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北宋·蔡襄 [打印本页]

作者: 剑隐琴风    时间: 2007-7-28 03:28
标题: 北宋·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号莆阳居士,兴化府连江里枫亭驿卧牛山家宅村(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人。历任西京留守推官、福建路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翰林学士等职。工书法,擅篆、籀、楷、隶、行、草等书体,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严,体格恢宏;行书得晋人风韵,潇洒简逸。论书注重神、气、韵,崇尚古法。上承唐代书法,下开宋代新风,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堶、茶学专家。
  宋<FONT face=Verdana>·</FONT>天圣四年(1026年)参加乡试。天圣七年(1029年)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中解元。同年登进士第10名,授漳州军事判官。宋<FONT face=Verdana>·</FONT>景祐二年(1035年)后历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担任过朝廷砄谏官和史官,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知府)。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刚直敢谏,丞相吕夷简倚权独断专横,仁宗几乎言听计从,臣僚更是俯首贴耳,不敢与之违抗。宋<FONT face=Verdana>·</FONT>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天章阁待制范仲淹看不惯吕的所作所为,上“ 百官图”与之争论,结果被贬知饶州。支持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尹洙四人因为发表议论朝政腐败的言论被黜,为此作《四贤一不肖诗》盛赞范、欧等四人,鞭挞佞臣。诗一出立即传遍京都,人们争相传抄。契丹使者也带往辽境,贴于幽州馆舍,从此就以刚正不阿闻名于朝野。在担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跨海的万安桥,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地区的交通往来。工书法,主要学习晋唐的王羲之、颜真卿和柳公权,在当时即被欧阳修、苏轼等人推为“本朝第一”。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书法风格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流传下来的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研帖》等,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頦堂记》等。其《茶录》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茶学专著。
  宋<FONT face=Verdana>·</FONT>治平四年(1067年)因病在仙游县枫亭家中逝世,时年仅55岁,追赠赠礼部侍郎、少师,谥忠惠。葬于锦岭,欧阳修为其写“墓志铭”。著有墨迹《茶录》、《牡丹谱》、《与杜长官帖》、《自书诗札》、《自书诗卷》,石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传世。
<P>  <b>蔡襄自题联</b></P>
<P>开轩面场圃;
把酒活桑麻。
——手书唐<FONT face=Verdana>·</FONT>孟浩然《过故人庄》诗联自况
  上联“开轩面场圃”,是采用阮诗从黑暗现实中有所觉悟的含意,表示诗人从仕途来访田园,深深领会田园生活的乐趣,很羡慕躬耕隐居的生活方式。下句借用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语意,陶诗是歌咏田园邻里之间,只关心农事,不涉足世俗杂念。下联“把酒话桑麻”,就是表示赞赏主人隐居躬耕,心无杂念,情操高洁。因此,这两句诗也不止写宾主欢晤,更表现着诗人醉心隐逸田园的生活情趣,赞赏老朋友断绝尘想的高洁情操,显示着主客间志趣愈益接近,诗人有意于改弦易辙了。</P>
<P>  <b>蔡襄撰题联</b></P>
<P>苔壑泉流松荫境;
龙峰山抱水环腰。
——题福建省闽侯(今福州市)屏山苔泉
  此联是时任太守蔡襄在龙腰苔泉井后壁的一方石碑上题作。屏山海拔62米,当年闽越王无诸筑城建都,古称越王山。后因历代州郡衙都设在山南,以山为屏故称屏山。传说当年屏山被雷所劈,一半飞落台湾成为半屏山。由于屏山历史悠久,因此遗下的古迹景致就特别的多,林林总总的有二十九胜。屏山的东南麓冶山,为闽越王建都的具体地点,还有欧冶池。后唐刺史裴次之辟球场于山南,曾建有望京山、观海亭、玉泉池等胜迹;西麓叫马牧山。南麓原有越王饮马池、琴石、金鸡井,特别珍贵的是有宋代的古建筑华林寺;北麓则存有龙舌泉;屏山山巅曾立有环峰亭、胜会亭、翠涛亭,并建有镇海楼等。古时山麓遍种桃花,每当早春二月,一望如锦。可惜的是,数百年风风雨雨,朝代更换,屏山许多胜迹多已不复存在,却只剩衰草斜阳,仅存苔泉、华林寺大殿。倘伫立屏山之上,难免勾起思古幽情,仿佛山之东麓传来闽越王的声令战鼓,南麓的战马在仰首嘶鸣,又闻得华林寺馆舍清幽传来阵阵吟诗声……郁达夫说:屏山亦即越王山的妙处,是在它的能西眺闽江上游,如洪塘桥以上的风景;登镇海楼而北望,莲花峰以下的乱山起伏,又象是万马千军,南驰赴海的样
作者: 剑隐琴风    时间: 2007-7-28 03:28
<P>御笔亲除四冻官,
传喧朝野竟相欢。
当年流落丹心在,<FONT color=#ff0000>(颔联上)</FONT>
自古忠贤得路难。<FONT color=#ff0000>(颔联下)</FONT>
必有谋猷裨帝右,<FONT color=#ff0000>(颈联上)</FONT>
更加风采动朝端。<FONT color=#ff0000>(颈联下)</FONT>
世间万事俱尘土,
进取功名久远看。
——《七律<FONT face=Verdana>·</FONT>赠余靖》诗联
  余靖(1000-1064),字安道,号武溪,广东省曲江县人。自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以及佛道之书,无所不通。以尤以文才拨萃,著称乡里。宋<FONT face=Verdana>·</FONT>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初为赣县尉,后到京任秘书监,负责掌管典籍文书,入崇文馆主持校勘《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写出了《三史勘误》40卷。景祐二年(1035年)因谏留范仲淹,与尹洙、欧阳修一同被贬。被天下称为四贤。庆历三年(1043年)余靖、欧阳修、王素、蔡襄一起被擢为谏官,时论重之。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向宋朝请和,辽国不许,余靖以谏议大夫的名义出使辽国,持正雄辩,挫败了辽国的外交恐吓,使宋北境消除了紧张气氛,西边也没有战事。余靖先后三次出使辽国,积极学习外国语言,写作外文诗,但被认为有失大国尊严,出贬吉州,又受中伤,返居故里。皇祐四年(1052年)由于侬智高造反,朝庭起用余靖,任广南四路(即今广西)经略安抚史负责镇压,并解决了交趾(今越南北部)入侵事件,授尚书左丞知广州。余靖在南海做官10年,离任时不带走南海一物,因此以“风采清华”称颂于世。广州有八贤堂,余靖当其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诗中“风采”二字源出于此。明<FONT face=Verdana>·</FONT>弘治十年(1497年)春,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在朝时言谈、举止、仪表之风采,在韶关市始建“风釆楼”。1929年曲江县政府开辟城厢马路,拟毁楼以便交通。余氏族人共同商议,并通过当时驻节韶关之第1军长余汉谋出面,请准政府保留此楼,依址改建宽度,与马路相埒,由路面上至楼底高22米,横跨风采路,落成1933年。风采楼现已成为韶关之特别标志。1960年经韶关市政府批准,风采楼和余墓基均列为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香港余氏宗亲会捐资5万港元,和余靖墓同时重修一新。此后,前来瞻仰之海内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P><P>高列千峰宝炬森,
端门方喜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FONT color=#ff0000>(颔联上)</FONT>
乐事还同万众心。<FONT color=#ff0000>(颔联下)</FONT>
天上清光留此夕,<FONT color=#ff0000>(颈联上)</FONT>
人间和气阁春阴。<FONT color=#ff0000>(颈联下)</FONT>
要知尽庆华封祝,
四十余年惠爱深。
——《七律<FONT face=Verdana>·<FONT face=Arial>上元应制</FONT></FONT>》诗联
  元宵观灯,本是民间传统的狂欢活动,皇帝出宫接见臣民,不过是虚应故事而已。但由于作者身为宰相,而且是应制作诗,所以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诗中一派升平景象,这是应制诗的共同特点,不过有的艺术上较为清新含蓄,有的则表现得陈腐枯燥罢了。这首诗的格调当属于后者。</P><P>  <b>蔡襄合撰、应对联</b></P><P>陈亚有心终是恶;(蔡襄)
蔡襄无口便成衰。(陈亚)
——蔡襄、陈亚以对方姓名拆字互戏
  此联为析字离合会意联。载于《龙文鞭影》,初名《蒙养故事》(明代萧良有撰)“五微<FONT face=Verdana>·<FONT face=Arial>蔡陈善谑,王葛交饥</FONT></FONT>”中。吕注:蔡陈善谑:北宋时蔡襄与陈亚均善诗,好戏谑。一次酒酣,蔡襄题诗曰:“陈亚有心便是恶。”陈亚当即对曰:“蔡襄无口便成衰。”闻者绝倒。王葛交讥:晋朝名士王导与诸葛恢共争姓族先后,王导曰:“何不言葛王,而言王葛。”诸葛恢说:“譬如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乎?”相互讥讽。</P><P>  <b>纪念、题咏、嵌典蔡襄联</b></P><P>  1、<b>蔡襄祠联</b></P><P>  ①楹联</P><P>华堂甲第;
秀阁金屏。
——福建省泉州洛江区洛阳桥南蔡襄祠
  蔡襄祠位于今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桥南,为纪念北宋名臣蔡襄(曾任泉州郡守)督造洛阳桥有功而建。始建于北宋<FONT face=Verdana>·</FONT>仁宗末年,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制系清代重建,面阔3间,进深3进。祠内有蔡襄撰书著名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为其传世书法杰作。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蔡襄祠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祠里有许多碑刻及拓片,一进大门见到的就是这两个碑亭,两旁的迴廊及大厅的两旁林立着的石碑令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景点之一。</P><P>架桥天地老;
留笔鬼神惊。
——福建省泉州洛江区洛阳桥南蔡襄祠(柱楹)
  泉州当地羞于说蔡京,避讳不谈;而崇拜蔡襄,家喻户晓。洛阳桥头建了蔡襄祠,改朝换代,历经战乱,保存完好如初。祠柱上有这副楹联,盛赞这洛阳桥是惊天动地的大手笔。上联是说蔡襄在泉州当官时的“美政”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