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转帖][转帖]对联创作
[打印本页]
作者:
空空道人
时间:
2005-8-13 16:37
标题:
[转帖][转帖]对联创作
<FONT size=4>1、对联的创作过程
楹联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四个步骤:
(1)确定主题
主题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核心,因此在对联创作之初,先要确定对联的中心思想,即确定对联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所要描述的事物,或所要说明的哲理等。
(2)选择创作方法
对联的创作方法可有多种,详见后文。
(3)组织文字
(4)调整平仄
2、对联的内容组织方法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当主题思想确定之后,就要开始组织内容,而内容的组织方法主要有正对法和反对法之分:
1)正对法
正对法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斗巧联对: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记事;再例:
水以长流方及远,
山因积石始成高。
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又例:
排开各种尘纷事去施德教,(钢铁散人)
捧出一颗火热心来育栋才。(钢铁散人)
即为从不同角度描绘同一事物的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
2)反对法
反对法的突出的特点是上、下联要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上、下联的内容要分写两件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内容相反的两个方面,例讽刺洪承畴判明降清的对联: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就是利用洪承畴自己原来的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改造而成的,上联肯定了“君恩深似海”的事实,下联却用反诘句揭露出洪承畴未能“臣节重如山”的变节行径,从而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了对洪承畴的谴责和讽刺。
方家认为:反对为优。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是说:虽义理不同,而旨趣相合。也就是相反相成,殊途同归。这是对仗的精义。春联:
十年宦比梅花冷
一夜春随爆竹来”(《名联谈趣》289条)
上联的冷淡,反衬出下联的热闹,便是“反对为优”的例子。再如: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创作的集句联,上联系欧阳修句,下联系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形成反对。对联含义是:清风明月虽然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其中的情趣;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也一样都成了有情之物,“有情无价”对比强烈,从而突出了作者的高尚情操。顺便说明,“近水遥山”对“清风明月”属于工对,是因为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FONT>
作者:
空空道人
时间:
2005-8-13 16:39
<FONT size=4>3、对联的表达方法
根据对联的表达方法的不同,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有:
1)写实法
写实法即直陈白描,例扬州廿四景之一的“西园曲水”中有一石坊,名曰“翔凫”,临岸贴水,状似待客游湖,其舱门题联云:
两岸花柳全依水,
一路楼台直到山。
此联将乘舟游览瘦西湖所能看到的景致,刻画得惟妙惟肖,诚谓写实。
2)比拟法
比拟又称比喻,就是利用两件事物间的相似点,用一件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例如例清代诗人张尔荩为史可法衣冠冢题联曰: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虚实结合,以衣冠冢周围可以看得到的梅花和扬州特有的明月(出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为实写,进一步将其比拟为史可法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壮烈殉国的忠肝义胆。有意思的是,这种比拟,不仅神同,而且形似,那红色的梅花多末像忠臣因故国灭亡而悲痛欲绝时所流下的带血的泪水,那皎洁的明月又多么象史可法无比忠于明王朝的一颗高洁的心灵。
比喻在对联中多用“如、似”等字眼,例: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比拟法还常直接用一件事物取代另一件事物,并特称“借喻”。例如有题河北赵县赵州桥的一个对联云: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上联完整的说法当为“水从碧玉环似的桥洞中流去”,下联完整的说法当为“人从苍龙背般的桥面上走过”。但这样很罗嗦,直接用“碧玉环”取代“碧玉环似的桥洞”,用“苍龙背”取代“苍龙背般的桥面”,比喻犹在,语言却大为简炼。
3)隐喻法
例明朝知名翰林学士解缙讽某有名无实的秀才曰:
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一对联后来还曾经被毛泽东引用来反对党八股。联中,表面上是写墙头芦苇和山间竹笋的形态特征,其实是在讽刺挖苦那些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只会摇头晃脑,夸夸其谈的腐儒的。
4)拟人法
拟人就是为一些没有意识的自然物赋予人的感情,例郑板桥曾将春风、夜雨拟人化: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5)用典法
用典法就是利用一些有出处的故事等创作对联。姓氏联语皆用典,例如赵氏人家的联语有:
平原侠气,
长板英风。
上联写的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的豪侠之气,下联写的是三国时代赵云英勇善战、天下无敌的大将之风,从而歌颂了赵氏人家的家族传统。
再如,为百岁老人祝寿的对联有云: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独逢。
上联用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前句的句意;下联用“山中已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后句的句意。
6)双关法
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两个不同的事物,言在此而意在彼,是为双关。用语双关,常可将俗务变得典雅,例某地一家主营象棋、水银玻璃镜的店铺贴了一副楹联,曰: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联中,看似在形象介绍店铺所营销之象棋和水银玻璃镜,而语间“子路”和“颜回”,一语双关,恰是大学问家孔子的两个知名弟子,从而一下子便提高了店铺的品位。
此外,双关法还常可构成戏谑、讽喻等。
7)议论法
议论法就是只发表看法或议论,例郭沫若曾为蒲松龄的故居题联云: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联中,一方面赞誉了《聊斋志异》的妙笔,另一方面又歌颂了蒲松龄的为人,评价得体,议论得法,颇为周到。
再例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更是长篇议论,以抒胸臆,联曰: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8)烘托法
烘托法就是极力渲染气氛以烘托主题,大观楼180字长联就是一个渲染烘托的典型,上联写滇池的四时美景,下联写云南的千年历史,气势磅礴,文词典雅。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赋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阵清霜。
另外,泰山壶天阁的楹联也不失为采用烘托法的难得妙笔,联曰:
壶天日月开灵境,
盘路风云入翠微。
仅仅十四个字,便把道家清净胜地的超凡脱俗之气烘托了出来。
9)衬托法
为了突出某件事物的特点,把有关事物拿来同它作参照,是为衬托法。另外,衬托法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正衬是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作参照,例如江西吉安文天祥祠有联云:
功在睢阳,昔尚咬牙思啖贼
荫垂蠡水,今犹挽手欲回澜
联中,功在睢阳,谓功可同张睢阳相比。张睢阳即张巡,唐开元进士,安史之乱中,由河南雍丘移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仍坚持数月不屈。城破被俘,咬碎牙齿骂贼而死,这里将文天祥与张睢阳并提,就起到突出文天祥的作用。
反衬是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来作参照,例如浙江上虞虞姬庙有联云: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尚羞范家船
联中,高后为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虞姬即项羽姬妾。上联谓吕后地位远在虞姬之上,但虞姬至今尚有庙祀而吕后却无,这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吕后不及虞姬!这种将吕后与虞姬相提并论就是为了达到反衬作用。
10)夸张法
通过张皇铺饰、扩大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称作夸张法。夸张可以直接夸张,亦可间接夸张。直接夸张为扩大事物的本身特征,即直接从本身的程度上去说,例如:
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
龙王夜宴,星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
此联的上联为清乾隆皇所题,下联为冯成修所对。整副对联讲玉帝行兵和龙王夜宴的情景,虽显有夸大其词,但又不给人以不可能的感觉,这就是夸张,夸张而不失真,反而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
间接夸张也可称为衬托夸张,即用另外的事物进行衬托,通过将其他事物相对缩小来加大所要夸大事物的程度,例如湖南某地一祠堂有联云:
修祖庙以大门闾,恢复南楚名家,西江名族;
登宗亭而小天下,遥企洞庭非阔,衡岳非高。
联中,通过夸说站在他们的宗亭上,天下就变小了,八百里洞庭不显得宽,南岳衡山也不显高,从而反过来让人敬仰这个祠堂之高。</FONT>
作者:
空空道人
时间:
2005-8-13 16:40
<FONT size=4>4、对联的文字运作机巧
从文字运作方面来看,对联的创作有着很多机巧可用,主要有:
1)谐音法
利用不同字读音的相同而暗含深意的一种机巧,例金圣叹临刑前为前去送别的儿子留联: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2)嵌字法
嵌字法就是将规定的或寓有一定含义的词语分为相对应的单字有意识的放在上下联的某一位置上。此法多用于嵌入人名、地名、物名等,例蔡萼赠其女友小凤仙的联语,即在上下联第四字分嵌“凤”“仙”二字:
此地乃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嵌字(嵌名)联,根据所嵌字的位置又细分为:
鹤顶格:将所嵌之字,按照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开头位置 ,例:
[桂]子飘香清肺腑,
[林]荫夹道悦宾朋 。
燕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在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例:
丹[桂]虬枝欺鬼斧,
琼[林]洞府仗神工 。
鸢肩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三个字的位置 ,例:
喜斟[桂]洒延嘉客,
笑饮[林]泉涤俗襟。
蜂腰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四个字的位置,例:
森然八[桂]甲天下,
宛尔千[林]隐洞中 。
鹤膝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五个字的位置,例:
吟诗共醉[桂]花洒,
览胜同披[林]壑风 。
凫胫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六个字的位置,例:
此地常招折[桂]手,
今朝独有植[林]心 。
雁足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七个字的位置,例 :
拿云有志攀丹[桂],
射月无弓挂绿[林] 。
魁斗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联之首和下联之尾的位置,例:
[小]楼一夜听春雨,
姐妹花开月月[红]。(镶人名“小红”)
蝉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上联之尾与下联之首的位置,例:
香如兰蕙温如[玉],
[云]想衣裳花想容 。(镶人名玉云)
碎锦格:将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 ,例: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月行[李]一[张]琴 。(镶人名张三,李四)
综合嵌:综合运用上述几种镶嵌方法,例: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此联题于韩江酒楼,联中:唐朝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朝刘伶以嗜酒闻名天下;五代南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王粲为建安七子一,《登楼赋》为其名作。 联中运用整嵌和兼嵌两种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和[雁尾]格组成了“韩江酒楼”这四个字。
3)变音法
利用一字多音的特点创作对联。例如,孟姜女庙的楹联云: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落,
青云长长长长长长消。
更有:
行行行行行行行
长长长长长长长
上联读音:杭行杭行杭杭行。
下联读音:长涨长涨长长涨。
4)变形法
利用字形的变幻寓意成联,例如:利用斜体“月”字和故意写的瘦长的“山”字,组成“斜月,高山”联语。
5)藏字法
又称缺如法,盖因《论语·子路》中有: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 。例如:
未必逢凶化[ ],
何曾起死回[ ] 。
对联是嘲庸医“吉生”的。“逢凶化吉”是一个成语,上联末仅“逢凶化”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吉”。“起死回生”也是一个成语,下联末仅有“起死回”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生”。缺如原意为“保留”,这里借指人们在作对联时故意空出某个字让别人去填补,联意的“重心”则正在“空出的字”上。但是,藏字法未必一定如上点明所缺之字,在不点明所缺之字时,所缺之字常与“少、无、缺”等字组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以寓深意。例如,有人拟联唾骂袁世凯的窃国行径,联云: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意为“忘八”,下联意为“无耻”。
6)回文法
回文法有两种情况:其一,正反可重复两读;其二,正反两读虽不重复,但仍句顺意通。例:
果思相思果,(钢铁散人)
花笑含笑花。(文理学院生出句)
为正反重复成联。 再例,苏东坡有诗联云: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
反读则另有意境。
7)析字法
析字法是利用中国汉字在结构上的特殊性,将汉字化整为零(拆离)或集零为整(拼合)的一种机巧手法。.例如,化整为零:
踏破磊桥三块石,
剪开出字两重山 。
显然,上联就是从把“磊”字分成三个“石”的角度而言,下联就是从把“出”字分成两个“山”的角度而言。
集零为整,例如: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这副对联相传上联为金章宗所出,下联由李妃所对。从联中看,“二人”同“土”合起来,便是“坐”字;一个“月”同一个“日”合起来,便是“明”字。再例,某些电视连续剧中被附会给刘墉、郑板桥等而实为清朝刘尔炘所对的对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联中,“此木”与“柴”,“ 山山”与“出”,“ 因火”与“烟”,“ 夕夕”与“多”皆为字的拆合。
以上两种机巧亦可混合而用,例如: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在这副清朝禁烟衙门对联中,上联“因”与“火”合成烟是拼,“若”缩短那一撇变为“苦”是拆;下联“舛”与“木”合成“桀”又是拼;全分为“人”和“王”又是拆,全联前拼后拆。
8)叠字法
叠字法就是利用重叠词组联,例杭州西湖白堤上有山名“孤山”,山顶之西湖天下景亭的楹联云: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
9)集名法
集名法又称串组法,它的特点是将本来没有意义和逻辑联系的一些事物的名称,按对联的规则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意思。集名法既可完全集名,又可掺杂一些非物名的词语,前者亦可称作直接串组,后者亦可称作间接串组。例如: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就是直接串组,上联由三个国家直接连接而成,“捷克”作战胜解。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直接连接而成,“重庆”作重新庆祝解,“成都”作为成为首都解。全联表达了作者的喜悦。
间接串组,如:
白头翁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宛若云母天仙。
上联“白头翁、将军、国老”都是中药材名,在“白头翁”和“将军国老”之间,加入了“不愧”词语;下联“红娘子、云母、天仙”也都是中药材名,在“红娘子”和“云母天仙”之间,加入了“宛若”词语。这类串组的特点是:连接的名称,必须多于乃至大大多于加进的其他词语,否则就不是串组而只是“嵌名”了。再例:过去曾有人将旧时京郊各县县名集成一联: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也难丰润;
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
10)编句法
编句法就是将现有的成句(多用诗、词成句)连缀变成对联,例郭沫若曾从毛主席的诗词中,摘句成联:
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
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
11)部首法
部首法是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作为机巧的方法。部首法可将偏旁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联。例如,广东虎门的一副对联:
烟柳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上下两联的偏旁恰为五行:金木水火土。
部首法亦可将相同部首偏旁的字组和成联,例如: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与清方议和时,传说一帝国主义分子借机出上联侮辱中华民族,清代表对出下联给予有力回击,两人都是利用同旁做文章,“琴瑟琵琶”上部同“王王”,“魑魅魍魉”,左边同“鬼”,偏旁相同的字,都在同一联内。
在将相同部首的字组合成联时,更有全句(上联或下联)部首清一色的高难度情况,例:
沧海汪洋,浪滚潮落,波涛澎湃;
崇山峻岭,峰巍崖崛,峦巘嵯峨。
12)破读法
采用此种机巧的对联称作破读联。所谓破读联,就是联句有两种以上的读法,即如果在不同的字位间作停顿分句,可使一句成多联,且联义徊然不同,耐人寻味,意趣无穷。例如: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馀财。
此联既可五、三读,也可四、四读。在五、三读时,联为: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馀财。
在四、四读时,联为: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馀财。
13)两兼法
两兼法的特点是一个字既属前词,又可同后面的字组词寓意。例如: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相传为李东阳与人应答而作,上联为他人所出,故意用李东阳名字中的“阳”同后面的“气”组成“阳气”(即春光),使联意变为:李树东边春光暖。下联为李东阳所对,也借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中的“惠”同后面的“风”组成“惠风”(即和风),使联意变为:柳树下面微风和。这里的“阳、惠”二字,都是两兼。
14)顶真法
顶真又称连珠,即用上一个语言单位来作下一个语言单位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语言单位上递下接,前后蝉联。根据顶真的特点,尚可分为:
句句顶真,例如:
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这是清代思想家魏源与一抄袭他人文章之举人针锋相对之联。
词词顶真,例如: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词与词连珠比较特殊,是在一句话内进行的,《文镜秘府论.论对》谓之“连绵”。此联题于长沙白沙井附近的龙王庙,上联只能读作“常德--德山--山有德”。下联只能读作“长沙--沙水--水无沙”。
复合顶真,例如: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中见日;
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两联中的“冰冰”与“雾雾”是词词顶真,“雪,雪”与“云,云”又是句句顶真。
15)反正法
反正法是把意义相反的字组词放在一起使产生一种矛盾统一的机巧手法。例如:
大小姐提圆扁篓掰青白菜,
高矮子拿长短棍赶黑黄牛。
据说这是一个古联,某地一县官微服出访时见一姑娘在园里取菜情景而题。因姑娘个子高而年纪轻,故称“大小姐”,篓子口圆体扁,故云“圆扁篓”;所取的品种为白菜,但颜色是绿色的,故云“青白菜”。下联为一牧童所对,所说就是自身。他在矮子里头要算高的,故云“高矮子”,亦说其姓为高;手里拿的赶牛棍似长若短,故云“长短棍”;所赶的黄牛毛色是黑的,故云“黑黄牛”。联中的“大小姐、圆扁篓、青白菜、高矮子、长短棍、黑黄牛”都是正反字。它们乍看起来都是矛盾的,实际上却非常和谐统一。
16)巧辞法
巧辞法是运用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使联意达到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的方法。例如:
风扁,
月圆。
福建莆田戴大宾,幼年即以才气著名。在其13岁时,一日有位客人找他父亲,想试他才气如何,于是出了一联:月圆,戴大宾对曰:风扁。客问何以风是扁的?答云:风见缝就钻,不扁怎行?客认为有理。继而又出联曰:凤鸣,戴对曰::牛舞。客问牛何能舞,答云:《尚书》中有言“百兽率舞”,牛亦兽,自在其中,客人大加赞赏。可见,运用巧辞的联,说是亦是,说非亦非,于似是而非之间令其似非而是,颇为有趣。
此外,尚有寓意法、拆词法、重言法,等等,等等。总而言之,语言文字本身的一切修辞机巧和许多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奇想妙趣均有用于对联。
</FONT>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