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十五班第四讲 对联的禁忌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宛 时间: 2006-1-11 00:07
标题: 十五班第四讲 对联的禁忌
本帖最后由 断剑悲歌 于 2012-12-5 13:29 编辑
对联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
1.忌上重下轻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下联弱了些。 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
2.忌乱脚
无论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联尾最后一个字若出现平声对平声或仄声对仄声,均为乱脚。是对联大忌。
如: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缅甸哥注:现行联律通则中,三仄尾要求尽量避免,三平尾是绝对的禁忌)
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如:一年春作首 万事公为先。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尽管诗律中没有提到,但同三平尾一样(特别是音调也一样)读起来很单调,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但“可”是三声,有时还可通融。(参加比赛当中,最好连此能避免则能避免)
4.忌孤平(缅甸哥注:现行联律通则里已经没有孤平一说了,大家知道一下概念就好,如果是征联比赛,能避免尽量避免一下)
孤平句只出现在句脚是平声字的下联里。
同理,孤仄句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
关于何谓孤平、孤仄以及忌孤仄在联界一直有争论,下面引用一些老师的话,我觉得足以将本题搞清楚了: 关于“孤平”,目前大多数都赞成王力教授的定义:除句脚是平声字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属于孤平。王力《诗词格律》: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大蒙) 关于“孤仄”一说,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应该是为了使得对联声律和谐,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犯孤平为诗家大忌)。孤仄的句子,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几音,尚不显呆板。所以可以通融.(苏三) 简单明了地记着以下的这三种情况:五言七言律句犯孤平,只有三种情况: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阳光在线) 孤平是诗律的专有名词.但在联律中,为了提倡音节交替和音律和谐,在提倡马蹄韵的论述中,借用了这一名词并衍生了相对于孤平的"孤仄"的说法.但往往会和诗律混淆而造成不少误区.在联律中确实可以放宽要求,只要音节交替,可以不避所谓的孤平孤仄之说.但要做古体的律诗或律绝,则应遵守诗律.在比赛中,因要区分优劣,当然在联意第一的前提下,符合马蹄韵的得分会更高.故弄明白诗律中孤平的规定还是必要的.( L翠拨青松)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的词性、作用等相一致。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 又如: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如:且咏清风寻皓月, 不教清风问浮云
此上下联第三、四两字均为“清风”,属同位重字。
又如: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若将下联的“不”改为“无”,就与上联的“无”同位重字,即属犯忌。 再如:有李先生满腔热血, 无李先生满屋诗书。 这副对联,上下重复“李先生满”四字,不作对联则已,若作对联用,就显得太单调了。
有两种情形例外: 一是个别多少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可以重复。这可视为骈句影响在对联中的残留。明代学者薛暄,山西河津人,学宗程颐、朱熹,死谥文清。其故里薛文清公祠有联云: 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 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应不愧河津。 胡叔心、陈公甫和王阳明,皆明代理学家。大成,文章精华。西河氏,春秋时子夏,孔子弟子。太史公,汉司马迁。文中子,隋人王通谥号,著《中说》十篇,亦称《文中子》。三人皆河津人,且以文学著称。这副对联就重复了“于“、“之”二字。
又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二是个别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实词,也可以重复。湖南岳阳楼就有这样一副: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这副对联重复了“天下”二字,不但不使人有重复之感,而且充分显示了岳阳楼的非凡气势。这种情形应视为一种积极的修辞,但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采用。 所谓异位重字,也就是不规则重字,即 :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 如: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
此联上联第一字、下联第六字同为“玉”字,属异位重字。
又如: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即属犯忌。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
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又如: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 又如: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门生天子天子门生(孙家鼎自题门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6.忌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联中部分词语或整个上下联表达同一个意思,即:是同义相对,又称雷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 部分词语合掌者,如: “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远”对“遥”“夜久”对“更深”等 上下联合掌者,如 “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青波永泄”对“碧水长流”等。 合掌,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上下联词语同义、句意相近,语意表达上没什么区别,就好象左掌和右掌的形状一样,毫无变化。其所以忌“合掌”是因为对联一般都很短小,要求每个词语都要表达不同的、丰富的内容,内容如果合掌,就会显得字乏意寡。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即:格调不同,上下无关联。 如: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前言不搭后语。
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
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 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
8、忌失替,失对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如: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联中“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注意:1、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2、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这对自己有好处:))
作者: 0的姐姐 时间: 2006-1-11 00:11
太快啦吧[em06][em06][em06][em03][em03][em03]
作者: 0的姐姐 时间: 2006-1-11 00:12
<P>也不等等跑的慢的哦</P><P>[em04][em04][em04][em03][em03][em03]</P>
作者: 惊鸿 时间: 2006-1-11 07:4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宛</I>在2006-1-11 0:07:00的发言:</B>
<P><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简单明了地记着以下的这三种情况:<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五言七言律句犯孤平,只有三种情况: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阳光在线)
</FONT></FONT></FONT></FONT></P></DIV>
<P><FONT size=5><FONT face=宋体>平仄仄平仄仄平(阳光在线)</FONT></FONT></P>
<P><FONT size=5><FONT face=宋体>这个为什么也称"孤平"?</FONT>
</P></FONT>[em04][em04]
作者: 小肥羊 时间: 2006-1-11 08:18
是啊,偶也不太明白,平仄仄平仄仄平为啥是“孤平”呢???
作者: 丁香花 时间: 2006-1-11 09:30
<P>言简意赅明禁忌</P><P>例说引论拨迷团</P><P>好讲义,一看就明白[em17][em17][em17]</P><P>谢大宛师[em27][em27][em27]</P>
作者: 雨兮 时间: 2006-1-11 11:23
又晕了[em06]
作者: 草香香 时间: 2006-1-11 12:42
<P><FONT color=#f73809 size=3>8、忌失潜,失对</FONT>
</P><P>打错字了。是<FONT color=#f73809>失替。</FONT></P>[em01]
作者: 草香香 时间: 2006-1-11 12:57
本帖最后由 凌云 于 2011-9-16 21:14 编辑
以下是引用惊鸿在2006-1-11 7:43:00的发言:
平仄仄平仄仄平(阳光在线)
这个为什么也称"孤平"?
“孤平”是律诗中以五言为基础提出的,指的是“仄平仄仄平”这种格式(除句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在前面加上“仄仄”或“平仄”后成为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仍然是孤平,因为后五字已经形成了孤平。
“孤平”是诗家大忌。近年对联界有不少人提出对联不必忌“孤平”,正规赛事评选中也偶有孤平句被入选,但尚未得到公认,初学对联者仍然有必要了解并尽量避免。注意两个问题:
1、单独的五、七言联作尽量避免“孤平句”,多分句联作中可以适当放宽。
2、不能将“孤平”概念扩大到其它句式中,诸如五言句式“仄仄仄平仄”、六言句式“仄平仄仄仄平”等等,都不是孤平。
——转摘《对联学习简明教程(初级)》
云:我想不管是参加比赛还是平时酬唱,在五、七言联中都要注意避孤平,多分句中有五、七言句的也要尽量避免孤平。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对联水平才会更上一层楼啊!
作者: 惊鸿 时间: 2006-1-11 13:15
<P>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P><P>孤平只发生在平声落脚的五言,七言句子中,而且只有这三种形式的孤平.</P><P>而王力的定义:"<FONT size=3>除句脚是平声字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属于孤平。" 其实是不能套用的,是吗?</FONT></P>
作者: 眉儿 时间: 2006-1-11 18:33
<P>恩,偶也有楼上的疑问</P>
<P>[em09]</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 18:36:26编辑过]
作者: 丁香雨 时间: 2006-1-11 20:31
慢慢看,[em04][em04][em04]
作者: 飞飞 时间: 2006-1-12 09:18
<P>仔细阅读方是好</P>
<P>全心领会尚知难</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 9:19:41编辑过]
作者: 大雪无痕 时间: 2006-1-16 17:06
<P>一说就懂,</P>
<P>一听就明,</P>
<P>一点就通,</P>
<P>一看就会,</P>
<P>一做...</P>
<P>...就错,</P>
<P>[em04][em04][em04]</P>
<P>[em06][em06][em06]</P>
<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6 17:22:57编辑过]
作者: 0的姐姐 时间: 2006-1-28 01:34
<P>讲义好棒!但愿能跟上学堂的大部队</P>[em02][em02][em02]
作者: 凌云 时间: 2011-9-8 22:12
顶上来
作者: 乱云飞度 时间: 2011-9-9 08:36
一二三讲在哪儿啊
作者: 风中箫 时间: 2011-9-9 12:03
俺继续顶!{:5_105:}
作者: 丛台书虫 时间: 2011-9-9 12:27
学习
作者: 二家姐 时间: 2011-9-9 12:40
慢慢用到才知
作者: 桑林独舞 时间: 2011-9-9 13:28
学习
作者: 云兮 时间: 2011-9-9 13:44
这教材有点老了。。。。
请看看这新的规定:
联律通则(修订稿)
中国楹联学会发布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作者: 云兮 时间: 2011-9-9 13:47
同时,请看9 楼 草香香的贴:
“孤平”是诗家大忌。近年对联界有不少人提出对联不必忌“孤平”,正规赛事评选中也偶有孤平句被入选,但尚未得到公认,初学对联者仍然有必要了解并尽量避免。
作者: 深海 时间: 2011-9-9 14:25
学习
作者: 凌云 时间: 2011-9-9 16:50
本帖最后由 凌云 于 2011-9-9 16:54 编辑
我15班很多同学都会犯讲义里列出的8条禁忌,这里边第2、3、4、5、8条都属于格律上的问题,容易发现,也容易避免。而上重下轻、合掌、上下联不相关这3条,犯得也是最多的,也是难以发现的。
作者: 风中蝶语 时间: 2011-9-9 19:30
好长哦,我先做个记号,回来再细读!
作者: 风中箫 时间: 2011-9-9 22:38
学习,云兮班长辛苦了!
作者: 花间一壶酒~ 时间: 2011-9-16 19:15
顶!!!
作者: 云兮 时间: 2011-9-16 19:17

学习了
作者: 水盈月 时间: 2011-9-18 18:43
认真学习!三平尾犯了好多次,现在记住了~
作者: 雨霖铃曼 时间: 2011-9-25 19:54
认真学习~
作者: 光脚丫 时间: 2011-10-4 12:42
学习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