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历千载而弥珍;国学明珠,分两行以媲美。汉字一音一义,自然对偶等长;法书多彩多姿,常以楹联传世。刘勰《文心雕龙》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骈文俪句,源远流长;翰藻沉思,珠联璧合。余庆长春,孟昶题桃之吉语;是非生死,元璋投笔之御书。递代入清,于斯为盛。登峰造极,布衣孙髯之长联;汇总集成,硕儒梁公之丛话。远超唐宋,品列庙堂;近继元明,情同里巷。采诗词曲赋之精华,短长任意;含平仄对仗之变化,声色俱佳。昔人篆刻雕虫,实非小技;今日荧屏击鼠,应有大观。弄潮网络,跻身于数字生存;即兴休闲,着眼在精神享受。时逢盛世,百废俱兴;情寄佳联,三生有幸。二元递变,成鲤对者最佳;四句为模,广马蹄之所适。称文本为解构,岂敢狂言;标风格于联文,乃为精品。抛砖引玉,无非一得之愚;点铁成金,尚待诸君之力。
庚辰小雪后两日陆震纶于北京西郊绿萝窗下
2003年3月31日修订
简要说明:本文主要特点在于:以二元序列表示对联结构,以四言模式概括句脚规则。所用符号:“0”为平声,“1”为仄声,“-”为虚字或领衬字,“,”为断句,“/”为上下联分界。另有《楹联金库》第一集至第四集可供检索参考。
第一章 对联与对联文学
陆震纶
§ 01 汉字与对联
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徵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对联采诗词曲赋骈文之精华,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裁,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谓中华瑰宝,国学明珠。请看下面一些实例,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该联结构所用的规范句式。
毛泽东赠叶剑英
诸葛一生唯谨慎(1100011)
吕端大事不糊涂(0011100)
上联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赞其一生谨慎,功劳卓著。下联借用清乾隆赐张廷玉七十寿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句。 潞国,宋潞国公文彦博。吕端,宋宰相。宋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委以重任。此联对仗工整,用典精当。两句话概括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品德与才能,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叶帅的信任。可以当历史读,当传记读。
北京旧门联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1100,0011)
中郎绿绮,太史黄庭(0011,1100)
这是民国初年北京某宅的门联(冰心《春节忆春联》,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报》),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学士青莲”是唐翰林院学士李白,又号青莲居士。“尚书红杏”是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中郎绿绮”是汉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太史黄庭”是晋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外景经》。此联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望尘莫及的。
作者: 羲皇里人 时间: 2007-5-6 04:45 §03 对联史话
楹联始于桃符。桃符是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于农历元旦悬于门户,用以驱鬼。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00011)
嘉节号长春(11100)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輿。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对联,当代联家已作了不少有价值的考证。在尚未定论之前,不妨仍以纪晓岚说为准。
我们在探讨对联起源时,应该把发现四声作为出现最早对联的上限。因为,如果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是讲究平仄对仗的,就不可能出现在发现四声以前。但是我们也承认对仗从对偶发展而来,因此,只要有不讲平仄的对偶,就有“前对联时代”。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梁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由上可知,四声是梁沈约(441-513)等人发现的。因此,对联应该出现在公元513年以后。在这以前,可称为“前对联时代”。
诗文中的对偶句,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年代,但不能称为对联。例如,
《周易·乾传》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商书·太甲》
作者: 羲皇里人 时间: 2007-5-6 04:46 §05 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这是对联令人喜爱的根本原因。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对偶具有对称美、平衡美;声律具有抑扬美、和谐美。对仗是有节奏的对偶。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 。例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1100011)
似曾相识燕归来(0011100)
这里有一段故事:晏殊赴杭州,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使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又俾诵一诗,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时晚春,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后来,此联写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杨慎称“二语工丽,天然奇偶”。人们可能不知道这首词,但此联脍炙人口。客来春去,花落燕归,淡淡的忧伤,悄悄的惊喜,显示出艺术上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对联的魅力。 对联之用在于公开标志所有者或所在物的风格。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对此有精彩描述: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氏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是一幅画挂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1100011)
人情练达皆文章(0011100)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说着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0011001)
芳气袭人是酒香(1100110)
这一段文字可以作为
作者: 羲皇里人 时间: 2007-5-6 04:47 第二章 最佳对联结构
§06 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而是声律结构,即句内的平仄关系和联内的句脚安排。诗有格律,词有谱,曲有调名。古人虽未制定联律,但律在联中。由于短联句式与律诗、骈文句式没有多大区别,长联结构又比较复杂,人们对联律的理解不尽相同。研究对联结构是研究联律的基础。联律不是任何个人凭空创造的,而是历代(包括当代)联家在创作实践基础上,对各种对联结构经过比较和选择,简化和优化的结果。鉴于人们对联律理解不尽相同,本文提出了最佳对联结构的概念;为了研究对联结构,本文引进了二元序列的方法。
§07 二元序列与对联结构
二元序列是“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序列。在数学上,由“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域,可以按一定规则进行运算。在电子学上,“0”和“1”代表两个状态,即“开”和“关”。所谓 “数字化”,就是将一切文字、图象、声音、数据信息,都化为“0”和“1” 两个元素(或状态),进行运算、传输和储存。信息社会依赖数字化生存,楹联亦不例外。
研究诗词格律,需要标明平仄。传统的方法是直接注明“平”或“仄”,也有用其他符号代表平仄的。本文用二元序列描述对联结构,“0”代表“平”,“1”代表“仄”。这种“数字化”方式,国际通用,简单明了,便于键盘操作与计算机处理,也易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如上所述,二元序列是由“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序列。
我们用二元序列表示给定的对联结构: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1100,1100011)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0011,0011100)
作者: 羲皇里人 时间: 2007-5-6 04:48 §11 四言模式与句脚安排
我们把四言句偶对结构的正反两种二元序列(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 )称为四言模式。其句脚规律如下(“/”区分上下联):
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
每边一句 1/ 0
每边二句 0 1/ 1 0
每边三句 0 0 1/ 1 1 0
每边四句 1 0 0 1/ 0 1 1 0
于是,每边一句到四句的最佳对联结构,都可用四言模式的句脚来表示:
每边一句的句脚 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一句句脚
每边二句的句脚 0,1/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两句句脚
每边三句的句脚 0,0,1/1,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三句句脚
每边四句的句脚 1,0,0,1/0,1,1,0 相当于四言模式全部句脚
这种源于偶对的句脚平仄格式,一旦公认为对联格律,就会推广到非偶对的情况。因为这种格式,既适用于自对,也适用于非自对。
由于句脚格式与句式无关,四言模式中的四言句式,可以用五言B型、六言、七言B型句式替代,且可在任何位置上添加领衬字,而不影响最佳对联结构性质。这些基本句式虽然节奏不一定相同,但在结构上有共同点,因此连接规则与四言句式相同。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每边四句或四句以下的对联,“四言模式”的句脚安排是最佳选择。四言模式能充分满足同边自对需要,因而成为最佳对联结构的基础,一切最佳对联结 第三章 对联创作
作者: 羲皇里人 时间: 2007-5-6 04:50
§14 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是:平仄合律,对仗工整,文意切题。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平仄合律是基础,不合律的对联就是不合格的对联。对仗工整是关键,对仗不工整,即使平仄合律,也只能滥竽充数。文意切题是目的,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文意不切题,就是无的放矢,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15 平仄合律
联律在每边四句或四句以下比较明确。根据第二章讲的八种对联句式,参照四言模式句脚安排,就能生成最佳楹联结构,完全符合联律。
初学者希望“放宽联律”,这种想法是天真的。因为谁也无权制定联律,谁也无权放宽联律。联律是在长期创作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任意违反格律,就会破坏文体特性,对联就不成其为对联。只有在熟练掌握联律之后,才能灵活应用。
按最佳对联结构撰联,可以保证平仄合律。简单地说:
四言句式0011/1100,六言句式110011/001100,格律与骈文基本相同,淘汰虚字相对相重。
五言句式00011/11100,七言句式1100011/0011100,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不用拗救。淘汰11001/00110,0011001/1100110,(仅用于五言联、七言联)。
一言、二言、三言作领衬字时,不计入句式内。
每边一句的对联,句脚(1/0)是正格,(0/1)是变格,一般罕用。
每边两句的对联,句脚为(0,1/1,0)。
第四章 对联鉴赏
做对联不难,出精品不易。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的。这里仅选择在楹联艺术与技巧方面有特色的一些对联,与读者共同赏析。
1、大量使用重字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名联谈趣》275)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001100,0011)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10011,1100)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无锡人。万历进士,累官至吏部文选郎中。以事被斥,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政治意义。下联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风声雨声读书声,响成一片。
此联特色为连用重字,第一句是七言句式(0011100/1100011)。
上句(0011100)风声(00)雨声(11)读书声(100)
下句(1100011)家事(11)国事(00)天下事(011)
其中第二个“声/事”(0/1)在节奏点上,与句式(1/0)不同,因“声/事”为重字,可“覆盖”格式,并不违律。
南京燕子矶永济寺(《楹联丛话》卷六)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