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注意]第四讲讨论贴 [打印本页]
作者: 草香香 时间: 2005-8-15 10:07
标题: [注意]第四讲讨论贴
<P>本讲有请学堂各位斑竹前来和学友讨论。学友之间也可相互讨论。</P>[em47]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ㄛ彩| 六合投ㄛ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ㄛ乐ㄛ城:顶级信用ㄛ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幻虚空 时间: 2005-8-18 21:20
<P>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即:格调不同,上下无关联。</P><P>如: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前言不搭后语。</P><P> 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P><P>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
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 </P><P>问题之一:上下联明显无关的,一般容易发现。但在实际的对句中,可以根据什么判别自己的对句上下联接是合适的?所谓的“必然的联系”是什么?</P><P>问题之二:这种“必然的联系”是不是上下联的联接点?如果有,它有几类表现方式?</P><P>问题之三:针对一句具体的出句,要对句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什么才能防止“对而不联”情况发生?</P>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①彩| 六合投①注| 网络赚钱去SO娱①乐①城:顶级信用①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草香香 时间: 2005-8-18 22:04
<P><FONT color=#1a1ae6 size=3>转贴一篇文章看看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FONT></P>
<H1><FONT size=1>《“内容相关”谈》<FONT size=2>作者:张东继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FONT></FONT></H1>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height=200>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笔者在对联讲座讲到“内容相关”之后,有学员举出一些上下联一写人、一写物或一写事、一写理,似乎不“相关”的联例进行质疑。为此,我写点文字,发点议论。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FONT color=#ee3d11>上下联“内容相关”是对联的特点之一,也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所谓“相关”,是说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上下联的关系,有的相向,有的相反,有的相继或相补,有的相交或相同,总之,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FONT></B></FONT>
<H3><FONT color=#000000 size=2> (一)“内容相关”,并非内容都相同</FONT></H3>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上下联内容相同,但并不要求都相同,且多数对联上下联内容是不同的,但必须相关。内容相同的上下联是围绕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表达方式去阐述,而不是上下联的重合。如: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花甲重开,外加一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一四一岁生日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B></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2><B>南宋状元宰相;
西京孝子忠臣。(广东文丞相祠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这些对联,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关”,而且“内容相同”,所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的两个(几个)方面。第一联祝颂同一个人一百四十一岁高寿,但上下联的数学算式不同而已。第二联以“状元宰相”赞扬其官位之高,以“孝子忠臣”赞扬其道德之美,所颂扬的则是同一个人(文丞相)。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上下联内容相同的对联,如果思路狭窄,又大量运用同义词,表达不得法的话,就很可能要犯“合掌”的错误。请看: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同,其实是内容相重,而且大量运用同义词相对,“布谷”与“子规”属同一事物的两种名称相对,是典型的“合掌”病联。当然,内容合掌,主要看语意,并非一律排斥个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上下联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如: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B></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2><B>五亩自栽池上竹;
三人同作月中游。(黎泉集句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一写“池上竹”,一写“月中游”。上下联所述事件各异,但反映了苏轼的生活经历(均集苏轼诗句),内容不能说不关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并非内容相同;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 </B></FONT>
<H3><FONT color=#000000 size=2> (二)“内容相关”看主题</FONT></H3>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FONT color=#f73809>对联同文学作品一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主题。总是内容表现主题,以主题统帅内容。上下联常常是在一个主题统帅下的两个方面。 </FONT></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B></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2><B>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撰题)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从内容看,上联颂“七十二健儿”,下联述“四百兆国子”,但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沉痛悼念广州起义的死难烈士,热情歌颂辛亥革命战士的英雄壮举,反映全国人民反对清王朝的共同愿望。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B></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2><B> 良工造物维其巧;
大匠诲人必以规。(竹木业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表面看,上联说“造物”,下联写“诲人”,内容各异。其实,下联是上联的类比和引申。对联不仅宣传了按规矩制出竹木产品的精巧,而且进一步说明教育人也必须按一定的道德标准、一定的法规和一定的文化水准进行,这便是此联的主题。“大匠诲人”语出《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所谓“大匠”是指在学艺上有重大成就而为众所敬仰的人。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FONT color=#f73809>缺乏主题(中心)的对联,上下联内容也必然难以关联。 </FONT></B></FONT>
<H3><FONT color=#000000 size=2> (三)“内容相关”看“正”“反”</FONT></H3>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正对、反对、串对的类别就是根据对联内容来划分的。不管哪一种“对”,都必须上下联“内容相关”。正对的内容相关,而“反对”是否“内容相关”呢?请看: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生经白刃头方贵;
死葬黄花骨亦香。(广州四烈士墓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有好儿孙当是福;
无多田地不为贫。(佚名)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但以诗书教子弟;
莫将成败论英雄。(江苏项羽庙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第一联说生与死的意义,是人生的两极关系,旨在颂扬烈士死的意义。第二联从“有好儿孙”和“无多田地”对“福”与“贫”的看法,上下联是辩证关系。第三联“教子弟”与“论英雄”旨在下联,上下联是衬托关系。此三联的上下联内容均一正一反,但彼此的内涵及逻辑关系都是很紧密的。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FONT color=#f73809>反对的上下联是从相反或对立面的角度写的,使之互相映衬,鲜明对照,相反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中心。但相反的事物(道理)必须互为关联。或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下面一联,上下联意思虽相反,但无逻辑关系,彼此内容也不关联,故不成对联: </FONT></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坚持重教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重教尊师”与“贪污受贿”虽是一正一反,但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将“重教尊师”改成“勤政爱民”则可成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FONT color=#f70909>串对,是把一件完整的事或一个完整的意思分作两步表达,即把一句话分作两句来说,组成上下联,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因此,上下联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上下联的关系有递进、转折、选择、假设、条件、因果、顺承等等。</FONT>例子就不必赘述。 </B></FONT>
<H3><FONT color=#000000 size=2> (四)“内容相关”看技法</FONT></H3>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有些对联,由于用了某种巧妙的技法,便把迥然不同的两种事物组成相互关联的对联。技法很多,这里只谈两种: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衬托技巧:为了突出某一事物,便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放在一起作陪衬,这就是衬托法。如: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早读书。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凛列风霜知劲草;
艰难岁月识英雄。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此二联的上联讲的是自然界的“鸟”与“风霜”、“劲草”,下联写的是人。上下联正是用了衬托法才使之关联,即用“鸟欲高飞”衬托“人求上进”,“知劲草”衬托“识英雄”。两联的主旨都在下联,即用上联衬托下联,上联是衬体,下联才是本体(主体)。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答问技巧:答问有设问、反问两种方式。其中有本联答问和上下联答问等不同形式。为了阐述上下联的关系,这里只谈上下联答问式。如: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桃花尽日随流水;
江月何年初照人?(只设问,不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泪挥湘竹斑多少?
魂断苍梧梦几何?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第一联是唐诗集句联,下联设问,不必回答,也难以回答。与上联虽无答问关系,但有类比关系。第二联上下联各自设问,都无须回答,谁也回答不了。故意分别设问统一于一个主题:湘妃悼念与思念舜的殷切。双重设问是为了强化感情。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2><B> <FONT color=#f73809>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是鉴赏、评析、创作对联的要求之一。除了无情对以外的其它形式对联,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达到这一要求。 </FONT></B></FONT></P><B><FONT color=#000000>
<HR align=left>
<FONT size=2> 作者:张东继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FONT> </FONT></B></TD></TR></TABLE></TD></TR>
<TR>
<TD><B><FONT color=#000000> </FONT></B></TD></TR></TABLE></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8 22:19:43编辑过]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5-8-18 22:08
<P>好文章!</P>
作者: 幻虚空 时间: 2005-8-18 22:31
<P>谢谢香香老师:)请喝茶:[em27][em27][em27]</P><P>我先拿来仔细学习[em44][em44]</P>
作者: 草香香 时间: 2005-8-18 23:01
对联之所以为对联,不仅要“对”,还要“联”。就是说,作为一整幅对联,上下联的意境要关联、要融洽。如果是情景相对,则在上联的“景”里,能合适的产生下联的“情”;如果是景景相对,则上下联的景色要在某一方面关联融合,两幅画面要能自然的交融在一起。比如: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幽静的景色跃然纸上,上下联和谐对应。如果我改成:
明月松间照
大江天外流
对句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对仗也很工整,但上下联却是各说各的话,是分割的两句话,不是一幅对联——所谓“对而不联”。
————摘自《轩辕春秋文学论坛》
作者: 竹雨潇潇 时间: 2005-8-19 08:31
<FONT color=#3d11ee size=4>谢谢香香老师!我有一问请释疑:失律与失对有什么区别啊?</FONT>
作者: 家家在线 时间: 2005-8-19 08:47
<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b>这些补充的材料很管用...家家也受益.</b></FONT>
作者: 草香香 时间: 2005-8-19 11:3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竹雨潇潇</I>在2005-8-19 8:31:00的发言:</B>
<FONT color=#3d11ee size=4>谢谢香香老师!我有一问请释疑:失律与失对有什么区别啊?</FONT></DIV>
<P>对联中的失律:“句中字词出律并超越了“拗”和“一三五不论”的范畴。当然,形式究竟是要为内容服务,如果内容着实有精彩之处,在整体格律把握住的情况下,则局部格律可先有不计。否则,还是须认真且下些功夫。”(几、夫)
</P>
<P>对联中的失对——包含的范畴就很广了:词性、意节、结构、对仗等不当均称为失对。一句话: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就叫<FONT color=#000000>“失对”。</FONT></P>
作者: 幻虚空 时间: 2005-8-19 12:0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草香香</I>在2005-8-18 23:01:00的发言:</B>
对联之所以为对联,不仅要“对”,还要“联”。就是说,作为一整幅对联,上下联的意境要关联、要融洽。如果是情景相对,则在上联的“景”里,能合适的产生下联的“情”;如果是景景相对,则上下联的景色要在某一方面关联融合,两幅画面要能自然的交融在一起。比如: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幽静的景色跃然纸上,上下联和谐对应。如果我改成:
明月松间照
大江天外流
对句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对仗也很工整,但上下联却是各说各的话,是分割的两句话,不是一幅对联——所谓“对而不联”。
————摘自《轩辕春秋文学论坛》</DIV>
<P>香老师这个贴真是个很好的补充,可见老师的思路很缜密,佩服![em23][em23][em23]</P>
<P><FONT size=4>实际上,关于风景类的意境联,最难于分辨上下联连接与否,尤其是以景对景的。从这里的阐述中,我们可以认为此类的对句中,上下连接是否合适,关键在于能否表达一个统一的意境氛围,选择的物象能否共存在同一个构图里。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外还有没有另外的连接点?具体说,上下联是两种风景图,但也能成联的例子有吗?如果有,那么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是什么呢?或者靠什么?</FONT></P>
<P><FONT size=4>以情对景的,这是我所期待的方向,能否请老师给些范例?谢谢老师</FONT>[em10][em10][em10]</P>
作者: 草香香 时间: 2005-8-19 13:43
<P><FONT size=4>小院回廊春寂寂</FONT></P>
<P><FONT size=4>碧桃红杏水潺潺</FONT></P>
<P><FONT size=4>——乍看上下联是两种风景图,但都是描写春的景色。如果对成:</P>
<P><FONT size=4>小院回廊春寂寂</FONT></P>
<P>红枫黄菊水潺潺</P>
<P>本联下联作为上联的补充便是景隔了。</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以情对景:</FONT></P>
<P><FONT size=4>如:</FONT></P>
<P><FONT size=4>无声春雨润桃李</FONT></P>
<P><FONT size=4>有志园丁育栋梁</FONT></P>
<P><FONT size=4>不看下联上联只是一幅春雨图,结合下联来看,上联为借代,代表教师默默地精心培育学子。此联以以情对景,借代巧妙,含蕴深邃。佳联也。:)</FONT></P>
<P><FONT size=4></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3 13:27:22编辑过]
作者: 0的姐姐 时间: 2005-8-19 15:31
<DIV class=quote><FONT size=6><B>以下是引用<I>草香香</I>在2005-8-18 22:04:00的发言:</B>
</FONT>
<P><FONT color=#1a1ae6 size=6>转贴一篇文章看看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FONT></P>
<H1>《“内容相关”谈》作者:张东继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H1>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height=200>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笔者在对联讲座讲到“内容相关”之后,有学员举出一些上下联一写人、一写物或一写事、一写理,似乎不“相关”的联例进行质疑。为此,我写点文字,发点议论。 </B></FONT>
<P><FONT color=#000000><B><FONT size=6> <FONT color=#ee3d11>上下联“内容相关”是对联的特点之一,也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所谓“相关”,是说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上下联的关系,有的相向,有的相反,有的相继或相补,有的相交或相同,总之,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FONT></FONT></B></FONT>
<H3><FONT color=#000000 size=6> (一)“内容相关”,并非内容都相同</FONT></H3>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上下联内容相同,但并不要求都相同,且多数对联上下联内容是不同的,但必须相关。内容相同的上下联是围绕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表达方式去阐述,而不是上下联的重合。如: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花甲重开,外加一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一四一岁生日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B></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6><B>南宋状元宰相;
西京孝子忠臣。(广东文丞相祠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这些对联,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关”,而且“内容相同”,所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的两个(几个)方面。第一联祝颂同一个人一百四十一岁高寿,但上下联的数学算式不同而已。第二联以“状元宰相”赞扬其官位之高,以“孝子忠臣”赞扬其道德之美,所颂扬的则是同一个人(文丞相)。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上下联内容相同的对联,如果思路狭窄,又大量运用同义词,表达不得法的话,就很可能要犯“合掌”的错误。请看: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同,其实是内容相重,而且大量运用同义词相对,“布谷”与“子规”属同一事物的两种名称相对,是典型的“合掌”病联。当然,内容合掌,主要看语意,并非一律排斥个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上下联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如: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B></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6><B>五亩自栽池上竹;
三人同作月中游。(黎泉集句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一写“池上竹”,一写“月中游”。上下联所述事件各异,但反映了苏轼的生活经历(均集苏轼诗句),内容不能说不关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并非内容相同;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 </B></FONT>
<H3><FONT color=#000000 size=6> (二)“内容相关”看主题</FONT></H3>
<P><FONT color=#000000><B><FONT size=6> <FONT color=#f73809>对联同文学作品一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主题。总是内容表现主题,以主题统帅内容。上下联常常是在一个主题统帅下的两个方面。 </FONT></FONT></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B></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6><B>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撰题)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从内容看,上联颂“七十二健儿”,下联述“四百兆国子”,但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沉痛悼念广州起义的死难烈士,热情歌颂辛亥革命战士的英雄壮举,反映全国人民反对清王朝的共同愿望。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B></FONT><FONT color=#000000 size=6><B> 良工造物维其巧;
大匠诲人必以规。(竹木业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表面看,上联说“造物”,下联写“诲人”,内容各异。其实,下联是上联的类比和引申。对联不仅宣传了按规矩制出竹木产品的精巧,而且进一步说明教育人也必须按一定的道德标准、一定的法规和一定的文化水准进行,这便是此联的主题。“大匠诲人”语出《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所谓“大匠”是指在学艺上有重大成就而为众所敬仰的人。 </B></FONT>
<P><FONT color=#000000><B><FONT size=6> <FONT color=#f73809>缺乏主题(中心)的对联,上下联内容也必然难以关联。 </FONT></FONT></B></FONT>
<H3><FONT color=#000000 size=6> (三)“内容相关”看“正”“反”</FONT></H3>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正对、反对、串对的类别就是根据对联内容来划分的。不管哪一种“对”,都必须上下联“内容相关”。正对的内容相关,而“反对”是否“内容相关”呢?请看: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生经白刃头方贵;
死葬黄花骨亦香。(广州四烈士墓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有好儿孙当是福;
无多田地不为贫。(佚名)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但以诗书教子弟;
莫将成败论英雄。(江苏项羽庙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第一联说生与死的意义,是人生的两极关系,旨在颂扬烈士死的意义。第二联从“有好儿孙”和“无多田地”对“福”与“贫”的看法,上下联是辩证关系。第三联“教子弟”与“论英雄”旨在下联,上下联是衬托关系。此三联的上下联内容均一正一反,但彼此的内涵及逻辑关系都是很紧密的。 </B></FONT>
<P><FONT color=#000000><B><FONT size=6> <FONT color=#f73809>反对的上下联是从相反或对立面的角度写的,使之互相映衬,鲜明对照,相反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中心。但相反的事物(道理)必须互为关联。或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下面一联,上下联意思虽相反,但无逻辑关系,彼此内容也不关联,故不成对联: </FONT></FONT></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坚持重教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重教尊师”与“贪污受贿”虽是一正一反,但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将“重教尊师”改成“勤政爱民”则可成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FONT color=#f70909>串对,是把一件完整的事或一个完整的意思分作两步表达,即把一句话分作两句来说,组成上下联,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因此,上下联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上下联的关系有递进、转折、选择、假设、条件、因果、顺承等等。</FONT>例子就不必赘述。 </B></FONT>
<H3><FONT color=#000000 size=6> (四)“内容相关”看技法</FONT></H3>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有些对联,由于用了某种巧妙的技法,便把迥然不同的两种事物组成相互关联的对联。技法很多,这里只谈两种: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衬托技巧:为了突出某一事物,便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放在一起作陪衬,这就是衬托法。如: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早读书。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凛列风霜知劲草;
艰难岁月识英雄。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此二联的上联讲的是自然界的“鸟”与“风霜”、“劲草”,下联写的是人。上下联正是用了衬托法才使之关联,即用“鸟欲高飞”衬托“人求上进”,“知劲草”衬托“识英雄”。两联的主旨都在下联,即用上联衬托下联,上联是衬体,下联才是本体(主体)。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答问技巧:答问有设问、反问两种方式。其中有本联答问和上下联答问等不同形式。为了阐述上下联的关系,这里只谈上下联答问式。如: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桃花尽日随流水;
江月何年初照人?(只设问,不答)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泪挥湘竹斑多少?
魂断苍梧梦几何? </B></FONT>
<P><FONT color=#000000 size=6><B> 第一联是唐诗集句联,下联设问,不必回答,也难以回答。与上联虽无答问关系,但有类比关系。第二联上下联各自设问,都无须回答,谁也回答不了。故意分别设问统一于一个主题:湘妃悼念与思念舜的殷切。双重设问是为了强化感情。 </B></FONT>
<P><FONT color=#000000><B><FONT size=6> <FONT color=#f73809>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是鉴赏、评析、创作对联的要求之一。除了无情对以外的其它形式对联,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达到这一要求。 </FONT></FONT></B></FONT></P><B><FONT color=#000000 size=6>
<HR align=left>
作者:张东继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FONT></B></TD></TR></TABLE></TD></TR>
<TR>
<TD><B><FONT color=#000000 size=6> </FONT></B></TD></TR></TABLE></P>
</DIV>
<P><FONT size=6> 呵呵,近视啊,放大学习哦~~不错,老师辛苦了~~</FONT></P>
作者: 一堤烟柳 时间: 2005-8-19 16:14
<P>谢谢老师的讲解,辛苦了</P><P><img src="http://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6.gif"><img src="http://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6.gif"><img src="http://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6.gif"></P>
作者: 南山月 时间: 2005-8-23 13:16
非常认真的读完并收藏了。谢谢香香斑竹!你出差要多长时间啊?我们想你~
作者: 草香香 时间: 2005-8-23 13:2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南山月</I>在2005-8-23 13:16:00的发言:</B>
非常认真的读完并收藏了。谢谢香香斑竹!你出差要多长时间啊?我们想你~</DIV>
要十来天吧。。。我没走就开始想念大家了。呵呵[em45]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