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讨论]什么是“隔”与“不隔”? [打印本页]
作者: 溪花禅意 时间: 2007-9-10 18:12
标题: [讨论]什么是“隔”与“不隔”?
<P ><FONT size=3> </FONT></P>
<P ><p><FONT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了《人间词话》,以他独到的审美概念,提出四个关系,这其中之一就是“隔”与“不隔”的关系。<p></p></FONT></P>
<P align=left><p><FONT size=3> </FONT></p></P>
<P align=left><FONT size=3>何谓“隔”与“不隔”?其举例说: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而“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他对姜夔的词评价不高,主要缺点便在于“隔”。造成隔的原因,一是姜白石词中用典太多,读者读时不易理解,再是词中“雅”的程度过高,“仙”的韵趣过重,而人情味相对地减弱了,读者不能直接感受到其境界。<p></p></FONT></P>
<P ><p><FONT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根据以上的几个例句,可以看出“隔”与“不隔”是对诗歌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审美活动、审美现象,作出的综合评价和集中概括。<p></p></FONT></P>
<P ><p><FONT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不知从几何时,溪花无处考证,对联界里也有“意隔”、“时隔”之说,一时之间,似乎完全与王国维的原意相背离,而出现出句说春,对句不可回夏,出句说夜,对句不可对昼,否则就是“时隔”;出句说钓叟,对句不可以对樵夫,否则就是“意隔”。这样狭隘的认知,还不把对联逼入到死胡同里吗?这样的认知,让最起码的对联启蒙句子又应该摆在何处,以下的句子是不是也得打上“时令相隔”的评语?<p></p></FONT></P>
<P ><p><FONT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声律启蒙》<p></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声律启蒙》<p></p></FONT></P>
<P ><FONT size=3>“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声律启蒙》<p></p></FONT></P>
<P ><p><FONT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记得联届20擂台赛时,也曾为这“隔”与“不隔”吵得一塌糊涂,溪花倒认可三羊当时的话,所谓:<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总上所述,都是“内容相关”或“意境不隔”惹的祸!“内容相关”或“意境不隔”,是一本谁也说不清的糊涂账!这是整个网络对联长期的历史悲哀!!”<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size=3>http://218.88.178.60/fjlx/bbs/dispbbs.asp?boardID=1026&ID=9124&page=1</FONT></P>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一帘清风 时间: 2007-9-10 18:29
<P><FONT color=#0938f7>对于“春”不能对“秋”的问题,前些时候我也有些不解,但既然是学堂,有些东西就得有参照和标准,老师也是从大多数前人的认知那里继承来的,我们就以此为准吧?</FONT></P>
<P><FONT color=#0938f7>我前2天对句的一联用“画叟”对“蓑翁”,苦丁茶同学点评说是合掌,我请教了老师,老师也说局部合掌,我仍不太明白,为何行业不同的老人就不能相对?</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0 18:29:54编辑过]
作者: 溪花禅意 时间: 2007-9-10 18:50
<P>溪花觉得这完全是两个行业的的人,不算“合掌”,按我的理解:合掌之说 ,是针对全句意思完全相同、相似而言;而不应该就个别字词的相对,就认为是“合掌 ”,譬如有人说“冷”不可对“寒”,一句中仅仅有这两个字相似,还不完全相同,就扣以“合掌”,未免太死板了。</P><P>老师和同学们,大家都来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吧。</P>
作者: 幻虚空 时间: 2007-9-10 19:2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7-9-10 18:50:53的发言:</B>
<P>溪花觉得这完全是两个行业的的人,不算“合掌”,按我的理解:合掌之说 ,是针对全句意思完全相同、相似而言;而不应该就个别字词的相对,就认为是“合掌 ”,譬如有人说“冷”不可对“寒”,一句中仅仅有这两个字相似,还不完全相同,就扣以“合掌”,未免太死板了。</P>
<P>老师和同学们,大家都来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吧。</P></DIV>
<P><FONT size=4>合掌之说 ,是针对全句意思完全相同、相似而言;而不应该就个别字词的相对,就认为是“合掌 ”,譬如有人说“冷”不可对“寒”,一句中仅仅有这两个字相似,还不完全相同,就扣以“合掌”,未免太死板了。</FONT>
<P><FONT color=#ff0066 size=4>幻:很有见地!我个人表示完全赞同!</FONT></P>
作者: 老吴 时间: 2007-9-10 19:34
<P><FONT size=3>这个问题偶觉得提的好,是时候。不揣冒昧,说点看法吧!</FONT></P><P><FONT size=3>比较推崇王国维的诗评,或词评。干净利索,眼光独到!但是他自己写的东西,窃以为不入上品了。曾细看过《人间词话》,感觉收获不小。里面对审美,和赏析方面的东西很有见地,学写东西时候,应该注意他提出的那些要点!也可以参考叶嘉颖老师的一些论著,可谓是深知王国维的心事。两个人一个太简洁,一个稍罗嗦,也好就着吃!嘿嘿 8过,人间词话比较简约,更主要的是王关于诗词审美的一种概念性的理解,没有很具体的细节论证,他提出了自己系统的美学的观点。不通读全篇,估计把握理解不料他整体的理解!</FONT></P><P><FONT size=3>言归正传。至于王国维提出的“隔”与“不隔”是在《人间词话》第40,41则。里面列举了几个例子来讲这个问题!同意上面的一些观点,“对诗歌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审美活动、审美现象,作出的综合评价和集中概括。” 但是感觉说的还是不具体,偶斗胆说说我的体会吧!</FONT></P><P><b><FONT size=2>[四十]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FONT></b></P><P><b><FONT size=2>[四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FONT></b>
</P><P><FONT size=3>偶觉得王这里除了说审美上的隔,比如刚开始举例说 延年,山谷的诗隔了,陶谢,东坡不隔,可能是就个人的整体风格。陶谢东坡一般都言之凿凿,所写东西似乎历历在目,有迹可寻,容易有共鸣。而延年,山谷稍显,空泛,写的风格可能玄逸或者晦涩了些,表达效果受些影响,所以隔了!</FONT></P><P><FONT size=3>但是对我们学习对联更有参考价值的是后面!后面欧阳公和白石的例子,可能说的是布局时虚实的安排不当,虚景凭空穿插,不够自然流畅,所以隔了!至于41里面写情不隔,和写景不隔的例子,其实还是他在说2,3,4,5,6则里面反复论证的情和景的关系。还是情景交融,虚实得当的关系。这个应该潜心体会!</FONT></P><P><FONT size=3>对对联来说,和诗词有相通之处,象情景交融,虚实得当,当然共用(这个或许可以上升到审美标准的高度)。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对联篇幅一般比较小,用字相对比较少,所以更得抓住点来说问题,面的追求至单边百十字以上其实已经更象骈文或词了!另外对联,顾名思义,既对又联。对仗大家都做的到,这或许是最外在和基础的东西了,好比脸面。但是联更费精神,更需谋划,这或许就是内在气韵的流畅和骨肉的联系了!上下联之间必须有所关联,不能隔了!</FONT></P><P><FONT size=3>上文中举出的几个例子来说明</FONT> <FONT size=3>“意隔”、“时隔”的偏颇之处,我也深深认同!确实有些人矫枉过正了!不能太教条,否则就木了源头活水,成了雨对风,大路对长空的死东西了!应该允许意思的延伸或者拓展,不能一看到春天的景色,就一概不能用其他季节的景物!关键是要看整体的意思<b>!</b></FONT></P><P><FONT size=3><b>“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b>比如这个,并没有隔!联的三种对法,幻虚空老师讲过,正对,反对,串对!或者换个角度来看,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并列,反述,延续。象这个例子,上面写春光,下面写秋色,可以视之为并列。都是在白描,平铺景色(这是联系),没有重复的地方应该可以成立!</FONT></P><P><FONT size=3>窃以为,凡并列而不重复,反述而不矛盾,延续而不脱离。都不应该算做意隔。在判断隔与不隔时候,应该明确这个是针对句意的概念,而不要仅从字眼就下结论!多体会别人联中的意思,待之以宽,切不可狱之过严!</FONT></P>
作者: 幻虚空 时间: 2007-9-10 19:48
<P><FONT size=3>“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声律启蒙》这个不隔。“三月/九秋”并不是表示“现在”的时令,换个角度说,就是“我”要表达是不同时令下的胜景。</FONT></P><P align=left><FONT size=3>“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声律启蒙》这个我个人认为是隔了。尤其是“正盈窗” 的正字,说明了“我”正处于春季,描写的也正是春季的景色。那么从上联“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是怎么切换到春景的呢?切换的理由是什么?这是明显的两幅画面,若要连接也应该有如电影蒙太奇的剪接,按“一定的线索”串连而得。那么这两幅画面的关联线索是什么呢?我是看不出来了。文学审美的观念在变化,未必前人的就一定是合理的。</FONT><P align=left><FONT size=3>仓促提出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欢迎继续讨论!</P></FONT>
作者: 老吴 时间: 2007-9-10 19:57
<FONT size=3>同意幻老师看法!如果矛盾了,或者一点联系都木有,完全是两个单独的句子,应该是意思上出问题,不能提倡!</FONT>
作者: 幻虚空 时间: 2007-9-10 20:15
<P><FONT size=4>对联的隔与不隔,根本不能理解成“春不能对秋”这么简单。其判别的依据就是上下没有任何连接点就是全隔。“隔”在这里的本意就是“远离了”,所以本身就存在上下联意远与近对比的相对性问题。好的对句,必须在这两者(远与近)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换句话说,太接近就会造成雷同的感觉(也就是合掌),太远离就会造成各说各话的感觉(就是隔)。那么理论上就存在即不在平衡点上,也不在另一极端的中间句子。那么隔与不隔的确不是“黑与白”关系,有一定的模糊空间。</FONT></P><P><FONT size=4>至于为什么存在“空间、时间、情感”等因素的隔离,下次讨论。</FONT>[em05]</P>
作者: 溪花禅意 时间: 2007-9-10 20:3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幻虚空</I>在2007-9-10 19:48:04的发言:</B>
<P align=left><FONT size=3>“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声律启蒙》这个我个人认为是隔了。尤其是“正盈窗” 的正字,说明了“我”正处于春季,描写的也正是春季的景色。那么从上联“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是怎么切换到春景的呢?切换的理由是什么?这是明显的两幅画面,若要连接也应该有如电影蒙太奇的剪接,按“一定的线索”串连而得。那么这两幅画面的关联线索是什么呢?我是看不出来了。文学审美的观念在变化,未必前人的就一定是合理的。</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3>仓促提出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欢迎继续讨论!</P></FONT></DIV>
<P><FONT size=3>呵呵,溪花还是无法认同。</FONT></P>
<P><FONT size=3>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此小园”,而时间点同意幻老师的说法是眼前,而在眼前,回想全年,那么在这样一整年的大背景下,它如何又不能“<FONT color=#ee1169>那时</FONT>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FONT color=#f70968>今日</FONT>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对联诗词,常是缺省词,这个句子也就是缺省了主语和大的时间点。</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0 20:59:20编辑过]
作者: 秋水青衣 时间: 2007-9-10 20:41
<FONT size=3>幻老师说的有理。</FONT>
作者: 落梅如雪 时间: 2007-9-10 21:09
<P><FONT size=4>记得好象流水过老师说过这个景隔的问题,记得他这么说:上下联以描写意境或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时,可以有春夏两种季节的景色描写;当上下联不以意境为主,只写一特定的时间段时,不能上联阴雨下联丽日或是上联白天下联晚上.很赞同流水老师的这种说法.(似乎是流水过老师)</FONT></P><P><FONT size=4>诗词里的隔与不隔与对联不太一样.诗句里要表达的感情很直接地传达给读者为不隔;诗里的句子,为读者不能直接明白的接收为隔了.大多诗句一读便泪下或眼前便浮现出精美的画面的当为不隔,反之为隔.我说的太多,书上也就两句话便解决问题了,嘿.多言了.</FONT></P>
作者: 独步三吴 时间: 2007-9-11 00:25
<P><FONT size=3>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此小园”,而时间点同意幻老师的说法是眼前,而在眼前,回想全年,那么在这样一整年的大背景下,它如何又不能“<FONT color=#ee1169>那时</FONT>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FONT color=#f70968>今日</FONT>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对联诗词,常是缺省词,这个句子也就是缺省了主语和大的时间点。</FONT></P><P><FONT size=3>------引用<b><FONT color=#990000>溪花禅意的发言.</FONT></b></FONT></P><P><b><FONT color=#990000 size=3>俺个人认为是相当有道理的......</FONT></b></P><P><b><FONT color=#990000 size=3>浅见:</FONT></b></P><P><FONT color=#ee1169>'那时'和'今日'就已经具备了主题上的转换和承接,甚至春秋2季的镜头描述都是辅助性的,而情感思绪的流露和回顾才是句子所要体现的灵魂......</FONT></P><P><FONT color=#ee1169>试想:一个人在生机盎然的春之声里感想和回顾曾经在同一地点的无边秋色,这种类似的电影镜头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就是一个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而且是平行蒙太奇!(分屏展示人物身体和脑海所处的不同氛围场景)</FONT></P><P><FONT color=#ee1169>如果是纯粹描写特定时间和际遇中的景物,俺坚决赞成学堂老师们的观点!</FONT></P><P><FONT color=#ee1169>显然"那时<FONT color=#000000>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FONT><FONT color=#f70968>今日</FONT></FONT><FONT color=#000000>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如果去掉'那时'和'今日'的前提铺垫-----'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FONT color=#000000>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在意境上的确隔了!</FONT></FONT></P><P><b><FONT color=#990000 size=3></FONT></b> </P>
作者: 平淡入微 时间: 2007-9-11 00:38
<P>学习了,我正为合掌,隔意,发晕呢,谢过诸位老师和学友[em23][em23][em23][em24][em27]</P>
作者: 幻虚空 时间: 2007-9-11 01:4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7-9-10 20:39:07的发言:</B>
<P><FONT size=3>呵呵,溪花还是无法认同。</FONT></P>
<P><FONT size=3>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此小园”,而时间点同意幻老师的说法是眼前,而在眼前,回想全年,那么在这样一整年的大背景下,它如何又不能“<FONT color=#ee1169>那时</FONT>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FONT color=#f70968>今日</FONT>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对联诗词,常是缺省词,这个句子也就是缺省了主语和大的时间点。</FONT></P>
</DIV>
<P><FONT size=4>真是太棒了!让我长了见识。溪花的见解无疑为我拓宽了眼界!先表示我的敬佩。</FONT>
<P><FONT size=4>但讨论依然继续……</FONT>
<P><FONT size=4>从以下几个层次来思考吧。</FONT>
<P><FONT size=4>第一层次,提炼溪花的论点:
“<FONT color=#3d11ee>不知从几何时,溪花无处考证,对联界里也有‘意隔’、‘时隔’之说,一时之间,似乎完全与王国维</FONT></FONT><FONT color=#3d11ee><FONT size=4>的原意相背离,而出现出句说春,对句不可回夏,出句说夜,对句不可对昼,否则就是‘时隔’;出句说</FONT><FONT size=4>钓叟,对句不可以对樵夫,否则就是‘意隔’。这样狭隘的认知,还不把对联逼入到死胡同里吗?这样的</FONT><FONT size=4>认知,让最起码的对联启蒙句子又应该摆在何处,以下的句子是不是也得打上‘时令相隔’的评语?”—</FONT></FONT><FONT size=4><FONT color=#3d11ee>—</FONT>从这段论述看,溪花是不是想否认对联存在“意隔、时隔”的问题?</FONT>
<P><FONT size=4>如果是,那么请看你的论述:<FONT color=#421ae6>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此小园”,而时间点同意幻老师的说法是眼前,而在眼</FONT></FONT><FONT color=#421ae6><FONT size=4>前,回想全年,那么在这样一整年的大背景下,它如何又不能“那时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今日春</FONT><FONT size=4>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对联诗词,常是缺省词,这个句子也就是缺省了主语和大的时间点。</FONT></FONT>
<P><FONT size=4>先让我们假设溪花的上述看法都是对的,也就是你认为上下的地点是统一的(此小园),时间是统一的(</FONT><FONT size=4>这一年)。那么溪花已经承认时间与地点是需要统一的,并在上面的论述中应用了这些观点。既然是这样</FONT><FONT size=4>,那就让我们反向思考:有些联句就会存在时间和地点不统一的情况!而溪花在开篇就反对“时令相隔(</FONT><FONT size=4>时间相隔)”之观点,这是否是自相矛盾呢?如果溪花承认有时间限制,那么你反对“时令相隔(时间相</FONT><FONT size=4>隔)”的观点就错了。如果你认为时间有相隔,但时令不会相隔(一年里什么季节都包含了)。那么这样</FONT><FONT size=4>的观点本身就是逻辑错误。如果溪花不承认时间是需要统一的,那么所有的此类对联是不是都可以抛开时</FONT><FONT size=4>间的限制,全都归结到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所见所闻?乃至更遥远的过去和将来?这显然与实际情况相违背</FONT><FONT size=4>。</FONT>
<P><FONT size=4>第二层次,套用溪花的逻辑:</FONT>
<P><FONT color=#421ae6><FONT size=4>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此小园”,而时间点同意幻老师的说法是眼前,而在眼前,回想全年,那么在这样一</FONT><FONT size=4>整年的大背景下,它如何又不能“那时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今日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FONT><FONT size=4>对联诗词,常是缺省词,这个句子也就是缺省了主语和大的时间点。</FONT></FONT>
<P><FONT size=4>让我们按照以上的逻辑来判断其他此类情景联的句子,我们会有意外的发现。比如:“窗外雪花飞舞,庭</FONT><FONT size=4>中柳树垂青”这句省略了“大的时间点”,可以理解成“当时窗外雪花飞舞,今日庭中柳叶垂青”。那么</FONT><FONT size=4>各位朋友如果有被评为时令相隔的句子,都可以套用这样的模式,那么你的句子一定都可以平怨昭雪。而</FONT><FONT size=4>且句子的含义可能更为有趣。这里还只是省略了“大的时间点”,你的句子也许还省略其他什么的,如人</FONT><FONT size=4>物、地点、情态等,补上一两个字一定变得更加有趣。总之,按照这样的逻辑,此类情景联,只要词性、</FONT><FONT size=4>韵律对上,上下几乎可以不用考虑什么关联性了。因为这类情景联时间都可以统一在“一年”内,地点都可以统一在“地球”内(甚至宇宙内)。</FONT>
<P><FONT size=4>第三层次,解析溪花的论据:</FONT>
<P><FONT color=#3d11ee size=4>以下的句子是不是也得打上‘时令相隔’的评语?
“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声律启蒙》
“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声律启蒙》</FONT>
<P><FONT size=4>这是重镑地雷,我一不小心踩响了其中一颗。我的直觉是“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上联描写秋景,下联描写春景,时间
作者: 步悠然 时间: 2007-9-11 01:44
<FONT color=#9900ff size=3>学习了.以前太偏执,就象溪花同学说的,太狭隘了.今天看过大家的评说,总算是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也解了我心中的一些疑问.谢谢大家.</FONT>
作者: 步悠然 时间: 2007-9-11 01:58
<P><FONT size=3>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此小园”,而时间点同意幻老师的说法是眼前,而在眼前,回想全年,那么在这样一整年的大背景下,它如何又不能“<FONT color=#ee1169>那时</FONT>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FONT color=#f70968>今日</FONT>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对联诗词,常是缺省词,这个句子也就是缺省了主语和大的时间点。<FONT color=#9900ff>(引用溪花同学的话)</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关于这个问题俺还是同意虚空老师的意见.因为时间已经交待的很清楚了.</FONT></P>
<P><FONT color=#9900ff size=3>我想,<<声律启蒙>>是古时给小孩子上课的启蒙教材,我想只是起个给小孩子在声律方面的启蒙作用,而对其他要求可能不是很严格.以后再逐步改善.就象我们上学,一开始学的都很简单,有了一定基础以后才能要求更严格些,是这样吧?所以我想关于"隔"的问题或其它问题都可能存在.所以不要总在这上找问题吧.最好找一些成人的联来讨论比较好.</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1 2:00:14编辑过]
作者: 茵茵 时间: 2007-9-11 08:18
<P><FONT size=4> 王维说的是诗隔,诗词之隔与对联之隔应该不能完全等同。</FONT></P>
<P align=left>关于隔与不隔,对联界一直争论不休,最终也没什么结果。曾经看过一些资料,不妨大家也看看,仅供参考。
<p>
<P align=left></P>
<P align=left>隔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 :
相对于隔的概念,有
一、字隔;二、景隔;三、意隔
1、所谓的字隔
就是说,出对句中想对应的词或词组,所写的都是差距太远,意义完全不相干
比如 锅==花 虽然锅和花都是名词,但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没有
另外就是在意境联中,春对秋,夏对冬之类,都是字面上的隔
但我们一般的联友都意识不到这一点,包括一些高手都在这样对,这其实是不对的
这是字隔
2、所谓的景隔有这样几类
一是,对句描写的景色和对句描写的景色相差太远,出句描写江南烟雨,对句就对个塞北风霜
所描写的景色格格不入 ,不可以成为一幅和谐的画面,形成了景隔
二、是
出句写黄昏,对句就写清晨 更有甚者,把晓燕和昏鸦来对呵呵 大家看,晓燕和昏鸦能一起出现在一个画面里吗? 还有晚上对白天,下雨对晴日,这些在我们一般的联友对的句中,经常出现 昏鸦是指黄昏的归鸦
三、是
出句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然后对句也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但问题是 出句写桃花燕子时 对句就写狗吠猫叫,意义相隔太远,形成了隔
3、所谓隔意,是指出句和对句虽然都各自表达了完整清晰的意思
但出对句所表达的意思完全没有关联,这样就形成了隔意
出句描写景色,对句在说美人化妆,虽然各自的意思都很明确,但风马牛不相及,隔得就找不见了 。
<P align=left><FONT color=#e61a6b size=4>幻:很棒的归纳。先学习,后讨论:“<FONT color=#000000>隔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一、字隔;二、景隔;三、意隔</FONT>”以其说这是隔的三种形式,不如说这是“隔”的三种程度。理由是“字隔”不一定景隔,比如见有“春”字就不可对“秋”字,这明显是以偏盖全了;“景隔”不一定意隔(实例先空着)。从这里我们可以懂得,判断对联上下是否隔了,最本质的就是“意隔”。也就是说判断“隔”与“不隔”最终应该放在“上下意境能否和谐统一地<U>联</U>系在一起”。所以我认为“<FONT color=#000000>字隔、景隔</FONT>”还不一定是明显的隔,字隔可能会造成景隔,景隔可能会造成意隔;但对于判别同一对联,字隔可以转化为景不隔,景隔可以转化为意不隔。可见“<FONT color=#000000>字隔、景隔、意隔</FONT>”与“时间隔、地点隔、情态隔……”是属于不同的分类方法,两者并不矛盾。</FONT>
<p>
<p>
<P align=left>隔的正确的叫法是隔意
就是说,是对句所表达的意义和出句所表达的意义没有关联性,甚至相差很远,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隔
隔也是联主要和经常出现的毛病
我们知道,一般对联的方法有三种
1是正对
2 是反对
3是串对,也叫流水对
一般地,人们很难分清反对与隔之间的关系
往往把隔了的联称之为反对
比如说
我们经常看到,在对意境联时
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春==秋或夏==冬
我们讲,不是说春==秋或夏==冬这种对法不可以,但是要看情况
不同的句子,这样对就是反对,换一种句子就成了隔了
所以,我们要仔细地分辨,反对和隔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
这就说
我们举例
一般地,出句是纯粹的写景时,适合正对或串对,就是出句的景色所处的季节和范围,你不要出去,在这个季节或范围内找其他出句没有涉及事物来对
这样呢,出句和对句就浑然地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但是你要反对的话呢,比如
有的人在出句中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对句又写的是秋天的景色,景色与景色之间的差距太大,这样就隔了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前人的经验
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反对
以下是我总结的内容
意境联,当出句以描写景色为主时,适合正对;
当出句虽在写景,但却是以抒情为主时,可以反对
那么,除了意境联外,其他种的联都可以反对而不会发生隔的毛病
无情对就是要求上下句完全没有关联,是典型的隔,但这个隔不是毛病,是一种联的形式 。
<p>
<p>
<P align=left>就意境联而论,上下联中情境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上下联描写的是同时、同地情境,各写不同的构景元素,共同完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表达同一种思想感情。
二、上下联描写的是同地异时情境,共同描写同一景点在不同时间里的不同画面,通过画面的变化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三、上下联描写的是同时异地时情境,给读者展示在同一时间里但地点不同的两个画面,通过对比,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四、上下联描写的是异时异地情境,给读者展示全无时空关联的两个画面,共同表达同一主题。
<p>
<p>
<P align=left>隔与不隔,在于上下联能否协调地表述同一主题,而不是在于上下联是否描述同时同地之景致。其实就算上下联展示的是全无时空关联的两个画面,只要两个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7-9-11 08:59
建议大家都来看一下,对大家都有好处。相信认真读过后,你会对楹联在创作上有更深的理解。先把这个讨论固一下顶,大家都发表一些自已的意见。对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看法,随后我会参与讨论。
作者: 聊斋 时间: 2007-9-11 09:27
<P>我也参与一下讨论吧。说说我对“隔”和“合掌”的看法。</P>
<P>一、关于“隔”</P>
<P>《联律通则》第二章:<FONT color=#ff0033 size=3>第六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FONT></P>
<P>第六条有两个关键词:<B>内容关联、主题统一。 </B></P>
<P>通则全篇虽没有提一个“隔”字,但第六条清楚地表达了“不隔”的特征,即只要达到<B>内容关联、主题统一</B>的要求,即可无病成联。</P>
<P><FONT color=#ee1169 size=4>幻:“<B>内容关联、主题统一”</B>这已经是形成的共识,没有什么可争辩的。问题是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判别内容是否关联?主题是否统一?</FONT></P>
<P><FONT color=#0033ff size=4>斋:老师说的好。我的意见是诗词有题目,联也是。抓住联眼,也就是联的主题,当可判断。而我们评联的时候往往或略联是题什么的</FONT></P>
<P><FONT color=#000011>请看一例:<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FONT></P>
<P>大漠与长河是不是景隔呢?据说,有好事之摄影师历经多年在宁夏境内捕捉到大漠与黄河相映的画面,终定王维诗之所指。我以为这是今人先立古人牌坊,再找贞节证据的最为典型的谬论。我们不可忽律王维诗的主题:即《至使塞上》,这是古人<FONT color=#0033ff>一路走去</FONT>所见景物的浓缩。两个不同地点的典型特征,静止看,隔了;走着看,未隔。从<B>至使</B>的角度看是完全符合内容相关主题统一的要求的。隔与不隔,在乎观感与角度,在于时空意识的张力是否许可,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嘛。</P>
<P>再者,我们现在提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和现代诗的意识流手法是产生于传统楹联艺术之后的新的表现手法,楹联要发展,也不可盲目地闭关锁国吧。一句话,只要内容相关,主题统一,为何不可入联呢?</P>
<P>隔不隔 大家谈<FONT color=#990099 size=4></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 color=#000000 size=4>1、 金棕亭博士(兆燕)扬州西园濯清堂联。</FONT></P>
<P><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十分春水双檐影
百叶莲花七里香</FONT> </FONT></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 color=#000000 size=4>2、徐悲鸿自题联</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白马秋风塞上
</FONT><FONT size=4>杏花春雨江南 </FONT></FONT></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 color=#000000 size=4>3、苏州圆妙观七星潭阁联</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 color=#000000 size=4>千树桃花万年药
半潭秋水一房山</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ddd" color=#000000 size=4>4、梁章钜《楹联丛话》</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ddd" color=#000000 size=4>槛前春色长堤柳
阁外秋声蜀岭松</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 color=#000000 size=4>5、梁章钜《楹联丛话》</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FONT color=#000000 size=4>灯火夜深书有味
墨花晨湛字生光 </FONT></FONT></P>
<P><FONT color=#ee1169 size=4>幻:古人、名人的句子就一定是真理吗?就是不可动摇的丰碑吗?就是十全十美的无可挑剔的定律吗?我相信两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楹联的欣赏,我最看不惯的就是人们根据“身份”来判断优劣,联都的一些斑竹就经常按照身份来定优劣,有身份的句子总能在垃圾中找到金子,没有身份的句子,即使金子也要找出一粒灰尘来。</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斋:确实如此。我们不可吃古人的剩饭以为鲍鱼。但有时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上述对句是在其特定的背景下的貌隔意不隔,跳出来看,或许都有他们存在的合理性也未可知。</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1 11:48:56编辑过]
作者: 溪花禅意 时间: 2007-9-11 10:2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幻虚空</I>在2007-9-11 1:40:32的发言:</B>
<P><FONT size=4>真是太棒了!让我长了见识。溪花的见解无疑为我拓宽了眼界!先表示我的敬佩。</FONT>
<P><FONT size=4>但讨论依然继续……</FONT>
<P><FONT size=4>从以下几个层次来思考吧。</FONT>
<P><FONT size=4>第一层次,提炼溪花的论点:
“<FONT color=#3d11ee>不知从几何时,溪花无处考证,对联界里也有‘意隔’、‘时隔’之说,一时之间,似乎完全与王国维</FONT></FONT><FONT color=#3d11ee><FONT size=4>的原意相背离,而出现出句说春,对句不可回夏,出句说夜,对句不可对昼,否则就是‘时隔’;出句说</FONT><FONT size=4>钓叟,对句不可以对樵夫,否则就是‘意隔’。这样狭隘的认知,还不把对联逼入到死胡同里吗?这样的</FONT><FONT size=4>认知,让最起码的对联启蒙句子又应该摆在何处,以下的句子是不是也得打上‘时令相隔’的评语?”—</FONT></FONT><FONT size=4><FONT color=#3d11ee>—</FONT>从这段论述看,溪花是不是想否认对联存在“意隔、时隔”的问题?</FONT></P></DIV>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呵呵,想申明一点是,溪花并不是否认对联存在“隔”之说法,只是认为不能太偏狭,如上面举的例子。不能看到上联说“太阳”,下联就不能对“月亮”。对联当然是且对而联,(除了无情对),联不起来自然是隔。</FONT>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大家继续讨论。</FONT></P>
<P><FONT color=#e61a6b size=4>幻:我的第四层次空着,就是等你这句话。现在才才真正进入我们争辩的核心——“隔”与“不隔”的尺度把握与判别的标准问题。呵呵,越来越精彩了。</FONT></P>
[此贴子已经被幻虚空于2007-9-11 11:01:05编辑过]
作者: 春暖百惠 时间: 2007-9-11 10:26
我也为相隔和合掌而晕呢,确实,过于拘泥不好对出漂亮的句子。
作者: 凌云 时间: 2007-9-11 11:35
<P align=left>就意境联而论,上下联中情境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上下联描写的是同时、同地情境,各写不同的构景元素,共同完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表达同一种思想感情。
二、上下联描写的是同地异时情境,共同描写同一景点在不同时间里的不同画面,通过画面的变化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三、上下联描写的是同时异地时情境,给读者展示在同一时间里但地点不同的两个画面,通过对比,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四、上下联描写的是异时异地情境,给读者展示全无时空关联的两个画面,共同表达同一主题。
<P><P><P align=left><FONT color=#0909f7>隔与不隔,在于上下联能否协调地表述同一主题</FONT>,而不是在于上下联是否描述同时同地之景致。其实就算上下联展示的是全无时空关联的两个画面,只要两个画面气氛协调(不会互相破坏美感),能让人同时欣赏到两幅优美协调的画面,也算好联。
所以叶落一向对论联中的时隔或地隔之论不以为然。而且叶落认为时隔、地隔论不知扼杀了多少好联,可惜其对对楹联艺术之破坏力似乎还未为大多数联友所认识,许多联友身受其害而犹不知,一叹!
在所有大家关于对联的经典论述中,只见有意隔、境隔两种说法,但从未见过时隔、地隔之论。
其实何谓意隔、境隔,在叶落看来很简单—意隔就是上下联间找不到同一主题,表述的目的不一致,即上下两层皮;境隔就是上下联气氛不协调,相互冲突、破坏统一的美感!</P><P align=left>凌云赞同叶落MM的观点[em01]</P>
作者: 浅笑拾贝 时间: 2007-9-11 12:06
<P><FONT size=4>精彩!!</FONT></P><P><FONT size=4>感觉溪花和幻老师的观点最后会统一起来的,现在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溪花强调的是联系,幻老师强调的是隔。就像幻老师说的:</P><P><FONT size=4>“对联的隔与不隔,根本不能理解成“春不能对秋”这么简单。其判别的依据就是上下没有任何连接点就是全隔。“隔”在这里的本意就是“远离了”,所以本身就存在上下联意远与近对比的相对性问题。好的对句,必须在这两者(远与近)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换句话说,太接近就会造成雷同的感觉(也就是合掌),太远离就会造成各说各话的感觉(就是隔)。那么理论上就存在即不在平衡点上,也不在另一极端的中间句子。那么隔与不隔的确不是“黑与白”关系,有一定的模糊空间。</FONT></P><P><FONT size=4>至于为什么存在“空间、时间、情感”等因素的隔离,下次讨论!</FONT></P><P>期待ing......</P></FONT>
作者: 浅笑拾贝 时间: 2007-9-11 12:31
<P><FONT size=4> 对于隔的概念俄最早也是从学诗词时知道的,有诗友填词时上片写儿时的快乐悠闲之情景,下片写老之将至之愁苦之情景,当时俄也以为是隔,后来查了一些古诗词,也有这样对比着写的,俄也郁闷过。</FONT></P><P><FONT size=4> 幻老师提出的平衡点俄觉得值得研究。这个平衡点也很难拿捏哦。</FONT></P><P><FONT size=4></FONT> </P>[em10][em10][em10]
作者: 小葱 时间: 2007-9-11 12:3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幻虚空</I>在2007-9-11 1:40:32的发言:</B>
<P><FONT size=4>真是太棒了!让我长了见识。溪花的见解无疑为我拓宽了眼界!先表示我的敬佩。</FONT>
<P><FONT size=4>但讨论依然继续……</FONT>
<P><FONT size=4>从以下几个层次来思考吧。</FONT>
<P><FONT size=4>第一层次,提炼溪花的论点:
“<FONT color=#3d11ee>不知从几何时,溪花无处考证,对联界里也有‘意隔’、‘时隔’之说,一时之间,似乎完全与王国维</FONT></FONT><FONT color=#3d11ee><FONT size=4>的原意相背离,而出现出句说春,对句不可回夏,出句说夜,对句不可对昼,否则就是‘时隔’;出句说</FONT><FONT size=4>钓叟,对句不可以对樵夫,否则就是‘意隔’。这样狭隘的认知,还不把对联逼入到死胡同里吗?这样的</FONT><FONT size=4>认知,让最起码的对联启蒙句子又应该摆在何处,以下的句子是不是也得打上‘时令相隔’的评语?”—</FONT></FONT><FONT size=4><FONT color=#3d11ee>—</FONT>从这段论述看,溪花是不是想否认对联存在“意隔、时隔”的问题?</FONT>
<P><FONT size=4>如果是,那么请看你的论述:<FONT color=#421ae6>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此小园”,而时间点同意幻老师的说法是眼前,而在眼</FONT></FONT><FONT color=#421ae6><FONT size=4>前,回想全年,那么在这样一整年的大背景下,它如何又不能“那时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今日春</FONT><FONT size=4>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对联诗词,常是缺省词,这个句子也就是缺省了主语和大的时间点。</FONT></FONT>
<P><FONT size=4>先让我们假设溪花的上述看法都是对的,也就是你认为上下的地点是统一的(此小园),时间是统一的(</FONT><FONT size=4>这一年)。那么溪花已经承认时间与地点是需要统一的,并在上面的论述中应用了这些观点。既然是这样</FONT><FONT size=4>,那就让我们反向思考:有些联句就会存在时间和地点不统一的情况!而溪花在开篇就反对“时令相隔(</FONT><FONT size=4>时间相隔)”之观点,这是否是自相矛盾呢?如果溪花承认有时间限制,那么你反对“时令相隔(时间相</FONT><FONT size=4>隔)”的观点就错了。如果你认为时间有相隔,但时令不会相隔(一年里什么季节都包含了)。那么这样</FONT><FONT size=4>的观点本身就是逻辑错误。如果溪花不承认时间是需要统一的,那么所有的此类对联是不是都可以抛开时</FONT><FONT size=4>间的限制,全都归结到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所见所闻?乃至更遥远的过去和将来?这显然与实际情况相违背</FONT><FONT size=4>。</FONT>
<P><FONT size=4>第二层次,套用溪花的逻辑:</FONT>
<P><FONT color=#421ae6><FONT size=4>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此小园”,而时间点同意幻老师的说法是眼前,而在眼前,回想全年,那么在这样一</FONT><FONT size=4>整年的大背景下,它如何又不能“那时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今日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FONT><FONT size=4>对联诗词,常是缺省词,这个句子也就是缺省了主语和大的时间点。</FONT></FONT>
<P><FONT size=4>让我们按照以上的逻辑来判断其他此类情景联的句子,我们会有意外的发现。比如:“窗外雪花飞舞,庭</FONT><FONT size=4>中柳树垂青”这句省略了“大的时间点”,可以理解成“当时窗外雪花飞舞,今日庭中柳叶垂青”。那么</FONT><FONT size=4>各位朋友如果有被评为时令相隔的句子,都可以套用这样的模式,那么你的句子一定都可以平怨昭雪。而</FONT><FONT size=4>且句子的含义可能更为有趣。这里还只是省略了“大的时间点”,你的句子也许还省略其他什么的,如人</FONT><FONT size=4>物、地点、情态等,补上一两个字一定变得更加有趣。总之,按照这样的逻辑,此类情景联,只要词性、</FONT><FONT size=4>韵律对上,上下几乎可以不用考虑什么关联性了。因为这类情景联时间都可以统一在“一年”内,地点都可以统一在“地球”内(甚至宇宙内)。</FONT>
<P><FONT size=4>第三层次,解析溪花的论据:</FONT>
<P><FONT color=#3d11ee size=4>以下的句子是不是也得打上‘时令相隔’的评语?
“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声律启蒙》
“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声律启蒙》</FONT>
<P><FONT size=4>这是重镑地雷,我一不小心踩响了其中一颗。我的直觉是“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上联描写秋景,下联描写春景,时间是很明确的,省略时间一说站不脚。没有明确的时间用语,才要考虑其情景会在什么时间产生,也就是省略的是什么时间。如果加上“那时、今日”,那么意味就全变了,由一般情景联的即时即景的“现场报道”而变成“回忆录”。“那时/今日”的补加,将两个时段的风景拉入了“此刻”的追忆,时间已经被高度统一了。有点偷换概念的嫌疑。</FONT>
<P><FONT size=4>第四层次,我们争论的焦点。</FONT>
<P><FONT size=4>……,先歇息
作者: 浅笑拾贝 时间: 2007-9-11 12:5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茵茵</I>在2007-9-11 8:18:48的发言:</B>
<P align=left>
<P>
<P>
<P align=left>隔的正确的叫法是隔意
就是说,是对句所表达的意义和出句所表达的意义没有关联性,甚至相差很远,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隔
隔也是联主要和经常出现的毛病
我们知道,一般对联的方法有三种
1是正对
2 是反对
3是串对,也叫流水对
一般地,人们很难分清反对与隔之间的关系
往往把隔了的联称之为反对
比如说
我们经常看到,在对意境联时
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春==秋或夏==冬
我们讲,不是说春==秋或夏==冬这种对法不可以,但是要看情况
不同的句子,这样对就是反对,换一种句子就成了隔了
所以,我们要仔细地分辨,反对和隔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
这就说
我们举例
一般地,出句是纯粹的写景时,适合正对或串对,就是出句的景色所处的季节和范围,你不要出去,在这个季节或范围内找其他出句没有涉及事物来对
这样呢,出句和对句就浑然地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但是你要反对的话呢,比如
有的人在出句中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对句又写的是秋天的景色,景色与景色之间的差距太大,这样就隔了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前人的经验
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反对
以下是我总结的内容
意境联,当出句以描写景色为主时,适合正对;
当出句虽在写景,但却是以抒情为主时,可以反对
那么,除了意境联外,其他种的联都可以反对而不会发生隔的毛病
无情对就是要求上下句完全没有关联,是典型的隔,但这个隔不是毛病,是一种联的形式 。
<P>
<P>
<P align=left>就意境联而论,上下联中情境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上下联描写的是同时、同地情境,各写不同的构景元素,共同完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表达同一种思想感情。
二、上下联描写的是同地异时情境,共同描写同一景点在不同时间里的不同画面,通过画面的变化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三、上下联描写的是同时异地时情境,给读者展示在同一时间里但地点不同的两个画面,通过对比,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四、上下联描写的是异时异地情境,给读者展示全无时空关联的两个画面,共同表达同一主题。
<P>
<P>
<P align=left>隔与不隔,在于上下联能否协调地表述同一主题,而不是在于上下联是否描述同时同地之景致。其实就算上下联展示的是全无时空关联的两个画面,只要两个画面气氛协调(不会互相破坏美感),能让人同时欣赏到两幅优美协调的画面,也算好联。
所以叶落一向对论联中的时隔或地隔之论不以为然。而且叶落认为时隔、地隔论不知扼杀了多少好联,可惜其对对楹联艺术之破坏力似乎还未为大多数联友所认识,许多联友身受其害而犹不知,一叹!
在所有大家关于对联的经典论述中,只见有意隔、境隔两种说法,但从未见过时隔、地隔之论。
其实何谓意隔、境隔,在叶落看来很简单—意隔就是上下联间找不到同一主题,表述的目的不一致,即上下两层皮;境隔就是上下联气氛不协调,相互冲突、破坏统一的美感!</P>
</DIV>
<P><FONT size=4>“隔与不隔,在于上下联能否协调地表述同一主题,而不是在于上下联是否描述同时同地之景致”</FONT>
<P><FONT size=4>这能不能作为隔与不隔的标准呢?</FONT></P>
作者: 一帘清风 时间: 2007-9-11 13:3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浅笑拾贝</I>在2007-9-11 12:59:22的发言:</B>
<P><FONT size=4>“隔与不隔,在于上下联能否协调地表述同一主题,而不是在于上下联是否描述同时同地之景致”</FONT>
<P><FONT size=4>这能不能作为隔与不隔的标准呢?</FONT></P></DIV>
<P><FONT color=#0909f7 size=3>拾贝同学的观点有些对,有些稍偏。老师说过:意境联,要同时同地;而其它联就应该上下联很好关照同一主题。</FONT></P>
作者: 苦丁茶 时间: 2007-9-11 14:05
<P><FONT size=3>对联的隔与不隔,把握最好的莫过于上联写景下联抒情,这样既避免了合掌,又能很好的把上下联相连贯融洽起来。</FONT></P><P><FONT size=3>对联方面,我常隔景,这是一个通病,就象是两个毫不相关的句子在自说自话,又互不对应,也许这就应了所谓的为对而对吧[em06]</FONT></P><P><FONT size=3></FONT> </P><P><FONT color=#000000 size=3>出句:去岁此间应有柳[血印]</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对句:来年今日再无烟[送给世界无烟日]</FONT></P><P><FONT color=#5233cc size=3>悠永:对句律工,不过意稍隔。</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出句:文中有味用心品[铁判官]</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对句:笑里藏刀逆意行[借句]</FONT></P><P><FONT color=#5233cc size=3>悠永:对句风趣讽刺,但意有隔。</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出句:蓑翁一钓寒江雪[铁判官]</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对句:东汉三分乱世雄[借句]</FONT></P><P><FONT color=#5233cc size=3>悠永:从“蓑翁”一跃至“东汉”,感觉上下联跨度有点儿大。</FONT></P><P><FONT color=#222222 size=3>欢迎各位继续抛砖。。。。</FONT></P>
作者: 悠永 时间: 2007-9-11 14:59
<P>[em04]汗~~</P><P>“隔”与“不隔”经常困扰着我对联及评联时的构思角度,诸位的精彩讨论,让我有机会好好学习了!</P>[em17]
作者: 平淡入微 时间: 2007-9-11 15:17
诸位老师说的太好了,学习了
作者: 落梅如雪 时间: 2007-9-11 15:31
<P><FONT size=4>真晕简直是向联都的传统挑战.</FONT></P><P><FONT size=4>我想若是说书斋的环境清幽,应该可以写书斋的春也可以写书斋的夏.如--"兰香陋室,荷韵柳阴."上联春,下联夏.不论春夏,他都是服务于一个主题,即清幽的环境.从而表现主人的优雅.若溪花的理论成立,那我这理论也成立,嘿嘿.</FONT></P>
作者: 独角戏 时间: 2007-9-11 15:42
<P>好贴[em23]</P><P>各位老师辛苦了[em27]</P>
作者: 溪花禅意 时间: 2007-9-11 15:50
<P>上面有举例说,《声律启蒙》是给小孩子看的,可知给小孩子看得东西可能得更小心,因为孩子的分辨能力差,有先入为主的思维,估计这“儿童读物”是更不能出纰漏的。</P><P>那就再发几个成人们看的吧,以下是几个名胜楹联,和几个名家的联句,大家分析吧:</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p> </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成都杜甫草堂】<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p> </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杭州刘庄】<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春水船如天上坐<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秋山人在画中行<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p> </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四川新都桂湖】<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秋色横眉,桂树丛中招隐士<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湖光照面,荷花香里坐诗人<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p></p></b></FONT></P><P break-all; LINE-HEIGHT: 12pt"><FONT face=宋体>杜甫 “莺啼燕语芳菲节”
毛熙震 “蝶影蜂声烂漫时”<p></p></FONT></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许浑 “柳占三春色”
温庭筠 “荷香四座风”<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p> </p></P>
作者: 溪花禅意 时间: 2007-9-11 15:53
<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下面这个例子是试图解释“合掌”的:</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 </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武夷山小桃源】<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喜无樵子复观弈
怕有渔郎来问津<p></p></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 </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看此处的“子、郞”,会明白“翁、叟”不应该是合掌了吧?)<p></p></P>
作者: 物生有两 时间: 2007-9-11 16:00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FONT color=#0000ff>时间隔、景色隔、物象隔、情感隔……,隔与不隔,公理婆理,见仁见智,殊难分说!
</FONT><FONT color=#ff0000>但我认为上下联只要在整体表达上符合逻辑和常识,以及使用的修辞手法合理,让人看后能够在脑海里浮现一副完整的、和谐的、统一的意境图画,就是不隔!</FONT>
当然可能同样意境和谐优美不隔的对句,还有高低优劣之分,但那是另外一回事情。
(我这里是就上下联特别是对句符合联律音韵平仄的前提情况下的讨论)</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2 9:36:34编辑过]
作者: 平淡入微 时间: 2007-9-11 16:1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7-9-11 15:50:42的发言:</B>
<P>上面有举例说,《声律启蒙》是给小孩子看的,可知给小孩子看得东西可能得更小心,因为孩子的分辨能力差,有先入为主的思维,估计这“儿童读物”是更不能出纰漏的。</P>
<P>那就再发几个成人们看的吧,以下是几个名胜楹联,和几个名家的联句,大家分析吧:</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成都杜甫草堂】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杭州刘庄】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春水船如天上坐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秋山人在画中行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四川新都桂湖】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秋色横眉,桂树丛中招隐士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湖光照面,荷花香里坐诗人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
<p></B></FONT>
<p>
<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face=宋体>杜甫 “莺啼燕语芳菲节”
毛熙震 “蝶影蜂声烂漫时”
<p></FONT>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许浑 “柳占三春色”
温庭筠 “荷香四座风”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p>
<p></DIV>
<P>我看了以上几联,都有特定主题,同为表达这个主题时可不分景,时,但意还是想通的,
<P>而现出句基本上没有特定主题,所以下联应以上联含义为主对句,超出上联范围即可视为隔意了,无情和反对我没学过,不作评述了</P>
作者: 落梅如雪 时间: 2007-9-11 16:12
<FONT size=4>哦哦,幻老师快来!!!</FONT>
作者: 幻虚空 时间: 2007-9-11 18:1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落梅如雪</I>在2007-9-11 16:12:13的发言:</B><FONT size=4>哦哦,幻老师快来!!!</FONT></DIV>
<P><FONT size=4>呵呵,你们一堆的作业,我还来不及批改呢。这样的辩论还早着呢,才刚刚开始而已。道理会越辩越明朗,思路会越想越清晰。别急,还会有许多不同的智慧火花飞溅出来的,先好好欣赏一番吧……</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1 18:21:39编辑过]
作者: 垂柳丝丝 时间: 2007-9-11 20:4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物生有两</I>在2007-9-11 16:00:59的发言:</B>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FONT color=#0000ff>时间隔、景色隔、物象隔、情感隔……,隔与不隔,公理婆理,见仁见智,殊难分说!</FONT><FONT color=#ff0000>但我认为上下联只要在整体表达上符合逻辑和常识,以及使用合理的修辞手法,让人看后能够在脑海里浮现一副完整的、和谐的、统一的意境图画,就是不隔!</FONT>
</FONT></P></DIV>
<P>我是初学者,谨此拙见。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P>
作者: 流水过 时间: 2007-9-12 21:55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好热闹,看过了,学习了,说说自己的想法</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落梅如雪谈了我在群众聊天时候说的一些零散的观点,现在把对这个问题所持的观点简单说说。</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联则不隔,不联则隔,看隔与不隔,关键是找关联点。怎样从似隔而不隔的联中找关联点,举几例来说明:</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夜月窥人,九曲河声来枕上; </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晴峦盈户,五泉山色落杯中。</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此联上联夜景,下联昼景,看似时隔,但却从不同的时间上表现了同一地点的风景,和人物在这样的景中的情趣。所以不隔。共同的地点是关联点。</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a href="http://www.ms.net.cn/ms/gudianjiaj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97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过如秋草芟难尽 </FONT></A></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color=#000000 size=5>学似春冰积不高</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color=#000000 size=5>此联上联有秋草,下联有春冰,看似景隔,其实整个联是在说求学和修身的道理,关联点在“理”,所以 不隔。</FONT></P><FONT color=#000000>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此联又同时有春秋,似隔,但作者是藉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关联点在“情”,不隔。</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井底青蛙着绿袄</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落锅螃蟹披红袍</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青蛙螃蟹,一个河里一个海中,看似隔,但关联点在“趣”</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 所以,不能简单地从一点上就说一个联的隔与不隔,要从<FONT color=#f70938>景 时 情 理 趣</FONT>等几个角度去考虑联是否有关联点,还要从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建议评联者尽量从宽,要有多元化思维。</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4><FONT color=#ee113d>幻:很棒,学习了……从“联”的角度高度归纳了是否相联的最高判别准则的细则。尤其是列举的例子,给我提供对比论述的实例。先谢谢流水过老师。这里的句子,我先订购了。</FONT></FONT></P>
<P></FONT> </P>
<P><FONT size=5>流水:谢谢幻老师的鼓励.</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3 12:33:44编辑过]
作者: 溪花禅意 时间: 2007-9-13 09:31
<P>流水老师所说,正是溪花想说的。正是因为看到一些同学的点评(不仅是这里的同学,还有一些在各论坛有点面熟的人),简单划分“隔与不隔”,才会想到这个话题。自己的观点如下:</P><P white; MARGIN-LEFT: 20.25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0.25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20.25pt"><FONT face=宋体>一,</FONT> <FONT face=宋体>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关系与对联的“隔”没有必然的联系,目前对联界所谓“隔”的实际含义是“联与不联”,联界里人们已经通用了 “隔”的说法,所以已经没人能去纠正这个提法,姑且认同。<p></p></FONT></P><P white; MARGIN-LEFT: 20.25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0.25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20.25pt"><FONT face=宋体>二,</FONT> <FONT face=宋体>对联对联,自然是既对且联。如何正确区分“联与不联”(且也说作“隔与不隔”)的关系,不可教条,不可狭隘,不可简单化。上、下联完全说的是两样事,而风马牛不相及,自然是无“联”,自然是所谓的“隔”,不能只因时间点、地域的不同来简单区分。<p></p></FONT></P><P white; MARGIN-LEFT: 20.25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0.25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20.25pt"><FONT face=宋体>三,</FONT> <FONT face=宋体>初学者应该将有关讲义吃透,不可片面理解“隔与不隔”含义。<p></p></FONT></P>
作者: 无语凝眸 时间: 2007-9-13 09:36
<FONT color=#6911ee face=仿宋_GB2312><FONT size=5>谢谢各位老师精彩讨论,学生受益了</FONT>。</FONT>[em27][em27][em27]
作者: 幻虚空 时间: 2007-9-13 10:2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7-9-13 9:31:02的发言:</B>
<P>流水老师所说,正是溪花想说的。正是因为看到一些同学的点评(不仅是这里的同学,还有一些在各论坛有点面熟的人),简单划分“隔与不隔”,才会想到这个话题。自己的观点如下:</P>
<P break-all; 20.25pt? list tab-stops: lfo1; level1 l0 mso-list: -20.25pt; TEXT-INDENT: WORD-BREAK: 20.25pt; MARGIN-LEFT: white;><FONT face=宋体>一,</FONT> <FONT face=宋体>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关系与对联的“隔”没有必然的联系,目前对联界所谓“隔”的实际含义是“联与不联”,联界里人们已经通用了 “隔”的说法,所以已经没人能去纠正这个提法,姑且认同。
</FONT>
<P>
<P break-all; 20.25pt? list tab-stops: lfo1; level1 l0 mso-list: -20.25pt; TEXT-INDENT: WORD-BREAK: 20.25pt; MARGIN-LEFT: white;><FONT face=宋体>二,</FONT> <FONT face=宋体>对联对联,自然是既对且联。如何正确区分“联与不联”(且也说作“隔与不隔”)的关系,不可教条,不可狭隘,不可简单化。上、下联完全说的是两样事,而风马牛不相及,自然是无“联”,自然是所谓的“隔”,不能只因时间点、地域的不同来简单区分。
<P></FONT>
<P>
<P break-all; 20.25pt? list tab-stops: lfo1; level1 l0 mso-list: -20.25pt; TEXT-INDENT: WORD-BREAK: 20.25pt; MARGIN-LEFT: white;><FONT face=宋体>三,</FONT> <FONT face=宋体>初学者应该将有关讲义吃透,不可片面理解“隔与不隔”含义。
<P></FONT>
</DIV>
<P><FONT size=4>很好,以上看法,绝大多数,我个人表示完全赞同!</FONT>
<P><FONT size=4>但有两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FONT>
<P><FONT size=4>一、“隔”与“联”是分析对联的两个不同角度,前者是分析上下联句因什么缘故造成断离开来,后者是分析上下联句由什么线索而连接在一起的。本身并不矛盾。要准确评价上下联是否和谐,严肃的科学态度应该要从两个不同视角来审视,才能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所以“隔”的提法不但不需要纠正,而且这是评价对联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视角。</FONT>
<P><FONT size=4>二、上述论述,只是说明判断对联是否和谐,“<FONT face=宋体>不可教条,不可狭隘,不可简单化。”很中肯,也指出了欣赏联句的一般通病。但并没有为人们提供欣赏和判断依据、理由或方法。“不能只因时间点、地域的不同来简单区分。”这个观点更带有“不可知论”的色彩。本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FONT></FONT></P>
<P><FONT size=4>想要说的东西太多了,可惜没有时间……郁闷!</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3 10:49:49编辑过]
作者: 平淡入微 时间: 2007-9-13 10:52
<P><FONT size=4>继续学习,还是赞同幻老师的观点</FONT></P>
作者: 聊斋 时间: 2007-9-13 13:10
<P>评联是文学评论的一支。它和其他文学评论一样,都具有主观性。</P><P>不同的人文习俗历史环境……必然形成不同的视角和判断。</P><P>既是是同一人评同一联,时间地点心境的不同也会自然导致评介的不同。</P><P>所以,大可见仁见智,百家争鸣。无须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度量衡的。以免步入“红学”的后尘。</P>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7-9-13 14:2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帘清风</I>在2007-9-10 18:29:20的发言:</B>
<P><FONT color=#0938f7>对于“春”不能对“秋”的问题,前些时候我也有些不解,但既然是学堂,有些东西就得有参照和标准,老师也是从大多数前人的认知那里继承来的,我们就以此为准吧?</FONT></P>
<P><FONT color=#0938f7>我前2天对句的一联用“画叟”对“蓑翁”,苦丁茶同学点评说是合掌,我请教了老师,老师也说局部合掌,我仍不太明白,为何行业不同的老人就不能相对?</FONT></P>
</DIV>
<P><FONT color=#000000>关于合掌一说,曾有人这样形容:两只手掌心相对,手指相对,这是“合掌”的原义描述。对句中个别字相似,我认为不能称之为合掌,如“似”对“如”等。个别关键词说一个东西,为局部合掌,如“红薯”对“地瓜”。在这里我认为,只要说的不是一个东西,可以不算合掌,如“画叟”对“钓翁”。最要命的是全合掌,如我在第三讲举的一个例子:“<FONT color=#000000>布谷声声催懒汉,</FONT><FONT color=#000000>子规句句警闲人”上下联其实完全是一个意思,这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的。综合所述,关于合掌总结以下一句话:<FONT color=#0000ff>非关键字可以是同一个意思,关键词最好不要是同一个意思(或事物)</FONT>。</FONT></P></FONT>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7-9-13 14:2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7-9-10 18:50:53的发言:</B>
<P>溪花觉得这完全是两个行业的的人,不算“合掌”,按我的理解:合掌之说 ,是针对全句意思完全相同、相似而言;而不应该就个别字词的相对,就认为是“合掌 ”,譬如有人说“冷”不可对“寒”,一句中仅仅有这两个字相似,还不完全相同,就扣以“合掌”,未免太死板了。</P>
<P>老师和同学们,大家都来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吧。</P></DIV>
一副联中,份量极少的字或词是一个意思,是允许的,但最好不要是关键性字词。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7-9-13 14:4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7-9-10 20:39:07的发言:</B>
<P><FONT size=3>呵呵,溪花还是无法认同。</FONT></P>
<P><FONT size=3>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此小园”,而时间点同意幻老师的说法是眼前,而在眼前,回想全年,那么在这样一整年的大背景下,它如何又不能“<FONT color=#ee1169>那时</FONT>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FONT color=#f70968>今日</FONT>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对联诗词,常是缺省词,这个句子也就是缺省了主语和大的时间点。</FONT></P>
</DIV>
关于这个句子,我同意幻老师的意见。溪花这个解释有道理,但我不认同。因为我不是作者,我不知作者写这个句子时,是不是有“那时”“今日”的想法。如果作者真是这样想的,这个句子当然不算隔。但去掉溪花加的这两个词,我怎么看还是“隔”。写到这里,我在想,很多时间或季节不一致的句子如果都套上这个词,可能都不隔了。如大家都这样解释,我想,这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7-9-13 14:4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落梅如雪</I>在2007-9-10 21:09:02的发言:</B>
<P><FONT size=4>记得好象流水过老师说过这个景隔的问题,记得他这么说:上下联以描写意境或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时,可以有春夏两种季节的景色描写;当上下联不以意境为主,只写一特定的时间段时,不能上联阴雨下联丽日或是上联白天下联晚上.很赞同流水老师的这种说法.(似乎是流水过老师)</FONT></P>
<P><FONT size=4>诗词里的隔与不隔与对联不太一样.诗句里要表达的感情很直接地传达给读者为不隔;诗里的句子,为读者不能直接明白的接收为隔了.大多诗句一读便泪下或眼前便浮现出精美的画面的当为不隔,反之为隔.我说的太多,书上也就两句话便解决问题了,嘿.多言了.</FONT></P></DIV>
不管是不是流水老师的意见,我同意这个观点。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7-9-13 14:5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茵茵</I>在2007-9-11 8:18:48的发言:</B>
<P><FONT size=4> </FONT>一般地,出句是纯粹的写景时,适合正对或串对,就是出句的景色所处的季节和范围,你不要出去,在这个季节或范围内找其他出句没有涉及事物来对
</P></DIV>
<P>我把茵茵的这一句话摘出来。茵茵总结的对,纯写景联,对句最好不要离开出句的“范围”,这对初学者来说,这样做保准没人找你的毛病。</P>
作者: 落梅如雪 时间: 2007-9-13 15:07
<P>透彻~~</P>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7-9-13 15:1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聊斋</I>在2007-9-11 9:27:19的发言:</B>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 color=#000000 size=4>1、 金棕亭博士(兆燕)扬州西园濯清堂联。</FONT></P>
<P><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十分春水双檐影
百叶莲花七里香</FONT> </FONT></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 color=#000000 size=4>2、徐悲鸿自题联</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白马秋风塞上
</FONT><FONT size=4>杏花春雨江南 </FONT></FONT></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 color=#000000 size=4>3、苏州圆妙观七星潭阁联</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 color=#000000 size=4>千树桃花万年药
半潭秋水一房山</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ddd" color=#000000 size=4>4、梁章钜《楹联丛话》</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ddd" color=#000000 size=4>槛前春色长堤柳
阁外秋声蜀岭松</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 color=#000000 size=4>5、梁章钜《楹联丛话》</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bbb"><FONT color=#000000 size=4>灯火夜深书有味
墨花晨湛字生光 </FONT></FONT></P>
<P><FONT color=#ee1169 size=4>幻:古人、名人的句子就一定是真理吗?就是不可动摇的丰碑吗?就是十全十美的无可挑剔的定律吗?我相信两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楹联的欣赏,我最看不惯的就是人们根据“身份”来判断优劣,联都的一些斑竹就经常按照身份来定优劣,有身份的句子总能在垃圾中找到金子,没有身份的句子,即使金子也要找出一粒灰尘来。</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斋:确实如此。我们不可吃古人的剩饭以为鲍鱼。但有时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上述对句是在其特定的背景下的貌隔意不隔,跳出来看,或许都有他们存在的合理性也未可知。</FONT></P>
</DIV>
<P>这里似乎谈到对过去或名人联的看法。我也谈谈我对此的看法:在读古联或名人联时,我也常看到这样的对联(存在一些“隔”的问题,上述联中也不全是)。但这样的联之所以被收录流传下来,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我的态度是,看这样的联,只是学他的遣词造句,或述物、述理方式,而不是全盘接受他这个联。虽然这样的联被收录了,但让我对联,我不把它当成一个范例来运用,我还是要考虑上下联的统一与和谐。</P>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7-9-13 16: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凌云</I>在2007-9-11 11:35:12的发言:</B>
<P align=left>所以叶落一向对论联中的时隔或地隔之论不以为然。而且叶落认为时隔、地隔论不知扼杀了多少好联,可惜其对对楹联艺术之破坏力似乎还未为大多数联友所认识,许多联友身受其害而犹不知,一叹!
在所有大家关于对联的经典论述中,只见有意隔、境隔两种说法,但从未见过时隔、地隔之论。
</P></DIV>
<P>我觉得此话有失偏颇了。不管“时隔”也好,“地隔”也好,只是一种叫法,并不能说以前没这种说法,现在就不能有这样的叫法,或不能有这样的理论。对联是发展的,我们对对联的研究只能越来越细,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提法、新的理论还会更多。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没有,现在就拒绝。试想“意隔”或“境隔”在刚开始提出时,它也是一种新提法,可不妨碍它被我们现代的人接受和使用。</P>
<P>关于“身受其害”我认为更不能这样说。换句话说,“时隔、地隔”的接受与否,哪方面更有害还有待验证。尤其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天南对地北,从夏跑到冬,这难道说对我们没害吗?说句急功近利的话,你拿着这样的句子去参加个对联比赛试试,一准儿没有好名次。</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4 10:13:12编辑过]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7-9-13 16:3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流水过</I>在2007-9-12 21:55:57的发言:</B>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好热闹,看过了,学习了,说说自己的想法</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落梅如雪谈了我在群众聊天时候说的一些零散的观点,现在把对这个问题所持的观点简单说说。</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联则不隔,不联则隔,看隔与不隔,关键是找关联点。怎样从似隔而不隔的联中找关联点,举几例来说明:</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夜月窥人,九曲河声来枕上; </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晴峦盈户,五泉山色落杯中。</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此联上联夜景,下联昼景,看似时隔,但却从不同的时间上表现了同一地点的风景,和人物在这样的景中的情趣。所以不隔。共同的地点是关联点。</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a href="http://www.ms.net.cn/ms/gudianjiaj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97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过如秋草芟难尽 </FONT></A></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color=#000000 size=5>学似春冰积不高</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color=#000000 size=5>此联上联有秋草,下联有春冰,看似景隔,其实整个联是在说求学和修身的道理,关联点在“理”,所以 不隔。</FONT></P><FONT color=#000000>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此联又同时有春秋,似隔,但作者是藉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关联点在“情”,不隔。</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井底青蛙着绿袄</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落锅螃蟹披红袍</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青蛙螃蟹,一个河里一个海中,看似隔,但关联点在“趣”</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 所以,不能简单地从一点上就说一个联的隔与不隔,要从<FONT color=#f70938>景 时 情 理 趣</FONT>等几个角度去考虑联是否有关联点,还要从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建议评联者尽量从宽,要有多元化思维。</P></FONT>
</DIV>
<P>流水老师的总结的确很好。流水老师也提出“关联点”的说法,有亲切感。</P>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7-9-13 16:40
欢迎继续讨论!
作者: 一帘清风 时间: 2007-9-13 18:21
<P><FONT color=#ee1169 size=4>幻:古人、名人的句子就一定是真理吗?就是不可动摇的丰碑吗?就是十全十美的无可挑剔的定律吗?我相信两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楹联的欣赏,我最看不惯的就是人们根据“身份”来判断优劣,联都的一些斑竹就经常按照身份来定优劣,有身份的句子总能在垃圾中找到金子,没有身份的句子,即使金子也要找出一粒灰尘来。</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清风:幻老师说得很好!联都每次公布获奖联,若是谁对某位大家的得奖作品提出一点不同看法,则会有很多重量级人物去为大家帮腔;可如果是哪位无名之辈的得奖作品有毛病,则那些重量级人物会一同声讨。应该说,网络时代了,话语权是不应该被垄断的,但有时则不然!这似乎也是学术腐败的一种表现。</FONT></P>
作者: 灵瞳 时间: 2007-9-13 20:04
<P><FONT size=5>学习了,灵瞳收藏好上七班书架</FONT></P>
作者: 老吴 时间: 2007-9-13 20:13
<P><FONT size=3>灵瞳呀,我已经替你上架了,呵呵 <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07.gif"></FONT></P><P><FONT size=3>你再找找看还有没有别的资料遗漏的吧?<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3.gif"><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3.gif"><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3.gif"></FONT></P><P><FONT size=3>楼上的清风同学,莫要偏离了主题,我们还是回到学习的讨论上来吧!好多事情只求无愧我心,公道由人吧……<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7.gif"></FONT></P>
作者: 物生有两 时间: 2007-9-14 23:41
<P><FONT size=4>鼓不敲不响,理越辩越明!
大家都有独到见解!总而言之,本人认为上下联隔与不隔,还是需要细心体会具体而言的!</FONT></P>
作者: 幻虚空 时间: 2007-9-15 08:4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7-9-11 15:50:42的发言:</B>
<P>上面有举例说,《声律启蒙》是给小孩子看的,可知给小孩子看得东西可能得更小心,因为孩子的分辨能力差,有先入为主的思维,估计这“儿童读物”是更不能出纰漏的。</P>
<P>那就再发几个成人们看的吧,以下是几个名胜楹联,和几个名家的联句,大家分析吧:</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成都杜甫草堂】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杭州刘庄】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春水船如天上坐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秋山人在画中行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四川新都桂湖】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秋色横眉,桂树丛中招隐士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湖光照面,荷花香里坐诗人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
<p></B></FONT>
<p>
<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face=宋体>杜甫 “莺啼燕语芳菲节”
毛熙震 “蝶影蜂声烂漫时”
<p></FONT>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许浑 “柳占三春色”
温庭筠 “荷香四座风”
<p>
<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p>
<p></DIV>
<P><FONT color=#ee1169 size=4>以上句子如果没有其他朋友来解读,那么请等我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完毕后,给予一一解读。我想按照我的思想方法应该能给朋友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少安毋躁^_^</FONT></P>
作者: 幻虚空 时间: 2007-9-15 09:22
<P><FONT color=#2222dd size=4>以下文字是我2006年五班的学习过程中发表的一些关于情景联应对时“隔”与“联”的判别方法,是我最初思想方法的雏形。当时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初学者如何判别自己在一般情景联(没有在联外隐藏特定的背景环境)的应对中,判别“隔”与“不隔”的思想方法。请注意当时使用的前提是:①一般的情景联;②应对而非成联撰写。转摘于此,留个足迹!希望自己能承前继后,在各位朋友的帮助下,能得到不断地斧正与完善。</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回答紫衣密使和玉兰两位朋友提出关于“隔”的问题:</FONT></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先请你别晕,能提问题的人才是真正想学习的人,会提关键问题的人才是聪明的人。你和楼上的玉兰朋友既好学又聪明,象你们这样的人,才容易获得大家的尊敬和欣赏,你还晕什么呢?我希望你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如果现在还有人愿意教我,我可开心了:)想当初,我刚到联都,到处拜师,都没有人愿意理我呢^_^后来还是这里的学堂收留了我,有幸拜在苏三等老师的门下,让我明白了许多联理。并感受到苏三等许多老师的人格魅力,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说这些只是希望你跨过心理的最后一道门槛,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来参加学习。</FONT></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宋体 size=3>言归正传。对于象“春山无酒花迎客”这类情景联的应对,判断上下联内容是否相关,应该要三看:</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宋体 size=3>一、看主题:</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宋体 size=3>这出句的直观小主题就是“迎客怡宾”(你们两位的对句都未曾从这个角度切入),理论上看,凡是与这个主题相关的物象皆可入联:烟、茶、歌、舞、曲、琴、棋、书、画、诗等等诸如此类。从位置上看,这些字主要分布在第五字,平仄皆宜,这里的韵律未曾限制这些物象的选择。所以象“曲醉人”“笛侍君”等都是紧密扣准主题的例子。只要扣准这个主题,“联”就成立(其他先不论)。但从这个角度切入,需要小心的是:由于上联“酒”的限制,所以“客”的含义是狭义范围下的人,不能延伸到广义上的外来者(非人的其他事物)。</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这出句的大主题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山水皆有情”的感受或中心思想(你们的原始立意,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都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从这个角度切入时,要注意的必须得采用拟人手法才能准确的表达出这种意味。如果是采用前面的切入点,则不一定要采用拟人手法。玉兰朋友的“碧海有情浪助帆”和紫衣朋友的“落叶有情雨孕寒”,在这方面两位算是照应到了。但这还不能算是完全能“联”上了,还要二看。(有趣的两位都犯孤平,但紫衣朋友却没有发现自己的句子是孤平^_^可见,知人则易,知己则难;知易行难。)
<P></FONT></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二、看情绪:
<P></FONT></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出句“春山无酒花迎客”流露出很明显的赏悦之情,对句在情绪上不能和出句存在毫无理由的明显反差,否则,就会给人以各说各自“心事”的感觉,这就是“隔”了。
<P></FONT></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玉兰朋友的对句,从整联上看,一“迎”一“助”,主题明确,情绪上不矛盾,所以自然成“联”。(至于“助”字用在这里的优与劣,属于炼字的问题,不在这里讨论,免得削弱主题。)
<P></FONT></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紫衣朋友的对句,选择“落叶”这一物象本身就存在局限性,落叶纵然有情,也难以给人带来“欢情”的暗示或潜在的象征含义。加上后面“雨孕寒”,情绪与出句存在明显的偏离,这就隔了(且不论句子本身前后的因果关系是否明显)。其次,“寒”是形容词,就算能当名词用,也存在指代不清的问题。这让人看了,会觉得无从适从。
<P></FONT></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如果是从“迎客怡宾”的角度切入,对于宾客的态度,大家心里存在的潜规则就是愉悦的心情,所以在应对的时候,一般就不存在情绪偏差的问题。
<P></FONT></FONT><P><P 0pt; 0cm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3><FON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7-9-15 15:14
又有收获了。
作者: 风中飞絮 时间: 2007-9-15 18:03
<FONT color=#cc33cc size=3>一路看下来,获益颇多,幻老师的观点让人激赏。七班的同学真幸福啊,好羡慕。</FONT>
作者: 独醉琉璃界 时间: 2007-9-16 18:52
<FONT color=#f73809 size=4>一路学习中,受益良多!给各位老师上茶!</FONT>
作者: 精灵鼠 时间: 2007-9-17 15:27
<P><FONT color=#ee1169 size=4>引用幻老师的话:古人、名人的句子就一定是真理吗?就是不可动摇的丰碑吗?就是十全十美的无可挑剔的定律吗?我相信两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楹联的欣赏,我最看不惯的就是人们根据“身份”来判断优劣,联都的一些斑竹就经常按照身份来定优劣,有身份的句子总能在垃圾中找到金子,没有身份的句子,即使金子也要找出一粒灰尘来。</FONT></P><P><FONT color=#ee1169 size=4>偶绝对赞成老师的话!</FONT></P>
作者: 精灵鼠 时间: 2007-9-17 15:29
<FONT size=3>越发觉得幻老师太有个性了,以后偶跟你学习对联知识了~~</FONT>
作者: 精灵鼠 时间: 2007-9-17 15:42
<P><FONT size=3>举例再多,也就是一个宗旨,联句以“意”为上,根据整句意境来定是“隔”还是“不隔”。。。</FONT></P><P><FONT size=3>当然也有个人认识不同,但大部分都以共同认识为主导。。。</FONT></P><P><FONT size=3>偶要回过头继续看大家的帖子,能学到很多东东滴呀</FONT></P>[em01][em01]
作者: 扫地僧 时间: 2007-9-17 16:28
<P><FONT color=#840505 size=3>席地敬听</FONT><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3.gif"></P>
作者: 微尘小驻 时间: 2007-9-17 19:33
[em27]
作者: 风吟雪 时间: 2007-9-18 09:46
<FONT size=4>一路看来,受益多多,各位老师</FONT>[em23][em27]
作者: 午夜轻风 时间: 2007-9-18 10:35
<P><FONT size=4>鼠娘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先给鼠娘子一朵小花:))[em23][em07]</FONT></P><P><FONT size=4>对联的隔与不隔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看了大家的讨论,获益多多。一路看下来,我已基本明白了“隔”与“联”的真谛。谢谢各位!</FONT></P>[em17][em27]
作者: 精灵鼠 时间: 2007-9-19 15:4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午夜轻风</I>在2007-9-18 10:35:18的发言:</B>
<P><FONT size=4>鼠娘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先给鼠娘子一朵小花:))[em23][em07]</FONT></P>
<P><FONT size=4>对联的隔与不隔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看了大家的讨论,获益多多。一路看下来,我已基本明白了“隔”与“联”的真谛。谢谢各位!</FONT></P>[em17][em27]</DIV>
<P><FONT size=4>额地神,轻风姐驾到,我代和尚迎接你,嘿嘿~~</FONT></P>
作者: 香山红叶 时间: 2007-9-26 22:09
<P>一路看来,学习了,这正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现在明白了,谢谢各位老师同学们精彩的讲解,红叶敬茶献花花</P>[em23][em27][em26]
作者: 美美的喜悦 时间: 2007-9-27 09:06
好象都有道理,看得我晕!不过收获良多,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7 9:07:51编辑过]
作者: 溪花禅意 时间: 2008-1-5 18:30
<P>在22擂台赛上看到叶落无痕先生的几句话,也转过来:</P><P 0cm 0cm 0p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象贵疏而意需密。取象疏而隔,则气象远而大;联意疏而隔,则上下不成篇。能取疏隔之象而复能达意密者,上选!<p></p></P><P 0cm 0cm 0p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能否做到,恰是“匠”与“家”之分界。时隔地隔,于“匠”而言为不可越之雷池,于“家”而言则是成句之金丹! <p></p></P>
作者: 望穿汽水 时间: 2008-1-5 18:57
隔嘛,这个俺懂,就是非典,需要隔离![em05]
作者: 云中燕 时间: 2008-1-5 20:00
看了各位老师说的,好像懂了点,可真去对可能又会隔。
作者: 妮妮 时间: 2008-1-5 20:44
<FONT color=#ff0066>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肆懂非懂,觉得老师们说的都有道理.看来对联之路好难啊!</FONT></FONT>
作者: 林灵动 时间: 2008-1-11 11:17
<P>精彩!!!!</P>[em17][em27][em32]
作者: 小北 时间: 2008-1-11 14:4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流水过</I>在2007-9-12 21:55:57的发言:</B>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好热闹,看过了,学习了,说说自己的想法</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落梅如雪谈了我在群众聊天时候说的一些零散的观点,现在把对这个问题所持的观点简单说说。</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联则不隔,不联则隔,看隔与不隔,关键是找关联点。怎样从似隔而不隔的联中找关联点,举几例来说明:</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夜月窥人,九曲河声来枕上; </FONT>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晴峦盈户,五泉山色落杯中。</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此联上联夜景,下联昼景,看似时隔,但却从不同的时间上表现了同一地点的风景,和人物在这样的景中的情趣。所以不隔。共同的地点是关联点。</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a href="http://www.ms.net.cn/ms/gudianjiaj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97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过如秋草芟难尽 </FONT></A></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color=#000000 size=5>学似春冰积不高</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color=#000000 size=5>此联上联有秋草,下联有春冰,看似景隔,其实整个联是在说求学和修身的道理,关联点在“理”,所以 不隔。</FONT></P><FONT color=#000000>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此联又同时有春秋,似隔,但作者是藉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关联点在“情”,不隔。</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井底青蛙着绿袄</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落锅螃蟹披红袍</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青蛙螃蟹,一个河里一个海中,看似隔,但关联点在“趣”</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5> 所以,不能简单地从一点上就说一个联的隔与不隔,要从<FONT color=#f70938>景 时 情 理 趣</FONT>等几个角度去考虑联是否有关联点,还要从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FONT></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建议评联者尽量从宽,要有多元化思维。</P>
<P align=left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left; TEXT-ALIGN: 0pt; 0cm><FONT size=4><FONT color=#ee113d>幻:很棒,学习了……从“联”的角度高度归纳了是否相联的最高判别准则的细则。尤其是列举的例子,给我提供对比论述的实例。先谢谢流水过老师。这里的句子,我先订购了。</FONT></FONT></P>
<P></FONT></P>
<P><FONT size=5>流水:谢谢幻老师的鼓励.</FONT></P>
</DIV>
<P>
<P> 流水老师说的有道理,隔与不隔不能只从联面上分,要看联眼,不过看到这一层非得有入目之眼才行,一般人很难做到了</P>[em27][em23]
作者: 小北 时间: 2008-1-11 14:52
<P>谢谢各位老师,大有收益[em27]</P>
作者: 一袭青衫 时间: 2008-1-18 22:41
<P>词文达意,余韵难弃,或而拍案叫绝而忘其形者,妙文.余皆何论?习文练武,入门好-勤学要-自修意,后师傅领进门只论修为定输赢,无非如此!.到后来哪里还有什么格律?唯剩素质了.</P>
作者: 一袭青衫 时间: 2008-1-18 22:47
一路看下来 积累了很多 解了原来的许多疑惑
作者: 一袭青衫 时间: 2008-1-18 23:14
未入学堂时不识山水,而自悟山水,间或误识山水;初入学堂则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潜研山水;走出学堂,却应看山水非山水;再授予人,则看山水仍山水. 学问生活应该尽皆如此吧.不论何时何地扫地为僧者禅师!
作者: 月上镰勾 时间: 2008-1-19 00:19
<P>好帖,再重温一下[em17][em17][em23][em23][em29][em29][em27][em27]</P>
作者: 一抹残阳 时间: 2008-1-19 01:27
<P><FONT color=#c709f7 size=4><b>说句实在的,看到这样的讨论真是感到过瘾。这才是理想中的学术氛围,大家各尽所言,在争论中相互学习提高。也让我们这些晚生大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谢谢。</b></FONT></P><P><b><FONT color=#c709f7 size=4>我学联时间不长,对于隔与合掌更是丈二和尚。有时总感觉自己对出的句子平仄上很工整,语句也很贯通,就是读起来很别扭。好象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之感,我想这就是所谓的隔吧,联句变成了两句相不相干的语句,主题不在。听各位老师之讲,才知隔有这么多种,学习!!!!!!!!!</FONT></b></P>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08-1-19 10:0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袭青衫</I>在2008-1-18 23:14:58的发言:</B>
未入学堂时不识山水,而自悟山水,间或误识山水;初入学堂则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潜研山水;走出学堂,却应看山水非山水;再授予人,则看山水仍山水. 学问生活应该尽皆如此吧.不论何时何地扫地为僧者禅师!</DIV>
<P>青衫的话,大有佛家味道。联贵自然,也重和谐,只要不过于着相就好。</P>
作者: 三棵树兄 时间: 2008-1-19 20:28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ff size=6>问候各位老师!</FONT>[em17][em23]
作者: 一抹残阳 时间: 2008-1-21 00:57
<P><b><FONT color=#9900ff size=4>非常同意不以名声论诗联之好坏一说. </FONT></b></P>
<P><b><FONT color=#9900ff size=4>在随园诗话中,引入了许多平民百姓之句,我以为有些句子之意境大佳,不逊李杜.并不是名人句句是真言,村夫字字为俗语.</FONT></b></P>
作者: 一灯 时间: 2008-4-6 10:43
<P>晕!</P><P>这么好的贴怎么就沉了下去?!希望把它顶起来!!</P><P>7班的贴,8班的学生顶后不知道8班的页面上能够看见么?光是看,就花了我一个小时。</P><P>这里没有扫地僧老师的观点,他只踩了一脚。记得他说:用反对手法来写景、抒情时,要有一个合理的过渡,如果没有过渡的字、句直接写开,就会造成隔。(如溪花老师补充的那时、今日)。</P><P>看看,出了少数老师的意见外,大多数老师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只要过渡合理,找到共同点,不能粗暴的说什么时隔、景隔==</P><P>要允许对句有所延伸、有所转折,或者上联只作为一个题引,下联才要是表达的观点。我这个说法,成立么?否则,对联就太狭隘了,一个“春”字引来了无数对句的“花”字,是一种悲哀。</P><P>请各位老师有空再多教教,谢谢了![em17]</P>
作者: 影自娟魄自寒 时间: 2008-4-6 18:41
<P><FONT size=3>“出句说春,对句不可回夏,出句说夜,对句不可对昼,否则就是“时隔”;出句说钓叟,对句不可以对樵夫,否则就是“意隔”。”</FONT></P><P><FONT size=3>——这不是胡扯吗?谁提出来的……</FONT></P><P><FONT size=3></FONT> </P>
作者: 忘字心中绕 时间: 2008-5-29 18:44
怪不得说中国文坛老吵吵,果然如此了,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联系,至于隔与不隔见仁见智.不必在意.\
作者: 三棵树兄 时间: 2008-5-29 20:21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b>难生规矩,暂避方圆。</b></FONT>
作者: 傲雪凝霜 时间: 2008-6-17 12:04
<P> <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dd22dd size=3>谢谢各位老师的讨论,在此学习了。</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dd22dd size=3> “隔”与“不隔”,对于我这种新手来说,真的搞不清楚,在作对联的时候常常出错,只有多多向老师们学习,才能进步。</FONT></P>[em23][em23][em23][em23][em23][em23]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2 11:5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7-9-10 18:12:35的发言:</B>
<P><FONT size=3></FONT></P>
<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了《人间词话》,以他独到的审美概念,提出四个关系,这其中之一就是“隔”与“不隔”的关系。
<p></FONT>
<p>
<P align=left>
<P><FONT size=3></FONT></P>
<p>
<P align=left><FONT size=3>何谓“隔”与“不隔”?其举例说: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而“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他对姜夔的词评价不高,主要缺点便在于“隔”。造成隔的原因,一是姜白石词中用典太多,读者读时不易理解,再是词中“雅”的程度过高,“仙”的韵趣过重,而人情味相对地减弱了,读者不能直接感受到其境界。
<p></FONT>
<p>
<P>
<P><FONT size=3></FONT></P>
<p>
<P><FONT size=3>根据以上的几个例句,可以看出“隔”与“不隔”是对诗歌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审美活动、审美现象,作出的综合评价和集中概括。
<p></FONT>
<p>
<P>
<P><FONT size=3></FONT></P>
<p>
<P><FONT size=3>不知从几何时,溪花无处考证,对联界里也有“意隔”、“时隔”之说,一时之间,似乎完全与王国维的原意相背离,而出现出句说春,对句不可回夏,出句说夜,对句不可对昼,否则就是“时隔”;出句说钓叟,对句不可以对樵夫,否则就是“意隔”。这样狭隘的认知,还不把对联逼入到死胡同里吗?这样的认知,让最起码的对联启蒙句子又应该摆在何处,以下的句子是不是也得打上“时令相隔”的评语?
<p></FONT>
<p>
<P>
<P><FONT size=3></FONT></P>
<p>
<P><FONT size=3>“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声律启蒙》
<p></FONT>
<p>
<P align=left><FONT size=3>“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声律启蒙》
<p></FONT>
<p>
<P><FONT size=3>“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声律启蒙》
<p></FONT>
<p>
<P>
<P><FONT size=3></FONT></P>
<p>
<P><FONT size=3>记得联届20擂台赛时,也曾为这“隔”与“不隔”吵得一塌糊涂,溪花倒认可三羊当时的话,所谓:
<p></FONT>
<p>
<P><FONT face=宋体>“总上所述,都是“内容相关”或“意境不隔”惹的祸!“内容相关”或“意境不隔”,是一本谁也说不清的糊涂账!这是整个网络对联长期的历史悲哀!!”
<p></FONT>
<p>
<P><FONT face=宋体 size=3>http://218.88.178.60/fjlx/bbs/dispbbs.asp?boardID=1026&ID=9124&page=1</FONT></P></DIV>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三羊</I>在2008-6-5 10:59:34的发言:</B>
<P>“隔”与“不隔”,都是王国维先生惹的“祸”!</P>
<P>======================
《什么是“隔”与“不隔”》————黄葆真 </P>
<P>栏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
二月三月,
行色苦愁人。</P>
<P>谢家池上,
江淹浦畔,
吟魂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
忆王孙。
——————《少年游》
这首小令是欧阳修的名作。它与林通的《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梅尧臣的《苏幕遮》“露堤平,烟墅杳”,并称为词中歌咏春草的三阕绝调。但是王国维认为,其上片“语语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则是失败的。事实也确是如此。上片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图画。作者意在咏草而着墨于人,写一深闺少妇,凭栏远眺,睛川历历,碧草连天,她的心也随之飞向天涯,系念着远行的亲人。这里直接写草的虽然只有“暗碧”一句,但读者却从少妇的思绪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绿遍天涯了。象这样写无情草木映入思妇之眼,融进离人之情,就不仅境界广远,而且真切动人。下片呢?还是紧扣春草来写的, 但却连用了三个典故。 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有一名句为“池塘生春草”,这里就用“谢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为江淹 《别赋》 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辞·招隐上》中又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词中疏雨黄昏, 更忆王孙云云,便由此化来,说的还是春草,然而,这三个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写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同样描绘了春草,但三者的具体意蕴却差别很大,把它们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也没有表达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处的人,读来固然不知所云;知道典故出处的人,也只懂得下片事事都说春草,除了感到由辞采、声律带来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难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总之,这首小令的上、下片,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境界,给予人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在人们以诗词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虽然早就引起了中国古代理论家们的注意,但直到王国维才用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对它作出了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2 12:0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影自娟魄自寒</I>在2008-4-6 18:41:36的发言:</B>
<P><FONT size=3>“出句说春,对句不可回夏,出句说夜,对句不可对昼,否则就是“时隔”;出句说钓叟,对句不可以对樵夫,否则就是“意隔”。”</FONT></P>
<P><FONT size=3>——这不是胡扯吗?谁提出来的……</FONT></P>
<P><FONT size=3></FONT></P></DIV>
<P><FONT color=#f70968 size=6>纯属胡扯!</FONT>
<P><FONT color=#f70968 size=6>岂止胡扯!</FONT>
<P><FONT color=#f70968 size=6>根本就是不懂对联!</FONT>
<P>
<P><FONT color=#f70968 size=6></FONT>
<P><FONT color=#f70968 size=6></FONT> </P>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08-7-2 12:26
<P><FONT size=4> 触景生情,由情及景,借物抒意的创作手法多的是,只要都是围绕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怎么写都不存在隔,只怪读死书的人太多了,常常断章取义名人之言当宝典。支持楼主和三羊,三羊虽然好斗,我也不可能全都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他在对联的认知上,比大多数糊涂人强。</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 12:39:20编辑过]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2 17:1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帘清风</I>在2007-9-13 18:21:29的发言:</B>
<P><FONT color=#ee1169 size=4>幻:古人、名人的句子就一定是真理吗?就是不可动摇的丰碑吗?就是十全十美的无可挑剔的定律吗?我相信两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楹联的欣赏,我最看不惯的就是人们根据“身份”来判断优劣,联都的一些斑竹就经常按照身份来定优劣,有身份的句子总能在垃圾中找到金子,没有身份的句子,即使金子也要找出一粒灰尘来。</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清风:幻老师说得很好!联都每次公布获奖联,若是谁对某位大家的得奖作品提出一点不同看法,则会有很多重量级人物去为大家帮腔;可如果是哪位无名之辈的得奖作品有毛病,则那些重量级人物会一同声讨。应该说,网络时代了,话语权是不应该被垄断的,但有时则不然!这似乎也是学术腐败的一种表现。</FONT></P></DIV>
<P>
<P>花红藕白莲蓬绿(周大烟袋出句)
笋褐竿青竹篾黄(大肠世家对句)——1</P>
<P>花红藕白莲蓬绿(周大烟袋出句)
果紫梗青枣核黄(大肠世家对句)——2</P>
<P>网络联赛1的名次远远高于2的名次。出句是一物三出。2是,1不是。
<P>竹篾,用品。</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2 17:42
<P>从《三柱联》看对联的隔与不隔</P><P> 三柱联,这是一种在新形势下人们提出来的楹联新形式。这种形式元曲中称鼎足对。如:
和露摘黄花,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马志远《双调?夜行船》秋思</P><P>1
和露摘黄花
带霜烹紫蟹
——和露、带霜,不隔。黄花、紫蟹,隔。
2
和露摘黄花
煮酒烧红叶
——和露、煮酒,隔。黄花、红叶,不隔。
3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带霜、煮酒,隔。紫蟹、红叶,隔。</P><P>
</P>
作者: 三羊 时间: 2008-7-2 18:15
<P><FONT size=5>1、分咏诗钟
薄<FONT color=#f70938>皮</FONT>嫩<FONT color=#ff0033>肉</FONT>三江煮(饺子)
硬<FONT color=#ff0033>骨</FONT>空<FONT color=#ff0066>心</FONT>五岳敲(木鱼)</FONT></P><P><FONT size=5>2、分咏对联(三羊改句)
饺子皮薄,薄<FONT color=#ff0033>皮</FONT>嫩<FONT color=#ff0066>肉</FONT>三江煮(饺子)
木鱼骨硬,硬<FONT color=#ff0033>骨</FONT>空<FONT color=#ff0066>心</FONT>五岳敲(木鱼)</FONT></P><P><FONT size=5>3、分咏对联
墙上芦苇,<FONT color=#ff0033>头</FONT>重<FONT color=#ff0066>脚</FONT>轻根底浅(山间芦苇)
山间竹笋,<FONT color=#f70968>嘴</FONT>尖<FONT color=#ff0066>皮</FONT>厚腹中空(墙上竹笋)</FONT></P><P><FONT size=5>4、分咏诗钟(三羊改句)
<FONT color=#ff0066>头</FONT>重<FONT color=#ff0066>脚</FONT>轻根底浅(墙上芦苇)
<FONT color=#ff0066>嘴</FONT>尖<FONT color=#ff0066>皮</FONT>厚腹中空(山间竹笋)</FONT></P><P>分咏诗钟,又叫:隐语。
分咏对联,则可叫:明语。
“隐语”者,题目不在联语中间也。
“明语”者,题目就在联语中间也。
这就是,“分咏诗钟”和“分咏对联”的最本质、最根本的区别。</P><P>不管是诗钟、还是对联,确然不是传统对联认为的所谓“内容关联”!
其上联和下联之间,都是对仗(或者叫:词类)关联。
上面的4个对联,不管诗钟改为对联,还是对联改为诗钟,</P><P><FONT size=5>其上联和下联之间都是:红字,词类在关联。</FONT></P><P>
我们可以不轻易相信三羊这个“歪理”!
我们没有理由推翻上面这四个“正论”!</P>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