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李先鸿] 怎样认识“对仗”
[打印本页]
作者:
二传手
时间:
2006-9-28 08:40
标题:
[李先鸿] 怎样认识“对仗”
<P align=center><FONT size=5>怎样认识“对仗”</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5>李先鸿</FONT></P>
<P><FONT size=4> 对联,有称“对仗文学”的,跟律诗等格律文学比起来,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对联作品要全部体现“对仗”(某些假对或磋对只不过是变通而已)。但从报刊文章和某些联书上看,说法不一:“对仗是对联规则的要求”、“对仗是对联本质”、“对联以对为主,以联为辅”……,究竟怎样认识“对仗”?略谈拙见:
一、对仗的基本概念
就词说义,“对”者,即不三也不单,双也;“仗”者,仪仗也,古指“容象”或“仪表”,《左襄三十一年传》:“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唐书仪卫志》:“朝卫之仗,……分为五仗,皆带刀作仗,列于东西廊下。”不难理解,指一方面事物的形状、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与另一方面相当、相应,俗谓“男才女貌门当户对”之匹配矣。
对仗,原本是抽象的广义词无疑了。建筑学离不开对仗,日常装饰重视对仗,……从文学方面看,是指遵照字音的仄和字义的虚实等按体裁做成相关的对偶语句。这与通常的骈偶修辞方式不完全一样,因为骈偶修辞并非一律这样要求。故“对联是对偶而对偶不一定是对联。”
对仗的总体定义应是:“凡要求俩俩相称匹配的原理,是谓对仗。它并不代表事物本质的具体对象。”比如“门窗要归中”的“门窗”才是具体事物本质,“归中”使上下左右高矮宽窄均称,是对仗特征罢了。
二、对仗在对联中的地位
对仗,在对联中的地位,应怎样评价它呢?无须说,不能代表对联体裁的本质。说千道万,对联体裁建构的元素是“字句对仗要相等,节奏(句式)对仗要相应,平仄对仗要相谐,词类对仗要相当,结构对仗要相称,内容对仗要相关”六个方面(除字句对仗相等固定和内容对仗相关深浅外,其他四者可因假对等等变通)。所以“对仗”本义非所描写的风花雪月等具体对象。因而,“对仗”只能为对联体裁形成作品各要素的相互匹配的“要求”。这种“要求”实现后所表现出来的是事物(对联作品)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的征象、标志。
对联,不能失去“对仗”这一特征,其他文体也有各自的特征。例如:
雨总随人心,英才若笋;
春风常播爱,秀木成林。
这是《中国楹联报》总586期揭晓英林中学全国征联的一等奖联。前句五言的词类、结构就无对仗特征,叫做“没有达到对联体裁的要求”。我们应该认识体裁实质与对仗的关系,别把“特点、特征”与体裁混为一个概念。
三、内容相关为何属“对仗”
自我总结“无体裁则无对联”及“对联体裁建构六要素”以来,收到一些咨询信和读过一些文章,提出“内容(联义)相关”不属“要素”而属于艺术技巧。这里不多赘述,看例:
门前白水流将去,黄土黄冈黄果瀑;
屋内青山跳出来,黑河黑水黑龙江。
如果说这也是对联,请问两支合起来所表达的是什么中心思想?还有合掌作品亦无法体现下支补充上支及画龙点睛等功能。所以说“对联以对为主”及“以对为主,以联为辅”,都偏颇。无情对并非不关联,否则它在对联中就无一席之位。
对,是外观形式;联,是通过所描述的事物情景籍以告诉人们的境界。所谓对联要忌“上强下弱”“上下合掌”等,上下两幅不仅联义要相关,而且进一步要求思维形象(意象)基本对称,这是对联体裁本身决定的。如果强调属艺术技巧,而艺术技巧可多可少、可有可无(指平淡化),谈何文学体裁!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是不能缺一的。怎样去写,那必须运用艺术技巧。艺术是为内容服务的,个中有高低之别,优劣之分。
综上所述,把“对仗”当作对联本质,当作对联规则(应该指体裁,因为对联规则很多,如对法规则、修辞规则……)要素,确是错把树木当森林了。</FONT></P>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