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应对: 1.
[出句]暖透寒窗,春风悯我攻书苦 [对句]琼镶陋室,夜月酬人立志高
[注:看来陋室像镶了美玉,其实不过是月光从屋的破洞进入。]
2.
[出句]集贤兴业,和政惠民,百色祥云飘万载 [对句]宁武定州,昌图安国,银川清水映丹阳 [省份]山西 河北 辽宁 河北 宁夏 甘肃 江苏 [注:不用浙江的「丽水」是故意的,因「清水」有「海晏河清」之意。] 二、 自撰联 识耻知荣,春去秋来,政权在我唯能也 丰衣足食,朝劳暮息,神力于人何有哉 三、 评论
联律基本法
引言
来网上玩对联竟然要写论文?有必要吗?这涉及写对联的目的。
诗词、戏曲、散文,别的语文也有。唯独对联,只有方块字的中文才能做到,这才是中文独特的地方。所以,每个学中文的人都应该学。
学中文,除书写外,还有个难处--声调。国语四声,其他方言有的更多,如粤语九 声,很难学。对于文化的传承,是个障碍,必须想办法补救。对句、猜谜这类玩意,可增加学习的趣味,事半功倍,是很好的工具。要对句,必须弄清楚词性和格律。因此,对句实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利器,岂止附庸风雅之举?而它的理论基础,便变得十分重要了。
写这论文,最难的地方是涉及对联的定义。要说联律,不能不先说对联是什么。而对联的定义,与联律又互为因果,是鸡与鸡蛋的问题。律究竟是对联定义的一部分,还是分别好联与坏联的条件?当然,更根本的问题,是到底有没有联律?有的话,要说联律,又不能不说诗律--两者的关系,千丝万缕,互为印证。
先说对联是什么。很奇怪,理论上是国粹中的国粹的对联,却从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只被视为雕虫小技。照理,自张骞通西域至五代这肯定对联已出现的时候,约千年来,朝廷必然知道方块字和外文的分别。五代至明末,七百年又过去了,即使明太祖很喜欢,对联还是不受学术界重视,论对联的文献,绝无仅有。真不明白为何这能突显方块字特色的文体能如此被冷落?难怪清梁章钜慨叹「何独于楹联,而寂寥罔述」。
甲、对联的定义和起源
首先,要为对联下个定义,这却相当困难。对联既未受重视,而且因形式相当自由,要下定义,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规格,殊不容易。其次,要下定义,又不能不探究其根源。
先请大家思考一个基本问题:是不是张贴出来的才算对联?这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正史所见的、关于对联的记载,始自「楹联」。个人所知,五代以前并无提及。楹联是张贴在门外 好详尽啊,佩服之中
作者: 大象牙 时间: 2006-12-18 15:31
这个娃子好认真呀!
作者: 吴钩 时间: 2006-12-18 18:31
作者: 一身清白 时间: 2007-2-8 08:50
好东西,学习一下了.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