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2018.02.01公示】南昌新建区地名征联公示 [打印本页]

作者: 向闲    时间: 2018-2-1 17:50
标题: 【2018.02.01公示】南昌新建区地名征联公示

                                                                       公  示
        我区地名楹联及地名故事征文大赛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征稿,全国各地作者踊跃投稿,经大赛组委会聘请专家评审后,各类奖项已出炉。为体现大赛的公正、公平,特公示如下(公示期3天):
地名楹联获奖作品
一等奖(1名)
谁言文化无踪?在萋萋瓯越、历历蛮荆,古承古道;
我赞地名有迹,经漫漫轮回、悠悠岁月,新建新区。
         (赵玉文,湖北襄阳)
二等奖(2名)
立区现代,析县宋时,不同设置名新建;
北靠鄱湖,东临赣水,一样画图妆未来
        (王九大,江西九江)
溪如玉带环,迷蒙蜃阙螺洲,归桡犹恨蓬壶小;
霞是佛光绕,迢递钟声梵唱,蹑履何辞兜率遥?
        (郭彦波,广东佛山)
三等奖(6名)
题南矶山国家湿地公园
帆扬鄱水播渔歌,人间胜景
日出矶山惊鸟梦,天上奇观
        (邓伍生,江西新建)
建业频敲得胜鼓
转型再谱创新篇
        (李忠林,山东禹城)
香漫金桥,清明酒配东坡肉;
绿盈玉碗,水果羹加生态茶。
        (刘志刚,甘肃崇信)
海昏侯联
千年孤寂,评说由人,功过是非成垒土
一日终欣,辩争凭我,身形物貌见云天
        (胡家炳,江西新建)
题长堎镇:
       隔江遥望滕阁伟;
       越堎长驱锦路新。(新声)
        (孟广祥,北京顺义)
梦山
遥看云壑狮峰,隐隐千秋王者气;
遑论蜀廷晋室,拳拳一颗梦娘心。
        (翟红本,河南鲁山)
优秀奖(22名)
松湖镇
十里商船栖宋埠;
一湖烟浪映松亭。
        (田伟,河北南宫)
昌邑乡:
今朝人忆游塘月;
当日谁修昌邑城?
        (刘红波,广西岑溪)
西山雨润和谐景
北斗星辉友善风
        (李轩才,山西原平)
恒湖农场垦动荡鄱湖而作永恒,粮仓固矣;酿苍茫赣水以为馥郁,醉意浓哉!
        (卢象贤,江西九江)
野果充饥,好汉坡中人更壮;清风拂面,罕王庙里梦堪馨。
        (何其谷,湖南临湘)
题南矶湿地:
燕语莺歌,柳丝摇绿梦;
蛙鸣鱼跃,莲蕊动芳心。
        (朱海清,湖南衡山)
题樵舍镇
云舍烟村,千秋古镇;
樵山渔水,一个桃源。
        (陈亮,四川内江)
逐梦赣江,千帆风劲;
放歌鄱水,万篓鱼鲜。
        (汪怡玲,江西九江)
双轮驱动奔高速;
五色旅游迓远宾。
        (王凤祥,江苏泰州)
位晋十强,润笔鄱湖书锦绣;
业逾千亿,扬帆赣水领风流。
        (曹文献,河南安阳)
       
题厚田乡之一
方钦江右人文古;
更醉洪都沙漠奇。
        (冯衍斌,山东济南)
樵舍镇
古镇追寻樵舍梦
新时涌动赣江潮
        (项光来,北京顺义)
西山镇幽谷翠峰,绵延道脉三千景;洞天福地,分取庐山一半春。                                  (罗中寿,广西柳州)
题生米镇
千年沃土恒生米
一代祖师尚镇龙
        (李来栓,河南卢氏)
阁耸千秋,望萧峰引凤;
业昌九派,喜赣水腾龙。
        (刘湘梅,江苏苏州)
石埠开通追梦路,
金桥架起上天梯。
        (康黎明,江苏昆山)
长堎烟浓昌邑聚;
大塘水暖厚田知。
        (卢炜、江西新建)
       
黄堂宫仙茅掷注黄堂,烟火丝丝腾紫气;圣母驾临玉殿,莲花朵朵绽金光。
                                   (谢玉斌,江西新建)
题象山森林公园
日照青杉,映千枝碧染
霞飞白鹭,惊万点雪凝
        (熊沐凭,江西新建)
上联:昌盛诗书满城邑
下联:厚载淳风盈心田
        (谭建平,江西新建)
溪霞镇
溪水潺潺濡民养物生万福
霞光霭霭通心明理纳千祥
        (李金斗,江西新建)
上联:墎墩破曦,隐隐罄钟惊天地;
下联:海昏拨雾,沉沉简牍鉴古今。
        (张令效,江西新建)
       
地名故事获奖作品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2名)
金梦时代话界檀
                      陈重信
        新建区石岗镇(街)锦江河南面的一段沃土上,有七个自然村(大房、七老下、熊家、陈家、上房、游家埠、沙地里)。分别住着唐氏、毛氏、熊氏、陈氏、吴氏等七姓人家。他们人口共有四千;屋舍紧靠,田地相连,都住一个堤垱围子里,人们故统称其为“界枟围”。 他们的祖先来这儿,据谱牒记载:距今有千余年。其实“界枟”名字的由来,并不能一言两语说得清,要说,还得从古说起。
        早在唐宋时期,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造成人们四处流浪谋生。那时,七家姓族,就流游至此,过着放鸭、牧牛等养殖和种田的生活,安家糊口,十分困苦。但是,这地方紧靠锦江,地肥土沃,又适宜种粮侍菜,确是个好地方。因此,他们各划地盘,自己耕作,相互依靠,长居于此。他们有多余的农作物,又到北岸石头岗集市上去卖,同时换取自己的所需品。据说,那时河道小,河床浅,河仅有小港那么宽,来去十分方便。以后,随着岁月年长日久,不断被河水冲洗风化,河床变宽变深,人民才用渡船过河。
        据先人讲,古代人是很信佛教的。早期,界枟无寺庙,界枟人信佛的话,只能去石岗的“拿湖古庙”敬香,很不方便。特别是正月“送神”玩龙灯,要做好几担米糊送上庙,确是运送艰难。有一年送米糊上庙,在过河时被打翻了桶,弄得米糊全报废,没敬上神,百姓心中不舒服。第二年,有人出了歪点子——用麻袋“请”菩萨过河,结果,界枟有人真的这么做了,他们趁拿湖人不注意,将“大王公公”和“二郎神”背了回去,便在界枟建起了“土谷祠”庙,意思就是说:今后,求菩萨保佑我们界枟年年“五谷丰登”。后来,经过几番扩建,土谷祠越建越宽宏,后因朱熹路过于此地,并将此庙改为“勅建土谷祠”。
        勅建土谷祠的庙门朝东开,按神道习俗,送神本应是农历正月二十日以后,每逢干支的“己乙丑”,而拿湖庙朝南开门,送神是农历正月二十以后每逢干支的“申子辰”。为了遵从原来神规,界枟的勅建土谷祠送神,只能和拿湖庙同一天,叫作“大王公公”和“二郎神”搭乘拿湖庙的神船去做客。
        据前人说,界枟第一次搞“送神”,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他们请来道士,摆坛设祭,举灯舞龙,登台演戏,玩狮戏蚌,邀朋请友,热闹非凡。从那设坛以后,因为“坛”与“枟”谐音,枟又木旁,木生根,枟香飘荡,所以,他们将这个围堤内的七村叫“檀溪”。以后,人员增多,村庄扩大,他们怕自己管辖的土地山河被外人侵占,就自然给土地规划界限。民国之后,民众就普遍将“枟溪”叫成“界枟”,因此,界枟的名字就叫开了,一直至今,命名为:“界枟大队”;后为“界枟村”和“锦南村”(因位于锦江南面而命名)。尽管一个界枟分为了两个大村,他们送神的习俗一直照旧规未改,都是心往一处想,事在一块办,人心团结如一股绳。
        再说,界枟田地少,人口多,自然要向外发展和谋生。菜要上市场去卖,做生意要与人交往,时间久之,与人闹点矛盾是难免的事。但是,纠纷不可怕,知情知理者自然会自行解决。因为河南与河北四周,结亲普遍,友情不断,亲情难分,最后会同归于好,亲如一家,往来频繁。
        今日,界枟人在外做生意的、干手艺的甚多,他们闯南走北,奔走在全国及世界各地,有名声地位,有房有车,生活美满。也有不少读书之人,有志之士,求学于国内国外,成名于昨天今天或明天,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如今,界枟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自然村臭水沟都建成了水泥道,环境已是旧貌换新颜,只见新房排排如林立,日夜光明全村照,生产增收生活好,幸福小康日子到。
        他们满怀喜悦心情表示:我们要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跨入新时代,复兴中华筑金梦,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金光灿烂。

凭吊言家岭
                                             程业余
        出西山镇东南方向,汽车疾驰在一望无垠平坦的田野上,当汽车驶上流湖河的堤岸时,一座连绵起伏的山脉横亘在我们面前,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如黛的远山,不施粉黛,却又峰峦叠翠,她就像一位端庄娴淑的母亲,静静地守候在大地的身旁,默默地吸取天地日月之精华,滋养着周遭居民的生息,他更像一位父亲,用宽阔的身躯筑成一道屏障,抵御着外来的侵扰和伤害,以最大的力量为子民的繁衍生息保驾护航。这就是言家岭,身高不足海拔200米,却逶迤数公里,一直延伸至石岗境内。
        为了久仰在言家岭一带战斗过的抗日军民,我陪同省书画协会的李永红女士一路披荆斩棘,手爬脚攀,穿越丛生的荒草和树木,经过近四十分钟的艰苦攀爬,终于登上了言家岭的主峰枞丫顶。
        枞丫顶方圆不足三十平方米,中间是一个用水泥钢筋浇铸而成的蘑菇状的地堡,虽经岁月的侵蚀,仍然可看出它的内里呈六边形,每一边都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在地堡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建有瞭望孔和射击孔的四个暗堡,在暗堡外围挖有一前一后两条战壕,前面的战壕深可没顶,后面的战壕深及腰际。在言家岭,共有5个类似的地堡台,由西向东分布在五个不同的山头,形成一个“品”字,这便是当年日军侵略我中华留下的滔天罪证。
        我目睹着日寇留下的地堡,听着阵阵的松涛声,当年西山之役的激烈枪炮声,抗日将士的呐喊声依稀在耳边回响。
        一九三九年四月十一日,国民党军第五十八军新十师的一个团的兵力集结南田镇,向西山万寿宫挺进,新十一师派出一个团的兵力从侧翼配合,向高安城和新建县西山挺进,当攻到九驻喻村时,和日军形开了拉锯战,战斗异常激烈。新十一师三十一团八连连长段学源率部突进炭岭外围时,壮烈牺牲,官兵悲愤异常,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终将九驻喻村之敌击溃。我军另一部则迂回到新建区港口桥,威胁日军左侧,日军被迫退守言家岭西山一线。此时,九驻喻村等四个据点都已经被我军控制。鲁道源军长下令新十师沿公路线正面对敌佯攻,新十一师向两翼迂回于家塘、乌山铺,挺进西山。四月二十一日凌晨,三十一团攻克流湖的丁家塘、丁家山,沿着言家岭东北地区自西山挺进。四月二十一日中午十二时,国民党第五十八军终于攻克西山,西山之役取得全面胜利。
        日军在言家岭驻守期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种种暴行激怒了当地的抗日壮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同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其可歌可泣的壮举至今激发着我们的爱国热情。
        一九三九年秋,一位名叫帅流郎的西山人,因痛恨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屡思报仇雪恨,设法买来数包毒药,密使驻言家岭为日寇挑水烧饭的炊事员,将毒药放于饭内。驻守岭 上的日军八人,除守哨一人未吃饭外,七人均中毒,可惜毒药下得太轻,仅致敌七人成哑症,没有将他们毒死。
        一九三九年十月,日军野战部队驻扎西山万寿宫柏家山, 调动频繁,仅留数人驻守该地,西山万寿宫柏家山的帅秀仁被迫充当日军炊事员,适遇我军侦察排王排长,二人计议杀敌。十二月二十二日,王排长设法弄来二瓶毒药,密嘱帅秀仁将毒药置于日军的晚饭内,帅秀仁于计而行,毙敌七人,为国人解了心头之恨,削减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搅乱了日军的军心。
        言家岭一带抗日军民抛头颅洒热血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已过去了近八十年,但他们敢为天下先,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将名留青史。
        我望着日寇留下的地堡,望着秀美苍翠的言家岭和在山下劳作的农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好在我们遇上了一个新时代,在新时代的建设中,我们更要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三等奖(5名)
七里圳的来历
                                                卢炜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初夏,因天久未下雨,地上大旱,快要抽穗的水稻几乎干蔫了,许多地方因为引水灌溉发生纠纷,甚至村与村之间发生械斗。新建县令卢璘为此心急火燎,带着一班衙役天天奔走在上、下新建之间。
        一日卢璘巡视到位于上新建的忠孝乡十八都,见夏宇杨家村与南坪卢家村、溪洪罗家村因水圳用水发生纠纷,双方族人拿着梭镖大刀,甚至鸟铳将要火拼。卢璘快速下轿喝退双方,将双方乡绅、族长传到跟前,欲问清缘故。双方乡绅、族长各执一词,都说水圳是自己家族的,互不相让。
  卢璘首先劝大家稍安勿躁,一切以大局为重,待他查明之后,再作处理。其实卢璘要查的这条水圳,其原由是这样的----
  这条圳叫上水圳,意思是水是从上面流下来的,位于今天的生米镇感里村和流湖镇溪洪村之间,是南坪卢村的开基祖卢祖诠与溪洪罗家的开基祖罗伯高,在致仕归家的工部员外郎、庆元二年进士、同时又是卢、罗二人的岳父张汉的资助下,于南宋末年,利用摄溪与璜溪之间的落差,在摄陂徐家村下的摄陂桥建闸拦水,流经现在的生米镇感里村和流湖镇溪洪村之间,灌溉着杨、廖、冯、陈、周、卢、罗、熊八姓的3000多亩稻田,成为八姓人的农业命脉。
        这条水圳挖成后,当地的杨姓凭着人多势众,想独霸此圳,因为杨姓人在这条圳的上游和中游移民了三个村庄,即庄子上杨家村、七公口杨家村和杨廖村。
        如果是风调雨顺的年份,位于圳上游的杨姓和下游的各姓能够和平相处相。倘若是干旱的年份,位于圳上游的杨姓往往将水切断,独姓享用。这样一来,位于圳下游的南坪卢家村、溪洪罗家村为了生存,经常与杨姓发生争执。数百年来,只要是发生旱灾的年份,杨姓的村庄与位于圳的下游的南坪卢家村、溪洪罗家村、圳上熊家村因为用水的缘故,常常发生争执甚至械斗,严重影响了此圳上游、下游村民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
        卢璘查明此圳的来由之后,知道杨姓以强欺弱。他遇见这等事情,当然要秉公办理。第二天,卢璘传令双方乡绅、族长,当堂审理。杨姓凭着府里有官、朝里有人,而且族大势众,对卢璘的调解不依不饶。
        卢璘气得不知如何是好,正要打道回府时,南坪卢村和溪洪罗村人的村民将卢璘的轿子拦下。
        卢璘对着卢村和罗村人的乡绅、族长说道:“吾何惧杨姓官多势大,今天本县判也得判,不判也得判!我乃朝廷命官,身为尔等父母官,那有怕的道理?”然后高叫就地升堂。
        卢璘叫捕头拿来铁靴、铁帽,放入铁匠炉中烧得通红。然后指着杨姓乡绅、族长说:“按大明法律告御状者滚钉板,拦轿告状者头戴铁帽脚着铁靴,如果此水圳是你们杨姓的,请戴铁帽着铁靴吧。”
        杨姓乡绅、族长看着铁匠炉中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个个吓得不知所措,作为乡绅、族长,他们谁愿意去送死啊。
        卢璘又指着卢姓和罗姓的乡绅、族长说:“如果圳是你们的,你们敢戴铁帽着铁靴吗?”卢姓的一个叫卢总管的乡绅说:“草民敢戴铁帽、敢着铁靴! ”于是卢总管戴铁帽着铁靴,在村民的簇拥下,从摄陂桥一路狂奔到鲤鱼桥,冒死也要维护祖先留下的家业。
        通红的铁帽和铁靴在卢总管头上和脚上烧着,皮肉发出呲呲的声音,肉焦味弥散在初夏的风里。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悲壮。
        卢璘看到这样的场面,用惊堂木一拍,流着眼泪宣判道:“此圳永归卢、罗两村所有。俗话说人吃八字田吃坐落,杨村处在上游,此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是也。尔后上游各村可以引用圳水,无论是灾年还是旱年,上游各村不得截流。水流七里,互让三分。天天鸡犬相闻的,还是以和为贵的好……”
        自从县令卢璘判后,上水圳的产业权一直由卢家村、罗家村和圳上熊村所有。在没有挖流湖道托之前,上水圳成为南坪卢家、溪洪罗家、圳上熊家三个村庄的农业命脉。当然,位于圳上游的杨、廖、冯、陈、周诸姓用水,只要在不影响下游的情况下,水圳上、下八姓一直相安无事。
        上水圳为什么后来叫七里圳呢?一是为了纪念卢总管当时戴铁帽着铁靴,从摄陂桥一路狂奔到鲤鱼桥,正好是七里;二是纪念县令卢璘当时说的“水流七里,互让三分,天天鸡犬相闻的,还是以和为贵的好。”
       
        (注:卢璘,明代浙江余姚客家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任新建县令。卢麟在新建任内,兴学校,修水利,访民情,将遗留多年的积案逐个审理,还百姓以安宁。其中他“泪判七里圳”就是精彩的一出。)
学鬼洞
                                        柏宗室
       
        相传在明清时期,南矶乡的民众十分崇拜神灵——菩萨,每个村庄,每个姓氏都有各自的菩萨。这些菩萨或泥塑,或木雕,栩栩如生。民众有什么重大事情,在作决定之前都要问菩萨,都愿按菩萨的旨意办事。为了使菩萨更加灵验,在菩萨开光之前要给菩萨捉魂,即将人或其它动物的灵魂捉到菩萨的形体中。捉魂的方法是:首先准备好轿子,将菩萨放在轿子里,另准备好“三牲”(煮熟的猪头、鸡、鱼)放在一个盆子里,在盆子里放一把刀,还要准备好一只活鸡,一块绸布,一套锣鼓,一挂鞭炮、一些香纸。参加捉魂人趁天黑抬着轿子、菩萨,拿着“三牲”、活鸡、香纸、爆竹、锣鼓等,悄无声息地来到预定地点,等待人员或鸟兽的叫声。一旦听到人员或鸟兽的叫声,立即打锣打鼓、鸣放鞭炮,将鸡头宰下用绸布包好放入预先在菩萨身躯后面开凿的印槽中,封存,并把“三牲”放到菩萨前,顶礼膜拜,这就完成了给菩萨捉魂的程序,即把人或动物的灵魂捉到了菩萨的形体中。在漆黑的夜晚,人碰到了捉魂的事,立即就会吓死——即变成鬼。 “学鬼洞”这地方就是捉魂活动进行得最多的地方——也就是“鬼”最多的地方。而且这些“鬼”的灵魂是被捉走了的,所以他没有智力,没有主见,只能人云亦云,你说什么,他说什么。“学鬼洞”这地方在南山西北侧,这里有一个长约百多米,高约二十米,呈内圆弧形的峭壁。正中下方有一个洞,人们站在洞前约百米远的地方,高声叫喊,就能听到同样的回声。过去人们都说,这是“鬼”在学我们讲话的声音,所以把这个地方叫做“学鬼洞”。
梦山与《牡丹亭》
                                                 涂序团     
        江西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汤显祖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作为一个戏剧家,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可以说是享誉四海,给咱江西人长了不少脸。他的代表作是被称作“临川四梦”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写的真是好文章。《牡丹亭》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部。那么好的文笔,那么美的故事,许多人都很纳闷这《牡丹亭》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可汤显祖老先生都在地底下呆了好几百年了,又有谁会知道呢。不过,倒有一个江西本地的专家说汤显祖写作《牡丹亭》的灵感来源于南昌西山的萧峰,萧峰有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就有萧史弄玉的传说,而这《牡丹亭》就是受了这些爱情传说的影响而写出来的。
        对于《牡丹亭》的起源,咱老百姓中间倒流传着另一种不同的说法。南昌西面60里处,也有一座山,叫做梦山,原名是罕王峰。之前叫罕王峰,是为了纪念汉朝的罕王刘护。刘护在保护这个地方的和平稳定方面做了很大贡献,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刘护的母亲在山上时,常常摘些山果送给山下的人,那些人吃了果子后晚上都做了美梦。大家都叫她“梦娘娘”,“梦娘娘”越来越有名,上山来求梦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到最后大家就干脆把罕王峰叫做梦山了。千百年过去了,到梦山求梦的传统都还一直保留着。大概是明朝万历年间吧,汤显祖在朝廷当了个不大的官,但他是个清高的人,看到朝政的腐败,心里很失望,就辞了官回到临川,一心搞创作去了。汤显祖想写出一部惊世骇俗的戏剧作品来,他构思了很久,到动笔时却改了又改,怎么也不满意,心里很不爽。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邱兆麟来看他,汤显祖向他倾诉自己心中的苦恼,邱兆麟想了想,就劝他说:“我听说去梦山求梦很灵的,你不妨去求一求梦,或许梦娘娘会在梦中给你一些启发呢。即便不灵,好歹在山上游玩休息几日,说不定回来之后就有妙笔了。”汤显祖听了这话,觉得有道理,也就真去了梦山。梦山的景色很美,上山求梦的人也络绎不绝,汤显祖一路游玩,到了梦山的山顶,心情倒也放松了不少。晚上汤显祖就住在山顶的寺庙里。庙里的和尚也听说过汤显祖的名声,对他也是好生招待着。汤显祖往常在家时,通常是看书看到深夜,好不容易躺床上,却总是想这想那的,一会儿感慨自己坎坷的仕途,一会儿担忧朝政的清明,一会儿苦恼没有写完的文章,所以总是失眠。可这会儿,汤显祖静静地躺在床上,什么也没想,只感到这山顶是格外的清凉宁静,这空气甚至还有一种淡淡的很怡人的香味,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香气正是梦娘娘的灵力所在呢。汤显祖入了梦,走在一个仙境般的花园中,流连不已,忽然间一位仙女从云朵上面飘了下来,手里还拿着一枝开着的牡丹花。汤显祖惊讶不已,正想要上前揖拜,仙女却不理会,缓缓地穿过花园,来到一个亭子里。这亭子旁有一株柳树、一株梅树和一户人家。柳树已经展絮了,好像白雪压枝一样,而梅树竟然还开着花,一缕微风,吹落好些花瓣。仙女轻盈地撷下一丝柳絮,又伸开手掌接住一瓣梅花,往那户人家走去了。汤显祖好奇地跟着仙女来到一位少女的闺房中。这房间秀丽典雅,房中有着淡淡的清香,床上躺着一个美貌如花的少女。她静静闭着眼睛,胸脯一动不动的,好像已经死去了,但是她面色红润可爱,和活生生的少女并没有两样。此情此景,汤显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那位仙女将柳絮和梅瓣放在少女的身旁,少女像是忽然有了感应,从闭着的眼睛里沁出几粒血泪来,显得凄美至极。汤显祖也不知为了什么,心里忽然好一阵刀铰似的难过,好似肝肠寸断了,一时禁受不住,竟跪了下来,不住地流泪。那仙女不觉间走近了汤显祖,她用手中的牡丹花轻轻地扣一下他的头,说道:“人世间有这样至情至性的人吗?”说完,梦境就像烟一样散去了。汤显祖醒来,脸上还有泪痕,而梦中的场景却好像还在眼前一样,心里还是痛得真切。他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连忙叫寺里的和尚点灯。他一句话也不说,拿出笔墨纸砚,就在这微弱的烛光下奋笔疾书,好像笔下有一条潺潺的小溪一样。传世之作《牡丹亭》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梦山也因此而闻名天下。
         汤显祖因梦成书的传说,或许和梦本身一样,是不尽真切的。只是有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梦山又多了几分凄美,而《牡丹亭》也更添了几分梦幻。因为人们都向往美好,所以会始终相信传说,会一如既往地去梦山求梦,会一直读《牡丹亭》吧。
蟒袍洲的传说
                                             熊沐凭
    在新建区恒湖农场境內,有一处叫蟒袍洲的地方。位于农场军港分场的五大队。它四面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将蟒袍洲围在中间。春夏之际,稻田绿浪翻波,蟒袍洲掩在无边翠色中,分外醒目。
   蟒袍洲地名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大战鄱湖十八年的传说。元未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天下,在鄱阳湖展开激战,双方相持不下,进行旷曰持久的水上战役。
    当时恒湖处于鄱湖西汊,港岸较多。便于驻扎屯兵。朱元璋和将官们便駐扎在此地,是军队的指挥和宿营地。因为兩军交战都是驾舟楫在水上,所以一场战斗下来,将官的盔甲,首领的战袍常常被水浸湿。战斗结朿,只有把战袍晾晒在草洲上。五颜六色,形成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
    经过长期的战斗,朱元璋最后战胜陈友谅,夺取天下。班师离去时,对此恋恋不舍。深深不忘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朱元璋的部队离开后,附近百姓觉得这是一块駐扎过皇帝的地方,一定风水好,便迁居到这里落户生根。因为这里曾晒过蟒袍,村里有学问的人便据此取名,叫蟒袍洲。一方面觉得这个名字有纪念意义,又有象征富贵腾达的內涵。因而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至今。
铁河的来历
                                             蔡紫
        刘贺在昌邑王城落脚谋生后,甚觉此地非久留之地。一是此地乃水上要道,官船、商船、客船过往频繁,耳目甚多;二是水上江洋大盗猖獗,难以应对;三是这弹丸之地,难以开户千烟,家族后代繁衍生息无着;四是缺柴少木,家族人口众多,缺少炊柴入灶。为此,他四处打探信息,总想找到个能够长久安身之处。当他听说,离昌邑王城不远的西山大岒东麓有座赤城,也只剩了残垣败壁,山地空阔足以容身,他当即起意,亲自带了管家、干将及家丁一干人等,前往实地踏勘。
        让刘贺始料未及的是,当刘贺的官船驶近赤城山附近的湖岸时,刘贺的官船前舱突然破裂进水,把刘贺这个北方来的旱鸭子吓得丧魂落魄。众家丁手忙脚乱,急速用衣物封堵。划桨撑篙的船工也一齐用力,拼命向岸边靠拢。幸亏官船离岸不远,有惊无险,很快,官船抵岸,众人急忙将刘贺拥下船。
        刘贺喘息将定,抬头一看,只见前面的赤城山上,林丰水茂,草木葱茏,只是,隐隐约约,只见山中残垣败壁凸现,人影绰约。刘贺满脸狐疑,不得其解。
        在众家丁的簇拥下,刘贺沿着一条布满荆棘的小道缓步前行。突然,前面“啊呀”一声,一名家丁失足掉进一土坑中。
        刘贺近前往土坑中一看,不禁倒吸了口冷气。只见这位家丁蜷缩在在坑中,呼天叫地痛苦不堪。
        管家姚大见状,慌忙挑了一位攀爬能力强的家丁,就近砍了几根木竹,放进坑中让家丁顺着下去救人。
        折腾了好一阵子,众人才将那位受伤的家丁救上来。
        一惊一乍,把个本是病恹恹的刘贺弄得灰心丧气。
        不过,刘贺转念一想,为了自己家族的长治久安,宗派传承,这点小灾小险又算得了什么。
        他吩咐管家,关照在前面探路的家丁,拄了拐杖再度缓慢前往。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前面的路途上,棘篱遍布,坑洞密集,几乎难以行走。
        就在此时,斜刺里冲出一伙衣衫褴褛之徒,一个个口出狂言:“不想死就留下金银财宝”!
        这又唱的是那一出啊!刘贺哆嗦了。
        管家见状,登时一震,他当即指派干将等:“好哇,原来这里还有山大王,我们家侯爷倒要试试你们的身手。”
        干将也大怒,指着歹徒,喝骂道:“一帮毛贼,竟敢如此无理。你们放下刀叉棍棒便罢,如再耍刀棍,小心把你们砸成肉泥!”
        这些山匪,平日欺压小民,无恶不作,散漫放肆惯了,那容得干将他们棒喝。当即不容分说,操着家伙便一齐上前,只想着能取来者首级。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刀棍齐舞。这干将几个几乎都是王侯家中的御林军出身,个个武艺高强,身手了得,如此一伙毛贼,何曾是干将他们的对手。只见干将及家丁们冒着刀风棍雨,奋勇而上。这些“御林军”多长时日,不见刀光剑影,正是手痒之时。才一个回合不到,便把这些山中毛贼打得趴下了。
        众匪一个个跪地求饶,后悔莫及。都说遇上了道上强手。
        其中一杜姓贼首爬到刘贺跟前,连连乞求不杀:“大人宰相肚里好撑船,别跟我等无名鼠辈一般见识。您饶过我等,今生今世做牛做马,绝不会有二心。”
        刘贺心想:也罢,留下这帮贼子性命,卖力筑城,岂不是上好劳力。当下即朝干将等挥挥手,示意饶过毛贼。
        杜贼首见求生有望,脸上也有喜色。
        他当即直起身,向刘贺献媚道:“这赤城原是前朝前代留下的一座土城,早已破败不堪。我等无用之辈,见此地前有水,后有山。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便心生歹意占山为王,在这赤城地方,水上有官船、商船驶过,掠船劫财,再便利不过。山中道上有官家车轿路过,搜刮金银,是个得心应手的好去处,但我等有一条老规矩,不伤受劫者性命……”。
        刘贺听罢,笑了。“看来,你们倒是仁义之匪了。”
        杜贼首也笑了。
        管家在一旁可不解气,他抢话道:“仁义个屁,刚刚还伤了我们一家丁”。
        杜贼首听了,又惊出一身冷汗,忙解释道:“爷,你还别说,这是你们的官船的底板厚,幸得没出大事。我们早在水中设下机关,抛了铁棘篱等,只待各路船只泊岸停靠时,洞穿你们的船底。在山中也遍挖陷阱,不过,这些陷阱并不是我们发明的,早在前朝前代赤城外的山跟就遍挖了坑洞。我们进山后,便将这些陷阱重新布上棘篱,以防官府兵丁围剿。这是我们该死,罪该万死”。
        干将怒喝:“今日我家弟兄伤情不得好转,便结果了你的性命”。
        杜贼首一听又慌了,忙应道:“我们这有药,一种民间便方,金枪散。将你们的伤者交给我等救治,包好、包好”。
        刘贺听罢,也便见好就收了。“好啦,好啦,你们只要跟着我们,不生反心,重新做人,也就够了”。
        杜贼首讨好刘贺道:“我们这地方百姓都把赤城山根的河叫做铁河,谁也攻不进,围不了。我们自诩是山中王国针插不进,水泼不入,铁桶一般。没想到,撞到侯爷手上,这铁河也变成泥河了”。
        众人听此,这才开怀大笑起来。
        当下,众人即拥了刘贺返回赤城山上的聚义厅。
        刘贺自嘲:“从今天起,我也做起这铁河地界的山大王了”。
        众人又是一番狂笑。
        铁河因了刘贺,因此千古留名。
       
优秀奖(10名)
铁河乡木莲村的村名渊源
                                                 方子华
        南昌市新建区有一个滨临鄱湖的远村,它是铁河乡的木莲村。木莲,也就是挺然于碧水之上的美丽的莲花,也是南昌人口语中的荷花。
        木莲村有着千余亩的湖洲良田,还有一汪又一汪的养殖鱼虾鹅鸭的水塘河汊,堪称鱼米之乡。这个鱼米乡村紧邻着一道大堤,堤垱外是即将注入鄱湖的赣江。
        这个滨湖远村为什么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村名——木莲呢?这可要从千年前的宋代说起。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新建方氏先祖方翼任洪州(今南昌)通判。景德元年(1004年)北方凶悍的契丹族大兵南侵,已攻掠不少州县。宋真宗召大臣商议对策。众大臣多为惊恐,宠臣王钦若更怯弱畏敌,主张朝廷南迁。但时任宰相的寇准力排众议,主张抗战。后又再议时,主战派请帝亲征。方翼虽任地方官,但亦力主抗战,支持寇准。
        宋真宗采纳主战派建议,率臣僚进驻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但战事不顺,两军相峙甚久后,厌战之心上升。宋廷与契丹辽军在澶州订立盟约,谓“澶渊之盟”。战事受挫,引起王钦若等主和南逃派的不满,遂大力攻讦主战派。不久,寇准被排挤去职。朝中无“头人”,地方主战派皆被打击报复,方氏先祖方翼亦未能幸免。刚正不阿的翼公于是愤而辞官,谱载文字:“翼公愤而辞归,时当仲夏,乃解印绶,谢诸僚友”。就在那年的仲夏,他把官印解下,置于案上,与诸僚友辞谢作别,在洪州西侧赣江边登舟而去。辞官后的翼公带着一大家子人浮舟向北,去觅地耕垦,以谋生存。据新建方氏族谱记载:“自洪都而下百有余里,下船上岸,于赣江西登高而望,见湖光潋滟,鱼鸟怡人,杨柳依依,莲花灼灼。喟然叹曰:此中大有佳趣,遂卜筑居焉”。
        据方氏族人介绍:翼公率家人乘船北行,走着走着,忽见桅顶有木莲花似的云朵相映相随。方翼卸官,不再有权奸胁迫陷害,自感轻松,又见有木莲相送,心中更觉怡然。北行百余里后,见西岸洲地平坦,荷红柳绿,他就下船择一高埠瞭望,就见到谱载的上述情景。这里有广袤的湖洲滩地,又有湖塘水汊,知是一个可以立足谋生之处,遂决定在此开基建村。
        开基建村,第一要务是解决居住、饮水问题,方翼率着族人,一边搭建茅屋房舍,一边择地凿井引水。湖滩洲地,水源丰沛。水井挖到一定深度,清冽的井水就充盈于井中。话说有一天,族人去汲水,忽见平静如镜的水面,竟映出一支挺然而亮丽的木莲花来!族人惊喜,忙告翼公。翼公见之,心知这是老天爷对我方氏族人的护佑呈祥,亦喜不自胜。联想到乘舟时桅顶曾现的木莲云朵,此时井中又现木莲,我方氏一定子嗣绵延、人才辈出!从此,所开基创建之村即名木莲村,他耕垦的那片广袤的洲地被后人称之为方家洲。
        自翼公开始,方氏下传迄今已33代。在新建地域的铁河、石埠、昌邑、溪霞等乡镇均有方氏村落,仅铁河乡就有方姓九百余户。区县内已形成木莲、赤源、德胜三大支系。翼公下传的千余年间,据族谱载,历代仅我方氏木莲支系出仕子弟在全国各州府就达百人之多,每年几乎都有科举第子若干金榜题名,现存于木莲老村众多的旗杆石可为佐证。而人文蔚起,中进士、从事文教医卫事业、成大事者代有其人。仅于明、清、民国年间,仅德胜支即有十八位教书先生,还有任省党部秘书、州县官员者多人。
        木莲村:美丽木莲花,千年老村落。
       
梦山名字的史话

                                             邓伍生
        南昌城。320国道。
        西行30公里后便进入新建区石埠乡地界,南昌著名的风景区梦山就坐落在石埠乡境内。这里泉水叮咚、述说着悠悠往事,茂林修竹掩映其间,时而惹得鸟儿歌唱。
        梦山有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就像山竹一样茂盛,梦山名字的由来就与一些流传甚广的历史故事有关。
        梦山,两千多年前其实叫做狮子峰。
        远远看来,它活脱脱就像一头随地而卧的慵懒的狮子,尾对东北猴子岭山峰的流云,面向西南山谷的溪水,背负青天,嘴吐清泉,因此最初被人们称作狮子峰。它的外形至今改变不大,如果不信,游客那天来到半山腰,依然可以观赏到泉水滴成的“狮子流涎”的自然景观。
        狮子峰后来被叫做罕王峰,这是西晋时期的事。
        罕王峰顾名思义,先有罕王,后有罕王峰。
        罕王是谁?就是皇叔刘备的曾孙刘护!
        话说公元263年,蜀汉被魏国所灭。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带领文武百官降魏。刘禅第五个儿子刘谌倒是血性满满,因此愤而自杀。刘谌的妻子姓罗,她带着幼子刘护,在其兄弟英毅王罗铿和广顺王罗锵的保护下逃出成都,翻越万水千山,战胜重重险阻,一路东进,当见到狮子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确定在此隐居,以图东山再起。
公元280年,魏又灭吴,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罗氏见天下大势已经不可逆转,便劝子进京降晋。当时,东吴的余党在狮子峰不远处的潘源一带活动。他们与山贼勾结,聚众超过万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年九月,刘护奉旨出征。他身先士卒,率队与敌人激战数日,终于把山贼剿灭。因为平寇有功,刘护被朝廷封为罕王,狮子峰也就被赐名为罕王峰,之后也就有了罕王庙。
        罕王峰后来又被称作梦山,这是南宋时期的事。
        传说当年刘护剿匪平寇的过程中,两军对峙僵持不下之时,刘护大军的士兵突发传染病,战斗力受损。刘护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不知如何是好。刘母罗氏懂得一些医理,见儿子如此为难,于是帮他出主意,命士兵尽量采摘山果食用,因为山果具有生津、止渴、充饥、驱寒、祛病和催眠的作用。战士们吃了山果,果然白天精神抖擞,晚上酣然入梦。战斗取胜之后,人们出于感激和敬仰,都亲切地叫刘母罗氏为梦娘娘。
此后,山果可以催人入梦的消息不胫而走,上山的客人也就渐渐多了起来。更为神奇的是,梦娘娘仙逝之后,夜夜给客人托梦,几乎是有求必应,客人所梦之事也每每灵验。于是,求财的,求子的,求婚的,求功名的,求平安的……比比皆是。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除了当地人之外,有的来自周边的丰城、高安等地,有的则来自远处的靖安,奉新、宜丰等地,如此种种,络绎不绝。有时罕王庙里实在住不下,客人们就在屋外,天当被、地当床,仰天而卧,依然梦想成真。由于罕王峰香火旺盛,梦娘娘的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响,和尚解梦也就成为一种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
        直到南宋。
        南宋时新昌有个举子名叫姚勉、乳名姚二郎。南宋的新昌就是现在的江西宜丰县,姚勉是宜丰县天德乡灵源村人。
        宝佑元年、即公元1253年,姚勉赴京城临安参加进士应试,路经罕王峰,夜宿罕王庙。晚上梦娘娘托梦给他,对于梦的内容,姚勉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只好向解梦的老和尚请教。
        “请问大师”姚勉操着一口被锦江河水湿润的浓浓的家乡调,毕恭毕敬地说:“我梦见片犬肉置于一兀之上,不知何解?”
        “恭喜先生,贺喜先生。”和尚微笑着。
        “喜从何来?”姚勉睁大眼睛,如坠云里雾里,但言语中依然透出读书人的礼貌。
        和尚解释说:“片犬即为状,一兀即为元。先生此去,必定高中状元,岂不可喜可贺?”
        姚勉心里希望如此,但八字还没一撇的事,又怎敢相信,于是许愿:“此去若能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定当竭力为梦娘娘修庙,以供世人景仰祭拜,绝不食言!”
        一路无话。
        姚勉进京参加科考,由会试,入殿试,果真进士及第,被新皇钦点为新科壮元。但他一直把罕王峰和梦娘娘记在心里,直到衣锦还乡,便专程来到罕王峰拜谢、还愿,并捐资造庙,庙内供奉着梦娘娘的塑像,给庙取名为梦娘娘庙,罕王峰也就因此被叫做梦山。
        后来的明清两朝,梦山的香火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纷纷到访,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权、礼部尚书张位、戏剧家汤显祖、大学士戴衢亨、医学家喻嘉言、帝师元老朱轼、翰林院学士胡中藻、湖南巡抚陈宝箴与儿子陈三立,以及辫帅张勋等。他们在梦山留下大量的诗词、对联和轶事,尽管如此,梦山这个却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二十四联圩的由来
                                                      李长根
        二十四联圩,地处鄱湖西汊,位居我区北部约60华里的赣江东岸。它从联圩镇芦洲头起,沿赣江东往下至昌邑乡的北档板山,绵延140多华里。圩内居住联圩、昌邑两个镇(乡)的5万多人口。面积之大(保护面积达125平方公里)田地之多(保护耕地面积达10万多亩)居全区圩堤之最。
        解放前,曾今这里有24个小圩,彼此矛盾很大,每当洪水暴涨,各圩堤村民为了保住自己圩堤不溃决,互相倾轧,都希望别的圩堤倒塌以分洪减轻本圩负荷。因此。不时传来,某圩用重金收买多少人,晚上偷偷地来挖断我们的圩堤。于是全圩总动员,老少青妇齐上堤,提棍带刀,背锹持铲,严密巡逻,真是人心惶惶,日夜不安。更有甚者,当时政府不管防洪事,由于抗洪线长,加之人力、物力、财力的分散,使险情得不到及时抢救,以致普遍倒堤遭灾。民国二十年(1931年)下丰实圩竟倒堤两次,灾情极重,农民均外出逃荒。当时,身为下丰实圩圩董的张鸿泉,眼看灾情,痛在心里,自疚没有尽到圩董的职责。他总结十多年的经验教训,决意解决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拟出联圩规划,到处游说利害,提出联圩种种好处。当即得到各圩圩董和村民的赞同。特别是获得原籍上丰实圩在江西省水利局工作的涂枕涛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官方资助。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兴工堵筑莲前河(自莲前至瓜洲)和另一条自老虎头至水涵的小河。将上丰实圩、上象圩、排坊圩、均洲圩、金榜圩、丰盈圩、上裕丰圩、下裕丰圩、孙家圩、蛟漕圩、东官圩联合起来,筑成为上十二大堤。从而解决了矛盾,扩大了保护面积,缩减了抗外洪线,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连年未倒堤。
由于上十二圩联合取得初步效果,群众尝到了甜头,下乡各圩堤村民倾心向往。张鸿泉又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出再把下十二圩联合起来。趁机与各圩董联系,取得统一认识,然后作出规划,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填堵窑头河(先后共堵塞六处河口)将西官圩、上润泽圩、中润泽圩、下润泽圩、谌家汊圩、板山圩以及6个无名小圩,共十二个圩并入,联合上十二圩,成为一条大长堤,取名为二十四圩。二十四圩圩董局设在上下十二圩交界处的昌邑山头伍家村,圩董局门前贴有一副这样的对联:
        联圩更须联志,
        填河重在填沟。
        横批:众志成城。
        其含义是深刻的,联圩的作用是极大的。据群众总结的好处有5条:一是解决了矛盾,增强了团结;二是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三是扩大了保护田地面积达万亩;四是缩减抗外洪线有50多华里;五是农业获得连年好收成。除1948年、1949年和1954年、1995年特大洪水溃决外,均安然无恙。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下,对二十四圩(改名二十四联圩,简称联圩)加高加固,不惜财力和人力。1950年又组织劳力对二十四联圩实行加高加固。1954年遭受特大水灾后,全县总动员,抢修二十四联圩。南昌专区组织萍乡、宜春、分宜、新余、奉新、靖安、万载、高安、上高九个兄弟县1万多个劳力支援复堤堵口,奋战一冬春,胜利完成复堤堵口加高加固任务。从此以后,年年加固,逐年加高加宽,成为既是公路又是铜墙铁壁的大堤。三十多年来,抵御了一次又一次特大洪水。二十四联圩安全度汛,农业年年丰收。
防洪既已解决,抗旱排涝怎么办?在原各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二十四联圩又主攻抗旱排涝工程。1958年开始挖一条自流排水沟,即丰产河的前身。1977年又组织6000多劳力大搞以丰产河为骨干的河网化工程建设。经过一冬的整体战和三年的工程配套,使每条水渠、电排站条条相连,站站相通。1995年特大洪水致使昌邑猴子脑圩堤溃决,当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采用机械作业,对溃口进行了围合并对整个二十四联圩进行了一次全面加高加固。确保二十四联圩可以抗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溪霞——溪水潺潺霞满天
                                             李金斗
        新建区靠近西山大岭的东北麓有个溪霞镇,溪霞镇的西南边有个溪霞村,溪霞村的西面就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江西省南昌地区最大的重点中型水库——溪霞水库。溪霞水库大坝下游是一大片盆地田坪,十多个行政村,好几万人口。那些大大小小的村庄很多是从水库里头开基发脉或移民迁出来的。修水库之前里面原来有很多村庄,中间有处湖泊,叫溪霞湖,又叫赤海。溪霞村就是修水库时从里面迁居过来的,赤海村在西山茶岭脚下,地势较高,就一直在水库里头没有往外搬迁。
        听老辈人讲,溪霞这片地面以前有一大片海,叫“赤海”,其实“赤海”就是“赤湖”。在古代汉语中“海”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湖”,就像我们现在也把九江市武宁、永修交界的“柘林湖”叫做“庐山西海”;古代新建昌邑“海昏侯国”“海昏县”,其中“海”也是“湖”,指的是“鄱阳湖”,“昏”表示“西方”,“海昏”就是“湖西”“鄱阳湖的西面”。 “赤海”一带奇山秀水、高峡平湖,溪涧若奔、云霞明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真的是别有一番洞天。
        至于溪霞地名怎么来的,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溪霞地界还是一片荒山野地,杂草丛生。忽然有一天,乌云陡暗,狂风肆虐,从西山的梅岭山涧突然蹿出一条乌鱼精,裹风挟雨,一路往东。乌鱼精蹿经之处,山摇地动,树倒石滚,直入赣江不知去向。乌鱼精所过之处,形成一条乌鱼大港,往东一直通到赣江。遇到孽龙祸害,山洪暴发,造成泥沙堆积,港道堵塞,连年水患使周边的百姓叫苦连天。后来,吴源道长来到这里,因势利导、整山治水,从此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人们为缅怀吴源道长的功德,便将乌鱼港改名吴源港,并在港边修了一座吴源庙。从此,吴源港四季溪水奔流,柔如玉带,明若山泉。有一天,一群仙女来到这里,见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纷纷解下衣带跳入港湾戏水。此时溪中溅起了无数水花,空中也泛起道道霞光。四周的百姓见吴源港一带终年溪水潺潺、霞光异彩,料定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到这里生活定居的人越来越多。往后人们便称这里为“溪霞”。   
         吴源港也就是赤海、溪霞湖,慕名来赤海、溪霞湖开基创业的,既有山野村夫、百工商贾,也有士子居士、达官贵人,当地民谚“先来三余涂,后来古月胡。除了赤海李,就是雁来湖。”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溪霞湖一带“教化兴而人才盛”。
        解放后,溪霞人民迎来社会发展的新春天。1958年,开始进入人民公社的第一年,新建县集中全县1.7万余劳动力修建溪霞水库,全体干群热情高涨,全凭肩担背扛、板车推拉、拼命苦干,终于在1960年建成。水库的建成为周边地区的防汛抗旱和供水发电、水产养殖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开发,溪霞水库已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周边形成了以怪石岭、佛禅寺、桃园山庄、龙门谷等景区为主打的溪霞旅游风景区。
        在千年古县新建撤县设区华丽转身和全国百强圆梦之际,全省首个“国字号”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南昌溪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落户建设,2017年4月正式开园,溪霞再次开启新征程,大笔描绘新梦想,以她耀眼的霞彩染红西山半边天。

大塘坪乡的地名是怎样来的
                                    杜水根
        大塘坪乡位于南昌市北郊38千米,总面积57.5平方千米。东与象山镇相连,南与金桥乡接壤,西与永修县三合乡和南昌市桑海开发区毗邻,北与永修县三角乡和铁河乡交界。
        说起大塘的地名之来历,源于唐朝末年的一位潘姓宰相。据本地潘氏族谱载:竹林潘家祖先原为唐朝末年的宰相,因唐末腐朽分崩离析沦为“五代十国”,该宰相为了逃命而举家来到此地隐居。潘宰相去世之后,其长子潘文清为了继承父亲遗志,特在自家门前建了一个石板门匾,题字曰:“纪念大唐”。一日,潘文清好友程文宝、蔡文昌等人前来潘家登门走访,在宴席上,酒过三巡,程、蔡分别说:文清兄,门匾写的‘纪念大唐’,太于明显怀念唐朝,恐有灭族之罪。经过一番商量,遂将大唐的“唐”字加一“土”字旁,成了“纪念大塘”。从此以后这一带都被称为“大塘”,这就是大塘地名的由来。
        大塘坪乡1949年解放前属新建县樵舍区,1949年解放后属新建县第四区人民政府管辖,同年11月从第四区析出,成立大塘区人民政府(第六区)。1958年大塘、金桥、观咀三个高级合作社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将金桥、观咀析出,分别成立大塘、金桥、观咀公社。1968年复将金桥、观咀公社并入。1984年公社改乡,又将大塘公社“一分为三”,分别成立大塘坪、金桥、观咀3乡。1999年10月观咀乡并人大塘坪乡。
        人们可以看出,这里无论是设区政府,还是成立人民公社,都一直是冠写“大塘”二字,怎么到1984年由公社改乡之后,却成了“大塘坪”乡了呢?原来,那是在此前夕开展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南昌地区发现新建县和进贤县都有叫“大塘公社”的。南昌市政府本着一个地区不能有两个同名同级别单位的原则,根据这两个“大塘”名称产生的历史先后,于1983年决定将新建县的大塘更名为“大塘坪”(大塘公社中心位置是一较大平原,当地一贯称此地为‘大塘坪上’)。因当时面临“公社改乡”,所以在撤销“公社”建制名称之前没有改称,直到1984年机构改革正式由公社改建乡政府,才称为“大塘坪乡”,延续至今。
        大塘坪乡历来是一个人文鼎盛的地方,不仅有被称为江南小朝廷、曾因走出“一门三督府”的汪山土库,而且正在建造被称为“北有兵马俑、南有汉墓园”的西汉海昏侯陵墓园林,还有闻名遐迩的民间传统特色饮食大塘清明酒和大塘东坡肉等等。

尽忠乡的来历
                                    周三岗
        地名是地理实体所含历史文化的化石、地理文化的镜像,承载着许多历史信息因子。新建县古时有个乡叫尽忠乡,它的位置大约在西山石岗这一带。说起这个乡的命名还真与历史上一位新建本地人物为国尽忠的故事有关。
        南宋末年,因奸臣贾似道专权乱政,至德佑年间(1275—1276),四方兵起,民不安生。恰在这时,新建一带流窜着两个亡命之徒,一个叫喻辟,一个叫朱全,他们纠集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为非作歹,以红巾裹头为号,常常往返于高安、奉新和新建一带,抢戮乡村村民,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困境,身为总兵副元帅的周子厚(新建县石岗人)请求朝廷率兵进行清剿。因朝廷粮饷不能及时到位,周子厚于是把自己家中财产发给士兵作为粮饷。他注重强化训练,为防敌军来犯,他率领部下在险要地方设立关隘、并命士兵严守要害之地,并同部下同吃同住。没仗打时,则与士兵一同耕种,解决部队粮草问题,若敌兵来犯时,则迅速击鼓为号,聚集士兵进行坚决还击,喻辟朱全之徒常常是溃不成军,狼狈逃窜,自此乡村村民安居乐业。
        打了败仗的喻辟之徒,恼羞成怒,于是投降了元朝部队,并带领元兵攻破江城,逆着水流而上,包围了周子厚所带的部队。子厚不仅率领部下奋力抵抗,而且还召集同族人在西山八角井附近与敌军大战,战争打得异常艰苦,后终因粮草不济,寡不敌众,子厚所率的部队终被元军打败。在这场战争中子厚及兄弟九人一同全部战死,真可谓满门忠烈。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表彰抗元志士,把周子厚所在的乡命名为“尽忠乡”。
穿盔甲村的由来
                                钟雨
        南矶乡朝阳村委会所辖的自然村中,有一个叫做“穿盔甲村”。许多人听来觉得好奇,他们只听说穿单衣,穿棉衣,甚至穿雨衣,从来没有听过叫“穿盔甲”。盔甲是什么?能穿吗?原来盔甲是古代冷兵器时期的一种铁片连成的防身装备。
        现在穿盔甲村全村七十来户,人口三百左右。可是在六百多年前,这里是个荒山岗,叫北山。满山树木繁茂,遮天蔽日。鄱阳湖水环绕四周。在元末至正年间,朱陈大战鄱阳湖时,朱元璋由于贻误战机,屡战屡败,从湖口经过几次鏖战,一直败退至康山。此时陈友谅大军占领了南山,与康山朱军遥遥相对。为了注视朱元璋的动静,在南山东面,正对康山,从阵头咀经山东一直到北山布岗增哨,严密监视康山方面的动静。并在北山林深处,临时设立军械暂贮库。置放枪刀剑戟,盔甲,马鞍等武器军需。一副盔甲有三十多斤重。大多部件是铁片制品。因而古有“寒光照铁衣”之说。平时脱下置于军库,一旦上阵作战,必须要戴好头盔,穿好甲胄(zhòu)牵出战马,方可出阵。陈友谅部将出营查岗,都要到北山武器暂贮库穿好甲胄,全副武装,方可出巡。凡是当值的将帅士兵都要来北山武器暂贮库穿盔甲。久而久之,“穿盔甲”在军营中就叫顺了口。
        陈友谅败走后,住在南山最南端的万姓家族,分出一支来北山开基,按习惯也不叫北山,仍叫“穿盔甲”,一直延传至今。

彩鸾冈上说彩鸾
                                龚家凤
        一
        故事发生在唐大和年间(827——835)。
        八月初的一个夜晚,一轮上弦月,清辉洒在洪都城南的紫极宫。
        紫极宫,庭院深深,古木参天。门前,有清波环绕,水光接天,是为凤池。
        正殿左侧,修竹丛中,有一间秀雅的屋舍,叫写韵轩。轩中,一个丰神俊朗的美少年,正在盈盈如豆的灯光下,挥笔抄写经书。
        二
        美少年叫文箫,不知何许人也。三年前,会试落第,因无颜见父老乡亲,仰慕“滕阁秋风”,辗转漂泊,来到洪都。
        文箫在赣江的南浦码头下了船,第一件事,就是拜谒滕王阁。
        当飞阁流丹、金碧辉煌的滕王阁映现在他眼帘时,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逐字逐句,好像雨点一样,敲打在他的心田,禁不住吟诵起来。当吟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便悲从中来,泪流满面。心里在说:王勃先生,来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洪都,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滕王阁序》,而我此行,又能做什么呢?禁不住长叹了一声。
        文箫站在高阁之上,看着滚滚北去的赣江,惊涛拍岸。西山衔着落日,把霞光抛在江面。
        天色将暮,要去投宿。文箫呀然一惊。原来,他的行囊,因行色匆匆,丢在船上。今晚吃什么?住哪里?
        文箫一片茫然。
        辞别滕王阁,他像一个流浪者一样,在街上转悠。暮色越来越浓,可他肚子越来越饿,身子也越来越疲惫。从每家酒店走过,都闻到了酒肉飘香。这时,哪怕有一碗阳春面充饥也好哦。举目无亲,怎么办?
        文箫漫无目的地走着。
        月上中天。文箫来到了洪都城南,见一座气象清幽的道观,门楣上书有:紫极宫。
        他鼓足了勇气,笃、笃、笃,敲响了道观的大门。不一会儿,有一位年过五旬的道长,把他迎了进去,问明缘由后,就收留了他。
        道长叫柳栖乾,面容清瘦,风度儒雅。一打照面,就喜欢上了这位读书人。当听说是为拜谒滕王阁而来,风雅可知,更是待他为上宾。
        文箫没有了换洗的衣裳,很快就换上了道袍,俨然一个年轻道士。他每日为柳栖乾抄写经文,渐渐,被精深博大、奥妙无穷的道家文化所感染,也就一心向道。从此,心如止水,不想回归故乡,也不想再去考什么功名了。几年下来,已是练就一身仙风道骨。
        三
     是夜,文箫为了赶抄一本经书,连续伏案好几个时辰,累得他腰酸手软,眼皮打架。打开窗棂,如水的月华,泼洒在身后的女墙上。蓦然回首,女墙上张贴的仙姑画像,好像正在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呢。
        仙姑,便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吴彩鸾。她是东晋道士吴猛之女,仙龄该有600多岁了吧。
        在道观的正殿,一直悬挂着一幅《西山列仙图》,画中有在西山修炼成仙的十几位道士。其中,因吴彩鸾身材姣好,面容娟秀,呼之欲出,文箫便把她描摹下来,挂在写韵轩中。每当内心寂寥时,抄经劳累时,便要顾盼几眼,顿时觉得肺腑生香,神清气爽。
        那天,也许文箫实在是太疲劳了,看着画中吴彩鸾顾盼神飞的眼睛,竟然打起盹来。
        在梦中,吴彩鸾裙带飘飘,走下画来,向他道了万福,说:“相公,西山诸仙,你为何情有独钟,把我描摹下来,挂在堂中?”
        文箫道:“这……,实不相瞒,因我爱慕仙姑的风采。”
        吴彩鸾含情脉脉道:“那你是否愿意,与我结成连理?”
        文箫道:“仙姑是神仙中人,我只不过是肉眼凡胎,怎敢高攀。且说我一无所有!”
        吴彩鸾道:“相公,神仙也是凡人做。我们一个有情,一个有意,只要不嫌弃,一起上西山,修成正果,共登仙界,如何?”
        两人正在情绵绵,意缠缠时,道观一声嘹亮的鸡鸣,划破了夜空。
        吴彩鸾说:“相公,我去也。八月十五,我们在逍遥山游帷观相会。”
        说完,回到画中。
        四
        文箫好不容易等到八月十五日,一大清早便渡过赣江,三步并作两步,往“净明忠孝道”的祖庭——逍遥山赶去。
        走了三个多小时,才来到了这个闻名天下的道教圣地。它位于梅岭山脉东南边沿,是为“九龙聚首,凤凰饮水”的风水宝地。
        这日,是中秋节,又是赶庙会的日子,附近数县的士农工商,纷沓而至。有的打着旌旗,上面绣着“游帷观进香”字样;有的抬着菩萨,来这里开光;有的三跪九叩,顶礼膜拜。时而,锣鼓声声;时而,丝竹阵阵;时而,爆竹喧天。街面上,有卖唱的、跳傩舞的、卖把式的、算命打卦的、掷色子赌钱的,也有卖云片糕、冻米糖、毛栗子、菱角、水煮花生、薜荔果凉粉之类小吃的。香客们多是结对而来,一个个神情肃穆,着红、黄衣裳,身背香烛,头戴柏枝。车水马龙,扶老携幼,十分热闹。
        文箫在观中朝拜完高明殿、关帝殿、谌母殿等六大殿,便在往来如梭的人群中寻找意中人,却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日头下山了,香客渐渐离去。文箫这才记得中饭还没有吃,垂头丧气,坐在游帷观的大门口,心里在想:嗨,本来就是一个梦,何必这样认真。一味责怪自己太多情了。
        晚风轻吹,一轮皎洁的月光,从东山升起。文箫走进一家酒店,填饱了肚子,正要去寻旅店住下。猛然,看见游帷观前,一群青年男女,手牵着手,一边用脚打着拍子,一边唱歌。这些人,与白天的香客迥然不同,超凡脱俗,恍若神仙中的人物。
        他们好像各唱一阕歌词,唱出心中的愿望和祝福,谓之“酬愿”。其中一个妙龄少女唱道:
            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萧驾彩鸾。
        自有绣襦并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
        文箫猛吃一惊,呀,这歌词分明有自己和彩鸾的名字。仔细一看,歌者正是自己的梦中情人。
        文箫心花怒放,但又不好前去搭讪。
        灯阑人散。吴彩鸾点一支蜡烛,带着两个童子,往山里走去。
        文箫紧随其后。
        《宣和书谱》记载道:“南方风俗,中秋月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
        可惜“踏歌”这一风俗已经失传。
        五
        才到山上,鲜花夹道。时而泉瀑交流,时而奇岩耸立,时而松竹交映。
        走过一道山门,吴彩鸾手中的蜡烛燃尽,正好两个童子,拿着松明,迎了上来。
        文箫停下了脚步,借着月光、火光,只见一座介于宫殿和楼阁之间的木屋,四周碧桃累累,丹桂飘香。
        吴彩鸾快要进屋,蓦然回首,说:“后面莫非是文相公?”
        文箫道:“正是小生。”
        吴彩鸾转过身,款款上前,携着文箫的手,眉目含情道:“相公,屋里请,正合你我有姻缘之分。”
        文箫道:“感谢仙姑抬爱。”
        吴彩鸾嗔怪道:“我都叫你相公,你也就叫我娘子吧。”
        跨进木屋,顿觉异香扑鼻,身子好像飘飘欲仙。两人拉上帘子,情意绵绵,宽衣解带,进了帷帐……
        从此,两人形影不离。或在萧峰之巅,比翼双飞;或在铜源港中,鸳鸯戏水;或在葛仙岭中,寻仙访道;或在罗汉坛里,纵览云飞;或在洪崖丹井,寻幽访古……
        一天,他俩沿乌晶源逆流而上,来到一个清幽的山谷中,云遮雾绕,草木润泽,鲜花遍地,清泉涌动。这就是洪崖之源头活水。两人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山谷里,捡来松枝,汲泉煮茶。品到高兴处,便放声啸吟,声振林木。两人给此处取了个名字,叫四季花谷。
        这对神仙眷侣,天天饮酒吟诗,月月临摹山水。待游遍了梅岭九九八十一峰,才回到木屋。
                     六
        一个秋夜,两人在木屋外的月光下,饮酒甚乐。虫声唧唧,花香撩人。吴彩鸾即兴作诗三首:
        其一
        心如一片玉壶冰,未许纤尘半点侵。
        霾却玉壶全不管,瑶台直上最高层。
        其二
        宠辱无稽何用争,浮云不碍月光明。
        何呼牛马俱堪应,肯放纤尘入意诚。
        其三
        身居城市性居山,傀儡场中事等闲。
        一座须弥藏芥子,大千文字总堪删。
       
        这三首诗,表达了吴彩鸾高洁的情操和超迈的思想。
        文箫谱了曲,鼓瑟而歌。吴彩鸾在月光下,花影里,翩跹起舞。
        这时,只见一位仙娥走来,递了一册簿子给吴彩鸾。
        吴彩鸾回到木屋中,在灯下展开一看,杏目圆瞪,怒叱道:“舟中妇人、孩子何罪,如此草菅人命,天理何在!”
        仙娥走后,文箫问:“娘子,何故发怒?”
        吴彩鸾摇了摇头,不肯说。文箫苦苦纠缠。
        吴彩鸾不得已才说:“相公有所不知,娘子在仙界,掌管江南水神。簿上所载,便是本月或因翻船溺水而亡的人数。常言道,恶有恶报,可这次淹死的人中,竟有好几个无辜的妇人和孩子。水神失职,因而发怒。”
        才说完,狂风怒号,木屋摇摇欲坠,乌云逼空,花月失色,强光闪过,一声震雷,把屋中的几案都掀翻了。
        吴彩鸾失声道:“不好!刚才泄露天机,要遭天庭处罚了。”
        说完,便拉着文箫,走出木屋,跪倒在地。
        这时,有一天神驻立云头,宣判道:“玉帝有旨:吴女彩鸾,违反天规,触犯仙律,逐出天界,贬为民妇。钦此。”
        顿时,木屋夷为平地。两人惊慌失措,踏着星月下山。
        七
        两人回到洪都城的紫极宫,天已大亮。拜见了柳栖乾道长,便重操旧业。
        常言道:字如其人。文箫的字和他的人品一样,挺拔俊秀,卓尔不群。而吴彩鸾的字,写得气韵生动,不但有灵气,还有仙气。
        大唐盛世,人们写诗成风。当时有个叫孙愐的,编了一本《唐韵》,在各地都十分畅销。吴彩鸾每日抄写一本,文箫便拿到绳金塔市上去卖。每本可卖五千文钱,足以养家糊口。
        几年后,两人心血来潮,把在西山所作《西山仙游诗》合集抄写了好几百本,拿去卖,也是一抢而空。
        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鼎鼎大名的仙姑吴彩鸾,就住在紫极宫。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洪都远近十里八乡,探望者络绎不绝。两人都是神仙人品,哪里受得了这种喧嚣。
        吴彩鸾的师傅丁秀英知道这个消息,派来两只老虎,风驰电掣,来到紫极宫,围观者吓得魂飞魄散。吴彩鸾认得是自己曾经饲养过的老虎,把文箫推上虎背,各骑一只,腾空而起,朝奉新山里的越王山,飞奔而去。
        在路上,吴彩鸾还作了一首《跨虎登越王山》:
        一斑与两斑,引入越王山。
        世数今逃尽,烟萝得再还。
        箫声宜露滴,鹤翅向云间。
        一粒仙人药,服之能驻颜。
        后来,两人不知所终。他们以前的仙居之地,名之曰:彩鸾冈。
        欧阳桂《西山志》记载:“此冈在吴仙观侧。鸾,即吴仙真君女也。颜色绝世,善歌词,晓音律,与东源丁义之女秀英炼丹学道,好种碧桃、丹桂,四时开花。八月中秋日,吴真君朝天,令鸾在山,因而谓曰:“今夕,汝乘龙人至,可于前冈结彩迎之。”时有文箫,乃唐太和末人,钟陵宦族之子,年方二十,美如冠玉,善吟咏,素慕西山胜景,遍游名山,命二童囊琴载酒,随步从容,凡遇流水高山、层崖怪石,辄操一曲以畅其怀,酌酒数杯以遣其兴。酷嗜前途,竟忘归路。已而夕阳在山,明月在天,百鸟飞鸣,归宿于乔林之下。三人心惧,旁皇于石径之间,忽然桂香扑鼻,促步前行,见彩楼高结,花烛交辉,绣帘下,侍立两姬,请文生早赴彩楼,与鸾佳偶。”
        历代有很多画家,根据这个传说,画过《吴彩鸾跨虎入山图》。
        吴彩鸾的书法作品,至今还流散在今日南昌百姓人家。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中胡村,一个四易其名的村庄
                                              揭光保
        提起联圩镇均洲村委会中胡自然村的地名,已经是这个村庄的第四个名称了,那么,该村前三个名字是什么呢?其村庄的名字为什么要左改右改呢?说来真令人感到有点匪夷所思。
        中胡村最早的地名是叫范家墩。众所周知,联圩全镇都地处鄱阳湖滨,古时候都是一片汪洋的,只是到二十世纪之后才陆续围湖垦荒出来的。不过在鄱阳湖中有一些大小岛山如南矶山、康山等等,而联圩这边也有一块露出水面的高地,形似一个土墩。有立脚的地方就有人居住,最早来到这个墩上捕鱼、种田的是姓范的人家,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范家墩。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修道成仙的奇人名叫鬼谷子,在一个夏天云游至范家墩,看出是块风水宝地,很感兴趣地仔细观察,不觉天色渐晚,他便走进一范氏人家向女主人要求借宿一晚。诚实善良的女主人说:“借住是可以,但这里蚊子太多,就怕先生住得不舒服哟。”鬼谷子说:“不妨,我一扇扇千里。”女主人忙说:“先生有这本事?那不要你扇千里,只要把我们这个范家墩的蚊子扇走就行了。”从此,这个地方果然没有蚊子,至今蚊子比其他村庄都少。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鄱阳湖逐渐增大,把个海昏县都沉没了,四周的洪水泛滥成灾,这里的范姓人家全部搬走了。直至清康熙年间,胡氏从鄱阳县桐子地岱路胡迁此建村。胡氏考虑到当年范氏村庄在这里居住败了,再叫“范家墩”的村名就不吉利。又见该墩基地形似一把琵琶,于是重新取名为琵琶洲胡家。1935年以来联圩地区先后围堵连前河口等6个河口,把丰实圩等上十二圩和蛟草圩等下十二圩,围堵成一座大圩,琵琶洲逐渐进行了整治,高低凸凹的坡丘基本上整治平了,从此,他们便把琵琶洲的地名改称为“治平洲”。解放以后,治平洲胡村人口逐年发展,原有的村基地建满了房子,于是,以后做屋的人纷纷到原村上首数百米远的空地开基建一个新村。如何取村庄地名?他们商量,为了不忘祖宗(姓胡)这个根本,按照新基、老基所处的位置,把新村称为“上胡”、老村称为“中胡”。这在1983年新建县编印的《地名志》已如是记载。
        中胡村虽然是个老村,但现有人口不过400。人口不多的原因是读书人多,走出村庄在外地定居的人多。据悉,中胡村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博士村”,曾先后走出了50多个博士。清道光年间探花、都察院左都御史胡家玉,“左联”作家、著名作家丁玲的丈夫胡也频,著名植物学家、水杉之父胡先骕、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德琨等均出自该村。

        大塘的由来
                                                    潘后军
        南昌往北四十五公里有个叫大塘的地方。这里东临鄱阳湖,北枕九江。西南是广大的丘陵山区。山青水秀,物草鲜美。关于“大塘”的得名,有这样一个传说:
        公元九0七年,唐朝灭亡,唐朝遗老潘文清不愿出仕宋朝,便隐居在这江南水乡。他临水择居。春末夏初季节,芦苇丛中点缀着稀疏杂花,十分素淡、赏心悦目。潘文清就在这用芦苇草搭成茅棚,准备安度晚年。为了表示对盛唐王朝的深切怀念,对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政局的忧虑、愤懑,他在门楹上公然挂上“纪念大唐”的匾额。
        一日,程文品和蔡文友二学士来访问潘先生,见门前这块匾额,为之大惊。见礼之后,程学士对潘先生说:“君今有杀头之罪,你可知晓?”潘先生不以为然说:“老夫闲逸在家,杀头之罪何来?”
        蔡文友道:“您老忠于大唐,不侍二主,实在令人钦佩,可这”纪念大唐”四字,实在太露,他捻着八字胡,眼光转向门外,忽然,他眼睛一亮,慢吞吞地说:“依我之见,你的大唐不如改为大塘。”
        “好,朝名换地名,一语双关,实为妙也。”程文品高兴地说。三位学士心照不宣地哈哈大笑,“妙,妙!”
        大塘地名便由此世代相传。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立即向大赛组委会递举。联系电话:13576098633。
        特此公示
       
       
        新建区地名楹联及地名故事征文组委会
        2018年2月1日
作者: 余仁杨    时间: 2018-2-2 17:48
楹联、故事征文,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20名。奖金:一等奖1600元,二等奖每人800元,三等奖每人600元,优秀奖每人200元。
作者: 先成    时间: 2018-4-5 19:17
奖金收到,谢谢主办方!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