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对联杂谈》再版前言 [打印本页]
作者: 二传手 时间: 2006-12-12 19:34
标题: 《对联杂谈》再版前言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0909 size=6>《对联杂谈》再版前言</FONT></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0909 size=3>林传衍</FONT></P>
<P><FONT size=4> 我和吴福瑞先生的认识,是从楹联开始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从《三明日报》上看到过他写的一副《咏将乐长联》:
五马夕阳,点缀着丹霞碧树,古寺琼楼,群群归燕,缕缕轻烟,历历成诗意。极目金溪流水滔滔去,想青史长河,明暗礁石,大小漩涡,波涛汹涌,黑夜茫茫,无处寻三山仙阁,古镛州健儿拔李寄长剑,斩蛇伏虎,浩然正气,千秋绝唱;
七星晨雾,收拾得绿水青山,长桥白塔,道道车灯,声声号子,蒙蒙入画廊。放怀玉洞风云滚滚来,看人生路上,远近雄关,深浅迷宫,峻岭崎岖,红日灿灿,有路通四化天堂。新将乐人民挥杨时巨笔,绘凤描龙,壮阔豪情,万代风光!
阅读之余,我不仅对将乐的风景名胜、历史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不久,我又在报纸上看到了他写的另一副《咏将乐长联》:
壮哉!数千古风流人物,尽现心中:叹越王伏虎,李寄斩蛇,杨时立雪,梁彣负笈,九尾狐赠金瓜子,赤松子垦仙人田,费尽愚公、精卫移山填海心力。王耶?民耶?怪耶?神耶?而今有谁安在?只留得秦砖汉瓦,唐刹宋观,明清宫殿,更不尽暮雨朝云,雪地霜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依旧是一蓑风雨,两脚泥沙,三餐粥菜,四季唏嘘,犹效夸公追烈日;
美矣!看百里锦绣山川,齐奔眼底:喜玉洞藏烟,金溪泛彩,珠岭流丹,龙池叠翠,三华桥卧碧波澜,含云寺隐苍松岙,凝聚重谟,郑铿吟诗绘画精华。洞者,水者,山者,岩者,盖夫无处不美。更有那春柳夏荷,秋菊冬梅,狂乱蝶莺,闹欢了青山绿水,丹崖碧野。游,神仙乐。住,神仙乐。赏不尽双塔烟云,五马氤氲,七星繁华,九曲涟漪,常逢笑脸浴春风。
联语写景状物、咏史抒怀,不仅把将乐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名山胜水、优美景致描述得真切生动,而且讴歌了将乐人民勇于奋斗、不屈不挠,善于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读后不禁令人产生想去将乐领略一下那里的风景名胜和见一见两副长联作者的冲动。
1996年9月,我有幸调到将乐县工作,这才知道,长联的作者原来是一名县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多年来,他不仅兢兢业业搞好本职工作,而且把业余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对楹联的学习、研究和创作上。正如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秘书长、《对联文化》杂志主编刘太品先生所说:“今天这本书的出版,也正是他数十年坚持不懈努力耕耘所结出的一颗沉甸甸的果实”。
《对联杂谈》出版后,在三明市、乃至福建省的其他一些地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以丰富的资料、完备的体制、明晰的条理、透彻的赏析和引人入胜的写法,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许多人都想一睹为快。第一版所印的1000册书籍很快便被索要一空。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进一步宣传、介绍将乐,增进人们对将乐的了解,将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决定协助再版这本书。今遵嘱撰写前言,故将上述认识过程整理成文,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发行,能进一步扩大将乐县的影响和提高人们对祖国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FONT></P>
<P><FONT size=4> 2006年12月于将乐 </FONT></P>
<P><FONT size=5>(作者系中共将乐县委书记)</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19:36:59编辑过]
作者: 二传手 时间: 2006-12-12 19:35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3300 size=6>《对联杂谈》序</FONT></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3300 size=4>刘太品</FONT></P>
<P><FONT size=4> 早在去年便从吴福瑞先生的信函中得知他在赶写一部叫《对联杂谈》的书,当时以为也就是一本收录若干篇短文的小集子,但不久前从网上收到了吴先生发来的正式文本之后,着实为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体制宏大和条理分明大为感慨了一番。
就如吴先生曾自我介绍的那样,他对于对联艺术的学习与研究,也是从春节时拿着小本子满街抄春联以及通过报刊剪辑与摘录的方式开始积累素材的,但起初兴趣的火花引燃的却是他长达四十年持之以恒的刻苦追求。今天这本书的出版,也正是他数十年坚持不懈努力耕耘所结出的一颗沉甸甸的果实。我不禁由此联想,我们时代这片郁郁葱葱的联林,正是由这样一批怀着火热的激情,却又伏下身去做扎实、持久而细致工作的耕耘者所托起。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大势已经昭示出,我们不仅仅是对联艺术的传承者,我们必将还是对联文化的光大者。
通读全书,可以感觉到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体制完备,条理明晰。吴福瑞先生根据自己对于对联艺术的理解,把对联文化从总体上分为“对联的形成与发展”“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种类”“对联的艺术技巧”“对联的写作”及“对联的书写、落款、钤印、张贴与欣赏”六个章节,基本上涵盖了一部完整的“对联学”所应包括的“概论、发展史、格律、修辞、创作与鉴赏”这样几个主要部分。可以说,通览本书之后,可以使读者对于对联艺术的全貌有个总体的了解。
二、资料丰富,兼容并蓄。经过数十年的广泛搜求,吴福瑞先生占有了极为丰富的材料,他根据本书体例,将六千余副联语分门别类融入其中。而在“对联的种类”等章节中,他还根据手头资料的具体情况,灵活设立细目,如“专题联”中的各种动物联及“特色联”中的许多分类,这样做使得本书容纳了尽可能多的对联资料。
三、赏析透彻,引人入胜。书中大部分联语前后,一般都缀有或繁或简的说明文字,或介绍联语创作背景、经过以及轶事,或赏析联语的立意、内涵及修辞手法。联语配上“本事”和赏析来读,不仅会使读者增加对联语内容的理解,同时还会起到增强阅读兴趣的很好功用。
本书以有特色的理论架构为骨胳,以大量古今对联佳作为肌键,以精当的点评赏析文字为肤发,组成了一部集联论,联话,联集于一体的对联读物,可以说是为联坛做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于本书出版的意义,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为对联初学者提供了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门教材。许多“教科书”式的对联教材多会给人以枯燥之感,本书主要采用以联带论的方式,深入浅出且不失系统性地向读者介绍了对联基础知识,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学到对联学常识及对联创作、鉴赏知识。同时大量的联语更为读者提供了可资仿效的范例。
二、为对联研究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生动的研究素材。书中引用的大量对联本事、掌故、故事等,为联史、联家特别是当代联史的研究罗列了很丰富的材料。当然了,在使用这些资料时要根据不同的视角与用途,认真慎重鉴别: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角度来说,差不多所有素材都是鲜活可用的;从联家评述角度来说,则要注意真正的故实与讹误、附会、伪托及杜撰的区别;而从对联史学的角度来说,则更要在严格界定相关概念的前提下,对于材料的真伪及属性作出谨慎的鉴别,以免由此得出乖谬的结论。
三、对于对联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则可以把本书当成一部妙趣横生、开心益智的消闲读物,置之几边床头,偶尔捧起,信手翻看数则,得意之余,会心一笑,亦为人生乐事。
总之,《对联杂谈》虽然名之为“杂谈”,实则是一部知识性、趣味性兼而有之的对联专著。本人因审读书稿之故,先睹为快。今受命为序,故将上述粗略的感想整理成文。
2006年7月于京华</FONT></P>
<P><FONT size=4>(作者系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P></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19:40:00编辑过]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ひ彩| 六合投ひ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ひ乐ひ城:顶级信用ひ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二传手 时间: 2006-12-12 19:50
<IMG src="http://china-liandu.com/UploadFile/2006915184536186.jpg" border=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19:50:54编辑过]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