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康弋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考生与试官交流处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主题
337

3690

帖子

33

精华

6457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1
经验
64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6-4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0:13 编辑 <br /><br />因为我的疏忽,未在乡试开始之初设立该处,在此向广大参考联友表示郑重的道歉!
谢谢你们的支持!也谢谢你们的谅解!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读圣贤书,学无止境;
品菜根味,情有独钟。
联都小康居: http://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61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主题
337

3690

帖子

33

精华

6457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1
经验
64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2
 楼主| 发表于 2003-6-4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0:13 编辑 <br /><br />
以下是引用 杨柳困 在2003-6-3 22:47:18 的发言:
由于乡试中无释疑处,而在下有此疑问,所以冒味发下信息:
先生的"自成蹊处翠葳蕤"的"蹊"是"小路"的意事,但是加了"处",前面再加"自成",总合来看是可以这样说"绿色在此小路自成",翠是写虚;再下所对是以词来对,"更见"或作"犹见"更好,自作为副词,而更则是动词性质,而"成"与"见"也是动词性质。
蹊,加了处字,实际上词性已发生变化,这里已不是原典的"成蹊",而是"蹊处"作状态性质。这里实际是在下理解错了,一开始用古韵看联,以为上康先生之联在上,所以用了"绽",以扣春来花开之"翠"。
第二联康先生所评,在下认为十分中肯,无疑议。
而第三联,康先生说有点牵骚,沉重是事实,但牵骚在下却认为并没有。不进而进,难移也移,是说纤夫身困境恶,仍拼命买力工作。而且纤夫之苦,世人皆知,在下不想作见苦而言乐之人,无视"暴日无汗出,烈雨犹如刀"的境况。
第四联也诚如康先生所说,在下正别思下句。
如有得罪,还请康先生勿怪。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读圣贤书,学无止境;
品菜根味,情有独钟。
联都小康居: http://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主题
337

3690

帖子

33

精华

6457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1
经验
64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3
 楼主| 发表于 2003-6-4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0:13 编辑 <br /><br />谢谢杨柳困先生的信任!能与先生探讨联意,亦是人生快事,何得罪之有?
关于第一联,我先对我的出句“自成蹊处翠葳蕤”解释一下:“自然而然就有了小路的地方,翠绿的叶子很茂盛,一派生机。”故我认为:“自成蹊处”中的“蹊”仍是名词的,且四字是整体,作方位状语修饰“葳蕤”,属状语前置的特殊结构。如要再细分,可以这样断:“自/成蹊/处”。“葳蕤”在这里是以形容词做“翠”的谓语。出句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平平,显然,对句应作上联,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面我再分析一下杨柳困先生的对句:“更见绽时春旖旎”。该对句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仄”,基本上是符合要求的。由于我的出句是求上,故我最初的评语说“更字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更”字一般是承上启下的,如是,则变成出句求下了,显与要求不合。我接着评道:“更见绽时,更见什么绽时?细细揣摩联意,仍无着落,憾。”对此,我是把“绽”当成动词看,而以动词“绽”对名词“蹊”,是无道理的。套用一下出句语法逻辑,对句的结构应为:春//(更见绽时)旖旎。春为主语,更见绽时应为时间状语,旖旎为形容词作谓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则为:“春天在更加见到(XX)绽放时旖旎”。句子显然有省略成分,所以我说“仍无着落”。
关于第三联,我虽然感觉有点牢骚味道在内,但毕竟是个人的臆断,所以我向作者表示道歉!关于这点,作者还可以多找几位朋友看看,问问他们的感觉。如果大多数人有此感觉,而作者又不想让此联有这种感觉,则要改。如果大多数人无此感觉,则无妨。毕竟一个作品是好是坏,不能是某一个人说了算,还需要时间来检验的,呵呵。
最后说一句:评联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不一定能十分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因素,故通常情况下只能代表个人意见。所以欢迎大家在评联之后继续探讨,阐幽述微,明心见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4 8:48:52编辑过]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í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í提现即时到账SO.CC
读圣贤书,学无止境;
品菜根味,情有独钟。
联都小康居: http://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主题
337

3690

帖子

33

精华

6457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1
经验
64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4
 楼主| 发表于 2003-7-2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0:13 编辑 <br /><br />答佛地魔君:
以下是引用佛地魔在2003-7-1 22:54:48的发言:
3、
一片炙枯藏死气
半合狭缝孕生机
康弋戈:本联能紧扣图画内容,用写实手法表现画面景象。可惜下句平仄上出律,对仗多有不工。15分。
此联在下略有异议,惜聆听教诲!
上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句:仄平平仄仄平平         在下不知何处出律?
对仗上:一片对半合(晏几道的思远人曾有&quot;瘦土半合悠,乐闲吁诸&quot;);炙枯与狭缝词性不和,先生所言极是;藏对孕也算合吧!;死气对生机.    但先生所言对仗多有不工,不知所言为何?
4、天清水应寻昔友(应:四声)
夜静楼空望故知
康弋戈:此联应是本江楼诗。但“水应”对“楼空”,怎样说都不工。并且上句意思费解。表现手法平淡。16分。
此联上句叙述&quot;月光如水水如天&quot;的应和场景。天清:暗喻天如水;水应:指天水呼应。
天清水应寻昔友:天水互相应和,而我却在寻找呼应我的旧友。
此上句表现翘首盼望故友到来的急切之情,下句的确平淡,但有上、下句互相契合,道也不算平庸吧!

首先向佛地魔君致以道歉!第三联的平仄,是我蹩脚的普通话误导了我。一直以为“缝”是阳平字,却没注意到它还是去声字,而且做“缝隙”用时只读作去声。佛地魔君说得对,本联从今音并不出律。关于对仗,您已指出“炙枯与狭缝词性不和”,我意以为,以“半合”修饰“狭缝”也是不妥的,晏几道的词我搜索了一下,没找到,就估且不说它;据《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合”字做量词的解释是:“⑦量词,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大战三十余~。”所以用“半合”对“一片”也不妥。至于我言“对仗多有不工”,的确是我又偷懒了,未详加指出。我认为:一个七言联,有三字或三字以上对仗不工,就可认为它是对仗多处不工的。
关于第四联,按您的解释,“应”作“应和、呼应”解,是动词无疑。而“清、静、空”均是形容词,虽说动词和形容词有时可以通用相对,但在此处,无疑是最好用形容词对的。所以我认为不工,而且坚持认为不工。还有一点我忘了指出,后二字“昔友”与“故知”合掌。您说“此上句表现翘首盼望故友到来的急切之情”,但恕我直言,我的确是不能从上句看出您的急切来。所以我个人建议您就此句再斟酌一下,是否有更好的表现方法。好的联语,是“出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的,要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也要讲究语言和内容的明白如话。
最后,谢谢您对我的信任,我愿与您一起交流切磋,学习进步!再次向您就我的误判道歉!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读圣贤书,学无止境;
品菜根味,情有独钟。
联都小康居: http://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主题
337

3690

帖子

33

精华

6457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1
经验
64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5
 楼主| 发表于 2003-7-2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0:13 编辑 <br /><br />答南山主人:
以下是引用南山主人在2003-6-26 12:41:19的发言:
玉洁牵魂,从来寒友因坚骨
冰清落魄,究竟酸人不折腰
康弋戈:本联作者宕开笔墨,以隐喻手法来题写图画内容,创意出新。但观本联,我感觉是全在写梅了,对紧扣图画内容这一要求做得不是很好。此外,“坚骨”一词用得生硬。18分。
====容详禀:本理解图中将梅和破碗筷相联系,破碗筷喻艰苦生活,其实是说明一种精神节气。梅的傲雪、文人的傲世,梅的甘耐风寒,梅的甘耐贫寒,是二者的联系。故上联是写梅的节气,下联是写文人的节气。所谓酸并非讽刺,而是不怕人言而已。惜未能使观者理解。“坚骨”确实不妥。容后再酌。
谢先生详点。定继续努力。

南山主人好!因俗务缠身,迟至今日方始回复您,尚请谅解一二:))您的联很看重立意,这点有目共睹,我亦很欣赏!上面的引联,除“坚骨”二字外,写得很好,这点我是肯定的:“本联作者宕开笔墨,以隐喻手法来题写图画内容,创意出新。”但由于本题是看图题联,而我“感觉是全在写梅了”,因为不管是直接写梅,还是由梅联想到文人,都是围绕着“梅”来展开笔墨的,这点您也阐述了:“梅的傲雪、文人的傲世,梅的甘耐风寒,梅的甘耐贫寒,是二者的联系。故上联是写梅的节气,下联是写文人的节气。”所以我认为本联“对紧扣图画内容这一要求做得不是很好”。
不知您是否还有疑问,我很乐意与先生共同交流切磋、学习进步!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读圣贤书,学无止境;
品菜根味,情有独钟。
联都小康居: http://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主题
337

3690

帖子

33

精华

6457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1
经验
64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6
 楼主| 发表于 2003-7-10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闲庭信步朋友好!由于院试试官最近有事未来,所以我没有评完您的联作,要等您得了秀才才评。所以现在修改仍有效的:))我这就给您转移过去,并将原答题删除。
读圣贤书,学无止境;
品菜根味,情有独钟。
联都小康居: http://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主题
337

3690

帖子

33

精华

6457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1
经验
64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7
 楼主| 发表于 2003-7-1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一叶不系舟在2003-7-15 12:26:03的发言:
很想说两句:
那幅图的裂土,可是经雨之后的湿润状呀!


一叶不系舟兄慧眼如炬!所言正确。土虽裂,如无雨润,绿芽不会长出。所对诸联很少有作者特别着眼于此,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7-16 9:04:55编辑过]

读圣贤书,学无止境;
品菜根味,情有独钟。
联都小康居: http://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主题
337

3690

帖子

33

精华

6457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1
经验
64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8
 楼主| 发表于 2004-1-4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sweethouse在2004-1-4 1:27:35的发言:
康弋戈:艾苏,只在傣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但以“艾”修饰动词“苏”,则无此用法。菩,可是指菩萨?菩提?如是,亦属生造用法:((如将艾苏菩均当作名词,即作艾草、紫苏、菩提解,倒是与“荒芜芝草”有一定关联,但根本就不与出句对了。哆嗦这幺多,只是觉得作者此对句白费力气了:((得0分。

papapapa   这个评语满分  全答对了 呵呵呵  下回如为康兄要得弄点难一点的来考 ccc

七焚斋
落寞楼台重数语 今声
升华笔墨尽随风

康弋戈:说句实在话,我看不出本联与“七焚斋”有何干系。亦得0分。

ccccc   这个评语很不幸的只有一半分,因为只着七焚斋的皮相 而未见其神髓 cccc  
明代大学者张溥读书必抄诵后烧去,每文必七次....
请想象一下张溥读 在烧文章的场景  和 烧完再写写完再烧的连续场景 其用意?

星宿四神  清野悠悠辰隐日 古韵
岁寒三友  出尘寂寂田有心

康弋戈:除“寂寂”二字可看到原诗一点影子,其余并不是本诗意而来,甚为突兀。亦脱题。得6分。

盘石垂萝即是家,回头犹看五枝花。松间寂寂无烟火,应服朝来一片霞
盘石垂萝即是家-----枕流溯石
回头犹看五枝花----梅  松间寂寂无烟火---松
应服朝来一片霞-----晨曦
全句----晨曦前揽景生情--晨思



岁月催人老 何来完美女  今声
年华染首白 终落半残身

康弋戈:“岁月催人老”与“年华染首白”基本属于同一范畴,合掌。全联流于直白浅俗。得15分。

前半合掌----应是0分  浅是浅,俗倒未必呵   日常生活周遭的东东多半浅易 但有几个凡夫俗子能参透 cccc   


康弋戈:很遗憾,sweethouse君对本卷试题的题旨把握不准确,未能通过乡试。

(2004年1月3日23:20)

ps  康兄不须遗憾呵   呵呵呵   多谢抽空陪偶玩考考官的游戏  下回如康兄要陪偶玩考考官游戏的话,先照会一下  偶再弄难一点的来玩  以表重视 cccc  


sweethouse君说话风趣,喜笑怒骂皆文章呢:))

说来惭愧,第一联的评语也不能得满分呢,因为它忘记指出您全用“艹”的一片机心了:((
读圣贤书,学无止境;
品菜根味,情有独钟。
联都小康居: http://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主题
337

3690

帖子

33

精华

6457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1
经验
64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9
 楼主| 发表于 2004-2-24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答烽烟联友兼请修忍居士试官:))

关于烽烟联友所提问题,我试着回复如下:

1。意隔的问题。

烽烟:
碎石无心,空留一梦求真理;(碎石因风而化,有心变无心。空留尘世一梦逡巡诉与人间之意。这里有一变化过程。)
雏鸡有壳,欲借千秋化哲言。(雏鸡借壳,通过千秋(风霜岁月)道出一种人世哲理:是什么哲理呢?就是碎石与鸡的故事!!)

了因:
细看此联虽未离题但意隔呢:石既无心,何梦之有?与理不通呢。


康弋戈:烽烟联友对自已的联意作了解说,基本上可自圆其说,但在表达方式上,却仍有衔接不好的地方,个别字词的使用,也有“欲求其显反得其幽”的缺点,致使句意不很明朗。试着修改一下:

碎石已无心,空留一梦分强弱;

雏鸡原有壳,但借千秋证变迁。


2。平仄古今音的问题。

康弋戈:本卷各题未特别注明使用古音还是今音。也就是说,使用古今音均可,只要不混在一起使用。通观烽烟联友各题,均可采用古音平仄来判断,应该说,大致无出律的地方。

3。评分的问题。

康弋戈:本试卷评分上确有前后标准不一致的地方,烽烟联友质疑得对。如果是笼统地评卷,则因其某项不好而否定其余,是无可厚非的。但本卷试官从三个细化了的方面即“意、律、对”评卷,某一项不好,并不能否定其它几项也不好。提请试官复核为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24 8:01:42编辑过]

读圣贤书,学无止境;
品菜根味,情有独钟。
联都小康居: http://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主题
337

3690

帖子

33

精华

6457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1
经验
64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2-24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无嗔在2004-2-24 9:00:28的发言:
谈谈和尚个人的看法:

试官的评判角度从“意、律、对”三方面,烽烟先生的试卷在律和对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和尚读后感到通篇不扣材料,游离于文章之外,有些南辕北辙,这可能是审题不清的缘故。得之于律和对,失之于意,未必就说明有了三分之二的得分,因为联意才是至关重要的,意之不存,形将安附?联之不切,对之何用?我以为,对于未扣材料的试题,试官可以考虑不打分。


和尚讲的是有道理,但我们既然沿用了科举制这一形式,就必须对如何评判有自已的明确说明。比如:假设某题总分30分,按意15分、对10分、律5分的标准去判卷,同时说明一点:如某题完全偏离主题,即意项得0分者,其余二项亦不再计分。则当出现烽烟联友这种情况时,就没得话讲了,因为事先有说明。
读圣贤书,学无止境;
品菜根味,情有独钟。
联都小康居: http://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主题
337

3690

帖子

33

精华

6457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11
经验
64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2-24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无嗔在2004-2-24 9:00:28的发言:
谈谈和尚个人的看法:

另外,和尚想就此说明一下联都科举的一些制度:
联都科举的成熟,就是若试官同意复核,可以改判;若坚持自己观点,也可以维持原判。尽管考生也可以坚持而待巡试官终审,但考生也可以自己撤诉,毕竟我们真正追求的只是一种学术联律方面的讨论,功名只是一种手段,不知烽烟先生满意否?


同意和尚此说:))
读圣贤书,学无止境;
品菜根味,情有独钟。
联都小康居: http://china-liandu.com/list.asp?boardid=1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1 10:25 , Processed in 0.0922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