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中国(即墨古城)第九届楹联学术研讨会纪要 [打印本页]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16-4-27 15:02
标题: 中国(即墨古城)第九届楹联学术研讨会纪要
中国(即墨古城)第九届楹联学术研讨会纪要
由中国楹联学会主办,山东即墨市鼎泰德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中国楹联报社、《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杂志社、联都网、中国楹联论坛协办的“中国(即墨古城)第九届楹联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4月23日至24日,在被誉为“三齐古邑”“青岛文化之源”的即墨古城举行。研讨会以“对联学理论体系之建构暨当代对联名家创作交流”为主题,旨在深化当代对联学理论的建构与系统研究,沟通楹联界与正规院校对联理论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增进楹联创作名家之间的交流与切磋,进一步促进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蒋有泉,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高宝庆,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杂志社社长、山西省楹联家协会主席孙满仓,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楹联报》总编卢晓,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叶子彤、刘太品,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学森、贺宗仪,南昌大学龚联寿教授,陕西师大张志春教授,西安财经大学严海燕教授,江西师大杜华平教授,天津大学刘锋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小华博士,陕西理工学院黄文华博士,陕西科大附中鲁欣硕士,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鲁晓川硕士,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联都网站站长陈丽荣,中国楹联论坛网站站长曲景双,海天出版社副编审韩海彬,以及当代楹联创作名家俞劭华、卜用可、贾雪梅、吕可夫、文伟、康永恒、周广征、朱荣军、金锐、何智勇、赵继杰等参加了本届研讨会。
山东即墨市副市长、古城规划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宋宗军,即墨古城管理办公室主任万吉慧等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宋宗军、高宝庆、蒋有泉分别致辞。与会代表参观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山东即墨老酒厂、创智产业区、汽车产业新城,以及即墨古城,亲身感受到即墨市经济、社会、文化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对中共即墨市委、市政府及即墨古城建设者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十分重视融入包括楹联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提升即墨古城文化内涵与品位的理念与举措,表示由衷的赞赏,更为其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所激励。参与即墨古城楹联创作的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创作热情继续为即墨古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才华。为了进一步在即墨打造楹联文化发展的氛围与平台,中国楹联学会决定在即墨古城设立“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基地”,使之成为古建筑楹联复建的范式,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了揭牌仪式。
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对联学理论体系建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讨,大家畅所欲言,结合对联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或论证建构对联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或阐述对联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论点鲜明,内容切实,在对联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分支等问题上,求同存异,达成一定共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当代楹联文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中国楹联学会在创建楹联文化城市、促进楹联创作、普及楹联教育、倡导联墨双馨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以整理和颁布《联律通则》为标志,学会对于对联学术理论研究也倾注了不少心血,产生了一些成果。随着楹联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无论是从楹联习俗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是楹联作为一种独立文学体式而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的角度来衡量,都需要加强楹联学术研究,以扎实的研究成果和翔实的文献资料,支撑对联学理论大厦的建构。这一任务相当艰巨,又十分紧迫。
与会专家学者对对联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出了客观评价,普遍认为,自梁章钜《楹联丛话》系列著述开创了对联文化研究的先河,以吴恭亨《对联话》为代表的联话类著作、不少个人联集的序跋文字以及以蔡东藩《联对作法》为代表的对联教材类著述,使民国时期的对联文化研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以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为标志的新时期楹联文化的复兴,使当代楹联文化研究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研究者及其著作,常江、余德泉、陆伟廉、谷向阳、高宝庆、李文郑、严海燕等先生的相关著述,在对联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近十多年来,楹联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关高校学者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以“对联”或“楹联”为主题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论文达五十多篇,使楹联文化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与会专家学者建议,中国对联学所包含的分支学科应主要包括:对联学概论、对联发展史、对联格律学、对联修辞学、对联写作学、对联鉴赏学以及对联美学等;中国对联文化学的研究课题应主要包括:对联与民间文学(对联故事、谜语、诗钟等)、对联与民俗学(年节时令、庆吊及居家宅第等)、对联与艺术学(楹联书法、建筑园林等)、对联与宗教(佛教、道教及民间祭祀等)、对联与教育(蒙学、对课及现代语文教学等)、对联文献史料整理(联语联集、书目与版本等)、楹联的载体与制作(印刷、装裱、材质与镌刻等)、对联与媒体传播(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对联与社会组织(楹联社团管理、联事活动组织等)等。无论是在文艺学或民间文学等框架下构建起中国对联学,还是在文化学、民俗学等框架下构建更为丰富的中国对联文化学,都有着极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发展远景。
与会代表对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双翼并展同臻繁荣的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大家一致表示要认真落实蒋有泉会长总结讲话的精神,依循对联是一种文学样式的主线,以严谨的态度和实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联学术研究,努力扩大理论研究队伍,注意发掘和培养优秀人才,循序渐进,尽智竭力,扎实创新,多出成果。研讨会呼吁楹联界理论工作者与各院校的研究者,以本届研讨会为契机,携手奋进,为建构与谱写中国对联学之宏伟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6年4月24日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