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期一年级B组三讲作业提交处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7 小时
主题
0

24

帖子

0

精华

42

积分

联都会员

Rank: 1

UID
34846
经验
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3
1
发表于 2011-7-23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仙姑 于 2011-7-23 18:00 编辑

B组组长七仙姑三讲作业
作业: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a《登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b《行经华阴》
作者:崔颢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c《望蓟门》
作者: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d《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作者: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e《送魏万之京》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a、《登黄鹤楼》这首诗的起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首先这个起句做到扣题了,点名了登临之地--黄鹤楼,而且也交代了此楼得名缘由。
       承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前分句承起句黄鹤去,黄鹤一飞冲天,后分句自然而然的写到了白云,这是扩展。和我们课堂讲的       没有冲突。
   b、《行经华阴》这首诗的起句是;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也做到扣题了,前分句:迢峣太华俯咸京,写出了华山俯视秦之都成咸阳,      后分句写了华山的三座高峰。
       承句: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承句的前分句的武帝祠是华山一大景观,所以是承接起句的,承句的后分句仙人掌也是华山奇景,       我觉得这事扩展,为转句蓄势的。这和所讲内容并不矛盾。
  c《望蓟门》这首诗的起句是;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起句也入题了,点名了地点--燕台,这大概是望蓟门的所在地了。
            承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写了所见的景色前分句承接起句仍是望之所见,茫茫无际的一片雪野。后分句是前分句的进            一步扩展,写到曙色里迎风招展的旌旗,为转句蓄势。和所学内容没有冲突。
d《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这首诗的起句是: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起句点题,登临之地登望仙台,曙色说明时间是早晨。
           承句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写登临所见之景。和所学能容也没有冲突。
e《送魏万之京》这首诗的起句;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起句入题了,骊歌分别的歌,初度河已经离开,扣题目“送”字。
               承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承句写离别的游子的愁绪,由鸿雁而云山,写景不同,应该是进一步的扩展。只是在这句               里有情的成分在里面。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读过了
3、首字平仄分配情况:a、这首诗的首字有:昔-仄、此-仄、黄-平、白-仄、晴-平、芳-平、日-仄、烟-平。平仄是4比4
                     b、这首诗的首字有;迢-平、天-平、武-仄、仙-平、河-平、驿-仄、借-仄、何-平。平仄是5比3

                     c、这首诗的首字有:燕-平、笳-平、万-仄、三-平、沙-平、海-仄、少-仄、论-仄 。平仄是4比4
                     d、这首诗的首字有:汉-仄、此-仄、三-平、二-仄、关-平、河-平、且-仄、陶平  。 平仄是4比4
                     e、这首诗的首字有;朝-平、昨-仄、鸿-平、云-平、关-平、御-仄、莫-仄、空-平。平仄是5比3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a、这首诗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主题。作者由登黄鹤楼想到传说中的黄鹤一去不返,只有飘荡在空中的白云千载不变,然后写到在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色,   然后由日暮勾起了思家之情。
b这首诗是行径华山时的感慨,规劝争夺名利者放弃争夺之心,能超然物外
c这首诗是写作者愿为国效劳,建功立业。
d这首登临之作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怀。
e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后生晚辈的规劝和希望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承句在律诗的作用是承接和扩展。这就要求承句要对起句进行承接,一般来说这个承接作用由承句的前分句完成。承句的后分句要在前分句的基础 上有所扩展,递进,因为承句的后分句的扩展是为了更好的向转句转的,所以要注意过渡和衔接的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 小时
主题
0

24

帖子

0

精华

42

积分

联都会员

Rank: 1

UID
34846
经验
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3
2
发表于 2011-8-1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辛苦评阅{:5_1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9 04:12 , Processed in 0.0917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