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小渔村诗经班二年级A组第二讲作业
[打印本页]
作者:
紫冰雪儿
时间:
2014-11-28 20:26
标题:
小渔村诗经班二年级A组第二讲作业
小渔村诗经班二年级A组第二讲作业:
作业: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作业截止时间:每周五12:00 作业用默认字体!
评阅老师用红色字体!
作者:
行走
时间:
2014-11-28 20:34
A05行走
作业: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答:麒麟为瑞兽的一种,古时称为“仁兽”,它有两个意义:一、 为吉祥之瑞兽;二、 为仁慈之瑞兽。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答:公子、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作者:
倾听
时间:
2014-11-28 20:35
小渔村少年国学诗经班A--10 倾听 第十二讲作业:
作业: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麒麟为瑞兽的一种,古时称为“仁兽”,它有两个意义:
一、 为吉祥之瑞兽;
二、 为仁慈之瑞兽。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指贵族子孙
作者:
南羽
时间:
2014-11-28 23:40
A08南羽作业
作业: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答:麒麟为瑞兽的一种,古时称为“仁兽”,它有两个意义:一、 为吉祥之瑞兽;二、 为仁慈之瑞兽。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答:公子、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作者:
可缓缓归矣
时间:
2014-11-29 07:56
A-01陌上花开作业
作业: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麒麟为瑞兽的一种,古时称为“仁兽”,它有两个意义:
一、 为吉祥之瑞兽;
二、 为仁慈之瑞兽。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指贵族子孙。
作者:
紫陌纤尘
时间:
2014-11-29 20:03
A组长紫陌纤尘作业
作业: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答:麒麟为瑞兽的一种,古时称为“仁兽”,它有两个意义:一、 为吉祥之瑞兽;二、 为仁慈之瑞兽。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答:公子、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作者:
紫冰雪儿
时间:
2014-11-30 18:44
冰雪儿第二讲作业
一、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答:1、为吉祥之瑞兽;2、为仁慈之瑞兽。
二、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答:公姓、公子、公族指贵族子孙。
作者:
下雨天,末落
时间:
2014-11-30 22:03
小渔村少年国学诗经班A--15下雨天 第十二讲作业:
作业: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答;麒麟为瑞兽的一种,古时称为“仁兽”,它有两个意义:
一、 为吉祥之瑞兽;
二、 为仁慈之瑞兽。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答;指贵族子孙
作者:
翠羽西风
时间:
2014-12-1 08:28
小渔村诗经班二年级A组第二讲作业 A09--翠羽西风作业: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答;麒麟为瑞兽的一种,古时称为“仁兽”,它有两个意义:
一、 为吉祥之瑞兽;
二、 为仁慈之瑞兽。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答;指贵族子孙。
作者:
快乐仙女
时间:
2014-12-1 18:40
标题:
小渔村诗经班二年级A组第二讲作业
副班-细雨无痕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答:
一、 为吉祥之瑞兽;
二、 为仁慈之瑞兽。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答:
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公姓、公族:诸候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者公姓犹言公子,变文是为了协调音韵。
作者:
江涛
时间:
2014-12-5 20:13
作业:
1、解释词语:
方 盈 御 将 成
答案:
方:并,比,此指占居。
盈:满。此指陪嫁的人很多
将(jiāng):送
御(yà):同“迓”,迎接的意思。
成:迎送成礼,此指结婚礼成
作者:
江涛
时间:
2014-12-5 20:14
作业: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答;麒麟为瑞兽的一种,古时称为“仁兽”,它有两个意义:
一、 为吉祥之瑞兽;
二、 为仁慈之瑞兽。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答;指贵族子孙
作者:
紫藤花园
时间:
2014-12-5 21:26
小渔村诗经班二年级
A-16紫藤花园第二讲作业:
作业: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答:
一、 为吉祥之瑞兽;
二、 为仁慈之瑞兽。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答:
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公姓、公族:诸候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者公姓犹言公子,变文是为了协调音韵。
作者:
儒缘
时间:
2014-12-19 16:42
小渔村诗经班二年级A组第二讲作业
A18-儒缘
1、麒麟有哪两个含意?
答:一、 为吉祥之瑞兽;
二、 为仁慈之瑞兽。
2、公姓、公子、公族指什么人?
答: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公姓、公族:诸候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者公姓犹言公子,变文是为了协调音韵。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