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情”成联征集第二十八期——求学之路
人未有生而知之者。如果说知识是开启智慧的钥匙,那么学习就是完善人格的途径。在漫长的求学之路上,有多少喜怒哀乐曾经陪伴着你?请用对联表达你的感受。
1、要求创作成联,成联前可稍加标题注明命题
2、内容符合主题要求,拒绝与主题无关的对联
3、字数不限,符合对联基本格律
4、择优简要点评,拒绝点评者请事先注明
5、优秀对联集中固顶,精品对联推荐给《中国楹联报》发表
6、本期征联为期一周(每周日换主题)
7、本期由资北儒生版主点评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W彩| 六合投W注| 网络赚钱去SO娱W乐W城:顶级信用W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新来英语老师请最后排我同桌朗读课文,他站起,却不会,我说:双簧!
同桌口型动,我一溜读完,学生此起彼伏笑
教室哨音吹,这全班笑满,老师翻来复去晕[眼镜]
资北小评:
中国人学英语,总会有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发生,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也教人忍俊不禁。眼镜联友撷取了英语课上一段双簧的有趣片段写开去,情状于联,学生的调皮、搞笑,老师的无奈、尴尬,这教室里满堂活跃气氛,立即呈现于读于眼前,生动、传神。联之语言近于口语,平白朴实,“晕”更为网络语言,具有生活白话联的风格。
估计为即兴而作,所以个别地方格律不协:前一分句,老师/学生;重一“笑”字;另“笑满”亦有些生涩;此起彼伏/翻来复去,理解为自对,可,“复”为“覆”之误。写给一位成家后继续求学的朋友:
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抛开了如许重责,苦苦羁留象牙塔,只为圆梦;
忘却愁,忘却思,忘却怨,犹记得几声叹息,痴痴漫步学思湖,别忘回家。[叶枫]
资北小评:
人人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叶枫的这位朋友堪称此言的忠实实践者,也是我等学习的楷模。上联以三个三言分句开头,诠释责重如许,笔力千钧,后两分句意思递进,分别阐明原因、原因的原因,一句“只为圆梦”,让人陡生叹息——此君之执着实在令人动容;下联笔锋一转,写求学之情状,而最后一句“别忘回家”更像是挚友有忠告,以此作为收束,效果极佳,很好地呼应了上联开头,也让意思丰满起来。不管求学之路如何繁忙艰辛,也“别忘回家”,尽“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之责任。
言、意皆佳,但失误之处也是明显的:重责/叹息,失律,倒数第二分句用拗救,可;下联不规则重“思字”;
另“象牙塔”“学思湖”是否意思合掌,由于偶不是专家,拿不准。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寻捷径应无 以清心度径 当处处皆为佳径
得良师不易 摘好句当师 则人人可做我师[冰藕]
资北小评:
诚如冰藕联友所说,求学之道,确无捷径可寻,但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还是可能的。不过,刻苦、严谨、持之以恒总是正本。该上联写如何去洞察学习的途径。学习之“佳径”,往往“众里寻他千百度”而终不获,还须静下心来,领悟、思考,清心度之,作者提出的“清心”一说,入理可信;下联则从“寻师”的角度入手,提出以“好句当师”,进而人人可为师。全联基本挑不出毛病,一点微议是下联,从“好句当师“,到“人人可做我师”,中间缺乏理论的顺承关系,令人难以理解,读后仍在云里雾里,“好句”是否另有所指,有可能的话请冰藕联友解释一下。
一上午才写了这几个,下午得闲继续.
今天网页好像有些问题,我老是发不出帖,有些晕.....
中小学,本专科,函授读研,镜片连增多少度
阴晴天,圆缺月,悬梁刺股,笔心更换几千支[醉吟子]
资北小评:
求学是一件辛苦的事,古人说“十载寒窗”,现代人的求学过程远远不止这些时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毕业,已经是16年的光阴,如果再读个研,这时间。。。
醉吟子联友估计对于这一历程是深有体会的,不然也不能把这联演绎得入木三分。上联前三分句分写了读书的几个学历阶断,一番辛苦劳累的求学生涯,导致眼镜加了一圈又一圈,伤了眼,自然也劳了身心;下联仍然继续阐述求学之艰辛,日以继续,悬梁刺股,笔心都换了几千支,由点而及面,颇能引起共鸣。
此联的不足之处,我觉有二:一是“函授读研”不能构成自对。(蹉对?);二是上联已经写足“求学艰辛”之意,下联就应该宕开思路,丰富联义。此联显得意义促狭了些,不知醉兄以为如何?
溪水,虽走弯路终到海
求学,不经磨砺怎成材[倘若花开]
资北小评:
比兴之法,将求学之道娓娓道来。有人对用“比兴法”写对联颇有非议,我则认为并无不可,不知专家们以为如何。
但这两句,联的意味淡了些,几处不合对仗,格律也不严谨,称之为两行警策、箴言可能更恰当些,直言勿怪。题学联:
此乐何如,翱翔天地,思追大雅
一痴无极,驰骛古今,穷究精微[秦筝]
行其远,苦其高,对此千寻惟仰止
爱之深,恨之切,怎无一径供登临[秦筝]
资北小评:
秦筝这两联以古语、古法行联,显得清癯、雅致,古色古香,第一联写求学之乐之痴,如孔子《论语》般地教喻世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联;第二联以一学子口吻,对于“真理”的可欲不可及,发出感性的“牢骚”:),借此发微阐奥,也反衬出学之道广而深。学无止境,广大学子们还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去刻苦钻研了,全联几无可挑剔,要吹毛求疵,也只有对此/怎无宽了。中小学,本专科,函授读研,镜片连增多少度
阴晴天,圆缺月,悬梁刺股,笔心更换几千支[醉吟子]
资北小评:
求学是一件辛苦的事,古人说“十载寒窗”,现代人的求学过程远远不止这些时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毕业,已经是16年的光阴,如果再读个研,这时间。。。
醉吟子联友估计对于这一历程是深有体会的,不然也不能把这联演绎得入木三分。上联前三分句分写了读书的几个学历阶断,一番辛苦劳累的求学生涯,导致眼镜加了一圈又一圈,伤了眼,自然也劳了身心;下联仍然继续阐述求学之艰辛,日以继续,悬梁刺股,笔心都换了几千支,由点而及面,颇能引起共鸣。
此联的不足之处,我觉有二:一是“函授读研”不能构成自对。(蹉对?);二是上联已经写足“求学艰辛”之意,下联就应该宕开思路,丰富联义。此联显得意义促狭了些,不知醉兄以为如何?
中肯!言吾及未言。惜学生愚笨,得暇求教耳!顿首
题学联:
此乐何如,翱翔天地,思追大雅
一痴无极,驰骛古今,穷究精微[秦筝]
行其远,苦其高,对此千寻惟仰止
爱之深,恨之切,怎无一径供登临[秦筝]
资北小评:
秦筝这两联以古语、古法行联,显得清癯、雅致,古色古香,第一联写求学之乐之痴,如孔子《论语》般地教喻世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联;第二联以一学子口吻,对于“真理”的可欲不可及,发出感性的“牢骚”:),借此发微阐奥,也反衬出学之道广而深。学无止境,广大学子们还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去刻苦钻研了,全联几无可挑剔,要吹毛求疵,也只有对此/怎无宽了。
谢谢资北君点评,不过我觉得你太客气,砖头太轻.其实我对古文不能驾驭,自己觉得有些不伦不类的~~~~[[em04][em04]
大学生活:
一头雾水因公式
满腹牢骚为后勤[深入浅出]
资北小评:
这两句颇能引起偶的共鸣,令人感同身受,偶读书那会不用功,一到高数课,遇到大把公式,经常是“一头雾水”,头皮搔破,而“满腹牢骚”则经常发在食堂伙食等方面,诚如君之联所说。
此联四平八稳,偶也就不便鸡蛋里挑骨头了。
高考
一屋光棍,三餐无肉,不正是苦中作乐
三载伏窗,一举成名,且休提死里逃生[深入浅出]
资北小评:
此联虽名高考,但写高考的成分反而少了。上联似写寝室生活,一句“苦中作乐”已淋漓尽致,不过前两分句如能进一步落实则更好;下联点了一下题,“一举成名”说明作者高考一定挺棒吧,至少是什么“状元”了:)但接下来一“死里逃生”感觉突兀,没有来由。或许偶愚钝未能理解透彻。不知能否请作者解释下。
至于“光棍/伏窗”的对仗,偶认为严格来说还要斟酌下(虽然可对,但属于退而求其次的借对法),“伏窗”改为偏正的词(如:寒窗)可能更好些。。。
时间没办法保证,只能有空就评两个,还请见谅!
一番笑骂,换盏推杯忙进酒
几度春秋,赵钱孙李已白头[深入浅出]
资北小评:
朝花夕拾,已然物是人非。读书时代嬉笑怒骂,举杯畅饮的回忆还如此清晰,但春秋荏苒,往日少年今白头,一种黄昏迟暮之感油然而生。此联于情于景自然流畅,尽洗铅华,一今一昔地对比很好地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寄寓。
一点弄不明白的是,换盏推杯/赵钱孙李均属自对,但后者自对的元素是四个,前者自对的元素是两个,这种情况是否合乎联法。还请专家出来释疑!大学生求职现状:
文也罢,理也行,一纸忙拿在手
高不成,低不就,无颜愧对于人[深入浅出]
资北小评:
此联颇能针砭时弊。但我读着最后一句“无颜愧对于人”总是觉得有些别扭,似乎作者表达得有背于原意。本意是“无颜对于人”,再加一“愧”字,成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了,意思是“有颜对于人”。不知是否我错觉?
资北儒生斑斑的联评的不错!读来受益匪浅!
来联都科举部做个主考官如何?当然是下一场的,:)))))
想起当初废寝忘食,参加考试,也学一个,呵呵
与饭嚼来,咽下皆为文字
和衣睡去,梦中全是试题[闲山静水]
资北小评:
十载寒窗,几张试卷,也许之前多少年的辛苦求学过程,将会在短短几天来论证结果。而前程也许也在这小小几张试卷里面铺就,因此很难让人不去全力以赴。
此联写考试前的废寝忘食之状,确是入木三分。利用夸张和想像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很富有张力,到位而且自然,的确好联。不知这位老兄有没有梦到第二天考试的题,如果有,那就太幸福啦:)想起当初废寝忘食,参加考试,也学一个,呵呵
与饭嚼来,咽下皆为文字
和衣睡去,梦中全是试题[闲山静水]
资北小评:
十载寒窗,几张试卷,也许之前多少年的辛苦求学过程,将会在短短几天来论证结果。而前程也许也在这小小几张试卷里面铺就,因此很难让人不去全力以赴。
此联写考试前的废寝忘食之状,确是入木三分。利用夸张和想像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很富有张力,到位而且自然,的确好联。不知这位老兄有没有梦到第二天考试的题,如果有,那就太幸福啦:)
谢资北先生指教,晚生献茶了!
我没有梦到试题,只梦到一个字都不会写,呵呵:)
大学生活:
一头雾水因公式
满腹牢骚为后勤[深入浅出]
资北小评:
这两句颇能引起偶的共鸣,令人感同身受,偶读书那会不用功,一到高数课,遇到大把公式,经常是“一头雾水”,头皮搔破,而“满腹牢骚”则经常发在食堂伙食等方面,诚如君之联所说。
此联四平八稳,偶也就不便鸡蛋里挑骨头了。
高考
一屋光棍,三餐无肉,不正是苦中作乐
三载伏窗,一举成名,且休提死里逃生[深入浅出]
资北小评:
此联虽名高考,但写高考的成分反而少了。上联似写寝室生活,一句“苦中作乐”已淋漓尽致,不过前两分句如能进一步落实则更好;下联点了一下题,“一举成名”说明作者高考一定挺棒吧,至少是什么“状元”了:)但接下来一“死里逃生”感觉突兀,没有来由。或许偶愚钝未能理解透彻。不知能否请作者解释下。
至于“光棍/伏窗”的对仗,偶认为严格来说还要斟酌下(虽然可对,但属于退而求其次的借对法),“伏窗”改为偏正的词(如:寒窗)可能更好些。。。
时间没办法保证,只能有空就评两个,还请见谅!
首联不说了。
次者上联细写,分三句,前两句自对,分别写高考期间精神、物质的两重匮乏,所以末句点出“苦”字,但还好是比较乐观:“苦中作乐”
下联概括,前两句也是自对,分别写过程和结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过去也真的就是“死里逃生”了
不知道我这样解释是否有助于大儒的理解呢?
大学生求职现状:
文也罢,理也行,一纸忙拿在手
高不成,低不就,无颜愧对于人[深入浅出]
资北小评:
此联颇能针砭时弊。但我读着最后一句“无颜愧对于人”总是觉得有些别扭,似乎作者表达得有背于原意。本意是“无颜对于人”,再加一“愧”字,成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了,意思是“有颜对于人”。不知是否我错觉?
关于此联的理解,我想应该比较好说
上联“忙”做状语,修饰“拿”,形容大学生拿取文凭急切的表情;
下联“愧”同样用法,修饰“对”,形容毕业后工作不顺利没有脸面见人的表情。
“忙”和“愧”都是写心理的,用法一致。
不知道大儒对我的解释有没有意见?谢谢。
首联不说了。
次者上联细写,分三句,前两句自对,分别写高考期间精神、物质的两重匮乏,所以末句点出“苦”字,但还好是比较乐观:“苦中作乐”
下联概括,前两句也是自对,分别写过程和结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过去也真的就是“死里逃生”了
不知道我这样解释是否有助于大儒的理解呢?
谢谢深入浅出联友之耐心解释,以资吾解惑.对你联的意思还是理解的,但针对于联法来说,我想前两分句通过光棍/伏窗的借对,以及"一""三"的错综对,完成已能解决对仗的问题.而君自对说似有"续貂"之嫌,而且按你说的自对,光棍/无肉,也还需借对呢!至于"死里逃生"虽然意味可明,但总是觉得突兀了些.....
喜欢直来直往,勿怪欢迎探讨....
关于此联的理解,我想应该比较好说
上联“忙”做状语,修饰“拿”,形容大学生拿取文凭急切的表情;
下联“愧”同样用法,修饰“对”,形容毕业后工作不顺利没有脸面见人的表情。
“忙”和“愧”都是写心理的,用法一致。
不知道大儒对我的解释有没有意见?谢谢。
谢谢深入浅出联友释疑.也从语法的角度来说:
按你的思路来:
一纸 忙拿在 手/无颜 愧对于 人,
同属主谓宾句式结构.单说后者,句子主谓宾核心成份为"颜""对""人",加上其各自修饰成份,句意应是没有"颜"是愧对于人的,即是无愧的.
但我想你的本意应该是:
(我)无颜(,)(我)愧对于人,主语是缺省的,与上面不同.
不知我说的能否站住脚,欢迎回砸.
春花秋月,闲抛多少青春,最难忘那竹荫小路。 古树苍苔,收得几番往事,正思量那楼畔斜阳。[携手江湖]
资北小评:
校园生活,相信不管多少年后仍难忘却,而那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每样事物,总能勾起我们的丝丝回忆。此联回忆入手,撷取校园生活的几个场景,将无限感慨融入其中,让人读来如同亲眼所见一般亲切感人。春花秋月/古树苍苔,竹荫小路/楼畔斜阳,这些意向是颇能代表校园生活和场景的,联的成功之中也在于此,同时作者的感情在这些意象间渲泄无遗,而且自然无痕。
从严来说,闲抛/收得,难忘/思量,对仗略宽,算是白璧微瑕。初无意登堂 苦被师鞭父杖 掀入门墙数仞
今有心入室 勤从圣卷贤文 窥来衣钵皮毛[冲龙煞北]
资北小评:
冲龙兄小时候这种“待遇”相信许多人都有过,:),求学一般有个过程,小时候读书往往有种“被迫”的感觉,到最后随着兴趣的增加而慢慢变为自觉。可是,到了真正想静心学点东西的时候,发现那“黄金时期”已经不再,陡生无奈而已,偶便是如此:)
此联运用古文笔法,通过作者求学过程中的今昔对比,提示了求学之道还应自小立志勤修,切勿“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虽以言己,但颇具醒世之意。
一点小疑问:登堂/入室,有无合掌之虞?忆求学之路有感:
寒窗冷暖,淡饭粗茶,自认真知在手
宦海风光,山珍海味,谁怜假意于心[不惑的青春]
资北小评:
于今昔对比中见真知,读书之时“寒窗冷暖,淡饭粗茶”,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自认真知在手”精神上是富足的;反观于今,“宦海风光,山珍海味”,物质上无比优裕,但“假意于心”,人际关系温情脉脉的面纱下,感情是虚假和匮乏的,这也是现代人活得太累的真正原因。
虽名求学之路,但表达的意义更深广,也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慨。不错的联。。。中考关,高考关,智本精深,格致关头拼尽力;
专科路,本科路,学无止境,人生路上誓成功。[ljq0206]
资北儒生:
“学无止境,人生路上誓成功”,首先赞一下ljq0206联友的这种精神和豪气,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全联如同警句一般,勉励学子对于学业全力以赴。两处对仗有些问题:一是第三分句还不够工整,二是拼尽力/誓成功对仗结构上有些问题,可再雕琢下。。。忆求学之路有感:
寒窗冷暖,淡饭粗茶,自认真知在手
宦海风光,山珍海味,谁怜假意于心[不惑的青春]
资北小评:
于今昔对比中见真知,读书之时“寒窗冷暖,淡饭粗茶”,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自认真知在手”精神上是富足的;反观于今,“宦海风光,山珍海味”,物质上无比优裕,但“假意于心”,人际关系温情脉脉的面纱下,感情是虚假和匮乏的,这也是现代人活得太累的真正原因。
虽名求学之路,但表达的意义更深广,也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慨。不错的联。。。
辛苦了,资北解我之意也![em27][em27][em27]
谢谢深入浅出联友之耐心解释,以资吾解惑.对你联的意思还是理解的,但针对于联法来说,我想前两分句通过光棍/伏窗的借对,以及"一""三"的错综对,完成已能解决对仗的问题.而君自对说似有"续貂"之嫌,而且按你说的自对,光棍/无肉,也还需借对呢!至于"死里逃生"虽然意味可明,但总是觉得突兀了些.....
喜欢直来直往,勿怪欢迎探讨....
呵呵,大儒对联法果然深有研究,佩服佩服
现在想来,果然“寒窗”要好一些,多谢指点。
谢谢深入浅出联友释疑.也从语法的角度来说:
按你的思路来:
一纸 忙拿在 手/无颜 愧对于 人,
同属主谓宾句式结构.单说后者,句子主谓宾核心成份为"颜""对""人",加上其各自修饰成份,句意应是没有"颜"是愧对于人的,即是无愧的.
但我想你的本意应该是:
(我)无颜(,)(我)愧对于人,主语是缺省的,与上面不同.
不知我说的能否站住脚,欢迎回砸.
呵呵,大儒这里的理解可能有点儿问题,无颜同样属于状语,修饰“对”,而不是做主语,引出“对”的动作。
不过从句法讲,上下联确实稍有不同,“一纸”实际为宾语,“在手”则为结果状语,上联有点儿倒装的意思;下联则是正常句式,“无颜”、“愧”做状语,“于人”是结果状语。
不知联律中是否有句法结构相对一说?如果有的话,这个就是问题;否则就不作为问题了
大儒的看法呢?
资斑评联好看,学习中:))
呵呵,大儒这里的理解可能有点儿问题,无颜同样属于状语,修饰“对”,而不是做主语,引出“对”的动作。
这个同意...不过从句法讲,上下联确实稍有不同,“一纸”实际为宾语,“在手”则为结果状语,上联有点儿倒装的意思;下联则是正常句式,“无颜”、“愧”做状语,“于人”是结果状语。
"在手"我觉应是补语."无颜""愧"是状语,"于人"是一种介宾结构,"人"是"对"直接指向的对象,自然是宾语.
再回头来看句子的意思,"无颜""愧"实际上是一种双重否定,变成肯定了...这个我坚持
举个例子,"我没有什么愧对于她",结构完全一致,但意思是.....
不知联律中是否有句法结构相对一说?如果有的话,这个就是问题;否则就不作为问题了
"句法结构相对"这条目前存在争议,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必拘泥的.否则如何有借对的产生
大儒的看法呢?
"大儒"这顶帽子重了,我还是比较希望别人叫我资斑或儒生.欢迎这样交流,握手!
呵呵,儒生的坚持令我佩服。
不过将“无颜愧对于人”翻译作“没有脸面,羞愧对人”,儒生有没有意见?如果没有意见,这样的翻译还能解作双重否定吗?呵呵,欢迎继续探讨。
呵呵,儒生的坚持令我佩服。
不过将“无颜愧对于人”翻译作“没有脸面,羞愧对人”,儒生有没有意见?如果没有意见,这样的翻译还能解作双重否定吗?呵呵,欢迎继续探讨。
我正想跟你这样说,你倒自己提出来了,呵呵。就在于这个逗号,变成两个分句,分别省略了主语“我”。
如果没有这个逗号,嘿嘿。。。
正是,可你原句中间如何能加逗号?有逗无逗完全不一样.
你想表达有逗号的意思,可你用了无逗号的表达形式,因此事与愿违了....
初无意登堂 苦被师鞭父杖 掀入门墙数仞
今有心入室 勤从圣卷贤文 窥来衣钵皮毛[冲龙煞北]
资北小评:
冲龙兄小时候这种“待遇”相信许多人都有过,:),求学一般有个过程,小时候读书往往有种“被迫”的感觉,到最后随着兴趣的增加而慢慢变为自觉。可是,到了真正想静心学点东西的时候,发现那“黄金时期”已经不再,陡生无奈而已,偶便是如此:)
此联运用古文笔法,通过作者求学过程中的今昔对比,提示了求学之道还应自小立志勤修,切勿“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虽以言己,但颇具醒世之意。
一点小疑问:登堂/入室,有无合掌之虞?
回资北兄:登堂入室出自孔子典故。前句登堂说的是入门学习略窥门径,下句入室说的是已临西宾函丈可传衣钵也。
回资北兄:登堂入室出自孔子典故。前句登堂说的是入门学习略窥门径,下句入室说的是已临西宾函丈可传衣钵也。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