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流派理论文章之一 黄河文化孕育了楹联之“河东流派” 文\张兴贵 一、黄河文化的民族特质 浩浩汤汤的黄河,孕育了古中国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汉书·沟洫志》记载:“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寥寥数语,道出了黄河的遥远和尊严。黄河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家园,且不说180万年前山西芮城县境内西候度猿人遗址、100万年前陕西蓝田境内的猿人遗址、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遗址以及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遗址都位于黄河流域,单说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也都位于黄河流域。是黄河滥觞了华夏文化,龙的传人的发展史,留下了黄河文化的深深烙印,《河图》、《洛书》、《道德经》这些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思想,无不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因如此,黄河文化当之无愧地形成了华夏文化的核心。 黄河文化的家国情怀 约四到五千年前,舜帝面对莽莽盐池,情不自禁地唱道:“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就是《南风歌》。它寄语上天,祈愿百姓获得健康与财富。这首歌堪为黄河文化的发轫之作,它寄托了上古哲人的治国恤民的忧思情结;两千年前,大汉帝国最有作为的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阴县祭祀后土,秋风萧飒,鸿雁南归,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诗文情景交融,视野开阔,意象丰富,韵律和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作。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篇充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 其实,黄河文化的家国情怀,不惟体现在古代圣贤帝王的作品中,它大量地传承于文人雅士的诗文中,李白和杜甫就分别写下“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塞上曲》)和“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二首》)等诸多忧国忧民的动人诗篇,并影响了历代文人的情怀,直到抗战时期,在民族危亡时期,一大批以黄河精神为主旨的作品更是寄托了华夏民族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黄河谣》、《黄河颂》、《黄河梦》、《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等等等,一曲未了,一曲又起,大吕声声、铁流滚滚,似黄河之水一样,从遥远、广袤的地方飞来,向博大、雄宏的地方奔去。构成炎黄子孙不忍欺凌,维护主权的主旋律,这无疑也是黄河文化家国情怀的永恒体现。 黄河与中国文化似乎注定有着与生俱来、水乳交融的感情联系,这一种感情联系,就是民族的精神资源,中国文人在传承这种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把黄河当做了神圣的寄托,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黄河文化的进取意识 黄河无疑是桀骜不驯的,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从历史和地理上看,这无疑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灾难,但是从文化和精神的角度看,这正是这个民族不屈不饶的性格体现,因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是勇往直前的,任何阻挠都不能让她停下前进的脚步,如果黄河没有这种精神,她还能缔造一个文明古国吗?这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具有冲破任何障碍,永远进取的意识。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失去进取意识的民族会有远大的前程吗?所谓的创新不就是冲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吗?黄河的次次改道,从生命与文化的角度来说,就是不墨守成规。 黄河的这种精神积淀,滋养了中国文人的进取意识,成了黄河文化的灵魂,南朝梁·范云从“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中感悟到了黄河的进取意识,王之涣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画面中体会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启示,无疑也是一种进取意识的反思。 黄河文化的进取意识,追根溯源就是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的体现。几千年来,中国的圣贤和文人们,无不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强降大任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种意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就是黄河的进取精神。历代文人们汲取了这种文化资源,将个人的荣辱得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自觉地将其融入群体意识和群体道德中,形成华夏民族不断谋求革故鼎新的理念和克服苦难,义无反顾的前进的意志,是黄河的波涛孕育了民族的灵魂,是黄河的毅力,锻造了这个民族的筋骨,使得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将个体生命融入时代和历史,担当起振兴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黄河文化的豪迈气势 说到黄河的气势,我们会油然想起诗人王安石的诗句“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我们也会油然想起壶口瀑布,这里的黄河“收来一曲水,放出半天云”挟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万里洪流声怒号,天开一堑势雄豪。石堑横吞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 黄河是一条地理意义的河,但黄河的含义,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黄河的滚滚涛涛,分明是民族的血液,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如果说壶口气势代表着黄河的气势的话,那么,黄河的气势就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气势,中华文化中震撼人心的气势,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黄河文化的渗透与启迪,正是黄河文化的豪迈气势,造就了华夏民族的自强不息的性格。一句天行健,鼓舞了多少个华夏儿女,正是因为天行健,这个民族才分久必合,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历经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审视黄河,就是审视一条龙,就是审视这个民族,当一个民族把一条龙做为图腾,把一条具有豪放气势的河作为母亲河时,她有什么艰难险阻克服不了呢?这才是黄河文化的深远底蕴。 二、河东文化催生了一代楹联巨匠 在狭长的晋陕峡谷中,黄河自北而南一路奔腾,在芮城县风陵渡拐了一个弯,开始一路东进。从河津入境,到垣曲出境,黄河流经今运城市的八个县(市),这就是古代称之为的河东大地。河东,是人类第一次用火的地方,人类最早食用盐的地方,也是被誉为华夏民族初祖的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当时的“万国之中”。从“帝王所都为之中”、京师为“万国之中”的角度看,运城是古代最早被称作“中国”的地方。是华夏的根祖之地。因此,河东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所在,如果说黄河文化有明显的民族特质的话,那么,河东文化就具有无可替代的根祖特色,且不说上古时代女娲氏炼石补天、神农氏尝百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舜耕历山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也不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在古中国文明发轫之处,文物古迹股俯拾皆是,令海内外华裔子孙在这里溯源问祖;更不说普救寺、永乐宫、飞云楼曾使得历代多少文人挥毫题咏,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单就因这里是三国时期被誉为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关羽的故乡,而形成的诚信文化,就足以说明这里文化的影响千古。 根祖大地,还孕育了灿烂的非物质文化,其中尤其以威风凛凛的绛州鼓乐、左旋右转的民间花鼓、蜚声亚运会的绛县飞龙、引人入胜的蒲州梆子等等,这些文学艺术,无不绽放着河东人的智慧之花。 文化的繁荣,必将催生文学巨匠的出现,这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因为河东大地文化先行,因此,河东大地就文人迭起,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中国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僧人法显、隋代大儒王通、唐代诗人王勃、王翰、王维、王之涣、王昌龄、卢纶、宋之问、温庭筠、柳宗元、白居易、司空图、宋代史学家司马光,金代大文豪元好问、元代杂剧家白朴、郑光祖、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初文学家傅山、近代文学家赵树理等那一个不是以如椽巨笔,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以来,楹联在文学史上一枝独秀,倍受青睐,河东大地因为处于根祖之地,名胜古迹众多,代不乏人,因而河东楹联也影响深远。古代河东联家一点也不逊于古代诗词文赋的作家,其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就是乔应甲,他的《半九亭集》,荟萃了自己的4000多副对联,对于一个处于明末清初的人来说,能完成如此巨作,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乔应甲之联,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操,这恰恰与黄河文化的家国情怀一脉相传;乔应甲之联,具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宽阔胸怀,这一点正好与黄河文化的进取意识不谋而合;乔应甲之联,具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雄浑气概,这又与黄河文化的豪放气势水乳交融,因此,随着这本书自2007发现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它、宣传他,乔应甲在楹联史上的巨匠地位也越来越被人认可,我们说乔应甲是楹联河东流派的开山鼻祖一点也不牵强附会,这不能不说是河东人对中国楹联繁荣发展做出的贡献。 除了乔应甲之外,清代以来河东人赵鼎、翟凤翥、杨深秀、叶镜元等人均在联坛占有一席之地,不能不说是河东人骄傲。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思想体现,正是因为河东文化具有典型的黄河特质和根祖特色,正是因为河东大地诞生了无数歌吟黄河文化与根祖文化的文坛巨匠,因此,楹联在河东大地较之于别的地方更早地繁荣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楹联源自律诗,而律诗又与骈体词赋的对偶具有血缘关系,因此,乔应甲于明末清初完成《半九亭集》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的,他是河东大地黄河文化和根祖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楹联这种文学表现形式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是具有鲜明黄河特质的河东文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楹联文学,这个地方正好是河东。 三、楹联“河东流派”的出现是必然的 黄河文化,是华夏文学的源之源,华夏文学在黄河的润泽下,逐步繁荣,终于催生了骈体文学,进而又促进了律诗的繁荣,律诗的繁荣衍生了楹联文学,是一种必然。在经过一千多年的积淀,特别是受清代楹联大师们的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楹联文学迅速发展,河东大地再一次引领了一个时代,运城市被评委全国第一个最佳楹联文化市、闻喜县被评为全国第一个最佳楹联文化县,运城楹联现象引起举世瞩目,楹联“河东流派”终于形成,这绝不是偶然的,表面看它是一只它是一支极富创造力,极富战斗力,极富爆发力的楹联劲旅开创的。其实质是,“河东流派”出现的文化源泉就是黄河文化和根祖文化,这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河东流派”出现的现实因素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促进了一朵文学奇葩的灿然绽放,这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河东流派”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运城有岳民立、杨振生、马长泰等一批领军人物的苦心经营,这带有明显的引领特征。 “河东流派”的出现,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十六字方针:“服务政治,参与经济,荟萃精品,抓好普及。”这十六个字,独具河东特色,即:河东人不是为楹联而楹联的,她将楹联的发展为政治服务和为经济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其远见和高度是许多地方的楹联学会所没有考虑到的,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引来,河东的楹联发展,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联人、联家、联官”的三结合没有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由学会行为提升为政府行为;由一般的联事活动提升为系列社会文化工程;由联人的圈内热,提升为社会热、大众热。这“三个提升”新模式,才被写进“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达标条件”;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楹联知识普及化、楹联创作精品化、楹联文化产业化,联文化功能社会化的“四化”目标才能达到,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河东联坛108将、河东十杰、河东十二秀、以及157个楹联传承人才能成长起来,数以几十万计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才能普遍接受楹联知识的培训…… 十六字方针,面向的是社会、面向的是未来、面向的是精品,含义丰富,意义深远,看似与楹联这种文体关联不紧,但是却与楹联这种文学的社会性、实用性和大众化相得益彰,她着意的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思想、着眼的是精品的引领作用,着手的是楹联队伍的发展壮大、仔细品味的确能体会到河东楹联理论的与众不同。试想一下,如果运城学会的理论仅仅局限于楹联的平仄、词性、结构等具体的联律方面,运城的楹联文化能取得如此备受关注的成绩吗?正是这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的理论也促进了楹联格律的理论求索,张延华、廉宗颇、文振西、何沁学等人的400多篇楹联学术论文的发表的正能量其实也是来自于这十六字方针。 在楹联发展的实践中,河东人的做法同样别具一格,我们没必要罗列河东人的所有做法,就说一件事:行伍出生的岳民立以河东联军元帅的胆略和气度,在运城地图上标出全市出现“联卷河东”态势, 形成一张河东楹联文化繁荣发展的动态图,由此, “三条楹联文化带”,八个“楹联文化密集区”出现了,楹联理念深入到运城几百万老百姓心中,这样的实践形式别处出现过吗?难怪已故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要说运城楹联学会“能干事”,“会干事”了。 在队伍的发展上,河东人的做法同样让许多地方望尘莫及,13个县和大部分乡镇建立起楹联组织,定期开展诸如对联赶集等富有实效的活动,2100多所学校实现楹联知识全覆盖,主持组织中国对联巅峰对决赛,邀请全国各地名家来讲学,承办中国楹联论坛活动,培养108将、十杰、157和传承人等举措,件件实事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正因如此,运城学会才能拥有数以万计的会员,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运城学会促进楹联发展的具体实践活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富有实效的。 作为一个楹联“河东流派”,具体作品的出精品、上档次,成风格当然是重头戏,运城学会这方面的工作也绝不是徒有虚名的,如果没有精品意识,河东人不可能举办全国性质的楹联比赛300多次,收到参赛作品30多万副,如果没有一流楹联家,河东人不可能在全国各地的征联中获取等级奖2000余次,如果没有一流名家,“河东流派”的提出就不会受到孟繁锦会长的题词赞叹和鼓励。 河东联家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有明显的共性,这才是“河东流派”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关于这一点,已经有不少论文,对河东十杰的创作风格进行了论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河东流派”领军人物岳民立、杨振生、朱天运撰写的论文《楹联“河东流派”的兴起于发展》一文中总结的“豪放”、“凝重”、“新奇”与“时尚”等四个特点,愚以为这是非常中肯的定论,因此本人在这里就不多阐述了。我想说的是,“河东流派”的楹联作品,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浓郁的黄河文化的家国情怀,例如: 杨振生湖北“工会杯”征联一等奖作品: 与工同命、与党同心,京汉风雷犹震耳; 以会为家,以人为本,桥梁纽带总关情。 该联切题准确,立意高远,那工会组织的家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比如马长泰为垣曲县政府题写的楹联 高高县府大楼,不是丰碑,丰碑要在民心竖; 届届舜乡公仆,并非承诺,承诺当由政绩言。 该联突出人民公仆的理念,倡导戒空谈、尚实干的精神,全联尽管没有“家国”二字,表达的确实一个县长以国家为重的襟怀。 “河东流派”的楹联作品,第二个特点是具有黄河文化的进取意识,例如:何沁学稷山板枣全国征联一等奖 一颗映红中国梦; 千畴堆富稷王山。 该联借物寄怀,以小见大,从发展板枣事业中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圆中国梦的进取意识,令人回味无穷。再比文振西《自醉联》: 心游书海香无案; 情润笔端字有声。 这副联给人描绘的是一个人勤学不辍,以书和笔砥砺情怀的进取精神,虽然简短但含义深远,不失为一副修身格言联。 “河东流派”的楹联作品,第三个特点是具有豪放的气势,这一点表现的尤其突出,请看朱天运题戚继光故里联 边月笑平生,三十年南北驱驰,戈横塞外; 燕山息战马,八百里关城耸峙,旗展骏前, 该联多处使用了动词,铿锵有力,气势非凡,人物性格跃然纸张,民族英雄的豪迈情怀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再如廉宗颇题“奥运圣火传运城”联: 圣火光临,鹳雀迎宾三万仞; 狂欢未尽,关公护驾两千程。 该联联想丰富,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著名景点名称和一个著名人物,特别是关公护驾几字,使得联语有了叱咤风云的气势。 “河东流派”的楹联作品,第四个特点就是浓郁的根祖情结。如杨振生为南风广场撰写的系列春联,这里仅举一联为例: 蘸昔日辉煌,五千年后,从头再写春天故事; 兴惊人伟业,六十载来,遍地更添锦绣新篇。 该联有古有今,读来能让人想到当年舜帝唱南风歌的情景,根祖情结十分明显。再如,马长泰题平遥古城联: 老祖宗出手不凡,端来万里长城,古陶盘卧; 新时代催人奋进,展示几张名片,天下称奇。 一句老祖宗出手不凡,寄托了作者对先哲们的无限敬仰之情。 其实,“河东流派”的楹联特点,体现的正是黄河文化的特点,也是根祖文化的特点,这充分说明了“河东流派”的楹联思想和楹联文化正是受了黄河文化和根祖文化的熏陶,他因为具有独特的河东特色,才具有了鲜明的中国元素,正是因为这一特色,他才走出河东,属于了当代中国,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他充分说明,黄河文化、黄河精神是“河东流派”不竭的思想、文化源泉和具有时代气息的无穷动力。 “河东流派”何其大也,大之一是面积大,涉及到整个河东大地,涉及到运城全市甚至辐射到更远的区域;大之二是气魄大,“河东流派”能主动地国家的大局结合起来,关注时代发展的大势,谋得是楹联发展的大事。“河东流派”何其新也,新就新在河东人发展理论新,新就新在河东人繁荣楹联文化的思路新、点子新。研究“河东流派”必须把它放在古中国黄河的大背景下,才能体会到他的魅力和含义。研究“河东流派”不能只关注具体的楹联作品,更要关注它的“十六字方针”理论,仅以具体的楹联创作体会“河东流派”是很片面的,“河东流派”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河东人把楹联这种文化理念和文学体裁推向和社会,引起了党政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践行,这才是楹联走向繁荣的一条具有引领作用的路子,只靠几个文人,写几副获奖联,绝不是楹联的真正繁荣,“河东流派”给人们提供的经验是大楹联文化的启示,这一种思维实在值得我们静心体味! 楹联“河东流派”属于运城文化,属于黄河文化,属于根祖文化,更属于中国楹联文化! |
佛前一朵青莲 发表于 2016-5-4 21:48
咳咳,与其叫河东派不如叫河东牌,河东牌,潇湘牌,都是那么一回事情,噗嗤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