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兰芷讲课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0 22:38
标题: 兰芷讲课记录
如题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0 22:43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7-24 18:41 编辑
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分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首联为景语。岳阳楼位于洞庭湖和长江的交汇处,首句先交代了岳阳楼的地点。这句,以地点点题,扣题目中的“岳阳楼”。
第二句,帘旌,楼内;夕阳,楼外。以楼中帘旌和楼外的夕阳补足场景,同时交代登楼时间。“不动”显示没有生气,“迟”为缓慢,也是没有生气。这种静谧没有生气的夕阳景象,也加重了辗转漂泊的诗人内心的惆怅。景中含情。
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第三句,“登临”点题,补足题目,完成破题。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岳阳楼是鲁肃阅兵之地。吴蜀横分地,时间上溯,以历史的厚重继续补写岳阳楼。鲁肃以湘水为界,钳制关羽,抵御曹操,这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吴蜀横分地,化用杜甫“吴楚东南坼”句。
第四句,徙倚,徘徊留连之意。“欲暮”,呼应第二句“夕阳”。写出内心的迷茫。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凭”,靠着;“危”,指高处。这两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写出登临之悲,表现了逃难路途之遥远,时间之漫长,化用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互文手法。“望远”扣登楼所见,“凭危”呼应第三句“登临”。特别要注意“还”“更”,表现行为的延续递进。当年流离辗转的杜甫曾登岳阳楼,今天经历同样遭遇的诗人也登上此楼,自然内心万千感慨。为七句“吊古”埋下伏笔。
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白头”,指作者历经沧桑,头发已白,诗是人形象。“吊古”,凭吊鲁肃杜甫等人的前尘往事。风霜,既指凄冷寒凉的自然节令,又暗喻兵戈不息的动乱现实。“老木沧波”明为写景,实则作者借景自喻。白发,老木,沧波,亦符合当年的杜甫境况。尾联,一笔双收。
整首诗中的感情基调,是最后一个“悲”字。
延伸阅读: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陈与义
《登岳阳楼》杜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0 22:44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7-24 18:40 编辑
回顾几首登临诗
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首联,城上高楼,点题“登”,接大荒,所见。海天为所见,愁思为所感。置景辽阔,茫茫愁思。首联任务有三:点出“登柳州城楼”、设置广阔的空间背景、由景入情确定全篇情感基调。统领下文。(登楼,所见,所感)
(2)颔联,近景,赋中有比兴。惊风、芙蓉、密雨、薜荔,注意意象的选择和运用。
(3)颈联,远景,联想。上实下虚,前因后果,流水对。千里目,九回肠,情感加强。为第四联作铺垫。
(4)尾联,点题“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抒情。
表达情感:对友人的思念,遭贬的复杂心境。
二、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首联,以方位点题(岳阳楼),写楼中楼外所见之景。
(2)颔联,写景。第三句,承第一句,从地理位置,融入历史;第四句承第二句时间,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前两联,完成点题,并写所见之景,蕴含了对历史的追溯。
(3)颈联,“万里”与“三年”,分别从空间、时间叙事抒情。
(4)尾联,以自身形象收束全篇,景语作结。
表达情感:感怀家国,慨叹时势
三、登快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首联叙事,写登阁原由以及登阁,点题。
(2)颔联写景,登阁所见之景,写景融情。
(3)颈联寄意抒情,用典,先抑后扬。
(4)尾联言志,与前文呼应。
表达情感:展示了一个迥于流俗、孤高的士大夫的内心世界,归隐之意。
四、登大茅山顶(王安石)
一峰高出衆山颠,疑隔尘沙道里千。
俯视烟云来不极,仰攀萝茑去无前。
人间已换嘉平帝,地下谁通句曲天。
陈迹是非今草莽,纷纷流俗尚师仙。
(1)首句点题起,状大茅山之高;次句承续写其出离尘世的远。
(2)颔联勾勒,描绘登山过程;流水对
(3)颈联以议论作变化,用典,转笔;
(4)尾联前分句议论收束,后分句以世象作结。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这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或抒情的章法,前人有一个称呼,叫作纤腰格。这种章法已经基本离开了起承转合羁绊,显示出七律章法的多样性。
表达情感:后四句是反讽,而世人无知,还在继续求仙问道。
五、登雨花台
明朝·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叙事,点题,柴荆,麻鞋含情)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议论)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以自然之景和人事变迁,抒情)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以景结情)
六、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点题;愁,抒情;写景)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远景,寓意)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近景,怀古伤今,虚实结合)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融情于景)
特点: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个人情感。
七、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近景,抒情,点题)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远景,空间;想象,时间)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议论)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咏怀)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0 22:48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幽事,起中四句。梁燕属村,水鸥属江,棋局属村,钓钩属江,所谓事事幽也。末则江村自适,有与世无求之意。 燕鸥二句,见物我忘机。妻子二句,见老少各得。盖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也。
——仇兆鳌
“二字贯穿”格,就是在首联中设两个关键字,这两个关键字应是全诗之中要集中描写的景或事,中间两联的每一句都要分别围绕这个景或事来展开,与之形成相互呼应之势。
“三字栋梁在内”是指首联或尾联中另外点出的三个关键字,这三个关键字不同于前面所说的那两个,它们是全诗的中心立意之所在,也就是通过外在的景或事所抒发的作者内在感情,其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同支撑整座房屋的栋梁。
如作者所举的杜甫《江村》一诗,首联中两次出现“江”和“村”二字,中间两联即分别围绕这两个字交叉展开写景或叙事。颔联的上句“自去自来堂上燕”写的是“村”中之景,下句“相亲相近水中鸥”写的则是“江”中之景,颈联的上句“老妻画纸为棋局”是与“村”有关的趣事,下句“稚子敲针作钓钩”则是与“江”有关的趣事。所以,这首诗中的“二字贯穿”即指“江”、“村”二字贯穿其中。
诗中的每一联从立意来看都不离首联中的“事事幽”三字。首联不必说,颔联中的“堂上燕”是“自去自来”,“水中鸥”是“相亲相近”,都是那样幽闲自得;颈联中“老妻”在“画纸为棋局”,“稚子”在“敲针作钓钩”,也是那样怡然自乐,这些都是诗人所要抒发的“事事幽”的具体体现。
尾联宕开笔墨,说除了自己的多病之躯需要药物之外,余者一无所求,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对现在这样的生活非常满足。这既是对全诗诗情诗意的概括总结,又是从侧面写自己“事事幽”的舒畅心情。所以,“事事幽”当为“三字栋梁在内”的具体所指。
这种格式在五言律诗中也适用。如杜甫的《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二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与《江村》相同,这首诗中的“二字贯穿”即首联中的“雨”和“风”。中间两联分别与这二者相对应,其中“越女红裙湿”和“缆侵堤柳系”两句对应“雨”,“燕姬翠黛愁”和“幔卷浪花浮”两句对应“风”。
至于“三字栋梁在内”在这首诗中则没有明显的表现,如果硬要找的话,也只有尾联中的两个字--“萧飒”可以勉强算得上。
——《天木禁语》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6 21:36
登快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分析:
这首诗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黄庭坚在太和县任职。快阁在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称著。
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首句,用典。《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江海之流混混 (gungun),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意思是,江海奔腾浩荡,才变得如此深广。世事万端,繁冗复杂,难以解决或了结,处理官事亦然。如果想理清官事,那真是痴了。《晋书》这个典故说官事难以解决,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却以“痴儿”自许。叙事中已含个人情愫。
第一句为登阁原由,第二句为登阁,点题。第二句中,特别要注意“倚晚晴”三字。化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晚晴,雨后暮色。所倚者,不是具体事物(比如山阁),而是暮色,此三字虚实结合。我们要注意这种词语的组成方式。从全篇意脉来说,这三字启下,第三联承接“倚晚晴”所见之景。
第二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这联写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水。因落叶,视线没有阻碍,故而天显得高远阔大。江水澄澈,故而映江的月色格外分明。因果句式。
落木千山,动态。澄江明月,静态;千山为多,一道为少;千山,天远,远景;澄江在眼前,近景。天为高,水月为低。这一联,动静,多少,远近,高低结合。白描手法,我们要特别注意,写景这一联意象的选择与组合。
这两句不仅展现出天高地迥的远景、以及月映澄江的近观,而且折射出诗人旷远明澈的高洁情怀,情景相融。
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近人顾随曾说:写诗分写景、抒情和用意三类。写诗要善于以景写情,一切景语即是情语。选择意象很关键,要为题旨服务,要有谋划,有层次。诗歌忌直露浅率,讲究含蓄蕴藉,景语正适合了这样的写作要求。
这两句既是所见之景,也表达了登阁心情之畅快,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襟怀品格。景中含情。也有人说,化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三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上句,化用伯牙为钟子期绝弦的典故。佳人,指知己、挚友。下句,青眼,用阮籍典,他见到所悦之人则报以青眼。意思是说自己没有知音只能借美酒遣怀自娱。这联是流水对。没有知音,是抑,美酒娱怀,是扬。先抑后扬,文势起伏。
第四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尾联表达了诗人理想中的人生归宿,白鸥盟,用典。归船、长笛,隐者、白鸥,构成了一幅想象的图景,情中之景,表达了渴望退隐江湖的心境。白鸥盟,用典。归船,白鸥,回扣第二联的“澄江”和第三联的“朱弦已绝”,由所见之景、所思所感引出。“白鸥盟”回扣首句“公家事”,首尾呼应。
总结一下:
首联叙事,写登阁原由以及登阁,点题。
颔联写景,登阁所见之景,写景融情。
颈联寄意抒情,用典,先抑后扬。
尾联言志,与前文呼应。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6-30 19:03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感情和常用手法:
1、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
2、将史实与社会现实、个人遭遇结合在一起,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1)叹古人:缅怀前贤,敬仰英雄,赞颂英雄。
(2)叹自己: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无奈、忧愁、寂寞,表现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抒发爱国情怀;感叹身世之痛。
(3)叹国家:感叹国运衰微,抚今追昔,怀念昔日繁华,哀叹今日荒凉,抒发黍离之悲(国家沦亡之痛
(4)借古讽今: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鞭挞统治者苟且偷安、扼杀人才。
3、 对人生、自然的哲思: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慨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
怀古诗常用的手法:
1、借古讽今,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和哀思。
3、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对比。
4、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5、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伤怀,以悲景衬悲情。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6-30 19:03
爱国忧国伤时类:
缅怀古人之情,
人事沧桑、
昔盛今衰之叹,
建功立业之志,
壮志未酬之感,
劝谏或讽刺统治者
同情人民疾苦
怀古伤今讽今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1 08:33
登临诗讲稿
一、何为登临诗
1、渊源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君子在高处就会创作出好的诗赋,你们这几个小子有哪个肯试一试啊?《文心雕龙》:“登高能赋,可为大夫(多系中央要职和顾问)。”
《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文心雕龙》:“登高能赋,可为大夫。”
登高:登上高处,指身临其境。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文体,此借指文学创作。登上高处,看到无限美好的景色,触景生情,感天地之阔大,心胸激荡,人的思虑也会放远,历史的、人生的感叹就油然而生,特别是人生之志,往往于此时抒发。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诗赋,用诗赋以言其志。后多用来表示人有担任国家要职的才能。亦作“登高能赋”。 登高赋诗是中国文人的传统。
2、概念
《辞源》的登临:“登山临水。也指游览。”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登山临水,泛指游览山水名胜”。
《辞源》的登临:“登山临水。也指游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登山临水,泛指游览山水名胜”。这个概念里,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登也不仅仅指登山,还可以指登城(城楼或城墙)、登楼、登亭(亭在山上或高处)、登塔、登台(“台”指“亭台楼阁”的“台”)、登原(如乐游原),等等。第二,登临,大家容易想到登山,但还要注意临水,地势较低的河流、湖泊、田野、村庄等。比如杨万里《过扬子江》也属于登临诗。我们通过律诗题目看一下: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杜审言《登襄阳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王安石《平山堂》;黄庭坚《登快阁》;李白《鹦鹉洲》;孟浩然《临洞庭湖》;陈与义《渡江》
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塔、原、水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塔、原、水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3、题目
一种题目中有“登、临、上”等字样。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张祜《金山寺》、李白《鹦鹉洲》、王安石《平山堂》、范成大《鄂州南楼》、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此类题目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关联。
二、登临诗表达的主题思想
作诗首先要立意,即诗人想表达什么。登临诗,可吊古伤今,发历史之浩叹;可动隐逸之思,慕白云之悠悠;可伤别怀远,寄相思之浓情;可历览山河,穷风光之胜概;可抒身世之悲,可写禅悟之悬想,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元朝著名诗人杨载《诗法家数》:
登临之诗,不过感今怀古,写景叹时,思国怀乡,潇洒游适,或讥刺归美,有一定之法律也。《诗法家数》
1、感今怀古
登馀干古县城(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这首诗写景抒情而又不拘泥历史事实,诗人在缅怀历史的同时,又通过描绘被贬途中景色,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包蕴着深沉的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意绪不尽,令人沉思。
2、写景叹时
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不说自己登楼,却说“花近高楼”,以写景起兴。接着“伤客心”三个字即“叹时”。
不但第一句是写景叹时,而且整首诗都是写景而感叹时事。此诗作于764年,唐官军已经平定安史之乱,但是十月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事件。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但是吐蕃又破松、维、保、剑南、西山诸州。因此后面有“西山寇盗莫相侵”之感叹。
3、思国怀乡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万岁楼 孟浩然
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
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曲引古堤临冻浦,斜分远岸近枯杨。
今朝偶见同袍友,却喜家书寄八行。
柳宗元仕途非常坎坷,大部分生涯处在被贬谪的状况。年轻时,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十年后,好不容易回到了长安,又被贬出到柳州 。
这是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面对满目异乡风物,百感交集之中写成了这首七律。漳、汀、封、连四州的好友们,都是贬谪之人,与家乡音书遥隔,如何不“愁思正茫茫”呢?
4、潇洒游适
《九日登高》(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九重阳节是一个充满思念的节日。离家的人漂流在外的人,在重阳节来临时总是抑制不住内心,一首歌唱尽多少漂流在外的人的思念。
重阳日,诗人登高赋诗,簪花饮酒,自比陶渊明东篱之乐,风流快活。这首景色清新明媚非常得飘逸洒脱。
5、讥刺归美
讥刺,讥评讽刺。归美,称许,赞美。
又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既是感今怀古(颔联),也是写景叹时(颈联与尾联)。而且尾联也是明显的讥刺当时的政局。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言志抒情(体悟哲理,抒发情感)人生哲理的思考。个人感悟的表达,赠人寄友(酬赠诗)言志抒情(体悟哲理,抒发情感)热爱大好河山
“登临”的涵义就明确了:
实,可写登高望远,游目览胜,关注自然与个人的关系构建;
虚,可写望远致思,抒怀写志,关注历史与现实的风云变迁。
三、四联的安排
中间宜写四面所见山川之景,庶几移不动。第一联指所题之处,宜叙说起。第二联合用景物实说。第三联合说人事,或感叹古今,或议论,却不可用硬事。或前联先说事感叹,则此联写景亦可,但不可两联相同。第四联就题生意发感叹,缴前二句,或说何时再来。
1、第一联指所题之处,宜叙说起。
还用杜甫《登楼》为例,第一联为: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首联叙事说起,自己登高而感伤。 点出题目《登楼》。
2、第二联合用景物实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颔联写景,诗人登楼可见山河之壮观,出句“天地”写空间,对句“古今”写时间。
3、第三联合说人事,或感叹古今,或议论,却不可用硬事。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第三联开始说时事,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抒发“终不改、莫相侵”。虽然天下大乱,但是唐朝廷依然稳固,吐蕃之乱也一定会被平定。
4、或前联先说事感叹,则此联写景亦可,但不可两联相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联和第三联颠倒一下,颔联(第二联)抒情,颈联(第三联)写景也可以。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古人的五律或者七律,大多数人会注意,中间二联的变化,一联写景、一联抒情,尽量避免两联都写景或者都抒情。这就是“不可两联相同”之意。
5、第四联就题生意发感叹,缴前二句,或说何时再来
四、关于中二联
写景
若要写好登临诗,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登高望远,必然写景。写景或大笔勾勒,着力于苍茫雄浑;或工笔细摹,于细节处见风神。因此,写景需因情而定,因意而发。写出画面感、层次感、立体感是重点。
其二、写景绝不可单纯写景,要善于以景写情,以景托意。或象征,或烘托,或寄意,要写得细也要写得深。
其三、登临写景,要感发诗意,以景生情,以景转意。何为意?不过是诗人之志趣、理想、感悟、感情和境界而已。单纯写景,终究单薄,其诗意诗趣也寡淡了。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1 08:34
登临诗主题
1、自然美景的描写。登临诗的主要内容通常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如宏伟壮观的山川景色、浩瀚无垠的大海、幽静清新的湖泊等等。
2.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诗人在走过山水之间,也会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何回归自然等等。
3.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登高观赏自然风光,诗人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壮阔,同时也能引发深刻的人生思考,如“天高任鸟飞”、“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
4.个人感悟的表达。登临诗也是诗人表达自己感受和情感的一种手段,有的诗人以登高观赏自然风光为媒介,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如苏轼的“登高”、“题西林壁”等。
综上所述,古代登临诗具有生动具体的景物描写、感性情感和理性思考相结合、展示才情和个性等特点,同时包括自然风景描写、自然与人的关系思考、人生哲理思考以及个人感悟表达等主题。登临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是理解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一种途径。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1 08:34
转:登临诗主题
(1)感怀身世 (慨叹身世,抑郁惆怅)
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他们本欲借广阔之景聊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但往往却更深地沉浸于其间,咀嚼自己的遭遇,触发出催人泪下的愤懑抑郁之情。比如陈子昂以歌当哭,通过《登幽州台歌》中广袤无垠的时空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等复杂情感。又如杜甫《登高»,诗人本乘兴而登,却无端因夔州的辽阔之景而顿生艰难潦倒的困苦之情,再加上白发日多却因病断酒,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
(2)思亲怀乡 (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古人安土重迁,一般不轻易离家出门,一旦迫不得己而抛家离乡,则思亲怀乡之情将一直萦绕左右。戍边将士登临,伴随着他们思乡思亲之情的是对无休无止战争的厌恶;旅人登临,伴随着他们的是一颗四处飘零、疲惫不堪的焦灼之心,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呼唤;思妇登临,伴随着她们的是独守空闺、亟盼夫归而不知其在何方的愁绪。大凡登临思乡思人,或是送目远看却被青山、浮云阻隔、遮蔽,不能极望天涯:或是望尽天涯,那人却在天涯之外、杳不知其踪。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再加上精细的描绘,寄寓深沉的悲凉伤感之情。例如崔颢的《黄鹤楼》。
(3)怀古伤今 (感叹盛衰,忧国忧民)
登临者怎能不怀古,怎能不对历史展开他们的思考?于是吊古伤今、感时抚事、忧国忧民的情绪油然而生。,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
(4)言志抒情(体悟哲理,抒发情感)
有时登临(尤其是登高)不惟要耗费登临者的体力,更是考验登临者的精神意志。经过登临的过程, 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抒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登临者的本意。比如说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表现了他不畏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立志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通过普通的登楼过程,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高瞻远瞩的气魄,也道破了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5)热爱大好河山
例如《望庐山瀑布》
当然,登临的内蕴并不止于上述几种,我们需要知道,登临,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其本身己经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登高长期以来就是一种文化习俗) ,登临的心理历程也成为我国民族心理构建的组成部分,它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分不开了。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1 08:35
关于点染的写作手法
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点”就是点出、点明情感的意思,在诗词中是画龙点睛的抒情句(词)或议论句(词);“染”则是用景物描写对这个情感做渲染。点和染相互依存,辩证统一,位置上可以先点后染,也可以先染后点,二者结合,一起来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点染手法实质上也是情景结合手法中的一种。
多情自古伤离别,
(点出“离别”,点明情感)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用景语对这个情感做渲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用景语对这个情感做渲染)
点,染,情景结合手法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为“点”,前面几句话为“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总是离人泪”为“点”,前面五句均为“染”。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1 08:36
律诗中二联写法(以登临和怀古七律为例)
1、中二联:一景一情
明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景、情二端。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清潘德舆进一步肯定说:“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律诗中二联,通常一情一景。第二联合用景物实说;第三联合说人事,或感叹古今,或议论。或者相反,先说人事,后写景。
(1)前景后情
富春
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
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
三四言景,五六怀人
登楼 杜甫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登大茅山顶 王安石
俯视云烟来不极,仰攀萝茑去无前。
人间已换嘉平帝,地下谁通句曲天。
金山同正之吉甫会宿作寄城中二三子 王安国
云随草树萦群岫,江浸楼台点万灯。
坐久不知身寂寞,梦回犹觉气轩腾。
平山堂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
登快阁 黄庭坚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絶,青眼聊因美酒横。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过扬子江 杨万里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古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2)前情后景。往往是首联提到某事,颔联接着写自已的心情,颈联写景加以烘托渲染,由言情变为写景
馆陶李丞旧居 皇甫冉
词藻世传平子赋,园林人比郑公乡。
门前坠叶浮秋水,篱外寒皋带夕阳。
赤壁怀古 崔涂
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
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隋宫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长洲怀古
千年事往人何在,半夜月明潮自来。
白鸟影从江树没,青猿声入楚云哀。
2、中二联皆写景
朱庭珍说:“律诗中二联,不宜一味写景。……盖诗要情景交化,始可深造入微。”实际上中二联全写景的相当多。不过,要注意景有大小、远近、朝暮、动植物等分别。也就是说中二联景物也应有所变化。
明代的李梦阳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此最律诗三昧。
(1)叠景者意必二
多句写景之诗,要注意其景中多含有比喻义,象征意,看似写景,实则另有深意。或者直笔写景,或者有象征意义。如果中二联都是写景,两联的侧重点应该有区别, 律诗的中间二联都是写景,那一定要有变化。
凌敲台(当涂县西,宋高祖筑)
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
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
上联,自然之景。下联,“行殿”“寝园”,人事之景,有感怀之意。
《登金陵凤凰台》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上联,人事之景,怀古。下联,自然之景。
甘露上方
云捧楼台出天上,风飘钟磬落人间。
银河倒泻分双月,锦水西来转几山。
上联,楼台,钟磬,人事之景;下联,银河,月,锦水,山,自然之景。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上联,船舫、笛,人事之景;下联,山月、江水,自然之景。、听觉和视觉结合
咸阳城东楼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上联,自然之景;下联秦苑,汉宫,人事之景。
咸阳怀古
渭水故都秦二世,咸阳秋草汉诸陵。
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
上联,渭水故都,咸阳汉陵,侧重人事之景。下联,侧重自然之景。
金陵怀古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上联,千官冢六代宫,人事之景。下联,自然之景。
(2)阔大者半必细
“阔大者半必细”,写景有大笔勾勒,有细节刻画。有浓墨重彩,就要有皴染滃染,就如作画,有点、有面,有背景,有主体,如此详略得当,才能重点突出。《四溟诗话》之“律诗虽宜颜色,两联贵乎一浓一淡。若两联浓,前后四句淡,则可”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中二联写景以抒其愁,景有的区别是:上联”芙蓉水“”薜荔墙”为近景,细景。下联为远景,大景。
写景之律,在写景时,更应注意铺排和层次。即,写景要注意视角变化、诸如,远近结合,大小结合,声色结合以及动静结合。如此写景,则可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效果。所谓“代入感、画面感”即在于写景之脉络清晰而浓淡相应,如此写景显得立体且生动,丰富而不杂乱。
写景之句要各有侧重,不可重复写景,而要各有其意,或写实景,或比兴象征,如此写景就丰富而不杂乱了。
3、中二联皆情
律诗中二联,有的作品没有景语,皆写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元稹悼亡之作《遣悲怀三首》,不仅中二联写情,四联皆情语。中二联皆抒情叙事议论,不写景语,咏史怀古诗中居多。写情不都是直说情,往往寓情于事,有叙有议,使抽象的情具体化、形象化。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写情不都是直说情,往往寓情于事,有叙有议,情是抽象的,通过叙事将其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出来。
中二联即事抒情
和微之重感南唐事 王半山
斋祠父子终身费,酣咏君臣举国荒。
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
题杜子美书堂 赵清献
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风意思深。
武关
只道地教秦设险,不知天与汉为关。
贪生莫作千年计,到了都成一梦间。
题润州妙善寺前石羊 罗 隐
汉鼎未安聊把手,楚醪虽满肯同心。
英雄已往时难问,苔藓何知日渐深。
经故友所居
清论不知庄叟达,死交空叹赵岐亡。
病来未忍言闲事,老去惟知觅醉乡。
筹笔驿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水边偶题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怀古类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作者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为灰作品长于抒情议论。如果说情景相融,是骨肉丰均,那么没有景语,以叙事议论为主的这类文字骨感更强。
总结:
律诗中二联的写法有三种:
1、两联一情一景。分为先景后情,先情后景。
2、两联皆景。“叠景者意必二”,注意内容要有侧重,分为自然之景、人文之景。“阔大者半必细”,景语有阔大之景和细小之景的区别。
3、两联皆情。没有景语,两联皆为叙事抒情议论。咏史怀古诗居多。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1 08:40
关于“卒章言志”的写作手法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宋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散文名篇,凡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应该都学过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此文千古流芳,主要在于它的境界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全文分四段:一为叙事,交待兴修岳阳楼的事由;二是写景,登楼所见洞庭湖;三是抒情,写阴晴景色,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情景交融。四是言志,由前文的悲喜,引出“仁人”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点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主旨。
大家注意到没有,这篇散文如果改写成律诗,叙事,写景,借景抒情,言志,完全符合律诗的起承转合。
而且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这篇文章的主旨句是在哪里出现的呢?是在文章的结尾处。这种写作手法有个固定的叫法: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解释一下这个词。卒,结束,结尾。“志”指的是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这个词的意思是在文章或作品的结尾处,点明中心思想或主题,也叫“篇末点题”。这种写作手法,在律诗中很常见。也就是说,我们要特别观注律诗的第四联,往往诗人在这一联表明志向,点出主旨、主题。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絶,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是头几天在群里给大家分析过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中心立意在哪里?在最后一联。
《登快阁》四联,分别叙事,写景,抒情,言志,起承转合,和《岳阳楼记》是不是很相似?白鸥盟,表明了世无知己,渴望归隐之意。这是主首诗的中心立意。体现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
登大茅山顶 王安石
一峰高出众山巅,疑隔尘沙道里千。
俯视云烟来不极,仰攀萝茑去无前。
人间已换嘉平帝,地下谁通句曲天。
陈迹是非今草莽,纷纷流俗尚师仙。
这首诗是头几天导弹老师给大家分析的王安石的作品。导弹老师总结的特别好:借题说事,阐述自己的观点。
大茅山,因姓茅的三兄弟在这里得道成仙,而更名为茅山。为道教名山。登大茅山,必然会联想到道教。王安石领导了历史著名的熙宁变法,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对得道成仙是怎样的观点?显然是在最后一联,特别是最后一句:纷纷流俗尚师仙。
也就是说,这首诗的重点,显然不是在于写景,而是借登山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索。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中,鲜明的表达的情感的句子在哪里?是第二联和第四联。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怀古”;“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长安,都城。浮云蔽日,日为君,浮云为君主身边的佞臣。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心忧国事的主题。怀古亦是服务于慨今,所以主旨是在最后一联。
百度百科中评价这首诗有这样一段话: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抒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的中心立意在哪里?或者说是哪一个字?是最后一句的话的“悲”字。具体内容不分析了,前面分析过了。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立意是最后一句有的一个词:怨恨
赠人诗,在最后一联点出主题的,也非常多。这里就不举例子了,大家以后阅读时多体会。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1 08:42
6月30日
以景作结
昨天提到“卒章显志”这种写法,也就是在律诗结尾明确点出诗人的情感志向。这种写法,类似于“画龙点睛”之法,最关键的一笔,是最后的点睛之笔。
当然,诗法不会千篇一律,否则就失去文学姿态各异的美感体验。但有一点是其共性:我们要注意律诗中情感的流动和起伏。写景、抒情,只是相对而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文字都是诗人内心的传递表达。
以景作结,情景结合,这样的结语在律诗中非常多。
举几个例子
还是以登临和怀古七律为例
松滋渡望峡中(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刘禹锡这首很特别,全篇扣题目中的“望”字,皆景语,属于一首写景怀古诗。
首句,渡口之景,近景;第二句,由渡口到水,写雪山融化的江水从天际奔来,远景。置景一疏淡、一宏阔。客观之景。
三四句,此联为所望陆地之景。楚望:指楚国山川。梦渚、楚望、夷陵、秦灰,楚秦侧重人文之景,扣怀古。写青草生长遮掩楚国山川,秦将白起攻楚曾火烧夷陵。以荒草和黑土作引子进行描述,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有现实所见,亦有心里之联想,虚实结合。
五六句,此联为所望江中之景。五句系化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歌,这两句表现巴人的哀愁,船夫的艰辛和三峡的迂回曲折。上联写王朝旧事,这一联写百姓,情感在递进。
七八句,这两句完全是想象,因望而生联想。从巫峡十二峰想到神女所居的阳台,用永安宫为神女的阳台作陪衬,神仙帝业,皆缥缈无踪。
总结一下:
空间层面:首联,渡头之景(寒梅,陆),由渡头到江水,诗人视线放远(水)。中二联,一承“陆”,一承“水”。第四联联想十二峰,巫山神女,白帝城永安宫。(水边)
“望”“思”结合:第一联,侧重于所见,情感相对和缓。第二、三联,所见加人事点染,情感增强。第四联,为目视之外,望里联想,让人感喟无尽。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以景语作结,全篇皆景语,我们要注意诗语的层次安排和情感的起伏。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这首《西塞山怀古》历来为人称道,大家也很熟悉。最后一句,以景做结。作诗如作画,要懂得留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景语作结,更能表达丰富而难以言传的情感,含无尽之意,更有余韵。
再举几个例子:
凌敲台(当涂县西,宋高祖筑) 许浑
宋祖凌敲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
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
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
百年便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生绿苔。
骊山
闻说先皇醉碧桃,日华浮动郁金袍。
风随玉辇笙歌迥,云卷珠帘剑佩高。
凤驾北归山寂寂,龙旟西幸水滔滔。
蛾眉没后廵游少,瓦落宫墙见野蒿。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姑苏怀古
宫馆遗基辍棹过,黍离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鳬鹥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
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经故丁补阙郊居
死酬知已道终全,波暖孤冰且自坚。
鵩上承尘才一日,鹤归华表已千年。
风吹药蔓迷樵径,雨暗芦花失钓船。
四尺孤坟何处是,阖闾城外草连天。
经炀帝行宫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意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咸阳怀古
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
渭水故都秦二世,咸阳秋草汉诸陵。
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
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
今天主要说了律诗的第二种结法:以景作结。这样的作品非常多,大家在阅读时注意体会。
我们这期写作的作业,写咏史怀古类,要求以景语作结。等群中朋友完成作业六,下周再具体布置作业要求。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1 20:45
7.1
荆轲里(清 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注释]
1 荆轲里:在河北省易县西。相传为樊于期授首于荆轲处并有荆轲馆。见《水经注》。荆轲:战国时卫人,年轻时好读书击剑。后至燕,燕太子丹尊他为上卿,派他去刺秦王。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秦逃亡将军樊于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的督亢地图,进献秦王,伺机谋刺。献图时,图穷而匕首现,刺秦王不中,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此诗为作者途经荆轲里,感怀荆轲事迹而作。
2 “水边”句:记易水送别事。《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 “生戴”句:“吾戴吾头来矣”,唐段秀实语,见柳宗元《段太尉秀实逸事状》。虎狼:《战国策》:“夫秦,虎狼之国也。”
4 酬:报答。
5 田光:战国时燕人。燕太子丹欲谋刺秦王时,由太傅鞠武推荐田光为之,田光因年老力辞,转荐荆轲。因命轲过太子,而自杀以激轲。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6 祖饯:设宴饯别出行的人。指易水送别事,见注2。
7 “过客”句:见注2,此云过客衣冠是因凭吊荆轲而亦服白衣冠。霜:形容白色。
8 “乱山”句:意谓乱山锋芒如剑,直刺秦都咸阳。
嘉言:
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作者为广西巡抚金珙所推荐,进京应博学鸿词试,在途经荆轲故里、今河北省易县时,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的首联追忆荆轲在易水边别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决死入秦时的情景;颔联言荆轲刺秦王事败而殉身,自谓可以报答太子却不忍见田光之灵;颈联写荆轲的大无畏气概受到古今之人的赞颂和景仰;尾联言荆轲刺秦之举虽未遂,然已感天动地。这首咏怀之作格调高昂,毫无迟暮、悲凉之感;用典自然圆熟,无斧凿别,联想奇特。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人虎狼。”两句概括易水悲歌送别,写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因为从当时情势看,荆轲无论行刺成功与否决无生还之理,所以易水之歌自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不还却义无反顾,所以为壮士。段秀实入郭晞乱军中自言“吾戴吾头来矣”,戴头就用这个典故。这两句写荆轲出发时的英雄气概,是扬。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两句概括荆轲的失败,有无限惋惜之情,好像辜负了田光的举荐。以上四句写当日情事,先扬后抑。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一句写当时,遥应“水边歌罢”的祖饯场面;一句写今天,衣冠上被霜沾白了,使人想象当时“白衣冠送之”的场面,今天的霜源于当年之白。
“匕首无灵公莫恨,乱山终古刺咸阳。”这两句安慰荆轲,却是前人所未道,特别是结句非常聪明,把当地的山形和荆轲事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好像山川有灵,都像荆轲刺秦王一样刺向咸阳。写荆轲的失败前人都是叹惜剑术之疏,认为是千古恨事,袁枚却从另一角度来安慰荆轲,因为“乱山终古刺咸阳”,足以弥补“匕首无灵”的失败。这首诗概括古事简练形象,把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一结尤其出人意表,在前期七律中是较好的作品。
《荆卿里》是袁枚诗歌创作中比较成功的一首。他在这首诗里倾注了自己诚挚的感情,用寥寥数语,为读者勾勒出了两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一个是为报王恩,视死如归的英雄荆柯的形象;另一个则是诗人本人。前者通过“生戴吾头入虎狼”和“魂归何忍见田光”的白描手法的刻面,荆柯的性格骤然成形;匕首无灵人有情,虽然事败人殁,但荆柯的伟大精神却与日月同辉,永耀后人。作者论人不论事,主张精神至上的性格跃然纸上。
1.自行分析此诗写作手法。形成仿写模板。
2.根据模板,临摹写作。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4 10:42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7-4 10:48 编辑
隋宫(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荆轲里(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题目隋宫,首先要清楚隋宫在哪里。隋宫,顾名思义是隋朝的宫殿。我们都知道隋朝都城在长安(陕西西安),但这个隋宫却在江苏的扬州。为什么在扬州有皇家宫殿?因为隋炀帝巡游江都,为皇帝建立了行宫。诗人以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的行宫为切入点,揭示隋炀帝南游之事,以此讽刺隋炀帝奢侈、昏庸。
诗人在第一联,交待两个地点。
紫泉:是长安的一条河,原来叫紫渊,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改为紫泉。这里代指隋都长安。
芜城,今扬州。
首联,锁烟霞,锁有束缚的意思,宫殿高耸,烟霞环绕。宫殿以烟霞相衬,更显巍峨壮丽的皇家气势。锁,下字别致。紫泉,实写交待地点,亦能引发景致的联想。以紫泉烟霞环绕衬托的宫殿,却不能让君主满足,还要在千里之外的芜城建立帝王之家。
这一联,写景叙事,作者写扬州的隋宫,却先从长安的宫殿写起,暗写隋炀帝贪图享乐。从笔势上,拉开空间笔墨。但作者没有止于此,在第二联,又交待了第三个地点“天涯”,比芜城更远的地方。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上下句以“不缘”“应是”虚词勾连,形成流水对,因果关系。大家注意,流水对用于颔联居多,用于颈联较少。
玉玺归日角,史实,锦帆到天涯,想像。虚实结合
以上四句,写隋炀帝当年巡游之事,交代前因后果。这两联置景广阔,欲写扬州,却先写长安;写隋炀帝可能巡游更远,却先写江山社稷被李渊夺取。一句一垫。
我们要关注文字里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当年。空间:长安,芜城,天涯。
那么第三联里的时间和空间又是怎样的呢?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时间:于今、终古,古昔、过往。永恒。
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第三联,从时间看,上句时间回到现在(于今);下句,终古,指过去漫长的岁月。上下句,今昔对比。
从空间看,腐草无萤火: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隋炀帝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在江都有“放萤院”。地点扣芜城(包括洛阳)的宫殿。垂杨暮鸦,地点是隋堤。
前面三联总结一下
从时间看:过去——现在——联想过去
从空间看:长安——芜城——天涯——洛阳和芜城宫殿——千里隋堤
文笔散得开,拢得回,纵横开阖。我们要注意这首诗里的“时空转换”之法。优秀的文人,往往也是穿越时空的高手。
尾联,联系陈叔宝《后庭花》,拉人作衬,同类对比,深化寄意。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日角”、“锦帆”、“萤火”、“垂杨”是实事,却以他字面交蹉对之,融化自称......”尾联,化用了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也就是说,这首怀古作品,诗人紧扣和炀帝南游的有关史、事生发。下语不空泛,有说服力。
当然,文学不是史学,不求客观、全面甚至精确,文学主要写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判断,把一个中心立意表达清楚这是文学作品要完成的任务。
隋宫(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荆轲里(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这两首怀古诗题目如何设计的?
2、起笔如何切入?
3、流水对用在哪里?
4、时间和空间在文字的哪部分转换?
5、以历史遗迹(或地点)为题目,景语如何扣这个地点?
6、如何从历史史事中选取素材?
7、《隋宫》《荆轲里》篇章布局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6 14:09
怀古诗标题:
1、古迹(地点),如《隋宫》《筹笔驿》《咸阳城东楼》《荆轲里》
2、古人名,如《明皇》《始皇》
3、朝代,如《南朝》
4、古迹+人物行为,有“过”“经”“次”“望”“题”“怀古”、“咏怀“、咏”等字样,如
《汉寿城春望》、《经炀帝行宫》、《过九成宫》、《题钓台》、《西塞山怀古》、《姑苏怀古》《咏怀古迹五首》
怀古诗题目中,带有古迹(地点)的居多。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6 16:51
分析《荆轲里》
荆轲里(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里是指荆轲故里,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叫《荆卿里》,荆卿即荆轲。这首诗是诗人路过荆轲故里,有感荆轲其人其事而写的一首怀古作品。
方回说:“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怀古诗就是见到历史古迹,回顾与之相关的古人的业绩或遭遇,慨叹历史兴亡沧桑、颂贤讽愚。
题目多与古迹相关。其形成写作的逻辑关系是:古迹——古人(或事件)——自己的感怀。
但是写诗的结构安排却不会拘泥于这种顺序,举个例子
馆陶李丞旧居 皇甫冉
盛名天下挹余芳,弃置终身不拜郎。
词藻世传平子赋,园林人比郑公乡。
门前坠叶浮秋水,篱外寒皋带夕阳。
旧日青松成古木,只应来者为心伤。
皇甫冉这首,题目是馆陶这个地方李丞的故居,但他先从李丞写起,首联赞美其才名,为其官位低而婉惜。这首诗是从对人物的评价切入。
赤壁怀古 崔涂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
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
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这首首联也没有直接写赤壁,而是抒发诗人感慨。
我给起个说法叫:远处起笔。
远处,或为空间,或为时间,或为心里的感想。
远处空间: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先写长安的宫殿,再写扬州的隋宫。当然这首符合时间远处。
远处时间:从与古迹相关的前事入笔,”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多当年西晋灭吴写起,时间上溯。
远处想法:“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崔涂见到的赤壁是怎样的?是在第三联和第四联:“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诗人是先见到这些景象,然后内心生发感慨。他起笔先写内心的感慨。如果古迹是一个原点,起笔从远处的想法写起。
《荆轲里》这首的起笔,是哪一种?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首联,写当年的易水送别。易水,在河北易县,荆轲故里也在这里。也就是说,这首诗开篇就扣题目,写这里当年发生的事情。写以前古迹相关的人和事,属于时间远处。首联扣题。
除了”远处起笔“,还有一种,开篇写诗人所处当时的所见所闻,我为其命名为:近处起笔。
松滋渡望峡中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这首头几天在群里分析过,首联写诗人在松滋渡所见,渡头近景,和天际远景。所见之景,发生在当时当地。
台城
晚云阴暗下空城,六代累累夕照明。
玉井已干龙不起,金瓯虽破虎曾争。
亦知罢世才难得,却是穷尘事最平。
深谷作陵山作海,茂弘流辈莫伤情。
首联,起笔是在傍晚,暮云重重笼罩着台城,为当时当地所见之景。
简单总结一下:
远处起笔,通常为叙事、议论感怀、类比等方式。与古迹相关的景物放在后面。
近处起笔,通常为开篇写景,即写古迹或与古迹相关的景物。然后由景入情抒发感怀。
《荆轲里》《隋宫》《西塞山怀古》,都是用两联4句话,先写当年其人其事。
诗人所见古迹之景在哪里?
山形依旧枕寒流(第6句),故垒萧萧芦荻秋(第8句)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如今也是如此)。(第5、6句)
乱山终古刺咸阳(第8句)
荆轲里,是一个地方,不同于亭台楼阁这些具体事物,估计这里应该没有太典型的景物。诗人看到了周围的群山,就抓住了这个景物,付山以人的思想想感,仿佛山在帮助荆轲去完成当年的壮举。以景结情。也就是前面总结过的,景语作结。
也就是说,这几首诗从篇章布局来说,其共同之处是开篇叙事抒情,与古迹相关的景语在诗的后半部分。
先述古,再由古转今。
我们分析完了《荆轲里》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回忆以前,结尾,以现在所见之景作结。以上是第一个问题,仿写这首诗,如何写开头和结尾。
那么我们在看一下中间两联。这首诗按照时间,分为两部分。前四句,以前。后四句,从以前转到现在。
第二个问题,如何述古。与荆轲有关的资料是《史记》,诗人从史记中选取典型的场景进行描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伉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史记》
荆轲里(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大家对比看一下,诗人选取了史书中哪些细节或者说元素?
水边歌罢,酒,祖饯,泪,衣冠此日霜(当年白衣冠送荆轲)
还有第二联,太子,田光,也是从《史记》中提炼成句。还有最后一联的匕首
也就是说,每一联中,都能看到诗人从史书中剪裁元素而形成诗语。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写历史人物,要阅读与之相关的史书(最好的文言版的),从中提取信息,为我们的写作服务。
这就涉及到怀古诗常见的手法:用典。用典分为语典和事典。当然,用典和叙事是有区别的。比如《隋宫》,尾联用了”后庭花“这个典故。
第三,古今如何过渡?也就是说,如何实现时间转换。
这一点在昨天其实已经分析过了。这首诗体现在第三联,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当年“”此日“,上一句写过去,总结前文,下一句转到现在,为下一联铺垫。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时间转换,是在第三联完成的。
作业七:
1、题目为古迹,也可以在古迹前后带“过”“经”“次”“望”“题”“怀古”、“咏怀“、咏”等字样。
2、四联章法:
(1)首联,描写典型场景。
(2)颔联,叙事中抒发感慨。
前两联写与古迹相关的人或事。
(3)颈联,由古转今,抒情或议论。
(4)尾联,以景结情。
3、强调:
(1)如果涉及史书中的人物,要先阅读史书,选择典型的情节。
(2)古迹,选择典型景物,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
(3)自己要抒发怎样的感慨,这样素材如何为自己的中心立意服务。
作者: 雾都雨点 时间: 2024-7-7 11:52
已阅读,老师辛苦了
作者: 重庆刘光敏 时间: 2024-7-16 18:01
老师辛苦了!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20 15:04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20 15:05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20 15:05
关于律诗第一字和白脚字的平仄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顾炎武)
居然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
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钟鼎一扬名。
七律八句话的第一个字,不要求平仄,但大部分都是平仄总体平衡,四/四,或者三/五
这首八句话的第一个字,居,隙,远,老,常,惯,举,可,两个平声字,六个仄声字。二/六
扬州 其一 ( 吴伟业)
叠鼓鸣笳发棹讴,榜人高唱广陵秋。
官河杨柳谁新种,御苑莺花岂旧游。
十载西风空白骨,廿桥明月自朱楼。
南朝枉作迎銮镇,难博雷塘土一丘。
(八句话的第一个字,五仄三平)
扬州 其四
拨尽琵琶马上弦,玉钩斜畔泣婵娟。
紫驼人去琼花院,青冢魂归锦缆船。
豆䓻梢头春十二,茱萸湾口路三千。
隋堤璧月珠帘梦,小杜曾游记昔年。
(八句话的第一个字,五仄三平)
也就是说,前人作品,第一个字的平仄(或者仄平),二/六也有,但三/五,四/四居多。
还有,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最后一个字为仄声,这个字称白脚字。这三个字(首句如果不押韵,就是四个字)的声部要有区别。也就是说,不能都为上,或者去,入声,要有变化。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变化的居多。比如吴伟业的《扬州四》院,二,梦,皆去声。
大多数作品,是有变化的。
我们要注意一些细节,如果避无可避,是不用计较的,律不害意。创作有规则,也要灵活。
诗歌是需要诵读的,文字中有抑扬顿挫的音韵,所以如果在可调整的情况下,尽可能在细节处多注意一些。简单总结一下:
1.首字,八个字的平仄要平衡分布。
2.不押韵的白脚字,上去入要有变化。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20 15:08
化用前人诗句(句典)
扬州 其四(吴伟业)
拨尽琵琶马上弦,玉钩斜畔泣婵娟。
紫驼人去琼花院,青冢魂归锦缆船。
豆䓻梢头春十二,茱萸湾口路三千。
隋堤璧月珠帘梦,小杜曾游记昔年。
吴伟业扬州这组有四首,这是第四首。这首大家读着是否有熟悉的感觉?
这首诗,前半部分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后半部分化用杜牧《赠别 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赠别 其一(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对比一下就看出来了
扬州 其四(吴伟业)
拨尽琵琶马上弦,玉钩斜畔泣婵娟。
紫驼人去琼花院,青冢魂归锦缆船。
(琵琶,青冢,人去,魂归,出自杜甫诗中,借昭君出塞故事,描写女子被清军掳走北去。)
(锦缆船也能从杜甫诗中找到出处,杜甫《秋兴八首》其六有句“锦缆牙樯起白鸥”)
豆䓻梢头春十二,茱萸湾口路三千。
隋堤璧月珠帘梦,小杜曾游记昔年。
(豆蔻梢头,珠帘,借用杜牧诗句,追忆明朝灭亡前扬州女子舞榭歌台的生活。)
(此外,诗中有几处地点,紧扣题目:玉钩斜,琼花院,茱萸湾,皆与扬州有关的地点。隋堤,南起江都也就是扬州)。
古人诗词作品,经常使用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
举个词化用诗的例子
怀古类的一首词
西河·金陵怀古(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刘禹锡写了五首关于金陵的绝句,有两首最为著名。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家读一下,就能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周邦彦擅长化用前人诗句入词。宋代词人张炎这样评价周邦彦:清真最长处在融前人诗句,如自己出。意思是,周邦彦的词里,化用前人诗句,就像自己想出来的一样。
化诗入词,这种手法叫隐括,也是用典的一种,
化用前人诗句,属于语典。
用典分为语典和事典。
我们要多读,读的多了,作品之间的联系自然就能看出来了。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20 15:46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7-20 15:57 编辑
7.20
补充“卒章显志”
《圆圆曲》是吴伟业一首七言歌行名篇,模仿白居易《长恨歌》,借陈圆圆的故事讽刺吴三桂,这是这首诗的中心立意。这一立意的表达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正面用笔,以陈和吴的故事去表现,不具体说了。二是用夫差和西施类比,这一方面在诗中两处提及,前后呼应。一处是前半部分“梦向夫差苑里游”“前身合是采莲人”借陈圆圆的梦境,说她是西施转世。另一处是结尾,写的就更加明确了。馆娃宫、响屧廊,皆用夫差西施旧事,把陈圆圆吴三桂和西施夫差联系起来。
在文章结尾处,明确自己的观点,这种手法之前说过,叫:卒章显志。
再给大家举一个更典型的例子
汴河亭(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令人开凿一条运河,即今通济渠。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的行宫,即“汴河亭”。很显然,这首诗是借古迹以讽刺统治生活奢侈无度,这是其主旨。
但作者的观点是在哪里明确体现的呢?在最后一联。
前三联写景叙事,通过艺术想象描写炀帝修运河及游玩。最后一联陡然转笔,四海义师纷纷揭竿而起,以义师归“有道”,而反衬前面六句的“无道”。迷楼,炀帝所修。胭脂井位于景阳楼下,南陈后主亡国的见证。诗人把两楼比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金陵怀古(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23 07:53
怀古诗的主题大概这样几种:
第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这种侧重于诗人感性层面的分析。比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如寻常百姓家。
第二,思考历史,抒发自己的见解。这种表达观点,我认为其侧重理性层面。比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三种,扣自身,借古思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同病相怜等感想。比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吊人亦是伤己。
第四种,以古讽今,扣国家、社会、时代,表达对现实的批判、揭露等等。就是说,是借怀古而慨今。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23 07:55
对许浑《金陵怀古》第三联的理解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明·谢榛《四溟诗话》:许用晦《金陵怀古》,颔联简,板对尔;颈联当赠远游者,似有戒慎意。若删其两联,则气象雄浑,不下太白绝句。
明朝谢榛评这首诗的颈联说,当赠远游者,似有戒慎意。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一联可以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用来赠远行的人,要注意安全。当然这个安全,字面来看,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世事的“风雨”。晴亦雨,夜还风,这种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应当不是褒义。
也就是说,我从谢榛的评论,推测“石燕”“江豚”不是指英雄人物,是指兴风作浪,危害国家和社会的人。
风,雨,意味着动荡。
许浑(约791年-约858年),安史之乱结束于763年,之后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等,唐朝走向了后期的衰落和动荡。
怀古讽今,是怀古诗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们分析一首怀古诗的主题,要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其所处的时代。
第一句“王气终”,最后一句“惟有青山似洛中”,洛阳是东都,像征盛世,只有青山与洛阳相似,说明盛世不再。前后呼应。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这一联,是指以前,还是现在(许浑所处的时代)呢?
我认为是许浑所处的唐朝晚期,至少是延续到当时,这一时期佞臣弄权,风雨飘摇。
所以才有最后一联的”英雄一去豪华尽“
优秀的诗歌都具有”浑成“这个特点,从这个方面也能帮助我们进行判断。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23 07:59
松滋渡望峡中 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首句,渡口之景,近景;第二句,由渡口到水,写雪山融化的江水从天际奔来,远景。置景一疏淡、一宏阔。客观之景。
三四句,此联为所望陆地之景。楚望:指楚国山川。梦渚、楚望、夷陵、秦灰,楚秦侧重人文之景,扣怀古。写青草生长遮掩楚国山川,秦将白起攻楚曾火烧夷陵。以荒草和黑土作引子进行描述,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有现实所见,亦有心里之联想,虚实结合。
五六句,此联为所望江中之景。五句系化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歌,这两句表现巴人的哀愁,船夫的艰辛和三峡的迂回曲折。上联写王朝旧事,这一联写百姓,情感在递进。
七八句,这两句完全是想象,因望而生联想。从巫峡十二峰想到神女所居的阳台,用永安宫为神女的阳台作陪衬,神仙帝业,皆缥缈无踪。
总结一下:
空间层面:首联,渡头之景(寒梅,陆),由渡头到江水,诗人视线放远(水)。中二联,一承“陆”,一承“水”。第四联联想十二峰,巫山神女,白帝城永安宫。(水边)
“望”“思”结合:第一联,侧重于所见,情感相对和缓。第二、三联,所见加人事点染,情感增强。第四联,为目视之外,望里联想,让人感喟无尽。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23 10:59
继续分析许浑《金陵怀古》中二联 7、23日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我们继续分析这两联
松楸,禾黍,植物;相关联的是被植物遮掩的千官冢和六代宫,呼应首联的“王气终”
这一联好理解,用赋笔直接描写眼前之景,属于实写。
远近,高低,从方位来说,一横一纵。
再比如,“夕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云起日落,一升一降,纵向。风满楼,风可从东西南北吹来,横向。
禾黍,很常见的亡国之典。
诗人写金陵怀古,首句交待了隋灭南陈,言事。第二联用景语补写这一事件的结果,也就是诗人登高所见松楸荒冢,禾黍残宫。这是近景。
下一联
石燕,江豚,动物,一陆一水。
石燕,出自《湘州记》,“零陵(位于湖南)山有石燕,遇风雨即飞,止还为石。”意思是零陵这个地方有石燕,风雨天会飞,晴天就变成了石头。此诗写金陵,借用了描写湖南的石燕。
对于石燕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是像燕子的石头,二是南京燕子矶。这个我们不作定论。有一点可以确定,诗人应该是由金陵的景物想到了湖南的石燕
石燕拂云晴亦雨,注意这个“亦”字,有两种意思,其一,从晴天到雨天,石燕都在飞(拂云);其二,石燕飞翔,使晴天又变成了风雨的天气。以前如此,现在也是这样。网络解释是第一种,但我个人认为是第二种的意思。
江豚,即江猪,像鱼。属于鲸目鼠海豚科,最大的1.6米左右。金陵临江,江中有江豚。夜还风,我们也要注意这个“还”字。同样有两种解释,一是白天起风,夜晚也会起风。二是,以前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诗人由金陵的山川风物,联想到石燕和江豚,进而引发进一步的联想。这一联,有比兴的手法。就是说,不仅仅是写石燕和江豚,而是这个意象背后有另一种更深刻的内涵。
石燕拂云,江豚吹浪,一在天,一在水。不是眼前所见,而是想像之景,是虚写。与前一联虚实相应。
简单总结一下,从这两联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景物的分类,比如有植物,动物,天文气象等。
2、景物的方位:远近、高低的对照。
3、虚实结合
4、运用比兴的手法
5、用典故
6、注意虚词的运用
我个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
分析—得出结论—用事例印证结论—运用结论
结论,也可以理解为规律。大家在以后读诗时,注意体会这几点,我们这次作业,将要求运用一、两个手法写景。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7-24 18:06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7-24 18:50 编辑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昨天提到了“浑成”。我认为“石燕”“江豚”不是指英雄人物,“浑成”,这一点也是我的一个判断依据。
宋李清照《词论》云:“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李清照批评几位词家,说他们的词虽然有妙语,但破碎,所以不能称之为名家。破碎,就是完整度不好,就不是浑成。
浑成,就是浑然天成。意思是什么呢?是指作品各部分之间浑然一体,无隔裂刻琢的痕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诗里即有景,又有情,要情景一体,不能各说各话。浑成,是判断作品是好是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许浑这首《金陵怀古》,它的立意点是哪几个字呢?或者说,全文是从哪几个字生发的呢?是首句的“王气终”三字。可以说,全诗都围绕这个核心结论铺陈的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玉树后庭花》是靡靡之音,代表着统治者奢靡的生活,是“王气终”的原因。“景阳兵合戍楼空”,隋灭陈,金陵开始衰败,是“王气终”的标志性事件。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第二联,从景物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千官荒冢,禾黍残宫,六朝繁华已逝。
第三联,用比兴手法继续写景,“江豚”和“石燕”唤雨兴风,以风雨喻世事的风云变幻,动荡不息。与作者所处的晚唐局势相映照。这也说明了英雄不再,繁华不再。
中二联从景物以及景物引发的联想,继续表现首句“王气终”这个主题。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尾联承上,英雄一去,只有青山还和盛世时相似。绾合前文,首尾呼应。许浑生活在晚唐,大唐盛世,经过安史之乱,已不复存在。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爆发?我们都知道和唐玄宗的腐化享乐有关。《玉树后庭花》,未尝不是诗人想影射的《霓裳羽衣曲》。所以,当诗人看到昔日金陵的没落,联系大唐的风雨飘摇,自然怀古慨今。
网络的解释几乎千篇一律,是这样说的:“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个说法,和《唐诗鉴赏辞典》一样。(百度百科里的赏析,很多是从鉴赏辞典搬过来的)。我手里有本书,1988年出版的施蛰存著的《唐诗百话》。网上和辞典里的解读,和这本书里是一样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石燕,江豚是英雄人物,如何体现首句的“王气终”呢?第三联如果是英雄们呼风唤雨,那么第四联,怎么就英雄一去了呢?这个第三联和首联什么关系呢?显然,这不符合诗歌“浑成”这一特点。所以我昨天说,浑成这个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判断。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在网络里目前没有看到这样的说法。和大家说这些,是希望能给大家另一种视角去分析律诗。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8-13 15:24
介绍怀古诗的几种开篇写法
1、以写景开头。这种写法是先写景,然后抒情。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前四句描述了四处古迹:冶城渚(东吴冶铸之地)、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蔡洲(江中洲名。东晋陶侃、温峤起兵处)、幕府山(晋元帝过江,王导设幕府于此 ),四个地方分别对应的景色描写:潮满、日斜、新草绿、旧烟青。写景为后面的议论抒情铺垫。
富春 吴融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
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
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
以景语起笔,首联写景,宏观描写。第二联云、帆、潮、鸟,用细节具体描写。第三联谢客,谢灵运。花里有秦人,桃花源。尾联,严光,严子陵,汉朝隐士,隐居富春山。也是前景后情的写法。
2、以叙事开头,而后抒情议论。
过陶征君隐居 崔涂
陶令曾居此,弄琴遗世情。
田园三亩绿,轩冕一铢轻。
衰柳自无主,白云犹可耕。
不随陵谷变,应只有高名。
首联说当年陶渊明曾住在这里,弄琴避世。这是叙事的方式。
听人话丛台 李远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尽,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踪迹,风雨惟知长碧苔。
首联叙事,意思是有个朋友刚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过古代的丛台。首联点题,用叙事的方式。诗人借朋友游丛台之事,将朋友眼中见到的丛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绘出丛台一片荒凉萧索情景,第二联,远景,自然之景,登台所见。第三联,弦管绮罗,为人事相关的事物,为想象,虚写。山鸟野花,为耳边所闻,眼中所见,为实景。这一联虚实结合,近景,联想人事。“弦管”“绮罗”引出第四联的“金舆玉辇”,说武灵王与惠妃金舆玉辇不见踪迹,路上铺满青苔。表达昔盛今衰,使用今昔对比的手法。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叙事手法开篇。首联写有个朋友刚从赵国回来,说自己登上了丛台,叙事也是交待这首诗的缘由。再比如前面我们分析的《荆轲里》“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不同的是,这两首是以昔日之事起笔,而这一首是以现在之事起笔。
第二,以写景为主,使用了很多意象,意象叠加的手法比较常见。
第三,采用了虚实结合,古今对比的手法。以眼前的实景对比、或反衬昔日之景昔日之事,从而使文字虚实相济气韵生动。特别是第三联的写法,在其他作品中也能找到类似的手法。比如杜甫《琴台》“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还有头几天提到的姚鼐《登永济市阁,寺是中山王旧园》“绮罗昔有岩花见,钟磬今流石殿高。”
3、以抒情开头,此种写法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过侯王故第 于武陵
过此一酸辛,行人泪有痕。
独残新碧树,犹拥旧朱门。
歌歇云初散,檐空燕尚存。
不知弹铗客,何处感新恩。
首联“过此一酸辛,行人泪有痕”,起笔抒情,情感强烈。以下六句均为对首联的诠释。中二联以景语表现风物依旧、人去檐空的情景。尾联,弹铗客,以冯谖客孟尝君的典故,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这一组诗,题目为咏怀古迹,实则写与古迹相关的历史人物。这首诗的第三联“江山故宅”,扣古迹,也就是宋玉宅。首句,看到秋天草木摇落,景物萧条的景象,引发了诗人对宋玉怀才不遇的感慨,以抒情的方式起笔。
4、以议论开篇,这种写法更见思力骨力。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首联,开篇议论,时间是一条流动不停的长河,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是不停止地变化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间变迁,古往今来。首联,高屋建瓴,阐述了一种人生的哲理。
项亭怀古 窦常
力取诚多难,天亡路亦穷。
有心裁帐下,无面到江东。
命厄留骓处,年销逐鹿中。
汉家神器在,须废拔山功。
窦常这首五律句句议论,不作景物的描写。
馆陶李丞旧居 皇甫冉
盛名天下挹余芳,弃置终身不拜郎。
词藻世传平子赋,园林人比郑公乡。
门前坠叶浮秋水,篱外寒皋带夕阳。
旧日青松成古木,只应来者为心伤。
首联,议论。首句说李丞名垂身后,人皆挹其余芳,但恨位卑禄薄不得舒展其才耳。第二联,用典,用其他人物类比李丞。说他文字水平堪比汉代的写赋大家张衡,居住之地堪比郑玄的乡里,把李丞比拟为让孔融敬佩的郑玄。这一联补写对“不拜郎”的婉惜之情。第三联,写景抒情,尾联首句借景抒情,尾句作者直抒胸臆。
赤壁怀古 崔涂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
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
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首联,叙中有议。
以写景、叙事起笔,情感相对和缓;以抒情、议论起笔,情感相对来说,更加强烈饱满。后两种方式,如果写不好的话,后面会有难以为继、头重脚轻的感觉。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