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6月14日学学练练的疑惑 [打印本页]
作者: 东张西望2006 时间: 2006-6-14 10:38
标题: 6月14日学学练练的疑惑
<P><FONT size=5>出句:<FONT color=#000000>登楼醉晓天,千江月色</FONT> [弹指]</FONT></P>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可儿 时间: 2006-6-14 11:21
<P>晓天:拂晓时的天色,刚拂晓,天欲明未明时,是依然有月色星光的。不是还有“晓月”一词吗?晓月就是指拂晓时的月色。晓魄也是指拂晓残月。柳咏不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吗?所以,拂晓时,有月色是可以理解的。</P><P>有没有说错?老师呢?</P>[em04][em04]
作者: 东张西望2006 时间: 2006-6-14 11:3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可儿</I>在2006-6-14 11:21:40的发言:</B>
<P>晓天:拂晓时的天色,刚拂晓,天欲明未明时,是依然有月色星光的。不是还有“晓月”一词吗?晓月就是指拂晓时的月色。晓魄也是指拂晓残月。柳咏不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吗?所以,拂晓时,有月色是可以理解的。</P>
<P>有没有说错?老师呢?</P>[em04][em04]</DIV>
<P><b><FONT color=#000066>可儿老师:</FONT></b>
<P>柳咏的可是晓风残月啊.不是那让人陶醉的千江月.拂晓时是有月,此时的月光应该比较暗淡了吧.
<P><b><FONT color=#000066></FONT></b> </P>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3彩| 六合投3注| 网络赚钱去SO娱3乐3城:顶级信用3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可儿 时间: 2006-6-14 11:50
<P>哦,我也是凭想象啊,每天拂晓时,我都睡得什么似的,所以,从来没见过拂晓月色是什么样的。只是从前人的用词用句上猜测,知道拂晓时有月色的,至于是不是残月,足不足以形成千江月色,不敢说了哈</P>
<P>学习东张西望严谨的学习态度,大家不妨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啊</P>
<P>还有还有,东张西望同学,我不是老师呀,我也五班学生,不过是编外的,我只是偷懒不做作业。别乱喊老师啊
</P>[em04][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4 11:56:30编辑过]
作者: 东张西望2006 时间: 2006-6-14 11:5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可儿</I>在2006-6-14 11:50:25的发言:</B>
<P>哦,我也是凭想象啊,每天拂晓时,我都睡得什么似的,所以,从来没见过拂晓月色是什么样的。只是从前人的用词用句上猜测,知道拂晓时有月色的,至于是不是残月,足不足以形成千江月色,不敢说了哈</P>
<P>学习东张西望严谨的学习态度,大家不妨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啊</P></DIV>
<P><b><FONT color=#000066>哈,可儿老师,俺是想那儿说那儿,不什么严谨态度<IMG src="http://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4.gif"></FONT></b></P>
<P><b><FONT color=#000066>想那晓天即便有月也无色了.<IMG src="http://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4.gif"></FONT></b></P>
作者: 凑不齐 时间: 2006-6-14 12:18
<P>如果是写实,就有问题。月是有的,月色,进而到千江月色,就太牵强了。同时,醉的是晓天,天在上头,应该往上看么,咋会看到千江月色呢。如果晓天不是实指天空,那还不如用晓风呢。而且用了个千,千江,那得多高的楼啊。夸张好,可也总得有个可夸张处。要是想写楼高,这么写倒挺好,不过看起来似乎不是。</P><P>怀疑出句是不是有什么咱们没看出来的含义,还是别瞎猜了,等老师吧。</P>
作者: pengy 时间: 2006-6-14 12:34
<P>我也感觉不对劲,是不是边看月色边喝酒,一直到天亮呀</P>
作者: 微动涟漪 时间: 2006-6-14 12:59
<P>北京好象有一景叫:卢沟晓月。看来拂晓是有月的。</P><P>我早上也想来着,是不是说人陶醉在拂晓的景色中,这拂晓发白的景色和月色很象呢。(瞎蒙型)</P>
作者: 半夏 时间: 2006-6-14 13:06
<P>讨论:</P><P>我认为这是意境联,在拂晓天将明未明时登楼眺远,满眼江天月色,可以想象江风习习,空气清新,极目处水天一色,迷茫旷远,空灵通透,心旷神怡。。。这个晓天,指江天,同时指明时间;千江月色,属于艺术手法了,呵呵,可以想象吧~~~~~</P>[em01]
作者: 苏三 时间: 2006-6-14 14:22
<P><FONT face=宋体> 可儿MM说的很对,也许是地域不同看到的景色会有差异吧,我这次去山东且正好赶凌晨四点的火车,而且那天还遇到下雨,才发现那么早北方居然已经是拂晓了(天快亮了),如果天气晴好,这时看到一地月色当是很自然的。所以,我觉得句子可以理解。</FONT></P>
<P><FONT face=宋体> 在楼上看到千江月色显然是夸张的,在艺术创作中,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夸张将实与虚有机结合,将景物和想象和谐统一,起着强化主题的作用。“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古柏行》里形容古柏高大的诗句。世界上哪有这么高大的柏树?但正是这种幽默机智的夸张,将古柏的气势推向了极至。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包括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累死了”、“忙了一天”、“干了一辈子”、“尾巴翘到天上去了”,这些,都不是字面能解释得通的。:)</FONT></P>
<P><FONT face=宋体> 谢谢<FONT color=#000066><B>东张西望</B></FONT><FONT color=#000000>朋友提出讨论题目,也谢谢大家热心的参与。</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4 14:24:08编辑过]
作者: 精灵鼠 时间: 2006-6-14 14:53
<P>我说怎么对不好,原来是有问题呀~~哈哈~~玩笑话~~</P><P>其实,对联有时候就是一种意境的东西~~如果我们不认真就失去了对联的意义~~</P><P>如果刻意追究夸张词语的真实景物,又失去了美好的想象~~</P><P>所以吗~~嘿嘿~~</P><P>(偶是五班最笨的学生,胡乱发言~各位老师同学们见谅~~)</P>
作者: 东张西望2006 时间: 2006-6-14 15:1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苏三</I>在2006-6-14 14:22:59的发言:</B>
<P><FONT face=宋体> 可儿MM说的很对,也许是地域不同看到的景色会有差异吧,我这次去山东且正好赶凌晨四点的火车,而且那天还遇到下雨,才发现那么早北方居然已经是拂晓了(天快亮了),如果天气晴好,这时看到一地月色当是很自然的。所以,我觉得句子可以理解。</FONT></P>
<P><FONT face=宋体> 在楼上看到千江月色显然是夸张的,在艺术创作中,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夸张将实与虚有机结合,将景物和想象和谐统一,起着强化主题的作用。“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古柏行》里形容古柏高大的诗句。世界上哪有这么高大的柏树?但正是这种幽默机智的夸张,将古柏的气势推向了极至。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包括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累死了”、“忙了一天”、“干了一辈子”、“尾巴翘到天上去了”,这些,都不是字面能解释得通的。:)</FONT></P>
<P><FONT face=宋体> 谢谢<FONT color=#000066><B>东张西望</B></FONT><FONT color=#000000>朋友提出讨论题目,也谢谢大家热心的参与。</FONT></FONT></P></DIV>哈,苏三老师,对不起,俺没被说服呢
)
作者: 凑不齐 时间: 2006-6-14 15:16
<P>可儿MM说的很对,也许是地域不同看到的景色会有差异吧,我这次去山东且正好赶凌晨四点的火车,而且那天还遇到下雨,才发现那么早北方居然已经是拂晓了(天快亮了),如果天气晴好,这时看到一地月色当是很自然的。所以,我觉得句子可以理解。
</P><P>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咱没见过,也不能说就一定没有,理解。</P><P><FONT face=宋体>在楼上看到千江月色显然是夸张的,在艺术创作中,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夸张将实与虚有机结合,将景物和想象和谐统一,起着强化主题的作用。“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古柏行》里形容古柏高大的诗句。世界上哪有这么高大的柏树?但正是这种幽默机智的夸张,将古柏的气势推向了极至。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包括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累死了”、“忙了一天”、“干了一辈子”、“尾巴翘到天上去了”,这些,都不是字面能解释得通的。:)
</FONT></P><P><FONT face=宋体>这段想跟苏三老师交流下,夸张没有错,但是夸张总有个落脚处,树高,所以夸张为参天二千尺;河床高,所以夸张为天上来;路不好走,所以夸张为难于上天。千江呢?看到的江很多么?如果说是神游物外,发挥想象,是可以的。如果想表达楼高,也是可以的。可既然是登楼远眺,我个人理解作者是想写实,那这个夸张似乎没道理。我理解出句的意思,是想表达拂晓登高极目,澄江月色令人沉醉,晓天不是写实,是想交待时间,醉的原因是月色,不是天空,只是表达的不很理想。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揣测,作者或许有更深层次的意蕴也未可知。</FONT></P><P><FONT face=宋体>瞎说了,就事论事,不当之处,恕罪则个。</FONT></P>
作者: 晓一郎 时间: 2006-6-14 16:18
<P><FONT size=5>登楼醉晓天,千江月色</FONT></P><P><FONT size=5>在楼下喝了一晚上,早晨才爬起来上楼,眼见得是多的狠了,晕晕忽忽本来一条江看成一 千江了,月色就象个白面饼,关键是这位饿的厉害,也花了眼,一看,哇,这么多白面饼啊,所以千江月色齐了.呵呵</FONT></P>
作者: 酒葫芦 时间: 2006-6-14 16:26
<P>支持楼主的意见。感觉出句失实</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5 23:13:33编辑过]
作者: 小菜头 时间: 2006-6-14 17:39
月,别说在拂晓,就是在白天我也曾见过。我是东北人,真的好多次看过。如果不信可问地理老师。
作者: 东张西望2006 时间: 2006-6-14 17:4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菜头</I>在2006-6-14 17:39:25的发言:</B>
月,别说在拂晓,就是在白天我也曾见过。我是东北人,真的好多次看过。如果不信可问地理老师。</DIV>
<P><b><FONT color=#000066>菜头同学,没否认有月啊,只是说此时的月光应该是暗淡啊,有月无色啊</FONT></b></P>
作者: 艾兰 时间: 2006-6-14 17:51
<P>夸张是为了表现“美”,“参天二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都很美。但试想在楼上看到千条江,千条江里映有千颗月亮,这意境就不一定美了。</P>
<P>瞎说莫怪!</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5 6:58:57编辑过]
作者: 糊涂女孩 时间: 2006-6-14 17:53
应该是地域不同的原因,在我们这里,日月双辉的现象我也曾见过,至于晓月,更是司空见惯了。天刚破晓时的月亮,视浮云多少和月亮圆缺而定,有时非常明亮非常的漂亮,我就很喜欢晓月。曾经我借着这样的月光找同学打羽毛球,还让晓月下自己的影子吓得一路狂奔。也不知当时是怎回事,我就一个人在走,走到池塘边,一下子好多影子围着我似的,吓S我了,汗![em04][em04][em04]
作者: 午夜轻风 时间: 2006-6-14 20:55
<P>我认为"千江月色"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不是写真的千条江.作者虽然只看到一条江上的月色,但可以想象,千条江上都同样有这么一江月色.</P><P>我不善于表达,但愿大家能理解我的意思.</P>[em04]
作者: 映月舞烟 时间: 2006-6-14 22:17
<P>跟着疑惑</P>
<P>登楼醉晓天没问题,千江月色也没问题,两个放在一起似乎顺序有点问题……</P>
<P>是不是倒装?</P>
[em11][em06]
作者: 城谿先生 时间: 2006-6-14 23:10
<P><FONT size=5>出句:<FONT color=#000000>登楼醉晓天,千江月色</FONT> [弹指]</FONT></P><P><FONT size=5>我的浅见:</FONT></P><P><FONT size=5>1.登楼所陶醉者,晓天月色也,美不胜收,是写实.</FONT></P><P><FONT size=5>2.由此而想到千江亦如是,是务虚.</FONT></P><P><FONT size=5>3.实虚相兼,是古今文人通用之创作方法.虚有所本,据实想象;实允化虚,活跃思维.</FONT></P><P><FONT size=5>4.如何实虚相兼,靠悟.熟而生悟,巧在其中矣.过实则呆,过虚则空,皆不可取.运用之妙,在乎一心.</FONT></P><P><FONT size=5>5.楹联.诗.词.散文等的创作及欣赏,皆合此理.</FONT></P>
作者: 凑不齐 时间: 2006-6-14 23:30
<P><FONT size=5>对句:弹指杀鸭子<FONT color=#000000>,一地鸡毛</FONT> [凑不齐]</FONT></P><P><FONT size=5>我的浅见:</FONT></P><P><FONT size=5>1.弹指所杀者,鸭也,惨不忍睹,是写实.</FONT></P><P><FONT size=5>2.由此而想到杀鸡亦如是,是务虚.</FONT></P><P><FONT size=5>3.实虚相兼,是古今文人通用之创作方法.虚有所本,据实想象;实允化虚,活跃思维.</FONT></P><P><FONT size=5>4.如何实虚相兼,靠悟.熟而生悟,巧在其中矣.过实则呆,过虚则空,皆不可取.运用之妙,在乎一心.</FONT></P><P><FONT size=5>5.楹联.诗.词.散文等的创作及欣赏,皆合此理.</FONT></P><P><FONT size=5>凑不齐灌下水,活跃气氛,呵呵。</FONT></P>
作者: 苏三 时间: 2006-6-15 00:4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东张西望2006</I>在2006-6-14 15:14:25的发言:</B>
哈,苏三老师,对不起,俺没被说服呢
)</DIV>
<P>呵呵,对出句的理解常常见仁见智,本就不是简单的对错可以界定的,只是各抒己见而已,谈不上谁说服谁。宋代《嘉泰普灯灵》里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句子,说的是江不分大小,有水便有月,人不分贵贱,有人便有真灵性的道理。由一水而知千江,将佛典运用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使句子境界旷远,回味绵长,我觉得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其实,我觉得还有一种理解,作者描写的是夜色明亮如晓天的清幽景色,月色是因,给人晓天的感觉是果。这样似也合情合理。:)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5 1:39:59编辑过]
作者: 苏三 时间: 2006-6-15 00:4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城谿先生</I>在2006-6-14 23:10:35的发言:</B>
<P><FONT size=5>出句:<FONT color=#000000>登楼醉晓天,千江月色</FONT> [弹指]</FONT></P>
<P><FONT size=5>我的浅见:</FONT></P>
<P><FONT size=5>1.登楼所陶醉者,晓天月色也,美不胜收,是写实.</FONT></P>
<P><FONT size=5>2.由此而想到千江亦如是,是务虚.</FONT></P>
<P><FONT size=5>3.实虚相兼,是古今文人通用之创作方法.虚有所本,据实想象;实允化虚,活跃思维.</FONT></P>
<P><FONT size=5>4.如何实虚相兼,靠悟.熟而生悟,巧在其中矣.过实则呆,过虚则空,皆不可取.运用之妙,在乎一心.</FONT></P>
<P><FONT size=5>5.楹联.诗.词.散文等的创作及欣赏,皆合此理.</FONT></P></DIV>
<P><FONT size=3>深以为然。欢迎<I>城谿先生雅临学堂。</I></FONT>[em27][em27][em27]</P>
作者: 夜氓 时间: 2006-6-15 02:4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苏三</I>在2006-6-15 0:46:55的发言:</B>
<P>呵呵,对出句的理解常常见仁见智,本就不是简单的对错可以界定的,只是各抒己见而已,谈不上谁说服谁。宋代《嘉泰普灯灵》里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句子,说的是江不分大小,有水便有月,人不分贵贱,有人便有真灵性的道理。由一水而知千江,将佛典运用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使句子境界旷远,回味绵长,我觉得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其实,我觉得还有一种理解,作者描写的是夜色明亮如晓天的清幽景色,月色是因,给人晓天的感觉是果。这样似也合情合理。:)
</P>
</DIV>
<P>
<P>斗胆与苏三老师商榷,兼与<b><EM>城谿先生探讨</EM></b></P>
<P>首先“千江月色”应该指的是月色融融,辉映江水。故必定是月色正浓,当值月亮正圆之时。显然不应是拂晓。</P>
<P>所谓拂晓,应指天色初蒙,日月交接之时。虽有晓月,但在拂晓时分已不十分明亮,应是晓月朦胧,哪里还有月色融融之感?</P>
<P><b><EM>此外,“</EM></b>夜色明亮如晓天的清幽景色,月色是因,给人晓天的感觉是果”---“晓天”当指拂晓无疑,拂晓天已微亮,寰宇初蒙,其景观给人一种生机,新馨,希望的感觉。“夜色明亮”是一种清幽,静寂,会引发怀古,伤别的感觉。无须多说,与拂晓所引发的差别太大,不好相比吧。</P>
<P><b><EM>城谿先生</EM></b>所言“<FONT size=3>登楼所陶醉者,晓天月色也”</FONT>未必尽然。问题出在晓天有月,但在较亮的光线下已无月色可赏了。</P>
<P><b>我倒有一解,“登楼醉晓天,千江月色”中“醉”字可有文章。</b></P>
<P><b>显然这里的“醉”不是陶醉千江月色,而是真的醉了。登楼后,景色使然,饮酒到晓天。此时恐怕已经饮得“水天一色”了,哪里还分得出月色和晨曦!!!故把江浴晨曦,当作千江月色了。</b></P>
作者: 微动涟漪 时间: 2006-6-15 08:08
<FONT color=#1169ee size=4>呵呵, 我与楼上见解相近</FONT>
作者: 碎萍 时间: 2006-6-15 08:09
曾经看见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真是的也!:)[em07]
作者: 碎萍 时间: 2006-6-15 08:2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夜氓</I>在2006-6-15 2:42:01的发言:</B>
<P>
<P>斗胆与苏三老师商榷,兼与<B><EM>城谿先生探讨</EM></B></P>
<P>首先“千江月色”应该指的是月色融融,辉映江水。故必定是月色正浓,当值月亮正圆之时。显然不应是拂晓。</P></DIV>
<P>也探讨
<P>夜氓DD的推论我有点晕:)
<P>不太明白为何千江月色就必是月色融融,必是月圆之时?朦胧月色与融融月色,我觉得都很美啊,都使人陶醉。月色使人心旷神怡,还是惹人愁思,起人幽思,关键只在望月之人本来的心情。心中如何,眼中方如何。悲观的人看什么都是悲观的,乐观的人看什么都能找出美来:)
<P>此句,“醉”字表现的就是作者愉悦的心情,我是这么理解的:)</P>[em01]
作者: 风中芦苇 时间: 2006-6-15 09:1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晓一郎</I>在2006-6-14 16:18:52的发言:</B>
<P><FONT size=5>登楼醉晓天,千江月色</FONT></P>
<P><FONT size=5>在楼下喝了一晚上,早晨才爬起来上楼,眼见得是多的狠了,晕晕忽忽本来一条江看成一 千江了,月色就象个白面饼,关键是这位饿的厉害,也花了眼,一看,哇,这么多白面饼啊,所以千江月色齐了.呵呵</FONT></P></DIV>
<P>
<P>基本同意哈!</P>
<P>作者在小楼喝酒至天将破晓,也该回去了,凭栏远眺,把白白的江水当成月色,故做此句。</P>
<P>不过以后喝酒时最好不要在江边,更不要上小楼,小心脚下哈。来来来,喝了这一杯,还有999杯</P>[em10][em01][em01][em01]
作者: 寒天 时间: 2006-6-15 09:57
<P>这个句子是因果倒置。因“千江月色”而“登楼醉晓天”。</P>
作者: 草香香 时间: 2006-6-15 10:14
<P>看到梅老师点评前的话,觉得颇有道理,偷转过供大家参考哈</P><P><FONT color=#ff0000>老梅:点评之前,看了大家对于此出句的讨论,感觉说的都很有道理。个人感觉,此句有深意:出句可能想表达,夜月高悬,清光泻地,如同拂晓天色,我登上高楼,见月入澄江,不禁陶然而醉,由此而联想到,此江月色亦为他江月色,所谓千江一月。不过“晓天”的暗喻手法毕竟还是突兀了些。我原想,千江 改为 千山 似乎更合理些。因为由一江而联想到“千江”, 毕竟不如 因峰峦起伏而联想到“千山”来得自然。虽有瑕疵,但立意甚高,旨趣很好,不失为一个好的出句。</FONT></P>[em05]
作者: 寒天 时间: 2006-6-15 11:32
<P>梅仙老师说得是有一定道理。</P><P>但此句的作者“弹指”若是故人,我想,以与其曾经的交往,或许能揣摩出其此句的境界。</P><P>在草老师的帖前我说是因果倒置,但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了共同探讨,细细说说吧:</P><P>1、“登楼醉晓天 千江月色”,出句由五言,四言两个分句组成。这种结构应该并不是随意的组合,无论从视觉还是吟诵来看,前分句字多,后分句字少的格式,都给人以极铿镪的感觉,这样的结构,落笔点在四字上,那四个字可以说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千古一叹。</P><P>2、如果按照正常的因果关系来解析出句:我们对句子的理解只停留在下面两个意境:</P><P>(1)我于拂晓之时登上高楼,临风把酒,眼下江水横流,水面有晓月清淡的光。</P><P>(2)我于拂晓之时登上高楼,眼下江水横流,水面有晓月清淡的光,令人沉醉。</P><P>这样问题就来了:</P><P>对于这两个意境,应该有以下疑问:</P><P>(1)拂晓而起,登楼饮酒赏月合常规吗?</P><P>(2)虽然古人有疏狂不羁之性情,饮酒或许会不管晨昏,何问朝暮,但名士更知道在什么样的时候去寻找最佳的境界,拂晓之时,是月光开始隐退的时候,若非整夜不眠在赏月之人,会早早起来看此时之月么?</P><P>所以,我们应该否定这种正常的因果理解。</P><P>3,为什么要说是因果倒置呢?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下这样对出句意境的理解:</P><P>(1)我登上高楼饮酒,竟然醉至拂晓,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千江月色”。</P><P>(2)关于”千江月色“的艺术手法和其中的意境,前面很多联友遗迹梅仙老师,苏老师都做过精彩的解说了,省略。</P><P>(3),出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开始就先交代结果:我登楼饮酒,一夜未归。这时候读者会想:他为什么要一夜痛饮呢?是失意?还是伤感?亦或是闲愁?在我们猜测的时候,作者一声清越的吟唱揭开了谜底:“千江月色”!</P><P>(4)这样理解,出句的立意立刻便会脱颖而出,清标于人:我喜欢清静淡雅的境界,月色的清明之境正合我心,对月如对禅,会把人功名利欲之心一洗而净。</P><P>(5)这时候“醉”字的艺术性也出来了,登楼而坐,听江声,看月色,饮酒是免不了的,然而,饮酒并不是主要的,只是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月!</P><P>(6)竟坐一夜,与月谈心,直至拂晓时月色渐渐隐退,好一位情怀高远,洒脱的名士风范!</P><P>结论:出句前后分句是因果倒置。</P><P>欢迎大家讨论:)))))</P>
作者: 四叶草 时间: 2006-6-15 12:12
<P>哦,总算整明白了,因为千江月色,而登楼饮酒,醉至晓天。</P>
作者: 微动涟漪 时间: 2006-6-15 12:27
<P><FONT color=#1111ee size=4>寒天老师33楼的发言,偶服,偶服,偶服。</FONT></P><P><FONT color=#1111ee size=4>理不辩不明,讨论让大家越来越明白了。</FONT></P>
作者: 凑不齐 时间: 2006-6-15 12:55
<P>苏校长漫谈夸张,城先生务虚正忙,梅教授微言大义,寒老师总结,是倒装[em07]
<P>凑不齐受教了,这个讨论是有益的,起码在这过程中,俺对如何理解出句的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谢过各位老师,给您敬茶[em27][em27][em27][em27]</P>
作者: 醉瑶池* 时间: 2006-6-15 13:13
<P>哎呀,我们老师们就是老师呢,学生佩服!终于把那个出句给弄懂了! </P><P>
</P>
作者: 夜氓 时间: 2006-6-15 13:54
<P>寒天老师所说,有心得,见地,且汇集各流派议论,应该就是这意思了!</P>
<P>可问题在于这样的联句是否为好句,那就只有见仁见智了.我以为好句虽要引发深思,却不能太"曲径通幽". 太费解了,一不留神就误读了.</P>
<P>记得老师教我们习联,特别嘱咐:意思相关,时令有序,情景相宜,伦理相通.在这个出句中,我们却要一点,一点找出它的合理情节.有些累人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5 14:02:50编辑过]
作者: 东张西望2006 时间: 2006-6-15 15:44
<P>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答疑释惑.尤其感谢寒天老师.</P><P>我认为如果一个出句或对句靠解释后大家才能弄明白,那么这个出句或对句就是不成功的.对联应该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体,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造出一些所谓的"境"来.</P><P>对联初学中</P><P>汗~~~~~~~~<img src="http://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4.gif"><img src="http://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4.gif"><img src="http://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4.gif"></P>
作者: 东张西望2006 时间: 2006-6-15 15:4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夜氓</I>在2006-6-15 13:54:37的发言:</B>
<P>寒天老师所说,有心得,见地,且汇集各流派议论,应该就是这意思了!</P>
<P>可问题在于这样的联句是否为好句,那就只有见仁见智了.我以为好句虽要引发深思,却不能太"曲径通幽". 太费解了,一不留神就误读了.</P>
<P>记得老师教我们习联,特别嘱咐:意思相关,时令有序,情景相宜,伦理相通.在这个出句中,我们却要一点,一点找出它的合理情节.有些累人了.</P>
</DIV>
<P><b><FONT color=#000066></FONT></b>
<P><b><FONT color=#000066>支持夜氓同学的观点</FONT></b></P>[em05]
作者: 寒天 时间: 2006-6-15 16:32
<P>对于这个出句,我觉得是个不错的出句:))</P><P>但不适合初学时练习:))</P><P>大家应该都知道,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P><P>我相信,再向前走一段路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个出句,你会发现自己对它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P>
作者: 山里笨笨 时间: 2006-6-15 16:49
有道是一醉解千难,我的看法与26楼的同样,醉到狠时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的。
作者: 寒天 时间: 2006-6-15 17:29
<P>登楼醉晓天 千江月色 [弹指]</P><P>入座知清境 一点禅心 [寒天]</P>
作者: 牵牛上网 时间: 2006-6-15 18:01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登楼醉晓天,千江月色 [弹指]</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没有认真看前面的发言,只谈一点自己的看法。</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醉晓天”几字应该没什么可争议的了,就是登楼的人陶醉于拂晓的景色中。现在关键的是后分句中的“千江月色”了。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醉晓天”,陶醉的是什么呢?初看只能是那个千江月色了,这样一来,千江月色就是形象而又夸张的描述,也是醉的指向。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再想一下,前面已经很明确的说出了所陶醉的是“晓天”了,那么再来个千江月色,岂不是指代不清?也就是说所醉的到底是晓天还是月色?鉴于这个考虑,我认为,后分句的“千江月色”,是修饰前分句的晓天,也就是具体的说明了一下晓天到底是什么样,为什么会让登楼的人陶醉。结论:千江月色,是对晓天景象的形容与比喻。</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登楼醉晓天,千江月色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策马观秋叶,一岭霞光</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5 18:20:28编辑过]
作者: 非也 时间: 2006-6-15 19:39
<FONT size=3>如此看来,这个出句不是看明白的,是争论明白的,再怎么争,再怎么论,对句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不仅对句,读句也是再创作,我个人的看法,这个出句是不那么成功的,在有限的几个字中,用了过于复杂的手法,这个是不利于读者的理解的,“千江月色”,不是登楼可以意会的,登山,还差不多,这个“千江月色”,也可以看作是“登楼醉晓天”的环境交待,不难看出作者是楹联老手,只是稍沉溺于手法了,显得有些“过”。</FONT>
作者: 东张西望2006 时间: 2006-6-15 20:2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非也</I>在2006-6-15 19:39:04的发言:</B>
<FONT size=3>如此看来,这个出句不是看明白的,是争论明白的,再怎么争,再怎么论,对句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不仅对句,读句也是再创作,我个人的看法,这个出句是不那么成功的,在有限的几个字中,用了过于复杂的手法,这个是不利于读者的理解的,“千江月色”,不是登楼可以意会的,登山,还差不多,这个“千江月色”,也可以看作是“登楼醉晓天”的环境交待,不难看出作者是楹联老手,只是稍沉溺于手法了,显得有些“过”。</FONT></DIV>
<P>有同感!</P>
作者: 碎萍 时间: 2006-6-15 21:1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牵牛上网</I>在2006-6-15 18:01:09的发言:</B>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登楼醉晓天,千江月色 [弹指]</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没有认真看前面的发言,只谈一点自己的看法。</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醉晓天”几字应该没什么可争议的了,就是登楼的人陶醉于拂晓的景色中。现在关键的是后分句中的“千江月色”了。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醉晓天”,陶醉的是什么呢?初看只能是那个千江月色了,这样一来,千江月色就是形象而又夸张的描述,也是醉的指向。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再想一下,前面已经很明确的说出了所陶醉的是“晓天”了,那么再来个千江月色,岂不是指代不清?也就是说所醉的到底是晓天还是月色?鉴于这个考虑,我认为,后分句的“千江月色”,是修饰前分句的晓天,也就是具体的说明了一下晓天到底是什么样,为什么会让登楼的人陶醉。结论:千江月色,是对晓天景象的形容与比喻。</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登楼醉晓天,千江月色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策马观秋叶,一岭霞光</FONT></P>
</DIV>
<P>基本赞同这样的说法,千江月色,是与晓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P>[em01]
作者: 酒葫芦 时间: 2006-6-15 23:17
晓天的月亮应该是残月,月色应该是朦胧月色。千江月色,是说环境清幽中月亮,月色如水,清晰无限。前后环境不符
作者: 阿淳 时间: 2006-6-17 06:13
想做这个作业的时候,感觉一头雾水,总觉得无法落字才可贴切,东张西望之间,发现了东张西望的"疑惑"急忙忙登楼学来,很受益,这个出句若在我们临近毕业的时候出来,可能会好点吧,我们刚来几天呢,起始太难了,我们就有点学不下去了呀[em04][em04],
作者: 散踏 时间: 2007-5-31 16:17
我的回忆如潮涌。。。与东东的友情周年回顾,此句为证。抱个~~
作者: 游神 时间: 2007-6-1 16:06
顶个
作者: 真情五班 时间: 2007-6-2 18:43
勤学好问得真经。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