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凌一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凌一二《格言联墨赏鉴》文字稿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52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3 | 只看该作者
八言联(3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51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3 | 只看该作者
113
醉倒不忘天下事;
醒来便读枕边书。
琢磨斋主凌先生这副自娱联通俗而形象,言简而意赅,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全联读后即受到强烈的爱国之情的感染,使人不禁想起明代顾宪成的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意即醉倒之后仍然不忘天下大事。下联则借伟大导师列宁把好书放在枕边、把坏书拿来垫脚的故事,说明一有时间就读好书(一个“便”字写出了求学之勤之切)。综其上下联,一位为天下事而勤奋读书的有抱负、有追求的当代青年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在艺术手法上,把“醉倒”、“醒来”这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境统一到为天下事读书这个主题中来,更突出了全联的思想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一个1977年出生的青年能熟练地掌握新旧四声,运用古声入联(“忘”平声、“醒”平声、“读”仄声)的方式解决了本联的平仄问题,也为利用新旧四声双轨并行的现行规则拓宽创作道路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范例。(丹徒生点评)

此联看似短小,内涵却相当丰富。
上联“醉倒不忘天下事”,用词通俗,但勾画的形象却是一个伟岸身影。醉了的人情态各异,有呼呼大睡或胡吵胡闹者,那是粗人;有抚琴弄月或引吭高歌者,那是雅人;而心中所系天下事者,非凡夫俗子之类。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的是上阵杀敌的事,想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很有社会担当。下联“醒来便读枕边书”,更是作者胸怀大志,心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知识就是力量,书读好了,就长本事了,对社会的贡献也相应增大。此联对仗工稳,文字浅白,立意深远,实为优秀之作。(谭文淼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5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3 | 只看该作者
112
做人似水甘居下;
行事如风直向前。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未论人之往高,而倡学水流“甘居下”。先哲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联大有此意。
 “行如风”,行走似风一般快而有力,做事又何尝不需高效率?“直”,应该理解为公正合理、连续不断、笔直之意,于此条件下勇往“向前”,善莫大焉!
文如其人,琢磨斋主凌一二先生这般的处世态度值得学习!(刘烈凡点评) 

这副联运用了借喻的手法,阐明做人、行事的道理。水有五德,利万物而不争,其中一德是: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有义。居下者见其谦逊之品行,也是做人的道理。风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品格见诸于多个成语,如“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等等,“行事如风”见为人做事作风。喻格运用精当,托物言理是这副格言联的特色。(李忠云点评)

水性居下,喻做人之谦逊态度,顺风向前,谓人之办事风格及办事效率。所谓低调做人,高效办事,乃是此联立意。
放下身份和心态,并非伪装养晦,而是一种处世之道。它与盛气凌人,咄咄霸气形成对立;“老子天下第一”,结果连第二都没做成的人,只会让观众敬而远之,避而远之,这是隐对比于无形,抑高调而认同谦和的中庸之道。
俯下身来非是自悲,缺乏自信。有能力者,不会因居低位而担心才无可用,伏下只是放低姿态,放弃昡人耳目的虚伪,不寻求虚无缥缈而毫无用处的赞誉;心绪平静如水,免去了外物的干扰烦磨,绝不旁兀,潜心于做事,从而使行事的效率最大化。保持了行事时有如风一样的性格,讲求速度和方向,忌顾左而耽右,忌迟疑而徘徊,秉持果断勇敢,朝一个方向聚力使劲,义无返顾;拖泥带水决不是他行事的风格,顺风而行,强调办事的数量和质量,并多了一份先谋而后动的睿智。
  此联趣在“水”“风”二理上。(李春晓点评)

这是凌先生用艺术家的语言,总结出来的关于做人,关于做事的两条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全联对仗工整,通俗易懂,可供人们铭之座右。
古语有云:“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是夭”。又云:“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相比之下,凌先生的联语,胸襟更阔,境界更高,更具有时代气息。
 做人,谦虚一点好!
做事,利索一点好!
好联!为先生点赞!(何孟麟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49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2 | 只看该作者
111
谆谆教诲循循诱;
默默耕耘耿耿求。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用字简省,不事雕琢,粗看无奇,细品有味,当属之谓言浅而意深。上联侧重于描摹老师工作状态,兢兢业业,苦口婆心,教书育人;下联侧重于剖析老师的生活姿态,默默奉献,不问名利,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全联从对仗来看,十分工整,尤其是两组叠音对,“谆谆”对“默默”,“循循”对“耿耿”,音律舒缓,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刘红艳点评)

这是一副治学联。上联映入读者脑海的是一位“守初心,肩使命”的人民教师的形象。人民教师的初心应该是做好一名人民教师,使命就是教书育人。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是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令人尊敬的人民族老师应该是在课堂上不忘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用自己的知识学问、思想智慧和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在课外,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或学习上的困难,在平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点滴细节中时刻告诫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给学生树立一个无声的榜样。
    下联以勤奋好学的学生的形象出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刻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获得学习的成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常言道:“天帮忙,也得人努力。”所以,虽然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还必须“默默耕耘,耿耿以求”,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此联在恪守联律的基础上,谋篇巧妙,饱含深情。(张维社点评)

这是一副绘声绘色的教师育人之联,更是一首动听的园丁颂曲。
谆谆教诲与默默耕耘正是教师的崇高品德。诲人不倦,恳切、耐心、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导,循序渐进地引导。自身就像那默默无闻的耕牛,栉风沐雨,任劳任怨;也像那蜡烛一样照亮别人,耗尽自已。这就是培桃育李的耿耿之心,为莘莘学子们的愿望、理想而呕心沥血。
    联中为了达到加强语气和节奏感,摹声摹色,使表迖的内容形象化,上下联各用两个叠声词“谆谆”、“循循”和“默默”、“耿耿”。这四个叠声词使人在听觉上的美感顿现,读来琅琅上口。旣丰富了所要表迖的情感、意象、语气、神态,又使声音和节奏更臻完美与和谐。
     短短的七言联,把人民教师无私之奉献跃然纸上!(周兆浦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2 | 只看该作者
110
真诚就要百分百;
臧否何妨一对一。
出句简单明了,掷地有声…… 对句在理解上就显得难一些。臧否zang1 pi3 也作否臧,见宋·范仲淹《用天下心为心赋》:“于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意为成败,善恶、优劣、吉凶等。对句的高明之处,就是化用了成语“一臧一否”,其出处见《左传·昭公五年》:“国之守龟,其何事不卜,一臧一否,其谁能常之”。意为一褒一贬。以“一对一”对“百分百”,以少对多,既工整又有禅味,且颇具无情的意味,耐品!(吴杰点评)

凌老师擅长白话格言联,此联是谈人生哲理,精彩处在于百分百和一对一的恰如其份。上联说交友之道,要拿出百分百的真诚,但求无愧于心,莫存功利心;下联谈待人接物的态度,究竟是褒是贬,应该就事论事,此所谓对事不对人,故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工对且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吴世超点评)

真诚必须是百分之百的,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虚伪,那就是百分之百的不真诚了。如果是真诚的,那么臧否(就是褒贬)即使一对一、面对面也无妨,也可以接受。正如郑板桥所说的,"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本三分骂亦精。"隔靴搔痒的赞就不是真诚的,入木三分的骂就是真诚的。
本联"一对一"对"百分百"非常工整。"臧否"对"真诚"都是并列结构,可以理解为互成对或自对,也算是工整的。(邹列强点评)

上联平铺直叙,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生活中的为人处事和干事创业离不开“真诚”。 真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高尚、是为人处事之准则、是干事创业的法宝,更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做一个真诚的人,你会感到身心很轻松,而一个虚伪者,他常常会感到精神的疲惫。相信,尽心尽力地做一个真诚的人,愉悦的氛围会永远围绕着你。
下联告诫人们在得失、好坏、荣辱等面前不妨放平心态,从容地、淡定地、平等地对待一切,不得意,不退缩,不自高骄大,也不怨天尤人。一般的人在面对“臧否”时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能做到“一对一”很难,如果能够达到平等对待,对一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气度、一种风范。“人生因曲折而多彩”,无论痛苦与快乐、成功与失败,一切都将在时间无声的脚步中成为过去。乐观豁达地对待生命中的潮起和潮落,从从容容地度过人生中的每个寒冬和春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快乐洋溢在脸庞,让幸福充满胸膛。这是作者寄予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
此联对仗工整,联语平实沉稳,字里行间深寓哲理,具有警策之力。(张维社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47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46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2 | 只看该作者
109
助民谋利心如水;
行政秉公气若虹。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此联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先绪点评)

本联是对公务员说的,要助民谋利,行政要秉公执法,关键在心如水,气若虹。为什么要心如水、气若虹呢?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孔子曰:“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孔子家语·三恕》:“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汉初学者缀缉《尔雅.释天》:“䗖𬟽(dì dōng),虹也。霓为挈贰(霓的别名)。”宋.邢昺《疏》:“《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古人认为虹是天之气,有雌雄之别。《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后世因以“虹霓志”、"气若虹"、“气成虹霓”、“气贯长虹”形容志气之远大。所以要心如水、气若虹。本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既是对公务员的要求,也是对优秀公务员的赞扬。(邹列强点评)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公一语,几百年争相传唱。今日凌先生作此联,意欲天下人竞效林公:利前修得心如水,公中方可气若虹。(陈创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4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1 | 只看该作者
108
争气者岂能泄气;
顺心时尤要当心。
    上联是说人要争气,不可泄气,争的是骨气和正气。在困难面前只要不灰心不绝望,下定决心,那么总会有成功的希望。下联则是告诫,当人一切顺心如意,取得一定的成就时,总易处于极大的满足之中,不思上进,从而碌碌无为。正所谓"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联中一“气”、一“心”分别在上下联前后反复重用,真是字面相同,意趣各异,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全联构思巧妙,既是论事,又是说理,参悟人生。且意境与哲理兼备,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李海河点评)

此对上联用一反问句,下联用一肯定句,语气诚恳亲切,如同与人促膝谈心。上联“争气”和“泄气”意味深长,争气是积极的,泄气是消极的。此格言激励争气者遇到困难时不要泄气。人生有顺境和逆境,争气者也不例外,当身处逆境时不能消极泄气,而应积极面对,持续争气。下联意在给人浇一盆冷水,提醒人们在“顺心”时更要“当心”,不可得意也不能大意,古今乐极生悲的例子令人深思。(高应峰点评)
《钗头凤·联墨感赋》
言辞警,真情禀,诲人无倦催人醒。
江湖闹,浮心燥,顺时除傲,逆时须笑。
要、要、要!

思维缜,联规熟,浅言涵理多深透。
凌君劭,梁书俏,双星辉耀,叟童堪效。
妙、妙、妙!
这就是我对该联墨的感悟。联是如此的诲人警醒,墨是那样的大气磅礴。联墨双辉,难得难得!(谭爱平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4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1 | 只看该作者
107
早知清醒人非易;
始觉糊涂我更难。
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要进行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了解世界,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聪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个懵懵懂懂的、年幼无知的黄口小儿,逐步长大成为一个适应生存、适应社会的明白人。据古人统计,四十岁以前都不是明白人,因为到了四十岁才叫“不惑”,不惑者,遇事能明辨不疑也,清醒也。通过多年的教育和认识,才达到不惑的境界,可见要做到清醒是不容易的啊!既然清醒是不容易的,那为什么又要糊涂呢?看似矛盾处,实蕴辩证法。
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争强好胜,在这险恶的官场上,活得太累了啊。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的条幅,并自注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迸发出的愤激之词。” 有的认为这是郑板桥自我解嘲,有的认为是对世道的不满,有的认为是追求心理平衡。我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处世哲学。你太聪明了,什么东西都看得透,麻烦也就来了,甚至还会因此丢掉性命。杨修就是太聪明了才被曹操杀掉的。所以糊涂实际上不是真的糊涂,而是装糊涂,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智慧,它比聪明更高一个档次。苏东坡有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他实际上是在反省自己糊涂装得不够。这种糊涂哲学实际上和中庸之道是一脉相承的,做事说话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可锋芒毕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它是人性的特点决定的,是上天赋予的一种制约力,用以维持人类社会的生态平衡。试想想,如果让聪明的人不受节制地聪明,那这个社会将是个什么样子啊?不聪明的人还有没有社会生存的空间啊?其实,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蠢,也很难分得清楚。也许就是隔着一层纸。
但是,聪明人要做到糊涂是很难的,因为他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把自己正义的锋芒藏起来。这是需要很大的克制力的。没有较高的性情修养和智慧修炼是难以做到的。凌君此联虽是化用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而来,但以工整的对仗形式出现,又赋予了一种新的情趣。以“早知”和“始觉”这两个表时序的词语,体现了自己对人生智慧的认识过程。早年我觉得做一个清醒的人不容易,现在我才开始觉得要变得糊涂更难啊!联语意境深刻,用字精准,语义流畅,看似平易流出,却饱含人生的历练。真不愧是一副优秀的哲理联啊。(邹宗德点评)
该联揭示了一个词义浅显,道理浅显,而世人却永远很难做到的社会现象。该清醒时却糊涂,该糊涂时却清醒。罕有人能准确把握到位。古人如此,今人如此,将来的人还会如此。故此联是人一辈子也理解不透的高深哲理读本。有诗曰:
糊涂清醒平常事 ,
佛道儒仙也恼烦。
浅显言辞谁悟透,
高深哲理我知难。
甘愚隐智堪真智
垒患维安乃假安。
处世常萦斯警语,
乘风破浪更开颜。(谭爱平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43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1 | 只看该作者
106
早早兴邦欣早早;
迟迟误事勿迟迟。
抒怀寄慨,人应有心。人贵之早立志,志当高远,“恰同学少年”。只多和少,时不可及,日不可留。有花堪折直须折,明日却要花叶凋。联中“早早、迟迟”各比回文往复对比,“兴、欣”、“误、勿”两组谐音复往,语言自然亲切。雄心不语谈锋胜,袖手无言品味长。立意高,语言活泼新颖,联苑一束奇葩。(吕英点评)

全联意趣盎然,立足国计民生视角宏大。一扫肤泛空疏之弊端,华赡蕴藉,言之有物,回味良多。人生有限,做事宜早不宜迟,新时代更要有新气象。联作叠字、谐音的运用增加了可读性,寓巧于拙,当可法效。(吕淳民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1 | 只看该作者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41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0 | 只看该作者
105
遇事当寻活办法;
读书须下死工夫。
常言道:事是死的,人是活的;又道:事在人为。我们在做事之时,常常会步入“山重水复”之境,千思万想,不得其法,屡战屡败,便心灰意冷,萌生退意,如此,则世事多半不成。此联开篇便以做事必成之信念,于思想上不拘泥于固有藩篱,于方法上不囿于前人足迹,循事物内在之理,解事物纷繁之结,如水之变化,遇山迂回,遇沟成河,遇洼成湖,随境赋形,则做事终将“柳暗花明”。当然,此“活办法”并非上下打点、左右逢源之钻营小人所曲解之意。下联谈读书,却无“巧办法”可寻,无“捷径”可走,只有静下心来,摒弃浮躁,脚踏实地,恒久持之,方能入读书之真境界,成读书之大功。
联作者善用辩证关系,“死”“活”相对相生,“死功夫”中出“活办法”,见事高远,言简意深。(李克点评)

此是一副于平实中可见思想闪光的佳联。“死”“活”二字,有对有联,相对而又相承。读书乃求道,须以“死”字来建立心中毫不动摇的原则。处世行为则不可拘泥,须以“活”字来适应事物的无穷变化。心中刚定而表面圆柔,深谙“内圆而外方”之道也。(陈创点评)
上联言处事当随机应变,下联言读书不能投机取巧。一“死”一“活”,相映成趣。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要下死功夫读,要勤读苦读专心致志地读,要乐于坐冷板凳。书中有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就看我们读了之后怎么运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它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如此看来,下死功夫读书并不是要把书读死,而是要活读活用。(程鸿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4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0 | 只看该作者
104
要想成之休怕败;
曾吃苦者更知甜。
通过成败,苦甜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联者对失败和艰苦的豁达接纳,既有自勉也有励人。(邱钰云点评)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充其量也只是侥幸。所以,要想成功,就不要害怕失败。害怕失败,患得患失,更容易失败。
苦和甜是相对而言的,同样的甜,曾经吃过苦的人会感觉更甜。没有吃过苦的人,对甜的理解也不深。
本联通过成败、苦甜这两组反义词,充分地阐述了生活中的辩证法,富有哲理。
联中"之""者”这一对虚词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本来它们并没有实质意义,即使去掉,也不影响对联的意思,但是,加上这两个虚字,就使本联读起来有书卷气,更加隽永,余味悠长。(邹列强点评)

全联通俗易懂,言浅意深。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当为上联寓意之尾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亦可当为下联题旨之别解。上下两句可与今朝青年共勉之,何愁壮志不酬。(赵继杰点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39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10 | 只看该作者
103
要看全局大方向;
休打个人小算盘。
此联反义词应用得恰到好处。“要、休”“全局、个人”“大、小”一连串的反义词不但增强了此联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也展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副联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会对人们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孙起点评)

该联用平实的语言,告诫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认识大局、把握大局,并拿出虚怀若谷的胸襟,自觉将自己所担负的工作与大局联系起来,找准位置,认清责任,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工作起来才能有方向、有章法、有成效。坚决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推动大局,而不能为一己之利去干损公肥私的事,从而构建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这也是生活的一种境界。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立意新颖,耐人寻味,情达意畅,无雕琢痕迹,是一副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佳作。(张维社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38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09 | 只看该作者
102
要好心情须制欲;
求高境界必读书。
读到上联不由得想起“七情六欲”的成语。“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有两种解释:一般指生、死及耳、目、口、鼻所产生的欲念,佛教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等六种欲望。不管怎么理解,“七情六欲”都是泛指人的各种心情和欲望。“七情”和“六欲”经常连用,而且“七情”里本身就包含“欲”,可见“情”和“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具体地说,“七情”中“喜”和“爱”是好心情,“怒”、“哀”、“惧”和“恶”是坏心情,只有“欲”是可好可坏的。人对于“欲”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即纵欲、节欲和禁欲。禁欲是违背人性的,是痛苦的,纵欲虽然可以获得一时的快乐,但最终是乐极生悲,只有适度的节欲也就是制欲才能获得和保持好的心情。即使是“喜”和“爱”,也要适可而止,如果超过了必要的度,也会物极必反,所以说“要好心情须制欲”。正如人们常说的,一个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想要的少。一个人如果能够解脱“怒”、“哀”、“惧”、“恶”,超脱功名利禄,就能达到洒脱的境界。
要理解下联,首先要理解“境界”的意思。《古今汉语词典》解释,“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状态或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其实,不光是词,诗、联和所有文学艺术都是如此,甚至人的思想情操也有个境界高下的问题。《孟子》上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境界和读书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不读书,就不知道境界为何物,更不知道怎么提高境界,所以说,“求高境界必读书”。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还能够指导我们修身养性,是一副不可多得的格言联。(邹列强点评)

制欲,能平衡心态,消除烦恼,直面人生。读书,能丰富知识,明辨是非,增长才干。此联是一副论人生修养的佳联。(黎先汉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37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09 | 只看该作者
101
言多必失当言少;
欲少能安岂欲多。
七言句式,运用了复字、转品手法。上联化用了“祸从口出”这一古语,寓意慎言修身、明哲保身的处世道理。笔者以为只说对了一半,面临民族大义时须挺身而出,何惜一死报家国。下联阐述了制欲的道理,做人如果欲望太多就会身心疲惫、不得安适,有舍才有得。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此联不失为格言联中的精品。(何跃清点评)

言多必失,语出《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上联短短七字,娓娓道来,道出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千古真理: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之处,人前还是少说为妙!细细品味,深深反省,纷繁世事之中自己又做得怎样呢!
下联从“欲”字上做文章,告诫人们,少欲知足即可心安。心安,日子则过得舒适恬静、有滋有味。自古至今,多少人明明知道欲少能安这个道理,可又有几人能做得到!
上联 一“多”一“少”;下联一 “少”一“多”。这“多”、“少”二字的有规则重复,便是该联之妙处所在。其中之哲理,令人回味。(崔钢兵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36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3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08 | 只看该作者
100
于曲径中凌绝顶;
在豪雨后赏长虹。
不历曲折艰难,哪来成功愉悦;阳光总在风雨后!上下联一实一虚间见情、见性、见智、见勇、见理、见景、见识!拼搏途中曲渐少,灵思笔下雨也豪!好联!(周作忠点评)

此联以意气风发的形象揭示了生活的辩证法:前途一片光明,道路泥泞曲折。生活就是拼搏、挫折、成功、喜悦的循环往复。人生挑战无极限,这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登峰造极,如果你偶尔到达了某一高度,请不要驻足回首脚下的峰峦。攀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丽,如果有这种感觉相伴,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你奋然前行的脚步?(程鸿点评)

人生的辩证法就是这样,一份艰辛,一份收获。只有不怕艰辛、乐于付出的人,才能得到最高最美的赏赐。(黎先汉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主题
407

2725

帖子

4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8547
经验
99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7
133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08 | 只看该作者
99
一字千金千字少;
千篇一律一篇多。
文贵新奇、精练,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先秦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立木悬赏于咸阳城门,谓如有人能增减一字,赏千金。南朝梁·钟嵘著《诗品》云:“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对联十分讲究精准,即用最省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该联言简意深,短短十四字,明白如话,本意全出。告诉人们:好文章即使长一点也无妨;没有新意之文,一篇也嫌多。熟练运用重字技巧,读后印象深刻,对仗、声律非常工稳,亦是该联一大特点。(吕可夫点评)

一字千金,典出《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对著作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以此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或用来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联语紧缀“千字少”,是对好文章未必能够尽善尽美的一种怅叹,也可以理解为对好的书法家未能字字精美的惋惜。千篇一律,典出南朝梁·钟嵘《诗品》。意指文章公式化。引申为艺术作品板滞,或办事程式化。联语随后指出“一篇多”,可见主要是针对文章和书艺发出感慨。上下联合起来理解,无疑是对当前文艺界“名人”的一记当头棒喝。联想到拜金主义盛行对艺术的亵渎现象,不禁对联语的深远寄意由衷叹赏,对联家的艺术胆识频生敬意。对仗采用规则重字和反对技巧,尤其加深了无尽感慨。(何俊良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8 01:44 , Processed in 0.0864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