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善用借对的原因:一是被代代相传的经验之谈所误;二是未能真正窥得借对的规律;三是创作受技术“瓶颈”所制约。突破这三点,则借对手法的运用,是轻而易举的事。第三步:认识借对及其原理
借对,古人诗联中的一种对仗方法,常分借音和借义两种。其中,借义,又称转义,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固有含义,句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
例:
行李淹吾舅,
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敞庐奉赠侍御四舅》)
句中是“行李”,借“李树”的“李”与“茅”工对。
宓昌墀贺张之洞七十寿:
母事慈,子事孝,大义凛宫帏,北面三呼天下定;
旧党票,新党拳,中流成砥柱,南皮一老古来稀。
“南皮/北面”为借对。张之洞乃河北南皮县人。
娴熟掌握和运用借对手法,不仅是对联的基本功,也是无情对的基本功。反过来,学习无情对,娴熟掌握和运用借对手法,也同时增加了您创作普通对联的手段,有利于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借对的原理
1、工对的原理:
熟悉对联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工对”,然而,能科学而全面认识工对的原理的人,很少。
比如:“花”对“果”,为什么是工对?100%的人都知道原因——它们都是“植物器官”呀。确实,千百年来,人们对工对的认识和判断是轻松的,也是很准确的。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大部分人对于“工对的原理”还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我们来分析一下“花”和“果”,有哪些常见的、明显不同的基本含义: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果:1植物器官;2确实、的确;3事物的结局
大家可以发现:“植物器官”仅仅是“花”和“果”的诸多含义之一。原来——
一组汉字,它们的诸多含义中,只要有一组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我们就认为这组字是工对的。
我们把一组字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含义,叫“工对义”。如a 和1;
为便于区别与交流,把“工对义”以外的含义组合,叫“不工义”。如b和1等14种组合。
2、借对的原理
直对,就是把一组汉字的“工对义”合理沉淀到词或句子对应位置中。
也就是说,把含义a 和1安排到句子中,是我们的习惯思维和习惯动作。
借对的原理也很简单,它就是利用乙义、丙义、丁义来做文章。从数学统计方面在观察和表述,就是:
借对,就是把一组汉字的任意一对“不工义”合理沉淀到词或句子对应位置中。
所谓“合理沉淀”,就是在组词造句时,1、保证句子中出现的是某含义;2、保证其他的汉字也工对;3、保证句子流畅自然合逻辑。
我们知道,把一个汉字的任意一个含义沉淀下来(实质是小学生的组词造句),难度是没有区别的。而1:14的比例显示(不同的一组汉字,比例不同,但相似):借对比直对选择余地更大,更自由。
认为借对或创作无情对很难的人,是因为没能科学认识借对的原理,或者是,思维僵化在直对一种方式上。也就是说,借对是很容易的,关键是要能改变认识和思维习惯。如,看到一个词或一个出句,脑海里想到的不能局限于每个字的甲义,而应该是每个字的多个含义。
一个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均等的人,是没有丝毫困难的。第四步:认识无情对的概念及创作原理
无情对,是一种通过密集运用借对等手法,极力追求字、律等的对称,同时极力追求词、句等的不对称的幽默类对联形式。
直对的密集运用,得到普通对联。这是您最拿手的;
自对的密集运用,得到一种较特殊的对联。您肯定见过,甚至实践过;
借对的密集使用,得到另一种较特殊的对联——无情对。
上面是并列关系。
密集使用借对手法形成对仗,这就是无情对的创作原理。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密集地运用了2处借对。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密集地运用了3组借对。
绝大部分的无情对,“借对密度”大于50%,有少量低于50%,甚至只有1处借对。没有运用借对手法的幽默对联,不是无情对,而是普通诙谐联。
无情对创作,追求“借对密度”100%,但不强求100%。第五步:认识无情对的特征
无情对的特征,就是实现了“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的和谐统一。
固守对称
固守对联的对称要素,这是无情对依然归属对联大本营的基石。无情对固守的元素是:当一个字一个字来单独考察时,字字工对。同时,不可以违背对联的基本声律规则和要求。
例:
庭 前 花 始 放
阁 下 李 先 生
僧 来 云 正 过
道 上 念 真 经
以上2副无情对,一个一个字考察,是工致的;上下两句,是符合平仄要求的。
注:考察是否字字工对,是脱离句子来进行的。不需要顾及汉字在上下句中的含义和词性(即甲义与甲词性)的不对称。
制造不对称
由于借对手法的密集运用,无情对肯定会出现字不对品、词不对仗、句不并行的特征。
字不对品:即在无情对上下句中,对应位置的2个汉字的甲义往往是明显不匹配的。
词不对仗:即对应位置的词,含义、词性、所担当的句子成分,往往是明显不匹配的。有时,甚至上下句中的词根本不在对应位置上。
句不并行:通常表现为,语法结构不对称、节拍不对称、主题上的不对称、意境上的不对称4种情况。
特别要注意的是:“句不并行”的4种情形,可能同时出现于某一成功的无情对作品身上,也可能只出现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特征。无论包含几种特征,只要采用了借对手法,且制造了句子“明显的不对称”,无情对创作就是成功的。
也就是说,通过密集运用借对手法创作而成的无情对,有的可能主题不相关,有的可能相关;有的可能上下两句意境不协调,有的可能协调。
对称与不对称的和谐统一
无情对创作,在应对一个句子时,既考虑严格对仗的问题,又考虑背离对仗的问题。严格对仗的目的是求得“明显的对称”;背离对仗的目的是求得“明显的不对称”。对称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不对称是矛盾的另一方面。二者最终要统一到同一对象——一件作品中。成功的无情对作品,就是要实现“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的和谐统一。
和谐统一应这样来理解:
1、构成无情对作品的所有的“字”,本身就是矛盾的和谐统一体,既扮演着对称的角色,又扮演着不对仗的角色。在句中,它们很可能不对称;在句外,它们严谨对称。
2、构成无情对作品的所有的“字”,既是“对称”的基本单位,同时,又是“不对称因素”的有机组成部分。词的不对称、句的不对称,离开这些小类工对的“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无情对句,在收蓄“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这对矛盾于一体的同时,还能保持平仄相谐、语义流畅、合乎逻辑,甚至生动、蕴理、有特色,这就叫和谐统一。
所以,无情对的审美价值体系由三个维度构成。这三个维度是:工致之美、错落之美与和谐之美。三者有机搭建起来的“三维空间”,展现着无情艺术之美。第六步:认识“小类工对”
学习无情对,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什么是“小类工对”。
无情对的工对,与普通对联的工对,有联系,也有其区别。无情对要求小类工对。
所谓小类字,就是词性相同,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一组汉字的总和。
一个汉字属于哪一小类,用《缥缃对类》等古籍中的22门来割分,太过宽泛。精确的小类,本质上由汉字固有的含义所决定。
严格地说,一个汉字在字典上有几个明显不同的含义,它就至少属于几个明显不同的小类。
如:
花=
作为植物器官,与“叶、果、干、实、根”等为一小类;
作为颜色类形容词,与“白、彩、绿”等为一小类;
作为动词,与“费、用、耗”等为一小类。
一个字,能应对的小类字库,可以这样表述:
花=叶、果、干、实、根;白、彩、绿;费、用、耗…
小类还根据不同的文字语言环境而有很多不同的分法。如
生,与“末、净、丑、旦”同为戏曲角色,而属同一小类
车,与“后、兵、象”同为国际象棋棋子名称,而属同一小类
小类中可能有更小类。较大的小类就成了大类。如
说、看、听、嗅,同为五官小类。而“说”与“云、道、呼、喊”等同为口腔发声,故为更佳的小类。
大小类在特殊情境下,归属另一小类。如
“花”是植物的一部分,“柳”是植物,从这个角度是大小类。但“花/柳”常出现在并列结构的成语如“寻花问柳”中,故可归为小类。而“花/松”却不是小类了,而是大小类相对。
大类也可能成为小类。如
诗、酒、剑,属于不同大类,但因同属于某种文化气场,而常被归为一个小类。
人们对于小类的认识,总体比较一致,但也有分歧。每个人因知识面等的制约,在认识上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成功的小类对仗,以绝大部分读者能轻易理解和认同为标准。
一组小类工对的字,不因所处环境不同而发生工宽的变化。即不论它们在什么无情对中,不论谁在上谁在下,不论它们以什么词性和含义出现,只要处在对应的位置上,就总是小类工对。第七步:了解运用借对的不同方式
借对,常见的是2言词的借对。值得提醒的是:单字词也可借对,3言、4言、5言,甚至7言,也可借对。一句话,有几言的词存在,就可能形成几言的借对。在阅读中,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一点。这里就不举例了。
借对在实际应用中,可能照顾句子的意节,可能不照顾。
1、对位借对
实现借对后,词与词依然位置相对。
例: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瑞士/珍妃”依然在对应位置。
2、错位借对(常可称之为“异步”)
实现借对后,词与词之间不在对应位置。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把“树/已”当成一个词来借对。
陈水扁
卖/汤圆
把“陈水扁”一个词掰开,当成2个词来借对。
举国/关心/高考/热
张家口/眼下/严寒
出句4个词,全部分割成3个“词的组合”来进行借对,无一一对应情况。第八步:借对练习
前面说了,借对的原理,本质上就是避免直对,即避免将一组对位字的“工对义”安排在词或句子中,而是选择将“不工义”组合合理安排在词或句子中。
下面,我们来实战应用。
例:大家知道,“花”,可以对“草”。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草:1草本植物统称;2不细致、凌乱的;3、拟、撰写;4、字体的一种;5、雌性
很显然,这组字比较常见的“工对义”是“a和1”、“c和2”。我们在组词造句时,只要避免把“a和1”、“c和2”沉淀到句子中,将其他23种“不工义”组合合理地沉淀到句子中,就是借对。请看例子:
a和2:
繁花
潦草
a和3:
折花
起草
a和4:
印花
章草
a和5:
花鸟
草猪
b和1:
花钱
草本
c和1:
花脸
草皮
d和1:
花心
草本
C和4:
老花
黄草
这还只是“花/草”一组字的选择,已经非常之多,而一个汉字能相对的“小类字”数量可观,统计起来,路子就非常之宽了。当然,众多路径虽然客观存在,但不一定条条道路得到优秀对仗。即使如此,通常一个二言的词,对上10-20个理想的借对,是没有问题的。
密集的借对,组串成句子,就是无情对仗。第九步:尝试无情对句与创作
创作无情对成联,出句可以先拟定,也可自由调整出句。应对无情对,出句则是固定的。这里仅就应对无情对,提供一个创作模式,供参考。
具体到每个人,运用之妙,存乎一身。
出句:松山邀月醉 [几水人家]
创作思路与流程:
1、分析各字“明显不同的含义”个数:
松山邀月醉
31122
2、决定从“山”入手,采取借对手法
3、分析“山”能对的小类字:
山=海、水、野、谷、石、土、道、路
4、优选含义多的字,避开“工对义”进行应对尝试:如
野:1、郊外;2、非家养的;3、粗鲁
避开工对义“1”,选择2或3,尝试,可得:
松山邀月醉=
粗野###
撒野###
#野战##
5、选择自己比较满意的“粗野”和“撒野”尝试成句:
松山邀月醉=
粗野致昏迷
松山邀月醉=
撒野到天明
当实践到一定程度时,以上5个步骤,实际上是不需要写到纸面,而是在创作者心里快速流转的。
这个叫做“单义字入手法”。此外,还有“多义字入手法”、“首字入手法”、“尾字入手法”、“中间入手法”、“难点入手法”、“亮点入手法”等诸多切入方式。
无论选择什么切入点,创作思路和流程也大致如此,则可能得出其他的佳句。从以往的无情擂台赛来看,一个5言或7言的出句,可以应对几十上百个合格或优秀无情对。即使如此,“借对素材”的富矿,也往往只是挖出了一部分。也就是说,掌握了规律,即使别人一窝蜂对完了,您还很可能独辟蹊径,对出佳句。
总之,以上分析和举例显示:无情对创作,对于字、词的选择,路子是很宽的。当然,具体实践中,量体裁衣的取舍,是必须的。无情对创作,与普通对联造句时追求句子质量,所持的价值观,是一样的。至于遣词造句的功夫,您已具备,这里就不赘述了。
祝愿您今后在普通成联的创作中,善用借对,创作出精彩的作品来;也祝愿您通过一定实践,成为无情对高手。
如果您对无情对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进一步研究,或还存在一些疑问需要解决的话,我们还给您准备了《无情对精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