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闻雨斋主成联练习本 [打印本页]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3-28 13:10
标题: 闻雨斋主成联练习本
建个练习本来听课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3-28 13:29
      其实,以我的水平还达不到成联写作的要求。
      认真看了题热水袋的习作,换做是我真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一直也没开练习本。
      但,实在是喜欢听尘校讲课,能不能給我个位子,让我做个旁听生?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3-29 13:28

                      闻雨斋

       烹茶闻雨诗书润;赏月品风翰墨香。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3-30 11:03
本帖最后由 闻雨斋主 于 2016-5-3 16:39 编辑

      草长莺飞二月天
柳叶剪春心,已蹉跎青葱岁月;
莺声流诗意,莫辜负大好时光。

状元评语:
       方读起句,骤觉心疼。对于联语,我是这么认为的,首先不一定非得文采飞扬,但一定得先写通顺,让人明白,别产生歧义。
另外,两比前后关联亦不够紧密,两结尤显拘谨,犹如绳捆板枷,伸展不开手脚。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3-30 11:12
本帖最后由 闻雨斋主 于 2016-3-30 15:26 编辑

         热水袋
皮囊空荡,敢教柔肠盈热泪;
世态炎凉,能将苦水化温情。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4-5 15:04
本帖最后由 闻雨斋主 于 2016-4-6 10:27 编辑

                  清明节
一年一度踏青节,看金柳柔波,杏花微雨;
半世半生寻梦人,任残云瘦月,傲世轻天。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故从另一个角度切入。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4-7 17:17
           茶馆
藏陆羽之风,招形形色色客人,饮烹有度;
煮江山之水,做简简单单生意,食品都行。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4-11 15:46
本帖最后由 闻雨斋主 于 2016-4-11 15:48 编辑

出句:赤壁何奇,东坡两赋分前后【尘校】
对句:红楼真绝,芹圃一书叹古今【闻雨】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4-12 13:52
出句:月驻诗窗,添一味清凉入墨【网友】
对句:梅开画卷,有几分恬淡盈香【闻雨】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4-12 13:57
出句:解印向青山,坐看十万闲云,朝舒暮卷【望舒】
对句:能心随碧血,任凭几多冷箭,暗去明来【闻雨】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4-14 16:11
炼石补星辰,两月兴工当万历,缵禹之绪;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迹在三江,于汤有光。

分成两个视角,上联是写他修建水闸的辛苦,赞扬了他治水的功绩。这就是我说的,盖棺定论。给一个结论。缵禹之绪。
下联写他这个功绩对三江的贡献。给出一个褒扬。对他姓氏宗族的贡献。可以说是造福一方,德荫后世。

这些写法都是祠堂联的正格。

炼石补星辰
这就是切入角度。他不是弄了个28孔的星宿闸门嘛~~就从这里入手     
能搞出星宿门的岂是凡人?说他像女娲炼石补天一样~~~修了这万古千秋的闸门~~~继承了大禹的事业

下联是实写这个闸门的功效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4-15 11:59
            题西湖岳庙
倾一生精忠报国,心昭天日;
啸千里壮志酬人,泪洽古今。


      看看这联写的,明显就是在凑啊,再看看尘校写的:一点精忠,付平湖秋月;千年余烈,停槛外白云。好一个 停 字啊,愧我真的就写不出来。余资质平庸,自觉小家雀再怎么飞,也不及大鹏啊。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4-21 10:59
          自题联
  人到中年多锻炼;
  我从今日好读书。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4-25 11:41
成联入门  第一讲   尘封记忆撰稿

      当大家基本掌握了平仄,掌握了对仗,掌握了对联六要素,并能熟练完成对句的时候,成联就成了横在大家脚下的一根门槛。跨过去,还是止步不前,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接下来的讲座,我们就来谈谈如何跨越这道门槛。
      首先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成联与对句的区别。
对句,是在两个人合作的基础之上,创作出来的作品。好的对句,就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对联。
      成联,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对联作品。在具备对句的一切艺术特点之外,还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以及个人艺术特点。
      对句是要在出句的范围内进行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出句的影响以及约束,并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才华。
      最重要的一点是,出句往往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随意性很大。而对句呢,则相应地会比较发散,更加飘忽不定。两者相加,经常会出现茫然不知所云的情况。
      成联则是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指向。在能够充分表达主题的前提下,作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完整的艺术创作。
      相对于对句而言,成联其实并不是更有难度,而是写作的空间更加开阔,创作的技法更加自由,艺术的表现更加成熟。
      我们知道,所谓的成联大致分为1.实用联——春联。2.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3.交际联——赠联,题答联。还有一大部分用于道观,庙宇,风景,名胜,学堂,官署等等的题署联。
那么当你面对一个对联题目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下笔呢?

一:整合资料:
      充分收集,认真整理,详加分析一切与题目有关的资料。尽可能去伪存真。了解所题写对象的详尽资料很重要。这将直接影响你对所题写对象的判断以及依照判断所得出的结论。
      收集资料的时候,范围不妨扩大,眼界不妨放宽。举个例子:比如说题写一处名楼,那么在了解了它的建筑年代,建筑背景,地理要素,历史文化,社会功能,以及荣誉兴衰之外,不妨再多了解一些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风流逸事,诗文作品,风俗民情。除此之外,再找一些与之类似的名楼,做一下横向的纵向的比较。 比如题记一个历史事件,那么在阅读了事件本身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历史影响以外,不妨再找一些与之相似的历史事件,与之做一下比较。
      有一点需要重点提出的是,收集资料的时候,应该作一个简单的笔记。尤其是一些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地点,人名,地名,建筑的面积,高度,河流山川的长度,人物的官职,字号,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优美诗句。特别是一些适合对仗的词语,更不能随意放过。这些对接下来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二:基本立意:
      建立在充分阅读,理解,以及思考之后的基本立意。也就是说,你要决定你到底想写什么,向哪个方向写。褒贬毁誉。
      我们知道,大家面对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由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造成的。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同一题材,才会有五彩缤纷,面貌各异的作品出现。所以基本立意方面,自由度是很大的。无论你有怎样的观点都无所谓,只要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你能够自圆其说,让人觉得信服,那就是一副成功的作品。

三:初步构架:
      有了基本的立意之后,就要在基本立意的前提下,对上下联的写作角度进行分析谋划了。上联着重于哪个角度?下联着重于哪个角度?我们知道,对联的上下联无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比如写景观,你可以一比写历史人文,一比写山水楼台。写人物,你可以一比写文化成就,一比写道德情操。当然,视野不必太过局限,比如清联三百的第一联:
西湖龙井 张 岱
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
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  开宗明义,一个夜,一个晓,两个字就定下了基调。夜晚的景色,白天的景色,分而述之。

比如:
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上比摹声下比状景。一个琴字,一个画字,各自分明。

四:细化构思,形成文字。
      有了基本的立意,有了上下联基本的构架,接下来就需要用你的文字,把你的立意表达出来。那么,文字从哪里来?
这时候,你先前所作的阅读笔记就派上了用场。

      这里我用我写过的一副对联来做一下具体的演示。

洪秀全:
后朱洪武五百年再战乾坤,恨匈奴未灭,忍看中华沦左衽;
与孙逸仙一江水岂分首尾,倡天下为公,元知南粤有先型。
洪秀全这个人物,可以说大家都有一些了解。那么真正要写一段关于洪秀全的文字,普通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我也是详尽阅读了有关洪秀全的一切资料。那么面对洪秀全这个人的资料,是需要一定程度的鉴别真伪的能力的。因为洪秀全是一个失败者,他的历史是被胜利者所书写的。
      所以我的着眼点不在于纠结细节。而是放眼高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政治人物,无非是如何评价他对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对他所作事迹的评价。以及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他对后世革命的影响,也就是他的政治遗产。
可以肯定地说,我这个对联里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出自于我对洪秀全资料的阅读笔记。我的基本立意也出自于阅读理解。
      我对洪秀全这个人还是持肯定观点的。不论他后来如何腐朽没落,如何一败涂地,我们始终要知道他金田起义的初衷,还是要推翻腐朽的满清统治,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纲领,并颁布了《田产田亩制度》。这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封建造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有别于其它农民起义的。
      所以我的基本立意就是褒扬为主。
      上下联分写他的革命事迹以及政治遗产。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细化构思。

      要写洪秀全的事迹,就不可避免地要写到金田起义的原因,以及他最后的失败。那么一句话就忽然浮现出来“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洪秀全之所以造反,是不是也不想我中华沦于左衽呢?他的资料中有驱除鞑虏的口号,在祭拜朱元璋的祭文里也表现了恢复中华这一意愿。那么上联的结句就有了。忍看中华沦左衽。(这里忍看,古汉语里是不忍看的意思)。

      至于下联的由来其实也很简单。在资料阅读中,我知道,孙中山是洪秀全的广东老乡。而且孙中山也继承并发展了洪秀全的 天下为公 这一政治理念。那么对于孙中山而言,洪秀全就是他的先辈楷模,对于洪秀全而言,孙中山就是他政治上的继承人。 所以又有了“元知南粤有先型”这一结语。

      是不是有了两个结语就是对联了呢?当然不是,两个结语虽然不错,但是孤零零放在那里,还是显得生硬,没有说服力。
      那么接下来的过程,就是回顾我的结语如何得来,并将之演绎成文字的过程。

      前面我们说过。通过阅读资料,也作了一些笔记。从中知道了洪秀全与朱元璋,与孙中山的渊源。那么用这两人来作为衬托,是很能抬高洪秀全的形象的。也很巧,记得前人有一句话说“五百年必出英雄”。我还特意去查了下洪秀全与朱元璋的生平年代,果然是四百几十年,差不多五百年的样子。那么首句就有了。下联的首句也是这样。而且因为有上联的句子,下联首句几乎就像对句一样容易。当然前提是我在资料中了解到,孙中山和洪秀全都是珠江流域人。下比第二份句,其实是在有了结句之前就有了的,因为结句就是因为“天下为公”这句话而来的。
      所以下联的产生,比上联要容易些。这时候上联还缺中间分句。 其间我换过几个句子,都不是很满意。最后忽然联想到一位汉家英雄,霍去病的一句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于是换了进去。这已经是几天以后的事情了。

      当然写到这里的时候,文字还不完全是最后作品的样子,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这时候的对联,已经是初具规模了。所剩下的,就是最后一步。

五:精细打磨,精益求精。

      当对联已经初具规模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大声地朗读你的作品,有感情地,抑扬顿挫地朗读。从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比如句子的流畅度,语句是否通顺。句子转折递进的地方是否合理。领字的运用是否恰当,一些细微的对仗是否精细,句子平仄的变化是否符合规则。句脚的平仄交替是否和谐。

      找到问题,并不断修改,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以上这些,就是成联写作的基本步骤。当然,这些只是解决了如何写一个合格的对联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对联应该是符合联律通则的,但是,符合联律通则的对联,也未必都是好的对联。

      那么如何跨越由合格对联到好的对联这一门槛呢?下一讲我们会谈到这个问题。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4-25 12:57
本帖最后由 闻雨斋主 于 2016-4-25 13:02 编辑

  
           看四海群成联PK
    观云随意挥纤手;闻雨潜心点绛唇。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4-25 14:32
      
恒将斜日当值日;
泰转危安于惠安。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5-14 13:24
尘封记忆楹联作品欣赏:

晋江龙泉书院:
一涓活水通洙泗;
半壁清风仰圣贤。

介休三结义庙献殿:
吴魏何存,漆俎千秋源义气;
江山依旧,桃花几度酹英雄。

雾漫小东江:
神女许多情,乘楚雨湘云,疑向东江开别苑;
霓裳笼绝色,更风鬟雾鬓,每从碧水试新妆。

山东潍坊郑板桥纪念馆:
问我公历几许沉浮,直悟到糊涂境界?
于胸次养数丛兰竹,都写成清白文章。

微雨:
或尘寰有未解之冤,以为倾诉;
叹广汉多高寒之苦,忽作飘零。

西湖 秋瑾墓:
封墓累十迁,料自古英雄相惜,威灵同属西湖好;
呈堂唯七字,当是时风雨交加,碧血曾催剑气寒。

沧州山神庙:
燕赵传慷慨悲歌之士,便野壑幽岩,犹多鲠固;
英雄亦穷途末路而来,但遮风挡雪,不负粢盛。

四顾茫然:
风雨故人稀,更几番把酒登台,底事古今同一哭;
文章双鬓白,觅何处濯缨挂袂,此方天地我曾来。

北京大学:
济世在科学民主,轩窗納宇宙,春色满湖图,此间原德先生赛先生故里;
育人岂格物致知,碧血挽乾坤,铁肩担道义,教吾想严校长蔡校长当时。

浔阳楼:
白少傅悲歌一曲,苏学士题书三字,宋押司图壁几行,醉眼望飘蓬,各有襟怀抒块垒;
扬子江东去无涯,匡庐山独峙千寻,湓浦月空悬万古,长风激流水,忽看天地笼烟云。

满眼风光北固楼:
雄心凭领略:溯五千年吴越,堪说几人?辛稼轩四顾苍茫;孙仲谋三分鼎峙;刘义隆两伐中原;萧叔达初题文字。满眼数风流,正海晏河清,民安国泰,亘古九州归大统;
胜境喜重开:合百万里画图,都来此处。甘露寺东迎紫气;凌云亭西照丹霞;铁瓮城南屏建业;玉圌峰北望关山。一杯浇块垒,看粉廊朱槛,挑角飞檐,半江明月入高楼。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5-15 16:57

      题寺院联
尘世经营知左右;
佛门盈利卖东西。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5-15 17:02

     抱瓮灌园,绝机心如憨者;
     同窗吹水,好名利是小人。


注:吹水就是吹牛的意思。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5-17 19:27


   自题联
能释怀方为智者;
肯知足便是高人。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5-20 11:09
本帖最后由 闻雨斋主 于 2016-5-20 11:13 编辑

2016.5.19.星期四  尘封记忆在四海联话讲清联   摘抄

110.王船山祠 前 人
恸哭西台,当年航海君臣,知己犹馀瞿相国;
羁栖南岳,此后名山著作,同心惟有顾亭林。
[简注]王船山:即王夫之,见前注。祠在湖南衡山南岳莲花峰。王夫之生前筑室于此。恸哭:大哭,痛哭。西台:中书省的别称,即御史台。宋设御史台于洛阳,因洛阳称西京,故称西台。此指代亡明。航海君臣:指南京福王君臣走福建,渡海至桂林。福王死在南澳。桂王朱由榔(永历帝)在桂林支撑南明,瞿式耜辅佐,王船山曾投奔瞿式耜。瞿相国,即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江苏常熟人。永历帝时为东阁大学士,兼管吏部。桂林城被清兵攻破,与总督张同敞一起被俘,不屈而死。羁栖南岳:隐居在南岳。名山著作:指伟大的著述。顾亭林:即顾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亡后,拒不仕清,并从事抗清活动。著有《日知录》等。联语立意完致,用互衬手法,赞颂王船山的民族气节和学术贡献,立德立言,名垂千古。

大家先仔细阅读简注资料。
也许有朋友会问,不是讲对联可嘛,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读清联。这个问题,说简单就很简单,对联课嘛,当然学习对联了。说复杂呢,就涉及到,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学习前人作品,要学习什么,要如何学习的问题。
清朝是楹联创作的高峰期,清代的楹联作品也代表了楹联创作的高度。取法乎上得乎中,想学习楹联创作,当然要从清朝入手。
那么我们学习清联的什么呢?我们学的不是普通的楹联欣赏。普通的赏析,是要学习作品的文字美,艺术美,风格美,我们要学习的,是作者如何创造出这种美创造出美的技法,技巧。然后自己尝试去模仿,消化吸收,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好了,回到对联上面来。王船山,船山先生,王夫之。明末清初以为很有气节的文人。我们曾经说过,祠堂联不等同于挽联。挽联对逝者平生功绩是描写,更多的是为了寄托哀思。祠堂联则是对逝者平生事迹的描述总结,要表达的感情在于纪念。比挽联,少了悲哀的气息,多了庄重的氛围。几乎等同于盖棺定论。
那么作为王船山的祠堂联,作者是如何下笔的呢?大家平时都知道,写联要“切”。切人,切事,稳切不移。等等。这个对联,显然也是从切字入手。我们知道,王船山有两个身份。A:明朝官员。南明政府成员。B:学者,南明移臣。对联正是从王船山的这两个身份角度切入。
恸哭西台:这是对南明政权灭亡之前,王船山作为南明官员身份时候经历的追述。
羁栖南岳:这是对南明政权灭亡之后,王船山作为文人学者身份的所作所为进行的追述。
恸哭西台:起句,切入刻画方向,用恸哭引出下文 ,当年航海君臣:对王夫之当年参与南明政权抵抗满清入侵的历史进行回顾,同时,用君臣两个字,引出结语。知己犹馀瞿相国;君臣里面都有谁呢?王夫之在这些人里面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结语用当时一位很有名望的相国瞿式耜来作为比较。这是给予了王夫之很高的政治评价。
上联,对王夫之政治方面的节操进行了刻画。那么下联就转入对王夫之作为学者身份的成就进行描写。羁栖南岳,相当于影视剧本中的设定场景。同时也交代了王船山在南明灭亡之后的活动场所。 此后名山著作:很约略,没有细写,只是用了名山来比喻一下,不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会感觉力道还不够,那么如何继续彰显王船山的文学成就呢?同心惟有顾亭林。 结语用了顾炎武。用拉人作衬的方法,对王夫之的文学成就进行了肯定。但是,为什么用同心呢?文学成就,又不是交朋友。同心两个字很值得玩味。考虑到顾炎武的反清身份,这里的同心就很容易解释了。在反清这一件事情上,两个人是心有灵犀的。
我们说,对联对联,有对有联。那么这里的“同心”二字,就是上下联的关联点。作者在写王夫之文学成就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他的政治立场。用同心这两个字使上下联遥相呼应。

113、憩云楼 曹龙树
喜开心眼常登阁;
若问行藏且看云。
此联则上幅见楼,下幅见云。这种写作方法,是题署联中,释名的一种。作者没有采用嵌名的方法,而是采取了用联语解释所题署景观名字内在含义,或者是赋予更深层含义的方法。作品的上下联,无疑是通过 云楼两个字展开。同时,又把“憩”字那种闲情雅致,用“行藏”,云卷云舒的况味进行阐发。
经常看见有联友写嵌名的作品,偶尔见到有写释名的作品。
嵌名联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就在于,不能生硬,要让嵌字与名字之间找到一种能够沟通的纽带。
释名联要注意的就是,不能任意解读,歪曲名字的内涵。而是要使作品能够与名字相得益彰,形成呼应。

115、岳阳楼 周元鼎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简注]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门上,面临洞庭湖,是我国江南四大名楼之一。被誉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唐张悦所建。宋滕子京重修。周元鼎,字象九,清陕西三元人。乾隆进士。官至广西乡试正考。后乐先忧: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希文:即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庶几(音jī):也许可以。表示推测之词。知道:在此意为懂得这道理。昔闻今上:化自杜甫《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少陵:即唐代诗人杜甫。始可:才能够。言诗:谈诗。联语化用得体,兼寓议论,抒发个人意气,口气不凡,但作者的思想才情能否与范杜二公匹敌否?见《对联欣赏》

这一副岳阳楼联,算是流传下来的岳阳楼联里面,比较缺乏文采的。但是它有一个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切题的手法,简单明了。特别爽利。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等一下,我找一个对联来。
三闾大夫祠 秦 瀛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看一下这幅对联,也是很简洁。直接用三闾大夫的作品切入。
我在今天和学生聊天的时候,正好聊到怎么样写苏轼,于是我就信手找到了这个写三闾大夫的对联,再然后,我就用了一分钟时间,写了一个简单的“苏轼”。
明月几时,风光允是西湖好;
大江东去,意气应怀赤壁游。
我们看到,什么是仿写?仿写不等于抄写。我刚刚说,这副岳阳楼,简洁明快,就是很适合用来仿写的对联。入手很快,很容易就能掌握要领。
大家不妨试一下。可以用这种方法,这种技法,写一写黄鹤楼啊,鹳雀楼啊~等等。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这就是用了两位名人,分别以两位的词句作为切入点,然后生拉硬拽把二位名人拉出场,还要接受一番品评。作者看来也是自视身高啊~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5-20 12:01
本帖最后由 闻雨斋主 于 2016-5-20 12:16 编辑

     题今日黄鹤楼
江边黄鹤,相闻玉米基因转;
楼外白云,忍看江城霾雾飘。
作者: 闻雨斋主    时间: 2016-5-27 10:54
2016.5.26. 星期四  尘封记忆在四海联话讲清联   摘抄

117、涵碧草堂 陈大文
香浮碧乳留真味;
影动清流惬素心。

[简注]涵碧草堂:在湖北天门,纪念陆羽。陆羽,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三篇,后世民间祀为茶神。陈大文(?--1815),字简亭,清河南杞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素心:此指心地纯洁。联语清淡雅致,虽未着一茶字,香、碧、清、流字字在写茶。见《中华对联大典》

这是一副纪念陆羽的对联。我们知道,陆羽是茶圣,纪念他的对联怎么能没有茶呢?但是很蹊跷的是,这副对联,还就是没有茶字,茗也没有。以前我们讲过,写楼台亭阁这些题署联,有三种方法,一是嵌字,二是释名,三是释义。嵌名,这个联是没有采用;释名呢,草堂的名字叫 涵碧  上联涵香,下联流翠。看来这个对联是采用了释名的手法。释义呢?上下联 虽然没有写茶字,但是,所有的文字其实都是在围绕茶字来进行。那么这副对联也做到了释义。这是一副释名释义相结合的作品。上下联分别解释了涵碧草堂的涵碧两个字。整联结合起来,又阐述了茶道的清淡雅致。这在题署联里面,是值得学习的。比单一的嵌名,要高出一个档次。而且。这就是一副合咏  茶 的绝佳诗钟。
香/浮/碧/乳/留/真/味;
影/动/清/流/惬/素/心。

我们来看着14个字,名词的小类对仗,动词的分类对仗,都很精致。不着一字,尽得茶意。

118.晴川阁 前 人
杰观飞甍,槛外蜀吴横万里;
风帆沙鸟,天边江汉涌双流。

[简注]晴川阁:在武汉龟山东禹功矶上,由明代汉阳太守范子箴创建,从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得名。此阁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辉映,被誉为“三楚胜地,千古巨观”。杰观:出众的寺观。观,因与道教有关,读(guàn,灌)。甍(méng,萌):屋脊。蜀:指今四川,在长江上游;吴:今长江下游。沙鸟:沙鸥。江汉:指长江和汉水。联语结构谨严,意境开阔。近观远眺,思飞万里,浮想联翩,九楚风光,尽在望中。

也是一个楼阁的名胜联。很显然,这个对联只是在地里位置上切合了 晴川阁,而不像刚刚的 那副涵碧草堂联,从名字上切入。这副熟练,选择了从楼阁远观近睹的景物作为切题手段。为什么起句用 杰观 呢? 有两点用意:第一是要切景。也就是说,要切题,写的晴川阁嘛;
第二点,是要找到一个基准点。也就是说,作者是造这个晴川阁远观近睹,得到的视觉效果。飞甍   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字呢?也有两个用意:第一,要写出楼阁的气势;第二,什么叫飞甍,大约就是古建筑的挑角飞檐,从建筑主体向外探出,很气势。那么作者的视角也随之向外探出。探出去之后~~看到了什么? 槛外蜀吴横万里。看得很远,渐次苍茫。很开阔高远,吴蜀形势,尽收眼底。感觉到了视线的由近及远。它不是很突然出现的,二是由文字引领视线,由视线产生文字。风帆沙鸟  用风帆~~也是两个用意:第一是要用风帆,把视线再收回到眼下的江水。换一个视角,从地形地貌,换到长江流水。然后再用风帆,引领视线,由近而远,随着风帆的远去,视线也沿着江水渐次展开。眼前的 沙鸥~~即是一种点缀,也和风帆一样起到引领视线的作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看这首诗,李白是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的视线也随着帆影沙鸥~一直看到水天一处的地方。天边江汉涌双流  天边是什么呢?是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作品其实是文字随着视线走。用视线引领着文字。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技巧。
杰观飞甍,槛外蜀吴横万里;
风帆沙鸟,天边江汉涌双流。

槛外蜀吴横万里;
天边江汉涌双流。

如果我们把起句抛开不要,行不行呢?景物还是那些景物,但是会有一种很干瘦的感觉,远不如加上起句以后那么清晰,柔和,而又富有诗意(所谓诗意,其实是借用风帆,天边,等文字的联想。比如我就联想到了李白的诗。)

119、包孝肃公祠 左 辅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

[简注]包孝肃公祠:见前注。左辅(1751—1833),字仲甫,号杏庄,清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南巡抚。有《念宛斋诗》。一水:指包河。关节:见前注。肃:肃穆起敬。联语遣词贴切,叙议结合,盛赞包公的公正无私,表达缅怀敬仰之情。见《安徽名胜楹联辑注大全》

记得我们以前讲过一个 包公祠堂的对联
41、题包孝肃公祠 姚三辰
庐墓守终丧,移孝作忠,最是片言争国本;
居官持大体,以宽继肃,漫云一笑比河清。
我们把两个对联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姚联是从包拯的谥号切入,渲染生发,完成的创作。左联是从包拯祠堂的地形地貌切入,生发出寄托。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起句,是远景,远远望去,一条河水,绕过荒芜的祠堂。这里的荒字,是大有用意的。为什么说选取景物呢?景物很多,比如包拯的祠堂,我想可以入联的远非是那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水,也不仅仅是一定就要用荒凉的祠堂入句。我们说,这一组景物,是作者可以 挑选  的,而且用一个荒字来强调。这就是选景造势。选取对你有用的那一部分,而忽略其他。为什么要刻意渲染 这一份荒凉呢? 那是因为作者要生发出来的下文,必须要由这份荒凉的景色才能引导出。此地真无关节到;这里没有什么人来祭奠,来祈求。活着是清官,死了是个清凉鬼。要用前文的荒凉,来引出后文的孤单,引出后文的孤高。
看下联  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这就是近景。由远及近,视角很清晰。无非是面对包拯的遗像(应该是石刻的刻像吧),追思先贤。不是包拯祠堂孤独荒凉,也不是包拯的遗像孤单凄凉。实在是没有谁能够有资格与包拯比肩而立啊。这是对联用意所在。欲扬先抑。想称颂包拯,但是先着意刻画他祠堂的孤单凄凉荒芜,然后在最后给你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不是一定要他孤单,是实在没有人有资格给他作伴。这种压到底,再弹起来的力度,要比那种硬生生直接拔高的写法,更有劲道。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