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人在楼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联笔记提交处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1
发表于 2009-2-5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附:</FONT></P>
<P><FONT size=3>何栻:著名诗人、楹联家、前任吉安府知府何栻(1816-1873),江苏江阴人,是国藩得意门生。深得曾国藩、李鸿章等名人赏识。游走于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地。曾国藩评为“才人之笔,人人叹之”。</FONT></P>
<P><FONT size=3>  清 吴恭亨《对联话》卷一里面记录了何栻对吴坤修修筑的“半畮园” (一说叫‘半亩园’)的对联10副,书作者评价:“秾俊工致,不愧才人之笔”:
</FONT></P>
<DIV><FONT size=3></FONT></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 “花明树暗全依水;地少人多半借山。”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如愿亭:“一肩风月谁担去;六面湖山自拥来。”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鹤寮:“放出一头真得地;养成六翮便冲天。”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负暄亭:“支颐独引看山兴;曝背闲听击壤歌。”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结岁寒馆:“三升椒雨祛寒捷;一榻棃云入梦香。”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鄱西草堂:“鄱水东来争此土;吴城南望爱吾庐。”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诗瓢:“隐居欲起三层阁;蒙叟先开五石尊。”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且观亭:“高处星云归一览;闲时风月胜三休。”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是亦楼:“花香扑座浓于麝;树隙营巢拙似鸠。”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守砚传经莳花种树之室 “因树为庐花当壁;得书如产砚犹田。”
</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5 23:30: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2
发表于 2009-2-27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4>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挽郑成功</FONT></P><P><FONT size=4>联语用对比手法,以“多二心”的“四镇”、“无寸土”的“诸王”来和“敢争东南半壁”、“一隅抗志”的郑成功对比,肯定郑成功对后来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表示钦慕之情。《分类名联鉴赏辞典》</FONT></P><P><FONT size=4>这一段赏析感觉不对,于是也去百度了下:</FONT></P><P><FONT size=3>四镇是指明末福王据守南京时,驻防江北的四支部队,其中刘泽清驻淮北,高杰驻泗水,黄得功驻庐州,刘良佐驻临淮。镇是当时的军事建制,相当于现在的军。比如《明史》列传一六三《张慎言传》中就有这样的话:“首膺封爵者,四镇也。新改京营,又加二镇。”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均有实指,《辞海》郑成功条说的明白:“后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等地。永历十三年(1650年)与张煌言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据此可知,两岛指金门和厦门。诸王,指福王之后流亡南粤的鲁王、康王、桂王等明宗室王,史称南明诸王。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然是“无寸土”了。海外有孤忠,是说诸王失败后,郑成功据守台湾,仍奉明朝为正朔。上联主要说郑的事业,下联主要说郑的精神。换成白话便是:四镇各方,心怀二志,复明事业成了泡影,当此之际,将军以金门和厦门为根据地,向东南用兵,要争得半壁江山。南明诸王,居无定所,没有方寸之地,只有将军固守台湾一偶,彰显着复明的素志,世人方知海外有将军这样一位孤苦的忠臣呀。(抗志为一词,《辞源》有词条)
也就是说,郑成功一直是抗清复明的,康熙也一直认为他是抗清复明的。至于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康熙连提都没提。维护了祖国统一的是康熙,他平定了台澎,从郑成功孙子手里收复了台澎。若台澎一直在郑家手里,在康熙看来,那是不能叫统一的。
为什么康熙肯这样赞美郑成功呢,这也是有道理的。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天命,是道统。一个朝代亡了,另一个朝代起来,绝不说是“推翻了万恶的旧社会”,总说这是上天的意志(天命),让我取而代之。从道统上说,没有中断。不管真心还是假意,还要称前朝为“胜朝”,并马上修前一朝的史书。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原,更是讲究这个。此其一。其二,历朝历代都以忠孝治国,对那些忠勇孝悌之人,不管他是顺从自己的,还是反对自己的,总是尽量给以表彰。郑成功历尽艰辛,抗志不衰,正是忠勇的表现。较之吴三桂、洪承畴那样的降将,康熙理当更敬佩郑成功这样的忠臣。
因此上,只能说郑成功是忠于明朝的,因为他是明朝的忠臣,康熙才欣赏他,褒扬他。别的解释都是以心作史,言不及义。</CA>
</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3
发表于 2009-2-2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P><b>中中很动了脑筋,不错不错,正巧白衣有段发言,也录在这:</b></P><P><b>以下是引用<I>白衣孤鸿</I>在2009-2-23 11:01:56的发言:
</P></b><P><FONT size=3>我简单说一下自己关于挽联写作的一点看法吧。出于对死者的尊重而言,挽联似乎首先应该是严肃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谓因人而宜,切合被挽者的身份是首要的,考虑到自己与死者的关系,亲疏有别,关系比较远的显然就不适合深情旧忆,遍地哀歌,比较密切的朋友也无妨嬉笑怒骂,在联中发一通牢骚。二来真情与质朴似乎最应该是挽联本色,前一段时间陆总发布的一副习二爹的挽联深受大家的好评,原因就在于朴实而情意真切。曾国藩挽乳母的联亦如此。至于动辄引发山崩海啸悲痛的句子我看已经有点俗了,当然也未可一概而论。三来写作挽联能言及其平生一二重大经历或不平凡的死因便足矣,没有必要挖空心思囊括其平生事迹,贪多求全往往反倒限制发挥。四来挽联有以典重而实胜的,也有以飘逸空灵胜的,前者如本坛联话清谈版中的“曾忠襄公荣哀录”一帖中的许多联,后者如曾国藩挽弟国华联:“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行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写作时都可以作些尝试。至于说到挽联如何布局以及遣词调句,这是核心问题,也是我没办法谈的一个问题,因为我感觉这实在需要多读书,多看联,多写作,然后才能自己体会的</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8 11:40 , Processed in 0.0924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