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初级十七班第六讲 《对联修辞》
[打印本页]
作者:
人境庐
时间:
2013-3-16 18:51
标题:
初级十七班第六讲 《对联修辞》
本帖最后由 人境庐 于 2013-3-16 19:21 编辑
本讲讲义以刘太品先生为对联修辞论文集所做的前言为本。(鉴于是初级班,有部分删减)。此文视野开阔,适于总观概览,以便让初学者有个总体的认知和了解。向刘先生致谢。
对联文体完全由对偶修辞发展而来,所以对联修辞既是对联格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联创作手法的主要内容。本文拟从古典诗文中对偶修辞的演化史谈起,然后把对联修辞分为“与对联文体形式相关的辞格”、“与对联内容表达方式相关的辞格”和“与对联文字技巧相关的辞格”三类分别论述,以期从宏观上梳理出“对联修辞学”的概貌。
一、对偶修辞的演化史
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而修辞学则是研究修辞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辞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最早的修辞学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这里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主要指“演说的技术”或者说“说服的技巧”。在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修辞学的发展之后,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汉语中最早的“修辞”一词出现在《易经》:“修辞立其诚”,是修饰文辞的意思。汉语修辞的历史差不多等同于汉语的历史,但对于修辞的研究即在修辞学方面,虽然有宋代陈骙《文则》这样的著述问世,但总体上只停留在文学批评的范畴内,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西方修辞学被介绍到我国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直到1932年陈望道出版《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
汉字是形、音、义合一的方块文字,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的为主,词以单音节的和双音节的占据压倒多数,这一特点使得汉语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这种修辞方式,即我们所谓的“对偶”。大量运用整齐对称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对偶也叫骈偶、丽辞和对仗,一般是指运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词组和句子,来表达相似、相连或相对内容的一种修辞方式。《诗经》中就有大量对偶的句子,先秦诸子散文甚至于史传中也夹杂着不少。至汉赋兴起,对偶修辞开始在文章中集中大量使用,这甚至影响到其他文章体裁,如有人曾统计《史记》130篇,共出现对偶句4201处。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产生了一种全篇整齐、对偶押韵的文体──骈体文,并成为那个时代占压倒优势的主流文体;到了唐代,出现了中两联必须使用对仗的律诗,并成为当时及之后诗人最常用的体裁。不仅如此,对偶更被歌谣谚语、歌诀蒙书、公文判词等等文学文体及实用文体所广泛使用,在文学创作和生活实际中这样大量使用整齐、对偶、押韵的语言形式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是汉字特点提供的一种独特的实用性修辞手段,为别种语言社会中所少见。不由于对偶在各类文体中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对仗在律诗中的集中运用,使得对偶辞格内部千变万化出无数法门,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少唐人开始了对于对偶格的研究和分类工作。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是修辞学史上第一个对对偶格起名并进行详细分析的人,唐人站在刘勰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更详尽更深刻的论析,如:
僧皎然《诗议》:“诗对有六格:一曰的名对。二曰双拟对。三曰隔句对。四曰联绵对。五曰互成对。六曰异类对。”“诗有八种对:一曰邻近。二曰交络。三曰当句。四曰含境。五曰背体。六曰偏对。七曰假对。八曰双虚实对。”
李峤《评诗格》:“诗有九对:一曰切对。二曰切侧对。三曰字对。四曰字侧对。五曰声对。六曰双声对。七曰双声侧对。八曰叠韵对。九曰叠韵侧对。”
王昌龄《诗格》: “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
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更是详细总结了“二十九种对”。古人对于对偶辞格的概括总结,虽然有细致详尽之处,但总体而言却是纷繁杂乱的,只有在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建立之后,对偶辞格的研究真正趋于科学化和条理化。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对偶列为积极修辞中章句上的辞格,他指出:“对偶所以成立,在形式方面实是普通美学上的所谓对称。”
作为当代对偶辞格研究的最新成果,暨南大学朱承平教授在搜集了374个传统偶格的基础上,总结出成系统的对偶辞格99种,著成《对偶辞格》一书,此书对于我们系统了解对联辞格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此书主要基于诗词对偶的实践来立论,若能以此为基础,接合对联文体特点和创作实践,进一步总结完善,即可以得出对联修辞学意义上的的对偶辞格体系。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大致明晰对偶辞格发展演化的历史以及前人对偶辞格的研究史。正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骈体文与律诗的定型,使对偶超越了单纯的修辞范畴,而进入了“文体要素之一”的更高层次,但对偶修辞的还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最后终于形成了作为“唯一的文体要素”的独立的文体——对联。对偶修辞在文体学意义上的这个终极的提升,竟然一直未被当代修辞学研究者所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盲点和遗憾。
二、与对联文体形式相关的辞格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在各种文体中几乎都有应用。它的表现形式是并列使用两个对称的句子,从而起到强调表达内容、美化表现形式的作用。对偶修辞在一般文章中应用,称为对偶句;在格律诗中使用时,因为同时又加入了声调方面的诸多限制,形式上更趋于工整华美,如同古代出行的一对仪仗,所以又称对仗句。对偶句只是普通的修辞方式,到了对仗句则加入了更多的形式方面的要求,这是对偶修辞自身的一种发展和进步,但此时它们还只是其他文体中的一种修辞手段,随着这种修辞手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终于有一天,这种修辞手段终于成长到自身独立起来作为一种文体的阶段,这种独立使用自成篇章的对仗句,就是对联文体。
因为对偶是对联文体唯一的形式要素,所以“与对联文体形式相关的辞格”也只有“对偶辞格”。对偶辞格内部有着繁杂的细目,有些是基本的对偶格式,有些只是些枝节的对偶格式,只有基本的对偶格式,才属于本节论述的“与对联文体形式相关的辞格”。
朱承平《对偶辞格》一书中,99种对偶辞格被归纳到“基础篇”、“音法篇”、“字法篇”、“词法篇”、“句法篇”、“兼格篇”、“章法篇”、“意境篇”等大类之中,其中的“基础篇”全部可以归结于对联文体的基本形式要求,其他类别中,只有部分分类中的部分辞格,可以视为与对联文体的形式要求或形式特征有关,其余的辞格,要么属于“与对联内容表达方式相关的辞格”,要么属于“与对联文字技巧相关的辞格”,个别分类如“章法篇”是按对偶句在律诗篇章中所处的位置而分为12个“格”,这些“格”肯定与对联文体无关,严格说几乎算不上“辞格”。
在全部可以归结于对联文体的基本形式要求的“基础篇”中,计列出“齐数对”、“异字对”、“词性对”、“复音自对”和“平仄对”五个辞格。其中:
“齐数对”是指两两相对的句子在字数上齐等相侔的格式。对联在相对偶的上下联之间,字数肯定需要绝对相等,字数不相等的对偶,只在部分自对中才会出现,如“四面荷花三面柳”、“家事、国事、天下事”等。
“异字对”是指对偶两句之中,相对词语各各用字不同的格式。除个别虚字处,对联避忌同字相对,甚至不同位置的不规则重字也是大忌。
“词性对”是指相对两字词性相同不得互异的格式。此条等价于《联律通则》中规定的“词性对品”,“词性”的含义可以是语法学意义上的,也可以是古人虚实死活意义上的。
“复音自对”是指单音词对单音词,复音词对复音词的格式。此条近似于《联律通则》中规定的“节律对拍”。
“平仄对”是指平声字与仄声字对举的格式。此条等价于《联律通则》中规定的“平仄对立”。
通过以上分析,“基础篇”中的五个辞格,基本上涵盖了《联律通则》中六条“基本规则”中的四条,还包括了“不规则重字”的避忌。因为“基本规则”中的“形对意联”属于内容方面的要求,而“结构对应”本身在句法结构的层面上根本无意义,在词语结构的层面上意义也有限,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基础篇”中的五个辞格,已经涵盖了对联文体基本的形式要求。
在“音法篇”中,“拗救对”及“全平全仄对”可以视为“平仄对立”这一基本规则的合理补充。
在“字法篇”中的八个辞格,基本上与对联文体形式关系不大,可放在下两节论述。
在“词法篇”中,“同类对”、“异类对”、“人名对”、“地名对”、“实名对”、“虚名对”、“背体对”、“同体对”可以视为“词性对品”这一基本规则的细化;“交股对”和“互成对”可以视为上下相对不方便时用前后相对或交叉相对来进行变通,应与对联文体的形式要求有关;“借义对”、“转品对”和“假性对”可以视为词性相对不方便时借用其他义项来构成对偶的变通形式,也与对联文化的形式要求有关系。
在“句法篇”中,“平对”和“合璧对”是对仗句的正常形式,“当句对”、“参差对”、 “鼎足对”和“连璧对”这四种辞格与“词法篇”的“交股对”和“互成对”相类似,都与对联文体的形式特征有关。
在“兼格篇”中,“回文对”和“集句对”与对联文体形式特征略存在关系。
“章法篇”中诸辞格与对联无关。
“意境篇”中诸如“数目对”、“干支对”、“方位对”和“颜色对”等辞格,可以视为“词性对品”特例和必要补充。
三、与对联内容表达方式相关的辞格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称为修辞格,也称辞格、辞式。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修辞格的样式很多,据说可分为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除了对偶之外,常见和常用的辞格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寄寓、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二十多种。修辞格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既有人类语言共性也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特色的各类修辞方式。《修辞学发凡》列举了四类38种,即材料上的辞格(甲类):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9种;意境上的辞格(乙类):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共10种;词语上的辞格(丙类):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类、回文,共11种;章句上的辞格(丁类):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共8种。
对联作为一种既可用于抒情达意也可用于民俗实用的文体,几乎所有的汉语修辞格都可以用于对联创作,成为对联内容的表达方式(其中的“对偶辞格”属于文体要素层面,不算作对联内容的表达方式)。
下面分述一些常用的修辞格及其在对联中的应用:
1.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如:
霜雪盈头心转少;
儿孙满眼性犹痴。——李渔六十自寿联,上联以霜雪喻白发。
2.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分为“拟人”和“拟物”。如:
地迥不遮双眼阔;
窗虚只许万峰窥。——纪昀题笔捧楼,下联以“万峰”拟人。
3.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
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袁枚题随园,下联以“花”借指美人。
4.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如: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张英题双溪草堂,上下联均拈连。
5.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如: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姚兴荥题太白楼,上联夸张。
6.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如: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题湘西草堂,清风明月双关清朝和明朝。
7.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如: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左宗棠题无锡梅园,上下联均用映衬。
8.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如:
果然城市有山林,除却故乡无此好;
难得酒杯浇块垒,酿成危局待谁支。——江峰青题北京陶然亭,下联“酿成”系从酿酒移来。
9.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郑板桥六十自寿联,上下联第三、四、五分句排比。
10.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趣联,下联“道者”仿词。
11.婉曲
不直接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类。如:
为恤民艰看菜色;
欲知宦况问梅花。——冯钤题园圃联,下联含蓄言宦况如梅花一样清。
12.反复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以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如:
佛云: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四川峨眉山息心所联,上下联后两句反复。
13.反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如:
胠箧曾操君子业;
穿篱不入野人家。——嘲小偷联,上联“君子”反语。
四、与对联文字技巧相关的辞格
除上述与对联内容表达方式相关的辞格之外,对联特别是谐巧类对联中还常常用到一些属于文字技巧方面的辞格。与对联文字技巧相关的辞格主要有:
1.析字
析字属于字形修辞,就是将某些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肢解,利用文字离合的方法或拆或合而表示一定的意义。如: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2.偏旁
偏旁属于字形修辞,对就是利用汉字字形中相同的偏旁部首字组成的对联。这种联因具有整齐的形式美而引起人们的特殊兴趣。如:
峰峦崇岱岳;
江海涌潮流。
3.对称
对称属于字形修辞,是运用某些左右两边形体结构相互对称的字撰成对联,因正反看字均一样,故又称玻璃对。如:
金简玉册自上古;
青山白云同素心。
4.缺隐
缺隐,即有意不说出要说的全部,只说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隐藏起来,让读者去体悟。缺隐联包括缺字联、隐字联、藏字联。如: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藏人名“吉生”。
5.置换
置换就是将一合体字拆开后的独体字与别的独体字组合成新的合成字,并表示新的意思。如:
或入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6.顶针
顶针又名顶真、联珠、连环、连锁。是重字技巧的一个特例,即上一分句的尾字与下一分句的首字相重,使相邻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相扣,以突出事物的因果与事物的衔接关系。如: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
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困国危。
7.嵌字
嵌字联也叫嵌名联。就是将人名、地名、事物名或有特定含义的字嵌入联中,使其暗寓褒贬,主题显明。如郭沫若题桂湖公园联:
桂蕊飘香,美哉乐土;
湖光增色,换了人间。
8.谐音
谐音属于字音修辞,即运用字词的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来构成双关意义。联中某些字、词表达一个意思而与这个字、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表达的又是另一个意思,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9.同音
运用汉字同音不同字的特点进行构词造句,造成读音混淆,表达奇趣巧意,别有情趣。如: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10.异音变读
运用汉语一字多音,同音异字的特点制作对联,使联中几个字,字同音不同,音同义不同。耐人寻思体味。如: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豆芽铺联。
11.摹声
摹声即利用象声词摹拟人或物体的声音制联,给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12.绕口
绕口联是把同音或谐音字放在一起,使其反复交错,读起来造成拗口难读的特殊效果。如:
移椅倚桐同赏月,
等灯登阁各攻书。
13.回文
回文又称回环,即利用语序的回环往复来表达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回文联可顺读,也可倒读,多具情趣。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字翰林书。
结 语
对偶,是一种古老的汉语修辞方式,“这种辞格曾经有过畸形的发达的时期”(陈望道语),对偶从先秦两汉单纯的修辞手法,渐渐成长为骈文及律诗的文体要素之一,最后发展到一种独立的文体——对联。
对联的文体特点及唯一的形式要素就是对偶,因为对偶也属于一种修辞格,所以,对偶辞格也就上升到了对联文体要素的高度。通过对对偶辞格的学习和研究,会有助于我们对对联文体特征的理解和对对联格律的把握。
“修辞”的本义即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狭义上的修辞就指语言文字修辞,广义上则包括了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
对联的创作离不开修辞,除了最基本的对偶修辞方面的各种辞格外,对联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从字到词再到句子和篇章各个层次上的修辞活动。几乎所有的修辞方法均可以在对联文体中得到应用,通过修辞,可以使对联内容的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可以使对联的语言精炼、简明、趣味横生,以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启迪和感动读者。
相信通过本届论坛的研讨活动,会进一步促进对联修辞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增进对于对联文体属性的理解,拓展对于对联格律的认识,促进当代对联创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刘太品
作者:
寒羽
时间:
2013-3-16 19:03
领讲义,老师辛苦啦
作者:
雪舞霓裳
时间:
2013-3-16 19:07
作者:
土屋客
时间:
2013-3-16 20:16
老师辛苦
好难啊,慢慢学。
作者:
晃晃不倒
时间:
2013-3-16 21:08
老师辛苦
好难啊,慢慢学。
作者:
扬鞭耕联人
时间:
2013-3-16 21:31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作者:
那时烟雨
时间:
2013-3-18 15:33
领讲义,老师辛苦
作者:
紫晶石
时间:
2013-3-19 10:18
领讲义,谢谢老师:loveliness:
作者:
牧羊女
时间:
2013-3-21 21:30
学习过了,谢谢老师!
作者:
无香风语
时间:
2013-3-22 16:32
谢谢老师
作者:
凤凰游旅
时间:
2013-3-25 12:42
来迟了,老师辛苦!
作者:
雾锁秋心
时间:
2013-4-3 20:43
刚找到讲义。老师辛苦
作者:
行素素
时间:
2013-4-15 09:24
看了一点,再来看,老师辛苦了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