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全部课程自写, 写了六千字, 觉得... 欲要写完才开学, 岂不要到2009! 於是请妃子想办法, 於是有联都收藏家的出现...
《四声补阙》 狂狂生撰
何谓四声? 原来每一汉字可各圈四声. 南北朝時梁人沈约著有《四声谱》专论四声. 梁武问周舍何谓四声, 周舍答曰: “天子圣哲!” 妙喻也. 盖天字普通读为平声, 子字正是上声, 圣字为去而哲为入声. 故天子圣哲读原四声正是平上去入. 至隋時陆法言更著《切韵》, 分析更尽详细.( 参上面《诗韵合壁》)
如何认识四声, 每字皆有平上去入, 例如东字, 原读声乃平声, 读如冬, 圈上则读董, 圈去则读冻, 圈入则读笃.( 说广府话, 或梅县客家话的, 是佳偶天成, 一听便知; 而今日普通话乃满清人学京话渊译的一种语言, 对认识四声就比较困难了) 又如江, 江原音为平, 基腔切; 圈上则读如蔣, 圈去则读醤, 圈入则读炙音...
做诗言之, 只走马看花般了解便够了, 深究的学问留给声韵学家吧! 只是唐诗里, 诗人喜欢把其诗中一些字读歪之, 叫做圈声; 有時把尾字仄声者押平韵, 尤其杜子美诗, 有很多字圈声异读, 比文章出现的圈声多出倍数. 例如: 冬日有怀李白
十个字中有二个圈声:
更寻嘉树传(去声), 不忘(去声)角弓诗.
又春日忆李白亦然, 如在文章里就不会了: 飘然思(去声)不群, 重与细论(平声)文.
由七十四岁康熙进士编著杜少陵集详注的仇兆鳌注杜诗中圈声字, 大可信任:
此生任(平声)春(上声)草, 悲歌在一听(平声). 和:
异才应(平声)间(去声)世, 雕鹗離(去声)风尘.
老实说, 仇兆鳌的读法(此生淫蠢草) 狂狂亦认为难以信赖. 唯姑妄言之姑听之, 一如我上面说的, 不希望我们学堂个个於学诗之前, 先做声韵家焉!
大概多数是诵读的需要, 即迁就格律平仄, 有字往往原平声字需圈旁(圈字的左上角读上声, 圈字的右上角读去声, 圈右下角读入声; 然圈读入声较稀少) 而读上或去声, 或原去或上声字圈声读平, 固然也有因辞义之不同的, 从杜工部详集中我找到:
应, 读去声, 答也; 读平時解作当也.
王, 读平解王侯也; 读去声作动词也.
分, 读平声解刀之也, 动词; 读去声用作名分解也.
衣, 通常作名词读平; 作动词读去声.
燕, 通常鸟名读去声; 地名读平声.
间, 平声者, 隙也, 古字从门从月, 门隙见月; 去声者, 代也.
还有好几个且简述之:
髯, 分上声平声二读,
污, 分去声平声二读,
宛, 分上声平声,
降, 分去声平声,
无, 分上声平声,
号, 分去声平声,
料, 分去声平声,
兴, 分去声平声,
期, 分去声平声,
长, 分上声平声,
骑, 分去声平声,
便, 分去声平声,
荷, 分去声平声,
作者: 紫芝 时间: 2008-1-9 20:40 狂校长辛苦了,学习、收藏! 狂校辛苦了,俺认真学习~~ 狂校长辛苦了,学习、收藏!
不必收藏, 这只是课程的样子, 似百货公司门口 插着牙签的赠尝小吃 "新出品"样本也!
也与眾不同, 独家风味!!!
当认证进入诗词学校時, 恐会目不暇给呢! 关于四声,很难讲得明白,我祖父小时候学汉语是学《分韵》,相当于现在的字典,怎么查?是按平上去入查,例如“分”字,分粉训忽(大概是这样吧:》英映应益……),而某一字可平可仄者,平仄读法各有解释,我在这儿也说不明白,但我的四声还是从《分韵》中受到启发的,犹如打通任、督二脉,平上去入就不难了。不过《分韵》是旧时广东民间字典,现在大概没人用了,不知老狂有没见过,反正我在网上找不到。我好想将《分韵》整理到我的电脑上,但一直懒惰未行动,而且我祖父那一本亦已残阙,很可惜。 我启蒙师遗书, 中有喜雨诗类推, 今人不会学也不能学的咯! 是迫得 "敝箒自珍"了! ........... 好, 许老切, 许兴掀好
雨, 玉矩切, 玉盈延雨
知, 珍离切, 珍征毡知
時, 辰之切, 辰刑贤時
节, 子结切, 子精笺节.... 这是用来分辫反,切,韵子韵母... 又什么: "韵之子母正切回切, 如 "龙"字, 乃卢容切. 反曰 ''卢零连龙";
卢为韵子容为韵母, 零连为韵祖. 双声乃 "子正切得母,母回切得子'" 而同祖;
叠韵乃, 子正切得子,母回切得母"而异祖. 唐人吟咏每以此为亲切... 晕否?
老实说, 连同那三十六纽旁加四十二, 我是未得真传. 反之, 每字找四声倒不难. 且可自通无师, 心领神会! 讲四声, 尤其入声, 在国粹主讲了半年, 不要说学生, 连几个老师也只摸索前进的. 所以话, 做老师错了, 也不是什么大件事. 大家一起学习吧! - - - 当然, 一如我前说过, 本狂分辫四声,入声者. 可只百分之零点零零零一錯吧! 相信你,我, 及小土豆是早有十足把握! 青松 兄, 我是说我未得真传呢!
好像觉得那些国宝, 经已失传..... 我师早棄人间... 四声看起来简单,其实真难掌握,像俺受方言影响,普通话四声都说不好,更不用说古音了.特别是入声,常要靠查平水韵.所以学习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事情~ 什么叫功夫?这就叫功夫。
作者: 梦蝶 时间: 2008-1-9 21:37
作者: 狂狂生 时间: 2008-1-9 21:53
作者: 断琴寒士 时间: 2008-1-9 22:04
作者: 断琴寒士 时间: 2008-1-9 22:07
哪位同志手头上有《分韵》的,传将上来也是善举,可做料资学习则个,我琴某第一个感谢先~
作者: 狂狂生 时间: 2008-1-9 22:40
作者: L翠拨青松 时间: 2008-1-9 22:49
学习
作者: 狂狂生 时间: 2008-1-9 22:55
作者: 狂狂生 时间: 2008-1-9 23:00
作者: 一页心 时间: 2008-1-9 23:01
学而时习之。
作者: L翠拨青松 时间: 2008-1-9 23:05
作者: 中国海哥 时间: 2008-1-10 01:20
作者: 紫芝 时间: 2008-1-12 11:5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作者: 冷蕊寒香 时间: 2008-1-24 15:58
学习[em23]
作者: 楚留香的扇子 时间: 2008-1-26 18:21
好东西~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