4 11:42
大家可以百度搜平水韵 错误


平水韵三大死穴
借音无耻,通假荒唐。
要是来首五绝,20个字都‘借音’或者‘通假’,如何读之?
  
写诗不允许古今韵混用,所以古今音混读也是不应该的。
  
对于七言诗的朗读节奏,我是反对2221读的说法的。
如果句尾用了叠音字如“悠悠、空空”等,拆开念可是很别扭的。
而且一连3个2的读法(虽然后面又添一字)是很单调的节奏。最后一字落单失去厚味。
因此我认为2212及223才是正确的读法。个人更偏向223读法(混沌因开窍而死)。
  
六律的读是“2.2.2”,第一处微顿,第二处顿比前一处稍大,以避免单调。
尽管如此,六律仍然被主流抛弃。说明这个单调在律绝中是难以接受的(所有的句子都是222读)。
  
2字一音顿是脉动的基本节奏造成的,但都是2又会落于枯燥的重复,所以一般我们都习惯用5、7言的单数句来打破单调的重复。也因此7言诗若以2221来读,显然是违背了这个需求。
  
~~~~~~~~~~
   
甲骨文是文字记录,有形可求,跑不了。音就不一样了,所谓跑音、跑音即是。
现代人听音学读,还常常走调。那个隔n代的早就不知走哪里去了。
有那么多专家模拟中古音,就反证了平水音已经消失,所谓“还有平水音”只能是谎言。
目前尚有极个别人声称平水音仍存在,那是他们记性不好,忘了周正龙事件。
  
如果说要继承古音,那也要等到有了研究成果,并被广泛认同。之后才说得起保护继承之类的话。现在没有,继承什么呢?继承错误的东西倒是可能啊!
  
平水韵三大死穴:
1.无读。平水音已经消失,而诗词的写作是要吟颂的,不吟颂不足以了解是否拗口、是否流畅。
2.不能制作成吟颂的音像作品。
3.写现代事件违反了使用平水韵的理由。目前,使用平水韵的理由是保持古色古香。
平水韵古色古香的理由写祝寿诗词更不合适。扮古装送古玩与此是有区别的,如扮古装实为外表扮相,不涉及人本身,古玩等更是身外之物。
  
虽可能有极个别字词和古代发音近似甚至同音,但它同样是今音,称之为尊重古音就不合适了(尊重古音的说法等于是说推动语音进化的人是缺德),只能说习惯使然。
  
一种语言的传承,靠部分字音的恢复是不够的,另外还需要足够数量且集中的对话群体。即使是方言,也是一直在变,变得和古方言不一样了。所以,用今天的方言去推断平水音并不见得可靠。
有基于闽南语的专家级古音模拟,“恨(去声)”读成了“翁(平声)”,这就是目前古音模拟的暂况。

转自   http://hi.baidu.com/chulongxia/item/47a0b3eeff8c2c305a2d64cb

如果我们没有穿越到唐朝的能力,还是用普通话来读古代诗词吧。



作者: 四声喜全递    时间: 2012-9-4 11:43
大家还可看流沙河的《文字侦探》,一些文字的意思都变得面目全非,何况是声音呢!

如果我们没有穿越到唐朝的能力,还是用普通话来读古代诗词吧。
作者: L翠拨青松    时间: 2012-9-4 11:57
四声喜全递 发表于 2012-9-4 11:42
大家可以百度搜平水韵 错误

先生尽可以研究四声递全论,这和平仄论并不矛盾。但请您不要无理否定平仄论和平水韵。
作者: 四声喜全递    时间: 2012-9-4 12:11
本帖最后由 四声喜全递 于 2012-9-4 12:18 编辑
L翠拨青松 发表于 2012-9-4 11:57
先生尽可以研究四声递全论,这和平仄论并不矛盾。但请您不要无理否定平仄论和平水韵。

好的,听管理员的。

翠拨青松4211,声调变化2次,含3种声调,定为二品2变,仄平平平。

发音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三品1变,要好听。

请 翠拨青松理解这张图:)

http://tieba.baidu.com/p/1772753331  第16楼的图。

如果是4字,请看图,所有红色字体的声调和蓝色字体的声调发音,都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即绿色字体的发音要好听.


在7字句领域,忽略轻声,仅考虑普通话的四声,累计有16384种声调组合,128种平仄。其中包含4种不同声调的7字句和包含3种不同声调的7字句,至少有8888种,属于126种平仄,这126种平仄中的8888种声调组合都比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的1133113要好听,可见平仄论至少忽略了8888种声调组合之美,价值极度之低。平仄论在7字句只崇尚6种平仄明显是不够的,因此只好自圆其说,搞出很多拗救的理论来弥补错误。
举个例子:平仄仄仄仄仄仄中的2343434的发音,绝对比平平仄仄平平仄的1133113好听。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9-4 23:10
唐初从四声论发展到平仄二元化论是声韵理论的巨大进步。
“四声俱备”是汉语的自然属性,诗词以意为先,格律诗注意平仄合律即可,四声俱备是好,但也不必刻意追求。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