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77|回复: 7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异类相对,词性相同”,如同木匠干了瓦工活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0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讨论] “异类相对,词性相同”,如同木匠干了瓦工活


“异类相对,词性相同”,如同木匠干了瓦工活
流水长亭,春风静宇。
幽兰一室,修竹万山。


==================

“流水”与“春风”,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
流水的“流”是动词类;春风的“春”是名词类。
两者属于“词类不同,词性相同”的对仗。

“幽兰”与“修竹”,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
幽兰的“幽”是形容词类,修竹的“修”是形容词类。
两者属于“词类相同,词性相同”的对仗。

词类,是词汇的静态称谓;
词性,是词汇的动态说法。

词类相同的对仗,是工对的保障。词类相同,必定词性相同。
词性相同的对仗,是宽对的底线。词性相同,未必词类相同。

王力用“词性相同”理论,争取了古人的“异类相对”的合法地位。
如果说,“流”与“春”的对仗,是有名有姓“有类名”的对仗。那么,下面对联中的“读书”,则是属于无家无舍“无类名”了。用王力的“词性相同”理论,也可解释。即,

1、“读书声”与“天下事”,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
2、“词组读书”和“词类天下”,其词性都是属于形容词性。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1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
老老实实,【形容词】
2
它掌握了八百个英语单词。
【八百个,数量词】
3
这里是鲁迅的故居。
【鲁迅,名词】
4
我们的朋友遍及全世界。
【我们,代词】
5
讨论的问题很重要。
【讨论,动词】
6
兰兰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聪明活泼,联合词组】
7
搞阴谋诡计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搞阴谋诡计,动宾词组】
8
他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失散多年,述补词组】
9
杂文是鲁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主要武器。
【鲁迅同敌人进行斗争,主谓词组】
10
那是解放以前的事了。
【解放以前,方位结构】
11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为什么人,介宾词组】
凡是作定语的词或词组,都是形容词词性。
依照你孙逐明如影相随说法,难道他们都是形容词词类?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⑷彩| 六合投⑷注| 网络赚钱去SO娱⑷乐⑷城:顶级信用⑷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流云潇雪回复三羊第1帖

  流云潇雪 2010-08-04 23:20

  三羊先生之论词类、词性恐怕持论不严。北师大周一民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中说道:“词类划分从理论上讲是以语言中的全部词为对象的。具体判别某个词属于哪个词类叫做给词归类或确定词性。”上海师大齐沪扬先生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说得更明确:“词类是词的分类的结果,是以全部词作为对象的;而词性则是归类的结果,是以个别词作为对象的。词的分类和词的归类标准都是一样的,都是词的语法功能……例如我们把一个具体的词(例如‘桌子’),根据它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语法特征归入到某个词类(‘名词’)中去。因此,我们可以说‘**词’具有‘**词性’……”由此观之,词性和词类本身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判定桌子是名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桌子归入名词类,二是桌子具有名词词性。二者的完成是同一时刻的,只不过角度不同而已。

  三羊先生说:
  “依句辩品(类),离句无品(类)”,是不妥当的!
  “依句辩品(性),离句无品(性)”,是很有道理的!

  换言之,一个词在不确定词性的情况下竟然有所属词类,或者一个已经有了词类归属的词竟然不能确定词性,这只怕难以成立。

  一个没有兼类的词,一旦词性确定,词类也就随之而定;词类归属确定,也就具备了这种词性。即使是兼类词,也是一样,只不过表述上稍微修改一下。胡裕树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所谓兼类……指的是某个词在某一场合具备甲类词的特点而不具备乙类词的特点;在另一场合具备乙类词的特点而不具备甲类词的特点。”“品种丰富”中的“丰富”体现的形容词的功能,确定是形容词;“丰富生活”中的“丰富”体现动词的功能,因而是动词。同样是词性、词类同时确定,不存在一个确定另一个仍要待定的道理。
  
  临屏码字,用语随性,不周之处,万望海涵。

  ========================

  流云潇雪回复三羊第2帖

  流云潇雪 2010-08-05 22:22

  想不到一个如此简单基础的语法问题竟然引发了这么大的争论。在此,潇雪斗胆再用几句话来总结一下词类和词性的关系,以资尚未清楚的联友借鉴。

  一个词具有什么样的词性,那么就可以归为那种词类;一个词归为什么类,那么就具有那种词性。“桌子”词性是名词,同时也是说桌子是名词类的;“桌子”是名词类的,同时就是说“桌子”词性是名词。

  词性,是一个组合关系的体现,是一个词在一个句子、短语中的组合能力、充当成分的能力;词类,是一个聚合关系的集合,是语言中大致具有相同性质、功能的词在纵向上的一个归类。具有大致相同能力(这里的能力,指的是前面我所说的那些能力)的词构成的集合我们称之为词类;词类这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大致相同的能力,我们给这种能力起一个名字,叫做词性。

  至于兼类,也是一样的。汉语中经常有一个词具有好几种相互关联、相去不远的意义,这几种意义通常分别体现了该词的不同功能。因而这个词就具有了好几种词性,而这个词也就分属几种不同词类。

  兼类和活用不一样,活用是临时的、随意的,兼类是频繁的、固定的,从活用到兼类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兼类和同音现象也不同。同音词是词的形式相同,但意义差别巨大,没有联系或者很难找到其联系。例如,“白色”的“白”和“白吃白喝”的“白”,虽然写作同样的形式,但是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词,并非兼类。“代表人民”和“人民代表”的“代表”,意义基本没有差别,因而是兼类。

  我想这个解释应该已经比较详尽了,应该不会再引起大家的误解了。

  另,看过田先生的文章,包括后面师先生的驳论之后,潇雪感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清楚律的意义和价值。这个问题超出了主贴的讨论范围,就不多说了。待潇雪琢磨透了,另开新帖吧。

  =============================

  流云潇雪回复三羊第3帖

  流云潇雪 2010-08-08 15:14

  三羊先生的理解恐怕有很大偏差。

  流,是动词词类的词;春,是名词词类的词。
  在“流水长亭,春风静宇”句子中,“流”和“春”都是形容词词性!
  但是,“流”和“春”不是形容词词类!

  照三羊先生如此说,那么“我的书”里面,“我”充当定语,也是形容词性?“摇晃着的树”里面,“摇晃”充当定语,难道也是形容词性?倘若这么判断,只怕不仅潇雪不敢苟同,整个汉语语言学界都要反对的。

  例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名词词类的“天下”,是形容词词性,不是形容词词类!
  “读书”是词组,更谈不上词类。但是,读书的词性依然可以是形容词词性!

  这种说法更令人惊异!且不论词性和词类竟然可以互不买帐,而且词组竟然都能具有词性。词组当然有性质,我们可以说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但是从来没听过词组竟然可以判断词性,可以划归词类。想来三羊先生此说多少有些随心了。
  
  固然,语法规则、语法体系是人为确定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三羊先生可以不赞同我们现有词性、词类的定义而提出自己的一套体系。但是那样我们就失去了讨论的前提了,这就好比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英国人争论“水”这个东西到底应该叫做“水”还是“water”一样。

  ===============

  流云潇雪回复三羊第4帖

  流云潇雪 2010-08-08 16:39

  原帖由 三羊 于 2010-8-8 15:59:00 发表

  名词词类的词,“依句”可以显现形容词词性,但是显现形容词词性的词,不一定要或者一定能够归属于形容词词类里。

  如果这么说,三羊先生将“词性”等同为“功能”了。也许在您的体系中您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如果照我们公认的原则来看,显然有误。
  
  名词可以有修饰名词性结构的功能,也即充当定语的功能。这是名词本身具有的性质,当然也是形容词的一个显著特性——但是,却不是独有特征。充当定语的名词,三羊先生认为是具有“形容词词性”,换做我们的体系,等于是说具有修饰功能。二者本是一回事,名实之争而已。因此,潇雪斗胆请三羊先生不必再就这个问题纠缠下去,否则就真成了究竟该把水叫做“水”还是“water”了。
  
  =======================

  流云潇雪回复三羊第5帖

  流云潇雪 2010-08-08 19:15

  原帖由 三羊 于 2010-8-8 18:38:00 发表

  流水长亭,春风静宇。
  幽兰一室,修竹万山。
  我们可以说,“流、春”词性相同。
  我们能说,“流、春”词类相同吗?

  
  潇雪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三羊先生仍要固执己见,坚称“‘流、春’词性相同”,如是,潇雪最后分析一次:
  
  “流水”,意指流动的水,定心结构名词性短语。流,不及物动词,可以作为修饰性成分出现在定语位置。
  
  “春风”,也就是春天的风,定心结构名词性短语。春,时间名词,具有修饰功能可以充当定语。
  
  “流”“春”在这两个短语(视之为短语,完全是因为原文是古代汉语,我们遵从一字一词的看法,因而认定这里是短语。现代汉语中应该倾向于认定为词)中功能类似,成分相同,但是我们不能因之而认为二者词性一致。如果这样,我们将永远没有办法判定一个词的词性。永远无法判定,就等于不存在;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何必如此争论。如果认为词性有存在的价值,就应该可以准确判定;要准确判定,就要认同我们的观点。因此无论如何,三羊先生总归是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偏差的。
  
  听与不听全在先生,潇雪言尽于此。
 -----------------------------------------
流云潇雪回复三羊第6帖

以下是引用流云潇雪在2010-8-9 11:43:09的发言:

凡是作定语的词或词组,都是形容词词性。

这话整个汉语言学界怕是无人敢说,唯三羊先生有此胆魄!先生若是听得进潇雪一句劝,且再将潇雪在中楹上所发关于词性、词类问题的帖子看一看,也就不至于说出这种话来了。先生的前提已经是错误的——或者至少在公认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看来是错误的。无论怎么推论,其结果就算对了,也是蒙对的——更何况实在错得离谱。
又,先生说“如影随形”,大概是指词性、词类“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吧?这并非孙老师一家之言,无论吕叔湘、朱德熙、王力等前辈先贤或是胡裕树、张斌、黄伯荣、廖序东等当代学者,哪怕是汉语言文学本科生都持此观点。潇雪已经说过,先生可以自己提出一套体系,但却不能拿自己的体系轻易否定另外一个体系中的观点,那是没有意义的。
罢了,看来潇雪总归是白费了许多口舌。中楹上我已不再愿与先生讨论这个问题,这里也是如此。希望先生能够及时醒悟,莫再沉迷谬误之中。潇雪之言,实出肺腑,切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4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所谓词类的共性和个性,是说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给词进行分类,同一类词内的各个具体的词之间,必定具有共同的性质,这就是“词类的共性”;不同类的词之间,必定具有互相区别的特性,这就是“词类的个性”。按此认识,我们将会进一步了解到:

  (一)同一个词类内部的各个具体的词,各自所具有的性质,也并不会完全相同。正因为这样,所以大类之下还可以继续分小类。譬如在语法研究中根据动词能否带宾语,将动词细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两小类;或者根据某种需要,把动词再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三小类。(关于“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见下文第五节)

  (二)类与类之间,即不同词类之间,虽然有互相区别的特性,但也不能认为彼此没有一点儿相同的性质。事实上,不同的词类也会有某些相同的语法性质。正因为这样,我们在研究中又常常根据研究的需要,会把某些个词类合并为更大的类。譬如在语法研究中根据某种需要,把动词、形容词、状态词合并为谓词;把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合并为虚词。

  对“词类的共性和个性”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们就不至于见到动词或形容词作主宾语就认为它们转成名词了,因为在汉语里,“作主宾语”可以说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共性,而非名词才具有的语法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5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0-8-12 18:23 编辑

词的共性与个性。所谓“性”,就是“语法性质”。
共性,就是共同的语法性质;个性,就是个别的语法性质。

词类相同的词,词与词之间即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有个性,可分小类】
词类不同的词,词与词之间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不因共性,重新合类】

例如,“钢棒”与“明天”,都是名词词类的词。词的位置排列一样,但二者的语法性质不同。

钢棒到
明天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6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0-8-12 23:29 编辑

对“词类的共性和个性”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们就不至于见到动词或形容词作主宾语就认为它们转成名词了,因为在汉语里,“作主宾语”可以说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共性,而非名词才具有的语法性质。

为了方便理解,三羊加上红字。

对“词类的共性和个性”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们就不至于见到动词词类的词或形容词词类的词作主宾语就认为它们转成名词词类了,因为在汉语里,“作主宾语”可以说是名词词类的词、动词词类的词、形容词词类的词的共性,而非名词词类的词才具有的语法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7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
老老实实,【形容词】

2
它掌握了八百个英语单词。
【八百个,数量词】

3
这里是鲁迅的故居。
【鲁迅,名词】

4
我们的朋友遍及全世界。
【我们,代词】

5
讨论的问题很重要。
【讨论,动词】

6
兰兰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聪明活泼,联合词组】

7
搞阴谋诡计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搞阴谋诡计,动宾词组】

8
他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失散多年,述补词组】

9
杂文是鲁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主要武器。
【鲁迅同敌人进行斗争,主谓词组】

10
那是解放以前的事了。
【解放以前,方位结构】

11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为什么人,介宾词组】

凡是作定语的词或词组,都是形容词词性。
依照你孙逐明如影相随说法,难道他们都是形容词词类?三羊 发表于 2010-8-10 22:31


以上11个例句,我们可以说他们的语法词性相同,但是,确不能说他们的语法词类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8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北师大周一民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中说道:“词类划分从理论上讲是以语言中的全部词 为对象的。具体判别某个词属于哪个词类叫做给词归类或确定词性。”

2、上海师大齐沪扬先生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说得更明确:“词类是词的分类的结果, 是以全部词作为对象的;而词性则是归类的结果,是以个别词作为对象的。词的分类和词 的归类标准都是一样的,都是词的语法功能……例如我们把一个具体的词(例如‘桌子’ ),根据它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语法特征归入到某个词类(‘名词’)中去。因此,我们可 以说‘**词’具有‘**词性’……。”

3、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词类和词性”里说:“分类是以全体词作对象的,得出来的结果是词类;归类是以个别词作对象的,得出来的结果是词性”。

4、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里也有类似的解释:“就许多词来说,哪些词属于哪—类,这是词类:就—个词来说,它属于哪—类,这是这个词的词性。”(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p.30)。

关于词类与词性的解释或说法,以4为最好!以1最差。
好与顺序号成反比;孬与顺序号成正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9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1、北师大周一民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中说道:“词类划分从理论上讲是以语言中的全部词 为对象的。具体判别某个词属于哪个词类叫做给词归类或确定词性。”

因为“同一个词类内部的各个具体的词,各自所具有的语法性质(或语法功能,或语法特点),也并不会完全相同”,所以,词类与词性不是一回事。

词类,属于逻辑范畴的;词性,属于语法范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2、上海师大齐沪扬先生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说得更明确:“词类是词的分类的结果, 是以全部词作为对象的;而词性则是归类的结果,是以个别词作为对象的。词的分类和词 的归类标准都是一样的,都是词的语法功能……例如我们把一个具体的词(例如‘桌子’ ),根据它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语法特征归入到某个词类(‘名词’)中去。因此,我们可 以说‘**词’具有‘**词性’……。”

“词类与词性”的关系,如同“歌唱家与唱歌者”的关系:

歌唱家必定是会唱歌!
会唱歌不定是歌唱家!

是形容词词类的词,必定有形容词词性!
有形容词词性的词,不定是形容词词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0-8-13 23:13 编辑
词的分类与词的词性,其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搞清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语法功能。 所以只要你承认在当代来说对仗是词性相对的话,就无法绕开语法基础知识。
     
当然,那些很简单的,只要会说话,天生就具备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再观摩一些,一些简单你就能搞明白,写点对仗简单的对联就行得通了,但是稍微复杂一点的就要犯迷糊了。懂了语法,绝大多数对仗一目了然,语法宽对也非常明显,几个简单的句子成分非常简单地摆在两边对称布置。懂语法的人其语感是要好得多的,懂语法的对联高手写出来的对联是并不比那些牛皮哄哄的方家们差的,相反由于知识面宽要强得多。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0-8-13 22:48


“词与词”和“词组与词组”的对仗,
“词与词组”和“词组与词”的对仗,

都是“词性相同”的对仗,“词性不同”不能对仗!

词性相同,才能对仗!
词性不同,不能对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类相同,能够对仗;词类不同,也能对仗!
词性相同,才能对仗;词性不同,不能对仗!
词类是否相同,与是否工对有关,与是否对仗无关!
词性是否相同,与是否工对无关,与是否对仗有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由11楼可见,“天下”,可以换成各类实词(除副词)和各类词组及结构(除的子结构),都可以形成对仗。这充分证明能否对仗与词类无关!
又因为,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所以“不但、而且”等虚词,不能更换“天下”二字。这又充分证明对仗是一个语法问题!!
更充分证明不是孙逐明所说的“对仗就是同义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类活用
    有些词经常只属于一个词类,但有时临时用做另一类词,这种临时把甲类词当乙类词用的现象,称做“词类的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说白了就是“甲类词借用乙类词的词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孙逐明在2008-8-24 14:39:49的发言:

  词类和词性其实是一回事,区别在于词类是整体类别的名称,词性是个体属于哪一个类别的描述。词类与词性的关系是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它们使用的术语却是相同的。
  
  “就许多词来说,哪些词属于哪—类,这是词类:就—个词来说,它属于哪—类,这是这个词的词性”(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p.30)。
  
  在具体的语境里面,个体是可以使用这两个名称的。比如说,“人民”的词性是名词,也可以说“人民”所属的词类是名词。
  
  因此,可以说“人民”和“国家”的词性相同,意思是这两个词本身的词性是名词;也可以说“人民”和“国家”所属的词类相同,意思是它们都属于“名词”这个类别。
  
  名词对名词之类,说是“词性相对”没有错,说“词类相对”也没有错。

  因为判断可以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性判断,比如说:“您就是田先生。”
  
  “您”和“田先生”是同一性的,主语和宾语可以互换的。这句话也可以说成“田先生就是您。”
  
  二是所属性判断,比如:“田先生是人。”
  
  意思是“田先生”是属于“人”的一分子,主语和宾语是不能互换的,不能说成“人就是田先生。”

  同样,“词性相对”是指同一性的概念,是指某几个词本身的词性相同;“词类相对”是所属性概念,是指某几个词所属的词类相同。两种说法的所指都是一回事,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说法而已。

  正因为概念有同一性和所属性的区别,所以语法界并不怎么严格区分“词性”和“词类”的提法。大凡提到某个词的词性如何如何,就是指同一性的概念,提到某个词所属的词类如何如何,就是所属性的概念。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类相同的对仗,夯实了工对的基础!
词类不同的对仗,丧失了工对的机会!

词类相同的对仗,是一种直接(无需依赖其它词)的对仗!
词类不同的对仗,是一种间接(必须依靠其它词)的对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8-22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水长亭,春风静宇。
幽兰一室,修竹万山。

流云潇雪老师,不知你如何解释“幽\修”与“流\春”这两种不同的对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流云潇雪老师,不知你如何解释“天下”与“读书”的对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8-22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流云潇雪回复三羊第4帖

  流云潇雪 2010-08-08 16:39

  原帖由 三羊 于 2010-8-8 15:59:00 发表

  名词词类的词,“依句”可以显现形容词词性,但是显现形容词词性的词,不一定要或者一定能够归属于形容词词类里。

  如果这么说,三羊先生将“词性”等同为“功能”了。也许在您的体系中您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如果照我们公认的原则来看,显然有误。
  
  名词可以有修饰名词性结构的功能,也即充当定语的功能。这是名词本身具有的性质,当然也是形容词的一个显著特性——但是,却不是独有特征。充当定语的名词,三羊先生认为是具有“形容词词性”,换做我们的体系,等于是说具有修饰功能。二者本是一回事,名实之争而已。因此,潇雪斗胆请三羊先生不必再就这个问题纠缠下去,否则就真成了究竟该把水叫做“水”还是“water”了。
==========================================
流云潇雪老师,即便是名实之争不妥。“词类”与“词的功能”也不是一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8-22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水长亭,春风静宇。
幽兰一室,修竹万山。

按照潇雪的观点,是否对仗应该看具体字义的解释。这里“流”对“幽”,流水意指流动的水,“流动的”本身具有修饰性,因此可以和形容词性的“幽”相对。后者也是如此。从字义的角度虽然操作比较繁琐,但是可以因地制宜、具体分析。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但是对于语义关系是不可能没有了解的,否则就不可能有对仗这个概念。语义关系的辨识比起语法关系的认定要简单而浅显。谁修饰(这里的“修饰”是狭义的,也就是形容、描述的意义)谁,这种语义概念是具有的。因此,从语义的角度来解释就说得通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对天下,要说这是工对就有点勉强了,只能算是极其宽松的对。单独把天下拿来对读书的,绝对没有。只有放进一定的语境之中,由于前后的对仗都很工稳,偶尔有一两处不大如意的也就罢了。就这里来看,读书修饰声,天下修饰事,语义上仍是有相同的关系。

猜想,三羊老师的想法是因为具有这种修饰性关系,因而进一步提出词性相同。而潇雪还是那句话,修饰不仅仅是形容词的功能。楼上有朋友一定要反对这个观点,我也无可奈何,因为我们是在不同体系中。
流云潇雪 发表于 2010-8-22 16:06


你说的“语义关系”,不知如何定义或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语义的层面上对句法结构进行解释,所揭示出来解释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称之为“语义关系”。这个概念和语义指向分析联系比较紧密,但就粗浅的语义关系的观察而言,远远没有到要借助语义指向或者成分分析法的地步。
简单的理解就是,语义关系是一种从语言本身意义的角度来看待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浅层来说比较简单,我个人认为可以总结为联合、附加(包括限制、修饰,古人在这两种关系上有时区分有时不区分,区分的时候占多数,可以理解为宽严之分)、补充(通常是后补)、陈述、支配等五种。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深入研究的不多,潇雪也只是略知皮毛。因为虽然语义指向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盛极一时,但是后来逐渐被变换分析法和配价理论代替了。不过用以分析对仗,却应该已经足够——事实上,对仗的美并不是我们分析出来的。流云潇雪 发表于 2010-8-22 18:18


呵呵!潇雪老师,你的看法不是很妥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汉语诗律学》词的变性

第二十节  近体诗的语法(上)

  20.1古诗的语法,本来就和散文的语法大致相同,直至近体诗,才渐渐和散文岐异。其所以渐趋岐异的原因,大概有三种:第一,在区区五字或七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能不力求简洁,凡可以省去而不至于影响语意的字,往往都从省略;第二,因为有韵脚的拘束,有时候不能不把词的位置移动;第三,因为有对仗的关系,词性互相衬托,极便于运用变性的词,所以有些诗人就借这种关系来制造警句。例如韩愈的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抽和卷都是所谓使动词(或称致动)。因为有了暖风,所以使得宿麦都抽了芽;因为有了清雨,所以使得归旗都被卷起了。这种句法是散文里所罕见的,如果散文里用了诗句的句法,我们可以认为那是以诗的格调来行文。

  20.2现在我们谈近体诗的语法,原则上是撇开诗与散文共同的语法不谈,如果谈到散文中也有的结构,那是由同求异,要指出与散文大同小异的地方。

    词的变性,本是散文中所有的,但是,散文中利用代名词或连介词来形成词的变性,如“友其士之仁者,人洁已怪进,博我以文,修文德以来之,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等等,在近体诗里却没有。我曾在中国文法学初探里说过(页五九),有利用骈句,使词的变性更显者,这在散文里是许多方法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一种,至于在近体诗里,却变为主要的,差不多可以说是唯一的方法了,兹分为六类举例如下。

    (一)【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

子能【渠】细石,
吾亦【沼】清泉。

宁问春将【夏】,
谁怜西复【东】。

    (二)【名词作形容词用】。

例如: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

孤云独鸟千山【暮】,
万井千山海色【秋】。(李嘉祐,同皇甫冉。)
(春,秋等字用为形容词,散文中罕见。)

    (三)【动词作形容词用】。

例如:
【祖】席依寒草,
【行】车起暮尘。(祖,饯也。)

泪逐【劝】杯下,
愁连【吹】笛生。

    (四)【形容词作动词用】。

(a)【使动】,使目的语所指的事物有此德性。

例如:
疏钟【清】月殿,
幽梵【静】花台。
(疏钟使月殿更清,幽梵使花台更静。)

骤雨【清】秋夜,
金波【耿】玉绳。
(骤雨使秋夜更清,金波使明星更明。)

(b)【意动】。人意以为某种事物应有此德性。

例如:
涧花【轻】粉色,
山月【少】灯光。
(涧花白极了,令人以粉色为不够白;山月明极了,令人以灯光为不够明。)

    (五)【不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用】。(使动。)

例如: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六)【动词作副词用】。

例如:
同调【嗟】谁惜,
论文【笑】自知。

【迸】出依青嶂,
【攒】生伴绿池。
(因为动词可作副词用,所以动词可与副词对仗,尤其是表示精神行为的动词。例如杜甫喜达行在:【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吹笛:胡骑中宵【堪】北去,武陵一曲【想】南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1 08:23 , Processed in 0.1072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