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对联初级学堂第21期第七讲作业评分帖 [打印本页]

作者: 罗初来    时间: 2015-5-16 09:06
标题: 对联初级学堂第21期第七讲作业评分帖

1.偶题   郑燮(评阅老师:老八路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2.杜甫草堂联(评阅老师:秋实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3.挽鲁迅  斯诺(评阅老师:百汀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4.陕西苏武庙联(评阅老师:岭南一少年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5.沈括故居联(评阅老师:幽幽南山)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作业要求:
1.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各联进行赏析。
2.不限字数,尽量从多层面分析。
3.每题满分20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1


网名:       徒弟         学号:             F13      得分:98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析】
此联和作者善画有关,对工意美,精彩生动,联中意象分为两类,物象为:竹、烟、梅、雪;事象为:密补疏,肥添瘦。作者通过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拟人化手法从静态中写出动态,以虚补实,虚实相生,“烟”本是无生命、无意识的,在这里被赋予生命的能动,主动为疏竹“补”密。“雪”也同样被拟人,主动为瘦梅“添”肥,相映成趣。
评:分析准确,20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析】

此联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联语上句评人,下句论诗。其中上句“疮痍”借用了“疮痍老蜀都”的含义。既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杜甫的诗大多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对联中的第二句“诗中圣哲”正好是杜甫同情广大人民的写照,让人一下子就想到诗人杜甫,对联的后分句“民间疾苦”是描述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仅仅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从另一面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
分析到位,语言精炼。20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析】

此联是埃德加.斯诺、姚莘农悼念鲁迅先生的作品。此联情深意切,一语双关,将鲁迅的《彷徨》、《呐喊》两书,分嵌联中,但却不着一丝雕饰痕迹,可谓自然妥帖,精妙奇绝。《呐喊》《彷徨》既是鲁迅先生的两部杰出代表作,又表明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上联的“译书尚未成书”,指当时的姚莘农与斯诺译编《活的中国》,“殒星”指鲁迅先生,“领呐喊”虽突出鲁迅在国人心中额地位,但却是三仄尾,下联前分句平仄失替,第二分句全仄,联中“痛忆旧雨”指悲伤回忆老朋友鲁迅,“感彷徨”则为鲁迅先生的逝世而哀悼。
分析准确到位,20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析】

此联为颂汉代忠臣苏武联。作者马子静。此联上下联前分句失替,联中“持节”,古代出使异域的大臣所携带的符节。“孤臣”指远离朝廷,或不被重用的大臣、忠臣。“属国”,即典属国,汉官名。“韦鞴毳幕”,古时用做的臂衣,此指苏武羁身异邦含辛茹苦的艰难。整联描述了苏武历经十九年雪窖冰天筚路蓝缕异域劫难,终获自由归来,可怜汉昭帝仅赐其主持边疆事物的官职,令人顿生为官不值之慨。联语极度赞扬苏武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责讽了封建帝王不认公廉的庸君寡量。
不是前分句出律,分析挺不错的,19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析】
此联巧妙地将沈括与《梦溪笔谈》之名嵌入其中,条理清晰,对仗较为工整。这里的沈括,为标准“嵌扣”。联中上联用联语描述了丰富的游历,下联则表明括作品广泛,内容包罗万象。“ 沈酣”“括囊”遣词精彩,“东海西湖南州北国”、“天象地质人文物理”属于联中自对,上下联“游”“学”各表,炼字精准,层次分明,上下联皆有失替,对仗上略有不谐之感。
评:要点突出,内容全面,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得赏析之法。19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1

网名:  清妍              学号:  c01                 得分:87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联语对工  意美    用一个“补”字和一个“添”字,使烟中竹、雪里梅的疏密、肥瘦相映成趣。用语淡雅,清新自然。这样写,何尝不是暗示一种画法呢?
评:比较准确,稍嫌简单,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后人对杜甫的评价。上句评人,下句论诗。上句“疮痍”既是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分析精准、全面。20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美国作家斯诺挽鲁迅联,联中嵌入了鲁迅的两部小说《呐喊》、《彷徨》,同时,“领呐喊”、“感彷徨”语带双关,“领呐喊”指出鲁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感彷徨”则是因鲁迅先生的逝世,文坛失去了一面旗帜。悼念之情油然而生。
联意分析准确,平仄没有点评,18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这是苏武牧羊的典故,放羊的地方就在现在的贝加尔湖边上,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气概
分析不错,但不够简洁 18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此为写古代科学家沈括的鹤顶嵌名对联,上联是说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东西南北是指他所到过的地方,在他的梦里,那些山山水水非常的壮丽。下联是说他研究设计的范围,天地人物,涉猎广泛,博采众长,自然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纵横驰骋。上联结尾,梦里溪山尤壮丽,下联结尾,笔端谈论自纵横。句子中开头四个字嵌入了他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
评:不要做简单的解释,此联之精彩多多,只看到嵌了书名,赏析不到位。12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2
网名:诗书礼乐                学号:C03                   得分: 95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答:    本联节奏: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本联节奏点的平仄交替、对立均合律,对仗工整。
             作者郑燮(1693——1765),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著名书画家,善画竹。以比拟法写此联,把竹、梅人格化了。
             联语用“补”、“添”各一字,使烟中竹之疏密,与雪里梅之肥瘦相映成趣。用语淡雅,清新自然。从而暗示了一种作画法。此联
              对读懂萧萧风竹有不凡之意,竹虽疏,然烟云尚可补其空白之不足也,真境逼而神境生也。可见若水云之情怀何等浓郁。
评:分析到位,20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答:    本联节奏: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本联节奏点
             的平仄交替、对立合律,对仗工整。这是郭沫若先生1953年的成都杜甫草堂题联。用了比喻的写作方法。把灾难、动荡的社会和困苦的
             民生比作疮痍,把杜甫比作圣哲,喻他的诗歌风格、气势若波澜。此联十六字是对杜甫诗歌的最好概括和称颂。
                  
                    杜甫草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其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
             诗人韦庄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本联作者: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
           堂 等,四川乐山人。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继鲁迅之
           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安史之乱,流亡颠沛,后于成都定居。贫
             病而卒。他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多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史诗”。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他诗中的铮铮壮语,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可见其博大
             胸怀和崇高理想。
                    郭先生的题联,上联说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在民不聊生的动荡社会中,巍然屹立于诗坛,实是具超凡品德和才智的圣哲。下联说杜甫
             将忧国忧民之心,寄于笔墨,托于诗篇,犹如狂澜巨浪,激励人心,震撼千古。全联紧扣“忧国忧民”这两方面来写,语言生动,内容深刻,
            对仗工整。
分析得很详尽,但,对人物的介绍显得多余了。19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本联节奏: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本联节奏点平仄的对立基本合律,只有“书-生”(平-平)失对。“闻-星”(平-平)、“生-经”(平-平)、“忆-雨”(仄-仄)
                        这三处失替。词性基本对品,殒星-旧雨(动宾-偏正)。句脚符合马蹄韵。对仗虽宽了点,但全联是基本对仗的,些许瑕疵无碍感情的真
                        切表达。
                                 本联作者:斯诺(埃德加 . 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因其在中国革命期间的著作而出名。1928年来华。他是第一个采访红
                        区的西方记者。1972年2月15日于日内瓦病逝。《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是他最为著名之作。该书记录了中共建立到1930年间
                        的共产主义运动。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绍兴。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36年10月
                       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
                       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
                        的一生写照。
                                 本联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把鲁迅先生比作“旧雨”、文坛巨星和领军人物。用了“旧雨”的典故,典出:  唐 杜甫 《秋述》:“常时车马
                       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谓过去宾客遇雨也来,而今遇雨却不来了。后以“旧雨”作为老友的代称。上下联末分别嵌入鲁迅著作《呐喊》、
                     《彷徨 》书名,这两处也是用语双关。“译书尚未成功”脱化于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之句 。                           
                                 联意:我(斯诺)尚未来得及翻译你(鲁迅)的文章,突然得知你去世的消息,从此还能有谁在中国呐喊,唤醒国人之麻木灵魂?我曾与鲁迅
                       有过一段交情,是好朋友,听到鲁迅逝去消息,不由得想起与他在一起的记忆,这是友谊的见证。中国文坛从此失去了旗手和领军人物而彷徨。全联
                       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颂,对友情的怀念和珍惜,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追思。
分析准确到位,20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本联节奏: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鞲/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本联节奏点的平仄交替和对立符合格律要求,对仗工整,句脚符合马蹄韵。这是马子静题西安苏武庙联。
                全联主要内容是以《苏武牧羊》的典故来写的。除结句“几人到此悔封侯”外,其余五个分句都是“苏武牧羊”
                的内容。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西汉杜陵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被逼在荒漠
                游牧放羊十九年,“持节”不屈,彰显民族气节,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直至汉昭
                帝始元六年才被接回国。 汉宣帝时被赐爵关内侯。

                       “三千里、异域”指塞外匈奴地域。“持节”,手持使节,守节。“雪窖冰天”,酷刑,大雪寒天,把人羁
                押在露天地穴里,逼其餐风饮雪抵饥渴。这里借指苏武坚贞不屈。“韦鞲”,游牧人妆着,“毳幕”,游牧人所住              
                的毡帐。这里借指苏武成了游牧人。全联以“苏武牧羊”为题材,紧扣典故主题,突出重点,语言精练。颂扬苏武
                持节不屈,尽忠守节的高尚品格,彰显民族气节。
               
分析详细不错 20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本联节奏: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若按音韵分,上下比首句有些失替和失对。湖-州(平-平),象-质(仄-仄),理-学(仄-仄),这些失替。 酣-囊(平-平),海-象(仄-仄),州-文(平-平),国-理(仄-仄),这些失对。         
     若按意节分为“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则只有“酣-游(平-平)”
               失替。酣-囊(平-平)失对。上下比的后分句对仗工整。由此看来,以意节分成两节较合理。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
               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
              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本联的修辞方法:嵌字和排比。上下比的首句中,用词排比和并列,首位各嵌字“沈、括”,二分句中分别嵌入“梦、
               溪”,“笔、谈 ”。全联言简意赅,内容全面而丰富,嵌字完美而不留痕迹。高度称颂了沈括的壮丽人生,卓著成就和贡献。
评:手法以及此联的精彩之处都有涉及,联句的框架脉络没有说到,人物介绍可以简化,音律节奏可以简单点到即可。16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2

网名: 轻寒一剪梅               学号: A15                  得分:91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这是景联。竹和梅都是冬友之一,景物对仗工整。疏密,瘦肥对仗。上联描写了竹叶稀稀落落的空间中,有轻烟环绕着,烟将空白补全,朦胧着一片竹影,下联则是雪下的梅树,干枝无叶的梅花显得瘦弱无用力,而雪落在梅上,使梅丰满了起来。此联甚美,学习了。
评:比较准确,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字子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生活的波折,仕途的坎坷,让他更多看到了民间疾苦,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的诗更多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所谓世上疮痍便是如此,而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则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这幅对联很好的反映了杜甫的生平和诗作的特点,也是后人人敬仰他的原因所在。上联写人,表明他是诗圣,下联评诗,阐明他的诗是诗史。
不错。18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斯诺是著名的美国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他与鲁讯接触多次,自称“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一把钥匙”。
这幅对联是鲁讯去世后,斯诺写的挽联。斯诺当时正在做将鲁讯的作品翻译介绍到国外的工作,作品未完时鲁讯先生的逝世,对于中国文坛来说无异于巨星殒落。更在上下联中化用了鲁讯的两篇名著《呐喊》《彷徨》,表达了鲁讯先生的去世对中国人精神,文坛的损失。感情真挚,完整地描写出鲁讯先生的一生和功绩,读之令人心伤。这幅挽联写出了鲁讯先生的一生功绩和追索,也表达了作者对良师好友去世的惋惜。
分析准确,但格律没有提及,18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十九年持节后归国。这幅对联正是描写了苏武一生的故事,上联以持节被扣起句,三千里外孤身一人,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他一直坚持气节,直到半个世纪后成功完成任务归国,下联则以时间为线,十九年的异域生活,适应了匈奴人的生活,艰苦地活着,这就是男儿的志向所在,为了自己的理想永不后悔。两联对仗工整,完整地写出了苏武的一生气节所在,不失为好联。
赏析得位,不错!20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这是一幅藏头联,两联的首字就是沈括的名字。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一生入仕,参与变法,出使辽国,戍守西夏,兵败永乐到归隐梦溪后专著《梦溪笔谈》,这部书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巨著,而沈括本人则是“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是科学界的奇才。
这幅对联,成功地将他的一生概括出来,上联中点出他一生的足迹遍布东西南北,经历丰富,而最终于梦溪山归隐,下联写了了他精通于天文地理人文物理,并点出最后笔端的论著《梦溪笔谈》,只是个人觉得沈括于数学上的成绩是最大的,下联中没有写到这个有些可惜。但对于一个学贯各种学术的人来说,笔墨的篇幅不够,无法将他的所知所学全部概括,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了。
评:应该叫嵌字,手法没有涉及,内容分析可以,有独到见解。16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3

网名: 丝雨柔柔               学号: H15                  得分:89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鉴赏:首先从对联的要求来看这是一幅对仗非常工整的对联,上下联的词性完全对仗,同时上联和下联中还运用了自对:疏密、瘦肥。从联意上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师郑板桥给我们勾勒的两幅生动的画面,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多涉梅兰竹菊等与自己命运相近颇具清雅高洁孤独意象取材造境,通过情景交融,创造独特的意境。“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稀疏的竹林中轻烟萦绕,虚虚实实;看不清稀疏的样子 ,朦胧美 。雪后梅花因为雪的覆盖显得丰盈多姿,格外耀眼。一副对联就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清幽雅致之所,令人向往,迷醉,百读不厌。
评:分析到位,20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 对联非常工整,上下联对仗。 这副对联是郭沫若先生对杜甫的评价。上句评人,下句论诗。上句“ 世上疮痍  ”  既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
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一副对联勾画了一个诗圣忧国忧民令人敬佩的形象,久读不衰。
分析透彻。20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这副对联就是书和声都是平,别的都工整,
            这是埃德加·斯诺,欧美记者根据其生平和作品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鲁迅先生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上联《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又表明了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像鲁迅这样的重要人物他的死应该称作巨星陨落,说他死后中国不再有人惊醒世人。
下联的意思就是鲁迅先生已经不在了,忍痛回忆往事,中国的文坛从此失去了旗手和领军人物,鲁迅有部小说集叫彷徨,此句为双关语。
外国人通过对联这样评价鲁迅先生,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见鲁迅先生在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有多大。
分析准确,但格律没有提及,18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 这联是马子静写苏武的,相传汉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拘于甘肃民勤县东南苏武山上。苏武武帝时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迫其投降,他以民族气节为重,威武不屈,噬雪吞氈,于北海今贝尔加湖一带仗节牧羝19年。公元前81年匈、汉和好,苏中郎皓首赢国。联中“持节”,古代出使异域的大臣所携带的符节。“孤臣”指远离朝廷,或不被重用的大臣、忠臣。“韦鞴毳幕”,古时用做的臂衣,劳动时防止臂部受伤的套臂和用毛毡制作的帐篷帘子,此指羁身异邦含辛茹苦的艰难。“属国”,即典属国,汉官名。此联写苏武历经19年雪窖冰天筚路蓝缕异域劫难,终获自由归来,可怜汉昭帝仅赐其主持边疆事物的官职,令人顿生为官不值之慨。联语极赞苏武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责讽了封建帝王不认公廉的庸君寡量。
赏析的不错,成分很充足!19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这幅对联是沈括对自己的评价: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包罗万象、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海市蜃楼 选自《梦溪笔谈》
上句的白话意思是沉迷于祖国各处的壮丽大好河山里,写下了梦溪笔谈
下句 天象地质人文物理知识在笔端任意纵横  一副对联概括了他成就的一生,真是经典。
评:形式手法都没涉及,内容分析太浅,介绍的多,赏析少,本末倒置了。12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3

网名: 养猪先生学对联               学号:    HO5               得分:91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赏析: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尤其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以画竹成就最为突出。此联见于林苏门的《邗江三百吟》卷七,其中取象竹梅与松称“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补“和”添“二字使烟中竹,雪里梅的疏密肥瘦相映成趣,用语淡雅,自然清新,深得绘画真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顺应自然,淡泊恬静的操守和情趣。联中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对仗工稳,并且句中自对,丝毫没有雕饰感,短小精悍,值得学习!
评:分析准确,20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这是郭沫若题杜甫草堂的对联,准确概括了杜甫的一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年代,尤其中间发生了安史之乱,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灾难。其诗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有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从社会的多个角度,客观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状,被誉为“史诗”。正所谓“国之不幸诗人幸”,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杜甫笔下展露无疑,同时造就了伟大的“诗圣”。读懂了杜甫,也就读懂了此联!
针对性不强。17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此联是斯诺给老友鲁迅的挽联,上联写鲁迅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唤醒了麻木的国人,思想走向解放,下联则肯定了鲁迅的文坛领袖的地位。联中嵌入呐喊和彷徨(为鲁迅两部短篇小说集),用语属双关,是亮点!全联作者感情真挚,从朋友的角度切入,既表达了哀挽之意,又说明了鲁迅的逝世是中国的巨大损失。此联中亦有出律之处,如译书和先生,但毕竟瑕不掩瑜!
分析准确到位,20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此联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牧羊北海,经过十九年才回归汉朝的故事,指出这种屈辱和艰苦的条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赞颂了苏武尽忠持节的爱国精神。对仗工稳,结句耐人寻味!

赏析过于轻描淡写,是有不足!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赏析:上联写沈括游历四方,阅历丰富;下联写沈括所研究涉猎广泛,博采众长,文章自然能驰骋纵横。此联采用嵌字的修辞方法,嵌“沈括”和“梦溪笔谈”。对仗稍有不谐!
评:手法内容都有涉及,简单了一些。17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3

网名:沈疏花                学号: H09                  得分:88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析: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合律,节奏为212。林子里稀稀疏疏的栽种着些竹子,却因烟雾笼罩而更显茂密;梅花瘦骨嶙峋,却因雪添了一份丰满。一个补字,一个添字,使此联忽然生动起来。联语淡雅清丽,颇有意趣。而板桥先生擅画,此联是不是也是一种画法?
评:稍嫌简单,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析: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合律,节奏为2222。
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这样一个时期,因战乱山河破碎成就了一代诗圣。他更是一个体察民间疾苦的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上联点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下联承上,正因为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里,所以诗人才更能体察民间疾苦从而写下一部诗史成为诗圣。
针对本诗分析得不够透彻。18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析: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1928年来华,与当时中国的许多著名文人是好友,翻译的书籍,活的中国里有鲁迅先生的文章。上联说翻译的书籍还没有完成却听闻先生已经如天上的星宿一样陨落了,还有谁能带领中国人来呐喊?我悲痛的回忆与你相处的点点滴滴,自你去后,中国文坛一阵茫然悲痛,而文坛的彷徨何尝不是我的傍徨呢?其中呐喊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把先生比作陨星,强烈的说明了先生的死多么的让人扼腕。
分析不错,格律方面没有提及,18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析: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所扣却不愿投降,被幽禁雪窖之中,后来被发配北海,十九年来在异国的冰天雪地里牧羊为生,回到汉朝以后官拜典属国。上联起句就肯定了苏武是持节孤臣,下联描写了十九年的时间里在匈奴的艰苦生活。

赏析得还可以,但不够手法犹未言及!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析:上联写东西南北,点出了沈括的足迹遍布全国才写出了梦溪笔谈这本书,下联点出了书里所囊括的所有内容。此联嵌了沈括和梦溪笔谈,尤见工巧,读来便觉梦溪笔谈,包罗万象。
评:也是简单了。16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4

网名:大通        学号:E-10        得分:91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第一:此联从形式上看基本符合联律通则,按照古音竹字是仄音字。
第二:此联见于林苏门的《邗江三百吟》卷七。原文如下:“郑公行世之字,皆尚古怪。余闻其中年学欧,因不能取炫于世,改而自成一家。小斋现藏‘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一联,板桥楷书真迹,笔笔中锋,迥非行世一路,可以证矣。”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官知县,因请赈济民为上所斥而罢归。著名书画家,善画竹,“扬州八怪”之一。
   从手法上看此联语用一个“补”字和一个“添”字,两字是本联的联眼,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水墨梅竹映雪图。
评:分析到位,20分。

第三:内容上看这幅构成梅竹映雪图对联用语淡雅,清新洒脱,让人感到一种超脱世俗雪国的意境呈现出来。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一:此联从形式上按照古音基本符合联律通则。
第二:此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此联可见。
疮痍出处《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高帝蒙霜露,沫风雨,赴矢石,野战攻城,身被疮痍。”也指受伤的人。《后汉书·袁潭传》:“放兵钞突,屠城杀吏,冤魂痛于幽冥,疮痍被于草棘。”
疾苦出处《史记·滑稽列传》:“ 豹 往到 鄴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一》:“荡涤烦文,除民疾苦。”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宵旰忧虞軫,黎元疾苦駢。”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
从写作手法看此联善于用典,用到比喻的写作方法。
第三:从内容上看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为世人所推崇,从联中可以看到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先哲出现在眼前,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对诗意分析弱了点。18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第一:此联在平仄上有些失替。
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译书”对“先生”译书可以认为特指《活着的中国人》勉强在此作名词。
第二:手法运用了双关语,《呐喊 》 、《彷徨》正好是鲁迅的两本书名,斯诺能捕捉痕迹的镶嵌到联内,可见水平之高。
第三:从内容上看,斯诺首先肯定了鲁迅现在中国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说明了先生的逝去是中国社会的损失,和对先生逝去感到无限悲伤。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能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贤哲,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联中把领字换成能,旧雨换成贤哲。根据联律同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略显好一点。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但赏析稍微简单,19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第一:从形式上说此联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有平仄失替现象。
第二:从手法上看用了叙事的写作方法,句中有自对雪窖对冰天,韦鞴对毳幕。
第三:从内容上写的是苏武,一心爱国,屈居异域十九年,典型的爱国者,就是在外牧羊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学习。古人那时候没有平仄分的那么清楚,从联意上总体上看这是一副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联。
分析有条有理,但文字不够简洁,18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第一:  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这联是非律联,在节奏点上平仄就可以了。整体来说不失是一副好联。
第二:用了谐音字沈谐音沉,这也是为了签名联的需要,句首有了沈括两个字。句子中还嵌入了沈括所书的《梦溪笔谈》这部书的名字。句子中有自对出现,东海对西湖、南州对北国、天象对地质、人文对物理。
第三:从内容上看叙述了沈括一生置身于对祖国山河的勘察,和对地质方面的卓越贡献。
*      评:不用标注平仄,谐音字在此何用啊?赏析的简单。16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5

网名:   习悟             学号:    07B               得分:85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赏析:
联律为:
竹疏烟补密,
仄平平仄仄
梅瘦雪添肥。
平仄仄平平
       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联意为,烟雾弥漫笼罩,使竹林更显得一片笼茂密;梅花枝丫虽瘦仍傲立于冰天雪地白雪堆积在瘦弱的枝干上而显得肥壮;联语用一个“补”字和一个“添”字,使烟中竹、雪里梅的疏密、肥瘦相映成趣。用语淡雅,清新自然。这样写,何尝不使赏者展开无限的联想。  
评:稍简单,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
       对联合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这是郭沫若写给杜甫的一副对联,这十六字把杜甫其人其诗基本概括了他替人民说话说真话,是挂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对联;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
针对本诗分析不够。18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      
      此联上联分句句脚字是;功、星、喊,为平平仄,下联分句句脚字是;古、雨、徨这仄仄平。符合联律的平仄相对。 这是斯诺给鲁迅先生的挽联,上联表实鲁迅一生除了自己写文章外还做大量外文名著翻译,像鲁迅这样的重要人物,他的死应该称作巨星陨落,他有部小说集叫呐喊,这是双关语,说他死后中国不再有人惊醒世人。下联的意思就是鲁迅先生已经不在了,忍痛回忆往事,中国的文坛从此失去了旗手和领军人物,鲁迅有部小说集叫彷徨,此句为双关语。
赏析稍微简单,平仄分析小有瑕疵,18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平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仄仄平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先上下联的节奏点是相对的,即上联的里、节、窖、天、世、来、国对下联的年、身、域、鞴、幕、人、此、侯。  此联是写汉代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历经一十九年的冰天雪地,异域孤独,无数劫难;最后终获自由归国;可怜当时皇帝仅赐给其主持小官职,令人顿生其为官不值之感慨,对联极其赞扬苏武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同时讽刺了封建帝王这不怠。

赏析中规中矩,还可以 18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赏析:
答题认为此联属嵌字对鹤顶格,把人名《沈括》分别嵌入上下联,联可分成两分句如下,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
上下联分句节点对律,即里仄对端平,丽仄对横平。  
      沈括宋代人,自幼勤学好问,兴趣广泛浓厚,刻苦钻研,科学成就多多,经精心研究,在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学等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晚年在镇江梦溪撰写了《梦溪笔谈》,为此,后人以至世界科学界曾给予沈括极高的评价,成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评:形式分析占了半篇之多,对联只做了解释,手法内容都没涉及,不知赏析之法。12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5
网名:   庐山云雾             学号:      D04             得分:84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此联写景颇见手段,疏与密,瘦与肥,及其精巧,补和添动词用得精彩,将竹,烟,梅,雪四种景致融汇一起,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评:基本正确,18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上联赞扬杜甫的品格,下联反映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过于简单了。15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联从鲁迅的生平着笔,痛其离世,嵌其作品,呐喊,彷徨入联,亦觉工巧。联语对鲁迅评价极高,赞颂了其在文坛的地位。个别处格律上略有不调。
赏析有些泛泛而谈,18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上联对苏武的生平做出概括,下联议论苏武的事迹,发表作者个见。
赏析的手法以及技巧没有言出,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上联写沈括游历丰富,下联写沈括在文学上的成绩,首字嵌入沈括两字,中间嵌入作品梦溪笔谈,也颇自然得体。平仄略有不调,亦非大失。
评:都有涉及,过于简单了。16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6
网名:儒林人家                学号:                   得分:79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评:怎么没按要求答题呢?10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此联是陈毅集杜诗题诗史堂(又说是郭沫若)。上联嵌入诗圣二字。疮痍:是战争留下来的景象。
     杜甫,被后人誉为诗圣。是唐朝的现实主义诗人,生逢战乱,忧国忧民。此上下联虽仅有十六字。读后就知道诗圣杜甫生活的战乱年代,在读了他的诗后,仿佛就看到那个年代。
本联合工合律。起承转合,处理得当。
重点应放在对诗意的分析。17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仄平仄仄平平,平通仄平,通仄?平仄仄仄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平平仄通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通仄仄平?
此联是国际友人斯洛和姚克联名挽鲁迅联。一语双关,将鲁迅的作品《呐喊》《彷徨》分别嵌入联中。但却让人看不出一丝的雕饰痕迹,可谓自然妥帖!
上联译书尚未成功,指当时两作者译编的《活的中国》。《呐喊》描绘了辛亥革命社会生活的矛盾,对中国旧制度及陈腐传统观念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否定。表现出鲁迅对民族生活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彷徨,孤独无依,进退失据。《彷徨》收录了鲁迅小说十一篇。旧雨:老友。
上下联虽然多处不工,三仄尾,四连仄,但读后,看得出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惋惜之情。
比较到位,19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联是西安马子静题苏武联。上下联采用叙事,描写手法。
首先了解历史,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整整19年,尽忠守节。在绝水绝粮没能屈服,单于敬重苏武气节,不忍杀之,又不想给他回国,流放至西伯利亚去牧羊。(全是公的),那会生羊羔?.........出使所持汉节从不离身,回国已是白发苍苍。昭帝封他为典属国。读了此联,就了解了苏武的一生。
本联合律。
赏析不是解释文章,16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上下联分别嵌入沈括,及沈括所著《梦溪笔谈》可谓天衣无缝。,沈括一生(从百度查)为官甚为复杂,一生成就也波及各个领域。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水利,医学,经济,军事,艺术。。。。。。均有卓越的贡献。
评:只涉及到手法,赏析不到位。14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6
网名: 诗野               学号:B01-                   得分:85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答:此联格式工整,音节和谐,平仄合律。描写的意境很好.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烟雾弥漫笼罩、使竹林更显得一片朦胧茂密;梅花枝丫虽瘦仍傲立于冰天雪地,白雪堆积在瘦弱的枝干上而显得肥壮。一疏一密;一瘦一肥。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竹’‘梅’的神韵。联语用一个“补”字和一个“添”字,使烟中竹、雪里梅的疏密、肥瘦相映成趣。用语淡雅,清新自然。
评:稍简单,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此联对仗工稳。用对比的手法,将丑的东西来衬托描写美的事物;立意比较新颖。把民间的疾苦,诉之于笔底波澜,从另一个方面,写出了杜甫的‘诗圣’的特质及杜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诗意分析不够。17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联的形式工整。用嵌入了鲁迅的书名《呐喊》《彷徨》来阐述了鲁迅的文学功绩,用比喻的手法‘呐喊’‘彷徨’等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用否定句表达了肯定之功。用肯定句表达了人们对文学巨匠的逝去的惋惜之情。
格律分析不够准确,赏析过于简单,16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此联形式对仗工稳。用白描的手法来叙述了苏武的持节出使异域的艰辛困苦。数字对,对的恰到好处。‘三千里’对‘十九年’;
划分正确,但赏析文字比较少,17分

‘半世’对‘几人’。即工稳又把事情说得恰到好处。
5.沈括故居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此联对仗工稳。联里嵌入了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的书名。并且用‘东’‘西’‘南’北’等方位词用‘天象’‘地质’‘人文’‘物理’等词高度概括了《梦溪笔谈》的内容,可谓是沈括文章老,梦溪笔意新。
评:不全面,也简单,欣赏最后一联。16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6
网名: 西漠清风客        学号: G06            得分:80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答:寥寥十个字便写出了烟雾弥漫笼罩、使竹林更显得一片葱笼茂密;梅花枝丫虽瘦仍傲立于冰天雪地,白雪堆积在瘦弱的枝干上而显得花朵肥壮;这是对意景的描写.联语用一个“补”字和一个“添”字,使烟中竹、雪里梅的疏密、肥瘦相映成趣。用语淡雅,清新自然。
评:稍简单,18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答:此联是郭沫若于1953年为草堂所题。此联属对工稳,立意明确。从手法上来说,并无神来之笔。总之是在褒奖诗圣,短短十六个字虽无深意,却也准确滴评价了诗圣的一生。可惜作者本人品德不良,1971年写了《李白与杜甫》一书,在《杜甫的阶级意识》一章中扬李抑杜,说“杜甫是完全站在统治阶级、地主阶级一边”,显露了郭沫若虚伪丑恶的嘴脸。
对郭沫若的评价不属品评的范围。16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答:此联前两句写了闻鲁迅先生的逝去,自己的沉痛心情,一【惊】一【痛】,表达最妙,最精彩的在上下两联的结尾,嵌入【呐喊】,【彷徨】两部小说的名字,一语双关,堪称妙笔。即是对鲁迅先生斗士般一生的高度评价,又是对【惊】,【痛】的进一步展现,于是,作者和鲁迅先生的深情厚谊展现的淋漓尽致,可谓,构思奇妙,用墨独到。
赏析较好,格律没有触及,18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答:联中“持节”,古代出使异域大臣所携带的符节;“孤臣”指远离朝廷,或不被重用的大臣、忠臣;“ 韦鞴毳幕 ”是古时的臂衣,劳动时防止臂部受伤的臂套和用毛毡制作的帐篷帘子,此指羁身异邦含辛茹苦的艰难。“属国”即典属国。此联写苏武历经十九年雪窖冰天筚路蓝缕异域劫难终获自由归来,可怜汉昭帝仅赐其主持边疆事务的官职,令人顿生为官不值之慨。联语极赞苏武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抨击了封建帝王不认公廉的庸君寡量。
与前几个同学的卷子一样答案,不过也正确!18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答:这是一副嵌名联,描写的是北宋的科学家沈括和他的主要著作《梦溪笔谈》沈括,北宋人,他不仅是个大科学家,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我们熟知的梦溪笔谈,就嵌于上下联中。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在搬迁至梦溪园一年后,沈括又一次获得了朝廷的“恩典”:授左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许于外州任便居住。这其实仍然是个没有实职的空衔,只是可以任便闲住,可领得薪俸而已。
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开始,八年来,沈括一次又一次地领到空衔,对这样的“恩典”,他已经习以为常,“宠辱不惊”了。
既然无事可干,又有薪俸可领,衣食无愁,沈括也只好隐居梦溪园,专注于写作了。
《梦溪笔谈》这些著作,沈括是抱病完成的。
他于元祐六年(1091年)即已患病,元祐七年(1092年)后体质更加衰弱瘦削。特别是元祐九年,也是宋哲宗绍兴元年(1094年),他的平日看来十分强悍的妻子张氏,突然患病逝世。这使沈括伤心欲绝,痛不欲生,病势更趋严重。
关于沈括的妻子张氏和沈括晚年的生活,宋人朱彧在其著作《萍洲可谈》中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沉括存中,入翰苑,出塞垣,为闻人。晩娶张氏,悍虐,存中不能制,时被箠骂,捽须堕地,儿女号泣而拾之,须上有血肉者,又相与号恸,张终不恕。余仲姊嫁其子清直,张出也。存中长子博毅,前妻儿,张逐出之。存中时往赒给,张知辄怒,因诬长子凶逆暗昧事,存中责安置秀州。张时时歩入府中,诉其夫子,家人辈徒跣从劝於道。先公闻之,颇怜仲姊,乃夺之归宗。存中投闲十余年,绍圣初复官,领宫祠。张忽病死,人皆为存中贺,而存中恍惚不安。船过扬子江,遂欲投水,左右挽持之,得无患,未几不禄。或疑平日为张所苦,又在患难,方幸相脱,乃尔何耶?余以为此妇妬暴,非碌碌者,虽死魂魄犹有凭籍。   ——《萍洲可谈》卷三
朱彧是朱服之子。朱服与沈括是同时代的人,元丰年间曾以直龙图阁历知莱、润诸州,绍兴中尝奉命使辽,后为广州帅。朱服在政见上赞成和支持王安石变法,与沈括一样,都是革新派,属同道中人。并且与沈括还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沈括与第二任妻子张氏所生的儿子沈清直,只是后来见张氏太凶悍,才把女儿接回家中。朱彧从小跟随着父亲迁徙各地,成年后,以父亲的见闻,著《萍洲可谈》,成书于宋徽宗重和二年(公元1119年),距沈括逝世只有24年。因此,《萍洲可谈》中关于沈括的记载,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
从朱彧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沈括的第二任妻子张氏,是个性格特别强悍,性情十分暴躁的女人,沈括对她也没有办法对付。而且张氏还经常打骂沈括,甚至于毫不顾惜沈括的尊严,经常将沈括的胡须连皮带肉地扯下来丢到地上。儿女们痛心不已,哭泣号恸,也不能劝阻她,得到她的宽恕。尤为可恨的是,张氏还不见容于沈括与前妻所生的长子沈博毅,将他逐出了家门。沈括给长子一些周济,张氏一旦知道就怒气冲天,并且还诬陷博毅“凶逆暗昧”,逼迫沈括将长子安置到秀州去生活。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个横蛮不讲理的妻子,自她去世后,当人们都为沈括感到庆幸时,沈括却神情恍惚,郁郁寡欢。在过扬子江的时候,竟然欲投水自尽,随妻而去。时人对此很不理解。朱彧在文中解释说,这是因为张氏妬暴,不是碌碌无为的平凡之辈,虽然死了,但其阴魂不散,仍然附在沈括身上,所以才使得沈括恍恍惚惚。
朱彧的这种说法,当然是囿于时见。
沈括是位博学多才,志气远大的人,时刻想着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社稷效力。当王安石二次罢相他受到牵连,贬至宣州后,官场沉浮十年,他没有灰心丧气,仍然坚持做好每一件事;当延州军事失利他被贬谪到均州、秀州任团练副使的闲职后,他又满腔热忱地制作了《天下郡县图》;但当献图而没有达到他复出的愿望后,沈括这才真正地心灰意冷。虽然住进了秀美的梦溪园,但园内那种清寂的氛围,与沈括大半辈子轰轰烈烈的人生相对映,显得是那样的不相协调。幸亏有张氏这位悍妻,陪着他经历过冷暖炎凉。在清幽静谧的梦溪园内,时不时地传来“河东狮吼”, 在官场威风八面的沈括,时不时地遭到悍妻的打骂。这些在旁人认为的极端的不和谐,但对沈括来说,却从中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使他得以奋笔疾书,完成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张氏的猝然离世,清寂的梦溪园少了怒骂声,落寞的沈括少了一个吵吵闹闹的人陪伴,平衡再一次被打破。沈括由此而烦躁不安,促使病情加重,竟然于张氏去世的第二年,即绍兴二年(公元1095年),他也跟随亡妻而逝,终年六十五岁,中国科技界的一颗巨星过早地陨落了!
沈括生前功业甚伟,但死后却才高名微。他逝世后,连最盛行谥法的宋朝廷没有给他追赠谥号,没有人给他建碑,没有人给他写墓志铭,就连他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列入《宋史》的正式人物列传中,仅仅以从弟(即堂弟)的身份附在《宋史·沈遘传》中,而且非常简略。历史对这位在科学领域独步千古的巨人,实在是太不公平!
沈括死后,遵其遗嘱,归葬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去园空,梦溪园日渐衰败。
南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六月,闲住二十年之久已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任知府。此时距沈括逝世已有一百零九年。也许是同样遭受过贬谪,心中之志不能得以伸展吧,辛弃疾来到梦溪园凭吊沈括。见到倾圮败落的梦溪园,睹物思人,辛弃疾对一代名人沈括心中充满了同情,下令拨款对梦溪园进行修葺。
辛弃疾不久罢归,离开了镇江,三年后病逝。梦溪园也再无人问津。后来,梦溪园数易其主,逐渐荒芜,原貌荡然无存。
寂寞身后名的沈括,在钱塘的祖茔中,也冷冷清清地躺了数百年!
沈括虽死,其书犹存。《梦溪笔谈》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像沈括的魂魄一样,福佑着后世一代又一代人。随着世界工业革命的兴起,沈括和《梦溪笔谈》在海内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评:洋洋鸿篇都是介绍,赏析在哪里?10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7
网名:海之鱼      学号:A-03      得分:91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赏析:从联的形式上看此联上下手法相同,词性相当,对仗工整。如竹/梅都是名词,疏/瘦都是形容词,烟/雪都是名词,补/添都是动词,密/肥都是形容词。语句通俗易懂,又完全符合联律通则,读起来朗朗上口。
          从联的手法上看,此联恰当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对联更有趣味性,形象性。
          从联的内容上看,这是郑板桥对联,想来文人竹画的虽疏,若云水情怀浓郁时,满纸烟云足可弥补空白处的不足,真境逼而神境生,无画处皆生妙境。
评:准确,20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从联的形式上看,此联不仅上下联对仗工整,句中自对亦极为工整。无论从语意节奏还是声律节奏,上下联不仅节奏一致,而且联系紧密。
         从联的手法来看,此联运用了句中自对和嵌字两种修辞手法,上联的诗中圣哲,就是把诗圣杜甫镶嵌于对联中。
        从联的内容看,这是郭沫若先生撰写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此联高度概括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形式和手法分析详尽,但诗意分析欠缺。16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从形式上看,上联惊闻陨星和下联痛忆旧雨均属于句中失替,站在不因律害意的角度,这两个地方换任何字都不能代表作者此刻沉痛的心情,所以这依旧是一副传承百年的好联。
        从修辞手法看,此联运用了比喻、双关和嵌字手法。其中的呐喊和彷徨既是鲁迅的两篇代表作,也是一语双关。
       从内容上看,这是斯诺根据鲁迅生平和作品撰写的一副挽联。鲁迅是文坛的一棵常青树,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得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呐喊》《彷徨》既是他的代表作,又表明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手法及联意分析到位,20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从形式上看,此联对仗工整,语句精炼,上下关联紧密,层次清晰,起承转合得当。三千里和十九年貌似失律,但十九年是苏武当初于北海牧羝十九年,这是历史事实,不容篡改,所以并不影响整幅对联的美感。
         从修辞手法看,此联使用了借代和精细两种修辞,下联中的十九年,是精准数据。韦鞴毳幕,古时候做的臂衣,劳动时防止臂部受伤的套臂和用毛毡制作的帐篷帘子,这里指寄身异邦含辛茹苦的艰难。
        从内容上看,此联写苏武经十九年雪窖冰天筚路蓝缕异域劫难,终获自自由归来,可怜汉昭帝仅赐其主持边疆的官职,令人顿生为官不值之慨。联语极赞苏武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责讽了封建帝王不认公l廉的庸襟寡量。
三千里和十九年没有失律,卷子有前几个同学一样,不过也正确!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赏析:从形式上看,上联中西湖南州和下联中天象地质均失替,但上联采用东南西北四个著名景点,以及下联的天象地质人文物理都是无可替代的名词,所以并不影响整联的美感和语感。
          从修辞上看,此联运用了嵌字,虚字,镶字,串组等多种修辞手法。
          从内容上看,上联写沈括晚年故居梦溪园,下联写沈括的博学善文,从生活和学历两方面突出沈括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

评:赏析的比较全面,还可以细致一点。18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7
网名:   兰渚客             学号:  H-11                 得分:96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析:此联从形式上完全符合联律,节奏鲜明,对仗工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疏密”和“瘦肥”相映
成趣,一添一补更增加了联的趣味性,一幅竹梅图跃然眼前,生动活泼,对竹烟梅雪的描摹体现大自然
的和谐韵味,语言清新自然,板桥不愧是书画家。
评:准确,20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析:这副对联是郭沫若先生1953年题写在杜埔草堂诗史堂大厅西壁的对联。是一副赞颂杜甫的联,联中仅仅
十六字概况了杜甫一生的胸怀和志向。上联意为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在民不聊生的动荡社会中,他巍然屹
立于诗坛;下联说杜甫将忧国忧民之心,寄于笔墨,托于诗篇,犹如狂涛巨浪,激励人心,震撼千古。此联
对仗工稳,简洁明快,完全符合联律,一气呵成,汹涌而出,用典自然。
形式内容都不错。20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析:这是美国作家斯诺挽鲁迅的联。首先作为挽联的风格它做到了深沉和庄严。起承转合都安排的非常到位
,联中引用了鲁迅的两部小说《呐喊》、《彷徨》,同时,“领呐喊”、“感彷徨”语带双关,“领呐喊”指出鲁迅
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感彷徨”则是因鲁迅先生的逝世,文坛失去了一面旗帜。悼念之情油然而生。
联中虽然有格律上的不规范,例如“领呐喊”是三仄尾了,然而律不害意,还有“惊闻陨星”和“痛忆旧雨”。联中
几个动词的运用非常好“惊闻、痛忆”,增加了挽联的凄怆性和真情实感,以致对朋友痛心疾首的悼念、缅怀、
惋惜和赞扬之情。
分析准确到位,20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析:首先了解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
。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
,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
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
,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上联就是写苏武在匈奴遭受的百般折磨,被囚雪地大窖,噬雪吞毡,在昭
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封了典属国。下联写苏武长期坚持民族气节,寄身异国
十九年,穿皮衣,住毡幕,在北海牧羊,有几人到此不后悔封侯之路。韦鞴(音:备):皮制的袖套,这里指
皮衣。毳(音:翠)幕:毡帐。此处化用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意。苏武及父亲
苏建两代人在汉朝做官,对汉王朝有深厚感情。所以苏武认为只有为汉王朝奉献一切,生命才有意义,有价
值。联语正气凛然,非常符合苏武的生平事迹。联中运用了数字对,使读者一目了然苏武的生平,“雪窖冰天”
和“韦鞴毳幕”分别句中自对,上下联自对。上下联都非常符合联律,承接自然。完美的对联。
篇幅较长,但是用功!19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析:首先为此联划分节奏: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
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
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
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此联
就是围绕沈括这一生平事迹来写。而且鹤顶格嵌入了沈括的名字。上联是说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东南西北是
指他所到过的地方,在他的梦里,那些山山水水应该是相当的壮丽。下联是说他研究设计的范围,天地人物
,涉猎广泛,博采众长,自然下笔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纵横驰骋。上联结尾梦里溪山尤壮丽,下联结尾笔端谈
论自纵横,句子中开头四个字嵌入了他的代表作《梦溪笔谈》,沈酣:沉醉,沉迷的意思。联中还运用了排
比的手法,联语简洁明了叙述了沈括一生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贡献。

评:手法内容都有涉及,简介如果融入赏析之中就更好了。17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7
网名:晓月沉香      学号:  H04                 得分:96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赏析】
作者郑板桥乃清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竹。此联见于林苏门的《邗江三百吟》卷七,属于意境联,对仗工稳、格律无误,符合联律通则。五言联虽短小,却字字见功力。“补”与“添”巧用拟人手法凸显联眼。“疏”—“密”、“瘦”—“肥”,这俩对反义词亦为点睛之笔,这六个字的完美结合,营造出出轻烟薄雾的竹林及梅雪相映的意境,读罢仿佛也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画卷之中……同时,这六个字也间接体现出中国画的创作技法,而“竹”与“梅”则隐喻了板桥先生高洁的情怀!
评:比较准确,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
此联这是一代文学巨匠郭沫若于1953年为成都杜甫草堂纪念馆撰写的。本联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句内自对,又上下相对。整个对联看起来对仗工整,声律合度。从内容上来看,这副楹联,虽然只有16个字,但确实体现了郭沫若的大手笔,上下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描写,上联就是指杜甫用诗歌、反映当时安史之乱带来社会的不幸,不愧为诗坛圣哲。下联则赞扬杜甫同情人民的苦难,把忧国忧民的情怀,反映於诗篇中。
整副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写诗的一生。另,作者善于化用杜甫诗中常见的“疮痍”、“波澜”等词语入句,隐喻杜甫因敢于大胆揭露社会弊病,因而能成为众多诗人中的圣者。正是因为他同情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笔下的作品如波澜之澎湃壮阔。
准确、切题。20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喻为“中国的高尔基”。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著译,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华夕拾》等。斯诺-----美国作家,鲁迅先生的朋友。从联律上来看,本联上联“三仄尾”,个别字词对仗稍宽,但并不妨碍联意的通达。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等作品名称,上联讲述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军人物这一身份,下联则肯定了他在文坛无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崇敬和惋惜之情。
内容及手法均有所提及,有自己的感悟,19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上联描述其“三千里”外,“雪窖冰天”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仍然是“持节孤臣”,不改其气节,“半世归来羸属国”一句“半世”“羸”,饱经沧桑之感自然而生。
下联描述其“十九年”在异域漂泊,受尽“韦鞴毳幕”之辱,一句“几人到此悔封侯”,一问发人深省。
全联通过对苏武的一生描述,既对其人做出了评价,赞扬其为“持节孤臣”,又通过对苏武的描述做出议论。
全联数字运用精彩。“三千里”在空间上描述,“十九年”在时间上描述,个中沧桑,不言而喻。两结的“半世”“几人”升华了这种沧桑之感。
写出了个人赏析之感,不错!19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赏析】
这副联巧妙的嵌入了沈括的名字及著作《梦溪笔谈》,“沈”通“沉”,实属精彩。
该联是对沈括一生的高度评价。上联“沈酣”统领“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并用四个并列词语描述了沈括一生游历丰富,晚年归隐梦溪山,“梦里溪山”承接“沈酣”自然。
下联则从另一个方面评价沈括。“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概括其在学术上的成就,评价沈括,不得不想起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下联则是从其一生的成就来评价,恰如其分。
该联巧妙的嵌入沈括其名其著作,并恰如其分的评价了沈括,实属难得。
另,该联多处于律不符,然其写法创作上的功力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憾。
评:赏析比较到位,语言精练。19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8
网名: 渔村水驿               学号:   C07                得分:97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赏析;上联写竹,下联言梅,均为植物四君子之一,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此联采用白描手法,诗画般展示意象。修竹清脆,疏朗凝烟,寒梅孤傲,沁雪含香。蕴含之人清高儒雅,淡泊宁静,冷傲脱俗之情怀。全联简捷明快,文字流畅,对仗工整,意象隽永高洁。不失为佳作,是它得以流传至今。
评:言简意赅,20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此联是郭沫若为杜甫草堂题写。全联围绕杜甫颠沛流离,穷困动荡的一生入笔,从侧面透露出杜甫生活在一个并不安定的年代,特指安史之乱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此联用直入的手法,言人间破败凄惨,都在杜甫的诗中展示的淋漓尽致。安得广厦,吾独冻死的忧患意识和高尚情怀,无愧于诗圣名头。他辗转一生,深刻体会民间疾苦,才能为后世留下波澜壮阔生动形象的史诗。供后人体会感悟那个时代的社会景像。全联简捷易懂,立意大,写意实,对仗工整。高度概括杜甫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切题中肯,留有余韵,实为上作。
准确、详尽。20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此联用外视角的手法,撷取局部切入,写一代文坛巨匠逝去,作者感到很震惊。叹言中国文化阵营谁来代替先生的地位,高度褒奖鲁迅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因为作者和鲁迅是老朋友,所以作者感到非常悲痛,情真意切怀念老朋友,痛心惋惜之情由字里行间油然而生。全联语句流畅朴实,不露痕迹嵌入鲁迅俩部作品《呐喊》,《彷徨》是为双关,手法高妙,此外还用运反问,比喻,夸张手法进行渲染,使联意增色不少。只是联律有失对失替之处。愚见认为作为外国人不能太强求,然意象等表现手法一点也不输中国人。
赏析到位,用心!20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此联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紧紧抓住主要事件来阐述。采用较为常见的四七句式。三千里为泛指匈奴距离西汉非常遥远,充分体现苏武忠君爱国,坚守操节的民族气概,哪怕是天寒地冻,生命收到危险也在所不惜。十九年为特指,讲苏武在寒苦之地衣衫褴褛,帐篷破败,饥肠辘辘这样的环境下,有多少人会悔不当初。更是凸显苏武高尚的民族英雄气概。全联语句流畅,结构严谨,对仗工整,立意高远。特别是二分句句中自对工整,为全联增色不少,实为上乘之作。
赏析得位,十分用功 19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赏析;此联采用全视角的方式,高度概括沈括的巨大成就。从东南西北,天地人物展示沈括多方面各领域的成就,且句中自对工整。不露痕迹暗嵌沈括及其主要巨著《梦溪笔谈》,可谓个中高手。联语既颂扬沈括包罗万象的渊博,又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广阔无垠,歌舞升平的和平景象。全联用于通俗易懂,高度概括准确到位,对仗工整,立意大。堪为上作。
评:手法内容赏析的全面有高度,言语简练精彩,对仗实有瑕疵。18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8
网名:司马文君          学号:D-11           得分:95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答:作者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此联是一副偶题联。符合联律通则六要素;上下联疏密、肥瘦互相反衬,优美协调;补、添两个动词拟人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从另一角度欣赏,它是针对绘画的一种技法,用语淡雅,清新自然。竹、梅意境优雅,犹见作者清新淡泊之性情。
评:稍嫌简单,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时期,深知人民疾苦。这是一副郭沫若题杜甫草堂的联。四四式二分句八字短联;符合联律通则;上联主要评价其人,生于平民,成于诗圣;下联赞其文风,取材于生活最底层,艺术价值极高,风格多样;疮痍、圣哲、疾苦、波澜化用杜甫诗句,本联切人,视角独特,能引起读者共鸣。简洁明快,通过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杜甫一生的感慨和赞扬。是我们初学者学习的典范。
形式内容俱佳。20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答:埃德加.斯诺1928年来到中国,在上海,他见到了鲁迅,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鲁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这是斯诺挽鲁迅先生的一幅挽联,根据其在文坛的作用和作品悼念鲁迅先生的。第二、三分句多处平仄不谐,词性结构“译书、先生,何人、从此”对仗不工。“译书尚未成功”,化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而来;‘旧雨’与陨星对仗工稳,用典无痕;嵌字‘呐喊’‘彷徨’使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呐喊》切时切人切题,双关警世,转品别开生面。上下联概括了逝者的对新文化的领军作用,下字中肯,惊闻、痛惜哀悼之情充满字里行间。
分析准确,20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苏武,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作者马子静。本联前分句按意节律平仄相谐,2/3句为4/7言正格,【鞴处当平】,词性结构相应,联意相关。运用叙述的表达方法,用典“雪窖冰天”“典属国”切人,36个字,高度赞扬了苏武19年历尽艰辛,不辱使命,忠贞爱国的节操。读起来惊天地,泣鬼神。唯觉4字分句在中间,7.4.7式有承不起之感。
整体气势是比较流畅的,赏析文字还是有所欠缺!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答: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联按意节律平仄多处不谐,因联中使用嵌字对,可从宽;词组结构相应;运用串组和嵌字的修辞手法,上联主要罗列其一生驰骋东南西北,包揽祖国地理、天文风土人情方面的成就 ,下联主要概括在自然科学天、地、事、物方面的著作。首字沈、括上下位置分嵌,梦、溪、笔、谈四字在上下同一位置分嵌,妙化天成,不着痕迹。联语浅显直白,无典故,容易理解记忆,平淡中见深意,朗朗上口。切人准确,唯断句不明,有些气紧。
评:赏析到位,言语简练。古人对联多不断句。19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8
网名:革正       学号:F11             得分:84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此联对仗工整,采用拟人的手法,“疏密”“瘦肥”两组反义词,使得“二君子”更添韵味。
评:简单了,17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此联概括了杜甫其人其诗的地位,因为其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在诗中有所体现,所以其诗被称为“诗史”。
内容分析欠缺。16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联中有出律之处,上句尾三仄,译书对先生不工。嵌入《呐喊》《彷徨》两作品集名,一读便知联挽鲁迅先生,“惊”“痛”两字深刻地表达了惋惜和悲伤。
赏析过于简单,18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联中有出律处,采用对比和烘托的手法,联语赞扬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崇高品格和忠贞。
此联还是合律的,赏析文字不够!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句首嵌名,有点名道姓的之功,却欠自然,然而嵌《梦溪笔谈》四字时,不见斧痕,非常自然。此联概括了沈括一生,他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评:都有涉及却是不足。16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9
网名:    浑道人            学号:   f-05                得分:89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采用拟人的手法,烟补竹之疏,雪添梅之瘦,补 和 疏字作动词增加拟人韵味,提升了对联整体的欣赏性和趣味性。烟 与 雪透出“人性”的脉脉温情,使人觉得具有生气。
评:简单了,17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上、下联均属句中自对,言简意赅。整体上看每四句一个单元,运用律诗的写法起、承、转、合清晰,将作者的境遇、情感、时代风貌、社会矛盾等均融入联中,层层递进,推向高潮。上联两分句自对写杜甫痛彻世上疮痍,内心及作品饱含诗圣、诗史的责任感。下联两分句自对表现杜工部对民间疾苦深刻的同情,感同身受,以太史公的笔法,推演出人间的沧桑和历史的洪流,并为之大声疾呼。全联对仗工整,读罢犹如黄钟大吕奏响的乐章,给人余音绕梁,振聋发聩之感。
对形式分析很好,内容稍欠缺。18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呐喊、彷徨,均为鲁迅先生小说名,作者巧妙嵌入联中,用的贴切,用的精彩。上联深刻的体现出鲁迅这位时代的先锋,开启民智的伟人怆然离世,“译著”开启民智的工作尚未完成,还有何人能擎起解放民族思想的大旗,发出民族觉醒前的呐喊。社会又将重归于无尽的铁幕,对此深深的惋惜,无尽的悲凉和担忧。下联写先生作为时代先声,代表着当时中国文坛乃至整个社会的先进发展方向和楷模。时代的第一声呐喊来自五四,而这位五四文坛第一巨擘犹如明灯陨落,作者担忧整个中国又会重蹈黑箱的覆辙,从而走入彷徨的不只是文坛而是整个民族和时代。全联初看起来深沉、稳健,既有对鲁迅先生的深深追思又饱含作者对中国今后道路的担忧,读罢让人涕泪横流,引发无尽的伤逝。
问题也很多,上联:惊闻殒星 与下联 痛忆旧雨,失律,痛忆旧雨 连用四个仄声失替,上联结尾三字:领呐喊 三仄尾虽然古人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但还应在“领”这个字上斟酌,避免三仄尾的出现。
赏析能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观点到位,20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上下联介绍苏武作为大汉使节出使西域,被囚禁北海荒蛮之地不辱使命,上、下联从苏武出使西域被困,风刀霜剑,矢志不渝讲起至后人对他的功绩高度赞扬、反思和评价他居功至伟生平主要功勋和事迹的描述,再现了这位历史人物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意志。但上、下联语过于接近有合掌之嫌。
赏析是用功了,所指是 半世与十九年吧,其实语感并不重复,从整体联意上出发,18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嵌字联,上下联首字分别嵌入沈括先生姓名。整联貌似讲究,上联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与下联天象、地质、人文、物理都属于联内自对的范畴,上联即将沈括巨制《梦溪笔谈》包含联语之中,同时又以溪山的壮美比附《梦溪笔谈》,这部书开我国、乃至世界科技技术文献之先河。下联主要介绍《梦溪笔谈》这部书囊括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内容皇皇,体现出当时我国遥遥领先与世界科技的整体水平,同时又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这幅联问题也很明显,上联与下联结合处全用一个 之 字就不妥当。另上、下联平仄为:
通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通仄平平平仄通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通仄通通【古】
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通
通平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通【今】
从上可以看到无论古音、今音均存在失替、失律严重。古音下联 之 字犯孤平,属于诗、联创作中的忌讳。
评:主要之处都涉及到,上下联应该着重从游和学这两条线来做内容赏析。联律分析可以简略一些。16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9
网名: 天赐狼丫头               学号:    f06               得分:70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赏析:幽静的竹林,云烟在此熙熙攘攘,一份恬静寡淡的心情。寂寥的梅园,因为雪的增色,平添了些许的孤傲和清香
评:过于简单,16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无论你的才华多么出色,笔下的精彩,都来源于生活,本身的阅历 ,那些名家大师,笔下的惊涛骇浪,都来源四海九州的人文地理
分析应从形式、手法、内容等方面入手,你的议论是多余的,显然不得赏析之法。12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呐喊,彷徨,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他一生的学术思想,民主观念,艺术特色和影响力,都让后人喟叹不已
评论过于简单随性,算不上赏析;联律亦没有触及,12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
赏析的结句还是不错,但技巧尚缺,18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赏析:这是一幅嵌字联,从中囊括了沈括一生的科学造诣和卓越成就。
评:学对联,赏析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抽时间去乡试考场看看考生的赏析。12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19
网名:荼蘼                学号: G02                  得分:86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此联见于林苏门的《邗江三百吟》卷七。原文如下:“郑公行世之字,皆尚古怪。余闻其中年学欧,因不能取炫于世,改而自成一家。小斋现藏‘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一联,板桥楷书真迹,笔笔中锋,迥非行世一路,可以证矣。”此联上联写烟中竹,下联写雪中梅,语言精练,对仗极其工整。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补,一个添字,生动形象地将竹和梅写得栩栩如生,也暗示了作者的一种画法。
评:稍嫌简单,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此联符合联律要求,采用44句式,上比切诗人,即忧国忧民的诗圣;下比切诗,文似看山不喜平,能于笔底生波澜,可谓精品之作。上下联对仗工整,前后分句形成自对,亦对仗工整,但是联总体看形式过于拘谨,使得内容不太丰满,若采取其它句式,或可更铿锵有致些。
品评很有个性,但不能仅是形式和手法。15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为挽联,上联写文星殒落,名山事业未完,下联写作者痛失老友,表达了一种追思和悲伤心情。不足之处,起句节点处,书和生平仄不相对,此联为六四七句式,读来非常有气势。联中天一无缝地将鲁迅先生的书名《呐喊》和《彷徨》嵌入,构思巧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赏析简练,联律亦有所提及,19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747句式,联律符合要求,对仗工稳,遣词造句得当,文笔老练。羸 léi困住。韦韝(gōu沟):皮革制的长袖套,用以束衣袖,以便射箭或其他操作。毳(cuì脆)幕:毛毡制成的帐篷。上联写苏武出使异域,被困属国。下联以反问手法,写在艰苦环境中能够坚守气节,赢得封候的不易。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文字简洁,赏析还不错,19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按语意断句如上,沈酣于,括囊乎是三字领,可不计平仄,东海西湖,南州北国,天象地质,人文物理即是句内自对,当句自对,又是上下联对仗工稳,可谓独具匠心。总观全联,皆符合联律要求。联中巧妙地嵌入了沈括,梦溪笔谈,不愧是大家手笔。上比切赏游书中之风景,下比切敏学书中之文笔言论,给沈括以高度评价。
评:手法涉及到了,内容也是赏析的要点基本没有啊。14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0

网名:小天使     学号:B04     得分:90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答:郑燮,清代著名画家,号板桥,一生画竹最多。本联自题意境联。联律工整,声韵协调。疏密、瘦肥互相映衬,补、添拟人手法栩栩如生。烟雾弥漫笼罩、使竹林更显得一片葱笼茂密;梅花枝丫虽瘦仍傲立于冰天雪地,白雪堆积在瘦弱的枝干上而显得肥壮;这是对意境的描写。联中有梅有竹,足见其性情,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画家中西结合,点染相辅的高超艺术。
评:稍嫌简单,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答:作者郭沫若,五四文化的领军人物,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身后诗词声名远播。本联对仗工整,声律协调。疮痍:指困苦的民众。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圣哲:杜甫 《壮游》诗:“圣哲体仁恕,宇县復小康。疾苦:指人民生活中的困苦。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宵旰忧虞軫,黎元疾苦駢。”波澜: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上下联化用杜甫诗句似信手拈来,世上、诗中、民间、笔底对仗严格,切人切地,视角独特。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敬仰和褒扬。
对形式、手法分析得不错,内容稍欠缺。18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答:作者斯诺,美国记者,9.18事变后,在上海见到了鲁迅,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 “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鲁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这是一幅给朋友的挽联,上下联第二分句平仄不相对,领呐喊三仄尾。“译书”“先生”、“何人”“从此”对仗略宽;“译书尚未成功”化用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旧雨”用典作为老友的代称与“陨星”对仗。联中嵌入了鲁迅的两部小说《呐喊》、《彷徨》,同时,“领呐喊”、“感彷徨”语带双关,“领呐喊”指出鲁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感彷徨”则是因鲁迅先生的逝世,文坛失去了一面旗帜。惊闻、痛忆悼念之情油然而生,字里行间涌出了对逝者的深情厚谊。
赏析到位,20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答:苏武,西汉大臣。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回国后官拜典属国。这是一幅题赠联, 上下联一、二分句按意节律,三分句按诗节律,唯“鞴”出律;“归来、到此”对仗不工整; 雪窖冰天、属国归两处用典特指苏武,上下联简明扼要概括了苏武十九年身处异域,历尽艰辛,高度赞扬了其不辱使命,忠贞爱国的节操。
赏析很用功,不过前面不是自己的语言!19分


唯“羸属国”在整副联中,感觉不在一个意境里。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答: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质、医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沈括三十岁时,常梦见一风景秀美之地,山明水秀,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悦目,心中乐之,因欲谋居。后来他托人在镇江买了一块园地。几年后沈括路过镇江,见其地,不禁又惊又喜,觉得宛若梦中所游之地",于是遂举家移居于此,建草舍,筑小轩,将门前小溪命名为"梦溪",庭院命名为"梦溪园"。他在这里潜心撰著,完成了包罗他毕生科学研究结晶的不朽著作《梦溪笔谈》。形式上看,多处声律不相协。从手法上看,主要用嵌字修辞手法,沈括,梦溪笔谈六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分嵌,妥贴自然,不露斧凿痕迹,文意贯通,浑然一体。从内容看,上联主要以梦溪园的来历为主旨,下联以其在梦溪园完成的著作为中心,是沈括一生的高度概括和中肯评价。
评:内容分析不到位。介绍的多了些,本末倒置了。14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0
网名:云之雀                学号: A02                  得分:72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析:此联用了拟人手法。上联“烟补密”扑面有画面感,淡烟浅雾缭绕于疏竹间,宛若仙境;下联“瘦”显梅之姿态,“添”不光增加了情趣,也能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梅含雪的美景。
评:怎么舍不得着墨呢?16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析:这是郭沫若给杜甫草堂题的对联。“安史之乱”后,国家满目疮痍,民间百姓疾苦都在诗人眼里、心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之态尽显笔底。郭老简单十六字,完美体现了诗人的情怀。
没有形式和手法的分析,内容简单。15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析:这是欧美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根据鲁迅生平而写的挽联。他翻译了很多鲁迅的书,可惜还有很多木有翻译先生却作古了,是多么让人伤心的事啊!但是这只是个人作为一个朋友的感受,而对于整个中国、中国文坛来说,其损失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中国何人领呐喊  文坛从此感彷徨”借先生的《呐喊》《彷徨》两书,一语双关表明了先生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赏析简单,联律没有触及,16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析:这是纪念苏武的对联,讲了苏武出使匈奴而被扣押了半世才归国的事。汉武帝遣苏武出使匈奴,没想归途匈奴内乱而受牵连被扣押。其间利诱、折磨都未能让苏武投降。“雪窖冰天”吧他关到大雪窖里,不给吃喝也木有屈服。单于也佩服他的气节木有杀他,把他流放人迹罕至的贝尔加湖放羊十九年,一个人孤苦伶仃,一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却终不离手。“韦鞴毳幕”年年日日,使节上的毛都掉光了,苏武的发须也都白了。苏武留胡节不辱的爱国精神,也受人们的敬仰。
赏析的对联的技巧与方法缺欠。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析:首先这是嵌名联,上下联首字“.沈 括”是其名,“梦溪笔谈”又是他的著作名。沈括爱好广泛,他一生在化学、物理、天文、地理、军事、地质等等都有卓越贡献。他在很多地方任过职,还在其间把当地地域画出来,最早的地图就这么形成了。他也写了很多著作,《梦溪笔谈》军事代表作。堪称绝世全才。
评:联中已经赞赏了其人,我们的任务是评联。12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0
网名: 蔓芷清扬               学号:                   得分:82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竹和梅都是岁寒三友之一,景物对仗工整。疏密,瘦肥对仗。上联描写了竹叶稀稀落落的空间中,有轻烟环绕着,烟将空白补全,朦胧着一片竹影,下联则是雪下的梅树,干枝无叶的梅花显得瘦弱无用力,而雪落在梅上,使梅丰满了起来。用岁寒三友写对联,不言自明是自况,也是自傲。
评:名联赏析,不要只停留在字面,要深挖蕴意。16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生活的波折,仕途的坎坷,让他更多看到了民间疾苦,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的诗更多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所谓世上疮痍便是如此,而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则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是后人写杜甫的对联,上联切人,下联切作品。工稳而有致,是上下相对,也是句中自对。

内容不全面。16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幅对联是鲁讯去世后,斯诺写的挽联。鲁讯先生的逝世,对于中国文坛来说无异于巨星殒落。更在上下联中化用了鲁讯的两篇名著《呐喊》《彷徨》,表达了鲁讯先生的去世对中国人精神,文坛的损失。感情真挚,完整地描写出鲁讯先生的功绩,读之令人心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良师好友去世的惋惜。上联部分引用孙中山句子,更添加对鲁迅的功绩的褒扬。
赏析平淡,缺少感情,联律没有提及,16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这幅对联正是描写了苏武的故事,上联以持节被扣起句,三千里外孤身一人,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他一直坚持气节,直到半个世纪后成功完成任务归国,下联则以时间为线,十九年的异域生活,适应了匈奴人的生活,艰苦地活着,这就是男儿的志向所在,为了自己的理想永不后悔。两联对仗工整,完整地写出了苏武的一生气节所在,不失为好联。但是韦鞴毳幕,个人怀疑鞴是韝之误写,两者一个平一个仄,字形相类,难免鲁鱼亥豕。
赏析的结句用个成语很好,至于是不是鲁鱼亥豕,我们也无从太大精力去考察,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这是一幅藏头联,两联的首字就是沈括的名字。沈括一生入,出使辽国,戍守西夏,兵败永乐到归隐梦溪,行走中华大片土地。专著《梦溪笔谈》,这部书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巨著,涵盖百科万象,而沈括本人则是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这幅对联,成功地将他的一生概括出来,上联中点出他一生的足迹遍布东西南北,经历丰富,下联写了了他精通于天文地理人文物理,并点出最后笔端的论著《梦溪笔谈》。联语纵横捭阖,非常大气,切人切事。
评:应该叫嵌字联,没看到还嵌了梦溪笔谈四字,形式也应该说说。17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1
网名:    玄子            学号:     H10              得分:78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此联对景物描写非常细致传神,通过竹,烟,梅,雪突出环境的幽静,又富含情趣,对仗也极其精致,可谓天成之作。
评:既然是天成之作,怎么舍不得着墨呢?15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此联高级赞颂了杜甫高尚的情怀及文学上的成就,对仗工稳,横竖皆可成对,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对杜老的评价。

惜墨如金啊!14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联嵌入鲁迅生平的著作,呐喊,彷徨作为全联的看点,上联肯定其旧中国思想解放的成就,下联肯定其在文坛的地位,在对仗上,稍有不谐,但并不害意,只上联脉络稍嫌散乱,从其译书到领国人呐喊,中间铺垫不足。
内容、形式简单,感情平淡,评论亦不是很准确,14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上联概括苏武的生平,赞其高节,下联抒怀,结句耐人回味,对仗亦工
字简洁,赏析还不错,还可以更细写!18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上联赞扬沈括作品中想象之丰富内容之精彩下联写其作品包含的科目开头嵌入沈括二字联中嵌其作品梦溪笔谈嵌字自然巧妙虽结句平仄略不协但不应以格律囿之。
评:虽都有涉及但内容分析过于简单。17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1
网名: 爱唱歌的鱼               学号:  D06                 得分:75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答:郑燮,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此对联可谓是绘画密钥,有宽可走马,密不透风说,留白与笔墨的关系,说的明白不过,但真正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就非常难了。
评:字数不少,曾次有缺,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答:此对联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可以见到,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为世人所推崇。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郭沫若先生的赏析《李白与杜甫》是我小时候背诵唯一的书了。一直到初中。因为我们家里的书,在破“四旧”运动时,被积极分子们烧了。记得三爷爷给我讲古文时,从来都是不用看书的。只是我小时候贪玩,很难听三爷爷摇头晃脑讲半天的。大叔在我过来联都玩对联时,给我讲的三爷爷因为一副对联牵连好多人倒了霉。
过多的作者介绍无助于对联的赏析。13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答: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没有对联意及手法进行分析点评,联律亦没有提及,12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答: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卷子与前几同学相似,可能摘自百度或者其他文献,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答: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此对联首字嵌姓名。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觉得这样句读好。
上面答题,多摘自百度百科。第一联写自己的绘画心得,其余四联都是追忆他的功勋德业、学问建树。
评:介绍没必要这么多,只有后面才是赏析的内容。14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1
网名:雪痕               学号:                   得分:77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上联描写了竹叶稀稀落落的空间中,有轻烟环绕着,烟将空白补全,朦胧着一片竹影,下联则是雪下的梅树,干枝无叶的梅花显得瘦弱无用力,而雪落在梅上,使梅丰满了起来。用岁寒三友写对联,不言自明是自况。
评:稍嫌简单,18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后人写杜甫的对联,上联切人,下联切作品。工稳而有致,是上下相对,也是句中自对。
不全面,太简单。13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幅对联是鲁讯去世后,斯诺写的挽联。在上下联中化用了鲁讯的两篇名著《呐喊》《彷徨》,表达了鲁讯先生的去世对中国人精神,文坛的损失,非常巧妙。感情真挚,完整地描写出鲁讯先生的功绩,读之令人心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良师好友去世的惋惜。
过于简单,表述空泛,没有提及联律,14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这幅对联正是描写了苏武的故事,上联以持节被扣起句,三千里外孤身一人,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坚守自己的使命,下联则以时间为线,十九年的异域生活,不负男儿的志向,为了自己的理想永不后悔。

卷子与前几同学相似,可能摘自百度或者其他文献,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这是一幅藏头联,两联的首字就是沈括的名字。沈括一生行走中华大片土地。专著《梦溪笔谈》,涵盖百科万象,而沈括本人则是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这幅对联联语纵横捭阖,非常大气,切人切事。
评:还嵌了梦溪笔谈四字,赏析未到位。15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2
网名: 千禧             学号:G07                   得分:84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此联工对。
上联描写竹林:竹叶稀疏中,轻烟环绕,竹影朦胧,下联描写了雪中的梅枝,雪落在梅上,使整个画面丰满了起来。用岁寒三友成联,当然是清高、自洁而孤傲的彰显。
评:还是简单了,17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平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生活的波折,仕途的坎坷,让他更多看到了民间疾苦,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的诗更多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所谓世上疮痍便是如此,而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则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这是后人写杜甫的对联,上联描述人物,下联概述去其作品特点。工稳而有致,上下相对,也是句中自对。
分析不够全面。16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幅对联是鲁讯去世后,斯诺写的挽联。
鲁讯先生的逝世,对于中国文坛来说无异于巨星殒落。更在上下联中化用了鲁讯的两篇名著《呐喊》《彷徨》,表达了鲁讯先生的去世对中国人精神,文坛的损失。感情真挚,完整地描写出鲁讯先生的功绩,读之令人心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良师好友去世的惋惜。
上联部分引用孙中山句子,更添加对鲁迅的功绩的褒扬。
赏析不错,联律没有触及,17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这幅对联描写了苏武的故事。
上联以“持节被扣”起句,三千里外孤身一人,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他一直坚持气节,直到半个世纪后成功完成任务归国,下联则以时间为线,十九年的异域生活,适应了匈奴人的生活,艰苦地活着,这就是男儿的志向所在,为了自己的理想永不后悔。
两联对仗工整,完整地写出了苏武的一生气节所在。

卷子与前几同学相似,可能摘自百度或者其他文献,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这是一幅藏头联,两联的首字就是沈括的名字。
沈括一生入,出使辽国,戍守西夏,兵败永乐到归隐梦溪,行走中华大片土地。专著《梦溪笔谈》,这部书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巨著,涵盖百科万象,而沈括本人则是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
这幅对联,成功地将他的一生概括出来,上联中点出他一生的足迹遍布东西南北,经历丰富,下联写了了他精通于天文地理人文物理,并点出最后笔端的论著《梦溪笔谈》。联语纵横捭阖,非常大气,切人切事。
评:手法应该涉及到。17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2
网名:湘水遥遥        学号:  C10                 得分:86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赏析:这副联采用的是拟人手法。联语用一个“补”字和一个“添”字,将烟中竹、雪里梅的疏密、肥瘦很形象的刻画出来。
评:过于简单,16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这幅联是郭沫若先生题就的杜甫草堂联。这幅联对仗工整,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看着经过战争的国家满目疮痍,老百姓生活艰苦,在这个时期,早就了他非凡的文字,他很多诗句都是内容深刻,关心百姓疾苦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他体恤民间疾苦的名句。
针对本联分析不够。16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这是埃德加·斯诺根据鲁迅先生生平和作品而悼念其的一副挽联。采用了双关、反问、比喻、夸张等写作手法。
鲁迅先生是文坛的一颗常青树,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又表明了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上联说我尚未来得及翻译你的文章,突然听见你去世了的消息,从此以后还能有谁在中国文学呐喊,唤醒国人那麻木的灵魂。下联说如果先生已经离去,旧雨是老朋友的意思。如今留下我这个老朋友,只能独自在文坛上及社会上彷徨了!整联对仗工整,发人深省。唯一不足之处就是:上联二分句闻,下联一分句生,二分句忆出律 。
内容及手法均有所提及,但答案似乎跟前面同学有相同之处,17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这幅联是描写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在冰天雪地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手持汉朝的使节棒,不畏强权,仍然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十九年的流光压弯了多少好汉的脊梁,锈蚀了多少英雄的铁骨,而他,却在这无古无今的空旷中,奏出生命中最华丽的乐章。匈奴威逼利诱,压不去他的浩然正气;北海持节牧羊,磨不灭他不屈的英灵。他羸弱的肩膀扛起的,不仅仅是一根汉家的旌节,更是一个民族的铮铮铁骨。十九年过去了,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此联对仗工整,格律无误。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很用功,有自己的文字,不错 19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赏析: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此联采用的是句子自对的手法,东海对西湖,南州对北国,溪对山,壮对丽;
天象对地质,人文对物理,谈对论,纵对横。唯一是象处出律了,人文物理如果反回来就好了。
这副联是为写古代科学家沈括的鹤顶嵌名对联。上联是说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东南西北是指他所到过的地方,在他的梦里,那些山山水水应该是相当的壮丽。下联是说他研究设计的范围,天地人物,涉猎广泛,博采众长,自然下笔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纵横驰骋。上联结尾梦里溪山尤壮丽,下联结尾笔端谈论自纵横,句子中开头四个字嵌入了他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被称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 历法 地理 地质等。
评:赏析的比较全面,语言也比较简练。18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3
网名:冷月寒梅         学号: F10                   得分:91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赏析:
  此联见于林苏门的《邗江三百吟》卷七。原文如下:“郑公行世之字,皆尚古怪。余闻其中年学欧,因不能取炫于世,改而自成一家。小斋现藏‘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一联,板桥楷书真迹,笔笔中锋,迥非行世一路,可以证矣。”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汉族,清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清代对联艺术极其发达,郑板桥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工书善画,喜欢写诗,自作自书的对联作品传世很多。本联巧妙运用了拟人手法,使没有生命的“烟”仿佛有了灵性一般,主动为疏竹“补”密,而“雪”也拥有了一颗爱花怜花之心,主动为瘦梅“添”肥。
  联中所用动词“补”和“添”,让整副对联活了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使人仿佛能看到屋旁的竹林,疏密有致,袅袅的炊烟,随风飘荡;雪中寒梅,孤高峭拔,梅枝上的积雪,洁净丰润,此联对仗工稳,用语贴切,清新自然。
评:分析到位,20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
  此联为郭沫若先生题成都杜甫草堂联,与朱德同志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见于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诗歌风格沉郁悲壮,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其中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和“三别”等,更是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从对联的内容来看,上句评人,下句论诗。“诗中圣哲”是由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化用而来。对其中“疮痍”一词的理解,大部分人都是参照词典上的解释,理解为创伤,比喻遭受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也有人认为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联系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样的理解似乎也说得过去。 按照这样的思路,这副对联的联意大致可以理解为:尘世上满目疮痍,对这种灾难的深刻揭露,成就了“诗圣”的美名;关心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是诗人笔心间下汹涌的波澜。
  但有一种说法却对“疮痍”有另一种解释。栾中新先生在《北京晚报》(2005年2月13日)发表文章,提及他与郭沫若先生生前的一次交谈,郭老对“世上疮痍”中的“疮痍”特地作了说明,指出“疮痍”是用典,在本联中,他是用了“疮痍老蜀都”这句诗的意思,“疮痍”是杜甫拿它比喻自己。这句诗出自杜甫的《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杜诗选集里大都未选,只有在杜诗全集里才能查到。诗中也用了“疮痍”一词,用法却有些特殊:
  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
  这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写的诗,那时他穷困潦倒,得过疟病。“疟病”和“疮痍”都是说他自己,是说自己在蜀都又病又潦倒。郭沫若博览群书,对《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自然是熟悉的。他为成都杜甫草堂撰联,会联想到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和诗作,因而用了“疮痍”二字。显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用词,而是借用了“疮痍老蜀都”的含义。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理解郭沫若为草堂撰的楹联,上下联中的“世上疮痍”与“民间疾苦”语意就不再重复,上联说的是诗人,下联说的是诗作,不失为一副在内容和对仗上都很绝妙的佳联。
详尽、全面。20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
  这是剧作家姚克与著名美国记者斯诺合撰的一副悼念鲁迅的挽联。
  埃德加·斯诺,欧美记者。1936年6月到10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并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成为第一个采访边区的西方记者。同年7月,斯诺编译的中国现代作家短篇小说选集《活的中国》(Living China)在英国出版。其中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1936年10月,姚克与斯诺在鲁迅的指导下,正精心编译《活的中国》一书,鲁迅遽然离世时,译著还没有完成,二人悲痛万分,合撰了这副挽联以寄托哀思。上联中“译书尚未成功”,当指此憾事。“惊”与“痛”传达出对鲁迅逝世的万分悲痛,“殒星”,运用比喻,表达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旧雨,比喻老朋友。典用杜甫《秋述》:‘卧病长安旅次,多雨,…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之句,后人就把‘旧’和‘雨’联用作老朋友讲。在这里代指鲁迅。
  联中嵌入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品的名字——小说集《呐喊》、《彷徨》,构思巧妙。“领呐喊”、“感彷徨”语带双关,“领呐喊”指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喊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同时“领”字又确定了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和领军人物的地位;“感彷徨”则是因鲁迅先生的逝世,文坛失去了一面旗帜,众人心感彷徨,不知去向何方的无助之感,悼念之情油然而生。
  本联运用对偶、双关、反问、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概括了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突出成就和崇高地位,联语贴切生动,尤其是将文学名著的名称嵌入,构思独到。
对人物介绍过多,且有与其他同学答案有相同之处;没有提及联律,16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
  本联所歌颂的是苏武屈居异域十九年,但依然一心爱国的高尚节操。
  苏武,字长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武帝时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迫其投降。苏武以民族气节为重,威武不屈,噬雪吞毡,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仗节牧羝十九年。公元前81年匈、汉和好,苏武皓首归国。
  上联中“持节”的节,是指古代出使异域的大臣所携带的符节。“孤臣”古指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三千里”,极言路途遥远。“雪窖冰天”状苏武牧羊时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羸”,疲困、衰弱,“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官名,掌管边疆各族事务。上联写苏武在匈奴经受百般磨难,被囚雪地大窖,啮雪吞毡,回来后封了典属国。
  下联中“韦鞲”,皮制袖套,借指皮衣。毳幕,毡帐。此指羁身异邦含辛茹苦的艰难。封侯,汉宣帝时封苏武为关内侯。此处借用唐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意。联语中的“悔”,即“不悔”之义。苏武之父苏建,因功封平陵侯,苏武亦在汉朝做官,两代人对汉王朝有深厚感情。当苏武奉汉武帝命出使匈奴,被长期扣留,历尽折磨,苏武对李陵(降匈奴的汉将)说:“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汉书·苏武传》)乐就是“不悔”,上继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下启文天祥“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正气歌》)。在苏武看来,只有为汉王朝奉献一切,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此联写苏武历经十九年雪窖冰天的异域劫难,终获自由归来,极赞苏武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联语写得正气凛然,切合苏武的生平事迹。

赏析分析比较具体,有部分可能摘自其他文献!18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赏析
  沈括(1031—1095)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宋史·沈括传》作者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沈括的故居位于镇江市中心区的梦溪巷,沈括就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8年,在这里完成了他那不朽著作《梦溪笔谈》。这是一部包罗万象、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本联为李宗海(原镇江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题镇江市沈括故居梦溪园,上联以“东海西湖南洲北国”极言地域辽阔,下联以“天象地质人文物理”表现《梦溪笔谈》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泛,形象地概括出《梦溪笔谈》百科全书的特点。
  这副楹联。连嵌“沈括”“梦溪笔谈”六字,构思工巧,笔墨精炼。
评:介绍的多,赏析的少。17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3
网名:晚晴初               学号:D14                得分:89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答:此联对仗工稳,语言活泼流畅。全联写景,短短五言两联,生动展现出竹、梅、烟、雪四种事物在冬季里相映成趣的美景。疏密、瘦肥句中自对,形象鲜明;“补”、“添”二字巧妙,通过拟人手法,使这些景物层次分明、活泼而不呆板。
评:稍嫌简单,18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答:对仗工稳,语言凝练。杜甫生于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一生经历坎坷,颠沛流离。其诗风沉郁,关心民间疾苦和国家兴亡,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此联就是对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和诗风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高度概括,评价客观而中肯。
分析不全面。16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答:对仗工整,不足之处是下联第一分句失替、上下联第二分句均失替。但抛开格律不谈,上下联巧妙嵌入了鲁迅两部小说集名《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是全联的亮点。上联表明鲁迅先生的离开是当时中国革命思想领域的一大损失,下联则表明鲁迅先生的离开,使文艺界同仁感到无比痛心。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生前的伟大成就和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
赏析比较到位,19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答:对仗工整。多用数词,上下联之数词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苏武对祖国的忠贞、矢志不渝。“十九年”使用精细修辞——,表明苏武北海牧羊的凄凉、艰辛和漫长。雪窖冰天,说明环境之恶劣,韦鞴毳幕,说明时间之长。不足之处是“鞴”与上联失对。
赏析还可以,联语简洁,18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答:此联从沈括最有影响力的著作《梦溪笔谈》着笔,巧妙嵌“沈括”“梦溪笔谈”于上下联对应位置,东西南北、天地人物各自句内自对,同时上下句工整成对。上联写沈括平生不慕仕途,醉心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下联写明此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为作者一生的所见所闻,体现出沈括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
评:重点突出,语言简练。18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3
网名:  四季文竹            学号:     D01              得分:81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意境不错,语言清新淡雅.大意是淡淡的烟雾填补了竹林的稀疏,傲然雪地的腊梅,瘦瘦的枝条因堆积的白雪而变得更加丰满.其中“补”和“添”两个字用得很好,可谓锦上添花.
评:还是简单,17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是郭沫若先生为赞颂唐代大诗人杜甫而作,联中既肯定了他在诗界中的地位又赞扬了他关心民间疾苦的精神.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苦难.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缺少形式和手法的分析。15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根据其生平和作品悼念鲁迅先生的,他有部小说集叫呐喊,这是双关语,说他死后中国不再有人惊醒世人.下联的意思就是鲁迅先生已经不在了,忍痛回忆往事,中国的文坛从此失去了旗手和领军人物,鲁迅有部小说集叫彷徨,此句亦为双关语.“惊闻”“痛忆”两词贴切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痛和惋惜之情
赏析还算不错,联律没有提及,17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此联写苏武历经十九年冰天雪地的异域动难,终获自由归来,可怜汉昭帝只给他一个主持边疆事物的官职,让人生出为官不值的感慨。
赏析的技巧与方法犹不着多墨,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这是一副嵌字联,把”沈括"二字分别嵌于上下联句首.上联写出沈括的住地沈溪园。下联写的是他在天象地质人文物理这几方面的伟大成就.
评:惜墨如金啊。15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4
网名:嘎达梅林                学号:B-12                   得分:89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赏析】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官知县,因请赈济民为上所斥而罢归。著名书画家,善画竹,“扬州八怪”之一。有《板桥全集》。此联采用了拟人手法。联语用一个“补”字和一个“添”字,使烟中竹、雪里梅的疏密、肥瘦相映成趣。用语淡雅,清新自然。
评:稍嫌简单,18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草堂,顾名思义,是指用茅草做顶修建的简朴房屋。诗圣杜甫一生因战乱颠沛流离,多在茅屋栖身度日,其所寓居之地,后世人建“杜甫草堂”以为纪念
此联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联语上句评人,下句论诗。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上联前后两个分句“世上疮痍”与“诗中圣哲”,下联前后两个分句“民间疾苦”与“笔底波澜”,分别均可各自为对,对仗工稳;而且,它的上下联的前半句“世上疮痍”与“民间疾苦”,上下联的后半句“诗中圣哲”与“笔底波澜”,也构成了工整的对仗。这样,一副对联又可以分解成四副四言联。此联不仅深得当句对的奥妙,尤其是在四个四言句式的第二个字,分别嵌入方位词“上、中、间、底”为对,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显现了作者高超的功力。
分析到位,不错!20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此联是姚莘农、埃德加.斯诺悼念鲁迅先生的作品。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读者。
此联分别嵌入了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全联表达了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的无可企及的地位和作用,表明了痛悼之情。上联’‘ 领呐喊’’三仄尾,下联前分句平仄失替。
对个人生平着墨过多,对联句的内容及手法提及偏少,16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此联为颂汉代忠臣苏武联。作者马子静。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联中“持节”,古代出使异域的大臣所携带的符节。“孤臣”指远离朝廷,或不被重用的大臣、忠臣。“属国”,即典属国,汉官名。“韦鞴毳幕”,古时用做的臂衣,此指羁身异邦含辛茹苦的艰难。整联描述了苏武历经十九年雪窖冰天筚路蓝缕异域劫难,终获自由归来,可怜汉昭帝仅赐其主持边疆事物的官职,令人顿生为官不值之慨。联语极赞苏武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责讽了封建帝王不认公廉的庸君寡量。

卷子与前几同学相似,可能摘自百度或者其他文献,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赏析】沈括(1031—1095)[1]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此联运用了嵌扣、自对的手法,巧妙地把沈括和他的作品《梦溪笔谈》镶嵌在联中而不着痕迹。其中“东海西湖南州北国”、“天象地质人文物理”属于联中自对。上联是说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东南西北是指他所到过的地方,在他的梦里,那些山山水水应该是相当的壮丽。下联是说他研究设计的范围,天地人物,涉猎广泛,博采众长,自然下笔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纵横驰骋。但联语有失替,对仗上略有不谐之感。
评:全面到位。背景介绍可以再简练。18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4
网名:碧林翠竹                学号: C15                  得分:88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答:郑板桥的对联写出了一幅优美的梅竹图。此联运用了比喻,比拟手法。如:疏烟密,瘦雪肥。联语用一个“补”字和一个“添”字,使烟中竹、雪里梅的疏密、肥瘦相映成趣。用语淡雅,清新自然。
文人竹画得虽疏,若云水情怀浓郁时,满纸烟云足可补空白处的不足,真境逼而神境生,无画处皆生妙境。
评:挖掘不够,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答: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上句评人,下句论诗。上句“疮痍”既是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详尽,到位。20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根据其生平和作品悼念鲁迅先生的。鲁迅先生是文坛的一颗常青树,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又表明了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埃德加·斯诺,欧美记者。写给鲁迅的挽联。(埃德加·斯诺)尚未来得及翻译你(鲁迅)的文章,突然听见你去世了的消息,从此以后还能有谁在中国文学呐喊,唤醒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旧雨,比喻老朋友。
杜甫 《秋述》:“卧病长安旅次,多雨,…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于是后人就把“旧”和“雨”联用作老朋友讲。
痛忆旧雨,指的是我(埃德加·斯诺)曾经和(鲁迅)有过一段交情,是好朋友,听到(鲁迅)逝去的消息后,不由得想起与(鲁迅)在一起的记忆。这是友谊的见证。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彷徨》
对联用了嵌入手法,将鲁迅的两部经典嵌入联中。
分析比较准确,没有提及联律,17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该庙建于甘肃民勤县东南苏武山上,相传汉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拘于此。苏武,字长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武帝时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迫其投降,先烈以民族气节为重,威武不屈,噬雪吞毡,于北海今贝尔加湖一带仗节牧羝十九年。公元前81年匈、汉和好,苏中郎皓首赢国。联中“持节”,古代出使异域的大臣所携带的符节。“孤臣”指远离朝廷,或不被重用的大臣、忠臣。“韦鞴毳幕”,古时用做的臂衣,劳动时防止臂部受伤的套臂和用毛毡制作的帐篷帘子,此指羁身异邦含辛茹苦的艰难。“属国”,即典属国,汉官名。此联写苏武历经十九年雪窖冰天筚路蓝缕异域劫难,终获自由归来,可怜汉昭帝仅赐其主持边疆事物的官职,令人顿生为官不值之慨。联语极赞苏武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责讽了封建帝王不认公廉的庸君寡量。
苏武,一心爱国,屈居异域十九年,典型的爱国者,是我们的楷模。
此联对仗工整。如数字对【三千里对十九年】【半世对几人】

卷子与前几同学相似,可能摘自百度或者其他文献,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此为写古代科学家沈括的鹤顶嵌名对联。
上联是说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东南西北是指他所到过的地方,在他的梦里,那些山山水水应该是相当的壮丽。
下联是说他研究设计的范围,天地人物,涉猎广泛,博采众长,自然下笔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纵横驰骋。上联结尾梦里溪山尤壮丽,下联结尾笔端谈论自纵横,句子中开头四个字嵌入了他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
评:内容赏析过于简单。15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5
网名:  铥铥          学号:  E-12               得分:60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答:此联断句应为: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完全符合格律,运用拟人手法,将竹、烟、梅、雪等景物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
评:简单,17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节奏对拍,都为二字而节。同时运用了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
缺少内容的分析。14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答:此联中译书尚未成功,与先生已经作古相对,其中译书对先生不合适,失平仄,后面的惊闻殒星(陨星)和痛忆旧雨是用借代的手法将中国文坛失去此一文豪表现得淋漓尽致呐喊与彷徨相对照,更进一步突出了鲁迅招生举足轻重的地位。
稍嫌简单,17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答:此联合乎节律,
赏析不止于格律!12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5
网名:雨梦               学号:   C08            得分:83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

此联:烟雾弥漫笼罩、使竹林更显得一片笼茂密;梅花枝丫虽瘦仍傲立于冰天雪地,白雪堆积在瘦弱的枝干上而显得肥壮,这是对意景的描写。此联见于林苏门的《邗江三百吟》卷七。原文是:“郑公行世之字,皆尚古怪。余闻其中年学欧,因不能取炫于世,改而自成一家。小斋现藏‘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一联,板桥楷书真迹,笔笔中锋,迥非行世一路,可以证矣。”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官知县,因请赈济民为上所斥而罢归。著名书画家,善画竹,“扬州八怪”之一。有《板桥全集》。
联语用一个“补”字和一个“添”字,使烟中竹、雪里梅的疏密、肥瘦相映成趣。用语淡雅,清新自然。何尝不是一种画法呢?  
评:字数不少,层次欠缺,18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杜甫而撰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十六个字把杜甫其人其诗基本上概括了。因为他替人民说话、说真话,所以他的诗是一部史诗,它反映了世上疮痍,反映了民间疾苦,所以他成为诗中的圣哲,成为笔底波澜。所以我们说鲁迅是民族的脊梁,巴金是民族的良心,那么杜甫呢?他以他的忧患意识为民说话,为民而担忧,也应该算民族的良心。
尚可。16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联为美国作家斯诺为鲁迅先生所挽,联中嵌入先生两部小说《呐喊》、《彷徨》,同时,“领呐喊”、“感彷徨”语带双关,“领呐喊”指点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死后将不再有人惊醒世人。“感彷徨”则是因鲁迅先生的逝世,如巨星陨落,文坛失去了一面旗帜,悼念之情油然而生。
稍嫌简单,格律没有提及,16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苏武牧羊典故。作者马子静,此联写的是苏武一心爱国,屈居异域十九年的典型事迹。武帝时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迫其投降,但其以民族气节为重,威武不屈,噬雪吞毡,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仗节牧羊十九年。公元前81年匈、汉和好,苏中郎皓首赢国。联中“持节”,古代出使异域大臣所携带的符节。“孤臣”指远离朝廷,或不被重用的大臣、忠臣。“韦鞴毳幕”,古时用做的臂衣,劳动时防止臂部受伤的套臂和用毛毡制作的帐篷帘子,此指羁身异邦含辛茹苦的艰难。“属国”则典属国,汉官名。此联写苏武历经十九年雪窖冰天筚路蓝缕异域劫难,终获自由归来,可怜汉昭帝仅赐其主持边疆事物的官职,令人顿生为官不值之慨。联语极赞苏武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责讽了封建帝王不认公廉的庸君寡量。

卷子与前几同学相似,可能摘自百度或者其他文献,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此为写古代科学家沈括的鹤顶嵌名对联。上联是说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东南西北是指他所到过的地方,在他的梦里,那些山山水水应该是相当的壮丽。下联是说他研究设计的范围,天地人物,涉猎广泛,博采众长,自然下笔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纵横驰骋。上联结尾梦里溪山尤壮丽,下联结尾笔端谈论自纵横,句子中开头四个字嵌入了他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此联巧妙地将沈括与《梦溪笔谈》之名嵌进去,对仗工整。
评:可。16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5
网名:清风江上     学号:H14       得分:78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赏析: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官知县,因请赈济民为上所斥而罢归。著名书画家,尤善画竹,“扬州八怪”之一。有《板桥全集》。其诗联均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精辟隽永,脍炙人口,发人深思,别具风韵,时人称其“诗、书、画”三绝。
   该联用一个“补”字和一个“添”字,使烟中竹、雪里梅的疏密、肥瘦相映成趣。用语淡雅,清新自然,如诗如画。   
评:还是简单了,17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此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杜甫草堂对联。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此联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可以见到。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
不到位,不深刻。15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这是根据其生平和作品组成对联悼念鲁迅先生的。鲁迅先生是文坛泰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呐喊》《彷徨》是鲁迅两本著名的小说集,这里一语双关,既是指他的两部代表作,又表明了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埃德加•斯诺,欧美记者。
赏析成分不足,没有提及联律,15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此为马以贞撰写的苏武庙联。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西汉杜陵人。苏武出使匈奴被扣,不肯投降,被流放北海牧羊,倍尝艰辛,坚贞不屈。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是历史上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全联紧扣苏武一生的事迹,歌颂了苏武持节不屈的气节。
撰联的技巧与构思未言及!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赏析: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 1岁时随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于1085年在镇江建室并取名"梦溪园", 1088年迁居园中,在此居住八年,病逝后归葬钱塘。沈括在镇江梦溪园居住期间,完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现代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技史研究权威李约瑟博士称《梦溪笔谈》是"11世纪的科学坐标"。此书先后被英、法、意、日等国家翻译出版。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教授将他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沈括",并赞誉说:"沈括将与世长存,他已是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
沈括故居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中心区梦溪园路21号。1985年,为纪念我国北宋时代伟大的科学家《梦溪笔谈》作者沈括逝世890周年,在原址局部恢复了梦溪园
   本联联意开阔,壮丽,纵横二词,意义双关既指联中的溪山和谈论,也指《梦溪笔谈》这一世界科学巨著,内容纵横广阔,成就辉煌壮丽。该联的另一个亮点在嵌字,联首嵌了沈括二字,联中嵌入了“梦溪笔谈”四字。
评:介绍的多,赏析的少,本末倒置了14分
作者: 窗前月映水中天    时间: 2015-5-16 09:26
网名:天俊安然     学号:H-06    得分:91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答:作者郑燮,就是家喻户晓的名句“难得糊涂”书写者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此联是用摹绘手法写烟中翠竹、雪里红梅的景象。上下联十分工稳,符合联律六要素。上下联疏密、肥瘦互相反衬,意境优美、协调;特别是补、添两字形象生动,使整联生色;从只十个字组成的联语,却使人感觉象一幅淡雅清新的写意水墨画:疏疏数杆翠竹在袅袅轻烟飘荡来将空白处补密。而尚未全部盛开的寒梅,光光的枝干上点缀着的些个小小梅花,在冬日里更显得瘦,一场瑞雪过后,梅枝上给铺上一层,令枯瘦的枝干及花朵显增添了几分丰润而觉得肥厚了。好一幅赏心悦目的冬景!
评:不错,19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此联在成都杜甫草堂,乃当代文人郭沫若题杜甫草堂的联。平仄工整,用字精到而简明,杜甫诗文以描述当时大唐皇朝由开元盛世而转入安史之乱,身历其中的诗人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写下很多优秀诗篇反映当时的境况,其中《三吏》《三别》是代表作,《垂老别》“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就是疮痍、疾苦的写照!唐朝出现很多大诗人,而能被后世尊为诗圣,就是因为杜甫的诗很多取材于当时生活中各阶层,以其惊人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真实性反映唐朝那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本质。艺术价值极高,风格多样。成为一代“诗史”。联句以四四二分句就高度概括的杜甫的文风和后世对他的赞誉。上下联既是工稳对仗而又可句内自对。只是前分句有合掌之味道。
分析比较全面。19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答:埃德加•斯诺,欧美记者。写给鲁迅的挽联。埃德加• 斯诺(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因其在中国革命期间著作而闻名,这是根据其生平和作品悼念鲁迅先生的。斯诺说:“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斯诺翻译了一些鲁迅的作品,让欧美国家可多少了解当时的中国。
鲁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这是斯诺挽鲁迅先生的一幅挽联,联中多处平仄不谐,词性结构“译书对先生,何人对从此”不工。“译书尚未成功”,则化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妙在将鲁迅小说集《彷徨》《呐喊》嵌入,意义双关,切时切人切题,上下联概括了逝者的对中国新文化的领军作用,又表达了作者对良师好友去世的惋惜、哀悼。
比较全面,不错!19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答:苏武,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受威胁利诱而忠贞不改;被流放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含辛茹苦,持节不屈,历十九年。后终得以归故国。运用叙述的表达方法,用典“雪窖冰天”“ 韦鞴毳幕”描述苏武在异域所受的苦难,赞扬了苏武虽历尽艰辛,但始终不辱使命,忠贞爱国的节操。熬得云开见月明,终于归来羸属国;下联后分句“几人到此悔封侯”用设问手法发问:象苏武受到这样磨难时,能有几人能不后悔因封侯进爵而招来此平常人不会遭遇的苦难?这样的官爵该不该做呢?
言语结句不是很恰当,有失公允!17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答:沈括(1031-1095),北宋时的科学家、政治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集工程师、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于一身;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的代表著作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
联中使用鹤顶格嵌入沈括名字,后面还巧妙地嵌入其著作《梦溪笔谈》,手法运用串组和嵌字,上联说其一生游历考察祖国地理、天文风土人情方面的成就 ,下联则概括了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和贡献。本联节律平仄多处不谐、失对。考虑因嵌名嵌字且属长联可从宽。
评:全面,内容还是简单了。17分


作者: 王瑞华    时间: 2015-5-16 18:55
网名:  王瑞华              学号:                   得分:83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对仗工整,上下联采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全联的意境,郑板桥是画竹高手,竹梅雪烟四物融合,错落有致,一幅水墨画横于眼前,栩栩如生。
评:还是简单些,17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二分句联的流水对,采用了比拟手法,短短八个字就把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圣哲对波澜属宽对,有气度,有士气。
对内容的分析太少。16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全联三分句,句句紧凑,音韵和谐,“中国何人领呐喊”采用了反问手法,“呐喊。彷徨”采用的引用借代的手法,把鲁迅的一生尽书其中。
过于简单空泛;对联律的分析基本没有提及,15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全联把苏武的英雄气概,爱国情怀表现的非常到位。“三千、十九、半世、几人“数量词的运用增强了全联的气势,“雪窖冰天、韦鞴毳幕,”自对工稳,增强了艰辛的表述。“羸、悔”二字对比鲜明,对刻画苏武的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撰联的技巧与构思是有的,然后资料还可以更深入些 18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本联采用嵌字、罗列排比的手法,沈括、《梦溪笔谈》嵌入联中,把沈括的一生全面而又系统地归纳在一起。上联写“游”、下联写“学”即学识。“游学”二字可谓联眼。
评:作业中有两位同学提到游学二字可谓慧眼,游学二字是这幅对联的两条线,上下联围绕这两条线展开内容,有如串玉,赏析的内容还应进一步挖掘。17分
作者: 清音五弦    时间: 2015-5-16 22:19
网名:清音五弦                学号: F02                  得分:79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析:本联作者郑板桥。他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此联意象分为两类,物象为:竹、烟、梅、雪;事象为:密补疏,肥添瘦。在意象的构造上,物象为实,事象为虚,作者正是在原有物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拟人化手法从静态中写出动态,以虚补实,虚实相生,赋平凡景物予人性,平添意趣。
评:准确,20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析:此联为杜甫草堂联。所以不得不说说杜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郭沫若在本联中从杜甫在诗上的成就和高尚的人格两方面赞誉杜甫。
旁征博引过多,点睛之笔太少。16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析:这是斯诺写给鲁迅的挽联,全句应该是:“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根据其生平和作品悼念鲁迅先生的。鲁迅先生是文坛的一颗常青树,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此联构思巧妙:《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又表明了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此分析基本不算赏析,联律也没有提及,12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析: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此联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上联描述其“三千里”外,“雪窖冰天”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仍然是“持节孤臣”,不改其气节,“半世归来羸属国”一句“半世”“羸”,饱经沧桑之感自然而生。
下联描述其“十九年”在异域漂泊,受尽“韦鞴毳幕”之辱,一句“几人到此悔封侯”,一问发人深省。
赏析得位,挺不错的 19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析:沈括的故居位于镇江市中心区的梦溪巷,由六门面、前后两进的青砖平房和一个庭园组成。梦溪园是一座古朴的宋代建筑,在门楼上方,镌刻着茅以升题写的匾额。 迎面看到的是沈括的塑像,过了庭院就是沈括的生平展览馆。沈括就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8年,在这里完成了他那不朽著作《梦溪笔谈》。他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位坐标式的人物”,这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对劳动人民的成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尊重,并完成《梦溪笔谈》这部巨著,使它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此联属嵌字对鹤顶格,把人名《沈括》分别嵌入上下联。上联写沈括晚年故居梦溪园,下联写沈括的博学善文
评:题目未做完。12分
作者: 幽幽南山    时间: 2015-5-22 08:42
第五题赏析要点:
     应该先断句。1)手法:嵌字沈、括,梦溪笔谈,自对。2)内容,酣之游=东南西北,囊之学=天地人物,结句的概括提升。3)评价联句中精彩的字词,同时指出不足,给以综合评定。4)语言要精练。注意:背景人物介绍要简略,主要内容可以放在句子解析之中。
作者: 罗初来    时间: 2015-6-7 19:23
统计分数有出入的请跟帖说明。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