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东晋·王羲之
[打印本页]
作者:
剑隐琴风
时间:
2007-7-28 04:24
标题:
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王羲之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作者:
剑隐琴风
时间:
2007-7-28 04:24
【王羲之自题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自撰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这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见下)。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再自撰春联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见下)。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感题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他字写得好,对联也写得好,寓意新颖,人们都喜欢。一年除夕,他连贴了两副对联,都被人偷偷揭走。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又写了这副对联,让儿子王献之贴在门上(见下)。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自撰春联
王羲之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对联贴出后又有人去偷,可在月色下一看,对联不太吉利,便没揭。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大年五更,王羲之这才把上下联的续句贴上去,于是原来的对联意思大变,成了这一副十分吉利的新联。大年初一早上已有不少人围观,人们看了,不禁齐声喝彩,拍手叫绝。
把酒时看剑;
焚香夜读书。
——自题
王羲之从军,任右军将,人称王右军。一天夜里,银汉似水,月明如昼。王右军在军帐里燃灯焚香,伏案苦读,沉思遐想。这时,有中军将军殷浩来访,见此情景问道:“右军,夜已深了,尚未褪寝?”王羲之说:“中军有所不知,我数日前小酌,乘兴拟作一联,上联已得,下联搜尽枯肠,虽然亦得之,但终不如意。仁兄来得正好,请能赐教。”于是说出上联。殷浩道:“何不以你夜读为题,来续下联?”羲之猛然醒悟,不禁拍案叫道:“多亏仁兄指点,下联有了!”说完,挥毫而就,写出下联。上下联短短十个字,把酒焚香,武而看剑,文以读书,写尽军帐内习武学文的情景。殷浩慨然称绝。
==================================================================
【王羲之手书、撰题联】
文章移造化;
忠孝作良图。
——王羲之手书联
1983年8月,湖北省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中曾收到晋人王羲之这<B></B>一副对联手迹:此联比孟昶的对联要早几百年。
==================================================================
<B>【佚名集王羲之《兰亭序》字集句联】</B>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禊序》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由王羲之撰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兰亭序》题解〗
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3公里渚山上的兰亭,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除赋诗二首外,事后并为诗集写了这篇序。序文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在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东晋,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纪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标一帜。本文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意向。南朝初期,雕辞琢句的骈文已逐渐风行,这篇序文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兰亭序》正文〗
永和九年(1),岁有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修禊事也(3)。群贤毕至(4),少长咸集(5)。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6),列坐其次,虽列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7)。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8);或因寄所托,放浪开骸之外(9)。虽趣舍万殊(10),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2)!”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
作者:
剑隐琴风
时间:
2007-7-28 04:24
〖集王羲之《兰亭序》字五言联〗
畅怀年大有; 室有山林乐; 惠日朗虚室;
极目世同春。 人同天地春。 清风怀古人。
风竹引天乐; 一亭俯流水; 人生有乐地;
林亭集古春。 万竹引清风。 流水无尽期。
风竹引天乐; 风静带兰气; 风和春日永;
林亭集古春。 日长娱竹阴。 水映暮山青。
文品极于古; 为文期合古; 世事若流水;
清言足可归。 作事不因人。 古怀足春风。
有情天不老; 宇宙静无事; 同文怀盛世;
无事日斯长。 山林大有人。 大乐感人情。
观水悟天趣; 林间春有信; 畅怀年大有;
临觞怀古人。 竹外水生风。 极目世同春。
室有山林乐; 幽兰间修竹; 得山水清气;
人同天地春。 清水抱春山。 极天地大观。
惠日朗虚室; 清游向天日; 感时尝有作;
清风怀古人。 幽抱托风怀。 知己得斯人。
静坐得幽趣;
清游快此生。
-----------------------------------------------------------------
〖集王羲之《兰亭序》字六言联〗
今趣岂异于古; 文情生若春水; 人或与兰同化;
天听可期诸人。 弦咏寄之天风。 水以在山为清。
大同无少长老; 大水流为九曲; 少言不生闲气;
至乐合天地人。 春风又是一年。 静修可致永年。
文情生若春水; 无弦亦足生悟; 无言流水今日;
弦咏寄之天风。 有竹可以娱情。 幽室清风故人。
天外诸山若抱; 古今人不相及; 言或自生天趣;
坐间九老齐年。 天地间有至交。 事当曲顺人情。
听水可当古曲; 取人录长舍短; 作文当有清气;
游山常遇异人。 揽古异世同情。 临事终期虚怀。
知者所乐在水; 弦管可知风化; 系幽兰于其带;
幽人托迹于山。 林亭足畅情怀。 取古竹以为觞。
聘以长风快浪;
欣然临水观山。
-----------------------------------------------------------------
〖集王羲之《兰亭序》字七言联〗
有足春随惠风至; 游春人若在天坐; 文生于情有春气;
无怀人合盛时生。 听曲情随流水生。 兴之所至无古人。
情文俯仰怀迁固; 流水永无风浪作; 丝竹放怀春未暮;
述作风流契老彭。 春情时以管弦和。 清和为气日初长。
寄兴在山亭水曲; 遇事虚怀观一是; 与弦作契风生竹;
怀人于日暮春初。 与人和气察群言。 列坐为情水抱山。
观水期于无情地; 随群流观及盛事; 得趣在形骸以外;
生天当是有情人。 欣乐岁述古初言。 娱怀于天地之初。
流水情文曲有致; 极清闲地是兰若; 追随永日情殊畅;
至人怀抱和无同。 观自在春于竹林。 坐领春风气不群。
坐随兰若幽怀畅; 静坐不虚兰室趣; 随所遇时将静晤;
游及竹林躁气清。 清游自带竹林风。 老于文者不陈言。
得山水乐寄怀抱; 放水流长观其曲; 虚怀视水人咸悟;
于古今文观异同。 为文气盛集于虚。 和气为春天与游。
将合万类为一己; 知足一生得自在; 大文间世有述作;
每以内观当外游。 静观万类无人为。 至乐在人无古今。
山水之间有清契; 虚竹幽兰生静气; 群然和者幽兰曲;
林亭以外无世情。 和风朗月喻天怀。 快哉当之修竹风。
古与为怀稽作者; 风人所咏托于古; 清风有信随兰得;
兴随所引契天然。 静者之怀和若春。 激水为湍抱竹流。
室因抱水随其曲; 亭间流水自今古; 山有此生未能至;
竹为观山不放长。 竹外春山时有无。 竹为一日不可无。
大文间世有述作; 与弦作契风生竹; 山水之间有清契;
至乐在人无古今。 列坐为情水抱山。 林亭以外无世情。
山有此生未能至; 风人所咏托于古; 文生于情有春气;
竹为一日不可无。 静者之怀和若春。 兴之所至无古人。
古与为怀稽作者; 丝竹放怀春未暮; 有足春随惠风至;
兴随所引契天然。 清和为气日初长。 无怀人合盛世生。
观水期于无尽地; 极清闲地是兰若; 坐随兰若幽怀畅;
生天当是有情人。 观自在春于竹林。 游及竹林躁气清。
知足一生得自在; 放水流长观其曲; 追随永日情殊畅;
静观万类无人为。 为文气盛集于虚。 坐领春风气不群。
亭间流水自今古; 将合万类为一己; 流水永无风浪作;
竹外春山时有无。 每以内观当外游。 春情时以管弦和。
流水情文曲有致; 室因抱水随其曲; 虚竹幽兰生静气;
至人怀抱和无同。 竹为观山不放长。 和风朗月喻天怀。
虚怀视水人咸晤; 得山水乐寄怀抱; 清华词作云霞影;
和气为春天与游
作者:
剑隐琴风
时间:
2007-7-28 04:25
【涉王羲之联】
经此过不去;
知味且常来。
——佚名题浙江省绍兴市鸭儿饺子铺
【王羲之的故事·吃饺子】 王羲之研习书法,也曾自满自足过,少年时代,他的书法已笔锋初露,震惊方圆百里。一时间赞市充耳,王素之也禁不住飘飘然起来。一天,王羲之到集市上去,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幅对联,分外惹眼。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这幅对联的内容很有点儿气魄,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王羲之看罢,把嘴一撇,心里暗想:这两笔字也就只配在这等小铺门前献丑!但他又一琢磨那幅对联的口气,心想,这里是什么人的买卖,竟如此狂妄!我倒要去看个究竟,领教领教。走进一看,只见店铺内矮墙旁设有一口开水大锅,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而过,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祸中,饺子铺的伙计,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顾客。王素之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球精巧,好象浮水馆戏的鸭子,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一咬,顿时,香气扑鼻,鲜美溢口。不知不觉间,一盘饺子,全部下肚。饱餐后,王羲之心想,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幅对子的字写得太拙劣了,我何不乘机露一手,为他们另写一幅,也不辜负这顿美味。想到此,他便门店伙计:“请问你们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指了下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只见一位白发老太太端坐在面板前,一个人又包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瞬即成,动作异常娴熟。更令人称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老人便随手向矮墙那边抛去落入锅中。王羲之对此三获之惊叹不已,忙上前问道:“老人家,像您这么深的功夫,需得多长时间?”老太太答道:“熟练需五十载,要深练需一生。”一听这话,王羲之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般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于,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王素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老人生起气来。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只是不好请呐。就说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吧,都让人给捧上天了,说句实在话,他写字的那功夫,真远不如我这包饺子的功夫深呢!常言说的好,山外青山楼外楼,人人都应争上游,一次上游就骄傲,下回定诲人后头!老人一席话,说得王安之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恭恭敬敬地给老人写了一幅对联。从此,这家鸭儿饺子铺就挂上了王羲之书写的对联,买卖也越来越兴隆了。王羲之本人呢,倒更虚心更刻苦地习书练字了,后来终于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大书法家。
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其中若无活佛,何须这样庄严。
——佚名题浙江省绍兴市戒珠寺山门[寺内供有王羲之座像]
古城绍兴昌安门内,有一座高不过百米的蕺山。山南有一座戒珠寺,传为王羲之由山东南来会稽山阴当地方官时所置的别墅。戒珠寺里面的陈设布置与众不同。在通常供奉弥勒佛的地方,却塑着一尊王羲之的座像,两侧各有一个童子,一个手持拂尘,另一个怀抱双鹅。山门上还有这一副幽默的楹联。这里边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王羲之喜欢鹅。山阴有个道士,养的鹅肥大体白、威武神气。王羲之见了十分中意,当场应道士所求,写了一部《道德经》,换回了几只鹅,这个“书成换白鹅”的故事,后来传为文坛佳话。誰知换鹅之后弄出一桩冤案。传说王羲之有一颗宝珠,经常用来摩挲双手,以活动手指关节,以便挥毫书写时手指灵活。一天,这颗宝珠突然丢失了。他怀疑是寄居在他家里的一个和尚偷去了,就对这个和尚冷淡起来。这个和尚心知此事,也不申辩,绝食而死。不久,王羲之家中杀鹅时,才发现宝珠被大白鹅呑下肚了。王羲之悔恨不已,便把这座别墅连同周围的山地,全部送给佛门。蕺山从此被人称作“戒珠山”,而这座别墅则被称为“戒珠寺”。
==================================================================
附录:【王羲之的故事】
〖走访〗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是古代一个七岁的儿童写的诗。这首诗写得真好!你看;在小作者的笔下,鹅是多么美丽,多么可爱!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
作者:
剑隐琴风
时间:
2007-7-28 04:25
〖海门关〗
大凡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或者新落成的象样的建筑物,以及新办的学校啦,商店啦,娱乐场所啦,等等,比较讲究的,一般都要起个名字,找毛笔字写得好的人写匾题字。这样的事儿,古时候就有了。
那是东晋时期,海门这个地方新修了码头,为的是水路运输的方便,好赚更多的钱。主持这件事的,是什么人呢?大家想想,那个时候,穷人是压根儿搞不起的,当然是几个地主、渔霸。码头修好后,他们很想请一位有名望的书法家题上“海门关”三个字,好装潢门面,附庸风雅,招装潢徕生意。找谁呢?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最有名望的王羲之。
于是,地主渔.霸叫人抬着整猪整羊,盒子里装满了金银财宝,给王羲之送上了礼物。王羲之听说要他干这件事,头摇得象货郎鼓。他是个不爱虚名,不愿显耀自己的人,尤其这是给地主老财、渔霸装满门面、多赚钱的事,他怎么也不
答应,叫人把礼物统统退了回去。
地主渔霸碰了一鼻子灰,又气又恼,可是又拿王羲之没办法。还是一位摇鹅毛扇子的帐房先生有诡计。他那双小眼睛一转,一撮黄鼠须一动一动地,向老财的耳朵叽咕了一气,弄得主人把脑袋点了又点,乐得张大了嘴巴,那嘴巴足可以填进一个拳头。
不久,一位教书先生打扮的人,渐渐地同王羲之交上了朋友。这位老先生在风景如画的水边建了房屋亭阁,还养了一群大白鹅。一切就绪之后,就邀王羲之来他家作客。王羲之把他当作一位“退休”的教书先生,觉得能谈得来,就应邀而来。不用说,他受到盛情招待。老先生还同他乘着小船去观赏了月光水色。他们玩得很痛快。临走,主人还挑了一只大白鹅相送。王羲之很高兴,可是他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还礼,很为难。老先生了解这一情况后,哈哈一笑,说:“你毛笔字写得好,就写个字吧。”
“写什么呢?”
“我喜欢大海,就写个‘海’字吧。”
于是王羲之就写了个“海”字。
不久,老先生用同样办法,请王羲之写了个“门”字。
第三次,老先生清王羲之写个“关”字。王羲之并没有觉察这里面有什么名堂,仍旧是提笔就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时候文字还没有简化。王羲之写的“关”字是繁体字——“门”字里面放个“关”。当王羲之刚写了“门”字时,忽然想起了地主渔霸叫他写“海门关”的事。立即警觉起来,笔也停住了。由帐房先生装扮成的“教书先生”一看王羲之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很怕王羲之把刚才写的“门”字撕了,就赶紧夺过去……
这样,帐房先生终于骗得了“海门关”三个字。最后一个“门”字肚里还缺少一个“关”,只好自己摹仿王羲之的笔迹,添了上去。
摹仿毕竟是摹仿,人们只要从远一点的地方看“海门关”时,只能看到“海门门”,而那位帐房先生添上的“关”却看不到,原因不难理解:“书圣”的笔迹。那充满铁臭的帐房先生怎能配得上呢?
-----------------------------------------------------------------
〖兰亭之宝〗
在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离城二十五里的地方,群山环抱,绿水绕亭,风景格外秀丽。这里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住过的地方,名叫兰亭。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这儿真是美极啦。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朋友们看后,一致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对于大家的称赞,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一看,果然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那么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
以上所说的故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曲水流觞”(觞,是古代喝酒用的器物)一段佳话。王羲之即兴所书写的《兰亭集序》,共有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之”字就有二十个,形态都不相同,各有其妙。整篇书法,酣畅淋漓,使人可以想象出作者当时心潮逐浪,天马行空的豪情。这帧字帖,被人们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的杰作,真是书法中的瑰宝啊!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