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为梦痴狂的文化人(苏作成)
[打印本页]
作者:
天台一支梅
时间:
2013-12-7 13:42
标题:
为梦痴狂的文化人(苏作成)
为梦痴狂的文化人
文/苏作成
2013年9月,何俊良的评论集《文字的使命与力量》正式出版。何俊良既写诗歌,又写楹联;既写小说,又写评论。和妻子一起,除了培养孩子,还得赡养母亲。他有着无穷的精力,每天忙这忙那。
早晨六点半左右,他就唤醒孩子,服侍他们吃过,送他们上学。然后洗漱,吃饭。然后看书,写稿。或是给县文联、楹联和诗词协会编稿。还有各种约稿,还有……实在有太多忙不完的工作。晚上,妻子摆摊,他先在家照管孩子用餐。自己吃过,再给妻子送饭。深夜十二点左右,他和妻子撤掉夜摊,在路灯下拖着长且变形的影子回家,有时顶着满天星光,有时踩着唧唧虫声,有时披着料峭寒意。更多的时候,为了赶稿,他提前回家,将妻子一个留下。他还要照料那个令他睡卧不宁的灿烂的梦。工作就这样连轴转,心脏上的毛病和神经官能症又常常让他失眠。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天一天地积聚力量。
他出生于农村一个普通的家庭。因为患出血热,甚至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两个星期的住院,让高一的他不得不辍学。难道要失去到大学深造的机会?决不!倔强的他,提前出院,重返学校。然而,坐在教室的他,看黑板,扑进眼里的只是一片花花绿绿;听讲课,飘进耳里的只是一片嗡嗡营营。他惶恐地感到,自己已经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了。他放弃了继续升学的念头,毅然决然地返回故乡。他当了两年组长,组织村民修通了两条公路。
那个灿烂的梦仍然和他旺盛的生命一起成长。有一天,他发起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
然而,生活并非浪漫主义,而是现实主义。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外出谋生。挑红砖,他做;开搅拌机,他做;打浆工,他做;锅炉工,他做;在十几层高的外墙晃着身子錾外墙,他做;掏厕所,他也做。
那一座座时髦的城,并不属于他。那些知识,却可以属于他。每到一座城,他都会去拜访那些大大小小的书店。为了借阅或购买方便,他干脆在书店附近租下房子。租书,借书,成了他最为重要的事。日子一个接一个地展开,他的知识一点接一点地丰盈,有了翅膀,蠢蠢欲动起来。一个雨天,走进一条商业街。有个广告——“本店绝无邵东货!”犹如尖锐的钉子深深地钉进了他的灵魂。他询问店主,知道店主就是邵东人,这一座城的市民竟然给“邵东货”取了“茶叶货”的美称,所谓的茶叶货就是劣货、假货。这是多么严重的耻辱啊!他沉思了一会,在店里的一张纸上写下一联:
子不嫌娘,是邵东人何谓本店绝无邵东货?
根当恋土,生昭阳地就应齐心光大昭阳牌!
这一件事,促使他立下志向:要用手中的笔,教外地人彻底改变对邵东的看法。
2005年7月,在外拼搏多年的游子返回故乡。稍做安顿,就马不停蹄地拜访了邵东的文化名人,广泛地收集了邵东人写的和写邵东人的古今著作。很快,几个协会都因他的热情而邀他加盟。有些协会,还给他安排了重要职位。为了实现梦想,他真的豁出了。摆夜摊,做楹联,写诗歌,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不久,在评论这块园地,他开始默默地耕耘。一篇又一篇的评论出现在本地报刊。起初,反响有限;他总结经验,更加勤奋地写作。他知道自己注定是一匹奔跑的马,不能将蹄停下。他开始向《中国楹联》、《中国楹联报》和《中国诗词》投稿。这些报刊接二连三地发表了他的评论。几年下来,在邵阳,他的评论获得了专家的肯定。
他就是如此一个为梦痴狂的文化人。
【作者简介】苏作成,湖南邵东人,祖藉隆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集《逆流的阳光》,获邵阳市五个一个工程图书类二等奖。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