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唐诗是可吟诵和朗朗上口的
[打印本页]
作者:
学鸣诗韵
时间:
2016-2-2 13:13
标题:
唐诗是可吟诵和朗朗上口的
唐诗是可吟诵和朗朗上口的
唐诗是可吟诵上口的,今人未必都十分了解。一些人以为唐人只是仅按字书作诗填词而已,并不吟读,及至个别人偶有“哑巴韵”之说。其实,唐诗是可以吟诵的。诗和吟关系密切,“吟诗”一词组合的产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是没有道理的。
唐朝诗人杜甫曾经有过这样的诗句:“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诗重回首,随意葛巾低”。在这里,可以想象诗人拖长声调,摇头晃脑,一边修改,一边低吟的情景。而“诵”,情况与此又进一步,“读之而有音节者曰诵”。
天宝十四年,杜甫在长安的时候,一天晚上,参加一个诗歌朗诵会。杜甫听了诗人许十一的朗诵后,心情十分激动,会后写了一首诗,题为《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其中有句云:“颂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 诗人形象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许十一态度从容,音域开阔,雄浑有力,上博云天,下动巨海,四座皆惊,人人震动。
大历四年,杜甫流落潭州(今长沙)时,年青诗人苏焕,忽然到船上来访他。杜甫对他,亲切相迎,热情接待。在饮茶喝酒之间,杜甫请他朗诵自己的近作。苏焕朗诵的诗,可能是变律,关于“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之类的内容。杜甫听了以后评论说:“词力素壮,词句动人”。【见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 , 亦可参考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
杜甫认为,朗诵时,诗的音节要清新雄亮,悦耳动听。苏焕“涌思雷出,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之声”,因此得到杜甫的称赞。杜甫曾听薛十二朗诵,好像感到,一个仙鹤从九天而下,站在孤亭之上,发出感人肺腑的鸣叫,又像听到敲击美玉,发出铿锵的声音。在《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中云:“一阳发阴管,淑气含公鼎。”此是说,张九龄的诗作,如黄钟之律,朗诵起来,雄亮可听。“激扬音韵彻,籍甚众所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杜甫认为,朗诵成功了,更能发挥诗歌的感染力。杜甫听了苏焕的朗诵后,好像白发也变黑了,胜过吃了九茎灵芝。不仅他受到感动,连水中的湘娥,千灵百怪,也都赞叹不已。那奔腾的江水,也好像放慢了脚步。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很少使用夸张的手法,而听了苏焕的朗诵后,却抒发出这样的激越感情,确实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杜甫对于那些优秀的诗篇,往往总要朗诵一番。“谢朓每篇堪讽咏,冯唐已老听吹嘘”,对于谢朓的诗,好像杜甫都逐一朗诵过,并对其儿子也有要求,“诗是吾家事”,就是要求其子要继承传统。在诗的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朗诵。杜甫常常写了新诗,便让他的儿子朗诵欣赏。
杜甫这样重视吟诗诵诗,其他著名诗人也是如此。相传,白居易每次做完诗后,都会读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听,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追求让每一个人都能懂他的诗,所以通过读,来检查自己的诗有没有缺点和值得修改的地方。 另外,据记载,刘禹锡写《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初刘禹锡写完《乌衣巷》 ,正赶上白居易来访,于是将诗呈给白居易。白居易展读品吟良久,对此诗赞不绝口。须知,古人吟诗是打着节拍的,所以吟诵唐诗意味着押韵可唱的。
诚然,古诗不同于今诗,由于朝代的变迁,有些读音上也多少出现了变化,甚至古人朗诵的方式,也许有异于今人;不过无论从杜甫还是到白居易,人们至少可以看到,唐诗是可以吟诵和朗朗上口的,绝不是什么哑巴韵,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今人可以不喜欢它,这是你的权利,但不可胡乱或找个站不住脚的理由任意贬低甚至否定它,这才是不可取的。【 丝路花雨之唐诗是可吟诵和朗朗上口的 】
作者:
诗苑飞花
时间:
2016-2-3 21:06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8:19 编辑
唐诗是可以吟诵的。诗和吟关系密切,“吟诗”一词组合的产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是没有道理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作者:
学鸣诗韵
时间:
2016-3-6 12:22
当时写这篇短文,目的之一就是要驳斥吟者的“哑巴韵”之说-----
作者:
诗苑飞花
时间:
2016-3-28 15:15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8:19 编辑
当时写这篇短文,目的之一就是要驳斥吟者的“哑巴韵”之说-----[/quote] 确实为吟者量身定做的,吟者的兜售那点“哑巴韵”“东南韵”,让人觉得可笑,不知他是真的不懂,还是故意为之。还有那个“2019”,也是笑料一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か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か提现即时到账SO.CC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