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对联年龄”有新说
[打印本页]
作者:
不合时宜
时间:
2007-7-14 10:20
标题:
“对联年龄”有新说
<P ><FONT size=4><FONT size=4>“对联年龄”有新说</FONT>“对联年龄”有新说</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4> </FONT></p></P>
<P ><FONT size=4>邵子勤</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4> </FONT></p></P>
<P ><FONT size=4>敝人初学对联接触到的联书,关于“对联年龄”大都这样写道:“我国最早的对联,现在一般认为是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的‘题桃符’”,也就是以他亲自命笔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依据。艾振民先生说:“这个观点,占据对联历史数百年之久。……皇帝亲自写对联庆佳节乃是第一位,为推动对联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不是最古的对联。”余德泉教授也认为:“有人说对联从孟昶这里开始产生的,这又把对联产生的时间定得太晚了……对联产生在唐代确是凿之有据的……把对联产生的时间推到南北朝以前,推到汉代,甚至推到《孟子》《论语》,这也是不正确的。”理由是“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初唐以前的对联。”但是,也有人认为:最早的对联当是比孟昶早五百年的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三妹刘令娴自题的‘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和‘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的门联。也有的人说西晋陆士龙和荀隐的“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为最早的对联。这正应了江苏陈树德先生所言“虽然说明初唐时间就有了成熟的对联,但还不能反证唐之前就没有对联。”武汉市涂怀珵先生总结:“有的说‘对联有一千岁了。’也有的说‘不止,已有一千五百岁了。’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联体制究竟诞生和成熟于何时?我的观点是:对联体制诞生和成熟于沈约(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41-513</FONT>)活着的年代……对联的年龄已有一千五百岁了。”但是艾振民先生却说:“我国对联历史,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这恐怕是敝人所见到的资料所推算的最长“对联年龄”了。</FONT></P>
<P ><FONT size=4>最近拜读了辽宁何耀起先生在《中国楹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6</FONT>年第四期刊登的《楹联文化的再认识》一文,其中竟写道:“楹联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最为久远的文化。因其春秋时代孔子贴春联,距今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550</FONT>年历史……”这无疑将“对联年龄”又延长了一千岁。这是迄今见到最年长的“对联年龄”。何耀起先生为楹联大家,又担任辽宁省鞍山市楹联学会领导多年,手头资料肯定颇丰,不可能语出无据。中国“对联年龄”又长了一千岁,这是一大发现,对联史研究和对联申遗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许会在楹联界引起一场大分论。现虎心求教于何耀起先生,可否撰文将“对联年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550</FONT>岁论据详叙一下,以服联界。众联友方家以为然否?</FONT></P>
<P ><FONT size=4></FONT> </P>
<P ><FONT size=4>文载烟台楹联家协会会刊《楹联艺术》2007年第1期</FONT></P>
作者:
贺兼南
时间:
2012-1-28 01:45
何先生能来指点一下吗?
作者:
无为而为
时间:
2012-2-8 01:50
网络搜索到这个——可惜只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且博诸君一笑:
http://dt.daqing.net/paper/53/b4/5.htm
作者:
羲皇里人
时间:
2012-2-9 13:57
没文化,真可怕
作者:
中国好人联盟
时间:
2013-12-20 15:31
追根求源,研究对联。
作者:
东木帮南火助
时间:
2014-1-23 09:22
辽宁何耀起先生在《中国楹联》2006年第四期刊登的《楹联文化的再认识》
————
请注意
这是
在中国楹联学会唯一属于自己的刊物上代表的文章
由此
我们见识了某些领导的学术鉴别水准、编辑水准
以这样的水准还想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正规刊号
不觉着
有些不切实际吗
现在这个刊物不存在了
某些领导又来掺和中国楹联报了
结果怎么样
看了几期
除了不大相干的书法
就是新意无多的八股文
无奈下下
洒家只好与之88
即使报纸免费
即使网站免费
作者:
东木帮南火助
时间:
2014-1-23 09:28
楹联与书法一样
迟早要走向专业化、学院化
某些退休老干、老商、老教
好大喜功
想在楹联界有所作为
无可厚非
但要脚踏实地
可别忘了
就连余德泉的唐代说
举出的证据也是不乏错误和赝品
也被迫在最新出版的《中华对联通论》里有所修描
也被迫在联都寻找更扎实的证据
作者:
东木帮南火助
时间:
2014-1-23 09:32
羲皇里人 发表于 2012-2-9 13:5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没文化,真可怕
作者没文化
不打紧
要是媒体把关人没文化
那就可怕了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