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批评要实事求是---评《三羊解读王力五言诗句36个大拗句》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53

186

帖子

1

精华

98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1852
经验
98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9-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8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批评要实事求是---评《三羊解读王力五言诗句36个大拗句》
多年以来三羊先生一直在攻击和否定王力以及清文人王渔洋、赵执信、董文焕等的诗词格律,不遗余力地寻找各种理由。这不,三羊通过学习日本学者空海和尚的《文镜秘府论》,又找到一条攻击王力理论的理由:说“王力拿着明朝晚期的“五声二元化、刘滔24交替法”的诗律,去解读大唐“五声四元化、沈约25交替法”的律诗,本身就是违反逻辑的张冠李戴”!
------这说法简直荒唐可笑之极!
首先,所谓“25交替法”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是三羊子虚乌有的编造!三羊所谓“沈约25交替法”来自于文镜秘府论对于【蜂腰】病的解释:是说“五言一句之内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上去入”,同时说“平声非病也”,--------可见根本不存在平仄“交替”的含义。即使“不同上去入”的规定从来也无人遵守过,包括沈约本人。哪里来的“大唐“五声四元化、沈约25交替法”?
其次,“四声二元化”的概念在初唐已经确立。元兢等人“调声术”、王昌龄“诗格”中已经明确了:“上去入是一声”,“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唐代已经明确了的东西怎么成了“明朝晚期的五声二元化”?这不是胡诌八扯吗?
第三,即使按照【蜂腰】病的论点来看三羊列举并“解读”的“36个大拗句”,也并不符合避忌【蜂腰】的规定。三羊下面连四声标注也是随心所欲的、错误的,说明三羊为了攻击“王力是张冠李戴”,态度是不实事求是的,不严肃的,手法是实用主义、不择手段的!
请看:
“王力五言诗句36个大拗句,其中《汉语诗律学》总列32个,《诗词格律概要》总列4个。王力的所谓“大拗句”,寄宿于四个大唐律联之一的“〇仄——〇〇仄,〇平——〇〇平”之中。
大唐的“声调分类”方案:
是“五声【宫商/角/徵/羽】四元化”,
不是“五声【宫商/角徵羽】二元化”。
大唐的“声调分用”方案:
是“五声四元化、沈约25交替法”,
不是“五声二元化、刘滔24交替法”。
王力拿着明朝晚期的“五声二元化、刘滔24交替法”的诗律,去解读大唐“五声四元化、沈约25交替法”的律诗,本身就是违反逻辑的张冠李戴。例如梅尧臣的诗句,依照“五声四元化、沈约25交替法”考证,应是一个正宗的合律句,与此相反,依照“五声二元化、刘滔24交替法”衡量,就是一个标准的失律句!            
  
〇仄——〇〇仄…………25字,同上同去同入,失律
。(“病犯”等同于“律”吗?)
〇平——〇〇平…………25字,同平是特宽,不失律。(
本是“同平非病”,-哪里来的“特宽”?)
1、失律
雨【脚】——收【不】尽=======仄【仄】——平【仄】仄
2、合律
雨【脚】——收不【尽】=======仄【入】——平仄【去】
三羊的错误标注                                                                 正确的四声:
================唐朝====23例=====   
有法【入】知不染【上】,无言谁敢酬?(裴  迪)
行苦【上】神亦秀【去】,冷然溪上松。(崔兴宗)
【去】池上酌【入】,清风松下来。(孟浩然)          日【入声四质】
士有【上】不得志【去】,栖栖吴楚间。(孟浩然)
送客【入】飞鸟外【去】,城头楼最高。(岑  参)
草木【入】岁月晚【上】,关河霜雪清。(杜  甫)
【去】频送客【入】,东津江欲平。(杜  甫)          月【入声六月】
孤雁【去】不饮啄【入】,飞鸣声念群。(杜  甫)
【上】花蕊乱【去】,飞飞蜂蝶多。(杜  甫)           蔼【去声九泰】
落日【入】风雨至【去】,秋天鸿雁初。(高  适)
况有【上】台上月【入】,如闻云外笙。(刘禹锡)
流水【上】如有意【去】,莫禽相与还。(王  维)
正月【入】今欲半【去】,陆浑花未开。(岑  参)
且复【去】伤远别【入】,不然愁此身。(高  适)
【去】仍远别【入】,欲归翻旅游。(高  适)          识【入声十三职】
对酒【上】不觉暝【去】,落花盈我衣。(李  白)
致此【上】自避【去】又非珠玉装。(杜  甫)          远【上声十三阮】
【去】月未出【入】,望江江自流。(李  白)          月【入声六月】
常恨【去】言语浅【上】,不如人意深。(刘禹锡)
本欲【入】云雨化【去】,却随波浪翻。(吕  温)
高阁【入】客竟去【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
肠断【去】未忍扫【上】,眼穿仍欲归。(李商隐)
闲赏【上】步易【去】野吟声自高。(许  棠)          远【上声十三阮】
===============宋代====9例==================
野兴【去】宜独往【上】,春愁无定端。(刘  敞)
落日【入】含古意【去】,高台多远心。(刘  敞)
翳翳【去】陂路静【上】,交交园屋深。(王安石)
数里【上】踏乱石【入】,一川环碧峰。(苏舜钦)
木落【入】山觉瘦【去】,雨晴天似高。(刘  敞)
之子【上】固绝俗【入】,少年甘寂寥。(周  孚)
池面【去】过小雨【上】,树腰生夕阳。(周紫芝)
【去】自有约【入】,绿瓜初可尝。(周紫芝)       月【入声六月】
畎亩【上】意不适【入】,出门聊散忧。(陈与义)
==========================================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中的“大拗必救”4个例子
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
1、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远送【去】从此别【入】
2、杜甫====《孤雁》
孤雁不饮啄入,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去,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去】不饮啄【入】
3、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野火【上】烧不【去】                                              尽【上声十一轸】
4、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上】意不适【入】
-------三羊所以故意从多音字中选择某一读音是有目的的:证明是按【蜂腰】要求“25不同上去入”的,从而企图“证明”三羊说“唐诗律是25交替法”是对的!

-------对任何权威质疑要实事求是。尤其不能对古人任意谩骂和污蔑。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53

186

帖子

1

精华

98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1852
经验
98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9-22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反复宣扬的“沈约25交替法”是不存在的。
沈约们是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其中回忌声病”蜂腰“说的是:五言诗一句之中25两字不能同上去入。但查沈约们的永明体诗却大量存在“蜂腰”声病现象,可见回忌声病并未严格遵守。到初唐已被完全摈弃。
现在看来25字不同声毫无意义。当时只是根据“上尾”(两诗句句尾不同上去入)来的,上尾的意义在于双数句押韵,蜂腰的意义在于律句上二下三结构(可视为2句,故蜂腰又称一句中之上尾)是律句句法结构。

四声八病说奠定了唐近体诗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53

186

帖子

1

精华

98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1852
经验
98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9-22
3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霜剑 于 2014-5-18 11:02 编辑


“将大清王朝颠倒了的声律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你有雄心壮志是好的。但我感觉你在与风车作战。大清王朝怎么颠倒了声律历史?你是说王渔阳的律诗定体吧?王渔阳是列了律诗几种平仄格式,讲了孤平的概念,都是从唐诗实际出发的总结,怎么颠倒了声律历史了?
你想创新,愿望很好,但你研究的方法和路线是错误的。只从理论文献出发是错误的,你是在走日本遣唐使空海和尚的老路:他到长安后,只注意收集“诗论”却忽视了诗作,所以他只收集到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元竟王昌龄的理论片段,忽视了盛唐众多大诗人及中唐尚在世的大诗人(如韩愈,张籍,白居易,元稹,贾岛),所以他的文镜秘府论是远远落后于盛唐实际的。你仅仅从贯珠集一句口诀就认定平仄二元化是从明代开始的,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式的笑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 21:31 , Processed in 0.0992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