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潇湘妃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師大家的對聯【作者:香港 陈锡波】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359 小时
主题
873

2600

帖子

1

精华

1971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7717
经验
19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2
1
发表于 2012-2-2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牧铧犁 于 2012-2-20 11:08 编辑

说的很轻松。但做起来难。。。我赞成这一观点。

历史地看,自五四运动以来,格律论自然转化为“破格”而依韵为主,到现在连韵脚都不存在,风行无韵而韵,讲究铿锵有力,错落有致,抒发的是真性情,有许多优秀的作品问世,没有人去指谪雪莱的作品不合格律,到今天看来,连毛主席写字都要出格,未使不是一个道理。我也曾经说过,诗词歌也是文学,文学的特质在于表达,那么意境是第一位的,这是文学不断发展的前提,这不应该成为问题。格律的出现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在当时可以“可歌可泣”来形容,但也是在不断的消亡,到今天谁会去用诗词来歌咏?已经是个大问题了。大师的少许出格作品是优秀作品并得以流传和承认,已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从考古学上来讲,格律其实就是上古用“击节”瓦器而歌,是为“瓦釜”,用编钟(一般为七到九数)打击,是为“黄钟”。对比来看,格律有“五音不全”的嫌疑,也是事实。
  另外一个证据是,同一时期的“赋体”就是超然于“格律”的存在,他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一定的“格律”,但流传下来的作品无论是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都是超越于诗词格律的存在,因为它符合文学的特质,又能涵盖所谓格律和音律,不能不说是“黄钟大吕”。近代无人能及,起码没有好的作品,会的人也不多。。。。。。
  下面引用:“對聯應不應該嚴格依照聯律,聞一多有感于當時寫詩的人太隨便,說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話,他說:「下棋不能沒有規矩,詩也不能廢除格律。假使你拿起棋子來亂擺一氣,完全不照規矩進行,看你能得到什麼趣味?做詩的趣味也是一樣,假如詩可以不要格律,做詩定比下棋、打麻將還容易,難怪這年頭寫詩的比雨後長出的春筍還多。」不依聯律,「寫對聯的比雨後長出的春筍還多。」

粗粗看来他所举的“象棋规则”的例子很有说服力,但是细究起来,“象棋规则”从古至今也不是一种
   
,且相互矛盾,谬种流传,我们还有法可依吗?
  证据还有,对联从古到今都有“放宽”之说,没有“一律”一家之言,长句没有一定要格杀,难于统一规定,我看短句的格式也没有单独存在,只当做练手,愿谁规定谁规定去。
  声明,本文只针对香港陈希波一文,不虑有他。
http://image4.360doc.com/DownloadImg/2009/9/30/232916_6621119_2.jpg[img][/img]联系万家西北,对望千山东南
博客:http://hi.baidu.com/%E8%B7%CC%D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59 小时
主题
873

2600

帖子

1

精华

1971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7717
经验
19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2
2
发表于 2012-2-21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牧铧犁 于 2012-2-21 09:26 编辑

有一副對聯,以蜂腰格,即七言聯第四字位置,嵌入人名蓉芳二字,“莫學芙蓉空有面;應效芬芳發自心。”
现下知道)是郭沫若给其侄女的对联,就其嵌名来说,同属于“巧趣”范围,起码有一半是这样(是否应划入巧趣)技术性够工整,出离机巧来说算出格了。但是送给自己的侄女就不需要太刻意,只要能起到激励和警示作用,以表达心意就可以了,无可厚非。如果是送给社会上的某人,比如陈锡波先生,他不但不会领情,可能要大肆宣扬出去,那就是作者的失误和误人了,总之有道理可讲。
  这让我想起一段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事:日伪时期,关东军占据北平,某日本军官专请齐白石作画,白石先生送其一付虾戏图(他的虾画的很好)那人高兴地请人看,结果有一位指出,这幅画不值钱,原因是画面有虾无水,虾无水不活。看来作品送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作方式,比如那位日本人,也不算是砸牌子。
http://image4.360doc.com/DownloadImg/2009/9/30/232916_6621119_2.jpg[img][/img]联系万家西北,对望千山东南
博客:http://hi.baidu.com/%E8%B7%CC%D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59 小时
主题
873

2600

帖子

1

精华

1971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7717
经验
19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2
3
发表于 2012-2-22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有,芙蓉為什麼空有面?芙蓉的特點是否空有面?有何根據?白居易《長恨歌》提到芙蓉和面的關係,是這樣:「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那是因為在馬嵬坡「宛轉蛾眉馬前死」,唐玄宗「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思念楊玉環,見太液芙蓉似其面,未央之柳似其眉。這也不關芙蓉是否空有面事。嵌蓉字而說芙蓉,卻為何無端給它安上空有面的污名?
  这一段是非典病毒:“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花容月貌,终因祸君而死,如何不“空”?
http://image4.360doc.com/DownloadImg/2009/9/30/232916_6621119_2.jpg[img][/img]联系万家西北,对望千山东南
博客:http://hi.baidu.com/%E8%B7%CC%D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1 17:22 , Processed in 0.0778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