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桃花岛成联作业本 [打印本页]

作者: 桃花岛    时间: 2013-6-17 20:21
标题: 桃花岛成联作业本
桃花岛成联作业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ぜ彩| 六合投ぜ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ぜ乐ぜ城:顶级信用ぜ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桃花岛    时间: 2013-6-19 06:56
毛泽东最喜爱的一副攻心联赏析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下毛泽东喜爱的这幅对联: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成都武侯祠中的一幅对联,成都武侯祠殿廊陵前所悬50多副对联中,这幅“攻心”联最为著名。
此联由晚清赵藩fān创作并书,问世已107年,寓意既深,书法也很精美。上联说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引申出下联蜀太守治蜀的道理。
联文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的历史功绩给与了充分肯定,主张以史为鉴,提出了“后来治蜀要深思”这种哲理性的见解。
由于此联的博大精深,被后人誉为“攻心联”,给一副对联命名当属少见。
1958年毛泽东到成都武侯祠参观时,在欣赏诸联作时,对赵藩这副对联看得最仔细,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
并要求将全部的武侯祠对联都收集起来。文革初期,毛泽东嘱咐当时来四川任职的梁兴初,要到成都武侯祠观读“攻心联”。
一时间,“攻心联”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了研读赵藩对联的热潮。
传说1975年,时值赵紫阳同志由广东省调任四川省委书记一职,临赴任前,毛泽东主席接见赵紫阳,指示他到成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武侯祠看看这幅著名的对联。可见主席的用意颇深!邓小平也曾经称赞说赵藩写得好,富有哲理。江泽民也多次高度评价赵藩,称他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在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毛主席为什么喜爱这副对联呢?因为这副对联,语意简略明白,但文采照人,叙事寓情,颇富哲理。怀古喻今,感时叹世,抒情寄怀,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教育历代执政者以治军治国的道理。以伟人用兵治国之心胸自然会喜爱此联的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ラ彩| 六合投ラ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ラ乐ラ城:顶级信用ラ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桃花岛    时间: 2013-6-19 07:07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注释】①攻心:历代兵法,皆注重攻心为上,所谓攻心即瓦解敌方的军心,使之心归己方,失去战斗力。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②反侧:不顺从的意思。《荀子•王制》:“遁逃反侧之民。”杨倞注:“反侧不安之民也。”《后汉书•光武纪上》:“令反侧子自安。”李贤注:“反侧,不安也。”
③自消:即反侧之心自行消除。
④知兵:即懂得用兵,懂得兵法。⑤好战:即喜欢使用武力,爱好用战争取胜。
⑥审势:审为分析、考察、推究;势为形势。审势意为观察时机,估量形势之意。
⑦宽严:宽大与严厉。⑧皆误:都失误。
⑨赵藩(1851-1927):字樾村,又字蝯仙,号石禅。云南剑川人。清光绪举人,参加过辛亥革命。精诗文书法,有《向湖村舍诗文集》、《小欧波馆词钞》等著作行世。著名的云南大观楼长联也是赵藩的手迹。
⑩武侯祠:武侯即诸葛亮。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南郊。始建于公元六世纪。明初(公元十四世纪末)与昭烈庙合并一起,人们仍习称为武侯祠,至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祠内文物古迹颇多。
【赏析】武侯祠的联作颇多,尤以清人赵藩之联作脍炙人口而又发人深省。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上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赞叹其文治武功。
相传作者在写这副对联时确有所指。作者当时任四川代理盐茶道使。
光绪二十八年(1903)九月,他的学生岑春煊任四川总督。一上任就大肆镇压,万民痛恨,但作者不便正面劝阻,便作此联悬于诸葛亮祀殿前。
待岑春煊上香武侯祠之机当面点破,反而惹恼了岑春煊而被撤职。
岑在四川镇压民众有功,不久升任两广总督,仍用治蜀之法治理两广,结果人民不满,且触怒了清廷贵戚,结果受诬而被削职为民,岑春煊始悟出赵藩对联精髓之所在。
宣统三年(1911),岑春煊被起用到四川平息保路风潮。他从赵藩对联中吸取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武功诸方面的深邃哲理,终于避免了自己像端方那样的可悲下场。
要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
一是“攻心”。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
其意思和《孙子》“上兵谋……下政攻城”相近。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即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
《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杨注:“反侧,不安之民也。”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
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
上联言诸葛亮的军事成就,而其主要特点是“攻心”。所谓“攻心”,即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战胜对方,并使人心服。
作者认为,自古以来那些真正懂得军事的人并不在于“好战”,而是注意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摧毁敌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除敌对双方的对立情绪,从而保持长久的安定局面。
诸葛亮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七擒孟获”便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攻心”取胜的典范。诸葛亮北伐中原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曾于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先率军平定南中。
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对南中夷军的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从而使得孟获心服口服。
当最后一次诸葛亮又要放孟获回去时,孟获便不肯走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样一来,不但南中叛乱被很快平定,而且诸葛亮不留一兵一卒,南中社会仍能保持安定。更有意思的是,孟获其人此后也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孟获手下的有些将领还参加了由诸葛亮领导的北伐。
可见,这种化敌为友、化不安定因素为积极因素的“攻心”战略,在诸葛亮的手中被运用得是何等纯熟!
而赵藩对诸葛亮用兵特点的把握也可谓深得其要领。
以后诸葛亮对南方少数民族又施行了一系列宽大扶助政策,得到他们爱戴,不但不反,反而协助诸葛亮北伐。
这个策略高出前人许多。反观曹操对地方少数民族惟事武力镇压,屡服屡叛,始终不得安宁,相去甚远。
由此可见诸葛亮及后来一些采取攻心战略的人,并不是一些喜欢打仗的人,而是想以战止战,止戈为武,思想高尚的人。
“从古知兵非好战”,古往今来凡懂得用兵的人不见得是好战分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大家知道,但凡战争,都是以掠夺为目的,以毁灭人类,毁灭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从而导致生灵涂炭。
人类祈盼永久的和平与发展,都不希望战争。然而,纵观历史与未来,由于有帝国主义的存在,战争却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当战争不可避免地即将来临时,能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当然可以,经典战例是存在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空城计就算吧。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平津战役,敦促傅作义投降,使北平实现了和平解放。这些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作者: 桃花岛    时间: 2013-6-19 07:22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下联总览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特点,借此提出自己的政见,予人以启迪。
下联实际是驳斥一些人认为诸葛亮是法家的片面说法。
法家主张以严治国,认为“铬金百镒,盗跖不掇”,和儒家不同。
儒家治国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刑罚宽严,要根据时代和国情作辩证调节   可见诸葛亮用重典治蜀,因为前代太宽,故他遵循儒家“世轻世重、宽猛相济”的原则,决不是像法家一味用严。
如果不审时度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所以赵藩警告后人,不能盲目学诸葛亮而一味用严,也不能盲目反对诸葛亮一味用宽,而应当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然后决定用严还是用宽。
下联言诸葛亮的“治蜀”,而其特点是“审势”,即对形势的准确把握。经验证明,只有对形势的特点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
否则,不明形势随意施政,则政策无论“宽”或“严”,都是注定要失误的。赵藩认为,在“审势”以“治蜀”方面,诸葛亮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事实正是如此。当刘备集团入蜀之初,法正就曾劝诸葛亮要学习“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缓刑驰禁,以慰其望”,即应先施恩惠,放宽刑罚,以收人心。
但诸葛亮通过对蜀地形势的深入分析,却得出了与法正相反的结论。他在著名的《答法正书》中指出,刘备入蜀与当年高祖入咸阳所面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
秦朝政苛,高祖法宽,故能顺应人民的意愿,从而促进国家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

但蜀中的统治者刘璋原本就暗弱,以致形成了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中豪强专权自恣的散慢局面,如再对他们一味施行恩惠,只会纵容姑息,促使其气焰愈来愈烈,不晓得什么是君臣之道了。

对此,只能“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样才能使人们感到恩惠之不易、禄位之可贵,从而令上下有节,人人守法,以达到社会安定、国家大治之目的。
因此,诸葛亮对蜀中反叛势力的镇压毫不手软,对一些违纪官员的处理也十分果断。
而蜀国经过诸葛亮这样一番严刑峻法治理之后,不但没有发生动乱,反而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陈寿语)的社会景象。
而对诸葛亮本人,也是“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大约岑春煊的治蜀不看当时形势,只知一味模仿诸葛亮的严刑峻法,以至弄得民怨沸腾,社会不宁,故而赵藩才有“后来治蜀要深思”之句。

之后,岑春煊虽然暗中采纳了赵藩的这一建议,但却对赵藩进行打击,将赵藩由掌管全省盐茶财政的盐茶道而贬为边远地区的永宁道。
诸葛亮所以以严治蜀,正如他回答李严所说:“刘璋国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百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十人士,专相自恣,君臣之道,渐以浚替”。
这副对联,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同时也歌颂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这是非常正确的。还要看到,赵藩的上下两联虽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
用兵固然要“攻心”,而理政岂可不知人心?施政要“审势”,用兵更要深明形势,把握时机。
诸葛亮在通常情况下也都是将“审势”与“攻心”两者结合起来使用的,他的“择主”,他的“隆中对”以及他对“赤壁之战”形势的分析和一系列运作,便是明显的例证。汉末诸侯纷争,群英并起,应该说其时可供知识分子选择的“老板”是很多的,但诸葛亮却选中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   为什么呢?其一,因为他通过对全局的综合分析和深入思考(即所谓“审势”),已经预计到了天下将要“三分”,而自己只有加入到刘备集团,先促其“三分”格局的形成,然后再伺机统一中国,以实现其“大一统”的愿望;
其二,刘备其人素以“仁厚”著称,且是帝室之胄,较之曹操、孙权无疑更得人心。
于是,诸葛亮在对刘备进行了多次考验(即所谓“三顾”)并发表了他对时局的看法(即所谓《隆中对》)之后,遂出山相助刘备了。
可以说,诸葛亮的“择主”本身就已考虑到了形势的特点与人心的向背这两方面的因素,而《隆中对》更堪称是对这两者的科学总结与远景规划。
至于赤壁之战前他到东吴的“舌战群儒”,以及他对孙权、周瑜的“激将之法”并最终促成了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的胜利,也无不体现出他对形势的精辟分析和对不同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
可以说,“审势”与“攻心”既是诸葛亮施政与用兵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成就他千秋功业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赵藩抓住了这两点,所以他的对联也就成为百年名联。
而诸葛亮的成功实践与赵藩的至理名言,又一起为后人的治军治国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便是直到今天我们还对此联赞叹不已并为之“深思”的原因了。
赵藩此联博大精深,高深莫测,我们不得不叹服即便是到了现代社会,此联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在企业管理中,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这种格言警句式的对联,能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但凡天下名联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大概是其哲理性、思想性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长久地符合时代的需要,并被广大的人们所接受,所喜爱。
我们在欣赏“攻心联”的同时,也要看看这幅对联的联律。上下比各15字,词性对仗及其工整。
此联并非长联,但在联律中,综合运用节奏点平仄和马蹄韵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加入领字“则、即”,即便用现代汉语发音来读也非常清新自然,朗朗上口。
当然,此联的精髓还是在于其联意的深邃,博大精深,充分展现了治国之本这些深刻的道理。
我们学习对联,应当学会如何鉴赏好的对联,尤其是那些天下名联,好在哪里?联的艺术性、思想性一眼就能辨别出来,这也是学联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我们最后再欣赏一遍这幅对联: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作者: 桃花岛    时间: 2013-6-19 21:16
作业:临摹
郭沫若题新疆天池联:
一池浓墨盛砚底;
万木长毫挺笔端。
上联,将深蓝的天池水比作盛在砚底的浓墨,池周围的山如砚池边缘;
下联,将山上的密密树木比作挺立在笔杆前端的毫毛,座座尖山就如枝枝笔杆。生动、形象,有意境。
   
半卷书文印心里
一湖明月现眼前
作者: 桃花岛    时间: 2013-6-19 21:20
一、对句
出句1、青山姓字何须问【马甲老师】
出句2、莲心尘不染【马甲老师】

二、成联
模仿古人题写岳阳楼联中任一联,以黄鹤楼为题写联。
不知为谁撰写,但高挂在此楼正厅: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晕师留言:
打个比喻可以这样写:
写黄鹤楼,但是模仿的是岳阳楼的联
这样就可以仿照其句式、语气等装入黄鹤楼的东西
这只是一个思路,初学可以试试
交作业的时候,必须把两个联一起发上来
即自己写的与被模仿的
初学不要模仿太长的,最多四个分句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