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01山谷的风二年级第五讲作业 山谷同学你好,很高兴能学习到你的作品,颜儿谬评,所言若有不当之处请您见谅并跟帖回复,咱们一起探讨学习: 作业: 1、简述今天讲的九个相关知识 2、试写一首《七律 初冬》 要求: (1)先景后情 (2)承转句须对偶 (3)承句在起句的基础上要有扩展 (4)转句与承句之间不可断裂 (5)合句以比结 (6)每句第一个字的平仄比例必须是:4:4、3:5或者5:3 1、简述今天讲的九个相关知识 一、叠韵 诗中,韵字不可以在非韵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出现,或是说韵字不可以在诗里面随便出现,只可以在韵句最后一个字出现。 汉语拼音的韵母相同的字在押韵处相连使用,即构成叠韵。通俗地说,就是韵句最后两个字都是韵字就是叠韵。叠韵在格律诗中要尽量避免,但并不绝对禁止,只要它不影响整体的发音感觉。建议初学者尽量不用叠韵。 二、双声 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双声在格律诗中也是要尽量避免的,但也不是绝对禁止,只要它不影响整体的发音感觉。建议初学者尽量不用双声。 三、和诗 和诗的形式有四种: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和诗原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如无特别的意义,不建议步韵。建议初学者先依韵和诗。 四、通感 通感就是在诗中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述互相转换,使得诗词有声有色、形象生动鲜明,增强可读性。 五、用典 诗中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沉厚,受到字数的限制,或者不便明说时,可借用过往的典故集中表达。 用典必须要有寄托,善于借古喻今,一般不要轻易用典。用典重要的是要贴切自然,不露痕迹,避免生搬硬套。 六、临摹 初学者通过临摹他人优秀诗作练习写作,是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七、咏物 写咏物诗,关键是“物”的特征要明显。首先要写出对象的特点,然后再抒发有关联的情感,做到物我统一。要避免抛开“人”写“物”,或抛开“物”去写“人”。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找到“物”与人的共通之处。 八、炼字 即对诗稿中使用的字词,反复推敲斟酌。诗联的最高境界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感情,炼字的原则是“炼而无痕”,要让诗中使用的字适得其所。没有把握是否恰当的字,宁平而勿险。 九、首字平仄比例 在五律和七律中,每句第一个字的平仄比例应大体相当,一般取 4:4 3:5,或者5:3,不应相差太大。 试评: 山谷总结很好,一定认真复习讲义了,赞一个…… 2、试写一首《七律 初冬》 朔风乍起云天旷 昼短晨阍夜漏长 南国严霜扫残绿 北疆初雪掩苍黄 万山飞白松难老 千水滞流帆亦扬 冰封九洲眠一季 蕴芳蓄秀梦三阳 试评: 1、“南国严霜扫残绿”平仄平平仄平仄:L我翻了下你们以前的讲义一年级第三讲里面有段话是““仄仄平平仄平仄”或“平仄平平仄平仄”。这两种格式在古诗里而用的非常多,都是习惯用法。大家了解就可以了,不建议大家使用。”所以颜儿建议山谷同学最好尽量少用这种格式 2、搜韵上面说:
3、你的诗是下平七阳的韵,“霜、芳、苍、芳”也都在下平七阳,颜儿建议山谷同学尽量避免韵字入诗…… 4、“阳、扬”这两个韵字读音完全一样,全都是yáng,我不确定老师有没有讲过,但是,颜儿建议山谷同学最好尽量避免选择这样的韵字……老师若没有讲过,那么就请山谷忽略这个吧…… 5、山谷的诗每句第一个字的平仄比例正确,合句也是比结,所以先赞一个…… 6、“阍”的意思分别是“宫门、守门”所以颜儿不理解这个字在此句中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起句后分句颜儿没有看懂,说来惭愧,由于没看懂,所以也就不知道你的起承是否断裂,也不敢断定承句是否扩展开。 7、转句合句的情好隐晦啊,尤其是转句,我个人认为情感描写太弱了,貌似相对明显点儿的只有“难老”。。 关于转句后分句,颜儿弱弱问一句:假如水若不动了,你那帆怎么扬?也许是颜儿经验太少,颜儿总觉得不太对劲,而且,若你的转句是对比着来写,那么南方应该不结冰吧?所以也不存在“滞流”吧?汗⊙﹏⊙b,颜儿没在冬天去过南方。不过颜儿个人认为这句真的不太合理啊……还有,“飞白——滞留”这么对我觉得略有不妥…… 8、山谷的诗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写的,尤其承转句,全是通过南北方的对比来写的,承转句到是没断裂,不过,颜儿个人认为这诗猛地一看,大气磅礴,但是细细研究会觉得这个布局太大了,而感情又跟不上,撑不起这么大的布局,因此会有种浮在空中的感觉……当然了也许是颜儿目光短浅,因此颜儿的观点未必正确,若有得罪,颜儿在此跟您说声对不起…… 额……抱歉啊,颜儿批的有点儿狠了,其实你这诗写的不错,加油! |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