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历届殿试试题及优秀考生答卷(接《联都》第二部) [打印本页]
作者: 罗初来 时间: 2014-9-1 11:29
标题: 历届殿试试题及优秀考生答卷(接《联都》第二部)
历届殿试试题及优秀考生答卷(接《联都》第二部)
第一题、技巧应对(15分)
出句:冰心可鉴因怀素 (注:嵌冰心、怀素二个人名)
第二题、意境应对(15分)
出句:寒士何穷?斗室窗收云万亩
第三题、题山水名胜联,单比11字到40字间(20分)
说明:为不拘大家才情发挥,自拟题目、自由选择名山胜水撰联。
第四题、按所给材料拟联,字数不限(20分)
“假如我是陆游或唐婉”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凄婉动人,两首《钗头凤》更成为千古绝唱,多少年来被人们感念传诵,并为之叹息不绝……假如你是陆游和唐婉,不是作《钗头凤》,而是用联语的形式彼此表明心迹甚至是抒发抗争之心,你该如何落笔呢?
说明:任以陆游或唐婉的角度撰写一联,须注明身份。
第五题、赏析、论述(30分,)
天为安排看山处
风来洒扫读书窗 ---沈凤题随园
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游,三楚风涛携袖底
邀太白楼一千年明月,凭栏远眺,六朝烟景落樽前 ----吴汝纶题金陵湖南会馆
1、请赏析以上两联,并分别对其创作特点进行论述。
2、短联、长联各具特色,面对不同题材,在创作中如何取舍,请发表你的认知。
要求:第1小题字数在400-500字间,第2小题字数200--300字间,字数不合规定酌情扣除1-3分
(蒹葭苍苍)
第一题:
冰心可鉴因怀素
白石能兄是玉清。
第二题:
寒士何穷?斗室窗收云万亩,
渔人应醉!扁舟棹挽月千壶。
第三题:
题中岳嵩山:
七十二崇高有数,看少姨出岫,启母维尊,招四岳同来,共享尧天舜日;
八千年峻极何如?引帝子寻真,达摩面壁,承三皇独授,合参道祖禅宗。
第四题:
陆游--寄唐婉:
十年两别离!怎堪将素手黄藤,品到山重水复;
一梦初惊醒!直奋起金戈铁马,追回柳暗花明。
第五题:
天为安排看山处
风来洒扫读书窗 ---沈凤题随园
赏析1:
此联出语不凡,以夸张手法而极尽豪迈俊逸之态。上天安排了看山的好去处,足见山之奇异,若仙界气象也。下联用词精到,极其形象,一个洒字,尽现烟雨江南之韵味。雨化而为烟,烟随风而动,洒于书窗,自是一番无尘之景象。
天者,天道之属也;风者,自然之造也,取道法自然之意,言斯园之妙境,喻主人之高洁,臻极致矣!
随园有三绝:云山、金石、图书。随园主人袁枚,性情之士也。故此联既切随园之妙景,兼明主人之心性,立意高远,用词随意而合自然,不枉大家手笔也。
另:此联合乎诗律,上联是拗句。
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游,三楚风涛携袖底
邀太白楼一千年明月,凭栏远眺,六朝烟景落樽前 ----吴汝纶题金陵湖南会馆
赏析2: 此联以湖南入金陵之旅途路线为轴,选取八百里洞庭、太白楼明月、金陵六朝烟景为着眼点,关联紧密,承接自然,语言铿锵,极富感染力。 上联起笔不俗,八百里洞庭,何其壮观!足可代三楚风物也;看我等扬帆而来,故土风涛,尽携于袖底,自是踌躇满志,跃跃欲试之情毕现! 下联借采石矶太白楼千年明月,自然过渡到望古兴怀。凭栏把酒,看今日家国,想当年辉煌何在?苍凉、无奈、豪情交织于心;“携袖底”“落杯前”之结语,使人想起“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古句,读来从容不迫,含“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之意。 整联扣题严谨,极尽夸张想象,纵横捭阖,而又气度从容,深邃含蓄。
(泰和)
第一题:
冰心可鉴因怀素
老舍宜居自乐天
第二题:
寒士何穷?斗室窗收云万亩;
清心自雅,金樽醴蕴赋千篇。
第三题
黄山飞来峰
一石飞天外,独立苍穹,傲揽烟云,莫管它前尘旧梦,置身幻境成仙客。
众松拜此间,同居宝地,闲吟岁月,但求得妙趣清心,寄意灵山作险峰。
第四题:
以陆游的角度:
酒煮桃花,风欺柳絮,十年暗换春依旧
天闩枷锁,地设樊篱,两处相思恨不休
第五题:
赏析:从联的联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如下:
1、请赏析以上两联,并分别对其创作特点进行论述。
天为安排看山处
风来洒扫读书窗
---沈凤题随园
一、意境:联中使用了“看山处、读书窗”,把随园的云山、金石、图书这些特点融入其中,表现了随园的风格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为巧妙之处在于:“天为”和“风来”的运用,上联用“天为安排”,可以看出作者对和随园主人袁枚之间的这种友情看的很重,是上天安排的,同时,沈凤常自称“佛弟子”,在印谱中常可见佛教思想之影子,这里也透露出其佛教的思想。下联充满着意趣,通过“风来扫洒”表现了洒脱的人生观念和随园中这种美好的环境氛围。整联意蕴深远,令人神往。
二、联律:如果按目前的联律规则,手法、对仗、关联、立意等设置运用的都非常合理。唯上联平仄不符合马蹄韵律的规定,个人认有三种原因:
1、把上联看作是律诗中的拗句来看,虽然未尝不可,但觉得不太符合作者创作的本意,袁枚是其至交好友,当时律诗可以说已经形成完善的格律,沈凤作为艺术造诣深厚的文人,应该不会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2、元好问《鹿泉新居》里有:“明年高筑野史亭,天已安排看山处”句,和沈凤联中只是“已”和“为”两个字有所不同,有可能是沈凤所引用的集句。
3、当时的联律不象现在这么完善,或者说当时联律理论相对来说还很简单,不能以现在的对联理论来解读。
(林江仙客)
第一题:
冰心可鉴因怀素
白雪初飞乃望梅
第二题:
寒士何穷?斗室窗收云万亩
豪情自壮,江山手覆浪千重
第三题:
题寒山古寺
寒山明月,照开云路迎仙客,
古寺清风,扫得天阶绝点尘。
第四题:
以唐婉的身份
世情如纸,心事怎堪和泪写,
旧爱似初,病魂只愿话君知。
第五题:
1、请赏析以下两联,并分别对其创作特点进行论述。
①天为安排看山处
风来洒扫读书窗 ---沈凤题随园 –
按古音为字乃平音,即上联犯孤仄,孤仄之句自古有之,也未有不可,只要合乎对联四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但下句并未对一孤平之句,自古以来,也有很多不合马蹄韵但合乎对联四要素的例子,我也就不一一例举了,汉字之中,同义异音字枚不胜举,如此字不合马蹄韵,何不斟酌推敲再换一同义异音之字?如改为:天作安排看岭处,则意不变而律也佳矣。吾才疏学浅,乱改前人之作,罪过。
天作安排看岭处 风来洒扫读书窗 --天生就是一处看山望岭领略江河风景的好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清净的读书的好去处,(净,风扫得洁净)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勾画出大自然与人的共鸣、共知之景。
②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游,三楚风涛携袖底
邀太白楼一千年明月,凭栏远眺,六朝烟景落樽前
----吴汝纶题金陵湖南会馆 –
泛、邀,领字,有此一领,引出后面一连串的连带关糸,使得此长联的联意一气呵成,内在气脉得以一致,这也是长联的特点所在:内在气脉必须一致,为一个中心主题服务。 联意:泛舟而行兮,游洞庭湖之水八百里秋波,领略古往今来之风骨而纳入吾之袖底,令人快哉。 邀月而来兮,明月照得太白楼周围视野开阔,而使吾得以凭栏远眺,看那如幻似实之烟景,映入杯中。
作者引用了两处风景名胜,秋波明月,三楚六朝之事,以赞金陵湖南会馆,让人进入金陵湖南会馆看到此联,即可有领略洞庭湖之秋波、也可赏太白楼之明月、亦收古往今来之风骚之感矣。
2、短联、长联各具特色,面对不同题材,在创作中如何取舍,请发表你的认知。
长联在于气势,且内在气脉必须一致,一气呵成,为一个中心主题服务,如果长联没气势,不但读来无味,还会看得累。 短联,需要做到字字矶珠,以意境、机巧等方面取胜,关糸到作者炼字的功力。 当然,不论长联或短联,都需要作者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才能写出好作品,并不是说同一个人面对不同题材就非要用长联或是非要用短联不可。比如说联都的高手们,无论是面对任何题材,不管长联或短联都是能写得很好的。
面对不同题材,在创作中如何取舍 长联有一个特点,气势,一气呵成,除此之外其它方面与短联相比,都输与短联,所以,如果是题风景名胜且比较有气势、能令人豪气万千之景,我想我会选择长联。
而短联方面,可以说面对任何题目都可用得上。 短联,在于字字矶珠,在清、顺,绝、奇、气势、机巧、婉约方面上,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当然,长联也有这样的表达能力,只是我的功力较浅,不会用而已。如一幅七言对联,十四字,就像是十四个精英卫士,任何一个字用得不好,都会使得全联皆败。
当然,一至四字的短联,想表达五、七言联的意境,那就需要作者有李杜之才了。 一般出现题目之后,我会先立意,然后写下一篇散文,然后再慢慢地把这篇散文炼字、精简,最后成为一首五言或七言的诗或联。想再精简成四言就力有不逮了。 就像有人说,准备一篇一分钟的演讲稿要二个月,十分钟的要一个月,而一小时的演讲稿就不用准备了,直接上台演讲。 同理,写散文就不用写太久了,长联就要精简一下啦,短联需要再精简、再炼字。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浅见,望各位方家指正批评,谢谢。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题江西赣州郁孤台。
参考资料: 郁孤台位于城区西北隅的贺兰山(俗称田螺岭)上。它始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763-779年),共三层,台高17米,面积300平方米。“冠冕一郡之形势,而襟带千里之江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为台题额。郁孤台雕梁画栋,甚为壮观,为赣州一大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甚多。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岭南的惠州,途经赣州,登临郁孤台,诗兴大发,写下了《过虔州登郁孤台》。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任赣州知州,任职期间,文天祥登上郁孤台,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遂吟成《郁孤台》一诗:“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尤以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楼以诗显,诗以楼传。游览郁孤台并留有诗作的,还有宋代“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江湖诗派的刘克庄、戴复古,宫廷诗人康与之,明代诗人刘崧、谢榛、哲学家王阳明、戏剧大师汤显祖,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朱彝尊等人。八百多年来,对辛弃疾的这首“横绝六台,扫空万古”的词,人们唱和不绝。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和江泽民曾手书此词,认为其“语音蕴藉,意味深长”。
2、请为“诗人吴梅村之墓”写墓联。
参考资料: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城厢镇人。吴伟业是明末清初的杰出诗人,他的前期诗作华艳,吐属风流,及历经风云激荡的明清易代后,诗风为之一变,在继承“元白体” 的基础上创新“梅村体”叙事诗,用歌行的形式写下大量的悯时伤世之作,记录了当时山河易主,社会动荡的状况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政治的严酷,其志在寄寓兴亡,以诗存史。这些诗沉郁苍凉,有长歌当哭之风,人谓“可备一代史料”,在清代诗坛上堪称独步,因此,他曾被称为“ 清诗第一家”。除此之外,吴伟业还是清初重要的戏剧家。代表作品有《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等,他的戏剧创作也寄托着自己的黍离沧桑之感。 吴伟业为祟祯朝榜眼,“复社”重要成员,官至国子监司业,明亡后里居,对清廷采取消极不合作态度。顺治十年,由于清廷的强行征召和双亲的哭求,他被迫违心出仕,三年后托病辞归。丧失名节,使吴伟业倍遭责难讥刺,同时,他的后半生也坠入痛悔而莫能自赎的深渊。他的后期诗作中,有很多都抒写了这种悔恨的心态,格调悲怆。 康熙十年,吴伟业居家而殁,死前遗命家人殓以僧装,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 据清初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记载,吴梅村临终之际,自叙平生事略曰:“吾一生遭际,万事忧患,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境不尝辛苦,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殓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作祠堂,勿乞铭于人。”对吴梅村遗嘱中,“僧装入殓”和“自题圆石作诗人”等不同寻常的做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复杂心事,很多学者已经做了解释。至于吴梅村墓地所在,冯其庸先生《吴梅村年谱序》提到,冯先生曾经于1983年10月和12月,两次赴苏州寻访吴梅村之墓,终于在当时苏州吴县太湖公社潭东高家前村觅得吴伟业墓地所在,同时还见到了题有“诗人吴梅村之墓”的墓碑。
3、2009年10月24日,湖北3名大学生结梯救落水少年牺牲,请为该3名大学生撰写挽联。
相关资料请自行百度搜索。
4、模拟场景:重庆打黑风暴深得民心,民众对打黑初步告捷拍手称快,拟撰写贺联表达心情,如果你是贺联撰写的执笔者,请试撰之。相关资料请自行百度搜索。
二、自选联(每题10分): 请提供2009年创作的、自己满意的2副对联供评。
2009年甲科殿试状元答卷
(千里关山)
第一题:
1:题江西赣州郁孤台
气奇则郁,势险则孤,望天地苍茫,章江贡水东流去!入眼先惊,付诗先哭,同苏辛气概,来者古人两奈何。
2:请为“诗人吴梅村之墓”写墓联
男儿死国是寻常,奈亲老家贫,终负西山薇菜绿;华发当春添一二,问僧衣抔土,可消诗笔黍离伤?
3:挽为救落水少年牺牲的三名湖北大学生 (今音)
亲朋哭,师生哭,万千者齐哭,悲痛因何?三个青年同赴死;
今日有,明朝有,百十年仍有,精神不灭,一些壮举代相传。
4:重庆打黑除恶 (今音)
确为社会毒瘤,脸也凶,心也黑,看你当时真霸道;
多谢人民卫士,打得稳,抓得准,从今哪个敢横行。
第二题:
自选联【1】也题QQ农场
我也有陶潜之乐欤?春亦种,秋未藏,醉翁之意矣;
此果多盗跖之人噫,贼足矜,儒却鄙,庄子之文乎?
自选联【2】题古画《松下弈棋图》
千年松柏站成石;
一局输赢较到今。
2009年甲科殿试榜眼答卷
(秋日怀旧)
第一题:
1:题江西赣州郁孤台
人世沧桑,忆烽火神州,多少伤心遥望阙;河山带砺,瞰风云古郡,无端思痛独凭栏。
2:请为“诗人吴梅村之墓”写墓联
廿九载累臣,饱尝庾开府一般况味,永埋长恨;千余篇杰构,直逼杜少陵此等诗才,无补清操。
3:挽为救落水少年牺牲的三名湖北大学生
亲恩未报,师爱未酬,正中栋之将成,忽传噩耗凝江水;施援乃仁,舍身乃义,化三光而永耀,壮写精神动楚天。
4:重庆打黑除恶
黑可恒乎?看紫电青霜,雷霆其迅;路犹远也,须光天化日,狐虎尽哀。
第二题:
自选联【1】自题。
顾我已无当世望;
对人未改在山清。
自选联【2】十二月廿五日牙痛戏作
尼采重生,托腮每作沉思状;
东坡不死,张口全为婉约词。
2009年甲科殿试探花答卷
(泡泡糖)
第一题:
1:题江西赣州郁孤台
登台北顾,俯古城新貌,不复生家国忧思,苏辛感慨;望水东流,纵沧海桑田,亦未改山川葱翠,风韵绵长。
2:请为“诗人吴梅村之墓”写墓联
因盛誉仕新朝,积重心枷,惟伴诗文忘世态;以僧袍盟旧约,涤空俗事,无违山水是知音。
3:挽为救落水少年牺牲的三名湖北大学生
十九年望子成龙,看白发泪零,一座丰碑似山重廿四日救人化鹤,哀青春路短,几丛秋菊也神伤
4:重庆打黑除恶
世人焉可欺,纵画皮掩骨,亦难逃法正镜明,打黑剑利民称快;(今音)勇士堪传颂,常忘死舍生,即便是道岖任重,反腐途长步不停。
第二题:
自选1: 题柬埔寨吴哥窟著名一景塔布茏寺
偈语复难寻,叹树老寺荒,古今多变;
清风何以顾?自云归磬歇,木石相依。
自选联【2】曾国藩
慨公曾寄语,有军则有权,放眼今朝执政,如是如是;
溯史释勋劳,为国难为己,追思那日负民,奈何奈何。
作者: 罗初来 时间: 2014-9-1 11:30
2010年联都试都甲科殿试试题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题莫高窟
2、以曾国藩身份撰联邀彭玉麟出山(撰联风格不强求拟曾国藩联作风格)
相关材料:
咸丰三年(1853年),湘军水师(中国近代海军前身)成军之初,时任湘军统帅的曾国藩打听到彭玉麟的为人处世,尤其是此人熟读《公瑾水战法》,生在蒸水之滨,水性好,跑马、射箭、枪法、拳术也都有功底,曾临战之功而不受奖赏,于是派人请他参加湘军,做水师将领。几次派人去请,彭玉麟也不受命。后曾国藩仿效刘备三顾诸葛的故事,亲往彭玉麟处相请,曾国藩见这位年近40的汉子,依然长身玉立,英迈娴雅,十分敬佩。乃温言相劝,多方激励,方请得彭玉麟出山,做了水师统帅,并自领一营,后身经百战,终成中国近代海军之奠基人。就此事,以曾国藩的身份撰联赠彭玉麟,邀其出山。
3、就“我爸是李刚”事件撰联发表看法。
(事件本末请自行在网上搜索)。
二、论文(40分):
对联“切题”之我见(字数800字左右,少于700字或多于900字适当扣分)
2010年甲科殿试状元答卷
(如花)
第一题:
1:莫高窟
两千年感召图腾,经佛脉延绵,画壁已臻无上境;
一万里聆听激越,任鸣沙跌荡,天风不息古驼铃。
2:拟曾国藩请彭玉粼出山(今)
安危焉独善其身?今天下格局,不容刻缓;
肝胆幸相知于此,吾湘中子弟,只待公来。
3:“我爸是李刚”事件有感(今):
天不怜穷骨,任人间几处妖氛,横生魍魉。
谁来举太阿?把剑上千重怒气,直指荒唐!
第二题:
对联“切题”之我见(计1130字)
《对联话》中提出对于楹联一些创作及审视规则,切题乃是其中之一。亦是当今对联爱好者争论最为频繁广泛的问题,双方各执其词。个人以为,切题是审视对联的标准之一,但绝对不是最好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一个联看似不切而全盘否定,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切”只是对联的一个表象,问题是:切什么,怎么切?
最有名的例子如孟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再如麓岳书院联:“于斯为盛;惟楚有才”。等等。若以形而观之,这些可能都是不切地点的,但能被许多人记下并脍炙人口流传下来。朱子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读书诗: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来。拿掉题目,有谁能知道这诗是劝学读书的呢,但结合题目一看,确实是切之又切,非常精准而得其大奥妙。我也曾尝试过写两个题目:
雁(其一)
万古云霄,一痕泥雪;
荒丘汾水,清唳衡阳。
雁(其二):
何必入南冥?击层云一啸清绝,任雪雨风霜,不蚀脊骨;
无心争爽气,凭老翅千秋跌荡,把长天秋水,让与蒹葭。
相信这个也一眼就能看出,第一联是分别是以四个典故来表现(杜甫,苏轼,元好问,辛弃疾),可谓是铸之生铁切之不能移了。下一联以庄子典发端,以大鹏作衬来通过雁的某些特点习性来拟人化道出,但很明显的是,通过这样一种描写去达到“我”心目中的雁的一种格调----其实是自已,所谓的借物述志借物抒情大抵若此吧,既是达到我最终述怀的目地,又何必花过多笔墨去纠结其形呢?前者是雁,的确是雁,但也只能是雁了,空具其形,无骨肉质感。
引申开来,到联之外的诗词文章,更重要的是读作者创作背景,即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贯穿全联或全文所倾注的情感主线,借对象而言已志,托物而述怀。通对笔下的对象进行烘托比喻拟人等艺术描写而达到作者内心的一种展现。因为作者可以把思想扩展到物外,但结合题目来看确实是精准无比。例于辛弃疾的梅花:全无花态度,俱是雪精神。我们能感受到的,除了花,还有人的高格调。而这,便是作者借写梅花来达到抒怀的目地。
综上所述,我们谓之“切”,对于这个理解,其实并没有达到前人那种“切”,我们有时候只去片面追求切其形,所以经常出现“放之天下皆准”的话。我想我我更多的是去理解一件作品切其意,切其神,切其骨。我想这才是前人提出的“切”。这就是所谓的“形而上者”。好的联在切而不切之间。不经意的时候,便能打动自已,也打动了读者。不信你再请看对联之外千古词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省略)
里面没有《念奴娇》词中通过小乔周郎去说三国赤壁这样的特定地点,亦没有《江城子》中提到“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特定人物。如果不看那一段题记,我们有谁知道那首千古流传的词“兼怀子由”?但词人把他倾注的一腔情感放到字里行间,从这样的笔触足以让每个人共鸣了,我想,这便是切了。
2010年甲科殿试榜眼答卷
(无忧无虑)
第一题:
1、题莫高窟
曾经万苦筑千佛,也入轮回,壁间花未泯天真,守望风沙开倦眼;
空富千秋藏万卷,难逃离散,漠上月深知痛楚,绵延丝路问归程。
2、以曾国藩身份撰联邀彭玉麟出山
值此民于水火,国处危急,英雄不向山中隐;
更当亲砺刀兵,力匡社稷,赤胆焉能壁上观。
3、就“我爸是李刚”事件撰联发表看法。
醉驾飞车传骂名,举国无语,平等谎言一梦碎;
愿拼老爸抵王法,只手遮天,特权神话几时休?
第二题:
对联“切题”之我见
人言对联写得好,或言切题、切事、切景,种种皆离不开“切”字。切题更为众多联家第一追求,原因何在?只因对联行文与其他文体一样,离不开题目、主题,不论你技法、文笔如何,若不能切题发挥,就如同雾里看花般,给人以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对于切题我的观点就是:“切你所题之事”。但不一定每个要写的联都已经给出明确的主题,如果是就事题联、就景题联,这类联就是考验我们切题的功夫了。一般在这个时候,我们先要确立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这就是中心,行文以此为据,围绕着主题展开,要注意要通过简洁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这样的对联,才是成功的创作。
对联切题的方法是不拘一格的,所谓文无定法。如在写联过程中起笔切题,那么后面则可以抒情、论事、说理,能有所延伸、跌宕,给人以思索想象的空间,更会事半功倍。如清时鄂尔泰所题菜圃联:
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菜色多。
上联起笔直言疏菜味道,同时也指在亲身动后体会种菜的甘苦,下联则是作者的感悟抒怀,做过兵部尚书的鄂尔泰以苍生为已任,惟恐百姓有菜色,读时可体会到他虽解职躬耕,但仍忧国忧民的思想,于达官贵人也有劝勉的作用。
如在联尾切题,则前面的铺垫功夫要做足,写景、抒情、论事应各有呼应,如清时陈维英题太古巢联:
三顿饭,数杯茗,一炉香,万卷书,何必向尘寰外求真仙佛;
晓露花,午风竹,晚山霞,夜江月,都于无字句处寓大文章。
上联写日常生活诸事,下联罗列身边美景,而妙处在于上下联最后分句,上联意为普通生活知足常乐,下联则写自然美景如同无字书,有心的人可以领悟其中真谛。
如全联都切题来写,多会以不同侧面进行,如龚橙自题联:直使天惊真快事,不教人骂是庸才。写出了作者不凡的抱负,直抒胸臆,胆识超人。
联虽精小,但题切得好却可寓意丰富,给人以无穷回味。对于初学成联者,我有一个建议:对联创作先要切题,但也要不拘于切题。为何如此说?这是辩证的关系,不切题之联读来令人觉得如无根之萍,而如初学者单纯追求切题,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势必会事得其反,使联意过于呆板单薄,如果成了束缚倒不如学会放胆来写。
以上个人浅见,未必成熟,请大家指教。
2010年甲科殿试探花答卷
(尘封记忆)
第一题:
1:题莫高窟:
化万里黄沙,俱向菩提,谁遣神工施鬼斧?
教千年胜迹,重昭天日,佛云芥子纳须弥。
2:代曾国藩请彭玉麟联:
身在江湖,胸怀廊庙,直须投笔从戎,报家国拯黎民,百战山河昭日月;
名标衡岳,才比周郎,可敢请缨提旅,匡社稷清环宇,千秋功业待先生。
3:“我爸是李刚”联:
既曰有父,较吕家奴还少二人,小衙内本该淡定;
同是为官,比文局长尚低三品,李大人切莫猖狂。
第二题:
切题之我见(计1176字)
看大师评联的时候,经常能看见“真切不浮”、“确切不移”、“贴切”、“浑切”之类的字句,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见的多了,慢慢也有了一些理解。
写对联,通常总是有个题目的。切,即贴切、切合;题,即题目、题材。所谓切题,就是切合题材或题目。切题,就是你的对联写出来,让人一看,哦,这联是写谁的,写什么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切题,一般包括切地,切人,切时等几个方面。
1:切人.
酬唱应和,婚丧嫁娶,庙宇祠堂,写人的联相当多。切人的方面也比较多。可以切人的姓名,官职,事迹,典故,等许多方面。
比如:岳麓寺三闾大夫祠有秦小岘侍郎瀛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一眼望来,就是写屈原的。为什么呢?“三户”言楚,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至于“招魂”“香草”“湘流”“九歌”等词语,则无不隐含屈原的烙印。
再如:“九伐竟无成,心师武侯,能继祁山六出志;三分不可恃,计诛邓艾,已复阴平一败仇。” 则写姜维联也。姜维师于武侯,继诸葛六出祁山之后,九伐中原。复阴平,诛邓艾。是以其平生事迹入联。稳切不移。
2:切地。
写同一个人,写同一件事,会因为所悬挂的地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写法。
如:潮州韩公祠联云:“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紧切潮州,移易他处昌黎祠则不可。盖韩昌黎因上《论佛骨表》,谪潮州刺史,仅八个月耳。“百代文宗”,“百世师”,则是韩愈专属用语。
湖北汉口有长沙会馆,陶云汀题联:“隔秋水一湖耳,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共明月千里兮,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则紧切汉口。盖长沙会馆虽众,隔湖相望者,唯汉口一处。
3:切时。
时间无非年代,季节,时辰,等等。在写贺联挽联,静观联的时候,尤其应该注意。
如:“四百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虽未著一字,当知道写的是夏季景色,因为荷花的夏季的代表花卉。如果写深秋,残荷败柳,未免大煞风景。
‘逾古稀又十年,喜当时令子高迁,几度锦衣归阀阅;去期颐尚廿载,看后兹文孙继起,满堂牙笏颂冈陵。’见寿联,便知寿星八十矣。(另:祝寿而言子,通常寿星为女性。这些东西虽然没有明确点出,但的确是约定成俗的,这也是切,切身份)
纪晓岚贺乾隆五十五年八旬万寿联:“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当为切时联之经典。
上面举了些前代名联,看起来挺吓人,其实没那么神秘。切题简单说来就是不跑题:要求写什么,就在什么上做文章。你的素材,就要围绕你的题目来选择,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有唯一性的素材。做到有的放矢,不放空炮,言之有物,言之有实。联语只要从任一角度准确地扣住题材来写,就可以认为是切题了。当然有能力的联家一般都会从多个角度来烘托渲染,这需要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
2011年联都试都甲科殿试试题
一、 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宋庆龄;
2、 题长沙橘子洲;
3、请您以对联的形式对以下事件发表感想,要求观点鲜明,言辞不违背道德和国家法律。
2011年10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限娱令”,其核心内容是:各卫视频道在晚上7:30-10:00的黄金时间,每周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此外各台必须设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选秀节目数量也将严格受限,总局要求各电视台必须在2012年1月1日前落实这些规定。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对娱乐节目限制的范围很广泛:相亲类、情感类、冲关类、选秀类,包括央视的《开心辞典》都归为娱乐节目。总局的态度是凡是涉案、记录社会阴暗矛盾面的节目都要受到限制,同时鼓励制作和谐、健康、主旋律的节目,如传统文化艺术或历史地理天文类节目。
二、 论文(40分):
试论名胜楹联之“有我境”与“无我境”[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人间词话》第3则)。名胜联是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作为风景名胜区最直观的文化现象,作者创作此类对联时,对于有我、无我之境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在举例、赏析的同时,发表你对此的认知。
2011年甲科殿试状元答卷
(小月弯弯)
第一题:
1、 题宋庆龄;
异域负笈,梓桑奋志,继先生大略鸿图,百载共和留伟绩;
恫鳏在抱,妇幼牵情,施国母清芬懿德,千秋典范播芳声。
2、 题长沙橘子洲;
碧水抱芳洲,看寥廓江天,万里风涛翻日夜;
伟人挥巨笔,对苍茫大地,一篇绝唱壮山河。
3、请您以对联的形式对以下事件发表感想,要求观点鲜明,言辞不违背道德和国家法律。
娱乐自无辜,若丑恶滋生,只恐公德伤不起;
传媒宜布善,更本标兼治,信将正义唤回来。
第二题:
论名胜楹联之“有我境”与“无我境”
名胜联,既有他的实用性,也有他的艺术性,在今天流传下来的的诸多楹联中,不乏艺术精品;所谓“地以人传”,一处名胜,可以既有美丽的风景,也有脍炙人口的人文传说,也可以风景平平,但是却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从而引人遐思。因此名胜联大多立足于所见景色,或吊古慨今,或抒发襟抱,融入作者的个人感情,这些个融入个人色彩的感情,或者显或隐,总表达着作者的一些寄托;这种或隐或显的写法,则被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有我之境”
当然,有少数一些看似毫无寄托的,可也是有作者个人色彩在里面的,只是写的时候平静收敛,这种“平静”、“收敛”、貌似“纯景”描写的联作手法,即被王国维先生说的“无我”之境。
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关于“有我境”与“无我境”的区别.
例一: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奔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一联即为有我之境,作者在登临放眼之际,即有 “岳阳楼记” 范希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思涌上心头,以我之心观物,将我之“忧民”之心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来契合岳阳楼,抒发“我”之襟抱,故为“有我境”。
例二:莫愁湖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
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彭玉麟)
莫愁湖除了秋水荷花,少妇莫愁等,更有英雄徐达,朱元璋等。作为“中兴名将”的彭玉麟,用“王者五百年” 起句,暗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五百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徐达以棋赌墅,距作者写联时也将近,故细品不难读出彭玉麟的雄心壮志。“湖山具有英雄气”有“英雄钟此湖山,湖山钟此英雄。”之感。上比即著“我”之武将特质;抒发“我”之胸襟抱负,故,此联亦为“有我境”
例三:济南大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个联上下比都只是在平静地写景,乍看似乎无所寄托,但是我们细品,则不难看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物我两忘的于闲适状态,难得一闲,沉醉流连于如此湖光山色之中,夫复何求!无所寄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状态即为“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即为“无我镜”
综上所述,关于名胜联的楹“有我境”,“无我境”,均需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即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创辞应服从于创意”。“有我境”或“无我境”作为两种形式,最终需为内容服务,我们在作联名胜联时,不可为写景而写景,需表达自己的见识或者人文风貌,有感而发,方可写成上乘之作。
2011年甲科殿试榜眼答卷
(醉蝉)
第一题:
1:宋庆龄
竟坚贞若此:秉总理遗言,历数十年血雨腥风,和平奋斗救中国;
比慈母如何?承先生大爱,教千百万儿童妇女,拼搏自强做主人。
2:橘子洲
胜地毓雄文,是神州星火,勇士战歌。八十年过去,问湘水楚山,书生安在;
金风拂赤县,正渚白江清,天高云淡。九万里重新,近洞庭岳麓,橘子初红。
3:限娱令
吾亦贩夫走卒者流 难解阳春白雪;
古多尸位素餐之辈 可知下里巴人。
第二题:
试论名胜楹联之“有我境”与“无我境”
王国维大师似乎也未必就料到有我无我两个境界的论述,在其生前身后,居然一直波澜不断。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乃至于肯定之肯定,否定之否定,莫衷一是。
依文艺美学而言,王国维大师自己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文学创作,又焉得无情,焉得无我? 依哲学思想而言,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谓有无相生。有与无,也不是绝对对立。
所以,讨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也仅仅是局限于一个相对而言的有无而已。关于有无之境,我是赞成情景说的。即从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有我之境”以情为主,多半是情语。“无我之境”以景为主,大体是景语,前者感情强烈,后者感情冲淡;或前者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内蕴,因此,前者是“显我”,后者是“隐我”。
具体到对联这一文体,我对有我无我的界定,也是按照以景为主或是以情为主,来加以区分的。我们试看下面几副清联:
太白楼 (胡 敬)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是有我之境也。以我之笔写我之心,以我之见写我之情。青山因我而青,明月为我而明,以此感染读者,使读者俱怀我心,俱怀我意,是以我情我意为主导,引领读者思绪,虽隔百年,读来亦有共鸣。
岳王庙 (陈 琪)精诚与松柏同坚,万古昭昭,公自大名垂宇宙;庙貌共湖山并寿,寸衷耿耿,我为时势吊英雄。 亦有我之境也。松柏湖山诸多景物,皆为我所用,为情所用,造景选材,皆因需而用,因情而取,取舍有度,是先有情,而后选景之作。联语对仗工稳,造语谨严,意切情真。
嵩山二室山联 (吴慈鹤)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名山。则纯以景胜。全联素笔白描,冷眼旁观,有起有落,有动有静,气势壮阔,意境高远,间以历史人文,高大雄伟的嵩山如在眼前。是无我之境也。
华亭寺 (李棠阶)南浦绿波,西山爽气;春风落日,秋水长天。联语清新自然,吟山咏水,造语秀美清丽,亦富于色彩美感,衬托华亭寺清静的环境,颇见新意。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风流。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总体看来,古人写联,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俱有佳作。当然,不同作者,或许有不同的偏好,然而,即便是同一作者,也没有单纯以一种境界进行对联创作的。未因有我而失其大气,亦未因无我而失其风流。如果一定要加以区分,感觉还是写名山大川,地理风貌,自然风光的对联,采用我无之境多一些。题楼堂轩榭,人文胜迹,采用有我之境多一些。盖无我雄浑,有我多情之故也。更多的作品,所处境界,还是介于有无之间,并没有刻意为之,读起来,更有一种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韵味。
至于对联之优劣,文笔才情自别天渊,实无关有我无我境界之高下也。
2011年甲科殿试探花答卷
(风筝)
第一题:
1、 题宋庆龄
求祖国之自由,为民主而斗争,任雨骤风狂,中山旗帜擎于手;
献爱心给孩子,将友情播世界,愿鸽翔榄绿,人类和平装在胸。(古音)
2、 题长沙橘子洲
霞辉碧水,鸥逐白帆,望橘子洲头,伟人形象殊雄杰;
身置此间,思追往日,听湘江浪里,同学豪言竞激扬。(古音)
3、题《限娱令》
娱乐本休闲,太过则颓,乃至浊尘迷境界;
荧屏担道德,应需拭净,还凭正气鼓民心。(古音)
第二题:
试论名胜楹联之“有我境”与“无我境”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对此,学界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我倾向于下面一种观点,其大意为:无论诗词还是楹联,都没有绝对的“无我之境”,“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我”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将“我”于自然物景中的存在较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所以会是“物的人化”,而“无我之境”则主体“我”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也较为平和,将“我”较深地隐于自然物景之中,所以会是“人的物化”或“情的物化”。“有我”与“无我”,皆有“我”有“情”,不过因“我”的显隐程度不同而如此区分罢了。
下面我就“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举联例试析一下:
滕王阁联 刘坤一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此联引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句子以抒发自己的情怀,通过“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来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心中的的感慨。“幸此地湖山无恙”、“比当年风景如何”更是将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观此联,其中“我”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将“我”于自然物景中的存在较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当属“有我之境”的联作。
再请看下面一联:
颐和园涵虚堂联 佚名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滴千峰宿雨收。
作者用颜色、幽静、深远来点景,用“晴烟润”、“宿雨收”把景色描绘得更加美丽动人,把自己对颐和园炽热、纯真的眷恋之情,完全赋予无限美好的景色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联主体的情感表达得就较为深曲,心态也较为平和,将“我”较深地隐于自然物景之中,当属“无我之境”的联作。
从对以上两联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但这里还需说明的是:虽说“无我之境”中的“我”较深地隐于自然物景之中,但作品中还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说,诗联作品没有绝对的“无我之境”,只是“有我之境”“我”之色彩较显,“无我之境”“我”之色彩较隐罢了。
以上是我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一点粗浅认识,欢迎切磋。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