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预4班第一讲——对联基础 [打印本页]

作者: 马小望    时间: 2013-10-9 11:54
标题: 预4班第一讲——对联基础
来源:悱忱老师初17班第二讲
题外话:本讲义以初级十四班讲义为主,再从大蒙校长的讲义、我心飞扬校长的讲义补充而成。在此,非常感谢大蒙、我心飞扬俩校长及十四班相关老师。


第一讲: 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格律基本六要素为: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一、 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即上下联字数相等,不管单句联还是多句联,上、下联所对应的分句之间字数分别相等。上下之间字数不等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对联范畴。

      也有字数不相等的特例,但这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如之前所谓的绝情对: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该联是袁世凯死后,湖南王壬秋写的挽联。作者特意把“千古”与“万岁”看作对仗,借用对联形式,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的弦外之音。

二、 内容相关
      大家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已经可以看出,所谓对联,既要(相)对又要(关)联。“相对”是指声律、词性、结构和节奏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关联”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内容相关,是指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的话题。作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
      
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正常人说话,首先要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什么
      
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话,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 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 ,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
      
        
扫地僧老师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也就是说,对句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

      关于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先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 (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一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会说你罗嗦,在对联里,就是合掌
合掌是指同义相对,也可称雷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合掌这样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再看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明月如斯]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同学们可参阅我心飞扬校长的《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不隔》,详见:
      http://www.china-liandu.com/view ... 2%BB%B8%F4%A1%B1%2B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都是名词,都是动词,都是副词,生死盛衰都是形容词。
   
关于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六类。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注意:对联中有一种对仗形式是自对,即上下联两两各自为对,此类对联形式可以允许上下相同位置词性不同。如: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上联中的“登临”为动词,下联中的“日夜”是名词,本不相对,但上联当句中“登”对“临”,下联当句中“日”对“夜”,属自对。


作者: 马小望    时间: 2013-10-9 11:54
四、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即主语对主语,宾语对宾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独立结构、动补结构、连动结构、方位结构;

现代汉语中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组成。

关于句子成分的划分,貌似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没有相关的知识点。老夫记得当年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介绍过一首顺口溜,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

      请注意,结构相称首先要求上下联之间的句型大结构相称 。
      如:
      柳岸      莺      啼      翠
      状        主      谓      宾
      桃花      雨      润      红
      主语      状      谓      补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在小结构上,“柳岸”和“桃花”同为偏正结构,“莺”和“雨”同为名词,“啼翠”和“润红”同为补充式结构(或动宾结构,视翠、红词性而定),属对工整无误,但是你会越品越别扭,那就是因为句型大结构上的不对称。所以,一切都是在大结构对称的基础上,才有必要再去谈小结构上的对称。

再如:
      出句:水 聚 千峰 影 [苏三]
                 主 谓 定语 宾
      对句:风扶 万柳 腰 [红袖流云]
                 主谓 定语 宾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由此可见,这是一组句式结构和词组结构均工整对称的对联。

五、节奏相应
      节奏相应与整句句式大结构及对联格律具有紧密的关系。在联律中,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同步。如: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
      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心话
      作--老实人
      此联是一三节奏。

      寒风--直彻梦;
      往事--甚缠人。

      题重阳菊(废园)
      千丝--冷韵--因风--谱
      一院--霜心--借酒--题

      常缘木--而求--至乐  (叶公好龙)
      独刻舟--以志--初心  (叶公好龙)

      节奏一般分语音节奏和语意节奏。语音节奏又叫声律节奏,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如:

      临水/看云/起,
      钩帘/待月/来。

      语意节奏又称意节,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字数。如:

      公生明/偏生暗,
      智乐水/仁乐山。

      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建议先从语音节奏来入手,这样有助于做好平仄相谐。

六、平仄相谐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

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如按语音节奏而言,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此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律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关键节奏点平仄如不相反,就是失对。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如果上下联中内部不做平仄的交替,而连续用平声或仄声,就是“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

我们来看下面这副联:
立品定要如华玉

仄仄仄仄平平仄

读书何止到青云

平平平仄仄平平

上联中“品”和“要”皆为仄声,这是“失替”;

上下联中,“要”和“止”皆为仄声,“华”和“青”皆为平声,这叫“失对”。
      平仄相谐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

    这里我们重点来学习马蹄韵的相关规则。

    早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四声系统,四声的运用,使词句富于变化,听起来有一种起伏跌宕的韵味。但古韵的四声和今天汉语拼音中的四声是有所不同的。

    古四声分分别是:平、上、去、入,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而上、、去、入三声则为仄声。但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四声中,阴平为第一声,阳平为第二声,上声为第三声,去声为第四声,少了古音中的“入声”。

    入声字在两次汉语音调变迁改革中,被划入到现在普通话的各个声调中。划归到三声及四声中的,因古今都属于仄声,不需要特殊注意。给我们造成最大困扰的往往是哪些被划入到普通话中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中的字,即我们常说的今平古仄的入声字。但这百余字中,我们常用到的也不过几十字,且有专门的入声字例表和检索工具可供我们查询,所以,在勤于练习写作对联过程中是会逐渐记住这些常用字的。

    联界对使用古韵和今韵无统一标准,哪套标准皆可,但在一副对联中不可古今韵混用。联都习惯 ,凡以今音入联者要加以标注,不标注者概以古音论之。

作者: 清风素月    时间: 2013-10-9 12:43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作者: 绿幺    时间: 2013-10-9 12:51
领讲义
作者: 小六公子    时间: 2013-10-9 13:13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作者: 锦江踏浪    时间: 2013-10-9 13:17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handshake
作者: 凌波踏浪    时间: 2013-10-9 13:30
感谢马老师
作者: 绿罗衣    时间: 2013-10-9 13:55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感谢~~
作者: 沁卿    时间: 2013-10-9 14:55
领讲义!!学习了一遍!!老师辛苦了!!
作者: 刮向海角的风    时间: 2013-10-9 15:04
刚刚知道开课,一路跑来领讲义!居然被前面的先领走了!
作者: 若水之心    时间: 2013-10-9 15:05
已作笔记。辛苦老师!
作者: 与梦想同飞    时间: 2013-10-9 15:17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作者: 三月青稞    时间: 2013-10-9 15:18
老师辛苦了
作者: 爱米尔    时间: 2013-10-9 16:17
领讲义,谢老师!敬茶!
作者: 半亩方塘    时间: 2013-10-9 17:17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作者: 逝者如斯    时间: 2013-10-9 18:32
马老师辛苦。
作者: 剑舞凌霄    时间: 2013-10-9 19:39
学习中……老师辛苦了!
作者: 残荷细雨花少年    时间: 2013-10-9 20:53
:victory:老师辛苦啦
作者: 梦蝶秋    时间: 2013-10-9 20:59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作者: 岁月悠悠    时间: 2013-10-9 21:01
领讲义,问好老师!
作者: 飘红    时间: 2013-10-9 21:02
谢谢老师!
作者: 鸿爪踏雪泥    时间: 2013-10-9 21:04
老师辛苦了
作者: 心情依然    时间: 2013-10-9 21:34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作者: 疏疏淡淡    时间: 2013-10-9 22:08
本帖最后由 疏疏淡淡 于 2013-10-10 22:19 编辑
马小望 发表于 2013-10-9 11:54
四、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即主语对主语,宾语对 ...

学习。


作者: 霜飞晚    时间: 2013-10-9 22:30
终于进来了,领讲义,谢谢老师!
作者: 霜飞晚    时间: 2013-10-9 22:30
终于进来了,领讲义,谢谢老师!
作者: 傲雪凌风    时间: 2013-10-10 13:15
领讲义
作者: 翠羽西风    时间: 2013-10-10 13:27
辛苦了!
作者: 小兔兔    时间: 2013-10-10 14:28
在群里拿到进教室的钥匙,终于进来了,领讲义回去好好学习!谢谢老师。
作者: 成惜惜    时间: 2013-10-10 16:56
:loveliness:学习~~
作者: 懒凭风    时间: 2013-10-10 23:19

飞扬校长的《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

  近日,又认真看了论坛关于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的几个帖子。觉的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与说明:一是对联上下联内容到底是否应该关联;二是如何看待“隔”与“不隔”;三是如何解决所谓“隔”的问题。
  一、对联上下联内容到底是否应该关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弄清“对联”的概念。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那么,什么是“对句”和“联语”呢?所谓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所谓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因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答案:对联上下联的内容,可以关联,也可以不关联。
  有联友可能马上会提问:新颁布的《联律通则》总则第六条是这样说的:“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既然《联律通则》都对“对联”有了这样的规定,那到底对联上下联之间是应该关联,还是不关联?
  因《联律通则》的制定思路我不清楚,我不敢乱做解释。但我猜想:是不是制订规则者考虑了联语在广义的“对联”概念(对句和联语)中占了绝大部分比例的原因,而让《联律通则》面对着一个广义的概念,只为一个狭义的概念(联语)定了规则?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我们似乎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那就是除了“对句”以外的绝大部分“对联”,其上下联内容是应该相关联的。
  二、如何看待“隔”与“不隔”
  假如上文的猜测成立,按照上下联内容应该相关联的原则出发,为了把握内容相关的程度,把“隔(时隔、景隔和意隔等)”与“不隔”引用到对联创作和赏析中来,也就不是什么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或无中生有了,因为它只不过是为说明问题而来,并不侵犯对联的创作原则,我们应以理智的心态来接受它。
  那么,如何来看待“隔”与“不隔”?我的理解是:第一、“隔”与“不隔”是相对,不是绝对的;第二、“隔”与“不隔”是有适用范围的。第三、“隔”与“不隔”是随着对联创作的目的的变化而变化的。
1、如何理解“隔”与“不隔”是相对,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妨用一个图形来说明。


(图一)[attach]81242[/attach]
  我们估且把对联比喻成上图中从“A”点出发的两条锐角射线,“BC”点所在的线代表上联,“DE”点所在线代表下联。从这个图形我们可以看出:既“对”且“联”的好联,应在“BC”和“DE”这两段内,过了“B和D”点,离“A”点越近,两联内容也就越来越近(到达“A”点,则为全合掌),过了“C和E”点,离“A”点越远,两联内容也就越来越不关联。此图中, “B、C、D、E”这四个点并不固定,也就是说“BC”和“DE”长度也不固定,它的长度取决于对联的意境与对对联的把握与理解。
  2、如何理解“隔”与“不隔”的适用范围。借八班学堂讨论中出现一联:
  坚持重道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
  这副对联如不加说明,大家一看就很容易发现,上下联分别说了两件事,“隔”了。但如果把联贴在教育局的门口,为表明教育局近期的工作重点,起宣传作用,这副联又不“隔”了。可见,有些应用联,抛开它的目的性,实用性,可能你会觉得他们之间“隔”,但结合它的目的性,实用性,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这个关联就是它的“目的性,实用性”。由此可知,一副对联是否有合适的适用范围,并是否将其放在了合适的适用范围,决定了这副联“隔”还是“不隔”。


  近期,空空道人老师写了篇《试论对联之“隔”》,该文中提出“实用目的控制论”的说法:看对联隔不隔,就是看这副联是适用哪些地方的,若合适,则不隔,若不合适,就是隔。这个观点从理论上很好的解决了“隔”与“不隔”的问题,对我们学联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部分联友没有深刻的理解,写完联后用“实用目的控制论”来检验对联“隔”与“不隔”,有可能出现问题。因为“实用目的控制论”毕竟是从两句适用范围上讲的,而不是从上下联内在的关联方面来讲,如果写完联后再找“目的”,再找关联,就很可能会出现自己认为关联,别人看不关联的问题。因为你不可能在每一副联下都作备注,解释这个联应如何去理解。再有一点,目前的对联学习、创作中,尤其是网络论坛创作中,很多对联的“实用目的”实际已名存实亡,也就是说,很多的网络应对、成联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考虑是要挂在何处。所以我认为,要解决对联上下联的关联的“治本”问题,还是要在对联上下联内容如何有效关联这个内在方面想办法才行。对“实用目的控制论”的理解,我想空空道人老师的本义应该是:应在“实用目的”的要求下写联,但不宜写完联后用“实用目的”来检验或解释这个联。
  3、如何理解“隔”与“不隔”是随着对联创作的目的变化而变化的。借一个大家经常讨论的问题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经常有人问:一副对联里,上联写“春”,下联能不能写其他季节,如写了,会不会出现“时隔”的问题?于是乎,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也有之。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这副对联的创作目的,即是纯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借景抒情或借景言志?把对联写作目的看清了,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就容易了。画个图分析一下:



(图二:)[attach]81241[/attach]
  纯以写景为目的的,上联如写了“春”(假设有效内容为“GH”段),下联是不能写其他季节的,因为上联这个“春”,对下联实现了严格的“控制”,并形成“关联点”(如下图“F”点),下联则必须从这个“春”的关联点(“F”点)出发来述景(假设有效内容为“IJ”段),否则,就会出现“时隔”的问题。如是借景抒情,或借景言志,则下联的关联点就发生了变化,关联点是“情感或其他”(图“A”点),从这个关联点出发,上联(假设有效内容为“BC”段)的“春”(F点)已经不是关联点,就不会对下联(假设有效内容为“DE”段)形成有效控制了,也就是说,上联有“春”,下联是可以写写其他季节的。
  2、合理“控制”
  对于部分初学者来说,在应对联应对过程中,有时即便找到了关联点,仍可能出现“隔”的问题。因为在一个主题下,出句可能会包含很多要素,如时间、地点、天气、情感等等,很多联友因不够细心,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小破绽,从而影响整联的完美。
  为了有效解决应对创作中各类“隔”的问题,我在一些资料中尝试提出了“控制说”。也就是充分分析出句的各要素,使其对对句产生有效控制,从而解决对句在时间、地点、天气、情感等等方面失控的问题。
  我们不妨借“静水飞花惊月影”这个出句来试着理解“控制”。我们先把出句中“水、花、月影”等重要要素找出来。然后逐一分析:出句有“水”有“花”,冬天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你最好不要在对句中出现“冰”、“雪”、“梅”等表现冬天的字词。出句有“月”,时间应是夜晚,所以你最好也应在夜晚的环境下找寻事物应对。同时还是因为有“月”,我们可判断出应是睛天,所以我们尽可能不要让“雨”、“雾”等看不见月亮的字词在对句中出现。能分辨出出句的“色调”吗?就这个例句而言,出句活泼灵动,我们可以把它归入“暖色调”,那么我们就要尽可能在这个色调下来应对。当我们一一把出句的这些控制点妥善处理好,那么我们的对句就不会出现这隔、那隔的问题了。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出句的控制,并不是迫使对句在出句的控制下亦步亦趋,一个好的对句,往往都会努力使对句在出句“控制”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使对句适当重于、深化于、精彩于上句,这样,这个对句才更有质量,整联才有更好的意境。[全文完]
作者: 懒凭风    时间: 2013-10-10 23:23
看教材中这一文的网址打不开,有幸以前留存了飞扬校长的这篇文字,发来与各位同学共同研习。
作者: 飘往天边的云    时间: 2013-10-11 11:26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作者: 李思欢    时间: 2013-10-11 12:38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作者: 书香梦    时间: 2013-10-11 22:27
领讲义,问好老师,多谢老师。
作者: 世纪星    时间: 2013-10-13 09:25
原来讲义在这里,学习。
作者: 世纪星    时间: 2013-10-13 10:28
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所谓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所谓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因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答案:对联上下联的内容,可以关联,也可以不关联。

读到这里原来心里对对联概念理解的疑惑,解开了。终于明确了对对联概念和基本要求的理解。
作者: 平顺    时间: 2013-10-13 14:19

谢谢老师!
作者: 淡定    时间: 2013-10-13 23:45
领讲义,学习中!
作者: 圣雪    时间: 2013-10-14 16:47
辛苦啦
作者: 玲珑看月    时间: 2013-10-15 16:09
老师辛苦啦领讲义!
作者: 诗清话逸    时间: 2013-10-15 19:3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 诗清话逸    时间: 2013-10-22 20:59

马小望老师:

您好!

学生Julia好不容易申请到了QQ号。

1、但有网友告诉Julia说“搞错了,这是QQ号,不是QQ群号”;

2、不懂得什么是QQ群号,更不会用;

3、Julia申请老师批准“第六组换个组长”;

4、建议:换——醉客——为组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醉客
精华1
帖子312
威望1 点
在线时间753 小时
注册时间2012-3-30

谢谢!请批准!敬礼!

下图是学生
Julia近来努力的最新消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 南羽格格    时间: 2013-10-22 21:24
懒凭风 发表于 2013-10-10 23:23
看教材中这一文的网址打不开,有幸以前留存了飞扬校长的这篇文字,发来与各位同学共同研习。

谢谢风童鞋。献花花
作者: 依若    时间: 2013-11-17 22:29
怎么讲义领不回家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